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2-10-16 12:20: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南省卫生厅否认下属媒体强制发行 称从未摊派

核心提示:近期,有网友发帖称“河南省卫生厅下属《医药卫生报社》强制发行,年收入2千多万元。”对此,河南省卫生厅表示,该报社在发行中只是宣传引导、从未摊派发行。报社目前有近100人,2千多万元的收入仅能维持正常运转。

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 近期,有网友在各大论坛和微博发帖,称“河南省卫生厅下属的《医药卫生报社》拉虎皮扯大旗忽悠基层医疗工作者,强制发行,年收入2千多万,这里面,强制发行、强制做广告,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今日,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政在回应”记者采访时表示,卫生厅下属的医药卫生报社在发行中只是宣传引导,从未摊派发行,也没有强制征订。

近日,有网友“limingbo”在网上发帖称,自己是河南省的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河南省卫生厅下属的几个报纸、杂志强制发行,让他十分反感,但是又敢怒不敢言。在帖文中,他列举了“河南《医药卫生报社》打着省厅的名义,让基层单位每年拿出数百元订阅报纸杂志”、“河南省卫生厅搞收费评选活动”等情况。

“limingbo”气愤地说:“不知道为什么河南省卫生厅竟然有了这么多的报纸和杂志,每到逢年过节、每到他们搞活动,经常给我们联系,让我们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求我们在他们报纸上、网站上做广告。河南省卫生厅作为国家机关,办了这么多的报纸和杂志,深深的加重了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负担,我们期望国家纠风部门、审计部门、其他媒体能够给予关注,减轻基层卫生部门的负担。”

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表示,接到网友反映的问题后,省厅新闻办公室高度重视,组织专门调查组,认真处理。

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表示,《医药卫生报》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卫生行业报,报社目前近100人,有报纸、杂志、网站、手机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经查,在发行中,该报社只是宣传引导、从未摊牌发行。今年以来,河南省卫生厅开展过“百佳卫生院”、创新(惠民、和谐)医院评选等活动,但活动中并没有强制参评医院在报纸上做广告。

以下是河南省卫生厅的回复全文:

关于网友反映医药卫生报社有关问题的情况说明

日前,有网友在网络论坛中发表医药卫生报社在发行、举办活动、广告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高度重视,组织专门调查组,认真细致地调查处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说明如下:

一、医药卫生报社概况

医药卫生报社拥有《医药卫生报》、婚育与健康杂志、医药卫生网、河南健康手机报、河南医药卫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乡村医生特刊》、《疾控周刊》、《药周刊》等专刊随主报发行。多年来,医药卫生报社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紧密围绕医药卫生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党的医药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时反映医药改革动态、先进经验、先进典型,交流医药信息和使用诊疗技术,普及医学科普知识,发挥了行业媒体的独特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医药卫生报社按照国家报刊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主动融入文化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受到了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中国新闻出版报》曾专门介绍其改革经验。报社集体及相关个人先后获得中宣部以及河南省委宣传部的多次表彰,并明确指定报社作为组建专业报刊集团的试点单位。

二、有关情况调查结果

(一)报纸发行问题。目前。新医改如火如荼,但医改是世界难题,任务重、难度大。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广大卫生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医改新政策、新进展、新经验,才能勇当医改先锋,打好主动仗。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卫生行业报的《医药卫生报》,是广大卫生工作者了解医改新政策、新进展、新经验的最直接、最丰富、最贴近的窗口。但在发行中,报社只是宣传引导,从未摊牌发行。

(二)举办活动问题。今年以来,省卫生厅按照国家卫生部有关要求及本省实际,开展了“百佳卫生院”、创新(惠民、和谐)医院评选两个活动。在此活动中,的确有一些参评单位为扩大影响,在报纸上作形象宣传。但没有一家是强制性的,况且报纸也没有强制的权力。《河南卫生年鉴》《河南卫生系统通讯录》是省卫生厅委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写的,由于没有拨付专项经费,只是按成本价进行了自愿征订。至于组织国内、国外的旅游活动更无从谈起。

(三)广告经营问题。作为媒体,社会效益第一,但广告经营是生存的基础,任何媒体都要开展广告经营活动。在广告经营中,报社落实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章办事,建立广告经营的长效机制。每年在工商局对报社广告检查中均未存在任何违法广告的不规范行为。

(四)报社收入问题。报社目前近100人,有报纸、杂志、网站、手机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000多万元的收入仅能维持正常运转,报社连自己的办公用房都没有。

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医药卫生报社表示热烈欢迎读者或舆论监督,认真查找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充分认识到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口舌的作用,要讲政治、讲学习、讲廉洁,进一步发挥行业媒体的优势,服务医改大局,切实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

二0一二年十月十五日

(本文来源:人民网 作者:彭心韫) 责任编辑:NN105


http://news.163.com/12/1016/08/8DU51A2N00014JB6.html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8:15: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蒋晨明
第二个建议很有必要,但可操作性不强,联合。。中国人。。

@胡建礼
美国《新闻周刊》明年将停止发行印刷版,全面转向数字版,将采用向订户收费方式维持运转,通过电子阅读器和网页发布内容。此前,《纽约时报》早已对在线内容收费,截至今年8月,数字版付费用户人数超过53万。投资公司分析,其数字版用户数将在2年内超过印刷版。同样面临困境的中国纸质媒体,能否效仿?

| 轉發(113) | 評論(22)
今天09:4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63#
发表于 2012-10-26 09:05: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苹果日报》高价卖出 娱乐八卦能否拯救纸媒

 很显然,在资讯畅通的社交网络上,近日一条关于美国《新闻周刊》印刷版即将停刊的消息遭遇了冷落。
  在它的相反面,是总在热门话题前排就座的明星艺人们。
  如今这个年代,似乎没有什么能比娱乐八卦更快激起公众一致的热情了。
  正因如此,当《苹果日报》和《壹周刊》卖出37亿元天价与80年历史《新闻周刊》印刷版行将落幕这两个事件碰撞到一起,纸媒从业者的内心不得不陷入矛盾和失落:难道真的要靠狗仔盛行的娱乐八卦来拯救纸媒吗?
  《苹果日报》和《壹周刊》卖出37亿元天价
  这几天微博上的最热话题是关于一对明星夫妻的婚变。一件本属于私人的家事演化成跨越地域的社会大讨论———这几乎是娱乐八卦的一贯口味,除去不同的明星人名,类似桥段几乎每隔一阵都要上演一回,而公众乐此不疲。
  在海峡对岸的台湾,《苹果日报》和《壹周刊》换老板的消息已经传了好几个月,具有讽刺效果的是,这两家以狗仔爆料明星八卦出名的纸媒也因此成为台湾各个媒体的娱乐头条。
  在纸媒“日子不好过”的今天,《苹果日报》和《壹周刊》不仅是其所属壹传媒集团最赚钱的“生意”,而且也是整个台湾最畅销的报刊。此前壹传媒在香港证交所公告宣布“独立第三方”要买《苹果日报》、《壹周刊》。消息传出,壹传媒香港股价随即大涨10%。
  这两家以狗仔闻名的娱乐报刊所体现出来的强势身价,来源于业已形成的强大影响力。援引台媒的说法,壹传媒自2000年由香港进入到台湾后,《苹果日报》出刊半年阅读率就达9.4%,紧追台湾数一数二的大报《联合报》。《壹周刊》和《苹果日报》也将香港的狗仔文化带到了台湾,并发扬光大改变了台湾媒体生态的“狗仔监督概念”,壹传媒甚至还有“民间监察院”之称。娱乐八卦和狗仔文化竟能如此强势,因此卖得天价37亿元也在情理之中。在该消息传出不久,不少台湾名人都认为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似乎觉得这家报刊易主后就此可以赶走“侵占”台湾多年的狗仔文化。
  相比较而言,内地的狗仔文化似乎也正显现“勃勃生机”。在各大小网站,明星的八卦传闻和偷拍爆料总是被放在最醒目位置。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也基本围绕明星艺人,似乎看明星出丑、名人恋爱就成了唯一有价值的新闻。为了追求关注度,网媒和娱乐产业竞相“携手”,制造噱头毫无底线,各种炒作“明刀暗箭”。不幸的是,这种风气也渐渐染及传统纸媒。一些娱乐报刊极尽八卦,已经不输港台狗仔。
  过去的十多年里,狗仔文化对台湾媒体尤其是纸媒的侵占表现在“从不屑、防堵到向苹果(日报)学习”,从而导致“台湾媒体的生态加剧改变,读者的阅读口味也越来越庸俗化”。一位台湾资深媒体人认为狗仔文化“最可悲的是毁了记者这个职业……记者聚在一起话题也是八卦,越来越浅薄,新闻越来越没营养。”
  以上正是内地纸媒所不愿意看到的未来。因为即便拥有如同《苹果日报》和《壹周刊》37亿元的身价,也是一个根基已损的浅薄“躯壳”。正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飚所言:“不尊重伦理很可能会有市场回报,但是只要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试图用八卦精神武装自己的纸媒是没有灵魂的,它注定会在同数字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弱。
  80岁的《新闻周刊》“弃纸从网”
  2012年10月19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看到了“新闻周刊将停刊印刷版”的消息,他感到了震撼:“作为一个搞印刷出版的人,大有一种‘数字欲来电满楼’之感,惶惑而思虑中……”
  与王旭明有着同样感受的还包括不少业内人士。一直关注纸媒发展的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东升想起了自己在北大读新闻专业时曾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视为办刊楷模。“没想到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如今网络新媒体当道,《新闻周刊》80年老品牌也终于扛不住了”。
  不久前,北京市民胡先生发现一份喜欢的报纸售价已经涨到5块钱,他在微博上感叹:“读者买不起,报纸卖得更少,这也是纸媒的黄昏吧?”
  《新闻周刊》所面临的困境跟大部分传统纸媒如出一辙:既要适应数字阅读时代,还要应对广告和发行量下降的局面。据统计,《新闻周刊》2001年的付费发行总量为315多万份,到了2012年6月,发行量已经降低了一大半。
  “实际上,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地扭转这一趋势。”《新闻周刊》总编辑蒂娜·布朗说。
  2012年2月,默多克创办了SunonSunday(《太阳周日报》)以此来取代关闭的《世界新闻报》,最初该报的发行量达到了惊人的320万份。讽刺的是,这两份报纸都是以挖掘名人隐私专卖爆料的“狗仔报”,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不能被当做纸媒的复苏,反而越发显现传统报业处境尴尬。
  2012年7月27日,英国《金融时报》(FT)宣布其网络付费用户已达30万,超过报纸订户,合计付费用户逼近60万,这是FT成立125年来的最高值,因此被视为“专业化报纸在网络时代的成功路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认为,“如同《华尔街日报》一样,《金融时报》数字化的成功对绝大多数报纸并不具有可复制性。”
  早在2011年2月,唐润华就在微博上发表观点直指“纸质杂志日渐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他认为这一事实的标志“也许不是停刊的杂志数量,而是以《生活》、《新闻周刊》等为代表的老牌大刊的衰落”。他的话不幸言中,一年后,《新闻周刊》终于宣布停刊印刷版。
  走过80年历史的《新闻周刊》将于2012年12月31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并于明年初全面转向数字版。未来的全数字版杂志将基于用户订购的模式,并将通过平板电脑和网页的电子阅读工具发布。
  在很多人看来,印刷出版和发行业正面临挑战,纸媒已进入严苛寒冬。一种较为悲观的看法是“中国印刷出版还能有10—20年的时间”,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还没有到最后说再见的时候。眼下的紧迫形势会进一步促进媒体间内容分化,“对纸媒的内容要求更高”,纸媒的转型可以将寿命“无限延期”。此种观点认为,告别印刷的报刊虽不再以纸张作为介质,但这并不等于抹杀纸媒的存在。事实上,由于亚马逊Kindle等设备的普及,《新闻周刊》的读者数量正在上升。
  蒂娜·布朗在为《新闻周刊》停刊印刷版做出的声明中表示:“离开印刷对我们这些热爱纸版之浪漫、热爱每周五晚上繁忙之余独特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个艰难时刻。”
  然而,她同时也说:“我们正在推动《新闻周刊》的转型,而不是向这本杂志说再见。”

http://news.sina.com.cn/m/2012-10-25/142325438045.shtml
164#
发表于 2012-10-28 23:1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卫报》不会停发印刷版报纸 暂不设置付费墙

新浪传媒讯:据著名数字媒体新闻网站“PaidContent”10月17日报道,英国《卫报》既不会停止其印刷版报纸,或使其免费;也不会开始对在线阅读收费,或者不会为了收益而必须向ISP(网络服务供应商)游说。这些事情都没有真正发生——但是喋喋不休的争论突出了它们的不确定性,以及为数字新闻的未来提供资助的各个对立面。
  1.停止印刷版报纸?还不确定
  一条题为“更多有关广告运营非属性化报告”的博客称:“封存印刷版报纸,并转化为一种完全数字化的产品,第一次在卫报新闻和传媒(GNM)的高级别会议中被正式讨论。”。但它并未太多提及非常赚钱的《每日电讯报》,这似乎是给改变GNM商业模式这种尝试添加佐料,同时使闲言碎语再次成为一个新的故事。恼火的GNW跳了出来,给PaidContent发来了以下声明(摘录),这则声明广泛流传并用电子邮件发送给了它的员工:
  “有关《卫报》打算停发印刷版报纸的报道是不正确的。我们的报纸是我们收益的三分之一,同时在未来很多年内,仍将是我们组织的根基”。
  2005年,GNM以大约8000万英镑建起了现在的印刷工厂,并在当时声明称其可能是最后一个。2010年,当被问起《卫报》是否不再会有印刷版报纸时,《卫报》主编阿兰-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说:“我在这一点上已经思考了20年,我想,它如今可能会非常戏剧性地缩短转化的时间。”。换句话说,只发行数字版报纸的这种预言可能会从2025年开始实施。
  只发行数字版并停止印刷版的数字还未合计,因此消息并不真实。
  ——阿兰-拉斯布里杰 2012年10月17日
  然而,称这一日期已经临近却又非常牵强附会。每个人在印刷版之后都处在一个全新人生轨道上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问题。去年,GNM在将自己描述成“数字第一”时开始缩减印刷报纸规模。但时间就是一切,虽然放弃印刷版报纸将削减大量开支,但它也同样会夺去大多数发行商的大量收入。对许多人来说,它是行不通的;因此,进化就是那一天的命令。
  2.免费?可能有效,但不会实现
  近日,这一行业中的人们,包括《卫报》中的工作人员,都非常钦佩一条新闻,那就是《伦敦标准晚报》通过在2009年开始使其印刷版报纸免费,进而从每年亏损3000万英镑变为盈利。
  《伦敦标准晚报》的药方非常清楚——即便是在放弃发行收益之后,它也能赚得更多的钱;这是因为广告商喜欢得到更多的读者,而这些读者正是被报纸放弃了的。
  现在很多人期待,与《伦敦标准晚报》同属一主的《独立报》也重复这一策略。《卫报》印刷版的发行量正在朝着仅仅20万份萎缩,很可能在这一策略上比《独立报》获得更大的成功;因为即便是有如此多的萎缩,它仍有更多读者。
  但别期待这种举动。GNM发言人告诉paidContent:“完全没有这么做的任何计划。我们以合适的价格出售额外的产品,我们面向的是全国,而非局限在一个单独的城市中。很难看出免费模式将会如何作用”。
  3.在线收费?不在眼前
  每个人都知道,当《卫报》向手机和平板电脑订阅者收费的同时,它实际上非常赞同自由并“公开”网络新闻。
  《伦敦标准晚报》引用了《卫报》前传媒记者詹姆斯-罗宾逊(James Robinson)的话称:“不管拉斯布里杰怎么说,人们都会向高质量的内容付费”。
  GNM发言人告诉paidContent:“还没有任何计划,但我们一直都在说我们在在线门槛上不是机会主义者。在目前,我们并未看到有付费门槛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直都将是这样”。
  付费门槛并非我们这个行业面对各种问题的“良方”。即便是在其付费门槛之内有大量读者的报纸,也并未找出不需要依靠印刷报纸就可产生足以维持生存的收益。
  正在发生着什么……
  由于数字投资的花费和不间断的裁员,卫报新闻和传媒集团最近的年度营业亏损增长了42个百分点,从3310万英镑上升到4420万英镑(6900万美元)。数字收益的很大一部分是分类广告,增长了16.3%,达到4570万英镑。
  同时,发行商也在寻找其他类型的收益,如像专业的网络和新闻培训。公司计划,在新一轮的裁员中裁掉多余的70到100名编辑。
  2011年中期的“数字第一”这一行动意味着,GNM可能会在未来五年重新向数字领域分配2500万英镑(4024万美元)的投资;这笔投资本已打算放到印刷版报纸中,导致印刷版报纸除了爆炸性新闻以外出现了萎缩,以及需要更多的分析。去年夏天,卫报传媒集团CEO(首席执行官)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称:“所有的报纸最终都会舍弃印刷版,但在我们这它并未有任何时间表;这就是重新定位业务的事情。”
  GNM最新发布的声明还指出:“卫报和Scott Trust公司的管理和执行力已经落实成为一种策略,它能使《卫报》保持收益,并将其读者扩展至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当“数字第一”这一策略和印刷版发行量变小时,发行商意识到它并不是所有的答案。同时,期待所有的支持者相信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更好的主意。(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2-10-26/150425446895.shtml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00:49: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刘翔宇xy
//@江右云从龙:一切尽在不言中。//@作家金满楼:开天窗就是态度。虽然你们曾用我的文章而不告知。

@钱江晚报
#早安##今日钱报#http://t.cn/zl1W1pt



(39)| 轉發(2313) | 評論(535)
10月28日08:55來自媒体版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166#
发表于 2012-10-30 13:0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1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 中国21家报纸上榜


2011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发布 中国21家报纸上榜
  备受关注的“2011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最新发布,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华西都市报》名列全球第61位。这是《华西都市报》连续第7次上榜,也是四川及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上榜报纸。
  “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每年由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极具国际影响力。此次,中国共有21家报纸(其中大陆20家,香港1家)跻身百强榜,是上榜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报纸中,《华西都市报》与《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共同上榜。
  7年来,华西都市报不断创新开拓,创造出一个个高位求进的发展奇迹。
  西部唯一
  连续7次上榜
  在2011年最新榜单中,日本《读卖新闻》以995.1万份的日发行量继续名列第一。亚洲报纸上榜比例最高,包括中国在内达73家。
  中国有21家报纸(其中大陆20家,香港1家)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行列,较去年减少了5家,但仍然是上榜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印度,共20家;第三是日本,共17家。
  中国上榜报纸中,除《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外,均为省市地方报纸。对比上一年榜单,今年中国有7家地方报纸跌出百强。而《华西都市报》已是连续7年跻身百强,也是四川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上榜报纸。
  领军发展
  西部排名第一
  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自1995年1月1日在成都诞生以来,便一纸风行,以开创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而载入世界传媒史册,成为四川文化领域中的一张亮丽名片,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起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为四川省着力打造的五大文化品牌。
  华西都市报牢牢确立“责任至上、公信天下”的办报取向和“本土、原创、深度、个性”的新闻创新着力点,立足责任,做强优势,办主流大报。经过18年的一路领军发展,华西都市报连续7年进入全球日报发行百强榜;以59.46亿元的品牌价值,入选2012年中国500 最具价值品牌第260位,品牌影响力、发行覆盖率、广告价值度均在西部媒体中排名第一。
  立足责任
  做强主流大报
  华西都市报致力于在解读重大政策中抢占第一解释权,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快速、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件全貌。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华西都市报连续两次提问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报道中,华西都市报推出了“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珍藏特刊”,用多幅航空拍摄的震撼照片,全景呈现灾后重建的壮丽画卷;日本大地震,海啸来袭,华西都市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跨国采访了日本史无前例的灾难。
  华西都市报还致力于在新闻报道中尊重生命的价值,通过温暖、温情、温馨的报道为基层百姓带去人文关怀。去年6月28日,华西都市报发起成立了“华西圆梦基金”,这是西南地区首个由媒体发起的公益基金会。“华西圆梦基金”成立以来,已先后帮助桑枣中学“最牛校长”叶志平完成未竟心愿,资助60余名寒门学子等人,启动关爱万名贫困儿童“五个一”行动等活动。
  在做好新闻报道、提高内容质量的同时,华西都市报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新闻事件,形成了一系列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活动。华西都市报开创举办读者节先河,每次均吸引数百万读者、数千商家参与互动。2010年至2012年,华西都市报连续3年重磅推出“C21四川城市发展峰会“,在全国首创区域组合城市的理念,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企业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合作的桥梁,影响巨大。
  品牌创新
  华西传媒集群再出发
  在新形势下,报业竞争空前激烈,新媒体迅猛发展,华西都市报始终坚持“责任、新锐、主流”的办报理念,不断开拓创新,以崭新的新闻理念和经营思路,不断提升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抢占新市场和新人群。
  从2010年起,华西都市报就开通了华西都市报微博,开发华西移动阅读媒体。目前,华西都市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粉丝共超过100万。同时,华西都市报还实现了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终端的开发和维护。
  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影响力,华西都市报开办了华西都市网。融合全新理念的华西都市网定位于社区生活消费网站,以本地生活信息服务为主体,为本地互联网用户提供本土化的新闻资讯、生活实用信息、社交和社区体验等服务。
  2011年11月2日,华西都市报在全国都市报中率先推出“华西魔码”阅读模式,将纸质媒体带入声、光、影时代,实现了传播方式的新突破,中国报纸开始由“读报时代”进入了“扫报时代”。
  今年以来,华西都市报进行了全新改版。报纸更好看——每叠封面都如精美画报,从视觉切入热点;报纸更灵动——手机扫魔码,让新闻动起来,前台版面经典阅读,后台魔码海量延伸;报纸更锋锐——专栏评论扩容升级,观点态度融汇碰撞;在5天工作日结束时为读者奉上星期六、星期天的“绿色有氧悦读”。
  华西都市报正在致力于从平面到平台的转变。目前,一个以纸媒——华西都市报为核心,集网络媒体、区域媒体、移动媒体、视听媒体、户外媒体为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正扬帆启航,彰显出巨大的聚变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王丹
(原标题: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的中国报纸)
167#
发表于 2012-10-30 23:34: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传媒老王
据《大西洋月刊》报道,在对美国主流报纸的头版新闻以及突发事件头条记者调查分析称,几乎所有撰写新闻故事的记者都是白人。头版关于大选的文章中93%白人记者撰写,亚裔记者所写新闻比例3.3%,黑人记者3%,拉丁裔记者0.7%。美国总人口中白人占比仅有56.1%,亚裔占比约5%,黑人占12.6%,拉丁裔占16.3%
| 轉發(14)| 收藏| 評論(5)
2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閱!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天狼星他哥 (4分鐘前)
梦想的左岸cq:美国不平等。 (12分鐘前)
欢乐秋之歌:这场飓风可能对奥巴马不利? (24分鐘前)
潇洒轶人:说明只相信自己的记者。或是种族歧视。。。。。。不知理解对不? (24分鐘前)
抱抱momo酱:然后说明什么? (28分鐘前)




168#
发表于 2012-11-1 00:1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原创]环球时报的困局

759 次点击
5 个回复

耕读持家 于 2012-10-31 21:55:1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做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畅销的时政类报刊,《环球时报》因其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一直较为读者多喜爱;当然时报的信息源多样化,一定程度是建立在大量资源投入基础之上,这也是其他时政类报刊所难以比拟的,这种资源的投入相对的保证了信息的真实与及时性。

    但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报刊类传统媒体不在是舆论的引导者,通过传统媒体左右舆论导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微媒体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来源者与解读者,兼具媒体人身份,精英所把持下的话语权有了溃败的迹象,平民至少在形式上与精英处于同台竞技,虽然,这从来不是客观的存在,但网络终究使得精英们不得不被动的接“地气”,接受公众的评议、诘问与批判,自说自话成为了历史;公众的参与,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在观点中兼顾民意的诉求,即使做为最高喉舌的子报《环球时报》也莫能例外;但就如硬币有正反面一般,微媒体确实的打破了精英对话语的垄断,但为了博取眼球或是其他,大量的虚假的、甚至于荒诞不堪的信息也堂而皇之的传播,使人面对海量般的信息,真假难辨。

    时间如能向后倒退十年的话,无疑环球时报的模式或是理念,是值得称道或是尊重的,虽有所缺陷,但她所描绘的世界观,仍是人们的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其他评论时政的重要信息源;中国的民间舆论,自来有心忧天下的情怀,虽然可能自身境遇也甚不堪,但从来都是军国大事的讨论者,而环球时报是这类谈资的重要信息供给者。但现在毕竟与过去十年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在微媒体的冲击下,环球时报也不得不被动的接受舆论的变化,但即使如此,环球报也是诟病连连,民族主义者认为环球报开始右倾,反之,民主教义派认为环球报民族主义倾向过于严重,时刻撩拔着民族沙文主义。

    环球报的困境是在于其角色定位混乱。面对舆情变化,环球时报既想接“地气”,又难以放弃精英意识的束缚;每对舆情变化,环球报从来难以成为舆情的引导者,只能被动的接受,以致于辩白显得那么的苍白与无力,或许,其中深层的缘故,还是在于环球报难以放弃精英意识,以致于她的话语总是“自说自话”,显得曲高和寡。做为纸质媒体,环球报能之所以相对畅销,是因为她的新闻,而不是其评论,虽然环球报的评论阅读人数无从得知,但环球报的评论自来不乏公知的冷嘲热讽,在环球报网站也可以观察到,环球网所推荐的评论文章,点击率是的可怜,究其缘故,除却上述理由之外,还在于环球报既有着积极开放的一面,也难掩抱残守缺的一面。

    环球报的困境还在于归属定位混乱。环球时报定位于采集国内外重大时事及对其解读,但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与管制,因此,不可避免站在了自身的立场报道与解读重大时事,显得与“潮流”格格不入,这是环球报的特色,也是其之所以引起诟病的所在,当然,这种格格不入与西方把握着重大时事解读话语权有关,其实,新闻自由服膺于国家利益,也是世界几乎所有媒体的做法。但环球以凤凰做为改革的参照目标,将环球网定位为精英网站,使得其角色定位陷入混乱,没有了明确的主体或是内涵,改版后的环球网几乎就是凤凰网的翻版,但其自身身份识别注定了环球网不可能复制凤凰网的成功,做为亦步亦骤凤凰网的代价,就是基本盘的流失,虽然,凤凰网经常性的删除文章,而环球几乎不删除,但改版后的环球将所谓的精英定位为网站法宝的做法,不可避免的伤害了多数普通网民。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8743636
169#
发表于 2012-11-12 23:09: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青王墨国
美国报业协会:报业经营转型模式=数字化直接销售+差异化捆绑销售。《纽约时报》称,报纸的印刷读者正在萎缩,54%读者使用智能手机订阅新闻。谷歌新闻研究显示,报纸广告能更有效驱动读者搜索网络,和获得更高的点击率。www.ann.org @解放集团朱长元 @郑有义-唠点农家嗑 @潇潇金 @北晚王玉晶

| 轉發(4) | 評論(2)
45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170#
发表于 2012-11-15 00:17: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陈强微博
天朝靠强制发行,还能扛一阵//@靳超1976: 严肃的时代结束了, NEW时代无S//@展江:关键是严肃报纸。 //@黄建友:德国排名前十的报纸啊

@法兰克福中国文化经贸服务中心
【德国日报业陷入危机】《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 Rundschau)资不抵债,这是德国第一家跨地区报纸频临破产。据德国报纸出版联合会统计,德国有333家日报,20年前还有426家(上图)。每天销售日报1840万份,1991年为2730万份(中图)。电子报纸每天售出23万,难以阻挡报业下滑趋势(下图)。




| 轉發(26) | 評論(8)
11月14日22:36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