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摄影摄像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71#
发表于 2017-1-3 23:53: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高端炫酷:BBC把新闻节目倒计时拍得这么燃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人民日报媒体技术(wxpdmi)


BBC新闻频道(BBC NEWS)是国内广大英语学习者们日常练习听力与口语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经常看BBC新闻的人来说,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个一直在转的球之外,应该就是节目开始前倒计时视频了吧。由于BBC是官方公共电视台,按照英国的法律规定是不允许播放商业广告的,所以就选择了用频道宣传片来弥补节目之间的空档,时长一般在30-90秒之间。然而就是这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可谓“帧帧出精华”,堪称新闻报道宣传片的经典。


视频:BBC NEWS countdown 版本之一
视频来源:Youtube

BBC NEWS的倒计时视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内容,这些视频内容多以BBC记者在现场报道的幕后花絮为主,版本众多。每一个镜头、每一处剪辑,都可见视频剪辑师的用心良苦,配上极具节奏感的音乐,凸显出新闻报道的即时性与现场性。无论是纷争战乱、炮火连天的中东战场,还是冰雪连天、廖无人烟的严寒极地,或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市街头,到处都有BBC记者忙碌的身影,将最新消息传输回位于伦敦市中心的BBC总部大楼新闻大厅。



按照每天播出的不同时段,最后的大楼画面也会呈现不同时间的景象。




BBC还不忘在视频中穿插入其拿手的报道技术,比如全媒体新闻大厅、移动端记者、无人机及360°全景视频等:



全媒体新闻大厅

移动端记者报道


无人机拍摄

360°全景视频

视频主题音乐由英国著名作曲家大卫·罗伊谱曲,世界上许多耳熟能详电视背景音乐都是出自他之手,包括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国际频道的ID配乐也是由他创作的。背景乐由兼具现代与古典音乐特征的电音与交响相结合,充满节奏的同时不失大气与稳重,在每一秒的节点都加入“滴滴”的倒计时声音,给人一种十足的紧迫感。



音乐与画面剪辑完美贴合更是锦上添花,比如在下面视频的最后这个画面:警车一到,记者一个转身立即开始工作,倒计时也跟着提高音调:




与国内一些媒体宣传片偏向于“宏伟、大制作”相比,BBC的视频拍摄剪辑手法可以给我们一点参考,从记者真实的日常工作点滴入手,贴近记者生活,从而体现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平凡与不凡。

0 (1).gif (1.6 MB, 下载次数: 38)

0 (1).gif
172#
发表于 2017-1-13 19:14: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作品入选路透社年度图片?华西都市报记者说缘于站位不好
本文源自华西都市报,原标题为《熊猫宝宝摔进世界最佳照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磊摄影作品入选路透社、<时代周刊>2016年度图片》
路透社2016年度图片。

绿色地毯铺成的舞台上,23只熊猫宝宝集体亮相,活泼的“滚滚”们四处爬,其中一只不慎摔下舞台,饲养员赶忙上前抱起……生动的一幕被摄影师定格。

1月12日,这张照片红透网络,并配以文字:“熊猫宝宝摔进‘世界最佳图片’。”原来,岁末年初之际,全球各大媒体纷纷盘点过去一年,这张照片相继入选路透社2016年度图片、《时代周刊》2016年度动物图片、《大西洋月刊》2016年度新闻图片。

这张图片的拍摄者是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磊,拍摄时间是2016年9月29日下午,地点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火了 一张好照片引来数千万次浏览

照片定格在熊猫脸部着地的一瞬间,饲养员匆匆从舞台侧面赶来,迈开的双腿和伸出的双手,距离熊猫约有1米远,画面充满动感,让人忍俊不禁。

“厉害了!熊猫宝宝一摔就摔进‘世界最佳照片’!”1月12日,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从网站到微信公众号,这条消息被无数人疯传。仅以微博为例,就有中国新闻周刊、环球时报、新浪新闻、瞭望东方周刊等官微发布,浏览量累计达到数千万次。

这条消息称,去年9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2016年度出生的23只大熊猫宝宝,全部被工作人员抱出来集体亮相,萌态十足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只熊猫宝宝不慎从“舞台”上摔落,这一幕被摄影师捕捉下来。该照片入选路透社2016年度图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6年度动物类照片50佳”。

和消息一起传播的还有一段视频,再现了当时一幕。视频后半部分展示了获奖照片,并详细介绍了获奖情况。照片定格在熊猫脸部着地的一瞬间,饲养员匆匆从舞台侧面赶来,迈开的双腿和伸出的双手,距离熊猫约有1米远,画面充满动感,让人忍俊不禁。

实际上,美国著名杂志《大西洋月刊》评出的25张“2016年度新闻图片”中也有这张照片。而在此前,它已经相继登上过《泰晤士报》《每日邮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

幕后 一个倒栽葱被记者抓拍逗笑世界

照片中,“滚滚”头朝下脚朝上,四只小短腿在空中无奈挥舞,以标准的脸部着地完成整个表演,而奶爸的匆匆脚步定格在1米外,虽然提前伸手也没能接住,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张风靡全球的照片,出自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磊之手。据他回忆,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2016年9月29日下午,地点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当天下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组织了一场大熊猫宝宝集体见面会。共有23只大熊猫宝宝参加,它们都是2016年度在该基地出生,创下了基地建立以来的最高纪录。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基地用绿色的地毯搭了舞台,把23只可爱的“滚滚”全部抱来放了上去,“黑白相间排排坐,特别讨人喜欢”。

但是“排排坐”了没一会儿,熊猫宝宝们就不老实了。左后排有只个头比较大的特别淘气,一个劲儿往前拱,拱到边上还不停,好几次出现“险情”。好在饲养员奶爸奶妈们心细,几次抢前一步把它捞起来,才没摔下去。一阵折腾中,这只熊猫博得了最多关注,游客们纷纷嬉笑着看它:“看那个笨笨,又要摔了。”

“看这些熊猫都很活跃,我估计肯定会有摔下来的,所以一直端着相机在等。”张磊说,就在那只“大头崽”吸引大多数目光的时候,舞台右前方一只“小个子”熊猫,在保持了长时间低调后,突然使出洪荒之力,猛然向前爬了几步,然后干净利落来了个“倒栽葱”。而这一幕,被早有准备的张磊用镜头定格,“咔咔咔咔咔”一口气连拍了5张。

最终逗笑了全世界的这张照片,是5连拍的其中一张。照片中,“滚滚”头朝下脚朝上,四只小短腿在空中无奈挥舞,以标准的脸部着地完成整个表演,而奶爸的匆匆脚步定格在1米外,虽然提前伸手也没能接住,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当然,因为高度不高,这个小个子滚滚并没有受伤,当被重新放到台上后,它又不老实地爬来爬去了。

对话张磊
不太好的站位带来最佳照片

张磊在洪水中采访。

华西都市报:这张照片这么火,之前有没有想到?

张磊:没有,完全没有。我每年要拍上万张照片,这只是其中一张。

华西都市报:那它这么火,你觉得是为什么?

张磊:我运气好(笑)。挺意外的,当天拍到那一幕的,肯定不止我一个人。那天现场有20来个摄影记者,加上用手机拍的其他人,总的有五六十个人。我的位置不算好,面对台子比较偏右,而摔下去的那只熊猫,是在面对台子的左边。但也可能正是因为在这个位置,我拍到了饲养员匆匆上前的姿态,最终被很多媒体选用。

华西都市报:除了拍摄动物,你平时还关注什么题材?

张磊:我从事新闻摄影已经10年了,平时主要跑突发新闻,拍摄过跳楼、火灾、打架、车祸、地震、洪水、泥石流等,也有很多作品获得全国及四川省新闻摄影奖。去年拍摄的一组《乡村娃的足球梦》,还获得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体育新闻类组照铜奖。

华西都市报:那这10年来,你有什么经验或者感悟可以和大家分享?

张磊:有些场景,文字再好都会苍白,只有图片能够传神。这也是专业摄影记者存在的价值。当然,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摄影记者的技术、器材、身份优势早已大江东去。但时代再变,依然是内容为王,好的故事还是需要有人专门记录,所以我现在把更多精力放在图片故事上。比如本月1日,我采写拍摄的《十年禁渔千里赤水河的最后一网》效果就很不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丁伟 肖茹丹 杨雪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http://mp.weixin.qq.com/s/4JtmrQuR8oHiapD0-8rUqQ
173#
发表于 2017-2-6 22:23: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华社王建华:2016年,无人机让新闻摄影向前跳了一格
天空之眼,摄影升维
——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队新闻摄影实践与思考
文/王建华  

2016年国庆前夕,“天空之眼”瞰祖国系列报道首站在天津起飞。17年前,新华社摄影记者乘坐直升机和运输机,发起“空中看祖国”大型航拍纪实摄影活动;今天,年轻的新华社记者操作无人机,踏上一次航拍的致敬之旅。

从2013年起步,到2016年建成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队,国家摄影队的空中力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已形成一支由30余名“机长”领衔,100余架无人机和近200名“记者飞手”组成的专业化无人机新闻报道队伍,并且通过新华社各个分社辐射全国。

2016年,无人机让新闻摄影向前跳了一格。



摆脱地球引力的照相机

说起航拍,曾经是一个“高门槛”的摄影领域。对参加1999年那次航拍的老记者,我一直怀着英雄般的崇敬之情。为保证拍摄效果,他们乘坐的直升机通常不关闭舱门,用安全绳索固定好身体,然后探出机舱俯拍。此外,载人航拍成本高、协作复杂,投入巨大。现在,无人机改变了新闻航拍。

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报道中,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岳月伟是最早使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航拍的摄影记者之一。他说,无人机在这次采访中发挥了“地面部队”无法替代的作用。当时现场情况不明,浓烟遮蔽视线,夹杂着刺鼻的气味,无人机可以更接近爆炸中心点。同时,无人机传回的图像,不仅用于新闻报道,也为当时的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6年夏,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多地的抗洪报道中,无人机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7月14日,湖北牛山湖破垸分洪,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程敏用无人机拍摄了爆破作业的壮观场面。为了报道这一事件,当时有20余家媒体的无人机升空拍摄,爆破引发强大的冲击波还造成一些无人机失联。

相对于突发事件和特写新闻,重大报道中无人机的应用面临更严格的管控。这对新华社来说,不啻于是一个机会。2016年8月25日,正值G20杭州峰会倒计时十天,“天空之眼”无人机队记者分两个时段、三个起飞点,对峰会主场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及附近地标建筑进行航拍摄影报道(见下图)。通过“申报飞行”,新华社摄影部成功地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引入无人机航拍技术,实现重大报道的无人机“第一飞”。



“天空之眼”进行时

无人机与新闻摄影结合,再次激发了摄影记者的创作热情,成为摄影记者应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重新挖掘自身价值的有力武器。

从自发掏钱购买到作为摄影器材进行配备,无人机已成为新华社摄影报道采集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在新华社总编室的指导下,摄影部牵头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创新工作室。在我们看来,无人机引入新闻摄影,要想“飞得更稳”,有四项任务正处在进行时。

任务一:无人机报道常态化。摄影记者使用无人机航拍,既是职业需要,也是业务本能,应将无人机航拍看作摄影记者的一项重要技能升级。成本降低、操作便捷、安全性和成像品质提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便携型无人机成为摄影记者的一支“常用镜头”。

2016年,无人机在新华社摄影部已基本实现常态化发稿。在G20、博鳌论坛、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报道中;在江西丰城电厂事故、南方洪灾、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等特别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在“扶贫攻坚”“四季美丽生态”“天空之眼瞰祖国”等系列策划中,记者熟练地运用无人机,题材涵盖经济、科技、文化、扶贫、社会、体育等领域,全年为通稿线路提供的照片近2000张。

新华社摄影记者还把无人机带到了海外。以色列作为驻外试点,成为新华社摄影部为驻外专职摄影记者配备无人机的首个海外分社。驻外摄影记者在以色列、俄罗斯、美国等地多次运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摄影报道。

在技术方面,“大疆创新”发布了一款可折叠的无人机“御”,不少性能就是针对新闻应用设计的。零度、昊翔、曼塔智能等甚至推出了适合自拍的掌中宝型无人机。无人机便携性的发展方向明确,在将来会越来越适用于新闻摄影。

任务二:重大报道“申报飞行”。重大事件的视觉传播已成为一门综合程度高、专业性强、组织严密的“科学”。无人机航拍既必不可少,也不可能人人都飞,“申报飞行”是此间的必由之路。

“申报”本身也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能。在G20航拍的申报过程,“天空之眼”团队严格按照航空管制的要求,提供了一整套具体到经纬度和起飞时间点的飞行计划,体现了“申报飞行”的专业性。无人机将会越来越多地介入重大题材报道,这是受众与传播的需要,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无人机参与此类题材时,既要考虑传播效果、视觉表现,更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责任重大。

任务三:培训专业化。航拍核心技术一是“航”,二是“拍”。“航”涉及飞控、航空气象、相关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坦白地说,现在消费级的无人机操作门槛并不高,有的人看看说明书就去户外飞了。但我认为,应该把无人机航拍(新闻摄影)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专业)来对待,记者在执行航拍任务前应该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

在美国,无人机用于新闻采访,导致“无人机新闻学”或“无人机新闻”(dronejournalism)一词的诞生。美国的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抢先于2011年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并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DroneJournalism Lab)。密苏里新闻学院随后跟进,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这两所大学的新闻学院不仅展开有关无人机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并理论联系实际,购置无人机让师生尝试如何将无人机用于实地新闻采访。虽然这两个课程后来被叫停,但无人机新闻报道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执行,这一趋势没有改变。随着美国相关法规的出台,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新闻机构先后开始尝试无人机采集新闻素材。CNN则成立了“AIR”无人机团队[1]。

新华社拥有一支在新闻摄影界堪称一流的“国家摄影队”,在“拍”的方面基础好,起点高。2016年7月,新华社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专职记者无人机航拍取证培训班,30多名专职摄影记者参加培训,取得无人机“机长”合格证,为新华社未来无人机报道“按规飞行、持证飞行、安全飞行”奠定了良好基础。航拍G20杭州峰会主场馆的7名记者,均来自此次培训的“机长”队伍。

据官方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无人机驾驶员已经激增到2142人,预计2016年这一数字将会以每天增长50-80人的速度井喷式增长[2]。对于无人机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应取得何种资质,主管部门和业界尚无定论。我认为,目前培训目的不必纠结于究竟取哪种证件,而应把“取证”作为一种手段,让我们需要执行无人机航拍任务的记者,通过“取证”培训,真正科学地掌握无人机航拍这门技术,从而在专业上达标,在操作中把可能遇到的意外和风险降到最低。

任务四:行业运行规范化。无人机技术进入新闻摄影,是必然,也是挑战。一度,无人机总是和“黑飞”联系在一起。北京、成都是两个最早发布“限飞令”的城市,此令一出,这两个城市的“飞手”苦不堪言,要想飞一下,还得驱车到几十公里以外。对于无人机,“一禁了之”略显简单粗暴,也不利用无人机产业发展和新闻报道应用。好的管理需要“关上一扇门,还要打开一扇窗”。

2015年12月29日,中国民航局颁布《轻小型民用无人机系统运行暂行规定》,为占据了国内民用无人机大半江山的轻小型无人机监管提供了“交通规则”。作为“当事人”的媒体或行业协会也应该发挥作用,向内“定规”,向外“开路”,既要让无人机飞得起来,又要飞得有规矩。新华社于2016年9月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创新工作室,除了技术引进、器材测试、报道策划以外,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共同促进无人机新闻应用相关规范的制定,是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希望,“按规飞行、安全飞行、持证飞行”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成为无人机新闻摄影的三项原则。



摄影技术、飞控技术和人工智能
紧密结合的影像时代

还记得故事的开头么?我们的无人机故事,始于三年前。三名摄影记者和一名技术人员组成“摄影部航拍小组”,用东拼西凑的一堆零件,经过1个多月的组装调试,终于在新华社大院的草坪上举行了首次试飞。那一天是2013年9月26日。

新华社摄影部的第一架无人机就是这架组装的六轴飞行器,直径90公分,高约30公分,配有人工遥控操作系统、GPS定位系统,飞行半径约1500米。我现在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天兴奋而紧张的心情,这个小家伙不仅花了我们一个多月的心血,从照相机到所有零件,都是小伙伴们自掏腰包。我们悄悄地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动媒1号”。

2013年11月9日,“动媒1号”参加摄影部《好梦丽江》集成报道。这是新华社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摄影报道的第一次尝试。接下来,无人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很快进入加速助跑起飞的阶段。“大疆创新”最可贵的一点,就在于它在最恰当的时机,用工业级的生产线替代了DIY。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崛起,更是一个全新的消费级无人机产业的诞生。

无人机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在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无人机,按照重量划分,一般在7公斤以下,属于微型无人机;按照动力方式划分,它属多旋翼飞行器,以空中采集动态或静态影像为主要目的。

无人机仅仅是一个航拍工具?这实在是“小看”它。无人机是一个成功地把摄影技术、飞控技术和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案例。它可以拍照,可以根据电脑设计的航线飞行,可以“跟踪”拍摄设定的主体,还能“聪明”地躲避障碍物。通过无人机,“人工智能”第一次在新闻摄影领域实现成熟的、规模化的应用。



无人机的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

面对新技术的崛起、传播平台的多元化,传统新闻摄影记者要想适应新的传播形式,改善生存状态,就必须大胆尝试、拥抱新技术,完善自身应对挑战。技术对摄影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项新技术的成熟会在某一个节点与新闻摄影完成“合体”。我们正处在无人机和新闻摄影“合体”的节点上,无人机是当下媒体融合发展中先进新闻生产力的代表。

就媒体集团而言,发挥无人机在航拍方面的视角优势,还只是“合体”的第一步,而且是最初级的一步。在这个层面建立竞争优势,壁垒效果有限。

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不确定。马云说过,对于一个新事物,我们先是容易看不见;等看见了,又会看不起;看得起了,又看不懂;等看懂了,一切也就晚了。无人机飞起来,飞到空中,飞到摄影记者以前很难到达的角度去拍摄,这种“采集者”的角色还只是它在新闻报道领域的第一步。很快,它将会进化,会升级,它会彼此联接在一起,发挥更加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个“联”才是无人机与媒体结合真正的巨大发展机遇。这个“联”可能是空中与地面的实时联接;可能是空中无人机群的联接;可能是受众与社交的联接;可能是一个更广域的无人机资源的联接……

《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19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40亿元[3]。在艾媒咨询报告的无人机产业链和应用场景分析里,我们可以找到媒体无人机的位置。一方面,无人机航拍的应用成熟度和市场需求量标记得很“高”,另一方面在以硬件生产商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里,无人机传播还只是一粒种子……

硬件革命会催生新的媒体形态,就象手机摄影催生了Instagram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类对于更高视角的追逐一直未变。无人机这粒种子已经种在传播的土壤里,它让摄影记者的照相机第一次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它还将助力新闻摄影向全新的维度开拓。(作者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创新项目负责人)

【注释】
[1]引自新华网等。
[2]引自环球网记者对AOPA无人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段志勇专访。
[3]根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

编 辑  翟铮璇 [email protected]
本文刊发于《中国记者》2017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详细出处。



“天空之眼”项目简介

“天空之眼”无人机队是由新华社总编室指导、摄影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重点创新项目,致力于把最新的无人机及相关技术引入新闻摄影,策划和实施重大报道的无人机航拍任务,在无人机业务指导、技术引进、器材测试、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实现新闻报道中的无人机“按规飞行、合理飞行、持证飞行”。
“天空之眼”看祖国系列报道以无人机航拍为主要技术手段,每次选取一座城市,以新华社客户端为平台,进行一天直播式的报道,通过新旧航拍照片的对比,从空中向读者呈现城市的发展变迁和一日风貌。
来源:京原路8号
http://mp.weixin.qq.com/s/AOKyJTHIiMkg1smWkZvbcw
174#
发表于 2017-2-6 22:55: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又到假照片现形季 有图未必有真相
原创 2017-02-05 张宏伟 大卫摄影馆


      每年2月中旬开始,随着荷赛、华赛、金镜头等新闻摄影评选结果相继揭晓,假照片现原形的时节总会持续近半年。
     “假做真时真亦假”这是《红楼梦》里的一句名言,在现实生活中新闻照片频频造假  媒体公信力备受拷问。
       溯源追本,从照相机作为一个宣传工具开始,各类假照片就没有消停过。
即使以“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的距离不够近”而著称、最后被战场上地雷炸死的战地摄影师卡帕,他最负盛名的“共和国战士之死”也屡遭质疑。


     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卡帕参加了人民战线的情报部,战争异常艰苦,人民战线是一群未经训练的热血青年。“ 在Cerro Muriano的交战中,卡帕拍下了这张战士中弹的瞬间”。1936年9月23日首次刊登了《战士之死》照片的法国杂志《Vu》内页。该照片被用于宣传战争残酷及人民阵线的英勇。
      巴斯克地区大学研究传播学的讲师 José Manuel Susperregui 提出,这张照片并非如卡帕所言是在内战战场上拍摄的,而是在距离战地有一定距离的地区拍摄的。Llano de Banda地区在1936年8月的确也发生过战斗,但激战的当时卡帕却不在这一地区,当地历史学家提出,这之后,当地一直很安静,战争直到9月都再也没有发生过,但是卡帕的照片却已经传到了VU杂志。 Susperregui 的假设是:“卡帕得知Banda发生战争之后,立刻赶了过去,但是战争已经结束了,因此他摆拍了照片。”
        2013年2月3日日本NHK播出纪录片《命运之作——罗伯特·卡帕“倒下的士兵”真伪揭秘》,指出《倒下的士兵》确为演习之作,且作者实为卡帕的情人格尔达·塔罗,而塔罗随后即死于西班牙内战战场的现实和卡帕因一张演习之作而获得巨大声名的结果,注定了卡帕此后必然投身于真正的战场,并最终死于战场的命运。

        被冠以“中国新闻摄影的先驱者”沙飞,也似乎难脱假照片的干系。

        沙飞1938年所摄这张战士中枪倒地瞬间,与卡帕《共和国战士之死》异曲同工,只是惊叹于那个年代完全手动相机情况下摄影师敏捷身手,并没有证据或破绽显示此为摆拍。
        但下面三张照片对比结果,不可否认这是一场演习或者就是演戏。


解放军报的图片说明是,“百团大战中的白刃战 沙飞近距离拍摄”

       然而在有关方面在整理沙飞所拍摄的底片时发现,相同场景下的照片不仅是一张,另外两张中,持枪战士的斗笠莫名其妙没有了。


       我国的假照片高发期应属2008年前后,周老虎、张鸽子、刘羚羊等相继粉墨登场,然后陆续狼狈而逃,一个坐牢,两个被辞退。

      周正龙和他拍摄的华南虎照(周正龙,男,镇坪县农民。其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于2007年10月被陕西省林业厅公开,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网友、虎专家、法律界人士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2008年6月底,政府宣布周正龙拍摄虎照造假,13位大小官员受到处分;11月17日,周正龙因诈骗和私藏枪支弹药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6个月,宣告缓刑三年。2010年5月初,周正龙被法院带走,经调查证实,周正龙已被安康中院裁定取消缓刑,收监服刑。于2012年4月27日刑满出狱。)

(以下三段蓝色文字系本人2008年任华商报记者时所写的报道)

评比未结束,两金一银仨奖被取消
2008年2月24日晚,人民摄影报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委员会发布公告,取消前一日刚刚初评出的作者L的两组作品的金奖、银奖的获奖资格;25日晚再次发布公告,取消作者W的金奖资格。之所以取消这两个作者的三组作品的共同原因就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金镜头”评选是国内新闻摄影业内颇有权威性的非官方评选,该奖项评选已举办15届,而本次在评选现场当即取消初评获奖资格的现象还是头一遭。
公告说,经评委会对初评的获奖作品进行核实,发现已初评为环保类组照金奖的作品《喜玛拉雅的枪声》的文字表述存在失实情况,“评委会经慎重研究,决定取消其获奖资格。鉴于该作者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评委会同时决定取消其在本次比赛中其他作品的参赛资格。”同时,该作者L的另一组已被初评为非突发组照银奖的《奥运改变中国》受到牵连亦被取消资格。
与L不同,当杭州作者W的《为什么不回家》被初评为非突发类新闻组照金奖的次日中午,《华商报》首席编辑巩志明就在博联社网站发表《天上飘来哪里的云?》,文章称,网友“安哥拉”举报说该组照片中的第起张里的云彩可疑。25日上午,王一致电评委会工作人员,承认该照片确系电脑制作,同时并表示“深深的歉意”。
有现场媒体记者透露,有评委在现场提出“乱世用重典”,快倒斩乱麻可能会让评委会处于不利境界,但对净化整个行业会起到促进作用。评委王文澜在现场调侃说,这次评选将被写进中国新闻史。
主办方承认,此次评选之所以特别谨慎,与数天前刚刚发生的藏羚羊照片造假有着很大的联系。

刘羚羊栽进自己挖的坑里 央视道歉

2008年2月中下旬,被网络戏称为“刘羚羊”的新闻照片造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以央视有关机构公开道歉、报纸总编辑引咎辞职、摄影记者被解聘而告一段落。

2006年6月,《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发表了一幅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的照片,此后这张照片频频见诸报端杂志,作者也因此名利双收。2007年1月,在由央视举办的《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中,这幅标题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得铜奖,在颁奖大会上,刘为强面对主持人侃侃而谈,称该作品是他在给自己挖的坑中蹲守8天8夜才拍摄到的难得瞬间。
但是对于这张照片真实性的质疑从照片发表不到10天后就已经开始。
2006年7月2日,该照片获得新浪网等12家单位组织的“青藏铁路”主题摄影大赛人文类金奖。7月4日,有山东网友发帖质疑该作品的真实性,可很快就被淹没在上万条留言之中未被重视。2007年11月20日,佳友在线摄影论坛网友“打假先锋”再一次以“惊天大骗局,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与火车出现在一个画面上强暴了所有人的眼睛!”为题,对此作品提出质疑,很快该帖被所在版块版主删除。而刘羚羊的始作俑者刘为强始终矢口否认照片造假,并使出混身解数为自己开脱并达到了目的。
2008年2月12日,”色影无忌”摄影网站网友“dajiala”发帖子再次质疑“刘羚羊”,短短几天内众多参与者纷纷针对照片中的破绽发表意见,终于在2月16日刘为强向媒体记者坦承“图片中的羚羊是真的,桥也是真的,但是瞬间不是那么好赶。” 值得一提的是,色影无忌也是最早质疑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为假的网站。
2月17日,大庆晚报编委会发表致歉声明,现任报社总编辑王忠一引咎辞职,刘为强被解聘。同时刘为强也发表了致歉声明。
   2月18日,央视有关机构发表声明向道歉向观众、摄影界和网民道歉,同时宣布取消该作品铜奖资格。
2月19日,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人民图片网等五家图片网站宣布“封杀”刘为强,删除刘为强之前提供的所有照片文件。
至此,刘为强以栽进自己挖的坑里结束记者的职业生涯而告一段落,但是这个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结束。2月2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A1版发表题为《China Eats Crow Over Faked Photo Of RareAntelope》(中国就藏羚羊假照片道歉),eat crow字面直译是“吃乌鸦”,在美国俚语中,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来表示"由于夸大其词或过分自信,最后不得不承认错误"。在这个大标题里,没有刘为强的名字,而代替他受过的却是China。

张鸽子身陷造假旋涡 但依然飞翔


“刘羚羊”事件刚尘埃落定,有关“张鸽子”的话题在网络上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2月19日和20日,摄影记者齐杰爽、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先后在各自博客上发表博文,再次质疑获得首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自然环保类金奖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
“华赛”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大型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早在2007年3月,许林、盛希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洁爽(摄影记者)通过网络发起了“中国新闻摄影2007打假行动联名倡议”,得到众网友、影友、新闻人响应。2007年4月16日,许林和齐杰爽分别在博客中对《哈尔滨日报》摄影记者张亮发表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质疑的理由是画面背景中两只飞翔的鸽子形态、大小几乎完全相同,所以被怀疑是电脑合成。


4月21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韩敬受组委会秘书长委托向张亮核实,张亮答复说,并不知有人质疑,那张照片肯定没有改动过,原片在单位电脑里存着。接着又回复短信说:“我参加的是国际权威认证的比赛,我相信公平!”
2月22日,许林再次在博客发表《致华赛组委会的公开信》,要求组委会公开对此作品的核实情况。23日,华赛官方网站公开了张亮给组委会的《我的郑重声明》,声明称该获奖作品不存在造假情况,但原始文件已被删除。声明最后:“以共产党员名义,从新闻工作者良心出发”,再次承诺该作品没有造假。
声明反倒加剧了争议。有人立即回帖对于删除原始文件的“习惯”进行批驳。
2月24日,首届华赛评委、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蒋铎在许林博客中留言,表示“作为首届华赛的评委之一,我没有看出来“广场鸽”照片上有两只完全一样的鸽子,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以个人名义表示道歉。
蒋老在新闻摄影界德高望重,他的留言立即赢得大家的喝彩。
许林在调查中发现,在2007年7月20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专题版上,文章配发的获奖作品里,原来画面中的相同的两只鸽子却只剩下了一只,右边的另一只鸽子被裁剪。因为这个时间是质疑广场鸽照片有造假嫌疑之后,所以被怀疑为作者心虚的表现。在这份报纸上显示了另一个信息,由于《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的获奖,报社奖励作者张亮人民币两万元。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华赛组委会主任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组委会很重视,已委托哈尔滨报业集团予以核查。
(这篇报道之后,该照片始作俑者承认造假,被报社解聘。)

1991年,面对数码时代的到来,美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制订了一个“数码处理的伦理道德规范”(Digital Manipulation Code of Ethics),所有该协会成员都必须签字作出承诺。规范写道:“作为记者,我们相信,准确是我们职业的指导原则,因此,我们相信,无论以任何手段修改图片内容都是欺骗大众的错误行为。
在该协会网站里,《关于数码时代的摄影伦理》的开场白就是:摄影记者所面临的事实是,公众正在失去对我们的信任。
假新闻照片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大类

无中生有


3月6日消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近日发表声明,取消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作品《欧洲黑暗之心》摄影师Giovanni Troilo的获奖资格,其作品涉嫌扭曲事实,塑造了一个不存在的小镇,违反了新闻摄影的原则。

根据Giovanni Troilo描述,《欧洲黑暗之心》记录了比利时沙勒罗伊镇正经历着工业的衰落、失业率上升、新移民增加及小型罪案爆发的过程,但事实上这组照片拍摄于50公里外的首都布鲁塞尔。镇长Paul Magnette致信荷赛评委主席Michele McNally,表达了他的惊讶和失望。Magnette在信中称:“摄影师所构建的摄影主题严重扭曲了沙勒罗瓦市的现实,诋毁了城市和它的居民,也损害了摄影记者这个职业。”三天后荷赛主办方发布声明,针对“新信息”进行了调查,并发现Troilo确实违反了比赛规定。


Troilo参赛的图片说明是:2014年12月10日,比利时沙勒罗瓦,当地人知道哪些停车场受到寻求车震机会的情侣们的欢迎。
  Troilo提交给荷赛的图片说明是这样写的:“当地人知道停车场是情侣们性爱的热门地。然而,在他的网站上,摄影师自己揭示了图片的拍摄过程:“我表哥同意了我拍摄他与一名女孩在他朋友的车里做爱。对于他们,这并不奇怪。”


摄影师描述图中的胖子Philippe Genion因为害怕他的邻居而躲在家里。但事实上这位在当地出名好脾气的邻居根本就是很平和地呆着,并时常乐意这样赤裸上身。而照片上呈现的效果是摄影师通过灯光所营造的紧张的氛围。



断章取义

       2008年春,“做人不能太CNN”一语正在网络流传开来。最初的缘由是3月14日拉萨发生暴乱,3月17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网站上使用了一张描述两辆军车正向两名平民驶来的图片,虽然CNN网站的图片说明写的是“藏人向军车投掷石块”,但图中却看不见类似场景。事实上,如果完整展示图片的话,当时军车右方约10名暴徒在向军车投掷石块,左方有一辆正遭焚烧的车辆。
      4月19日,这张照片的原图作者邬惟然从拉萨回到了北京,本人与他取得了联系。




      邬惟然回忆说,整个拍摄过程进进退退,大约持续了5分钟,在接着拍摄被引燃的车辆时,有人向他大吼不许拍照。
  当人群四散的时候,他首先想到了要立即把这里发生的告诉外面的世界,于是他为了安全起见顺着来时路线回到客栈。他向两家境外的通讯社网站上提交样图和联系方式,很快两家通讯社就先后联系了他,他也分别提交了拍摄的照片。
  直到3月17日,邬惟然才发现自己的照片被CNN篡改,原本画面里右边十多名投掷石头的歹徒被裁剪掉了,左边熊熊燃烧的奥迪车也没有了,一幅横画面被生硬地裁为竖画面。他说:“裁剪后的不符合我看到的事情真相。完全歪曲了,表达了不同的意思。”


夸大其词


2004年7月15日,美联社播发了一张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画面中行人行走在雨水没腰深的街道中,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16日,美联社通知各合作单位将此图片撤消。美联社同时表示,不会再采用这个摄影记者所传回的任何照片。


移花接木


       2003年3月30日,《洛杉矶时报》特派伊拉克记者Brian Walski转回一张照片,令编辑们激动不已,他们认为这是有望获得当年普利策奖的作品,该报和其报系的多家报纸都在此日的头版刊登了这幅照片,但接下来有雇员无意中发现这张照片系拼接合成。仍在前方采访的记者承认,他将两张照片的部分内容拼接,目的是为了改善构图。
       《洛杉矶时报》立即在其网站发布更正并道歉,同时做出开除Brian Walsk的决定。在美国,有着造假记录的记者惟一出路就是从这个行业里“人间蒸发”,因为这样一张假照片,这位有着25年从业经验的优秀摄影记者从此从这个职业里消失了。
      《洛杉矶时报》图片编辑评论说,他损害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如果我们的读者不再信任我们,那我们将一无所有。

右图美国《洛杉矶时报》见报假照片,系左边两张照片拼接而成。

下面那张传世之作照片其实就是右边照片背景被换了的升级版。



张冠李戴


      关于这次加拿大报纸用错照片的失误,2005年1月本人还在华商报做记者时,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浓妆艳抹




2005年,《今日美国》刊登的这幅国务卿赖斯的照片受到读者批评。之后主编解释说,在对照片进行亮度和清晰度修改后,赖斯的眼睛变得有些不自然,这一结果是不符合我们编辑准则的。


假戏真唱

2012年11月17日,浙江《今日早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副图片,图片中几个女兵分别拿着《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台州日报》等报纸,有模有样的看着。配图文字为“11月16日,温岭市石塘镇雷公山民兵哨所的女哨兵们,正在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同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发表道歉申明,为《今日早报》头版刊登摆拍照片道歉。


大白天打手电筒学毛选
只能说,那个时代人们缺乏营养,从作者到读者智商普遍受到影响


传奇再现




在看过这幅照片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这张照片将大大地鼓舞美国人民,是第七轮军券(为筹措军费而发行的国债)购买的极好宣传品。于是这张照片在美国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开始名扬四海。然而,你知道吗,这张照片却是假的,真正的第一次插上国旗摄影师并不再现场,没有拍摄到照片。这是这是在美军军官的要求下第二次插旗,并且换了一面更大的国旗。





往期精彩回顾
刀尖枪口下摄影师捕获的难得瞬间
胡连握手照片引发的摄影业务讨论
拍照片靠的是运气还是功力?
我们距离大师只差一步

作者简介
张宏伟,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工作。1999年辞职加盟《华商报》,曾担任《华商报》首席记者、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搜狐网图片总监。


作品获奖
2012年:
《女大学生裸体接受记者采访》在2011年度人民摄影中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镜头)中荣获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
2011年:
《玉树痛别亲人》在2010年度(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荣获年度最佳照片奖、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金奖;反映西南五省抗旱、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照片《龙塘取水》、《无情的灾难》、《哀思》及《临时安置点》等四幅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收藏;
2009年:
《拉萨夜巡》在2008年度人民摄影中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镜头)中荣获非突发新闻类单幅银奖;
2008年:
《五瓣公章  彰显民主》、《猪肉涨价》分别荣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复评非突发重大新闻类银奖、经济类银奖;《人墙滞留旅客》荣获“抗击冰雪心系人民”大型新闻摄影展银奖;
2005年:
《揭开体彩黑幕的小伙刘亮》在全国首届报业新闻摄影展中荣获三等奖;
2004年:
《枪口下的伊拉克难民》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暨2003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荣获银奖;《枪口下的伊拉克难民》、《等待援助》入选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003年:
《9名矿工被困井下200小时获救生还》在2002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作品评选中荣获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陕西新闻奖新闻摄影二等奖;
2002年:
《降服》获2001年度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评选突发新闻类组照铜奖;《儿啊,开庭了》荣获2001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摄影三等奖。
1988年:
《大学生办书市》获《天津日报》百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奖、《病人怎么回家》获《天津工人报》“元旦一日”摄影比赛业余组鼓励奖。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8IIErwLSCIU4JZEP15ifqA
175#
发表于 2017-2-7 23:25: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女兵哪来乳汁?盘点那些年的假照片

原创 2017-02-06 张宏伟 大卫摄影馆




这是一张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女兵为受伤战士喂乳汁”的照片,至今在网上还“感动着无数网友”。

      随着上年度新闻摄影比赛结果即将揭晓,假照片现形的季节马上到来。昨天本号发出《又到假照片现形季 有图未必有真相》后,不到20小时阅读量超过5000,这类小众话题能赢得这个数据,说明业内业外对假新闻照片关注程度很是不低。所以本号再接再厉,盘点一下这些年的假照片。
       自摄影术被广泛应用之后,就被各时期统治者作为宣传工具。什么是宣传?阎锡山的答案最直接准确:¨说自己的好,说别人不好,就是宣传。
        既然是“唯我所用”,那就免不了鬼鬼祟祟见不得阳光的时候。

废话少说,直接上菜

       2004年,小布什竞选时所用的宣传画,也是用电脑做了移花接木的处理。




       1970年,这张获得普利兹新闻奖的照片展示的是一位妇女跪在被国家卫队士兵开枪打死的示威学生旁,原始照片上妇女身后的一道围栏在发表时被抹去了。


揭完美帝国的短,咱再看看自家的假照片

当年的八路军全称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军帽还是青天白日徽章



1959年彭真和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文革中彭真成为第一个被打倒的高级干部,彭真的形象在随后的官方版本中被抹去。



      1964年周恩来访苏回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去机场接他,刘少奇被打倒后,照片里的身影也消失了。


       ¨1936年,长征到达陕北。1978年出版的《纪念周恩来总理》(中国历史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1978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秦邦宪被删除(右图);左图所示,1989年再版的《纪念周恩来总理》(1989年3月第一版二次印刷),恢复了历史照片的原貌。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访华的这一瞬间被无数镜头定格。第二天,站在周恩来身后那位高大的翻译——冀朝铸几乎出现在美国所有的报纸上。奇怪的是,在中方发表的所有照片中,周恩来的身后却变成了王海容,原本是冀朝铸的位置变成一小块空白。
        凤凰卫视许子东分析说:为什么要把他PS掉?就是因为你后面空着,显得出周恩来的矜持的态度,翻译要听清楚对方说话,翻译得身体往前倾,就冲淡了效果。



以上两张为中国记者拍摄的角度,以下是美国记者拍摄的瞬间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享年86岁,此后出版的《人民画报》1976年第11期刊登了毛泽东追悼会及毛泽东生前照片,由于四人帮已经在1976年10月6日被粉碎,因此这期《人民画报》紧急撤去了毛泽东追悼会照片中的四人帮影像,留下了空白。



      1947年江青(后骑马者)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文革后江青做为四人帮首犯被逮捕,江青的形象在随后的官方版本中被抹去



《人民日报》 老摄影记者许林先生退休后,公开清算和批判自己当年摆拍。

    许林老师撰文说,我公开清算和批判自己,就是以实际行动捍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摄影在拍摄方法上实施抓拍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通过批判自己也为《人民日报》的图片传播挽回一些因虚假的摆拍而给读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现年77岁的李振盛曾担任,李振盛:“当时,摄影记者大多都有修改新闻照片的经历,修改照片完全是为了适应政治需要。开始是迫于无奈,后来就成为自觉行动了。为了修改新闻照片的需要,在我办公桌玻璃板下面压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毛泽东像,专门用于修改新闻照片使用。我所保存的当年经过修改的原始照片,现在被称为是文物级照片了,在我的环球影展中与未修改的原片对照展出,也成为我对新闻摄影职业道德反思与忏悔的例证。



       李振盛说:“1966年8月12日,我在省委门前拍了一张群众欢呼游行的照片,画面里有三处严重“政治错误”:一是群众挥舞小旗子把“最高指示”的两个字遮挡了,不修改会被扣上“恶毒篡改最高指示”;二是群众振臂呼口号的拳头重叠在后边的毛主席像上,不修掉就像是“拳打毛主席”;三是群众高举的毛泽东像镶有红漆相框,在黑白照片中就变成了黑框,不修掉就会成为“恶毒诅咒毛主席”的严重罪行。为了让这张照片能发稿,我赶紧用广告粉调色修改,最终见报了。幸亏我读中学时曾在大连市群艺馆业余学习了三年绘画,“文革”中修改照片时把绘画本领都派上了用场。”
 







请用脚后跟想一想,当年的女兵都是未婚女青年,哪来的乳汁?
第二张照片似乎是要表现女兵为受伤的战友献吻,两位战士后面的光线从摄影角度确实恰到好处,可这道神来之笔的光是哪里来的呢?




这张照片同样也感动无数军迷,原图片说明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收复老山的战斗中,一位负伤的战士冲上制高点——老山主峰后,用身体把旗杆撑起,使军旗在他失去知觉的情况下依然高高飘扬……跟随主攻部队的一位新闻干事远距离抓拍了这一场景(上图)。”之后,多位画家以这幅照片为题材,创作了《八一军旗永向前》的画作,生动展示了勇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注上‘插旗的战士,在那一刻其实已经牺牲’的话语。”
  然而,老山作战主攻团代政委、国防大学教授、少将黄宏回应说:“占领老山主峰是有的,战斗英雄是有的,但插红旗这件事情是没有的。那张照片不是真的,当时并没有记者随五连攻上主峰。当时根本就没有这张照片,后来部队方面也没有安排过摆拍,可能是一些媒体好事者干的。”


        互联网时代,对于基层宣传报道员来说,为顶头上司做好形象宣传是第一要务,为了更快更多地得到嘉奖,便采取一些“手段”美化拔高领导的高大全形象。正如俗话说“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在雪亮的群众的眼睛瞎,这些沙子一粒粒被揉了出来。


原作



     




作者简介
张宏伟,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工作。1999年辞职加盟《华商报》,曾担任《华商报》首席记者、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搜狐网图片总监。


作品获奖
2012年:
《女大学生裸体接受记者采访》在2011年度人民摄影中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镜头)中荣获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
2011年:
《玉树痛别亲人》在2010年度(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荣获年度最佳照片奖、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金奖;反映西南五省抗旱、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照片《龙塘取水》、《无情的灾难》、《哀思》及《临时安置点》等四幅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收藏;
2009年:
《拉萨夜巡》在2008年度人民摄影中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镜头)中荣获非突发新闻类单幅银奖;
2008年:
《五瓣公章  彰显民主》、《猪肉涨价》分别荣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复评非突发重大新闻类银奖、经济类银奖;《人墙滞留旅客》荣获“抗击冰雪心系人民”大型新闻摄影展银奖;
2005年:
《揭开体彩黑幕的小伙刘亮》在全国首届报业新闻摄影展中荣获三等奖;
2004年:
《枪口下的伊拉克难民》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暨2003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荣获银奖;《枪口下的伊拉克难民》、《等待援助》入选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003年:
《9名矿工被困井下200小时获救生还》在2002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作品评选中荣获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陕西新闻奖新闻摄影二等奖;
2002年:
《降服》获2001年度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评选突发新闻类组照铜奖;《儿啊,开庭了》荣获2001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摄影三等奖。
1988年:
《大学生办书市》获《天津日报》百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奖、《病人怎么回家》获《天津工人报》“元旦一日”摄影比赛业余组鼓励奖。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cTWCaBE74K6VLJ_wOLdG_Q
176#
发表于 2017-2-25 23:4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公布,1位中国摄影师获奖
每年2月份,全球著名的两个摄影大奖牵动着无数摄影人的神经,其中之一是荷赛(WPP),另外一个就是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

截止今天,第74届 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 图片摄影类奖项已基本公布完成。1位中国摄影师获奖,另有5位国外摄影师凭借他们拍摄的中国题材获奖。


肖像系列类 卓越奖,Bohan Shen(中国)
《被遗弃的中国重症儿童》


小编第一时间跟摄影师确认了获奖消息,祝贺他!他现在心情比较平静....



这组照片原名叫《未能绽放的花朵》。

照片中的这些孩子患有严重的慢性或致命疾病,并被自己的家庭所遗弃,目前在位于湖南长沙的一家国际NGO接受舒缓治疗。该NGO已在中国为类似患有重病的孤儿提供这类服务超过5年。部分孩子来到这里后,随着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进而身体状态得到改善,可以接受一定的手术治疗,但未来他们的生死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目前在中国,仍然有不少孩子像他们一样患有重病后被遗弃,但并不能像他们一样幸运,能得到最后的关怀。






另外5位国外摄影师凭借他们拍摄的中国题材获奖,他们的作品是:


问题报告图片故事 卓越奖,Kevin Frayer
《中国的钢铁与雾霾》

中国的环境治理一直以来就是不断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摄影师通过镜头还原了在中国大炼钢铁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特色图片故事 三等奖,Matthieu Paley
《中国西部3000英里的“探险”》

这张照片获得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

在从广州/深圳到新疆的路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火车之旅:全场4683公里,行驶50个小时。该旅客列车5年前开始运营。








肖像系列类 卓越奖,Teo Butturini
《我们只此一生 只此一世 好好的》

1997年以前,同性恋在中国一直是敏感话题。这些北京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青少年的照片在黑暗的房间里被拍摄,摄影师请他们告诉说出自己的故事,并拍摄照片。








科学与自然历史图片故事类 三等奖,Ami Vitale
这组照片还获得 荷赛 自然类组照 二等奖








年度摄影师类 卓越奖,Adam Dean
他的获奖作品包含三组中国题材

第一组:《生活在中国最后一条狂野的江河旁》

2016年4月17日,云南,怒江江畔的村民在教堂参加祷告。





第二组:《最后的棒棒》

重庆地区称挑夫为“棒棒”。2011年11月1日,重庆市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称重庆主城棒棒军已经开始走向消失的境地。






第三组:《中国教堂》

河北石家庄的一个乡村天主教堂。






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摄影奖项之一,是新闻摄影领域最著名以及历史最悠久的奖项之一,创始于1943年,至今已有74年历史,专注于人类生存以及国际事件等新闻图片题材。

注:因POYi在所有项目评审完成之前不会宣布获奖者名字,所以编少没有为全部获奖作品标注摄影师。



肖像类 一等奖,Nadav Kander

当选总统后的唐纳德·特朗普。


年度摄影师类 一等奖

非洲肯尼亚,3名儿童进行割礼前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亲戚家。


突发新闻类 一等奖,Burhan Ozbilici

这张《土耳其暗杀》同时获得荷赛年度照片大奖。


体育动作类  一等奖

世界冠军ITU总决赛


新闻图片故事 一等奖,Daniel Berehulak

这组照片还获得荷赛日常新闻类组照一等奖。

“他们像动物一样屠杀我们...”菲律宾总统上台后,从7月30日开始执行禁毒运动,现在已经有2000人被警方捕害。




问题报告图片故事类   一等奖

这组照片还获得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


[size=0.83em]640.webp (50).jpg (113.6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2 分钟前 上传





因POYi并未完全公布获奖名单
如有纰漏 以POYi官网为准
来源:新京报传媒
http://mp.weixin.qq.com/s/rBphgUk7gQVLGzxEEGHTRg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6:2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分析本次G7峰会上最精彩的一张照片 为什么默克尔会选择这张
特朗普提前离开G7,准备参加特金会,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即使在特朗普缺席的情况下,G7成员国依旧会发表有关贸易的联合声明。 特朗普离开后,默克尔的团队在社交媒体上放出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肯定意味着什么……

不过我看到之后,真的很想从摄影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张照片。

我不太懂政治,要是什么说错了别怪我。

首先这是默克尔团队发出的图,那么肯定代表了默克尔的意思。画面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无非就是默克尔和川普了。

从画面来看,两个人整体很靠右边了。难道是摄影师构图不当?

其实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摄影师想表达的是欧洲和美国的分歧。

这么看是不是就平衡多了?

但是川普很靠边,我觉得也是故意的,稍后解读。

这张照片默克尔拿出来,无疑已经表示自己是G6的领袖了。带着其它六个国家对抗美国。这是最重要的。

画面中默克尔右边就是法国的马克龙,再右边是英国的梅姨。孔特和特鲁多在画面中被挡住了。

画面中最有戏的就是默克尔。

我们看默克尔的姿势,双手撑住桌子,身体前倾,这是一个很有攻击性的姿势。表现出了气魄。

确实看着很像整个欧洲的领袖,所以也难怪默克尔会选择这张了。把自己的老板拍好,这是最重要的。摄影师们注意了!敲黑板!

此外欧洲的“二号人物”就是马克龙了,虽然被挡住了,但是仅仅露出的一点脸,也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是从站位来看,只能算是帮默克尔。

这俩人是欧洲方面唯二露脸的,其他的人就变成了等等。但是表达的就是德、法、英、意、加都是一条心的。站在一边,面对川普。

再看川普的姿势,抱着胸,这是一个自我保护的姿势。说白了就是已经不想和你们交流了。也难怪之后就匆匆离开了G7。想表现的就是川普已经被默克尔为首的集团逼到了角落——所以为什么川普这么靠边。不但逼到了角落,而且已经开始害怕了。

从默克尔团队的角度来说,这张简直就是大胜利。

而且从着装来说,难得都是很深色或者黑色的衣服。女性默克尔浅蓝色的衣服(另一位女性梅姨被挡住了),还被闪光灯打亮,再加上接近C位。无疑就是画面的主角。摄影师,给你的老板拍照,一定注意突出老板。


不过这张照片里还有两条隐线。

1、日本和美国就是穿一条裤子的。

不言而喻吧,这是明显的站队。不管是朝向还是姿势其实都说明了日本其实还是和美国站在一起的。

尽管开会前都说这是G6围攻美国。但是安倍下意识的动作还是表达了日本就是紧跟美国的小弟。

2、梅姨的私下串联。

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就不多说了。英国和美国是至亲关系,但是英国总觉得自己是爸爸,可惜实力上美国才是。

这里梅姨被挡住了,不表现表情。但是从站姿来看,是站着的,身体没有前倾。所以内心似乎也没有站在默克尔的队伍中。


所以马克龙说G7是G6+1,我觉得从这张照片中看到的其实是G4+1+2。

一边是默克尔和马克龙带领的德法加意,中间是梅姨的英国看似站队实则不明,然后就是川普和安倍酱的美日其实是一条裤子的。


校长不懂政治,仅仅从摄影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如果你是给默克尔打工的摄影师,你该怎么拍出一张老板满意的照片。

你拍出这样的,默克尔国内支持率要上升了,你也会加薪的。

编辑:杨琦钜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8-6-18 15:3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09:15: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心茹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3:01: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再好的镜头或相机,不了解基础知识照样拍不出好片 [url=]行摄天下摄影团[/url]


在进入摄影圈子后,新手通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拍的照片模糊,不够清晰,不够锐。有些人认为是镜头或相机的问题,其实不然。再好的镜头或相机,如果不了解一些基础性知识,也会出现照片不够锐利的情形。

今天给大家提供8条建议,让你的照片更锐。

【1】快门
手持相机拍照的安全快门究竟是多少,这是个永远的话题。大多数人认可的是的,安全快门是所用焦距的倒数,即安全快门=1/焦距。比如在用100人焦距拍摄时,安全快门就是1/100秒,不然很容易因为手的抖动而拍出模糊的照片。

需要记住的是,这条规则并不适用于所有焦距,比如你用10mm时,快门调整为1/10秒,很难手持拍出清晰的照片。

大多数人认为的是,手持相机拍照,快门速度不能低于1/60秒。


【2】防抖
现在的防抖技术相对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普遍都有机身防抖和镜头防抖。机身防抖是在机身内置,这样可以不用管镜头有没有防抖,都可以对手持起到很好的辅助,可以得到更锐的照片。


【3】避开光圈两端
对于一支镜头,它的最大光圈所拍照片和最小光圈所拍照片,一般都不是它的最佳成像光圈。全开光圈时,虽然可以得到迷人的虚化效果,但边缘容易出现暗角。在最小光圈时,光线会在进入镜头时先汇聚再扩散,很容易出现光线走向的改变和衍射,影响照片画质。通常说来,要想成像最锐,成像素质最佳,光圈在第二到第四大之间最适宜。比如镜头最大光圈是1.2,那么它的最佳光圈是1.4,1.6和1.8这几个档。


【4】清理滤镜
我们一般都会有镜头前加装一块滤镜,比如CPL,GND,至少是块UV。如果滤镜上有手印或杂物,虽然看起来不影响拍摄,但它确确实实地影响了照片的锐度。经常去看一看,清理一下,会对照片的画质有一定帮助。


【5】对焦
当然,要想照片锐,跑焦是必须避免的。主流单反相机都提供了多种对焦方式。Nikon有AF-A、AF-S、AF-C、MF;Canon有One Shot、AI Focus、AI Servo三种模式。

AF-S和One Shot即代表单点对焦,拍出相片会主体清晰,主体以外可能会模糊。
AF-C和AI Servo,即代表半按快门时会不间断对焦。这在拍摄动物、赛车时很有用。

至于AF-A或AI Focus,其实就是将单点对焦和连续对焦合并,但要留意相机会按情况随时转对焦方法。这个会较难调节,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前两种方法,在不同情况用AF-S(One Shot)或者AF-C(AI Servo)为佳。


【6】脚架
脚架是非常重要的辅助设备,可以说能秒杀一切辅助静态拍摄的器材。不管是独脚还是三脚,多用它,肯定会大幅度提高照片的锐度。推荐用碳纤的,最好是中轴下部有挂勾的那一种,因为碳纤的本身重量很轻,我们可以在勾子上挂东西来增加稳定性。


【7】快门线
在我们接下快门的一瞬间,很容易产生察觉不到的振动。这时快门线就派上大用场了。当然,有些人习惯用倒计时的自拍来减少手的振动,但是自拍不支持B门,建议快门线随身带。


【8】预升反光板
相机的拍照原理是:半按下快门后,相机会抬起反光板,但并不进行拍照。完全按下后,再进行拍照。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在相机里进行设置,先把反光板抬起,这样在拍照时就不会因为反光板的振动而产生模糊。


结合以上要点,综合起来运用,相信你拍出的照片会更加锐不可挡。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oMeoh3gdI80f2ryG1H6TlQ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