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22:05:06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新闻界》2024年第2期目录
研究论文
作为“异托邦”的数字附近:基于三款数字地图的考察
/ 黄顺铭 陈昭博
库尔德利与赫普为数字时代重写了“知识社会学宣言”吗?——兼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当代发展
/ 戴宇辰
从隐私计算到转换意愿:基于“风险—效用”的交互效应和隐私关注的中介效应考察
/ 曾润喜 朱星橦 黄若怡
整合威胁研究:学术脉络、理论意涵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 陈薇
私域流量信息共享与平台商家电子口碑
/ 范晓明 林力文
如何在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讲好中国故事?——2019-2021年油管(YouTube)不同类型账号之间的多层议程设置研究
/ 张伊妍 邵逸涵

异论相搅与共识建构:宋代政治协商理念及其制度实践
/ 高涵
学术访谈
反粉丝、非粉丝与复杂情感:三波粉丝研究浪潮后的受众研究复兴——对乔纳森·格雷教授的学术访谈
/ 张世超 尹一伊 谢卓潇
来源:国际新闻界
编辑:程正元

17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 21:09:16 | 只看该作者
《新闻界》2024年第3期目录
原创 新闻界  新闻界  2024-04-02 19:59 四川

《新闻界》2024年第3期目录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数字叙事及其语义修辞机制——以融合新闻叙事实践为例
刘涛 张媛媛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文化表征的数字叙事体系。图像化、情感化、游戏化不仅意味着数字文本表征的三种形式转向,亦代表了文化故事化的三种叙事语言进路,其分别对应的语义修辞命题是符号形式、认同模式和生成规则。融合新闻叙事的故事空间构建,客观上需要沿着图像化、情感化、游戏化三个维度进行叙事创新,以此构建文化“双创”的数字叙事体系。其中,图像化回应的是故事形态的视觉表征问题,即借助可视化的方式实现文化故事的数字转译与出场,具体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复活文化的“可见”状态与“活态”生命;情感化回应的是故事感知的叙事认同问题,即在情感维度上打造文化认知的感性“通路”,具体的情感修辞策略包括“赋情于物”和“共情于人”;游戏化回应的是故事生成的用户参与问题,即通过文本规则和互动语言的创新来构建一种趣味性的故事接受情景,具体可以从“情景再造”与“身体激活”两个维度进行叙事重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新闻;图像叙事;情感叙事;游戏叙事


前沿视点·数智时代的新闻学基础理论创新

从机械复制到数智传收:论新闻世界的内涵、价值构造与延展
姜华
摘要新闻是与人类共生的现象,人与新闻、新闻与世界、人与世界三组互为关联的关系以及关系之中人类连接技术物而展开的新闻实践构建了新闻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新闻世界的基础,新闻世界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生活世界。新闻世界的价值构造与非流俗时间的新闻价值构造及超越流俗时间的新闻事件构造密不可分。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兴起,使新闻世界的数码物凸显并不断增殖,出现复杂的传播场景,生活世界“拟像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新闻世界获得空前延展。
关键词生活世界;新闻世界;价值构造;数字化;人工智能;折叠-延展


专业何以正当化:再论新闻权威概念
李艳红

摘要“新闻权威”概念为讨论数字时代新闻业“命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视角,近年来成为数字新闻业研究的重要概念。但这一概念仍显模糊,本文希望在前期学者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厘清这一概念做努力。将新闻权威视为一种专业/职业的文化权威,认为理解新闻权威的核心在于理解新闻作为一个专业何以成立以及何以正当化的问题。放在职业社会学脉络中,通过梳理职业社会学领域的三个不同的流派:结构/文化学派、控制/生态学派和互动建构论视角,本文为分析数字时代新闻权威的境况、变迁和挑战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初探性讨论,期待以此激发更多实证研究。
关键词数字新闻;介入性新闻;受众;新闻生态



新闻学研究

“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的学理进路——基于文献计量与文本细读的理论分析
董天策 刘创 周润哲 马君 赵葳

摘要“新闻策划”是随着我国媒体竞争加剧与新闻创新凸显而提出的一个专业概念。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新闻策展”又进入学术视野。本文基于文献计量与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策划”“新闻策展”概念及其理论内涵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新闻策划”研究在概念建构、操作层面、传播交叉领域、新闻炒作等议题中积淀了丰厚的内涵,成为指导我国新闻实践的有效工作概念。“新闻策展”研究刚刚兴起,体现出智能传播时代新媒体运作的基本逻辑,有待深入探讨。在智能传播时代,新闻媒体既要做好“新闻策展”实践探索,也要强化“新闻策划”的创新实践,才能真正成为智能传播时代引领新闻舆论的主流媒体。
关键词:新闻策划;新闻策展;媒介事件;新闻炒作;传播交叉领域



传播学研究

算法信息茧房易感性量表的开发与检验
程亚利 黄尤嘉
摘要:在算法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在信息接收和处理方面的茧房倾向愈发加强,算法信息茧房概念因而吸引了极高的关注度。然而信息茧房相关量表具有方法论上的瑕疵:信息茧房厚度是客观概念,而问卷测量的却是个人主观感受。本文提出,采用问卷调查的算法信息茧房研究可以采用着眼于个人因素的“算法信息茧房易感性”概念,并结合深度访谈法、专家焦点小组访谈法,发展出该概念的六个测量指标,并通过两次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开发了包含19题的量表,为算法信息茧房的微观媒介效果研究提供了工具支持。
关键词:信息茧房;量表开发;算法;回音室;过滤气泡



传播与社会

人神传播与国家治理:传播权力视阈下的甲骨占卜再探
宋素红 杨志鹏
摘要:“甲骨占卜”是商代统治者沟通天神的主要方式,以商王为首的贞人集团牢牢掌控这一“人神传播”过程,并借此操纵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从“传播权力”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甲骨卜辞与相关史料,探讨甲骨占卜对商代国家治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甲骨占卜通过“神权赋魅”“王权垄断”与“社会转译”三个阶段介入商代国家治理,即商代“尊神事鬼”的政治文化背景为甲骨占卜提供了民意支持,统治集团通过介入垄断与过程垄断设置了甲骨占卜的操控机制,最终经过社会引导与社会规训实现了甲骨占卜的社会能效转化。探究殷商时期“人神传播”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不仅是对政治传播研究的深化和补充,也是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拓展与丰富。
关键词:甲骨占卜;甲骨卜辞;传播权力;国家治理;华夏传播

视频文化中的玩乐性考古:从小屏现实到短视频平台
曹钺

摘要:现有针对短视频玩乐性的研究习惯性地忽视了历史,或预设了新-旧媒介的二元逻辑,且缺少对屏幕尺寸、移动性、交互界面等物质性要素的考察。本文采用媒介考古学的研究路径,将短视频平台置于手机电影、Flash动画、恶搞短片等三种小屏现实亚型共同构成的再媒介化网络之中,试图考察玩乐性(作为可供性)在屏幕文化生产实践中的复现。研究发现,平台的硬件与软件设计通过修补私人化便携、影像-交互界面、驱动性音乐、混编、戏仿等文化形式,再媒介化了小屏现实中轻盈的玩乐性;但其背后依托的内容流通模式与早期中国互联网时期的礼物经济模式已相去甚远,已经日趋商业化、剧本化与治理化。这种对短视频另类历史的重访,有助于观照平台的史前史,并重思新、旧媒介之间的连续与断裂问题。
关键词:短视频;互联网史;媒介考古学;物质性;玩乐性



博士生新论

“主义”的集体阅读: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知识分子的汇聚
向莲君
摘要:不同于此前阅读史更多关注静默独处的“私人阅读”,本文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集体阅读”样貌。研究认为,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思潮和制度性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的阅读呈现“集群”特点。在传播条件有限的年代,知识分子通过小团体内的“共同阅读”在思想混杂的时代追寻马克思主义。伴随建党工作的推进,“主义”的集体阅读与知识分子汇聚彼此推动,“有组织的阅读”成为建党后党内“主义”教育,发展组织网络的重要方式。如此,从早期依托五四小团体、思想松散的“集群阅读”“共同阅读”到“有组织的阅读”,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集体阅读脉络以更具组织力、信仰力的方式在中共初创时期渐次展开。
关键词:集体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阅读史;媒介与阅读
封面图片由C视觉影像数据库提供。
C视觉影像数据库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建设运营的省级影像数字化服务平台。

编辑: 徐秋染
实习生:朱玮玲 鲜思齐
校对: 李韵奕
审核:段吉平 杨国庆

编辑:李梦瑶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uvabOmx11LWWPg1MrPhQ

173#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21:05:14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大学》2024年第3期目录

本刊特稿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对齐比较研究——基于2012—2023年十大国际新闻生成评论的实验
胡正荣  闫佳琦
【摘  要】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良序发展的基础,价值对齐日渐成为关涉人类社会生存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对话交互式大语言模型,本文旨在回答价值对齐何为、何在、何以可能的系列问题。研究通过设置不同价值观作为提示词,得到GPT4-turbo、文心一言4.0基于2012—2023年120条十大国际新闻生成的共720条新闻评论,发现中美大模型原生价值存在鲜明的在地化差异,中国大模型原生价值更能体现中国主流倡导的价值导向,美国大模型在展演模式下的价值对齐能力更强。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价值鸿沟、价值仿真、价值展演、智能体价值问题,扩展了价值对齐议题的衍生思考空间。
【关键词】价值对齐;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
“镜子”与“他者”:智能机器与人类关系之考辨
【摘  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智能机器作为人类“镜子”与“他者”的角色正在不断凸显。作为“镜子”,智能机器帮助人类内窥到深层的认知规律,也在一些侧面反射着现实世界,映照出人类的局限。对个体而言,人机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出“镜中我”,但这种反射有可能失真。机器也会强化、中介个体的自我凝视、他者凝视。从他者角度看,虽然早期智能机器往往被视作“低人一等”的“他者”,但今天人类需要更多地正视机器他者相对于人的对立性、差异性及其对人类的建构与掌控作用,进而促使机器成为负责任的他者。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机器;镜中我;机器他者;人机关系
AI交往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杜骏飞
【摘  要】AI时代的数字交往是一种跨生命交往。其中,主体性、安全性和真实性是三个基本理论问题。(1)当下的人工生命是“行为主体”,而不是“心灵主体”;AI交往中的主体普遍具有“跨主体性”。(2)AI交往的安全性取决于价值对齐,而“权力对齐”比价值对齐更具有初始意义和决定意义。(3)AI拟像中的真实,是一种非真实的“超真实”;AI交往的经验世界,是实像世界、镜像世界与拟像世界的总和;而其真实性,亦将是多维世界中的多种真实的博弈。
【关键词】AI交往;主体性;安全性;真实性
超越“第二自我”的人机对话——基于AI大模型应用的信任关系探讨
张洪忠 任吴炯
【摘  要】用户与大模型应用交互的本质是人与“众人”互动,超越了“第二自我”所定义的交互场景。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了从大众媒体公信力到大模型应用信任的四个发展阶段,从时间维度考察了大模型信任的含义。第二,讨论了基于大模型应用的信任内涵、外延与生成模式的变化与特点。第三,分析大模型应用信任带来的三种人机关系。第四,提出了基于大模型应用信任的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机伴侣关系中对大模型“众我的平庸”信任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用户对大模型的信任是否会加重用户网络化的个人中心主义;公众对大模型的信任是否会影响整体的社会资本。
【关键词】大模型;“第二自我”;媒介信任;人机信任
如何在人工智能中看到自己:论计算与判断的关系
【摘  要】从图灵开始,人类的拟人论心理倾向就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它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之上:大脑类似于计算机,反之亦然。拟人化的类比将预测分析与人类决策混为一谈,并将海量数据集与人类知识、社会经验和文化承诺等同起来,致使人类事务中出现了用计算代替判断的趋势。本文主张,用多元的、超越人类的术语来描述“智能”。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应该用纯粹的计算术语来思考人工智能;相反,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人工制品,应该是通过多样化社会过程而实现的构建之物。
【关键词】拟人论;人工智能;计算;判断
“延展的心灵”和“心灵的延展”:人机传播研究的具身AI转向
邓建国
【摘  要】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两条日益清晰的路线。其一是离身沟通型AI(“延展的心灵”)。人类对媒介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模拟媒介、数字媒介、社交媒体到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这是一个日益虚拟化/去物质化/离身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引导我们脱离碳基身体,最终建构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共存和交互的虚拟世界,即元宇宙(人、物和环境的数字孪生)。其二是具身沟通型AI(“心灵的延展”)。人工智能延展出硅基身体以与现实环境实时互动和不断学习。这最初体现为各种可穿戴式设备、智能音箱、自动驾驶、宠物机器人,直到基于文生动作(text-to-acts)的人形机器人。上述两跳发展路线呈双螺旋、相互促进的关系。由此,人类将同时面临“离身沟通型AI”和“具身沟通型AI”两类新的沟通主体,人机传播研究中的“具身AI转向”将继续深化。
【关键词】人机传播;人工智能;具身AI;人形机器人
数字社会研究“自我影像”与生活重塑:当代独居青年的生活Vlog实践
赵杰翔 王
【摘  要】与以往将媒介技术的影响局限于虚拟“人设”的研究不同,本文提出“自我影像”的分析概念,通过对独居青年vlog的影像信息和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独居青年在内、外因的驱动下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媒介化,并通过自我技术所强调的实践方式,使得媒介技术建构生活方式和转变自我的过程得以可能。由此,媒介技术对青年生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影像人设”,而是过渡到了“伦理主体”的重塑和现实生活方式的转变。当然,“自我影像”作为一种新的自我技术离不开伦理主体的自觉以及对“自我与社会”的关注,需警惕因过度关注自我而导致的系列问题。
【关键词】自我影像;自我技术;独居青年;Vlog
广告与公共关系
积极公共关系:学术视野、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
李颖异 孙晓翠
【摘  要】有关积极公共关系的想象不仅是对公共关系研究新思潮的一种理论化探索,还是对公共关系研究本土化的一种中国式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本土化学术议题,积极公共关系在学术视野、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三个方面区别于既往研究:在学术视野上,它试图突破以“问题矫治”为中心的“病理式”研究路径,将目光聚焦到公共关系本身具有的力量和贡献上来;在理论旨趣上,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将自身设定为一种兼具经验性和规范性的实践性话语;在实践指向上,它主张创新性地对公共关系学科进行中国式的理论建构,以期实现构建公共关系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抱负。
【关键词】积极公共关系;学术视野;理论旨趣;实践指向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640 (1).jpg (150.31 KB, 下载次数: 15)

640 (1).jpg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7 23:12: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代出版》2024年第4期目录






来源:现代出版(公众号)
编辑:李佳

17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7 23:14: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新闻界》2024年第3期目录

来源:国际新闻界
编辑:李佳

176#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17:57: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观察》2024年第4期目录
目录
卷首语
人工智能媒介:“中庸之道”何寻?
/邓建国
深观察·文生视频与未来传播
AI 视频的兴起:Sora 类生成式平台的可能性与风险
/胡  泳
Sora 作为“世界模拟器”:媒介连接力的价值升维与场域重塑
/喻国明  滕文强
迈入“融合性真实”: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塑
/史安斌  郑  恩
“全民生成”冲击下,“真相出场机制”如何重构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把关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结构性变革
/张梦晗  陈  泽
国际传播
叙事学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话语转场、建构与创新
/曾祥敏  杨丽萍
在场·时光琥珀与数字生命
AI“复生”:一种数字生命的生成、可能及其文化逻辑
/刘永昶
“智人”到“数字人”:数字生命的概念嬗变与表征形态
/曾一果  昂  振
选择“爱”:技术、数字生命与人性的未来
/翟业军
华夏传播研究
“以文化的名义”:面向历史与未来的华夏传播研究——访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予敏教授
/吴予敏  杨宇轲
明帝国晚期驿递系统的传播失灵及其政治效应——一个传播社会史的考察视角
/辛泽西
媒介法规与伦理
整体比对与拆分使用:短视频二次创作的版权争议与协调——以近五年相关版权侵权诉讼为研究样本
/陈笑春  秦赛一
“二创短视频”的著作权性质认定及平台注意义务探究
/路  鹃  王子涵  张君昌
新闻史鉴
群众主体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的思想演进——基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相关报告与决议的解读与分析
/武志勇  徐星星
卷首语
人工智能媒介:
“中庸之道”何寻?
邓建国
Seeking the "Midjourney" of Al-aided Media
Deng Jianguo
【摘要】
人类对复制技术的态度是矛盾的,自古如此,中外皆然。今天,各种强大的人工智能复制技术集中涌现,普通用户可以仅通过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复制型媒介)就快速而逼真地复制出人、物和环境,甚至“模拟出世界”。与古代的绘画、诗歌和镜子一样,这些新技术的影响也一如既往地“毫生和画杀并存,良药和毒药共生”:它们一方面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广告营销、教育科研和工业生产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又带来游戏成瘾、版权侵害和深度伪造等新风险。
【关键词】
人工智能媒介;虚拟现实;风险
深观察·文生视频与未来传播
AI 视频的兴起:
Sora 类生成式平台的可能性与风险
  泳
The Rise of AI Video :Possibilities and Risks of Sora-like Generative Platforms
Hu Yong
【摘要】
作为新型的文本转视频系统,Sora为视频业带来全新冲击,可能为新的视频内容平台提供动力,而把我们带入一个人工合成内容、人类生成内容以及两者混合的世界。在此过程中,视频作为媒介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伦理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需要采取平衡的方法,考虑技术、社会和伦理维度,才能确保AI视频技术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式平台;Sora;视频媒介
Sora 作为“世界模拟器”:
媒介连接力的价值升维与场域重塑
喻国明  滕文强
Sora as a "World Simulator" :Value Uplift and Field Reshaping of Media Connectivity
Yu Guoming,Teng Wenqiang
【摘要】
ChatGPT为节点,可以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维线性发展阶段、二维通用涌现阶段、三维体验泛化阶段。一定程度上来说,Sora的出现是媒介演进脉络下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里程碑,宣告了AGI技术路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进程正在加快。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社会需要快速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并做出相应的适配与调整。本文从Sora作为“世界模拟器”的媒介新属性出发,将传播革命视为时代变革的最根本驱动力,通过厘清媒介价值向度的迭代来理解和研判Sora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社会变革,以期深刻把握媒介连接力的运作路径,通过“连接-场域”的二维分析框架深刻把握智能世界社会边界的全方位重塑。
【关键词】
媒介演进;Sora;AGI;边界重塑;价值升维;连接力
迈入“融合性真实”:
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塑
史安斌  郑  恩
Into the "Convergent Reality" :Reshaping the News Media Landscape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tive Video Technology
Shi Anbin,Zheng En
【摘要】
本文从理论取向和实践路径入手,探讨了以Sora为代表的文生视频技术对新闻传媒业的重塑功能,归纳出其所呈现的“融合性真实”特征,及其带来的在线“叙事新闻学”的“时空临场”、心智上传的“去介质化”、“巨型拟态”以及“数字共情”的新业态。这也成为跨越“数字巴别塔”、构建“全球南方”数字社群的转文化传播新契机。
【关键词】
Sora;文生视频技术;跨文化传播;全球南方;融合性真实;去介质化
“全民生成”冲击下,“真相出场机制”如何重构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把关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结构性变革
张梦晗  陈  泽
Under the Impact of "Universal Generation" :How the Mechanism of Truth Disclosure is
Restructured
Zhang Menghan,Chen Ze
【摘要】
Sora“世界模拟器”的出现标志着信息环境又一次革命性重构。基于Transformer和Diffusion模型的Sora,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了人/社会与智能生成模型的广泛交互。全民生成的“文生视频”在生成量级、检测难度等方面都远超深度伪造,并显现出了其作为深度伪造的“迭代泛用版本”对媒介真实的潜在破坏性。以“亿参数”为数据学习单位的Sora带来了把关关系的异化。媒体、平台与公众按照既有把关关系展开的把关活动,非但无法帮助公众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和保障信息秩序化,反而会加剧信息系统的失序状况。技术环境的变化召唤着把关理论的适时调试与推进。在此背景下,把关应首先被理解为以新闻真实帮助公众与现实社会建立起有意义联系的过程。把关理论能否脱离作为“行动”的隐喻,而向社会机能的本体意义回归,直接关系到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把关理论;Sora;生成式AI;媒介真实
国际传播
叙事学视角下“中国故事”的
话语转场、建构与创新
曾祥敏  杨丽萍
The Discourse Transition,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a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Zeng Xiangmin,Yang Liping
【摘要】
近年来,以“中国故事”之名的国际传播蔚然成风,产品内容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如何建构?以此为核心问题,借助叙事学的理论框架,首先辨析叙事、故事、话语和新闻之间的逻辑关系,解析中国故事应具备“微观内涵”与“宏观象征”的双重价值,新闻媒体应具有“讲述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其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中国故事”研究和表述呈现出向政治领域的话语转场和新闻媒体的主体转向。由此,本文基于2020年以来国际传播获奖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中国故事”的四种媒介叙事类型:发展、发声、发扬和发现。通过这些案例总结出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存在着强内宣、弱转化,重讲述、轻传播,先产品、后界定等问题。最后,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五力”创新路径,包括锻造曲折婉转的情节,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平行视点呈现人物境遇,提升故事的感染力;用数据支撑硬核选题,增强故事的说服力;打造话题与情绪的共同体,增强故事的表现力;通过递进和深度叙事,增强故事的引导力。
【关键词】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叙事学;媒体融合;话语
在场·时光琥珀与数字生命
(特约主持:刘永昶)
AI“复生”:一种数字生命的
生成、可能及其文化逻辑
刘永昶
AI "Resurrection" :The Generation,Possibility and Cultural Logic of a Digital Life
Liu Yongchang
【摘要】
AI“复生”因人类巨大的心理渴求和愈来愈迅猛的技术迭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界面中有着或隐或现的表达。一部媒介发展史体现着人类与时间抗衡的木乃伊情结,所有媒介其实都是不同层阶的、或微观或宏观的人类“生命”载体。生命必须转化为数据,数据可以重建生命,概言之,放到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中,AI“复生”其实是人类从数字化生存中逐步推演探寻出的数字化生命可能。一面是需求逻辑,一面是生产逻辑,需求者和技术“灵媒”产生了商品交易的关系,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文化运行的基本逻辑。“哪里有危险,哪里也就生救渡”,AI“复生”创造了“生机”,也因此会带来危机。终归技术是冰冷的,然而人心赋予它体温。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数字生命;“复生”;文化逻辑
“智人”到“数字人”:
数字生命的概念嬗变与表征形态
曾一果  昂  振
From "Homo sapiens" to "Digital Beings" :Conceptual Evolution and Representational Forms  of Digital Life
Zeng Yiguo,Ang Zhen
【摘要】
近年来,AI技术、元宇宙的迅速发展让“数字生命”议题在不同场合被广泛讨论,并带来多个相关的含混概念。因此,在关注技术发展的同时,亟需厘清数字生命议题相关概念的理论渊源与问题域。从技术实践角度来说,数字生命主要包含了人工智能程序、虚拟数字人、数字永生等三类技术实践,这三类技术实践在形式上一脉相承,但分别指向不同的“生命想象”——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生命体、保留肉身并以意识形式存在于元宇宙中的赛博人和记忆上传后重新组成的意识永生。而数字死亡和数字生命政治研究对数字生命的异化现象给予了批判性的社会和人文反思。
【关键词】
数字生命;虚拟数字人;数字永生;数字死亡;数字生命政治
选择“爱”:
技术、数字生命与人性的未来
翟业军
Dedicate to "Love" :Technology,Digital Lif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Zhai Yejun
【摘要】
根植于人类求生意志的技术让人类存续下去并帮助人类对抗死亡。同时,技术,这一于人类而言并不切身的事物存在着反噬人类的威胁。回顾技术发展史,技术和人的关系经历了技术在人类自身之外、在自身之中到技术创造出数字生命的过程。面对数字系统越来越深重的威胁,人性的物质性和事件性成为牵制和对抗它的利器。所谓物质性,指人性的阴影和不可省略的生命过程。数字生命是技术对人性净化到极致、毫无杂质的无菌状态,而物质性则可以解除人性的无菌状态,让其回归本真。所谓事件性,即人性本身的开创性。透明、正确的数字只会综合判断,不会开创未来、生成全新的关系。而人类凭借其所特有的决断力,能从不完全知的状态开创一个新世界。
【关键词】
技术;数字生命;人性;爱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以文化的名义”:面向历史与未来的华夏传播研究
——访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予敏教授
吴予敏  杨宇轲
"In the Name of Culture" :Huaxia Communication Studies Oriented Toward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Wu Yumin,Yang Yuke
【摘要】
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以及中国传播研究者知识身份确立和价值旨归彰显了传播研究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学术关怀,构成了当代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是对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予敏教授的学术访谈。吴教授结合个人学术研究的体会,从传播与文化的关系、建立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问题、华夏传播研究的未来路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强调了“以传播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结合,强调要立足中国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在总结中国传播智慧的基础上凝练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概念。
【关键词】
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华夏传播研究;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明帝国晚期驿递系统的传播失灵及其政治效应
——一个传播社会史的考察视角
辛泽西
Communication Failure of Posthouse System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Its Political Effects
Xin Zexi
【摘要】
驿站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媒介及传播系统,关联着帝国的信息网络,在帝国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驿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行政通道,承担着军情与政令的传递任务,是国家行政的基础设施,驿站的兴衰关系到政权的兴衰。明朝早期,驿政清明,军情政令传递畅通;但到了后期则弊端丛生,出现严重的“传播失灵”,最终带来恶性后果。本文拟借助哈罗德·伊尼斯的理论,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明代驿站的兴衰与政权变迁予以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驿站;明帝国;传播失灵;帝国悖论;传播社会史
媒介法规与伦理
整体比对与拆分使用:
短视频二次创作的版权争议与协调
——以近五年相关版权侵权诉讼为研究样本
陈笑春  秦赛一
Overall Comparison and Split Use :Copyright Disputes and Coordination of Secondary
Creation of Short Videos
Chen Xiaochun,Qin Saiyi
【摘要】
截取先发表作品重新组合引发的争议使得并非法律术语的“二次创作”成为网络视听产业重要的版权议题,近年频繁发生的短视频诉讼因其对素材呈现的直观性成为观察的理想场所。文章采用立意抽样法分析近五年的诉讼发现:“短视频系列合集”“长视频亮点集锦”“短视频切片”“短视频特效模板”均体现为截取单个“长视频”和抓取数据化素材的行为方式;侵权认定则多采用“引用素材比例和质量”标准。但因短视频的作品体量,比例标准难以采用;对质量判断倚重的独创性则具有“漂浮性”。“整体比对”的版权侵权认定传统在数据化、智能化创作语境下表现出“不适”。未来可结合“拆分使用”思路,建立自建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的并列授权,以实现版权人、二次创作者的利益协调以及与公共使用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二次创作;短视频;版权争议
“二创短视频”的著作权性质认定
及平台注意义务探究
  鹃  王子涵  张君昌
Explor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yright Nature for Mash-up Videos and Platform Duty of Care
Lu Juan,Wang Zihan,Zhang Junchang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商业模式的日渐完善,二次创作短视频(下称“二创短视频”)的作者逐渐从OGC/PGC(职业生产内容)向UGC(用户生产内容)转变,作品权利人、二创短视频创作者与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公司之间的冲突不断凸显。由于作品合理使用界定的主观性、“通知-删除”规则适用关系的复杂性,致使创作者与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公司的侵权判定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困难。本文通过对2020年以来二创短视频侵权典型案例进行解读,结合短视频平台推荐场景下的技术运行机制与法律适用困境,探究在著作权人/版权所有者、上传者和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者之间建立利益平衡的可行性。
【关键词】
二创短视频;著作权;通知-删除;注意义务;红旗标准
新闻史鉴
群众主体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的思想演进
——基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相关报告与决议的解读与分析
武志勇  徐星星
Mass Subjectivity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Line" Thought in the News Publicity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u Zhiyong,Xu Xingxing
【摘要】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理念之一。梳理、解读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相关报告与决议可发现,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由新闻宣传的定位、观照主体、工作方法、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立体构成。历时性地看,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思想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时期,历经了艰难探索、发展完善、大胆革新、创新升华的演进过程。该过程暗含着一个“变”与“不变”的逻辑理路,“不变”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其一以贯之的内核;“变”的是对群众主体性认知和新闻宣传工作时代价值定位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群众路线;思想内涵;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与决议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7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17:58: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4年第4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莱茵报》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是如何确定和贯彻的
廖金英
摘要《新莱茵报》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的确定和贯彻,对于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办刊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 1884 年纪念马克思和《新莱茵报》时提醒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工作者:“任何一个工人政党每当背离了这个策略纲领的时候,都因此而受到了惩罚。”这里值得注意的字眼是“策略”。《新莱茵报》能够留下丰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遗产,不仅在于其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刊物,更重要的是,唯物史观就在新闻实践中被展开,“策略纲领”就是症候和产物。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采取的策略包括:接受运动的实际起点、坚持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德国统一方案、以全欧洲大陆为视野确定报纸纲领、克制而有立场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 :《新莱茵报》;马克思和恩格斯;《新莱茵报》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克制而有立场的新闻报道


前沿视点·数字时代的乡村传播

流动与嵌入:数字时代媒介人类学对村落研究的实践与拓展
孙信茹
摘要:在村落社会展开媒介技术与人的互动性研究,探究村落与文化的变迁,是媒介人类学研究者长期关切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网络社会与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村落社会面临着新的流动性加剧的问题。流动性既是今天村落社会的重要特征,还成为人们的日常实践与生活。流动性作为媒介人类学介入村落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具有不同层面的表达:首先,是时空上的流动形成新的村落社会关系;其次,是媒介技术促发的信息多元和网络中的流动,塑造出村落社会新的流动性景观和文化。对流动性的重新理解是对当下开展村落研究的一种拓展,但同时,这种流动又深嵌于村落社会情境和文化结构之中 , 需要研究者在具体的结构和关系系统中对社会事实进行总体把握;须将流动和嵌入视为媒介人类学视野下村落研究的一种操作性路径,围绕和聚焦人的媒介实践活动展开探索,进而为乡村传播在数字化时代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流动;嵌入;媒介人类学;村落;发展


流动作为方法:数字游民在中国乡村——以光山数字游民基地为例
沙垚
摘要:近年来,数字游民的概念和模式在乡村振兴领域颇受欢迎,但舶来的数字游民本质上是一个互联网产品,乡村在其框架中更多是作为文化和生态的空间消费场景而出现的,青年与乡村很难有深刻的互动。但是,在该概念旅行的过程中,一些数字游民基地也开始了本土化的调试。通过对这些新实践的田野观察,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的数字游民基地建设,不再将互联网逻辑作为主导性逻辑,而是以县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解决青年入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创造青年和乡村见面机会的同时,探索性地发展出兼具城乡要素的融合式的生产生活新方式,以青年流动为方法,破解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难题。聚焦流动,也是在理论层面重返传播。
关键词:数字游民;流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新闻学研究

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何为?
黄典林 安柯宣
摘要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在转型过程中,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催发了新闻业两大理论更新:一方面是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是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
关键词: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理论创新


传播学研究

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文化的故事?——论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
张健 宋玉生
摘要:在划分出文化的外围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对讲好中国政治文化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外围意指符号、外在直观事物、生活方式,它们具有较强传播性与渗透性,而多元文化的外围在现代性、西方化、人的情感本能层面上享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可以跨越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分歧。由此,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的关键在于讲好“三个故事”:讲述器物的故事,即跨文化传播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中国的物质富足与技术进步,它们是西方人最能够理解的中国故事;重视“他们的故事”,即持续扩大、深化改革开放,向在华西方人群展现真实、开放、包容的中国社会生活;挖掘历史的故事,即展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生活、中国乡村生活图景,亦为现代性危机、西方化弊陋的解决提供想象资源。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边缘策略;文化外围


传播与社会

情感倦怠、群体认同与关系网络维系——基于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模型的移动短视频平台用户转移意向研究
邓秀军 李雅莹 熊婉婷
摘要:本论文聚焦于移动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转移意向,选择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模型作为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构建用户转移意向产生的动因模型和假设,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验证,探究和揭示影响用户在不同应用之间转换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原有移动短视频应用的不满意、替代产品的吸引力和主观规范对用户的转移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转换障碍则会阻碍转移意向的生成。其中,对原有应用的不满意主要由情感倦怠导致,替代产品有关的主观规范由群体认同生成,关于转换成本的顾忌主要源于关系网络维系的需要。
关键词:移动短视频;网络迁移;转移意向;推拉理论模型


传播法与伦理

新闻报道中合理核实义务因素的认定及其启示
蒙晓阳 戚婧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首次提出了合理核实义务,并规定了认定合理核实义务的六个因素,最大限度地平衡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名誉权保护。然而,新闻工作者对合理核实义务的理解与贯彻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选择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威科先行三个法律数据库作为样本来源,通过对民法典施行后涉诉媒体被适用合理核实义务因素的频率分析,得出“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是适用最频繁的单个因素,而“内容的时限性”和“核实能力与核实成本”是最被弱化的要件。“内容来源的可信度+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是决定媒体胜败的组合关键因素。核实义务也应该分层级,专业新闻媒体、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媒体应负有不同的合理核实义务。
关键词:合理核实义务;公共利益;舆论监督;名誉权


博士生新论

“新闻部队总检阅”: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与报界救亡
沈玉莲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 40 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关键词:报纸展览会;新闻救国;抗战共同体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21:4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4年第4期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来源:现代传播(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7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21:4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4年第4期
理论探索
建设地方的“可对话性” ——基于自然灾害中多元主体议程属性网络的关系探究  
/ 董 旭 宫 贺
“社会技术想象”的概念边界与适用范围辨析 
/ 陈秋心
数字新闻
“记者是偶然的,写作是必然的” ——中国新闻记者向非虚构作家的职业转型与类型工作
/ 刘 洁 刘蒙之 周云林
新闻业怀旧中的“话语制度” ——基于电影《不止不休》的案例研究
/ 施好音 白红义
数字生活
情感“家”工厂:直播公会与秀场女主播的主体性再生产  
/ 潘 莹 易前良
资源觅取与资本转换:快手乡村主播的数字化实践
/ 倪小帆 刘 勇  
智能家居与日常空间实践—— 一个“数字做家”的视角
/ 钱 进 李 威
传媒法治
如何明示App刷脸风险——对“风险提示”促进用户阅读告知同意条款的实验研究
/ 蒙晓阳 胡贵芝
来源:新闻记者(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8 18:13: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4年第4期目录






本刊特稿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战略转向
虹 张文青
【摘  要】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碰撞导致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遇到了一定阻碍,战略传播成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手段。为了完成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到国际战略传播的效能提升,应充分利用多元主体协商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多重叙事整合实现意义阐释、多链关系共建实现行动价值最大化的作用机制。该机制集中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转向:战略思维的转向、战略叙事的转向以及战略行动的转向。在此基础上,研究尝试构建中华文化国际战略传播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中华文化;战略传播转向;多元主体;多重叙事;多链关系


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伦  刘金卓  魏庆洋 吴
【摘  要】本研究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和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效果进行了横跨49国、纵跨4年的经验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国家间文化距离对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呈“U”型特征,揭示了“文化折扣”与“文化溢价”机制的动态调和效应。历时性分析发现,时间正向影响了传播效果。此外,时间和文化距离的交互效应表明,网络文学随时间的推移,在与中国文化距离较远的国家传播效果更强。本研究拓展了“文化折扣”与“文化溢价”机制的空间和时间视阈,形成了稳定的、可解释的、未来可推广借鉴的传播效果评价框架。
【关键词】计算传播;引力模型;文化距离;传播效果


中国互联网内容企业“出海”的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
——基于“制度风险—战略动机”互动分析框架
琦 王牧耕
【摘  要】本研究从制度的能动性视角出发,构建包含国家与企业双重维度的“制度风险—战略动机”互动分析框架,对中国互联网内容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互联网内容企业“出海”呈现出明显的“制度风险规避”特征,且企业战略动机对此特征具有显著的增强效应,这说明其国际化行为主要遵循经济逻辑。本研究将国际传播关注的焦点从内容传播策略拓展至企业运营层面,既为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也为互联网内容企业优化国际化策略、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提供微观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内容企业;国际化;制度;风险;战略动机


传播学


环境何以媒介化?
——基于阿拉善左旗荒漠化治理运动的田野考察
阿希塔
【摘  要】在深度媒介化社会场景下,环境在生态文明与国际气候双重议题加持下愈发媒介化。本研究以阿拉善左旗荒漠化治理运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介过程对环境运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以符号互动为表征的环境运动已经形成了众多深度媒介化情境与社会意义,在这些情境中,不同行动者组群、相关性框架与交往实践的组合所建构的传播互型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塑造了具有中心指向性的实践秩序,也创造了众多具有归属感的媒介化集体。
【关键词】媒介化;社会建构;环境传播;荒漠化治理


生态环保理念下“种树”玩工休闲劳动的持续机制研究
润 杨雨丝
【摘  要】在数字化的“种树”过程中,“蚂蚁森林”游戏玩家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玩工”。本文提出“文化驯化”的概念,从社会整体意识层面揭示玩家持续劳动的深层机制和文化动因,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方法,考察该用户群体的休闲劳动过程和持续劳动机制。研究发现,商业公司将“蚂蚁森林”设计成兼具娱乐性和公益性的游戏形式,实质上却是商品逻辑下的“种树”玩工;同时,商业公司借用国家生态环保话语促进商业运作,推动国家政策话语、商业利益与玩家三方力量得以汇集。
【关键词】数字劳动;数字玩工;蚂蚁森林;文化驯化


新闻理论


规训与博弈:高速新闻编辑室内的时间“实践”
——基于X新闻客户端的田野观察
伊俊铭
【摘  要】新闻加速研究亟需“实践”转向,即将媒体从业者纳入视野,关注组织与个体间的双向互动。本文借用时间社会学视角,对X新闻客户端编辑室内的时间实践进行田野观察。研究发现:X客户端通过“组织制度设置”“关系氛围营造”形构了组织加速时间结构;这一时间结构规训着媒体从业者工作节奏,呈现出“持续时间”“交叠时间”特征;同时,从业者可以能动地适应并与组织时间结构进行博弈。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展现了实践转向的学术意义,彰显了从业者时间实践的能动性以及新闻时间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闻加速;时间实践;时间社会学;新闻客户端


新闻史


现代中国国际宣传的组织化实践
——基于英文《大陆报》报人群体的历史观察
蔡丰喆 黄
【摘  要】在世界变局中如何有效沟通中外?这是从事文化事业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虑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张竹平、董显光为代表的一批颇具国际宣传知识经验的报人群体,面对“外强我弱”的不利国际舆论情势,率先进行了相对系统性的国际宣传的组织化实践,就外文报的角色定位、人员管理、宣传方针等关涉国际宣传的基本问题,贡献了独特而清晰的理论指南与实践经验,为彼时陷入困局的中国国际宣传行动提供了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
【关键词】《大陆报》;国际宣传;报人组织化;跨文化传播


数字社会研究


视频化生存时代的失神症及其时间弥合机制研究
刘倩欣 刘
【摘  要】失神症喻示了一种点状的时间形态。在该视角下,绵延时间体验的形成有赖于技术假体对时间缝隙的弥合。由此,失神症为思考媒介技术如何形塑人类时间体验提供了新的认知维度。维利里奥主要立足电影而提出失神症及相关思想。在短视频时代,失神症在发生场景、症候表现和运作机制三方面形成了新的内涵,建构了新的时间观念及实践:维利里奥论述的基点——“醒与梦”不再清晰区分,人与时间的关系看似恢复和谐,但人的主体性可能已因速度的暴力而破碎。
【关键词】短视频;媒介时间;保罗·维利里奥;媒介批评


媒介与文化研究


中国摩登女郎的“生死场”
——基于现代性视域对报纸与电影之性别话语的考察(1930—1937)
【摘  要】20世纪30年代的摩登女郎,构成考察中国社会转型中性别话语与现代性交织的重要中介。本文考察了1930—1937年报纸与电影围绕摩登女郎的性别话语后发现,主流大报的新闻报道对摩登女郎的媒介形象进行了负面建构,情节剧电影对摩登女郎的女性化情感进行了收编,而文字与视觉媒介在性别赋形上的差异与互动,为摩登女郎提供了松动性别权力结构与重塑现代意识的话语实践空间。摩登女郎与现代大众媒介的紧密交织,使中国女性的现代性获得了历史化、具体化的实践契机。
【关键词】摩登女郎;现代性;媒介;性别话语;女性化情感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