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9:45: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10)凝聚 舞动 来到 运费 一生

咬文嚼词(110)
凝聚 níngjù
(一)2024年8月26日《人民政协报》第11版刊登文章《“钢铁巨擘”胡子昂》。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唱着这首清纯的校歌,凝聚着厚重的巴渝文化,他们一起憧憬着未来。”这个句子中的“凝聚”一词使用有误。“凝聚”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二是指聚集,积聚。在通常的使用中,除了化学专题论述,其他场景用的都是其引申义,即后一个词义。需要注意的是,本义的“凝聚”是一种自然界的现象,引申义的“凝聚”则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两个词义所表现的情况都不是来自人的操作,因此它们的行为主体都不能是人。这个句子中的“凝聚”,其行为主体是后置的“他们”,两者不能搭配。作者说的是“他们”(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他们”指的是尚在中学就学的一群年轻人)接受“巴渝文化”的熏陶,这个意思用“凝聚”是不准确的。可以把“凝聚”改为“吸收”之类的词。“吸收”有吸纳、吸取的意思,它是人可以从事的行为,和句中的后置主语词“他们”也能够搭配,因此用于这个句子中是合适的。
(二)
2022年4月18日《光明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洪谦:暗随流水到天涯》。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维也纳学派可谓当时学界的一个浪头,凝聚了多个学科的思想精英,有卡尔纳普、纽拉特,更为年轻的哥德尔、艾耶尔,以及来自波兰的塔尔斯基,这些人在当时和后来都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这个句子中的“凝聚”一词使用有误。“凝聚”在这个句子中用的是其引申义。引申义的“凝聚”,其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抽象色彩的心血、精神、文化之类的事物。句中“凝聚”的指向对象是“思想精英”,而从后面的话来看,这里的“思想精英”指的是人,但人具有具象性,不能接受“凝聚”的支配。可以把“凝聚”改为“聚拢”之类的词。“聚拢”的意思是聚集,它的指向对象通常限于人,适合于在这个句子中使用。
舞动 wŭdòng
2024年8月27日《北京日报》第8版刊登一篇报道,这篇报道的标题是“《一千零一夜》舞动极致梦幻”。这个标题中的“舞动”一词使用有误。“舞动”的意思是挥舞,摇摆。“舞动”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比较随意的手部动作,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从事,不需要进行专业训练。这个标题中的“舞动”,它的行为主体是“《一千零一夜》”,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舞蹈作品,它本身不可能产生“舞动”这样的动作,“舞动”不合词义。可以把“舞动”改为“演绎”之类的词。“演绎”本是一个逻辑学专科词,引申后可以指铺陈,发挥,这个意思用于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是合适的。
来到 láidào
微信公众号《妙龄村姑》2024年8月24日刊登文章《堂堂国刊的编辑,到底有多磕碜人》。文中写道:“昨天有点时间,就随意浏览了一下各大期刊发表的诗歌。无意间就来到了《四川文学》杂志上。”这节文字中的“来到”一词使用有误。“来到”指的是从别的地方到达这里。“来到”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某一个地域,如“来到上海”“来到会场中央”。句中“来到”的指向对象“《四川文学》杂志”是一本刊物,而不是一个地域,“来到”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来到”改为“看到”。“看到”意为“看见”,和作为刊物的“《四川文学》杂志”是能够搭配的,同时还要把“《四川文学》杂志”后出现的方位名词“上”删去。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个方位名词“上”的使用,表明作者说的“《四川文学》杂志”很可能并不是指刊物,而是这个刊物的网站,而网站可以当作一个地域,那么“来到”就可以使用了。但如果确是如此,则应在“《四川文学》杂志”的后面加上“网站”,而那个方位名词“上”,仍是不应该使用的。
运费 yùnfèi
微信公众号《语言文字周报》2024年8月27日刊登文章《新学期,〈双语周刊〉和小朋友又要见面啦!》。文中在说到《双语周刊》的订阅方法时写道:“联系编辑部订阅(每学期分两次寄送全部报纸,运费20元/每学期)。”这个句子中的“运费”一词使用有误。“运费”指的是运载货物时支付的费用。“运费”的使用对象通常是专门的运输,句中说的是“寄送”时需要支付的费用,“寄送”是通过专门的邮局与快递企业进行的一种业务,它区别于货物运输,因此,使用“运费”在这个句子的场景中是不适合的。可以把“运费”改为“邮费”或“快递费”。“邮费”和“快递费”分别适用于两种不同的“寄送”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一生 yīshēng
2024年8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8版刊登文章《城市·城事·人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不少名城望都的一生都被记录下来,镌上名字,刻在历史石柱上,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这个句子中的“一生”一词使用有误。“一生”指的是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一生”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以及一些微生物。句中“一生”的使用对象是“名城望都”,但它是没有生命征象的事物,“一生”不能适用。可以把“一生”改为“历史”。“历史”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指事物的发展过程。句中说的是“名城望都”的发展过程,使用“历史”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aoYLfgotcij8nJHaojnUw


编辑:刘诗扬

1702#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4:26: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112)场景 看客 优异 木秀于林 所作所为

咬文嚼词(112)

场景 chăngjĭng

(一)2024年9月2日《中国妇女报》第7版刊登报道《“简化”结婚,“冷静”离婚》。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未来,‘偷户口簿去结婚’的场景将不再发生,婚姻登记也不再受到户籍地限制,这一变动确实体现了对个人婚姻自由的尊重和保护。”这个句子中的“场景”一词使用有误。“场景”指戏剧、影视剧中的场面,也指现实中的情景。不管是在舞台上、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场景”指的都是故事(戏剧、影视剧故事)或事情(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场面,但不是故事或事情本身。句中的“场景”用于“偷户口簿去结婚”,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这个事情发生的场面,“场景”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场景”改为“事情”之类的词。“事情”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活动或社会现象。句中的“偷户口簿去结婚”是人所从事的一种活动,使用“事情”是合适的。

(二)

2024年8月18日《今晚报》第9版刊登报道《“小课堂”牵动“大民生”,“物业学堂”第一讲开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区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景,随之而来的物业管理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这个句子中的“场景”一词使用有误。“场景”在这个句子中表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这个意义上的“场景”,在使用中有特定的条件,要求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出现某种情况的场合。句中说的是“人们”活动的地方,但并未提供“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或出现某种情况的内容,“场景”不适合使用。可以把“场景”改为“场所”。“场所”指的是供人活动的场所,这个意思适合句中语境。

看客 kànkè

2024年9月2日《农民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人生无法“逆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银幕上正放映徐峥执导的新作《逆行人生》,此时的郑玉阳是看客,但在三年前,他却是这部电影所关注的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这个句子中的“看客”一词使用有误。“看客”指的是在一边看热闹的人。“看客”是一个蔑称,“看客”对被看的对象通常是不分是非、不关心其利益的,因此使用这个词,含有作者对行为主体批评的意思。在这个句子中,行为主体“郑玉阳”是在观看一部“电影”,这是一种正面的艺术欣赏行为或休闲行为,作者对其并无批评的意思,使用“看客”是不合适的。可以把“看客”改为“观众”。“观众”指在电影院、戏院观看电影、戏剧演出的人。句中的行为主体“郑玉阳”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行为,使用“观众”是合适的。

优异 yōuyì

2024年9月1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话剧〈战争与和平〉:只有爱,没有恨》》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最近,我在冷气十足的东艺跟随着24位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优异的话剧演员去了200多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国度,体验一种要在雪地里奔跑的能量,心火热得让我想要跳舞和呐喊。”这个句子中的“优异”一词使用有误。“优异”的意思是优秀,出色。“优异”的使用对象通常是人的表现,业绩等,但不能用来形容人本身。句中“优异”的使用对象“话剧演员”是人,不能用“优异”来修饰,“优异”的使用不适合。可以把“优异”改为“优秀”。“优秀”的意思是超出其他人,非常好。“优秀”的使用对象,可以同“优异”一样修饰人的表现、业绩等,也可以形容人本身,因此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木秀于林 mùxiùyúlín

2024年8月31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诗与远方》。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翻阅方筱丽的书稿,不仅照片照得好,而且她的游记明显木秀于林。”这个句子中的“木秀于林”使用有误。“木秀于林”语出三国·魏李康所作《运命论》,文中写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意思是森林里的大树如果比周围的其他树更高大,那么它必然先要接受各种狂风的侵袭,这句话同后面的话一起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总要受到嫉妒、排挤。句中单用“木秀于林”是可以的,但对“木秀于林”的理解,仍然要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全句的意思来理解,句中的“木秀于林”则表示“她的游记”写得好,超出同类事物的意思,这是望文生义,不合“木秀于林”的语义。可以把“木秀于林”改为“高人一等”之类的话语。“高人一等”可指水平超出同类事物,用于句中的“她的游记”是合适的。


所作所为 suŏzuò-suŏwéi

2021年8月31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文章《一个人的“山海”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支撑在这些新藏民所作所为背后的则是在国家登山产业的整体发展中,他们凭借自己的踏实与勤劳打拼出了一片第三产业发展的新道道,并因此而走上了致富的小康路。”这个句子中的“所作所为”使用有误。“所作所为”的意思是所做的事情。“所作所为”含有贬义,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负面性,其行为主体也要求具有负面性。句中“所作所为”的行为主体“这些新藏民”在引语所出全文中具有正面形象,他们所做的事从句中叙述可以看出具有正面性,在这种情况下,“所作所为”的使用在情感上是不合适的。可以把“所作所为”改为“行为”之类的词。“行为”指人所从事的活动。“行为”的情感色彩是中性的,既可用于负面对象,也可用于正面对象,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GDGMf4Y_J_91DRehLbeTw
编辑:程正元


17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8:48: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113)回眸 铅字 昂然 颠倒 赏识

咬文嚼词(113)

回眸 huímóu2024年9月4日《人民政协报》第12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面向当代与未来的深远回眸”。这个标题中的“回眸”一词使用有误。“回眸”的意思是回顾,回过头看。“回眸”通常用来表示对过去的人或事物含有的不舍的感情,这就要求“回眸”的使用对象必须是过去的人或事物。这个标题中“回眸”的使用对象是“当代与未来”,而行为主体要看“当代与未来”的人或事物,是不用回头的,“回眸”不合使用。事实上,“当代与未来”在这个标题中接受了“面向”的支配,而“面向”也表明行为主体没有回头看,因此“回眸”的使用不合情理。可以把“回眸”改为“瞻望”。“瞻望”表示向前观看,其使用对象可以是“当代与未来”。要注意的是,不宜改为“展望”。“展望”意为往远处看,它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未来尚未发生的情况,这决定了它和标题中的“当代与未来”在搭配上是有问题的,“展望”和其中的“未来”可以搭配,但“当代”是已经发生的,在搭配上就不是很合适了。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眸”的解释是“回转眼睛;回过头看(多指女子):~一笑。”这个释义基本上是准确的,但《现汉》用括注形式提示“多指女子”却不符合当代汉语对“回眸”的实际使用状况。“回眸一笑”的行为主体确实多是女子,用于形容对异性的情感,但其中的“回眸”在今天已脱离这个语境可以单独运用,其所指对象也更广泛,可形容行为主体对各种具有正面性的人或事物的感情。而且,“回眸一笑”中的“回眸”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而单用的“回眸”已经深化了这种具象色彩,因此两者有不同的使用要求,不能把“回眸一笑”中对“回眸”的使用要求用于单用的“回眸”。对于词典来说,合适的处理应该是把“回眸”和“回眸一笑”分立词目,对“回眸一笑”的释义可以加上“多指女子”的提示,而对“回眸”的释义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

铅字 qiānzì

2024年9月4日《中国妇女报》第4版刊登报道《从红船到飞船,带领乡村孩子筑梦“星辰大海”》。文中写道:“在黄姑中学任教的日子里,姚爱英心中燃烧着对航天梦的无尽热情。她立志用铅字记载这份热爱,于是着手撰写关于航天的书籍。不同于今日便捷的电脑写作,20世纪90年代,电脑是奢侈品,她便以笔为舟,以纸为海,亲手一字一句地书写着她的航天梦。”这节文字中的“铅字”一词使用不准确。“铅字”指的是用铅、锑、锡等合金铸成的活字,在电脑普及之前曾被广泛用于印刷或打字。在这节文字中,,“姚爱英”要“撰写关于航天的书籍”,但她在写作过程中,是“以笔为舟,以纸为海,亲手一字一句地书写着她的航天梦”,说明她写作的方式是手书,用这种方式写下的字不可能是“铅字”,因此,“铅字”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铅字”改为“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它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姚爱英”写下的手书字迹是“文字”,她的书稿印制成书后上面呈现的印刷体字迹也是“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天进入电子化时代后,书籍印制已经不再使用“铅字”,但在此之后印制的书籍上的字迹,仍然称为“文字”。

昂然 ángrán

2024年9月4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登文章《日光岩随想》。文中写道:“我首先去游览的,是心心念念的日光岩。而牵着我的心儿昂然前行的,是少年时候就喜欢的一首名诗——住在鼓浪屿上的女诗人舒婷笔下的那首《日光岩下的三角梅》。”这节文字中的“昂然”一词使用有误。“昂然”指的是仰头挺胸无所畏惧的样子。“昂然”通常要求使用对象正处于某种危险的境地,形容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如“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昂然赴死”。这节文字中的行为主体“我”说的是到“日光岩”去“游览”,从常情来说,这是让人愉悦的活动,不具有危险性,使用“昂然”是不适合的。可以把“昂然”删去,不必加上另外的词来替换它。

颠倒 diāndǎo

2024年9月3日《北京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痛别鲁迅》。文中写道:“须藤说1936年3月开始抽肋骨积水,但多方资料,如鲁迅自述、周建人文章、鲁迅书信等,均显示,实际是在美国医生诊断后,到6月才开始抽积水。须藤医生在病历上颠倒日期,无非是想掩盖误诊的责任。”这节文字中的“颠倒”一使用有误。“颠倒”的意思是事物上下、前后的位置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颠倒”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有两个或多个,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使用对象才能表现出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也才能表现出不同事物之间出现位置相反的情况。这节文字中“颠倒”的使用对象是“3月”和“6月”两个时间,行为主体“须藤医生”只是把”抽肋骨积水“这件事的发生时间从“6月”提前到了“3月”,但并未同时把另外的某事从“3月”后置到“6月”,“颠倒”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颠倒”改为“篡改”。“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这节文字中的“须藤医生”把“6月”做的事提前到了“3月”,这是一种用作伪的手段对原有事实的改动,使用“篡改”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篡改”这个词带有贬义,通常用于作者不予认可的人和事,在这节文字的语境中,作者对“须藤医生”所从事的这一行为是不认可的,因此使用“篡改”是合适的。
赏识 shǎngshí2024年8月31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诗与远方》。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更赏识她作为一位普通游客随意地漫步在那不勒斯嘈杂斑驳的老城巷子内,写那窄巷墙上的涂鸦,写那穿粉色短裤的男子,写排队等候品尝玛格丽特披萨的那种馋嘴,写寻觅仁慈山小教堂卡拉瓦乔的名画《七善事》的执着。”这个句子中的“赏识”一词使用有误。“赏识”的意思认识别人的才能而予以赞扬和重视。“赏识”通常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不宜用于不论级别的人与人之间,也不宜用于朋友、同事、平辈等人物关系之间。由于“赏识”含有上对下的意味,因此这个词的行为主体通常不是第一人称叙述中的自我。句中“赏识”的行为主体是“我”,指向对象是“她”,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文章是“我”对“她”一部书稿所作的评论,“我”与“她”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也不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系,而是一种朋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对“她”表示“赏识”,在用词上是不礼貌的,因此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赏识”改为“欣赏”。“欣赏”有一个意思是认为好,喜欢,这个意思适合于句中语境。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Ug8Z9PP-lml-RUlO_3yOA
编辑:程正元



1704#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8:55: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程正元
17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22:38: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114)树立 融化 持平 真空 埋葬

咬文嚼词(114)

树立 shùlì2024年9月6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秦时绿洲汉时水》。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已经如绿色长廊树立于中国风沙线,河西人民奇迹般地使沙进人退成为沙退人进。”这个句子中的“树立”一词使用有误。“树立”的意思是建立,即开始产生,开始形成。“树立”是人所从事的一个工作,通常指某个具有正面性的抽象事物出现并存在的状态,如“树立榜样”,“树立英雄形象”。“树立”通常不能指某个具象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句中“树立”的使用对象“绿色长廊”是一个具有具象色彩的事物,句中指的是它建立起来以后的存在状态,“树立”不能适用。可以把“树立”改为“站立”“挺立”或“屹立”之类的词。其中“站立”“挺立”都是人的姿态,这里用于作为物质的“绿色长廊”的存在状态,是一种拟人的写作手法;“屹立”指稳固地立着,这个词的使用对象可以是具有正面性的具象事物,用于句中的“绿色长廊”是合适的。

融化 rónghuà

2024年9月6日《西安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水乡少年的成长图鉴》。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本书以一种巧妙的捏合方式,将所有的故事与人物、技艺与禀赋,都融化在水乡独有的意象之美中。”这个句子中的“融化”一词使用有误。“融化”指的是固体物质变成液体。“融化”的使用对象只能是可以化成液体的物质,如冰、雪之类,在事物性质上通常具有具象色彩,句中“融化”的使用对象是“故事”“人物”“技艺”“禀赋”,其中的“人物”虽然有具象性,但不具备变成水的特性,另外的“故事”“技艺”“禀赋”都是抽象概念,同样不具备变成水这种具象物质的自然条件,“融化”不能适用。可以把“融化”改为“融合”。“融合”指的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句中说的是“故事”“人物”“技艺”“禀赋”合在一起,共同组成“水乡独有的意象之美”,使用“融合”是合适的。

持平 chípíng

(一)2024年9月3日《福建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开卷常忆书窗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郭老师在开篇部分,对《左传》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专题都作了持平之说明介绍,正文内每章都设有题解,介绍背景,总结该章大事,交代来龙去脉。”这个句子中的“持平”一词使用有误。“持平”指公平、公正,又指与对比的数量保持相等。“持平”的前一个意思,通常用于对矛盾的处理。这个句子中的“持平”,指的是“对《左传》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专题”的“说明介绍”,但并未交代在这个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意见,因此“说明介绍”是否公平公正并不在这个句子叙述的范围之内。句中说的是“说明介绍”尊重事实,不加入作者(即句中的“郭老师”)自己的观点,就这个意思来说,“持平”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持平”改为“客观”之类的词。“客观”有一个词义是指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增加行为主体的个人见解,使用“客观”符合句中要求。

(二)

2022年10月16日《文汇报》第9版刊登文章《少年时的两次历险》。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1967年暑期,盐阜平原发了一次大水,河道沟渠里的水都已跟农田持平,满眼汪洋。”这个句子中的“持平”一词使用有误。“持平”还可以指与对比的数量保持相等,如“今年的价格与去年持平”。“持平”的这个词义,其使用对象是两种或多种可以比较的事物的数量。句中说的是“河道沟渠里的水”与“农田”保持在一个平面上,不涉及这两个事物的相关数据,“持平”不适合使用。可以把“持平”改为“齐平”。“齐平”的意思是两种事物的位置在同一个平面,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真空 zhēnkōng

2024年1月28日《兰州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铁警师徒用坚守温暖回家路》。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为了确保列车安全,在车站检票旅客进站上车前,冯军就带着王彬对列车进行了全方位的真空检查、消防检查,确保列车在运行途中的安全。”这个句子中的“真空”一词使用有误。“真空”指的是没有空气或只有少量稀薄空气的空间。“真空”是一种物理状态,通常是为了制作某种特殊产品或进行某种科学试验而对空间进行的一种人力干预的结果。句中说的是“列车”上不存在乘客等人员的状态,但从常情来说,“列车”空间中的空气并没有清除,“真空”不合词义。可以把“真空”改为“清空”。“清空”指在一定的空间内不存在无关的人员或物品,对“列车”这个空间来说,就是指不存在乘客的状态,使用“清空”是合适的。

埋葬 máizàng

2023年8月1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兴国的寻觅》。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随着我瞻仰埋葬着20000多名英灵的兴国烈士陵园、兴国将军墓地,参观‘将军馆’‘长冈乡调查纪念馆’‘苏区干部好作风’和‘红军第一渡’展馆等场馆,心中的问号似乎逐渐在拉直,终于找到了兴国开国将军们成长的秘籍。”这个句子中的“埋葬”一词使用有误。“埋葬”指掩埋尸体,又可比喻消灭、清除。句中的“埋葬”使用的是其本义。需要注意的是,“埋葬”引申义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具有负面性,这也影响到了它的本义,本义的“埋葬”,其指向对象虽然是人,但通常只能是具有负面色彩,从社会常理来说不需要尊敬的人。句中“埋葬”的指向对象是“英灵”,而“英灵”指的是具有较高正面色彩的死者的灵魂,从常情来说应该是广受尊敬的,“埋葬”的使用在情感上不能与其搭配,是不合适的。可以把“埋葬”改为“安葬”。“安葬”与“埋葬”是同义词,但“安葬”通常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其指向对象要求是具有正面性的死者,用于这个句子中和“英灵”搭配,在情感上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0C0k73QkVPfKYIXaykZ8Q
编辑:程正元




170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15:22:28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词(115)长成 俊俏 惊叹 冉冉 神不知鬼不觉

咬文嚼词(115)

长成 zhăngchéng

(一)2024年9月7日《人民日报》第8 版刊登文章《秀山的美》。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这里的山,很早以前就长成了,历史上称之为‘巴山’,也派生出‘巴山楚水’这样的词语。”这个句子中的“长成”一词使用有误。“长成”的意思是生长成为。“长成”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生命征象的人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句中“长成”的使用对象是“山”,但“山”不具有生命征象,“长成”的使用是不合适的。一般地说,可以把“长成”改为“存在”之类的词。但使用“存在”意味着其使用对象是可以不存在的,或者说原先曾经有过不存在的时期,而对于地球上的“山”来说,它应该是人类出现之前即已存在,在人类一般的认知范围里不具有不存在的时期。因此,更合适的修改是可以把“很早以前就长成了”这句话删去。

(二)

2024年2月15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蜀源之眼》。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看优昙谷,它保留了一些徽派建筑元素,却长成另类模样。”句中的“长成”一词使用有误。“长成”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生命征象的人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句中“长成”的使用对象“优昙谷”是一处建筑物,不具有生命征象,“长成”的使用是不适合的。可以把“长成”改为“形成”。“形成”意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这个意思的使用对象通常是事物,适用于句中作为建筑物的“优昙谷”。

(三)

2021年2月28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作为考古学术家的夏鼐是如何长成的”。这个标题中的“长成”一词使用有误。“长成”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人,但通常用于指人的自然生命的生长,如“十来年的时间,她已经从一个小丫头长成大姑娘了”。句中“长成”的使用对象“夏鼐”是一个人,但标题说的是“夏鼐”成为“考古学术家”,而“考古学术家”并不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内容,因此“长成”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对“长成”的修改,要根据这个标题下文章的内容来决定。如果这篇文章说的是“夏鼐”从少年时代开始努力学习,成人后成为“考古学术家”,那可以把“长成”改为“成长”。“成长”意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其使用对象是人的时候,既可以用于指人的自然生命的成熟,也可以指人在事业上的成熟。如果这篇文章说的是“夏鼐”在进入考古学术界以后创造出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那可以把“长成”改为“成功”。“成功”意为获得希望的结果。对于一个已经进入考古学术界的人来说,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希望的结果,使用“成功”是合适的。


俊俏 jùnqiào

2024年9月9日《海南日报》B叠第14版刊登文章《槟榔》。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道路两旁的槟榔树,笔直俊俏,密密匝匝,簇拥着狭窄的县道。”这个句子中的“俊俏”一词使用有误。“俊俏”指相貌好看。“俊俏”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小孩子和年轻女子,句中“俊俏”的使用对象是“槟榔树”,这是一种植物,“俊俏”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俊俏”改为“挺立”之类的词。“挺立”意为直立,使用这个词,与句中另一个形容“槟榔树”的词“笔直”也能够呼应,是合适的。


惊叹 jīngtàn

2024年9月6日《成都商报》第7版刊登报道《“那是一颗灵魂对另一颗灵魂的追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婚后,马小起开始教傻天使刻章,结果傻天使非常喜欢,学得飞快,没多久就能以此赚钱了,惊叹得老先生直说‘你可真是他的知己’。”这个句子中的“惊叹”一词使用有误。“惊叹”的意思因事物超出预料或想像的好而发出赞叹。“惊叹”是人所从事的一种行为,是一个动词,句中的“惊叹”后跟上了补语“老先生直说‘你可真是他的知己’”,这是把“惊叹”当作形容词来使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再说,“老先生”是“惊叹”的行为主体,但句中将其放在“惊叹”的补语位置,使其成为“惊叹”的接受者,这也是不合事实的,同时“惊叹”本身就是表示说的意思,后面又有“直说”,而“直说”的行为主体也是“老先生”,产生了用语重复的问题。这个句子可以保留“惊叹”的使用,但需要消除围绕着“惊叹”的使用产生的多个问题,这就要改变句子结构。可以把“惊叹得老先生直说”改为“老先生惊叹”。


冉冉 rănrăn

2024年9月7日《今晚报》第12版刊登报道《天交精彩演绎“老柴”经典》。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音乐会邀请到小提琴界的冉冉新星、第57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获得者朱熙萌,演绎了被誉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个句子中的“冉冉”一词使用有误。“冉冉”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柔软下垂的样子,其使用对象通常是人或某些高等动物的毛发或杨柳之类的树木的枝条,如“须发冉冉”“柳叶冉冉”。二是慢慢的意思,这个意思通常用于修饰事物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变化的样子,如“冉冉升起”“老之冉冉将至”。句中的“冉冉”用的是后一个意思,但这个意思的“冉冉”,通常要求其修饰的对象是动词,而句中的“冉冉”修饰的“新星”是一个名词,这不符合“冉冉”的使用要求。可以把“冉冉新星”改为“冉冉升起的新星”之类的话语,前面还宜加上副词“正”。这样修改了以后,“冉冉”的修饰对象是动词“升起”,符合使用要求。另外,句中“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后宜加上“中”或“之一”之类的词语(加在句中引号之外),因为句中所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原句的表述是有问题的。


神不知鬼不觉 shén bù zhī guĭ bù jué

2024年9月9日《人民政协报》第11版刊登文章《“好班长”何鲁丽故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国民党特务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何思源寓所的几个房间安放了定时炸弹,准备几个炸弹同时起爆,让何思源一家人同时丧命。”这个句子中的“神不知鬼不觉”使用有误。“神不知鬼不觉”形容做事极为隐秘,别人一点儿也不知道。“神不知鬼不觉”含有轻微的褒义,要求其使用对象具有正面性,或者不具有负面性,其所做的事也不宜具有负面性。句中“神不知鬼不觉”的使用对象是“国民党特务”,这个对象在汉语主流使用区域具有负面性,同时其所做的事是“在何思源寓所的几个房间安放了定时炸弹”,这是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事,具有负面性,在这种背景下,“神不知鬼不觉”是不适合使用的。可以把“神不知鬼不觉”改为“偷偷”之类的词。“偷偷”表示行动不让人觉察,这个词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用于具有负面色彩的“国民觉特务”和其所做的破坏性的“在何思源寓所的几个房间安放了定时炸弹”这件事,在情感色彩上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WFhpabRkiwp_3q7EK9l3A
编辑:李梦瑶


170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22:13: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16)跌宕 动情 热烈 叮嘱 开设[color=rgba(0, 0, 0, 0.3)]


咬文嚼词(116)

跌宕 diēdàng

(一)2024年9月10日《北京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比票房不给力更可怕的是口碑崩塌》。文章先是介绍了2024年电影暑期档的票房,是“116亿元的票房量级,一夜回到十年前”,又回顾了2023年电影暑期档206.19亿元的票房高新纪录。在作了这样的背景介绍后,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谁承想,高潮过后,是近五成的跌宕。”这个句子中的“跌宕”一词使用有误。“跌宕”有三个意思,一是指文章或音乐的曲调富于变化,如“文笔跌宕有致”“曲调跌宕起伏”;二是指事情的发展过程大起大落,变化多端,如“美国总统竞选跌宕起伏,结果难以预测”;三是指人的性格洒脱,不受拘束,放荡不羁,如“跌宕不羁”。句中的“跌宕”说的是电影暑期档票房数据的下跌,这不合“跌宕”的词义。可以把“跌宕”改为“下跌”或“跌幅”。“下跌”指有关的数据下降,“跌幅”指下跌的幅度,这两个词用于句中都是合适的。

[color=rgba(0, 0, 0, 0.9)](二)

2023年6月6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去金川看梨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从成都出发,去往金川,我只是知道路程会遥远,却不知会如此跌宕。”这个句子中的“跌宕”一词使用有误。“跌宕”的使用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文章、音乐等由人创造的作品,二是某件事情或局势,三是人的性格。句中“跌宕”的使用对象是“路程”,指路上出现的各种意外(可以包括因路途设施差而导致行路受阻或因各种意外事件的干扰而导致行路暂时停止),“跌宕”不合词义。可以把“跌宕”改为“曲折”之类的词。“曲折”有一个意思指事情进展复杂,变化太多,这个意思用于句中与“路程”搭配是合适的。

动情 dòngqíng

(一)2024年9月10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报道《对巴金最好的纪念,就是读他的书》。文中写道:“‘这是今年第二次参加巴金系列讲座,我看到更动人的巴金老人从书中走了出来。’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里,一位年轻读者动情道。”这节文字中的“动情”一词使用有误。“动情”指产生感情,饱含感情。“动情”是人产生的一种情感活动,不表示人说话。这节文字中的“动情”与表示说话的“道”搭配在一起,这是把“动情”当作说话的意思来使用了,不合词义。这里需要分析一下“道”的用法,“道”表示说话,这个意思只见于早期白话,在当代汉语中,“道”表示说话的意思只是一个词素,如“道谢”“能说会道”,通常不能单用。“道”还经常用在某个动词后,表示这个动作的进行,如“说道”“唱道”“表白道”“嘀咕道”,这些动词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表示行为主体开口说话(包括唱歌等)。这节文字中的“道”用在“动情”之后,但“动情”不表示人开口说话,因此“动情道”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可以把“动情道”改为“动情地说道”。这样改了以后,“动情”修饰动词“说”,符合其作为形容词的使用要求。

(二)

2024年7月21日《羊城晚报》第5版刊登文章《“我们只是路过万物”》。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许多作品里,最动情的,可能还是他所经历的少年与青年时代。”这个句子中的“动情”一词使用有误。“动情”是人产生的情感活动,句中的“动情”,其行为主体是“作品”,这使得“动情”成为作为事物的“作品”所能够具有的品质,不合“动情”的词义。可以在“动情”的前面加上“让人”或“让读者”之类的话语。这样改了以后,“动情”的行为主体就成为“人”或者“读者”,符合事理。

热烈 rèliè

2024年9月11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登文章《令我长忆橘子洲》。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因为我这个外地人,是随车过橘子洲大桥才上的岛,所以误认为橘子洲就是湘江的东岸,而且坚称‘眼见为实’,并与人热烈争论。”这个句子中的“热烈”一词使用有误。“热烈”的意思是情绪高昂,兴奋激动。“热烈”通常用来形容人对他人表现出的友好的情感,句中的“热烈”形容“争论”,虽然“争论”也可以是在友好的氛围下展开,但这不在语言运用讨论的范畴,就“争论”本身来说,是一种不同意他人意见的行为,用“热烈”来作为它的修饰语是不适合的。可以把“热烈”改为“激烈”。“激烈”修饰人的言词,可以表示出行为主体坚持自己意见不愿调和的态度,因此用于修饰句中的“争论”是合适的。

叮嘱 dīngzhŭ

2024年9月9日《湖南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书香校园的点灯人》。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学生们在心底暗暗叮嘱自己,下次也要如贺校长一般,能够流利地背诵这些名家名篇。”这个句子中的“叮嘱”一词使用有误。“叮嘱”的意思是再三嘱咐。“叮嘱”的指向对象要求是别的人,而不能是行为主体自身。句中“叮嘱”的指向对象是“自己”,而“自己”指的就是行为主体“学生们”,“叮嘱”不能适用。可以把“叮嘱”改为“要求”之类的词。“要求”有一个意思是提出具体的愿望,这个意思的指向对象可以是别的人,也可以是行为主体自己,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开设 kāishè

2024年9月10日《楚天都市报》第4版刊登报道《小区便民通道过窄引发争议》。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们多次开设联席座谈会,向周边居民进行解释。”这个句子中的“开设”一词使用有误。“开设”的意思,一是指设立,二是指设置。前一个“开设”的指向对象,通常是店铺、作坊、工厂、学校等机构,是一个单位型机构,后一个“开设”的指向对象,通常是常设的活动安排,如学校的课程、政府机构面向群众的热线电话之类。句中“开设”的指向对象是“联席座谈会”,这是一种会议,不是一种单位型机构,同时它通常不需要反复进行,不是常设的活动,因此“开设”的两个词义都不能适用于句中。可以把“开设”改为“召开”或“举行”之类的词。“召开”指召集人们开会,“举行”指展开某个活动,这两个词都能和句中的“联席座谈会”搭配,适合使用。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nQat-j_U5udwGnL9DtOWw
编辑:李梦瑶





17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4 10:59:49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词(117)接驳 游学 门市 识破 形而上学

咬文嚼词(117)

接驳 jiēbó2024年9月12日《羊城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我的黄老师》。文章记述了几年前作者去看望黄老师的路上因为遇到大雨而堵在地铁站,黄老师知道后不顾年迈体衰,冒着风雨到地铁口去接她,作者知道这个情况后很是不安。在记述了这个背景后,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我立刻三步并作两步往前赶,想尽快和黄老师接驳。”这个句子中的“接驳”一词使用有误。“接驳”最早是指用小船在船和岸或船与船之间转运旅客或货物,即驳运,后词义扩大,可指用交通工具在交通线路连接处转运旅客或货物,即原来局限于水上的驳运扩大到可用于陆上,但这个意思不能称为驳运。句中说的是“我”和“黄老师”从不同方向相向移动并在路上见面,“接驳”的词义与此不合。可以把“接驳”改为“会合”之类的词。“会合”指人聚集到一起,这个意思符合句中要表达的意思。

游学 yóuxué

2024年9月12日《羊城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我的黄老师》。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读研时,每星期我和同学陶己都会穿过中大东北角的小树林,绕道马岗顶,游学到中文系的楼里来。”这个句子中的“游学”一词使用有误。“游学”指的是离开本乡本土到外地或外国求学。“游学”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是指人的一个具体的动作或行动,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我和同学陶己”“到中文系的楼里来”这样一个具体的身体行动,虽然他们从事“到中文系的楼里来”可能是为了向老师咨询学习上的事,但即便如此,这种具体的身体行动在短时间里即可完成,将其称为“游学”不合其词义。可以把“游学”删去,同时在“到中文系的楼里来”的后面加上合适的内容,如“听课”“找老师求教”之类的话语。

门市 ménshì

2024年9月12日《长春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在书香中与你相逢》。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拜访了发过我文章的一家杂志社的编辑部,小门市、褪色牌匾、几台电脑扛起了杂文管窥世相、针砭时弊、解读人性的重任……”这个句子中的“门市”一词使用有误。“门市”指的是商店的零售业务或某些服务行业的业务,通常在沿马路开设的店铺(一般称为门市部)从事经营。“门市”是一种商业活动,句中说的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部”,从常理来说,“编辑部”从事的业务不是商业活动,“门市”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句中说的应该是这个“编辑部”从事工作的地方,“门市”不合词义。可以把“门市”改为“办公室”,但原句中的“门市”前有形容词“小”,这样改了以后,“小门市”成了“小办公室”,不太合乎表达习惯。因此,更合适的是把“小门市”改为“小小的办公室”之类的话语。

识破 shípò

(一)2022年4月23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星星”点灯,照亮最后100米》。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星星‘专业小提琴手’的身份,也在一次偶然中被识破。”这个句子中的“识破”一词使用有误。“识破”的意思是看出来,看破。“识破”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内心活动或阴谋诡计,要求具有负面性。句中“识破”的指向对象是“‘专业小提琴手’的身份”,这个“身份”在通常情况下具有正面性,作者对此也持有正面肯定的态度,使用“识破”在情感上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被识破”改为“被人知晓”之类的话语。“被人知晓”是一种中性的话语,其指向对象可以是负面性内容,也可以是正面性内容,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二)

2024年4月28日《今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微痕》。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书架只要被谁动过,一准识破……”这个句子中的“识破”一词使用有误。“识破”的指向对象,因为具有负面性,通常是其使用对象希望能够掩盖的。句中“识破”的指向对象是“书架”被 “动过”这种情况,但从常理来说,“动过”作为一种日常行为,不具有负面性,并不是其行为主体“谁”需要隐瞒的事情,因此“识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识破”改为“看出”之类的话语。

形而上学 xíng'érshàngxué

2024年9月13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陶渊明的小园境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欧洲启蒙时代以前,园林几乎都是以对称的几何形态出现,显示着西方文明对‘数’的形而上学的崇奉。”这个句子中的“形而上学”使用有误。“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在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一种学问,二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和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这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因此具有一定的负面性。句中说的是“西方文明”中的“园林”建筑中存在的“对称的几何形态”,作者以此表明“西方文明”中对建筑的重视态度,这个意思与“形而上学”的两个意思都不能切合,因此“形而上学”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形而上学”改为“形而上”。“形而上”不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意思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即把形式作为事物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这与句中所说的园林建筑中“对称的几何形态”是相吻合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JPlfJP3IPxRuOz-4hSr1A
编辑:李梦瑶



1709#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20:41: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省媒标题差错:保险或赔5-6百万
全媒体时代,数字差错,比较常见。916日,某省日报公众号推文标题——《一劳斯莱斯行驶时自燃!保险或赔5-6百万》。这是一条整合其他媒体报道的推送。
查了下,这条内容转载比较多。有的用的是5-6百万”,有的用的是“五六百万”,有的用的是“5600万”。这个标题上的差错,除上面提到的某省日报公众号外,还有某省级客户端、某省级网站等,另还有一些商业平台和自媒体账号等,有一定普遍性。依照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数字连用表示的概数、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示例:三四个月、一二十个、四十五六岁、五六万套 、五六十年前、几千、二十几 、一百几十、几万分之一。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前一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果会造成歧义,则不应省略。示例:9亿~16亿(不写为916亿),13万元~17万元(不写为1317万元),15%~30%(不写为1530%),4.3×1065.7×106(不写为4.35.7×106)。《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还规定,不能同时采用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示例2108可以写作“一百零八”,但不应写作“1百零8”“一百08,4000可以写作“四千”,但不能写作“4千”。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71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7 20:47: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18)简直 事件 杀人诛心 不由得 焦灼
咬文嚼词(118)简直 jiănzhí 事件 shìjiàn 杀人诛心 shārén-zhūxī
(一)
2024915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100元干净饭挑战火了,背后隐痛值得深思》。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普通消费者平常想要吃到物美价廉且卫生的餐食,简直是小概率事件。这个句子中的简直事件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简直简直是一个副词,通常用于修饰形容词,表示完全是这样的意思。简直所修饰的内容,通常并不是事实或不可能成为事实,因此使用简直含有夸张的意思,如果简直所修饰的内容可以成为事实,简直就不合适使用。句中的简直修饰的内容是就普通消费者平常想要吃到物美价廉且卫生的餐食这件事来说是小概率事件(其中事件使用不妥后面另作分析),但在现实生活中某一件事成为小概率事件是可能的,因此简直的使用不合适。再看事件事件的意思是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情。事件如果指的是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大事情,通常要求具有负面性。句中的事件,指的是普通消费者平常想要吃到物美价廉且卫生的餐食这样的事,一方面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能算是重大的事情,另一方面这种事从社会常情来说不具有负面性,因此事件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简直改为基本上之类的词,把事件改为事情基本上表示大体上的意思,用于对事物的判断,不含夸张,用于句中是合适的。事情指人进行的活动或社会上出现的现象,它的所指对象可以是正面性的,也可以是负面性的,因此可以用于句中。
(二)
2024723日《每日新报》第2版刊登文章《地铁吸烟被曝光后索赔败诉,维护公共利益者值得力挺》。文中写道:判决书中最为网友称道的一句话是:即使张先生的社会评价降低,亦是因其自身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的不当行为导致。简直是杀人诛心。这节文字中的简直杀人诛心两个词语使用有误。先看简直简直通常用于修饰不是事实或不可能成为事实的内容,带有夸张语气,因此使用简直,含有作者对使用对象否定的意思。在这节文字中,简直的使用对象是判决书中最为网友称道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此持有肯定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简直是不合适的。再看杀人诛心杀人诛心的意思是在消灭其肉体的同时,还要揭露其内心的想法。杀人诛心的行为主体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杀人的行为建立起正当的理由,而其诛心通常是任意编造的,并无事实根据,汉语中有诛心之论的说法,意思是通过自我想像对对手强加不可告人的心理动机,从而将对手置于死地。杀人诛心也有这样的意思,因此它含有贬义,使用中通常表示作者对行为主体的否定。这节文字中的杀人诛心用于指判决书中最为网友称道的一句话,但作者对这个对象持有肯定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杀人诉心是不合适的。可以把简直是改为真是,把杀人诛心改为一针见血真是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是真实的,一针见血表示话说得切中要害。真是一针见血,符合作者要表达的原意。
(三)
20221123日《农民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源自砂锅寨的另一副目光》。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看到很多农家书屋光线明亮的阅览室,整洁,有不少还很典雅的大小房间,和我久居山乡时相比,简直让我惊叹和高兴。这个句子中的简直一词使用有误。简直通常用于夸张的语境中,要求其使用对象在现实环境中通常是不会出现的。简直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对象是让我惊叹和高兴,这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并无夸张的色彩,简直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简直改为实在之类的词。实在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词义表示的确的意思,这个意思和简直一样是一个副词,但它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已经出现的或可以出现的,没有夸张的色彩,用于句中合适。
(四)
20231111日《工人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先有高品质作品,才有好的影视售后》。文中写道:“2019年,一部大热的古装偶像剧播出结束后,主创成员连开两场演唱会,价格不菲的门票在很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演唱会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过300万。该事件由此成为影视售后的典型成功事例。这节文字中的事件一词使用有误。事件通常是具有负面性的事情。句中的事件指的是价格不菲的门票在很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演唱会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过300,从社会常理来说,这样的事具有正面性,作者在引语所出全文中对此也持有认可的态度,事件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该事件改为这件事之类的话语。
不由得 bùyóu·de
2024916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文章《年轻的时候》。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先后当过医生和记者,都不是不能干的工作,只是越来越感觉到穷,不由得另谋生路。这个句子中的不由得一词使用有误。不由得的意思是抑制不住,忍不住。不由得通常用于修饰人在下意识之下从事的行为,一般都是人受到某种外界刺激而所产生的有画面感的直观行动,行为主体产生这个行为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如听到这个噩耗,他不由得哭了出来。句中的另谋生路虽然是行为主体的行为,但它不是一种有画面感的直观行动,在通常情况下采取这样的行动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由得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不由得改为不得不不得不的意思是不能不,即迫于某种压力只能从事某种行为。越来越感觉到穷是行为主体面临的压力,所以只能从事另谋生路的行为,而从事这个行为通常需要经过行为主体的大脑思考,使用不得不是合适的。
焦灼 jiāozhuó
2024913FT中文网刊登文章《哈里斯是如何反杀特朗普的?》。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目前为止,她与特朗普只不过打成平手,选情依然焦灼。这个句子中的焦灼一词使用有误。焦灼的意思是非常着急。焦灼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句中说的是特朗普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状态打成平手,在这种状态下,还不能让人看出谁胜谁负,句中说的是一种活动所呈现的局面,与人的心理状态没有关系,焦灼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焦灼改为胶着胶着指处于对立的人或事物之间相持不下,不能了结,这个意思用于描写特朗普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状态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