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级肖淑娟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4-1-4 12:00:09 | 只看该作者
因为落下了大一的功课,大二的课程要比其他人多两门。再加上大二的课程中,业务性的课程本来就比较多,杨卿的大二很忙。记者和她联系的时候,她正在用EDIUS剪一部电影预告片,作为“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的作业。那个时候,她为了完成这个作业所用的时间加起来已经超过了10个小时。
除了上课,她还参加了学校的《红枫》杂志社,学习做美编,每周都会有任务做。课程、作业、任务,这些东西占据了杨卿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在转到新闻系之前,她也有想过自己可能会很累,“因为听说新闻的课本来就多,而且我又是转专业的,课又比其他人还多了”,即便如此,她还是想着,“自己感兴趣,所以也没什么”。
其实最开始,她的新闻梦想并不是一个“记者梦”,而是一个“主持人梦”,她希望能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但后来渐渐发觉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职业,反而自己比较适合做记者,于是一个“记者梦”就这么扎根了。谈起对未来的设想,她说,其实自己对于未来,偶尔还是会迷茫,觉得自己会不会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又跟自己说,不要想那么远,既然想做,就不要放弃”。作为四川人的她,还是更倾向于到成都电视台、《华西都市报》这样的川媒工作,“我想做社会新闻,觉得可以伸张正义,报道社会黑暗面”,而这也正是她想做记者的原因。
162#
发表于 2014-1-4 12:00:17 | 只看该作者
为了这个梦想,她努力接近一切和新闻有关的事物。微博上关注的账号几乎全和媒体有关,每天上网看新闻,有看杂志的习惯,最喜欢《看天下》;学校电视台招人、《大公报》湖南办事处招记者,她都报名。而采访完成的那一天,她的剪辑作业也完成了,她选择的电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完全出自她之手的预告片,总共花费了十几个小时和无数心血。而她也相信,自己终会和自己的记者梦,相遇。
163#
发表于 2014-1-4 12:00:26 | 只看该作者
李潇&汪慧:就是喜欢这个专业
虽然不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两个女生却有很多相同点:都是新闻专业的大一新生,都对新闻怀有热忱,都希望今后能够从事媒体行业。
还有一点,父母对于她们的选择都是不支持的态度。
执拗和坚持自我的性格让汪慧坚定地报读了成都大学新闻专业,完全将父母“这个专业就业不好”的话抛到脑后,在她看来,“不好就业这个说法只对于不认真、没能力的学生才适用”。而李潇更是直接“一意孤行”报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新闻专业,完全“无视”爸爸妈妈觉得女生学新闻太累,让她去读师范的意见。
如今,她们都如愿以偿,在大学里学着自己曾经渴望甚至为之而反抗父母的专业。
大一的生活很忙。两个学校的新闻专业都开了不少的课,李潇参加了学校的新闻频道和学生会,汪慧加入了院报的队伍,这样一来就更加忙碌了。不过,她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我负责写稿子、录配音、调字幕、剪片子,总之什么都要会,那样在人手不够的时候才能帮上忙。”几乎同专业的同学都加入了新闻频道,李潇觉得在里面能学到很多东西,“最难的是学Pr,但最有用的也是这个。”
164#
发表于 2014-1-4 12:00:3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新闻,两个人都怀有极大的热忱。汪慧从小就喜欢新闻,“喜欢找寻真相的过程”,而李潇则喜欢别人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就感,喜欢演播室、拍摄画面所表现出来的宏大感觉。
由于很喜欢童年记忆中的米老鼠,李潇十分钟意迪士尼传媒集团,梦想是做娱乐记者;而汪慧则欣赏《看见》的人情味和《南方周末》的深刻,希望能成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只是仿佛有理想的路上必定会伴随迷茫,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上着自己曾经渴望上的课程,汪慧却困惑了。
新闻自由在新闻学的课程中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一环,而老师在讲课时谈到的社会现实却好似在和自由作对。听得多了,汪慧发现自己以前把这个专业、这个行业都想得太过简单了,现实不会那么顺应人意。她害怕今后的自己适应不了现实的社会环境,没办法真的为公众报道真相。迷茫过后,应该怎么办?她决定从更多的学习和实践中去探索、去了解这个社会,从而找到自己的方法。
就想很多事情都没办法具体解释,关于“为什么喜欢新闻”这个问题,两个女生都表示“没办法说清楚”,她们所感受到的,是新闻对于自己发出的无穷的吸引力,就如地心引力一样牢靠。“就是喜欢这个专业”,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许表达出最无法解释,却也是最真挚的感觉。
165#
发表于 2014-1-4 12:01:20 | 只看该作者
争夺之外的困境: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烦忧
记者/肖淑娟
全球最大的线上书籍以及电子书销售公司亚马逊最近公布了名为《Amazon Source》的计划,允许独立书店以优惠价格批进该公司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平板计算机和其他周边商品卖给消费者。然而,当亚马逊试图将此计划推销给英国的独立书店时,却被回应“不与魔鬼做生意”。
电子书和纸质书之争由来已久。作为一种传统纸质图书的替代品,电子书因为自身便于携带和传播等特点,在出现之初便收获了大量“粉丝”。方便、便宜、快捷,这些纸质书的缺陷、电子书的优点所在,使得二者成为天生的对头。不过,在互相“攻城略地”厮杀之时,电子书和纸质书,都还面临着自身难保的困境。
作为一种古老阅读方式的载体,传统的纸质图书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如我们可以看到的那样,洛阳纸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电子读书媒介正在企图占山为王。
一本书的诞生,经过书写、印刷、出版,才最终完成,而要从出版商到读者手中,过程则更加漫长曲折。有时候,当一本心仪的书到达读者手中时,那种新鲜劲儿和期盼的感觉可能已经所剩无几,读者的目光或许已经被另一本新书所吸引。社会的发展速度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已经不像往常一样,在有限的选择中耐心等待。
有人喜欢纸质书的原因在于一种“情结”。那种拿在手中物我相宜的厚重感,那种在翻阅时指尖摩挲的声音和触感,都是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Voxburner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6-24岁的年轻人中,有51%的被调查者称自己“喜欢拿着纸质书的感觉”。但是,这个比例也在同时显示出纸质书的岌岌可危——将近一半的人没有这样的情结,他们也许更倾向于使用电子媒介来阅读。读一本纸质书,就仅仅是在读那一本而已,想要从一句话扩展到其他方面,我们得找来第二本、第三本甚至更多数量的书,那当然是很困难的。不同的是,电子书在这方面拥有超强的能力。在关于扩展性的竞争上,纸质书略逊一筹。
一部“大部头”也许很有典藏价值,但很难携带、储存;读到一本好书,想和朋友们分享,却苦于纸质书没有“分身”;偶然想起书中一段话,想要再准确找到,可谓“大海捞针”十分困难……可以发现,纸质书实在是一个矛盾体,它的优点也正是其发展的障碍,它所处的困境,除了电子书的冲击,还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征。
而纸质书的优势,有时恰恰又是电子书所欠缺的。从电子书诞生、流行以来,其承载的内容大多是网络小说、通俗小说,如“大部头”之类所在的深层次阅读领域,电子书极少提供给读者们,缺少多元化的因素。当读者们读小说读腻了之后,是否又会因为无从选择而回归到传统的纸质阅读中呢?
除了内容的单薄之外,电子书的更新速度也很慢。电子书的定价在纸质书价格的3折以下,图书出版商们通常会认为利润太薄,同时也担心如果授予新书电子版权,电子书会和纸质书争夺市场。于是,在谈判电子版权时,出版商们不会选择新书、热门书籍。这样一来,读者们看到的还是那些旧书,时间一长,难免失望,离电子媒介而去。
纸质书的忠实粉丝中,一定有一部分是藏书爱好者。这个爱好,让他们对于电子书毫不感冒,只对传统的纸质书本情有独钟。收藏价值,可是要实实在在摆在那里才行,只是点击一下屏幕上“收藏”的图标,哪会有什么成就感呢!他们也许还钟意着书本的“书香”。法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3%的人认为气味是书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样一比较,冷冰冰的屏幕,再大也失去了人情味了。
电子书,顾名思义是以电子产品为载体,它可以利用电子产品的优势,当然也不免受到其劣势的影响。产生辐射、影响视力、容易引起颈椎病、拇指病等不断被人诟病;过多依靠电子阅读软件、需要读者具备基础操作知识、要考虑杀毒、升级、充电、掉线等诸多问题,以及载体本身的保存问题,都会给使用者们带来困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来形容电子书的载体和内容间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
这些问题可能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得到改善,对于电子书来说,最大、最复杂的问题,还是它所处的版权困境。这在2012年作家联盟诉百度文库侵权案中已经有所体现。原创内容不足、编校质量低劣、行业标准缺失、版权保护滞后等问题在电子书行业十分突出。很多在网络上流传的电子书,要是深究起来,都是侵犯版权的内容,随着作者和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这样“免费的午餐”,恐怕会吃得难以下咽了。
约翰·汤普森在《数字时代的图书》中指出,阻碍电子书发展的因素有:硬件“昂贵且难以使用”;有较多格式可供选择,但它们并不兼容;数字权限的所有权不明确;出版商和零售商们对电子书的定价过于接近纸质书,高于大众对电子书的“感知价格”。在今天看来,他所得出的结论有些已经不成为问题了——电子书的价格在纸质书价格的3折以下,各种格式的兼容问题也有技术在逐渐解决,随着更多的商家来电子书市场分一杯羹,硬件的价格下跌已经成为趋势。但是,唯独在版权问题上,电子书还面临着困窘的状况。
166#
发表于 2014-1-4 12:01:40 | 只看该作者
自媒体时代,我们何去何从?
2013222下午,一则有关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轮奸的消息开始在网络疯传。
201369晚,网络流传出一段视频,发布者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雪明与该院民一庭副庭长赵明华等五人,在上海市衡山度假村“集体召妓”。
2013825,被称为“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微博大V薛蛮子因涉嫌嫖娼被警方行政拘留。
“星二代”、“法官”、“大V”、“嫖娼”、“轮奸”……这些关键词伴随着不断的转发,在网络上议论中持续发酵,最终形成了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
批评:报道只顾成年人亢奋
在《新闻联播》花近三分钟时间报道薛蛮子聚众淫乱事件后,有网友调侃说,“自从有了薛蛮子,现在新闻联播也蛮好看的,可以当AV看”。相比起这样的说法,家长们的焦虑显得更为直接和紧急。
新华社“中国网事”在微博上的反思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对个别违法犯罪尤其是涉性、涉未成年人案件的报道,口无遮拦,极力渲染细节,不顾隐私和良俗……新闻报道要激浊扬清,媒体也应遵守基本报道规范。新闻怎么写才合适?不妨问问愿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看。评论员曹林也撰文批评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习惯于从成年人的思维和视角出发,津津乐道于公开谈论这些性事,毫无忌讳和节制。嫖娼的细节,招妓的过程,涉嫌卖淫者的自述,细节的渲染堪比黄色小说。
在百度中输入“李天一案”,“真实再现是否强奸轮奸”、“轮流发生性关系”、“最新细节曝光”等“活色生香”的字眼立刻充满网友眼球。网络对于未成年人几乎可以说是不设防的,家长们的担忧看来并非毫无道理。
声音:媒体不可能独自清高地活着
李某某案曝光之初,媒体在报道中对嫌疑人李天一直呼其名,后被一些法律界人士指出未对未成年人进行必须的保护性处理,才改变称呼,称其为“李某某”。
报道的主角是未成年人,受众中也有未成年人。保护了一个未成年人的隐私,还要不要保护更多未成年人的成长?在受众,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强大关注下,媒体的报道是应该遵从“受众即市场”的规律,还是扛起“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
“媒体的本职就是提供真相,不具有教化的作用”,《广西日报》记者吕欣认为在市场的竞争下,大众媒体不可能无视受众的关注,追逐热点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大众媒体跟风,也是不得已。不满足社会公众的眼球,不跟随公众舆论风向,往往不可活,是不是?所有的报纸头条都是这个,你不是,你有操守……这样的报纸首先就死了。
为了“活下去”,媒体需要维持自己的受众量,只有报道受众感兴趣的事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得一席之地。而这一次,出于猎奇心理和八卦倾向,受众对于“李某某案”等涉性报道表现出的关注使得大众媒体将这些关注作为“风向标”,朝着一个方向冲锋陷阵。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受众并不是那么的“无辜”。
在网络广泛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之前,受众还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接受者,大众媒体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是自媒体新媒体时代,媒体不是“一媒体”,而只是公众可以选择的发声渠道之一。所以,“大众媒体要求得在自媒体时代的生存权,就得跟上自媒体的时代形势。”吕欣口中的必然,更像是一种处于社会浮躁气氛中的无奈。
而就“媒体对于社会有没有教化的责任”这一问题,新闻系车佳桓老师有不一样的看法。
车老师认为,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八卦倾向是人的本性,从市场角度看,迎合受众也是媒体生存的基础。但是媒体和受众不是完全一样的,媒体有自身的社会责任,对报道的事物也应该有自身的评判标准。受众的需求重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不同的人对这类事情的关注有不同的原因,媒体不能不加以区分就直接呈现,这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链接:唐慧案中的孰是孰非
作为轰动一时的案件主角,“上访妈妈”唐慧长久以来都是舆论的焦点。然而在事件最初面对公众时,媒体似乎并没有让公众看到唐慧撒谎的一面:诬陷邻居王某拐走女儿、谎称枪杀案罪犯朱军是女儿乐乐的干爹……这些不好的一面并没有被公众所熟知,从而成为“舆论审判”的结果的一个因素。当“圣母”后来被真相赶下神坛,24无期和1个有期徒刑15年的判决明显是量刑过重的结果。从法律层面来说,这样的结果是不公平的。当媒体的报道由于舆论导向而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司法被舆论所左右,是法制社会的悲哀。
而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廖隆章更是直接点名微博大V袁裕来律师、李开复和李承鹏等人,称是这些公知们的怂恿和蛊惑将“上访妈妈”逐渐变成了偏执狂。
车佳桓认为,在中国现在的阶段,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议论会形成某种舆论,也不知道舆论到底有多大影响,而媒体也没法避免这种报道。那就只有依靠报道舆论的媒体自觉和司法部门自觉。吕欣则称“现在的人普遍还没有适应信息时代”,一个人的言行在这样的时代很容易被不断放大,而现在的人还没有学会掌握好它。不过,她相信,“人们会学会控制工具的”。
167#
发表于 2014-3-3 13:02:31 | 只看该作者
大学的英语课,不知道是不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鸡肋。总之我是这么觉得的。
有老师说起学校做的调查,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完完全全的下降趋势,补考率简直是在飙升。想想大一刚进校时的我们,大概大多数人的英语水平在那时是最高的了。网上有个段子说,高三那年,是我们一生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年,到了大学整个人都可以说是废了。
段子虽然略显极端,毕竟还是有那么多学霸的存在,但是问题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了。
大学开设的英语课,就我的观察来看,有人逃课,有人在教室里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人聊天有人睡觉,更多的人在玩手机。老师的要求不严格是一方面,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大家都不太重视这科。不上英语课,期末的时候照样不容易挂科,考四六级的水平高低也不是上了这门课就可以影响的。但是,在英语如此重要的社会环境下,不开设这门课又好像简直是天理不容。
一本英语书,从开学拿到手到期末考试完毕,上面的笔迹寥寥可数。英语确实是重要的工具,但是为什么会变成学习中的鸡肋?
168#
发表于 2014-3-3 13:37:51 | 只看该作者
机器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听到、看到的并不算少,但是机器人其实是机器而不是人,这一点我在看完《机械战警》之后才非常清晰地了解到。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其实情节一般,结尾更是意料之中的不出彩,但是它还是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力量。
那些科学术语我是听过就过了,但是我能记得,是亚历克斯·墨菲心中潜藏的本性唤醒了他,让他记起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让他越过本来可以控制他的行为的系统去寻找自己的家。机器可以帮助一个身体残缺的人站起来甚至成为最强壮有力的人,也可以让他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但是爱,只有身边的人、重要的人能够给予,也只有爱才能唤醒一个人沉睡的灵魂,没有爱,没有自己,没有人的本性,就算天下无敌,也是孤独无味。
169#
发表于 2014-7-3 12:26:55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就是不能吃狗?



似乎每年一到五、六月,大批爱狗人士就会开始自动站队,攻击吃狗肉的人,呼吁抵制玉林狗肉节,最终引起一场关于是否应该吃狗肉的全民大讨论。
反对者所持的理由很人性,也很慈悲:狗是人类的亲密伙伴,屠杀狗是残忍的;狗大多是以抢夺、投毒的方式偷来的,并且,有那么多鸡鸭鱼猪可以吃,玉林人为什么一定要吃狗呢?
可是,鸡鸭鱼猪都可以吃,为什么就是不能吃狗呢?
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有的逐渐发展成了节日。端午、元宵之类自不必说,像傣族泼水节、藏族马奶节等少数民族和地区的节日,也都被公众所接受甚至参与,而唯独广西玉林的荔枝狗肉节,同为节日,却遭遇迥然不同的境遇,在开始数月之前,就遭到无数口诛笔伐,成为残忍甚至是无良的代名词。
在玉林,民间流传着“冬至鱼生夏至狗”的说法,当地人认为“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在夏至这天,将狗肉和荔枝合吃,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能够减少感冒,强健身体。据民间流传,这一习俗古已有之,作为一项传统沿袭至今。玉林人在夏至吃狗肉,和大部分人在冬至吃羊肉御寒的道理是一样的。
170#
发表于 2014-7-3 12:27:3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地区的传统,是很难因为来自其他地区的另一群人的反对而改变的。传统既然已经延续至今,其支持者和践行者的数量想必十分庞大。俗话说“入乡随俗”,不说“随”俗,对于别人的传统,尊重是最起码的。不管是否赞成吃狗肉,对玉林地区这一传统的风俗习惯,最起码的尊重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以个人的好恶来占领道德标准的高地,指责别人的风俗,甚至是到狗肉节现场强行放走或带走商家的狗,这样的行为也并没有高尚多少。
抵制狗肉节的很多人都是爱狗人士,他们认为狗和人类经常吃的猪牛一类的动物不同,是一种伴侣动物,和人之间是有感情的。那么,如果狗肉节上的狗肉来源是明确的,不是“非法偷抢或投毒偷来的”,不是宠物狗,而是专门饲养的肉狗,就像被饲养的猪一样生而被食,也就不应该遭到诟病了。
在狗肉节的推行中,值得商榷的也正是狗肉来源和现场宰杀的合理性问题。大量的狗肉来源并不明确,从公安部门此前接到的举报情况来看,以抢夺、投毒方式偷狗的行为日益增多。如果狗肉是以投毒的方式获得的,那么食物的安全性就无法得到保证。而在狗肉节上,商家当街屠宰肉狗的血淋淋的场面也让很多人感到震惊,这一点也是不符合《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在获得途径、运输和宰杀这几项环节中,狗肉节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而当这些工作都得到完善后,这个习俗还有什么理由不被尊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