【案例】 《传媒观察》2024年第4期目录 目录 卷首语 人工智能媒介:“中庸之道”何寻? /邓建国 深观察·文生视频与未来传播 AI 视频的兴起:Sora 类生成式平台的可能性与风险 /胡 泳 Sora 作为“世界模拟器”:媒介连接力的价值升维与场域重塑 /喻国明 滕文强 迈入“融合性真实”: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塑 /史安斌 郑 恩 “全民生成”冲击下,“真相出场机制”如何重构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把关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结构性变革 /张梦晗 陈 泽 国际传播 叙事学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话语转场、建构与创新 /曾祥敏 杨丽萍 在场·时光琥珀与数字生命 AI“复生”:一种数字生命的生成、可能及其文化逻辑 /刘永昶 从“智人”到“数字人”:数字生命的概念嬗变与表征形态 /曾一果 昂 振 选择“爱”:技术、数字生命与人性的未来 /翟业军 华夏传播研究 “以文化的名义”:面向历史与未来的华夏传播研究——访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予敏教授 /吴予敏 杨宇轲 明帝国晚期驿递系统的传播失灵及其政治效应——一个传播社会史的考察视角 /辛泽西 媒介法规与伦理 整体比对与拆分使用:短视频二次创作的版权争议与协调——以近五年相关版权侵权诉讼为研究样本 /陈笑春 秦赛一 “二创短视频”的著作权性质认定及平台注意义务探究 /路 鹃 王子涵 张君昌 新闻史鉴 群众主体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的思想演进——基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相关报告与决议的解读与分析 /武志勇 徐星星 卷首语 人工智能媒介: “中庸之道”何寻? 邓建国 Seeking the "Midjourney" of Al-aided Media Deng Jianguo 【摘要】 人类对复制技术的态度是矛盾的,自古如此,中外皆然。今天,各种强大的人工智能复制技术集中涌现,普通用户可以仅通过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复制型媒介)就快速而逼真地复制出人、物和环境,甚至“模拟出世界”。与古代的绘画、诗歌和镜子一样,这些新技术的影响也一如既往地“毫生和画杀并存,良药和毒药共生”:它们一方面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广告营销、教育科研和工业生产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又带来游戏成瘾、版权侵害和深度伪造等新风险。 【关键词】 人工智能媒介;虚拟现实;风险 深观察·文生视频与未来传播 AI 视频的兴起: Sora 类生成式平台的可能性与风险 胡 泳 The Rise of AI Video :Possibilities and Risks of Sora-like Generative Platforms Hu Yong 【摘要】 作为新型的文本转视频系统,Sora为视频业带来全新冲击,可能为新的视频内容平台提供动力,而把我们带入一个人工合成内容、人类生成内容以及两者混合的世界。在此过程中,视频作为媒介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伦理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需要采取平衡的方法,考虑技术、社会和伦理维度,才能确保AI视频技术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式平台;Sora;视频媒介 Sora 作为“世界模拟器”: 媒介连接力的价值升维与场域重塑 喻国明 滕文强 Sora as a "World Simulator" :Value Uplift and Field Reshaping of Media Connectivity Yu Guoming,Teng Wenqiang 【摘要】 以ChatGPT为节点,可以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维线性发展阶段、二维通用涌现阶段、三维体验泛化阶段。一定程度上来说,Sora的出现是媒介演进脉络下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里程碑,宣告了AGI技术路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进程正在加快。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社会需要快速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并做出相应的适配与调整。本文从Sora作为“世界模拟器”的媒介新属性出发,将传播革命视为时代变革的最根本驱动力,通过厘清媒介价值向度的迭代来理解和研判Sora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社会变革,以期深刻把握媒介连接力的运作路径,通过“连接-场域”的二维分析框架深刻把握智能世界社会边界的全方位重塑。 【关键词】 媒介演进;Sora;AGI;边界重塑;价值升维;连接力 迈入“融合性真实”: 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塑 史安斌 郑 恩 Into the "Convergent Reality" :Reshaping the News Media Landscape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tive Video Technology Shi Anbin,Zheng En 【摘要】 本文从理论取向和实践路径入手,探讨了以Sora为代表的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的重塑功能,归纳出其所呈现的“融合性真实”特征,及其带来的在线“叙事新闻学”的“时空临场”、心智上传的“去介质化”、“巨型拟态”以及“数字共情”的新业态。这也成为跨越“数字巴别塔”、构建“全球南方”数字社群的转文化传播新契机。 【关键词】 Sora;文生视频技术;跨文化传播;全球南方;融合性真实;去介质化 “全民生成”冲击下,“真相出场机制”如何重构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把关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结构性变革 张梦晗 陈 泽 Under the Impact of "Universal Generation" :How the Mechanism of Truth Disclosure is Restructured Zhang Menghan,Chen Ze 【摘要】 Sora“世界模拟器”的出现标志着信息环境又一次革命性重构。基于Transformer和Diffusion模型的Sora,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了人/社会与智能生成模型的广泛交互。全民生成的“文生视频”在生成量级、检测难度等方面都远超深度伪造,并显现出了其作为深度伪造的“迭代泛用版本”对媒介真实的潜在破坏性。以“亿参数”为数据学习单位的Sora带来了把关关系的异化。媒体、平台与公众按照既有把关关系展开的把关活动,非但无法帮助公众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和保障信息秩序化,反而会加剧信息系统的失序状况。技术环境的变化召唤着把关理论的适时调试与推进。在此背景下,把关应首先被理解为以新闻真实帮助公众与现实社会建立起有意义联系的过程。把关理论能否脱离作为“行动”的隐喻,而向社会机能的本体意义回归,直接关系到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把关理论;Sora;生成式AI;媒介真实 国际传播 叙事学视角下“中国故事”的 话语转场、建构与创新 曾祥敏 杨丽萍 The Discourse Transition,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a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Zeng Xiangmin,Yang Liping 【摘要】 近年来,以“中国故事”之名的国际传播蔚然成风,产品内容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如何建构?以此为核心问题,借助叙事学的理论框架,首先辨析叙事、故事、话语和新闻之间的逻辑关系,解析中国故事应具备“微观内涵”与“宏观象征”的双重价值,新闻媒体应具有“讲述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其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中国故事”研究和表述呈现出向政治领域的话语转场和新闻媒体的主体转向。由此,本文基于2020年以来国际传播获奖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中国故事”的四种媒介叙事类型:发展、发声、发扬和发现。通过这些案例总结出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存在着强内宣、弱转化,重讲述、轻传播,先产品、后界定等问题。最后,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五力”创新路径,包括锻造曲折婉转的情节,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平行视点呈现人物境遇,提升故事的感染力;用数据支撑硬核选题,增强故事的说服力;打造话题与情绪的共同体,增强故事的表现力;通过递进和深度叙事,增强故事的引导力。 【关键词】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叙事学;媒体融合;话语 在场·时光琥珀与数字生命 (特约主持:刘永昶) AI“复生”:一种数字生命的 生成、可能及其文化逻辑 刘永昶 AI "Resurrection" :The Generation,Possibility and Cultural Logic of a Digital Life Liu Yongchang 【摘要】 AI“复生”因人类巨大的心理渴求和愈来愈迅猛的技术迭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界面中有着或隐或现的表达。一部媒介发展史体现着人类与时间抗衡的木乃伊情结,所有媒介其实都是不同层阶的、或微观或宏观的人类“生命”载体。生命必须转化为数据,数据可以重建生命,概言之,放到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中,AI“复生”其实是人类从数字化生存中逐步推演探寻出的数字化生命可能。一面是需求逻辑,一面是生产逻辑,需求者和技术“灵媒”产生了商品交易的关系,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文化运行的基本逻辑。“哪里有危险,哪里也就生救渡”,AI“复生”创造了“生机”,也因此会带来危机。终归技术是冰冷的,然而人心赋予它体温。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数字生命;“复生”;文化逻辑 从“智人”到“数字人”: 数字生命的概念嬗变与表征形态 曾一果 昂 振 From "Homo sapiens" to "Digital Beings" :Conceptual Evolution and Representational Forms of Digital Life Zeng Yiguo,Ang Zhen 【摘要】 近年来,AI技术、元宇宙的迅速发展让“数字生命”议题在不同场合被广泛讨论,并带来多个相关的含混概念。因此,在关注技术发展的同时,亟需厘清数字生命议题相关概念的理论渊源与问题域。从技术实践角度来说,数字生命主要包含了人工智能程序、虚拟数字人、数字永生等三类技术实践,这三类技术实践在形式上一脉相承,但分别指向不同的“生命想象”——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生命体、保留肉身并以意识形式存在于元宇宙中的赛博人和记忆上传后重新组成的意识永生。而数字死亡和数字生命政治研究对数字生命的异化现象给予了批判性的社会和人文反思。 【关键词】 数字生命;虚拟数字人;数字永生;数字死亡;数字生命政治 选择“爱”: 技术、数字生命与人性的未来 翟业军 Dedicate to "Love" :Technology,Digital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Zhai Yejun 【摘要】 根植于人类求生意志的技术让人类存续下去并帮助人类对抗死亡。同时,技术,这一于人类而言并不切身的事物存在着反噬人类的威胁。回顾技术发展史,技术和人的关系经历了技术在人类自身之外、在自身之中到技术创造出数字生命的过程。面对数字系统越来越深重的威胁,人性的物质性和事件性成为牵制和对抗它的利器。所谓物质性,指人性的阴影和不可省略的生命过程。数字生命是技术对人性净化到极致、毫无杂质的无菌状态,而物质性则可以解除人性的无菌状态,让其回归本真。所谓事件性,即人性本身的开创性。透明、正确的数字只会综合判断,不会开创未来、生成全新的关系。而人类凭借其所特有的决断力,能从不完全知的状态开创一个新世界。 【关键词】 技术;数字生命;人性;爱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以文化的名义”:面向历史与未来的华夏传播研究 ——访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予敏教授 吴予敏 杨宇轲 "In the Name of Culture" :Huaxia Communication Studies Oriented Toward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Wu Yumin,Yang Yuke 【摘要】 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以及中国传播研究者知识身份确立和价值旨归彰显了传播研究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学术关怀,构成了当代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是对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予敏教授的学术访谈。吴教授结合个人学术研究的体会,从传播与文化的关系、建立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问题、华夏传播研究的未来路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强调了“以传播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结合,强调要立足中国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在总结中国传播智慧的基础上凝练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概念。 【关键词】 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华夏传播研究;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明帝国晚期驿递系统的传播失灵及其政治效应 ——一个传播社会史的考察视角 辛泽西 Communication Failure of Posthouse System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Its Political Effects Xin Zexi 【摘要】 驿站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媒介及传播系统,关联着帝国的信息网络,在帝国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驿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行政通道,承担着军情与政令的传递任务,是国家行政的基础设施,驿站的兴衰关系到政权的兴衰。明朝早期,驿政清明,军情政令传递畅通;但到了后期则弊端丛生,出现严重的“传播失灵”,最终带来恶性后果。本文拟借助哈罗德·伊尼斯的理论,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明代驿站的兴衰与政权变迁予以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驿站;明帝国;传播失灵;帝国悖论;传播社会史 媒介法规与伦理 整体比对与拆分使用: 短视频二次创作的版权争议与协调 ——以近五年相关版权侵权诉讼为研究样本 陈笑春 秦赛一 Overall Comparison and Split Use :Copyright Disputes and Coordination of Secondary Creation of Short Videos Chen Xiaochun,Qin Saiyi 【摘要】 截取先发表作品重新组合引发的争议使得并非法律术语的“二次创作”成为网络视听产业重要的版权议题,近年频繁发生的短视频诉讼因其对素材呈现的直观性成为观察的理想场所。文章采用立意抽样法分析近五年的诉讼发现:“短视频系列合集”“长视频亮点集锦”“短视频切片”“短视频特效模板”均体现为截取单个“长视频”和抓取数据化素材的行为方式;侵权认定则多采用“引用素材比例和质量”标准。但因短视频的作品体量,比例标准难以采用;对质量判断倚重的独创性则具有“漂浮性”。“整体比对”的版权侵权认定传统在数据化、智能化创作语境下表现出“不适”。未来可结合“拆分使用”思路,建立自建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的并列授权,以实现版权人、二次创作者的利益协调以及与公共使用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二次创作;短视频;版权争议 “二创短视频”的著作权性质认定 及平台注意义务探究 路 鹃 王子涵 张君昌 Explor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yright Nature for Mash-up Videos and Platform Duty of Care Lu Juan,Wang Zihan,Zhang Junchang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商业模式的日渐完善,二次创作短视频(下称“二创短视频”)的作者逐渐从OGC/PGC(职业生产内容)向UGC(用户生产内容)转变,作品权利人、二创短视频创作者与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公司之间的冲突不断凸显。由于作品合理使用界定的主观性、“通知-删除”规则适用关系的复杂性,致使创作者与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公司的侵权判定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困难。本文通过对2020年以来二创短视频侵权典型案例进行解读,结合短视频平台推荐场景下的技术运行机制与法律适用困境,探究在著作权人/版权所有者、上传者和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者之间建立利益平衡的可行性。 【关键词】 二创短视频;著作权;通知-删除;注意义务;红旗标准 新闻史鉴 群众主体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的思想演进 ——基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相关报告与决议的解读与分析 武志勇 徐星星 Mass Subjectivity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Line" Thought in the News Publicity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u Zhiyong,Xu Xingxing 【摘要】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理念之一。梳理、解读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相关报告与决议可发现,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由新闻宣传的定位、观照主体、工作方法、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立体构成。历时性地看,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思想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时期,历经了艰难探索、发展完善、大胆革新、创新升华的演进过程。该过程暗含着一个“变”与“不变”的逻辑理路,“不变”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其一以贯之的内核;“变”的是对群众主体性认知和新闻宣传工作时代价值定位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思想内涵;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与决议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