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61#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09:4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92)

分发 fēnfā

2024年6月28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客厅稻香》。文章记述了作者将成熟的稻穗插在家里的花瓶中,有一句话写道:“扑面的稻香立刻分发,金色的光芒瞬间闪耀,撞满了厅堂,生机一片。”这个句子中的“分发”一词使用有误。“分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把物品一个个发出去,二是指分派人员到工作岗位。“分发”的这两个意思,其使用对象都要求是具象的物品或人,句中“分发”的使用对象是“稻香”,这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分发”不能适用。可以把“分发”改为“散发”。“散发”的意思是发出,分发。“散发”的使用对象可以是具象的物品(但不能包括人),也可以是气味之类的抽象物质,因此适用于句中。逼视 bīshì2024年6月30日《浙江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金雨青,你在哪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随红色文艺创作名家工作坊的学员,来到大山下美人弄卷烟厂展陈馆,在二楼卷烟车间的蜡像前,我的目光久久落在一位坐着的女人身上,她抱着小孩,端坐在那里,眉目间清澈无尘,她的眼睛有着我们不敢逼视的坚定和洁静。”这个句子中的“逼视”一词使用有误。“逼视”的意思是向前靠近目标,紧紧盯着看。“逼视”表示出行为主体对指向对象的一种压迫感,行为主体对指向对象具有不认可的态度。句中的“我”面对的是“一位坐着的女人”的“蜡像”,而“我”对其的态度是尊敬的,使用“逼视”与这种情感不能协调,这个词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逼视”改为“直视”。。“直视”指目不旁视,一直看着目标。“直视”的指向对象用于人时,可以表示行为主体对其尊敬的态度,这与句中的“我”对“一位坐着的女人”的“蜡像”的情感是吻合的。

象牙塔 xiàngyátă

2024年7月1日《今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津门呈雅韵,晚报蕴深情》。文中写道:“谭汝为是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在语言学、方言学、修辞学、语文教育、古代文学、民俗学、地域文化、文化地理等方面皆有建树,著作等身。像谭汝为这样象牙塔里的学者,既能做精深的学术研究,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语言文化的普及工作,而且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并不多见。”这节文字中的“象牙塔”一词使用有误。“象牙塔”源于法国18世纪的一部小说,描写一个孤独的学者住在一座用象牙等非常华贵的材料建成的高塔里研究与社会实际毫无联系的学问。后人用“象牙塔”比喻作家、艺术家以及其他各种门类的专家学者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从事远离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在实际的语用中,“象牙塔”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这节文字中的“象牙塔”用于形容“谭汝为”,但文中又说他“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语言文化的普及工作”,这说明他的学术研究并未脱离现实世界,所以用“象牙塔”来形容“谭汝为”,与这节文字对“谭汝为”的介绍是矛盾的。文中是把“谭汝为”所从事的“语言学、方言学、修辞学、语文教育、古代文学、民俗学、地域文化、文化地理”方面的研究当作“象牙塔”来理解了,但“象牙塔”说的是在研究中脱离实际,而不是说某一门学科脱离实际,文中这样使用“象牙塔”,是不合其词义的。这段话的修改比较简单,把“象牙塔”连同它后面的“里”删去就可以了,不必用其他词来替换“象牙塔”。【另按】《现代汉语词典》未收“象牙塔”,但收了“象牙宝塔”和“象牙之塔”两个词条,对“象牙宝塔”释为“象牙之塔”,对“象牙之塔”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可见编者是把“象牙之塔”作为正条。但在实际的语用中,无论是“象牙宝塔”还是“象牙之塔”,都很少使用,用得更多的是“象牙塔”。辞典立目应该选择最为常用的词语形式,《现汉》舍弃使用最多的“象牙塔”而把使用很少的“象牙宝塔”“象牙之塔”作为词条立目,这是不可取的。准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象牙塔”作为立目词条并作出解释,至于“象牙宝塔”“象牙之塔”则不必立为词条,可以在“象牙塔”的释文中简单提一下。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现汉》对“象牙之塔”的释义是不准确的,《现汉》对“象牙之塔”的释文是这样的:“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也叫象牙宝塔。”这个释文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释文仅仅给出了比喻义,未给出其语源,这使得它给出的比喻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导致读者难以准确理解比喻义。二是把“象牙之塔”的比喻义限制在文学艺术这个比较单一的领域,也是不准确的,事实上“象牙塔”除了可以用在文学艺术的创作方面,还可以用在各种学科的研究方面。另一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象牙塔”立目,这是比《现汉》做得好的地方。但是,它为“象牙塔”设立了两个义项,也是有问题的。《现规》为“象牙塔”提供的释文是:“①用象牙雕成的塔形工艺品。②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主观幻想的狭小艺术天地或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也比喻远离社会生活仅局限于少数人的学术圈子。也说象牙之塔。”问题在于,义项①“用象牙雕成的塔形工艺品”并不是“象牙塔”这个词的词义,这种解释是一种望文生义。用象牙雕成的塔形工艺品在现实中可能存在,但如果词典要因此而为其立目,那么用象牙制成的其他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如象牙车、象牙船,或者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塔形工艺品,如玻璃塔、塑胶塔,就都应该作为词目收入词典,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现规》这样的处理,还容易使读者误以为义项①和义项②之间存在语源关系,前者是本义,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引申出比喻义,但这种理解是不合实际的。“象牙塔”只有一个义项,词典在释义时需要交代它的语源,但这个语源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义项,“象牙塔”能够作为一个词自由使用,全在于它的比喻义。作为词典在释义时要交代它的语源,但《现规》的义项①不是它的语源,这个意思没必要入词典。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李佳


166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8:0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东新闻频道现“大标题”乌龙,网友笑翻了

近日,广东新闻频道发生了一起有趣的新闻放送“小插曲”。

7月10日,广东新闻频道在播出的一则时长2分22秒的报道中,不慎出现了罕见的标题显示错误,连续三次将新闻标题误展为“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场面显得十分滑稽。


随后,有博主将其上传至B站,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调侃道,首次标题失误已足够引人发笑,没想到后面还有两次重复错误。同时,也有网友打趣地替节目解围,“这也算给广东电视台一波热度了。”


传媒见闻留意到,广东新闻频道迅速响应,于次日即7月11日重新播放了这条新闻,并纠正了标题,正确显示为《广州:避暑逛展好去处 热门文博场馆人气旺》,其他画面和文字则保持不变。


其实,电视节目放送事故时有发生。比如2021年,《杭州新闻联播》就曾出现重大播出事故,疑似提词器突然失灵,主持人事前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准备好纸质台本放在桌前等等,因此在事故发生时,主持人只能狂按提词器,露出了一脸无奈的表情。


如今放送事故再次发生,也提醒广大新闻工作者,每一档节目播出前,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都需要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反复检查,确保每一次播出都能准确无误。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365IGekGwgLDK6EY4Ns5w

编辑:刘诗扬

166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18:5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95)顿挫 考证 版本 挟持 文字



咬文嚼词(095)

顿挫 dùncuò 考证 kăozhèng

(一)2024年7月12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葳蕤杨柳叶》。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叶先生讲诗,那优雅而不失豪放的举手投足,柔婉而不失顿挫的声调吐字,考证而不失神游的条分缕析,营造着魔法般的磁场。”这个句子中的“顿挫”和“考证”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顿挫”。“顿挫”指的是朗读、歌唱时语调、音律方面的停顿转折。“顿挫”是人在朗读、歌唱时对使用对象作出的一种处理,它在通常情况下是由作品的性质所决定,而不表示行为主体的情感。句中的“顿挫”与“柔婉”对举,但“柔婉”可以是行为主体的情感,而“顿挫”不是,两者不能对举。句中用“顿挫”表示行为主体“叶先生”在“讲诗”时在语气语调上显示出一种坚定的态度,但这不合“顿挫”的词义。再看“考证”。“考证”的意思是研究文献或历史文献时,根据材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句中的“考证”与“不失神游”对举,但“不失神游”可以是行为主体的作风,而“考证”只是一项工作,不表示行为主体的作风,两者不能对举。句中用“考证”表示行为主体“叶先生”在“讲诗”时所具有的严谨作风,但这不合“考证”的词义。可以把“顿挫”改为“坚定”,把“考证”改为“严谨”。“坚定”表示稳定坚强,不动摇,用于形容句中的行为主体“叶先生”在“讲诗”时在语调上的坚定态度是合适的,并且可以和“柔婉”对举。“严谨”的意思是严密谨慎,用于形容“叶先生”在“讲诗”时严密谨慎的作风是合适的,并且可以和“不失神游”对举。

(二)

2022年5月5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桃花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桃花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笔下的情感寄托,可以是飘逸豪放的李白,可以是精巧艳丽的温庭筠,也可以是沉郁顿挫的杜甫……”这个句子中的“顿挫”一词使用有误。“顿挫”形容的是行为主体在朗读、歌唱时对词句的一种处理手法。句中的“顿挫”与“沉郁”并列,形容“杜甫”诗歌作品的风格,这与“顿挫”的词义不合。可以把“顿挫”改为“感伤”之类的词。“感伤”意为因有所感触而悲伤,这个词可以形容“杜甫”诗歌作品的风格,与句中的“沉郁”并列在一起使用也是合适的。

版本 bănbĕn

2024年7月21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文章《冰心著译版本的考订和研究》。文章对《冰心版本书话》一书作了评论,文中自然多处出现这本书的书名,如:“从这个意义讲,王炳根兄的新著《冰心版本书话》就可谓空谷足音,令人欣喜了。”但是,这本书的书名“冰心版本书话”中的“版本”一词存在使用错误。“版本”指的是同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形式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书本。“版本”通常是指书的不同形式,因此它在使用中只能和图书类事物产生搭配,如引语所出这篇文章标题中的“冰心著译版本”,“版本”和“著译”搭配,就是合适的。但是,这本书的书名中,“版本”搭配的是“冰心”,而“冰心”是一个人名,“版本”这样使用是不合适的。“版本”在这本书的书名中不是不能用,但“版本”不能和人名搭配。可以在“版本”的前面加上“著作”“著译”之类的词。“著作”“著译”都可以是图书类事物,“版本”和它们可以搭配。

挟持 xiéchí

2024年7月15日《今晚报》第10版刊登报道《家中固话涉嫌诈骗?警惕这种“黑盒子”》。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犯罪分子通过该设备接入到宽带网络中,挟持固定电话,从而远程控制,利用它来拨打诈骗电话。”这个句子中的“挟持”一词使用有误。“挟持”的本义是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引申后可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挟持”的这两个意思,其指向对象都限于人,句中“挟持”的指向对象是“固定电话”,但“固定电话”是一个物品,“挟持”不合使用。可以把“挟持”改为“操纵”或“利用”之类的词。“操纵”的本义是指控制或开动机械、仪器等使其运转,引申后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利用”的本义是指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引申后可指用不正当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与“挟持”一样,“操纵”和“利用”都有本义和引申义,并且其引申义都含有贬义,适合句中的行为主体“犯罪分子”使用;而与“挟持”不一样的是,“挟持”的指向对象只能是人,而“操纵”“利用”的指向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和句中的“固定电话”搭配合适。

文字 wénzì

2024年7月17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比如,关于‘友’这一文字,创作者并不急于讲这个字,而是从组成‘友’字的‘手’的象形含义开始,不仅把‘手’字的进化讲明白了,还把中国人对于‘友’这个字‘同向同行’的认知和理解讲得透彻生动,做到了视听元素丰富,叙事编排巧妙,解说轻松幽默,金句段子频出。”这个句子中的“文字”一词使用有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一个总称,它通常指这个系统之内的各个事物总括在一起的状况,而不用来指这个系统内的单体事物。句中的“文字”,指“友”这一个单体的汉字,这是不合适的。通常可以把“这一文字”改为“这个字”之类的话语,也就是说把“文字”改为“字”。与“文字”比较,“字”可以用于指一个事物系统内的单体事物。但就这个句子来说,由于句中另有两处出现了“这个字”(指“友”)的说法,如果把“这一文字”也改为“这个字”,“这个字”的说法出现得太多,在修辞上的效果比较差,因此,可以把“这一文字”直接删去。因为后面另有“这个字”的说法,这里删去“这一文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P1Q4J9IrXiHJXiKHi1qAQ
编辑:程正元

166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9:57: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96)清瘦 饭菜 培育 票据
咬文嚼词(096)
清瘦 qīngshòu202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古风今韵话小城》。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水面开阔处明澈如玉,有白鹭点点;江水清瘦时又像一面镜子,倒映出岸边的繁茂。”这个句子中的“清瘦”一词使用有误。“清瘦”指人的身体瘦。“清瘦”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人,句中“清瘦”的使用对象“江水”是一种自然事物,“清瘦”不能适用。可以把“清瘦”改为“平静”之类的词。“平静”可以指人的心情安定,不存在烦躁、慌乱之类的状态,也可以指环境安定,不存在动荡的现象。句中要表现的是“江水”“像一面镜子,倒映出岸边的繁茂”的状态,“江水”能够表现出这样的状态,表明它的状态是安定的,因此使用“平静”是合适的。

饭菜 fàncài
2024年7月14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做饭是爱意表达和自我调适》。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没有冰箱的时代,食物要适量,做饭也要适量,如何保证量的恰到好处?那就需要到菜场去挑选适量的饭菜。”这个句子中的“饭菜”一词使用有误。“饭菜”指的是饭和菜。“饭菜”通常是指已经制作完成,可以直接食用的米饭、面食和菜肴之类,句中说的是“到菜场去”购买,但从常理来说,“菜场”是不供应“饭菜”成品的,只能够供应可以用来制作饭菜的原料,即米面之类的原料和各种用来制作菜肴的副食品原料,“饭菜”的使用不合词义。可以把“饭菜”改为“食材”。“食材”指的是可以制作饭菜的材料,通常是指各种主副食品,它们可以在“菜场”购买到,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培育 péiyù
(一)2022年9月27日《广州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城市建筑外立面要定期“洗澡”》。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已经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天际线’,组成‘天际线’的就是一座座建筑。”这个句子中的“培育”一词使用有误。“培育”的本义是指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其成长,引申后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训练使其成长。本义的“培育”,其使用对象通常是动植物等,引申义的“培育”,其使用对象应是人。这两个“培育”的使用对象虽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必须是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或人。句中“培育”的使用对象是“天际线”,但“天际线”是不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培育”不能适用。可以把“培育”改为“打造”之类的词。“打造”也有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指制造器物,引申义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创造或造就,其使用对象通常是某种理想的事物,句中的“天际线”正是这样一个事物,使用“打造”是合适的。
(二)
2024年7月23日《今晚报》第18版刊登文章《守本分,勿贪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很多孩子的贪名之心都是家长培育的,以至于长大之后便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这个句子中的“培育”一词使用有误。“培育”在这个句子中用的是它的引申义。引申义的“培育”,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如“培育一代新人”。句中“培育”的使用对象是“贪名之心”,这个概念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是被作者否定的,因此具有负面性,“培育”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培育”改为“灌输”之类的词。“灌输”的本义是把流水引导、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引申后可指向人传播思想、知识使其接受。这里用的是“灌输”的引申义。

票据 piàojù
微信公众号《国产神灯》2024年7月22日刊登文章《一个细节看衰哈里斯》,对美国即将进行的总统大选进行分析和预测,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至于川普,贴在他身上的独裁、反民主标识,中间民众会不会认可,那就需要他们用票据说话了。”这个句子中的“票据”一词使用有误。“票据”指的是按照法律规定形式制成的写明有支付一定货币金额义务的证券,也指出纳或运送货物的凭证。“票据”是一个市场交易的术语,句中说的是在美国总统大选中选举者用来填写或圈定自己认可的被选举人姓名的书面凭证,这不是一种市场交易活动,“票据”的使用不合词义。应该把“票据”改为“选票”。“选票”是选举中使用的书面凭证,美国总统大选是一种选举活动,使用“选票”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选票”和“票据”这两个词,有共同的词素“票”,但这两个“票”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不可以混淆。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65#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9:59:46 | 只看该作者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7-25 19:57
咬文嚼词(096)清瘦 饭菜 培育 票据 咬文嚼词(096)清瘦 qīngshòu202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登 ...

编辑程正元对第一处错误表示不赞同,清瘦可以使用在湖面,扬州还有瘦西湖,而且古韵本来是诗话同源,当然可以这么用。这个作者有点为纠错而纠错了。
166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11:46: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97)散播 蒸发 渗透 憎恨

咬文嚼词(097)
散播 sànbō
(一)2024年7月26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医生李晟,倒在午休加班的诊室》。文中有一句话写道:“19日晚上8时多,同城微信群开始散播李医生快不行了的消息。”这个句子中的“散播”一词使用有误。“散播”意为扩散开,广泛传播。“散播”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不真实的传言、谣言之类。句中“散播”的指向对象是“李医生快不行了的消息”,但从引语所出全文的叙述来看,这个“消息”是真实的,不是谣言,因此“散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散播”改为“传播”。“传播”通常的意思是广泛散布,但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发布新闻信息让社会知晓,它的行为主体局限于专业媒体;广义的“传播”可以指信息散布开来,它的行为主体可以包括各种机构、团体以及各种人。句中的语境适用的是“传播”的广义。
(二)
2020年7月21日《北京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应景音乐大师》。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爱的致意》是埃尔加送给他未婚妻罗伯兹的礼物,没承想它爱情的主题散播至全球,成为向青年男女合卺仪式送出的最美祝福。”这个句子中的“散播”一词使用有误。“散播”通常含有贬义,其指向对象要求是具有负面性的或被作者否定的事物。句中“散播”的指向对象是“爱情的主题”,但从句中叙述看,“爱情的主题”并无负面性,作者对其也没有否定性评价,使用“散播”是不合适的。一般地说,可以把“散播”败为“传送”之类的词。“传送”意为把物品、信件、消息、声音等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用于句中就是指把“爱情的主题”从“埃尔加”创作或演出“《爱的致意》”的地方传递到“全球”。如果考虑到“爱情的主题”的来源“《爱的致意》”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把“散播”连同它后面的“至”一起改为“唱响”之类的词,应该是更为贴切的。
【另类】
《现代汉语词典》对“散播”的释义存在问题。《现汉》对“散播”的释文写道:“散布开:~种子∣~谣言。”这条释文把“散播”解释为“散布开”,大致是没有问题的,但它为此举了两个书证,即“散播种子”和“散播谣言”,却是不准确的,其中的“散播种子”是一种农业耕作活动,即把作物种子在田地里分开播下,这个意义上的“散播”,应该读为sănbō,它和读为 sànbō的“散播”是两个不同的词。《现汉》对这两个不同意义的“散播”作一个词处理是不合适的。对于读为 sànbō的“散播”来说,它的指向对象一方面要求具有负面性,另一方面要求具有抽象性。而读为sănbō的“散播”,则是一种农业耕作方式,两者应分立词条,分别作出解释。
蒸发 zhēngfā
2024年7月25日《今晚报》第17版刊登文章《光伏板下去放羊》。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在光伏板的遮蔽下,土地的蒸发量明显减弱,再加上工作人员不时要冲洗光伏发电板上的灰尘,冲洗用水和一早一晚光伏板上的冷凝水流下来,牧草的长势出人意料地茂盛。”这个句子中的“蒸发”一词使用有误。“蒸发”的本义指的是一种物理现象,即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为气体。这个意义上的“蒸发”,其行为主体要求表现为液体形态,句中“蒸发”的行为主体是“土地”,但“土地”不是液体,“蒸发”不能适用。实际上,句中说的是“土地”中的水分转化为气体,但作者在写作中苟省了“水分”,以至出现了“蒸发”的行为主体成为“土地”的表达错误。这个句子需要保留“蒸发”的使用,但要把“土地”改为“土地中的水分”,这样“蒸发”的行为主体就是“水分”,而“水分”是一种液体,两者能够搭配。
渗透 shèntòu
2024年7月25日《今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身边人确诊恶性肿瘤 要不要说?》。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对于性情悲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逐步渗透病情信息,先让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有个心理适应的过程,之后再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和他们耐心交流。”这个句子中的“渗透”一词使用有误。“渗透”指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又指某种力量或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到另外的范围、领域或层面。这两个意思,前者的使用对象是液体之类的物质,比较具象化,后者的使用对象是人力或人的想法之类从属于人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句中说的是把“病情信息”说给另外的人让其知晓,“渗透”的这两个意思都不符合表义需要,可见“渗透”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渗透”改为“透露”。“透露”的意思是泄露,即把信息不完整地说给别人听。在这个句子中,原句“渗透”前有副词“逐步”,“渗透”改为“透露”后,“逐步”仍应保留,表示“透露”这个行为可以多次进行,每一次都说一些“病情信息”给对方听,但每一次都需要视对方情况而有所保留,使用“透露”符合这种状况。
憎恨 zēnghèn
微信公众号《读一首好诗》2024年7月22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文学刊物不正之风比贪官污吏还憎恨无耻”。这个标题中的“憎恨”一词使用有误。“憎恨”意为厌恶痛恨。“憎恨”是一个动词,通常用来表示行为主体对使用对象的态度,但不能用来表示行为主体本身的性质。句中的“憎恨”做了使用对象“文学刊物不正之风”的谓语,又和“无耻”并列,这使得“憎恨”成为说明“文学刊物不正之风”性质的词语,但“无耻”作为一个形容词可以这样用,“憎恨”作为一个动词却不能这样用。这个句子的修改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要把“憎恨”改为“令人憎恨”。“令人憎恨”是一个动宾短语,在使用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可以用来表示使用对象的性质。第二步,在这样修改了以后,还要看到,“令人憎恨”和原句中的“无耻”并列在一起,两者在词语构成上不同,特别是字数不一致,像原句那样并列是不适合的。因此,更合适的修改是把“憎恨无耻”改为“无耻而令人憎恨”。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08:42:34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词(098)匍匐 起因 寝室 推敲

咬文嚼词(098)

匍匐 púfú

2024年7月28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军嫂是我永远的身份》。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望向田野,田野里匍匐生长着一大片黛青色的塌棵菜……”这个句子中的“匍匐”一词使用有误。“匍匐”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身体贴着地面爬行,如“匍匐前进”,二是指身体贴近地面趴着。通常来说,“匍匐”这两个词义的行为主体都要求是人,但在特定的修辞语境下,人以外的动物、植物等也可以成为“匍匐”的行为主体,但需要注意的是,“匍匐”不管用哪一个意思,都要求行为主体是俯卧在地面上,如果是人,要求其脸部向下而背部向上,当行为主体是其他动植物时,也要求是这个姿态,而植物没有所谓脸部背部,当把“匍匐”用于植物时,则要求这个植物能够表现出与平时的姿态很不同的姿态,如平时直立的树木平卧于地面。句中“匍匐”的行为主体是“塌棵菜”,这是一种蔬菜,它平时的基本姿态是贴地生长,句中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塌棵菜”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并未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姿态,“匍匐”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即使是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匍匐”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就这个句子来说,不必用其他词来替换“匍匐”,把这个词删去即可。句中另有“生长”一词支配“塌棵菜”,而对“塌棵菜”来说,它平时“生长”的姿态就是贴在地面上的,因此删去“匍匐”并不影响句子原意的表达。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oyRv8hQX9y5aSQUQhYd8Q
编辑:李梦瑶


16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7:0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0)源头 体现 薄弱 哲人
源头 yuántóu 体现 tĭxiàn
(一)
2024年2月7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文章《感性与理性的“表里”关系》。文中写道:“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几个人物是审美的核心。源头准确了,还得体现给观众,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故事和人物。”这节文字中的“源头”和“体现”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源头”。“源头”本指水流发源的地方,引申后可指事物开始的部分。这节文字中的“源头”用的是其引申义,但从文中内容来看,“源头”在文中指的是“塑造几个人物”,它的使用对象是“讲好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但“塑造几个人物”对于“故事”来说,并不是这个“故事”开始的部分,而是应该贯穿“故事”始终的元素,“源头”的使用不合词义。
再看“体现”。“体现”指的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物上表现出来。“体现”的使用对象通常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带有抽象色彩。这节文字中的“体现”说的是“故事和人物”通过演员的表演“给观众”看,要求“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指的是演员的表演,这是具有具象性的内容,“体现”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源头”改为“定位”之类的词。“定位”有一个意思是指确定的目标、位置等,用于表示这节文字中“塑造几个人物”对于“故事”的作用是合适的。可以把“体现”改为“表现”。“表现”有一个意思是指表示出来,用于指演员“给观众”看的表演是合适的。
(二)
2023年12月29日《河北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相伴大运河》。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如果以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为滥觞源头,京杭大运河已有2500年的历史。”这个句子中的“源头”一词使用有误。
“源头”可比喻事物开始的地方,在这个句子中用来指“吴王夫差开辟邗沟”在“京杭大运河”这个事物中的起源,这是作者在这个句子中要表达的意思,这本是可以的,但是句中在“源头”之前已经使用了“滥觞”一词,它的意思也是表示事物的起源。在已经使用了“滥觞”一词后在同一位置又使用意思相同的“源头”一词,这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可以把“源头”一词删去。当然,如果删去“滥觞”而保留“源头”的使用,也是可以的。“滥觞”和“源头”,其引申意义基本相同,但这两个词本身还是有文白之别,能够体现不同的文采。就引语所出这篇文章的文风来说,这两个词都可以使用,只是不能一起使用。
(三)
2023年9月19日《扬子晚报》B叠第1版刊登文章《诈骗受害者的“羞耻心”从何而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电影《鹦鹉杀》中,着重体现了两位女性受害者。”这个句子中的“体现”一词使用有误。
“体现”指的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物上表现出来,要求其指向对象具有抽象性。“体现”如果用于文章、作品,通常表示这个文章或作品所起到的作用,而不是指这个文章或作品本身所表现的内容。句中“体现”的指向对象“两位女性受害者”是“电影《鹦鹉杀》”本身所表现的内容,它不具有抽象性,“体现”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体现”改为“描写”或“塑造”之类的词。“描写”指的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人或事物的形象或客观的事实表现出来,这个意思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文章和作品,适用于句中的“电影《鹦鹉杀》”。“塑造”则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词义是指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这也适用于句中的“电影《鹦鹉杀》”。
(四)
2024年7月30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雨霏别哭”,运动员就该渴望赢但也不怕输》。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若因此就认为参赛运动员非赢不可,赢不了就是给祖国丢脸,这样的想法就很不应该,因为它既不尊重竞技规律,也体现出了格局的狭窄。”这个句子中的“体现”一词使用有误。
“体现”指的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物上表现出来,其指向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如“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公而忘私的高贵精神”。这个句子中“体现”的指向对象是“格局的狭窄”,这具有负面性,“体现”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体现”改为“表现”。“表现”是个多义词,其中一个词义与“体现”基本相同,其指向对象都要求具有抽象性,但“表现”的这个词义和“体现”不一样的是,它的指向对象不像“体现”必须具有正面性,不需要作出正面性和负面性的区分,因此在这个句子中是适用的。
(五)
2022年4月8日《北京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心居〉:没有逃脱“悬浮”的泥沼》。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另一方面是人物失真,突出体现是人物的脸谱化。”这个句子中的“体现”一词使用有误。
“体现”是一个动词。句中的“体现”做了“是人物的脸谱化”的主语,这是把“体现”当作名词来使用了,不合“体现”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体现”改为“表现”。与“体现”不同的是,“表现”不仅是一个多义词,而且是一个兼类词,兼有动词和名词的用法。句中的“人物的脸谱化”是句中使用对象(从引语所出文章的标题可知指的是“《心居》”,从引语所出文章可知这是一部电视剧)显现在外让人能够看到的一个特点,使用名词“表现”是合适的。
薄弱 bóruò
2024年8月1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未来十天38℃+天天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由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对流天气很难发展起来,午后产生大范围阵雨或雷雨可能性不大,即便是有雨水降落,也好似‘下开水’,对缓解暑热来说效果薄弱。”这个句子中的“薄弱”一词使用有误。
“薄弱”的意思是容易破坏或动摇,不雄厚,不坚定。“薄弱”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与某种力量、作用、意志有关的事物,如“防线薄弱”“意志薄弱”。句中“薄弱”的使用对象是“效果”,但“效果”不能体现为力量、作用、意志之类,“薄弱”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薄弱”改为“微弱”。“微弱”有一个意思是小而弱,它的使用对象通常是数量型的事物,句中说的是“雨水”的数量太小,因此“效果”比较差,使用“微弱”是合适的。
哲人zhérén
2024年8月3日《解放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未来的哲学研究应当走向何处》。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吹沙集》(三卷本)是武汉大学已故哲人萧萐父的文集,亦收有少量的师友评说。”这个句子中的“哲人”一词使用有误。
“哲人”指的是智慧卓越的人。“哲人”是一个对人评价非常高的称呼,通常只用于历史名人,而不用于当代人。句中的“哲人”指的是“萧萐父”,但“萧萐父”是当代人,虽然已经去世,但将其称为“哲人”是不合适的。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萧萐父”生前是一位研究、教授哲学的大学教授,可以说是一位哲学家,也可以说是一位哲学教授,而把哲学家、哲学教授称为“哲人”,是一种望文生意的错误。
可以把“哲人”改为“哲学家”或“哲学教授”。
《出版物编校差错例析》梳理总结了在各级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查中常见的文字错误、词语错误、语法错误、知识性错误等10余种错误类型,每类都精选了典型案例,指出错误性质,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结合辨析拓展讲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书稿内容成熟,已经过多位质检专家审读,同时也是作者与行业内知名质检专家在给出版单位编校人员开展培训时的必备教材。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6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18:2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字词(102)一锤定音 一网打尽 信誓旦旦 游离
一锤定音 yīchuí-dìngyī
微信公众号《小张咬文嚼字》2024年8月8日刊登文章《“一键替换”案例欢迎列位编校专家引入授课PPT》。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像这种事实性的案例,一锤定音,没有什么争议,错了就是错了。”这个句子中的“一锤定音”使用有误。
“一锤定音”的意思是凭某个人的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排除掉其他不同意见。“一锤定音”的使用对象通常是有不同意见或争议的问题之类的抽象事物,句中说的是对于“这种事实性的案例”,人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出其问题所在,通常不会有什么争议,“一锤定音”不合句中要表达的意思。
可以把“一锤定音”改为“一目了然”。“一目了然”的意思是一眼就看得很清楚,这个意思切合句中的表达需要。
一网打尽 yīwăng-dăjìn
2024年8月9日《兰州晚报》第12版刊登一篇报道,其标题是“‘燃’起来的体育消费,‘颜值、产值、价值’一网打尽”。这个标题中的“一网打尽”使用有误。
“一网打尽”的意思是全部抓住或消灭。“一网打尽”的使用对象通常有两方面,一是具有犯罪行为的多个人,二是需要解决掉或除掉的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句中“一网打尽”的使用对象是“颜值”“产值”“价值”这三个事物,但这三个事物都不是行为主体“体育消费”需要消除掉的对象,句中说的是“颜值”“产值”“价值”这三个事物都有很好的收获,“一网打尽”不适合使用。
可以把“一网打尽”改为“皆有收获”之类的话语。
信誓旦旦 xìnshì-dàndàn
微信公众号《小张咬文嚼字》2024年8月8日刊登文章《“一键替换”案例欢迎列位编校专家引入授课PPT》。文中有个句子写道:“有些专家,去年的授课还在信誓旦旦地讲——某机构简称必须带‘和’。”这个句子中的“信誓旦旦”使用有误。
“信誓旦旦”形容对保证、承诺说得像誓言一样诚恳坚定,而最后的结果通常并不符合其保证承诺。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有些专家”在从事“讲”这个行为时自认为理由很充足,没有什么犹豫,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有些专家”并不需要向他人作出保证或者承诺,因此“信誓旦旦”的使用是不符合句中表达需要的。
可以把“信誓旦旦”改为“振振有词”之类的话语。“振振有词”表示说话时自认为理由充足,但实际上这种理由往往是站不住脚的,这个意思符合句中表达需要。由于“信誓旦旦”通常只用于行为主体所作承诺保证最后并未办到这种场合,含有对行为主体的批评,改为“振振有词”后,由于“振振有词”同样带有对行为主体的批评之意,因此,原句的意味依然存在。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信誓旦旦”的解释不准确。《现汉》对“信誓旦旦”的释文是:“誓言诚恳可信。”《现规》对“信誓旦旦”的释文是:“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恳(旦旦:诚恳的样子)。”两部词典都把“信誓旦旦”限制在行为主体宣叙誓言时的一种表现姿态,这是不准确的。“信誓旦旦”说的是行为主体在表示对他人所作的保证、承诺时说得像宣叙誓言一样诚恳坚定,由于誓言是宣誓时表示决心的一种话,而宣誓通常是一种比较庄重的行为,因此当一个人在向他人作出保证、承诺时表现出“信誓旦旦”的姿态,就给人以可以相信的感觉,而当一个人在从事宣誓的行为时,反而不合适用“信誓旦旦”来形容。
另外,“信誓旦旦”含有对行为主体批评的意思,这是由于“信誓旦旦”只能用于在行为主体未能实现其保证、承诺的场景之下。词典在释义时应该考虑到这层意思,并在释义中适当说明,这样做更有利于读者对“信誓旦旦”的准确理解和使用。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领取优惠券后复制以下京东链接购买:
游离 yóulí
(一)
2022年8月2日《福建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坐忘于方寸之间》。文中写道:“见过吴昌钢先生奏刀治印,刀下无阻,刻刀所过之处,石屑纷纷崩落,声音爽利。剔除赘屑,电光石火间他便打通了字与字之间的通衢,刀锋游离于字的骨肉间,游刃有余。”这节文字中的“游离”一词使用有误。
“游离”的本义是一个化学专科词,指一种物质不和其他物质化合而单独存在,或某种物质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单独存在,引申后可比喻离开集体或所依附的事物而存在。这节文字描写的是篆刻中“奏刀治印”的活动,文中“游离”的行为主体是“刀锋”,但并不是说“刀锋”离开了“字的骨肉间”,而是说在“奏刀治印”的过程中“刀锋”在“字的骨肉间”移动的状态,“游离”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游离”改为“游移”或“游走”。“游移”和“游走”都是多义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词义都是指移动不定,用这两个词形容“刀锋”在“字的骨肉间”移动的状态,是合适的。
(二)
2024年8月8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十人书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们都曾公开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有的还出版过长篇小说,只是以‘散兵游勇’的姿态游离于文学界。”这个句子中的“游离”一词使用有误。
“游离”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表明其行为主体脱离了它原来存身的环境。句中“游离”的行为主体“他们”既然“都曾公开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有的还出版过长篇小说”,就表明他们存在于“文学界”,从引语所出全文来看,行为主体“他们”只是未进入文学的专业职业领域,而是分布于各个企事业单位,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存身于“文学界”之外,“游离”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游离”改为“出没”之类的词。“出没”指出现和隐没,可以形容人在某个场域中的状态,句中的“他们”在“文学界”的状况是一会出现,一会不出现,使用“出没”是合适的。当然,如果把“文学界”改为“文学专业职业领域”之类的话语,那么,保留“游离”的使用也是可以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游离”的诠释有需要改进之处。《现汉》把“游离”按本义和引申义分为两个义项。值得商榷的是《现汉》的义项②。义项②写道:“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分子∣~状态。”《现汉》对义项②的释文基本准确,但是其提供的两个书证,即“游离分子”“游离状态”则是不合适的,“游离分子”是化学专科用语,这个书证只能用于义项①,与义项②不能匹配;“游离状态”虽可以用于人的状态,但也可以用于形容化学元素的状态,它不能恰切地做义项②的书证,因此这个书证与其义项仍然是有距离的。
在这方面,《现规》比《现汉》做得更为周全。《现规》对“游离”的处理与《现汉》基本相同,但对其引申义所提供的书证“游离于集体之外”,与这个义项的匹配度就比较高。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7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21:37: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103
包涵 bāohán
2024年8月10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七夕的文化底蕴,远不止牛郎织女》。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的风俗,是否就包涵了七夕节的所有文化底蕴呢?”这个句子中的“包涵”一词使用有误。
“包涵”是一个客套话用语,表示请对方原谅,如“给你添麻烦了,请多包涵”。句中说的是在某个事物里面含有另一个事物的意思,“包涵”没有这样的词义。
应该把“包涵”改为“包含”。“包含”意为里边含有,用于句中就表示在“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的风俗”这两个事物中,含有“七夕节的所有文化底蕴”这样的意思,“包含”的使用符合句中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包涵”和“包含”是一对同音词,这也是“包涵”常常被用来表示“包含”的意思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两者意思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僵持 jiāngchí
2024年8月12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恳求您,一起追逐吧”》。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狱中,疯子以他极富天分的语言学能力,协助牛津大辞典的词汇编写项目,在他的鼎力相助下,项目组突破了僵持已久的瓶颈。”这个句子中的“僵持”一词使用有误。
“僵持”的意思是有矛盾的对立的双方或多方相持不下,导致事情无法推进或问题无法解决。“僵持”的行为主体,要求是有矛盾的对立的双方或多方,通常要求是人或由人组成的具有意志力的团体、势力等。句中“僵持”的使用对象是“瓶颈”,但一方面“瓶颈”只是单方面的,不能构成“僵持”的状态;另一方面“瓶颈”是一个不像人一样具备意志力的事物,从这一点来说,“僵持”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僵持”改为“困厄”之类的词。“困厄”的意思是艰难,它可以用于人,形容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也可以用于事情,指事情遇到困难,难以推进,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颔首 hànshŏu
2024年8月8日《人民政协报》第11版刊登文章《〈读报〉的故事》。文中写道:“《读报》是画家李斛的一幅人物画小品。作者以写实兼写意的笔法和浅淡的色彩,表现了一位女少先队员双手捧着《中国少年报》、微微颔首阅读的瞬间情形。”这节文字中的“颔首”一词使用有误。
“颔首”的意思是低头。“颔首”用于表示行为主体在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时对他人的说法、意见表示同意,“颔首”这个动作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并且通常会连续反复从事。这节文字中“颔首”的行为主体是“女少先队员”,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其时这位“女少先队员”并未在与他人从事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在阅读“《中国少年报》”,其时她是“双手捧着《中国少年报》”在阅读,这种状态之下人通常都是低着头,但这时候的低头只是为了阅读的方便,其动作持续的时间通常应与行为主体读报的时间一致,并且不会表现出连续反复的状态。在这种情境之下,“颔首”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颔首”改为“低头”之类的话语。
为伍 wéiwŭ
学林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的《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就我个人的学养和水平而言,还没有想到要出版论文集,尤其不敢跟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为伍。”(见该书第257—258页)这个句子中的“为伍”一词使用有误。
“为伍”的意思是做伙伴,结为一体。“为伍”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具有负面性的人,在完成“为伍”的行为后,行为主体和使用对象所从事的行为也要具有负面性。在这个句子中,“为伍”的使用对象是“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这样的人不具有负面性,行为主体“我”对其也充满敬意;“我”和“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结为一体后,所做的事是“要出版论文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事也不具有负面性。因此,句中“为伍”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为伍”改为“相并列”之类的话语。“并列”的意思是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人。“并列”用于句中表示“我”和“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共同出现于“本套丛书”中,不分主次,前边加上的“相”是互相的意思,表示“我”和“本套丛书中其他各位大家”的“并列”是互相之间产生的,双方地位平等,加上“相”更符合表达习惯。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为伍”的释义是这样写的:“同伙;做伙伴”。这个释文不够准确。“为伍”是一个动词,《现汉》的释文分为两部分,即“同伙”和“做伙伴”(其间用分号隔开),但释文用语“同伙”是一个名词,这样的释义是不准确的。词典释文要求尽可能地与被释词的词性保持一致,这样可以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词义。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李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