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0:28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三、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台注:君子之至德,默然不言,而人自喻晓其意;未及施为,而人自亲附;不待发怒,而人自畏其威而不敢犯,此其所以然者,由其平素幽独之间,顺乎天地之命,无惭衿影,诚积于中,有以致然。

陆注: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这是顺从了天道因而能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的人。

最绕的莫过就是: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德:高。

天命就是天性,天性就是德,顺命就是守德,即:君子,至高无上,沉默也能让人开窍,不表示也能让人亲近,不怒也能让人敬畏,这是指守德并在独处时也能谨守的人。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0:49 | 只看该作者
五十四、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台注:所谓善者,其道惟在诚之一字,夫苟中心无不欺之诚,则不能自成其幽独之德,不能自成其幽独之德,则其所表现者,亦必不能为人所敬服;不能为人所敬服,则虽动于内心,见于颜色,发于语言,人民仍然未必信从,虽从必疑。

陆注: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这样的:如果不真诚,就不能慎独;不能慎独,道义就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道义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那么即使发自内心,表现在脸色上,发表在言论中,人们仍然不会顺从他;即使顺从他,也一定迟疑不决。

荀含泪,你绕他们可以,饶我还差点,你以为我不知道 独 是啥意思嗦?

独:出众。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吕氏春秋•制乐》

译文:善于治理政道的人,不真就不会出众,不出众就不能表率,不能表率,那就,即使起心想干一番儿、样儿也表现出要干、话都说出口了,大家也仍然不当回事儿,即使当回事儿也必然疑虑重重。
.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2:07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五、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惟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台注:天地可云最博大矣,不诚则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云最明智矣,不诚则不能感化万民;父子可云最亲密矣,不诚则疏隔;君上可云最尊矣,不诚则不为人所敬重。故诚之为德,乃君子之所确守,亦为政事之根本;惟视所居之地位如何,地位不同,所以致其诚者,其效果亦有不同。操之即可得之,舍之即将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而易举;轻则自能慎于幽独之间,能慎于幽独之间而不舍,则成于己矣。成于己,积渐而至于材尽,长迁而不复返其初,则与道俱化矣。

陆注: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之间要算亲密的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主要算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会受到鄙视。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只要立足于真诚,同类就会聚拢来了;保持真诚,会获得同类;丢掉真诚,会失去同类。保持真诚而获得了同类,那么感化他们就容易了;感化他们容易了,那么慎独的作风就能流行了;慎独的作风流行了再紧抓不放,那么人们的真诚就养成了。人们的真诚养成了,他们的才能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永远地使人们趋向于真诚而不回返到他们邪恶的本性上,那么他们就完全被感化了。

1、惟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台注:惟视所居之地位如何,地位不同,所以致其诚者,其效果亦有不同。操之即可得之,舍之即将失之;

陆注:只要立足于真诚,同类就会聚拢来了;保持真诚,会获得同类;丢掉真诚,会失去同类。

看上去,大陆的好像还像那么回事儿。

惟:助词。
类,通“颣”:缺点、毛病。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

前文说了,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译文:就是那闲呆着的时候,而毛病来了,(只要)把持真诚、就会战胜它,放弃真诚、就会失败。

2、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台注:操而得之则轻而易举;轻则自能慎于幽独之间,能慎于幽独之间而不舍,则成于己矣。成于己,积渐而至于材尽,长迁而不复返其初,则与道俱化矣。

陆注:保持真诚而获得了同类,那么感化他们就容易了;感化他们容易了,那么慎独的作风就能流行了;慎独的作风流行了再紧抓不放,那么人们的真诚就养成了。人们的真诚养成了,他们的才能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永远地使人们趋向于真诚而不回返到他们邪恶的本性上,那么他们就完全被感化了。

前文都错了,肯定就完全迷路了。

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济:成就。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材通“才”。才能,能立。任官惟材,左右惟其人。——《书•咸有一德》


译文:把持真诚、战胜毛病,轻松惨了,轻松了就牛B了,牛B了而不断地牛B,那就OK了噻,OK了才华尽显,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字典的解释:长迁:.长往。指长期向某一目标努力。

这个解释在语感上明显欠缺点什么。

因为,前文已经说了,已经完全到位了,用不着再追了,只是保持的问题。

直译就是 长期搬迁,意译:随时随地。

译文继续:随时随地都保持不会返潮,唉呀,化了,化了是什么呀?化蝶是啥呀,质变哪、超脱啊、飞升啊、圆满了呀,成仙了呀。

在《中庸》中,我没有这样解,是因为一般人接受不了那个。

这儿,容易让人接受,其实就是心法,可惜失传了,只有文字了。.

比如《中庸》三十七、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我之所以改了好几次,就是为了找一个人们接受的解释,实际上,他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毫不避讳地说,传统文化,就是个真、善、忍。 .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2:32 | 只看该作者
五十六、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

台注:君子位望虽尊,而志意谦恭;立心谨慎,而道德广大,耳目之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其故何耶?其所用之方法,有以使之然也。

陆注:君子地位尊贵了,而内心仍很恭敬;心只有方寸之地,但心怀的理想却很远大;能听到、能看到的很近,而听见、看见的东西却很远。这是为什么呢?是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这样。

这儿也是绕惨了,绕得他们都迷迷糊糊的。

尊:高。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系辞》
恭:通“洪”:大。如:恭德。(这个没查到出据,来源于字典和常识)
道:说。
听视、闻见:了解、知道。
术,道也。——《广雅》

译文:君子,站得高就志向远大,心细如发就谈吐大方,了解近事就知道远景,凭什么呀?操,掌握的是道(事物之间的联系)噻。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3:02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七、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台注:是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即是也:天地肇始之时,今日即是也;上世百王之道,晚近后王即是也,君子熟察后王之道,而追论于百王之前,若与之端坐拱手而共相议论。

陆注:因为那千千万万个人的心情,和一个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上百代帝王的统治之道,和后代帝王是一样的。君子审察了当代帝王的统治之道,从而再去考查上百代帝王之前的政治措施,就像端正身体拱着手来议论之从容不劳。

后:古代指列国诸侯。肆觐东后。——《书•舜典》。

译文:(根据现在的表达习惯,“故”要置后)千万人的情形,就是一个人的情形;天地形成的当初,就是现在的样儿;任何帝王的政道,都是诸侯的套路。所以,君子审视诸侯的治理,在任何君王面前谈论治国之道,若端拜而议。

端拜。

台注:拜字于文不洽,当依王念孙校作拜;拜,古拱字也。

大陆的观点和它是一样的。

就是说,有两只眼睛的人,都看得出,这个词儿有点怪,但是没办法,只好糊弄过关:端坐拱手

端:礼服。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那么,端、拜都是指礼节。

译文继续:就好像在谈论平常的礼节那么熟悉。
.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五十八、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

台注:推礼义相传之统纪,分是非纷然之封界,总理天下之要务,安治海内之众庶,好像驱使一人似的。故所操持者愈简约,而所办治之事愈大;譬若五寸之矩,可以尽度天下之方形。故君子不出户庭,而四海之情事,都若聚集于眼前者,其所用之方法有以使之然也。
      
按:详观此文,荀子所谓法后王者,非法后王也,因后王以推知先王已耳。故曰“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又曰:“百王之道后王是也。”

你瞅,他还好意思 按  咧。

陆注:推究礼义的纲领,分清是非的界限,总揽天下的要领,用来治理海内的民众,就像役使一个人一样。所以掌握的方法越简约,能办成的事业就越大;就像五寸长的曲尺,能够画出天下所有的方形一样。所以君子不用走出内室厅堂而天下的情况就都聚集在他这里了,这是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使他这样的啊。

1、推礼义之统,

推:举。

统:纲纪、准则。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荀子•臣道》

译文:宣扬礼仪的准则,

2、 总天下之要。

总:系。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楚辞•离骚》
要:“腰”的古字。

直译就是:拴住天下的腰杆儿。

意译:掌控天下的动向。

3、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

矩尺不是用来画方块的,是量具和准具。

晋国之方,偏侯也。——《国语•晋语》。注:方,大也。

译文:五寸的弯尺,可以量尽、准毕天下的大小。

前文:四十七、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台注:义,王引之谓当读为议,正议,犹正言也。

大陆的直接就是:义:通“议”。

这次,台湾的还比较严谨,给了一个据。

王引之,何许人也?一查,清朝的人了,还江苏人,那就肯定也是在懵。

那么 正义直指 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义,就是“仪”的古字。仪:礼节、态度。
指:意。承从天之指。——《管子•侈靡》。注:“指,意也。”
直:正当、有理。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正义直指:态度端正、理由正当,下文:列出别人的过错,不是谣言儿(中伤)别个。
.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5:32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九、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台注: 士有等:有曰通达之士者,有曰公正之士者,有曰质直之士者,有曰端悫之士者,有曰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外物至,而能因应,事变起,而能辨治,若是,则可谓通达之士矣。不与下朋比以欺蔽上面,不曲阿以同上意,而嫉恶下面,事中有分争者,不以私意防害是非,若是,则可谓公正之士矣。自身有所长,君上虽不知之,不因而怨君,自身有所短,君上虽不知之,不因而诬取赏禄,长短不自讳饰,以情实袒诚自竭,若是,则可谓质直之士矣。寻常之言必信,寻常之行必谨慎,惟恐走入流俗一路,而又不敢孤特自是,若是,则可谓端悫之士矣。言无常信,行无常守,利之所在,倾力以赴,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陆注:有通达事理的人,有公正无私的人,有耿直爽快的人,有拘谨老实的人,还有小人。上能尊敬君主,下能爱抚民众,事情来了能应付,事件发生了能处理,像这样就可以称为通达事理的人了。不在下面互相勾结去愚弄君主,不向上迎合君主去残害臣民,在一些事情中有了分歧争执,不因为个人的利益去陷害对方,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公正无私的人了。本身的长处,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将它瞒过君主;本身的短处,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靠它骗取奖赏;长处短处都不加掩饰,将真实的情况主动地暴露无遗,像这样就可以称为耿直爽快的人了。说一句平常的话也一定老老实实,做一件平常的事也一定小心谨慎,不敢效法流行的习俗,也不敢干他个人特别爱好的事,像这样就可以称为拘谨老实的人了。说话经常不老实,行为经常不忠贞,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没有不使他倾倒的,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小人了。

1、 严格说来,士 至少都要用 帅哥 啥的,反正不能用  人。

2、 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

台注:事中有分争者,不以私意防害是非,

陆注:在一些事情中有了分歧争执,不因为个人的利益去陷害对方

把 中 解释成 其中 ,明显不对劲,他们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的思维。

中:公正。

有分歧、争议,站在公正的立场,不以私害公,下文:像这样的,就叫公士。

3、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台注:自身有所长,君上虽不知之,不因而怨君,自身有所短,君上虽不知之,不因而诬取赏禄,长短不自讳饰,以情实袒诚自竭,若是,则可谓质直之士矣。

陆注:本身的长处,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将它瞒过君主;本身的短处,君主即使不知道,也不靠它骗取奖赏;长处短处都不加掩饰,将真实的情况主动地暴露无遗,像这样就可以称为耿直爽快的人了。

他两个就有争议了。

悖:隐蔽。上悖日月之明。——《庄子•胠箧》。
不以悖君:不向君王隐瞒,就是说是个耿直哥们。

不以取赏:不隐瞒而获取赞赏。
以情自竭:以实际情况自然尽露。

3、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

台注:寻常之言必信,寻常之行必谨慎,惟恐走入流俗一路,而又不敢孤特自是,

陆注:说一句平常的话也一定老老实实,做一件平常的事也一定小心谨慎,不敢效法流行的习俗,也不敢干他个人特别爱好的事,

庸,朱熹也是弄成 平常 。字典也是弄成 平常,庸言庸行:指平平常常的言行。
【出处】:《周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我在《中庸》第 十八 章里的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用德要能干,用语要谨慎。

《文言》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我把它们摆在一起,瞅一瞅谁整对了。

打一卦,卦象是“见龙在田”,意思就是“利见大人”,就是说最近容易遇上高人提携。

孔子就阐发读后感:大德正直的人,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人心散了守真,世道好了也不显摆,高大宽广、感化万物。《易》文:‘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得到君王的赏识(德:得)

那么这个 庸,怎么理解才确切?

很明显,这儿解释成  用   就有点多余了。

只能是平常,平常不是平庸、平凡,而是平时、随时。

之,现在四川人还保持了这种语感,比如说:那之多,那之好,表强调,加重语气的作用。

孔子说:-------- 随时说话都很诚信,随时行为都很谨慎。

为了保持前后一致,《中庸》的那个解释,我就得改了。

所以,译文:随时说话一定保持诚信,随时行为一定保持谨慎,担心落于俗套,又不敢因此而过于独特。

5、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

台注:言无常信,行无常守,利之所在,倾力以赴
陆注:说话经常不老实,行为经常不忠贞,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没有不使他倾倒的,

贞:正直。求永贞。——《周礼•大祝》
在,存也。——《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
倾:偏、不正。

译文:说话时常假打,行为时常不正,唯利所图,随时都是个歪哥(无所不歪)。


如果理解成动词的 倾倒,那就是谁拦灭谁?这个就过分了点儿,那个时候,一般是表偏斜。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5:58 | 只看该作者
六十、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台注:公正,生清明。偏私,生暗昧。端悫生通达。诚信生神。夸诈生惑乱。此六生者,君子极所慎重,而桀之所以为桀,禹之所以为禹,亦由此而分也。

陆注: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这六种相生,君子要谨慎对待,也是禹和桀不同的地方。

你们这个解释确实牛B。

生:性。文王蹶厥生。——《诗•大雅•緜》

译文:公正,性格光明;偏私,性格灰暗;直扑,性格豁达;虚诈,性格短路了;诚信,就是天性了;吹牛P,性格犹柔。这六大性格,君子要注意,那么仁、暴就因此而分明了。
.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6:29 | 只看该作者
荣辱篇第四

六十一、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台注:骄纵者,殃祸之根苗,恭俭者,可以却除五兵,人皆知戈矛之为利器,而不知恭俭之为尤利。故与人相接,温暖之言,有如布帛之相赠,一言伤人,视矛戟为尤厉。故虽广大之地,亦无可立足者,非是其地不安,实由乎素日言语不慎,所以常若无可安立也。人情在大路则扰攘争先,小路则惴惴危惧,中心虽欲不自谨,而势固有不容己者,若有物抑制而不使之也。

陆注: 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的厉害。所以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矛戟刺得还深。所以磅礴宽广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并不是因为地面不安稳;踮着脚没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于说话伤了人啊。大路很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

1、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

安:平。

2、 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危足:提足。

大陆那个  踮着脚,踮着脚还是在地上的。

3、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台注:人情在大路则扰攘争先,小路则惴惴危惧,中心虽欲不自谨,而势固有不容己者,若有物抑制而不使之也。

陆注:大路很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

这些解释,真的是让人看不懂,咔咔。

使:使唤。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谨:慎、在意。
云:有。其云益乎?——《荀子•法行》

前文说了,无可立足,一般是嘴巴讨嫌,译文:(东躲西藏)大路不敢走(怕被人看见了,揍他,让开大路),小路又有蛇虫虎豹(危险),即使想装作若无其事(不在意),也仿佛不由自主(有不听使唤的样儿)。

荀含泪,你要绕我还差点哦,我没骗你哟。
.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17:52 | 只看该作者
六十二、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

台注:快快:梁启超云:“当做怏怏。”按作怏怏,方与下怒字意义相应,怏怏意有不快也。亡,自殒灭也。
察察,皎洁也,《楚辞》:“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残,伤残;忮,嫉害也。

台译:中心怏怏,而自亡其身者,郁怒太过也。持身皎洁,而见伤残者,不免有忮害之心也。

陆注::痛快一时却导致死亡的,是由于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残害的,是由于嫉妒。

用方言解,比如说某人才死得快呀,就是死得早,命不长,短命鬼。

怒:气性大、不和气。

这就出来了噻:早早就翘脚的是因为不和气,察察而残者忮也,

亡,在那时候一般都不表 死亡

亡,逃也。——《说文》

译文:匆匆(快快)离去的人,是生气了;凭空(察察:光天化日)出语伤人的,是嫉妒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