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6-19 22:01: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88)积年 勘察 病害 因此 恍然



咬文嚼词(088)
积年 jīnián 勘察 kānchá

2024年6月16日《南方都市报》第10版刊登报道《小说家周游:在写作中允许自己飞翔》。文中有个句子写道:“1499年秋,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不久,积年老兵‘夜不收’朱抗和年轻公子张绍祖奉于谦密令,结伴去北境防线勘察土木之变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个句子中的“积年”和“勘察”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积年”。“积年”的意思是积累多年,积压多年。“积年”的使用对象限于事物,可以是具象的物品,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之类具有负面性的事物,但不能是人。句中“积年”的使用对象是“老兵‘夜不收’朱抗”,这是一个人,“积年”不能适用。再看“勘察”。“勘察”的意思是实地查看调查。“勘察”的使用对象通常与地质、地理有关,如“勘察地形”。句中“勘察”的使用对象是“土木之变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与地质、地理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勘察”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积年”删去。句中说的是“朱抗”已当兵多年,年纪也大了,句中原有的“老兵”一词已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删去“积年”不影响原意表达。可以把“勘察”改为“调查”之类的词。“调查”指的是为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用于到现场进行考察,这个意思合于句中表达需要。

病害 bìnghài

微信公众号《上海法治报》2024年6月14日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存在明显病害!上海这条高速部分匝道将全封闭维修”。这个标题中的“病害”一词使用有误。“病害”指的是细菌、真菌、病毒或不适宜的土壤、气候等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病害”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植物。句中“病害”的使用对象是“匝道”,这是一种工程设施,“病害”不能适用。可以把“病害”改为“隐患”。“隐患”指的潜藏着的祸患。句中说的是“匝道”因为年久失修或工程质量存在瑕疵,对经过相关“匝道”的车辆可能会带来祸患,使用“隐患”是合适的。

因此 yīncĭ

(一)2024年6月17日《今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江郎才尽”是真的吗?》。文中写道:“‘江郎才尽’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但也仅仅是一个故事。因此类似梦笔生花或梦到五色笔的历史名人,还有唐朝的李白、五代十国的和凝,北宋初年宰相范质‘生之夕,母梦神人授以五色笔’等等。”这节文字中的“因此”一词使用有误。“因此”是一个连词,意思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用在文中,表示其前后的内容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前的内容是“因此”后的内容产生的原因,如“他今天没来上班,因此这项工作延迟了。”但是,在这节文字中,“因此”前的内容,即“‘江郎才尽’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但也仅仅是一个故事”并不是“因此”后的内容,即“类似梦笔生花或梦到五色笔的历史名人,还有……等等”产生的原因,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的使用是不适合的。应该把“因此”删去。

(二)
2022年8月24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小城故事多》。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离石,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建制,西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因县城东北方向有离石水(今北川河)流经,故因此而得名……”这个句子中的“因此”一词使用有误。这个句子叙述了“离水”得名的由来,“因此”前的“县城东北方向有离石水(今北川河)流经”和“因此”后的“得名”可以理解为一种因果关系,“因此”本来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句中在“县城东北方向有离石水(今北川河)流经”的前面另外使用了表示行为原因的连词“因”,在“因此”前另外使用了表示行为结果的连词“故”,“因此”的使用与这两个连词产生了重复。可以把“因此”删去。删去“因此”以后,用来表示这个句子因果关系的连词就是“因”和“故”,它们在这个句子中构成一对关联词语。

恍然 huăngrán

微信公众号《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2024年6月6日刊登文章《好酒更需酝酿期》。文中写道:“2024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王春辉微信发来他的书稿《类型学视野的汉语条件句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文,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请我写序。我有些恍然,毕业十五年了,论文才出版?又有些喜悦,终于要付梓了,功德圆满。”这节文字中的“恍然”一词使用有误。“恍然”的意思是忽然醒悟,忽然明白。“恍然”通常用来形容人一下子明白某个事实或者想清楚某种道理,在语句表现形式上,跟在“恍然”后面的内容应该是陈述句。这节文字说的是“王春辉”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博士论文写序,我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毕业十五年了,论文才出版?”既然是一个问题,表明行为主体“我”在当时产生的是疑问,而不是明白某个事实,“恍然”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恍然”改为“迷惑”或“疑惑”。“迷惑”“疑惑”都有对有关问题找不到答案的意思,它们的后面都可以跟疑问句,用在这节文字中是合适的。


来源:咬文嚼字(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82#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0:57: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89)统一 彩礼 电信诈骗 个人行为 引申 关怀
统一 tǒngyī
2024年6月23日《人民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从考古资料看楚文化的影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向四周扩张,楚文化不断统一着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对周边地区也有强烈影响。”这个句子中的“统一”一词使用有误。
“统一”的意思是部分连成整体,分歧归于一致。这个意思的“统一”,其指向对象可以是国家之类的政治实体,也可以是观念、意志、标准之类的抽象概念。而当“统一”的指向对象是国家之类的政治实体时,“统一”就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政治行为,它的行为主体必须是某种政治力量(包括掌控政治力量的人)。句中的“统一”是“楚文化”,但这是一种文化力量,通常不带有强制性,不可能产生“统一”这样的行为,“统一”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统一”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统一”的指向对象要求是一个整体,而不能是这个整体中的部分。句中的“统一”,其指向对象是“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这相对于句中的“楚国”来说是一个局部,这是句中这个“统一”使用不合适的另一个表现。
可以把“统一”改为“同化”。“同化”指的是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近或相同。“楚文化”和“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的文化原本是不相同的事物,但在“楚国向四周扩张”的过程中,“楚文化”对“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的文化不断产生影响,使两者趋于一致,使用“同化”是合适的。

彩礼 căilĭ
2024年第3期《当代》杂志刊登小说《女字旁》。文中有句话写道:“过了几天,李媛听见另一间屋里李顶梁正跟余巧英说,要给李娴备份厚点的彩礼……”(见该期刊物第54页)这个句子中的“彩礼”一词使用有误。
“彩礼”指的是民间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彩礼”是由男家出给女家,女家是“彩礼”的收进方。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李娴”是一位女性,“李顶梁”“余巧英”则是她的父母,他们共同组成女家,应该是“彩礼”的收进方,因此不用准备“彩礼”,“彩礼”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应该把“彩礼”改为“嫁妆”。“嫁妆”指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夫家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从引语所出上下文可知,“李娴”作为一个女性即将出嫁,“李顶梁”“余巧英”作为她的父母,需要准备的就是这类随女儿出嫁一起送到其夫家的各种生活用品。使用“嫁妆”是合适的。

电信诈骗 diànxì zhàpiàn 个人行为 gèrén xíngwéi 引申 yĭnshēn 关怀 guānhuái
微信公众号《环球时报》2024年6月23日刊登报道《官方通报来了,是真事》。这个报道介绍了这样一件事:近日,浙江省文成县一医院职工遭遇电信诈骗,损失49680元,文成县卫生健康局又对其单位和本人进行了处罚。事后,文成县卫生健康局又发布情况说明,认为这个决定不当,予以撤销。文中写道:“温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电信诈骗是个人行为,其职工本身也是受害者,引申到职务的处罚确实欠妥,已经提醒文成县各级各部门需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目前文成县有关部门领导已对涉事员工进行了安慰和关怀。”这节文字中“电信诈骗”“个人行为”“引申”和“关怀”四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电信诈骗”和“个人行为”。“电信诈骗”是利用电信工具进行的一种诈骗活动,是一种违法犯罪活动。“个人行为”指的是个人做的事,与行为人所在的集体、单位无关。简单地看,“电信诈骗是个人行为”这样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这节文字中,这句话的下面紧跟着另一句“其职工本身也是受害者”,这表明前一句话针对的是“其职工”(即文中所说的这起电信诈骗事件中的受骗者),这就有问题了。因为,这个“其职工”并不是“电信诈骗”的制造者,而是受骗者,因此,“电信诈骗”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而既然“电信诈骗”用得不合适,“个人行为”的使用也就站不住脚了。
再看“引申”。“引申”在语言学上指字、词由本义派生出新的意思,引申后又可指由一个意思引出相关的其他意思。“引申”的使用对象通常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学范畴中的字和词的意义,二是一般的言语的意思。这节文字说的是对在这起电信诈骗事件中的“其职工”,从其受骗这件事发展到对其进行处罚,使用对象是对一个事件的评判和处理,这个意思不合“引申”的词义。
再看“关怀”。“关怀”的意思是关心。“关怀”是一种抽象的行为,行为主体要对人实施“关怀”,需要有具体的言语或行动。句中的“关怀”和“安慰”并列在一起,但是,“安慰”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关怀”是对“安慰”这种具体行为的评价,两者不在同一层次的语言平面上,不能并列使用。另外,句中的“安慰和关怀”做了“进行”的宾语,其中“安慰”和“进行”可以搭配,“关怀”则不能和“进行”搭配。从这一点说,“关怀”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对这节文字中的相关词语运用错误可以作这样的修改:把“电信诈骗是个人行为,其职工本身也是受害者”改为“在这起电信诈骗事件中,其职工本身也是受害者”。“引申”可以改为“延伸”。“延伸”意为延展,扩展,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道路、地域等相对具象的事物,也可以是范围、领域等相对抽象的事物,适用于这节文字的语境。至于“关怀”,可以把它连同前面的连词“和”一起删去。删去“关怀”后保留下来的“安慰”就是“关怀”的具体表现,不影响原意表达。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20:38: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91)更为 届满 直接 扮演
更为 gèngwéi
2024年6月28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文章《一段感人历史的文学见证》。文章开头在讲述了作者1995年乘坐宝成线时的情景后写道:“当年,3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12年建成成昆铁路的过程,更为艰难危险,令人肃然起敬。”这句话中的“更为”一词使用有误。
“更为”的意思是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更为”通常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形容性质的话语,表明使用对象与另外的同类事物通过比较而显示出的状态。“更为”的这个特点要求其在使用中必须在其前行文中出现可以与使用对象比较的同类事物,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之下,“更为”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这个句子出现于所引文章的开头一节,“更为”修饰的是“艰难危险”,但在这开头一节中未出现另外的“艰难危险”的修饰对象,导致句中的这个“艰难危险”没有比较对象,“更为”没有语境的配合,使用无据。
一般地说,可以把“更为”删去。但需要考虑到的是,句中之所以会使用“更为”,意图在于突出“艰难危险”的程度比较深,而“更为”需要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才能产生这种作用,缺少比较对象,“更为”的这个作用显示不出来,作者的意图也不能体现。同时,简单地把“更为”删去,失去修饰语的“艰难危险”的语势显得较弱。因此,更合适的是把“更为”改为“非常”或“十分”之类的词。“非常”“十分”都可以修饰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某种状态程度很深。与“更为”不同的是,它们在使用中不需要出现同类事物的比较对象,因此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届满 jièmăn
2024年6月28日《兰州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仅凭借条起诉借款人还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丁某在借期届满后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张某遂向西固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个句子中的“届满”一词使用有误。
“届满”的意思是规定的担任职务的时期已满。“届满”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在任期制下的工作职务。如“他担任的部长已届满卸职”。句中说的是借款的事项,借款时借贷双方规定了还款期限,但借款本身不是人的职务,句中把借款到期用“届满”来表示,这不合“借款”的词义。
一般可以把“届满”改为“期满”,但在这个句子中,如果这样改,“期满”则与其主语“借期”有语义重复的问题,因此,更合适的是把“借期届满”改为“借款到期”之类的话语。
直接 zhíjiē
2024年6月28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北京的古树》。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尤为直接,体现在制造氧气、调节温湿度、滞尘降噪等方面。”这个句子中的“直接”一词使用有误。
“直接”的意思是不经过中间环节发生关系,跟“间接”相对。“直接”通常用于揭示事物形成的条件。句中“直接”的使用对象是“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但句中并不是在说“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形成的条件,而是说其很明显地能够让人看到,“直接”的使用不合词义。
可以把“直接”改为“显著”之类的词。“显著”意为非常明显,容易让人看到,这个意思合于句中表达需要。
扮演 bànyăn
(一)
2021年8月8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小说改编戏剧,成功的路有多远》。文中写道:“自有戏剧以来,小说、神话、长诗等等,一直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作为文学作品,它们一般都具有故事框架丰满、时空转换自由、细节刻画充分、人物关系集中、场面描写细致、艺术形象鲜明的特点。因此,被改编、被扮演,变成舞台艺术作品,在真实的戏剧情境中,真人演给真人看,这样的传统由来已久。”这节文字中的“扮演”一词使用有误。
“扮演”的本义是演员在电影、电视剧、舞台戏剧等演出中化装成某个人物进行表演,引申后可以比喻在现实生活中担当具有某种身份的人。这节文字中的“扮演”用的其本义,本义的“扮演”,通常是指在艺术表演中演员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对应关系,但这节文字说的是“小说、神话、长诗”之类非影视、戏剧体裁的作品在被改编为影视、戏剧作品后演员对作品的演绎,并不仅仅是指某个演员化装成某个人物,使用“扮演”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扮演”改为“表演”。“表演”同“扮演”一样,也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但它的本义是指电影、电视剧、舞台戏剧、杂技、舞蹈等的演出,在电影、电视剧、舞台戏剧中指演员通过艺术手段把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它可以包括演员对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的扮演,但又不止于这样的内容,适用于这节文字的语境。
(二)
微信公众号《林堃谈数学》2024年6月27日刊登文章《姜萍事件的疑点分析》。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如果真有人代写,并且姜萍有着本科数学的水平,那她必定能够一眼看出这个板书是多么的不入流,那她还能容许用这个板书扮演自己在视频中的板书,并且摆出在上面写字的姿势继续拍下去?”这个句子中的“扮演”一词使用有误。
“扮演”在这个句子中用的是引申义。引申义的“扮演”,无论是其行为主体还是其指向对象,都应该是人或由人担任的某种社会角色。句中的“扮演”,其行为主体是“这个板书”,指向对象是“自己在视频中的板书”,两者都不是人或某种社会角色,而是一种事物,“扮演”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扮演”改为“假装”。“假装”的意思是用不真实的东西来冒充真的东西,句中说的是用“这个板书”(按照句中所述是假的)来冒充“自己在视频中的板书”(即让人以为这是真的),在这种语境下,使用“假装”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8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09:4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92)

分发 fēnfā

2024年6月28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客厅稻香》。文章记述了作者将成熟的稻穗插在家里的花瓶中,有一句话写道:“扑面的稻香立刻分发,金色的光芒瞬间闪耀,撞满了厅堂,生机一片。”这个句子中的“分发”一词使用有误。“分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把物品一个个发出去,二是指分派人员到工作岗位。“分发”的这两个意思,其使用对象都要求是具象的物品或人,句中“分发”的使用对象是“稻香”,这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分发”不能适用。可以把“分发”改为“散发”。“散发”的意思是发出,分发。“散发”的使用对象可以是具象的物品(但不能包括人),也可以是气味之类的抽象物质,因此适用于句中。逼视 bīshì2024年6月30日《浙江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金雨青,你在哪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随红色文艺创作名家工作坊的学员,来到大山下美人弄卷烟厂展陈馆,在二楼卷烟车间的蜡像前,我的目光久久落在一位坐着的女人身上,她抱着小孩,端坐在那里,眉目间清澈无尘,她的眼睛有着我们不敢逼视的坚定和洁静。”这个句子中的“逼视”一词使用有误。“逼视”的意思是向前靠近目标,紧紧盯着看。“逼视”表示出行为主体对指向对象的一种压迫感,行为主体对指向对象具有不认可的态度。句中的“我”面对的是“一位坐着的女人”的“蜡像”,而“我”对其的态度是尊敬的,使用“逼视”与这种情感不能协调,这个词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逼视”改为“直视”。。“直视”指目不旁视,一直看着目标。“直视”的指向对象用于人时,可以表示行为主体对其尊敬的态度,这与句中的“我”对“一位坐着的女人”的“蜡像”的情感是吻合的。

象牙塔 xiàngyátă

2024年7月1日《今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津门呈雅韵,晚报蕴深情》。文中写道:“谭汝为是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在语言学、方言学、修辞学、语文教育、古代文学、民俗学、地域文化、文化地理等方面皆有建树,著作等身。像谭汝为这样象牙塔里的学者,既能做精深的学术研究,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语言文化的普及工作,而且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并不多见。”这节文字中的“象牙塔”一词使用有误。“象牙塔”源于法国18世纪的一部小说,描写一个孤独的学者住在一座用象牙等非常华贵的材料建成的高塔里研究与社会实际毫无联系的学问。后人用“象牙塔”比喻作家、艺术家以及其他各种门类的专家学者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从事远离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在实际的语用中,“象牙塔”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这节文字中的“象牙塔”用于形容“谭汝为”,但文中又说他“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语言文化的普及工作”,这说明他的学术研究并未脱离现实世界,所以用“象牙塔”来形容“谭汝为”,与这节文字对“谭汝为”的介绍是矛盾的。文中是把“谭汝为”所从事的“语言学、方言学、修辞学、语文教育、古代文学、民俗学、地域文化、文化地理”方面的研究当作“象牙塔”来理解了,但“象牙塔”说的是在研究中脱离实际,而不是说某一门学科脱离实际,文中这样使用“象牙塔”,是不合其词义的。这段话的修改比较简单,把“象牙塔”连同它后面的“里”删去就可以了,不必用其他词来替换“象牙塔”。【另按】《现代汉语词典》未收“象牙塔”,但收了“象牙宝塔”和“象牙之塔”两个词条,对“象牙宝塔”释为“象牙之塔”,对“象牙之塔”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可见编者是把“象牙之塔”作为正条。但在实际的语用中,无论是“象牙宝塔”还是“象牙之塔”,都很少使用,用得更多的是“象牙塔”。辞典立目应该选择最为常用的词语形式,《现汉》舍弃使用最多的“象牙塔”而把使用很少的“象牙宝塔”“象牙之塔”作为词条立目,这是不可取的。准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象牙塔”作为立目词条并作出解释,至于“象牙宝塔”“象牙之塔”则不必立为词条,可以在“象牙塔”的释文中简单提一下。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现汉》对“象牙之塔”的释义是不准确的,《现汉》对“象牙之塔”的释文是这样的:“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也叫象牙宝塔。”这个释文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释文仅仅给出了比喻义,未给出其语源,这使得它给出的比喻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导致读者难以准确理解比喻义。二是把“象牙之塔”的比喻义限制在文学艺术这个比较单一的领域,也是不准确的,事实上“象牙塔”除了可以用在文学艺术的创作方面,还可以用在各种学科的研究方面。另一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象牙塔”立目,这是比《现汉》做得好的地方。但是,它为“象牙塔”设立了两个义项,也是有问题的。《现规》为“象牙塔”提供的释文是:“①用象牙雕成的塔形工艺品。②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主观幻想的狭小艺术天地或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也比喻远离社会生活仅局限于少数人的学术圈子。也说象牙之塔。”问题在于,义项①“用象牙雕成的塔形工艺品”并不是“象牙塔”这个词的词义,这种解释是一种望文生义。用象牙雕成的塔形工艺品在现实中可能存在,但如果词典要因此而为其立目,那么用象牙制成的其他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如象牙车、象牙船,或者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塔形工艺品,如玻璃塔、塑胶塔,就都应该作为词目收入词典,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现规》这样的处理,还容易使读者误以为义项①和义项②之间存在语源关系,前者是本义,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引申出比喻义,但这种理解是不合实际的。“象牙塔”只有一个义项,词典在释义时需要交代它的语源,但这个语源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义项,“象牙塔”能够作为一个词自由使用,全在于它的比喻义。作为词典在释义时要交代它的语源,但《现规》的义项①不是它的语源,这个意思没必要入词典。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李佳


168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8:0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东新闻频道现“大标题”乌龙,网友笑翻了

近日,广东新闻频道发生了一起有趣的新闻放送“小插曲”。

7月10日,广东新闻频道在播出的一则时长2分22秒的报道中,不慎出现了罕见的标题显示错误,连续三次将新闻标题误展为“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场面显得十分滑稽。


随后,有博主将其上传至B站,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调侃道,首次标题失误已足够引人发笑,没想到后面还有两次重复错误。同时,也有网友打趣地替节目解围,“这也算给广东电视台一波热度了。”


传媒见闻留意到,广东新闻频道迅速响应,于次日即7月11日重新播放了这条新闻,并纠正了标题,正确显示为《广州:避暑逛展好去处 热门文博场馆人气旺》,其他画面和文字则保持不变。


其实,电视节目放送事故时有发生。比如2021年,《杭州新闻联播》就曾出现重大播出事故,疑似提词器突然失灵,主持人事前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准备好纸质台本放在桌前等等,因此在事故发生时,主持人只能狂按提词器,露出了一脸无奈的表情。


如今放送事故再次发生,也提醒广大新闻工作者,每一档节目播出前,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都需要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反复检查,确保每一次播出都能准确无误。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365IGekGwgLDK6EY4Ns5w

编辑:刘诗扬

168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8:5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95)顿挫 考证 版本 挟持 文字



咬文嚼词(095)

顿挫 dùncuò 考证 kăozhèng

(一)2024年7月12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葳蕤杨柳叶》。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叶先生讲诗,那优雅而不失豪放的举手投足,柔婉而不失顿挫的声调吐字,考证而不失神游的条分缕析,营造着魔法般的磁场。”这个句子中的“顿挫”和“考证”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顿挫”。“顿挫”指的是朗读、歌唱时语调、音律方面的停顿转折。“顿挫”是人在朗读、歌唱时对使用对象作出的一种处理,它在通常情况下是由作品的性质所决定,而不表示行为主体的情感。句中的“顿挫”与“柔婉”对举,但“柔婉”可以是行为主体的情感,而“顿挫”不是,两者不能对举。句中用“顿挫”表示行为主体“叶先生”在“讲诗”时在语气语调上显示出一种坚定的态度,但这不合“顿挫”的词义。再看“考证”。“考证”的意思是研究文献或历史文献时,根据材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句中的“考证”与“不失神游”对举,但“不失神游”可以是行为主体的作风,而“考证”只是一项工作,不表示行为主体的作风,两者不能对举。句中用“考证”表示行为主体“叶先生”在“讲诗”时所具有的严谨作风,但这不合“考证”的词义。可以把“顿挫”改为“坚定”,把“考证”改为“严谨”。“坚定”表示稳定坚强,不动摇,用于形容句中的行为主体“叶先生”在“讲诗”时在语调上的坚定态度是合适的,并且可以和“柔婉”对举。“严谨”的意思是严密谨慎,用于形容“叶先生”在“讲诗”时严密谨慎的作风是合适的,并且可以和“不失神游”对举。

(二)

2022年5月5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桃花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桃花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笔下的情感寄托,可以是飘逸豪放的李白,可以是精巧艳丽的温庭筠,也可以是沉郁顿挫的杜甫……”这个句子中的“顿挫”一词使用有误。“顿挫”形容的是行为主体在朗读、歌唱时对词句的一种处理手法。句中的“顿挫”与“沉郁”并列,形容“杜甫”诗歌作品的风格,这与“顿挫”的词义不合。可以把“顿挫”改为“感伤”之类的词。“感伤”意为因有所感触而悲伤,这个词可以形容“杜甫”诗歌作品的风格,与句中的“沉郁”并列在一起使用也是合适的。

版本 bănbĕn

2024年7月21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文章《冰心著译版本的考订和研究》。文章对《冰心版本书话》一书作了评论,文中自然多处出现这本书的书名,如:“从这个意义讲,王炳根兄的新著《冰心版本书话》就可谓空谷足音,令人欣喜了。”但是,这本书的书名“冰心版本书话”中的“版本”一词存在使用错误。“版本”指的是同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形式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书本。“版本”通常是指书的不同形式,因此它在使用中只能和图书类事物产生搭配,如引语所出这篇文章标题中的“冰心著译版本”,“版本”和“著译”搭配,就是合适的。但是,这本书的书名中,“版本”搭配的是“冰心”,而“冰心”是一个人名,“版本”这样使用是不合适的。“版本”在这本书的书名中不是不能用,但“版本”不能和人名搭配。可以在“版本”的前面加上“著作”“著译”之类的词。“著作”“著译”都可以是图书类事物,“版本”和它们可以搭配。

挟持 xiéchí

2024年7月15日《今晚报》第10版刊登报道《家中固话涉嫌诈骗?警惕这种“黑盒子”》。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犯罪分子通过该设备接入到宽带网络中,挟持固定电话,从而远程控制,利用它来拨打诈骗电话。”这个句子中的“挟持”一词使用有误。“挟持”的本义是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引申后可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挟持”的这两个意思,其指向对象都限于人,句中“挟持”的指向对象是“固定电话”,但“固定电话”是一个物品,“挟持”不合使用。可以把“挟持”改为“操纵”或“利用”之类的词。“操纵”的本义是指控制或开动机械、仪器等使其运转,引申后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利用”的本义是指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引申后可指用不正当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与“挟持”一样,“操纵”和“利用”都有本义和引申义,并且其引申义都含有贬义,适合句中的行为主体“犯罪分子”使用;而与“挟持”不一样的是,“挟持”的指向对象只能是人,而“操纵”“利用”的指向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和句中的“固定电话”搭配合适。

文字 wénzì

2024年7月17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比如,关于‘友’这一文字,创作者并不急于讲这个字,而是从组成‘友’字的‘手’的象形含义开始,不仅把‘手’字的进化讲明白了,还把中国人对于‘友’这个字‘同向同行’的认知和理解讲得透彻生动,做到了视听元素丰富,叙事编排巧妙,解说轻松幽默,金句段子频出。”这个句子中的“文字”一词使用有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一个总称,它通常指这个系统之内的各个事物总括在一起的状况,而不用来指这个系统内的单体事物。句中的“文字”,指“友”这一个单体的汉字,这是不合适的。通常可以把“这一文字”改为“这个字”之类的话语,也就是说把“文字”改为“字”。与“文字”比较,“字”可以用于指一个事物系统内的单体事物。但就这个句子来说,由于句中另有两处出现了“这个字”(指“友”)的说法,如果把“这一文字”也改为“这个字”,“这个字”的说法出现得太多,在修辞上的效果比较差,因此,可以把“这一文字”直接删去。因为后面另有“这个字”的说法,这里删去“这一文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P1Q4J9IrXiHJXiKHi1qAQ
编辑:程正元

168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9:57: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96)清瘦 饭菜 培育 票据
咬文嚼词(096)
清瘦 qīngshòu202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古风今韵话小城》。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水面开阔处明澈如玉,有白鹭点点;江水清瘦时又像一面镜子,倒映出岸边的繁茂。”这个句子中的“清瘦”一词使用有误。“清瘦”指人的身体瘦。“清瘦”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人,句中“清瘦”的使用对象“江水”是一种自然事物,“清瘦”不能适用。可以把“清瘦”改为“平静”之类的词。“平静”可以指人的心情安定,不存在烦躁、慌乱之类的状态,也可以指环境安定,不存在动荡的现象。句中要表现的是“江水”“像一面镜子,倒映出岸边的繁茂”的状态,“江水”能够表现出这样的状态,表明它的状态是安定的,因此使用“平静”是合适的。

饭菜 fàncài
2024年7月14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做饭是爱意表达和自我调适》。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没有冰箱的时代,食物要适量,做饭也要适量,如何保证量的恰到好处?那就需要到菜场去挑选适量的饭菜。”这个句子中的“饭菜”一词使用有误。“饭菜”指的是饭和菜。“饭菜”通常是指已经制作完成,可以直接食用的米饭、面食和菜肴之类,句中说的是“到菜场去”购买,但从常理来说,“菜场”是不供应“饭菜”成品的,只能够供应可以用来制作饭菜的原料,即米面之类的原料和各种用来制作菜肴的副食品原料,“饭菜”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饭菜”改为“食材”。“食材”指的是可以制作饭菜的材料,通常是指各种主副食品,它们可以在“菜场”购买到,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培育 péiyù
(一)2022年9月27日《广州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城市建筑外立面要定期“洗澡”》。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已经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天际线’,组成‘天际线’的就是一座座建筑。”这个句子中的“培育”一词使用有误。“培育”的本义是指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其成长,引申后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训练使其成长。本义的“培育”,其使用对象通常是动植物等,引申义的“培育”,其使用对象应是人。这两个“培育”的使用对象虽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必须是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或人。句中“培育”的使用对象是“天际线”,但“天际线”是不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培育”不能适用。可以把“培育”改为“打造”之类的词。“打造”也有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指制造器物,引申义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创造或造就,其使用对象通常是某种理想的事物,句中的“天际线”正是这样一个事物,使用“打造”是合适的。
(二)
2024年7月23日《今晚报》第18版刊登文章《守本分,勿贪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很多孩子的贪名之心都是家长培育的,以至于长大之后便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这个句子中的“培育”一词使用有误。“培育”在这个句子中用的是它的引申义。引申义的“培育”,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如“培育一代新人”。句中“培育”的使用对象是“贪名之心”,这个概念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是被作者否定的,因此具有负面性,“培育”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培育”改为“灌输”之类的词。“灌输”的本义是把流水引导、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引申后可指向人传播思想、知识使其接受。这里用的是“灌输”的引申义。

票据 piàojù
微信公众号《国产神灯》2024年7月22日刊登文章《一个细节看衰哈里斯》,对美国即将进行的总统大选进行分析和预测,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至于川普,贴在他身上的独裁、反民主标识,中间民众会不会认可,那就需要他们用票据说话了。”这个句子中的“票据”一词使用有误。“票据”指的是按照法律规定形式制成的写明有支付一定货币金额义务的证券,也指出纳或运送货物的凭证。“票据”是一个市场交易的术语,句中说的是在美国总统大选中选举者用来填写或圈定自己认可的被选举人姓名的书面凭证,这不是一种市场交易活动,“票据”的使用不合词义。应该把“票据”改为“选票”。“选票”是选举中使用的书面凭证,美国总统大选是一种选举活动,使用“选票”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选票”和“票据”这两个词,有共同的词素“票”,但这两个“票”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不可以混淆。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8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9:59:46 | 只看该作者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7-25 19:57
咬文嚼词(096)清瘦 饭菜 培育 票据 咬文嚼词(096)清瘦 qīngshòu202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登 ...

编辑程正元对第一处错误表示不赞同,清瘦可以使用在湖面,扬州还有瘦西湖,而且古韵本来是诗话同源,当然可以这么用。这个作者有点为纠错而纠错了。
168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11:46: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97)散播 蒸发 渗透 憎恨

咬文嚼词(097)
散播 sànbō
(一)2024年7月26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医生李晟,倒在午休加班的诊室》。文中有一句话写道:“19日晚上8时多,同城微信群开始散播李医生快不行了的消息。”这个句子中的“散播”一词使用有误。“散播”意为扩散开,广泛传播。“散播”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不真实的传言、谣言之类。句中“散播”的指向对象是“李医生快不行了的消息”,但从引语所出全文的叙述来看,这个“消息”是真实的,不是谣言,因此“散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散播”改为“传播”。“传播”通常的意思是广泛散布,但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发布新闻信息让社会知晓,它的行为主体局限于专业媒体;广义的“传播”可以指信息散布开来,它的行为主体可以包括各种机构、团体以及各种人。句中的语境适用的是“传播”的广义。
(二)
2020年7月21日《北京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应景音乐大师》。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爱的致意》是埃尔加送给他未婚妻罗伯兹的礼物,没承想它爱情的主题散播至全球,成为向青年男女合卺仪式送出的最美祝福。”这个句子中的“散播”一词使用有误。“散播”通常含有贬义,其指向对象要求是具有负面性的或被作者否定的事物。句中“散播”的指向对象是“爱情的主题”,但从句中叙述看,“爱情的主题”并无负面性,作者对其也没有否定性评价,使用“散播”是不合适的。一般地说,可以把“散播”败为“传送”之类的词。“传送”意为把物品、信件、消息、声音等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用于句中就是指把“爱情的主题”从“埃尔加”创作或演出“《爱的致意》”的地方传递到“全球”。如果考虑到“爱情的主题”的来源“《爱的致意》”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把“散播”连同它后面的“至”一起改为“唱响”之类的词,应该是更为贴切的。
【另类】
《现代汉语词典》对“散播”的释义存在问题。《现汉》对“散播”的释文写道:“散布开:~种子∣~谣言。”这条释文把“散播”解释为“散布开”,大致是没有问题的,但它为此举了两个书证,即“散播种子”和“散播谣言”,却是不准确的,其中的“散播种子”是一种农业耕作活动,即把作物种子在田地里分开播下,这个意义上的“散播”,应该读为sănbō,它和读为 sànbō的“散播”是两个不同的词。《现汉》对这两个不同意义的“散播”作一个词处理是不合适的。对于读为 sànbō的“散播”来说,它的指向对象一方面要求具有负面性,另一方面要求具有抽象性。而读为sănbō的“散播”,则是一种农业耕作方式,两者应分立词条,分别作出解释。
蒸发 zhēngfā
2024年7月25日《今晚报》第17版刊登文章《光伏板下去放羊》。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在光伏板的遮蔽下,土地的蒸发量明显减弱,再加上工作人员不时要冲洗光伏发电板上的灰尘,冲洗用水和一早一晚光伏板上的冷凝水流下来,牧草的长势出人意料地茂盛。”这个句子中的“蒸发”一词使用有误。“蒸发”的本义指的是一种物理现象,即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为气体。这个意义上的“蒸发”,其行为主体要求表现为液体形态,句中“蒸发”的行为主体是“土地”,但“土地”不是液体,“蒸发”不能适用。实际上,句中说的是“土地”中的水分转化为气体,但作者在写作中苟省了“水分”,以至出现了“蒸发”的行为主体成为“土地”的表达错误。这个句子需要保留“蒸发”的使用,但要把“土地”改为“土地中的水分”,这样“蒸发”的行为主体就是“水分”,而“水分”是一种液体,两者能够搭配。
渗透 shèntòu
2024年7月25日《今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身边人确诊恶性肿瘤 要不要说?》。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对于性情悲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逐步渗透病情信息,先让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有个心理适应的过程,之后再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和他们耐心交流。”这个句子中的“渗透”一词使用有误。“渗透”指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又指某种力量或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到另外的范围、领域或层面。这两个意思,前者的使用对象是液体之类的物质,比较具象化,后者的使用对象是人力或人的想法之类从属于人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句中说的是把“病情信息”说给另外的人让其知晓,“渗透”的这两个意思都不符合表义需要,可见“渗透”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渗透”改为“透露”。“透露”的意思是泄露,即把信息不完整地说给别人听。在这个句子中,原句“渗透”前有副词“逐步”,“渗透”改为“透露”后,“逐步”仍应保留,表示“透露”这个行为可以多次进行,每一次都说一些“病情信息”给对方听,但每一次都需要视对方情况而有所保留,使用“透露”符合这种状况。
憎恨 zēnghèn
微信公众号《读一首好诗》2024年7月22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文学刊物不正之风比贪官污吏还憎恨无耻”。这个标题中的“憎恨”一词使用有误。“憎恨”意为厌恶痛恨。“憎恨”是一个动词,通常用来表示行为主体对使用对象的态度,但不能用来表示行为主体本身的性质。句中的“憎恨”做了使用对象“文学刊物不正之风”的谓语,又和“无耻”并列,这使得“憎恨”成为说明“文学刊物不正之风”性质的词语,但“无耻”作为一个形容词可以这样用,“憎恨”作为一个动词却不能这样用。这个句子的修改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要把“憎恨”改为“令人憎恨”。“令人憎恨”是一个动宾短语,在使用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可以用来表示使用对象的性质。第二步,在这样修改了以后,还要看到,“令人憎恨”和原句中的“无耻”并列在一起,两者在词语构成上不同,特别是字数不一致,像原句那样并列是不适合的。因此,更合适的修改是把“憎恨无耻”改为“无耻而令人憎恨”。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9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8:42:34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词(098)匍匐 起因 寝室 推敲

咬文嚼词(098)

匍匐 púfú

2024年7月28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军嫂是我永远的身份》。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望向田野,田野里匍匐生长着一大片黛青色的塌棵菜……”这个句子中的“匍匐”一词使用有误。“匍匐”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身体贴着地面爬行,如“匍匐前进”,二是指身体贴近地面趴着。通常来说,“匍匐”这两个词义的行为主体都要求是人,但在特定的修辞语境下,人以外的动物、植物等也可以成为“匍匐”的行为主体,但需要注意的是,“匍匐”不管用哪一个意思,都要求行为主体是俯卧在地面上,如果是人,要求其脸部向下而背部向上,当行为主体是其他动植物时,也要求是这个姿态,而植物没有所谓脸部背部,当把“匍匐”用于植物时,则要求这个植物能够表现出与平时的姿态很不同的姿态,如平时直立的树木平卧于地面。句中“匍匐”的行为主体是“塌棵菜”,这是一种蔬菜,它平时的基本姿态是贴地生长,句中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塌棵菜”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并未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姿态,“匍匐”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即使是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匍匐”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就这个句子来说,不必用其他词来替换“匍匐”,把这个词删去即可。句中另有“生长”一词支配“塌棵菜”,而对“塌棵菜”来说,它平时“生长”的姿态就是贴在地面上的,因此删去“匍匐”并不影响句子原意的表达。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oyRv8hQX9y5aSQUQhYd8Q
编辑:李梦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