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咬文嚼词(001)当时dāngshí (一) 2023年9月15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美国“程序性”推进与伊朗换囚协议》。文中写道:“外界对此并不感到意外,美国和伊朗在历史上曾多次换囚。不过,此次换囚的背景与当时不同。”这节文字中的“当时”一词使用有误。 “当时”是一个时间词,指的是已经过去的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当时”所指的时间应该有明确的指向,通常就是过去某件事发生的时候,其指向有唯一性。这节文字中的“当时”,指的是“历史上”的美伊两国“换囚”,但“换囚”在这节文字的语境中有“多次”发生,这就表明“换囚”的时间不是唯一性的,这样一来,“当时”所指的时间就没有明确的指向,表明“当时”不适合使用。 可以把“当时”改为“以前”。和“当时”一样,“以前”也是一个时间词,但它所指的时间通常是从以作者说话时为基点或以某一个特定时间为基点往后回溯的所有时间,用在这节文字的语境中,就是指以“这次换囚”这个事件发生时间为基点往后回溯的所有时间,“历史上”所发生的“多次换囚”都可以包括在这个时间之内,因此,使用“以前”是合适的。 (二) 2020年11月21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文章《千帆渺杳水云期》。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当代的古典诗歌研究界,受当时政治空气的影响,是看不起宋诗的。”这个句子中的“当时”一词使用有误。 “当时”指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使用这个词需要注意的是,要把作者说话时的时间和“当时”所指的时间区别开来。句中的“当时”,看上文指的是“当代”,但“当代”按我国的习惯,其上限为公元1949年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下限一直可以延续到目前并且还在延伸,也就是说,“当代”是作者所处的尚未成为过去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时间,“当时”的使用是不合其词义的。 一般地说,可以把“当时”删去。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看出,作者说的“当时”,更可能是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段时间,它只是“当代”的一部分,相对于作者说这番话的目前,是一个已经成为过去的时间,因此,如果把“当代”改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么“当时”就可以使用了。 咬文嚼词(002)转化 咬文嚼词(002)转化 zhuănhuà(一) 2023年9月20日《今晚报》第22版刊登文章《子女离婚,能否要回资助》。文中有一句话写道:“2019年,小张与小李诉讼离婚,小李分得了房、车等转化的夫妻共同财产。”这个句子中的“转化”一词使用有误。 “转化”的意思是转变,改变。“转化”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对象在完成“转化”的过程后,这个使用对象必须在事物的形态、性质等方面发生变化,不能依然是原来那个事物。句中“转化”的使用对象是“房、车”,在完成“转化”后成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后者只是说明前者的性质,在“转化”之前,这种性质已经存在,也就是说,“转化”其实并没有出现,因此这个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从句中叙述情况来看,“小张”和“小李”出现了“离婚”。需要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但“房、车”这类实物通常无法分割,因此需要折算成货币,由保留“房、车”的一方给另一方支付相应货币。如果句中说的确实是这样一种情况,可以把“转化”改为“折现”。“折现”的意思是把物品按其价值折算成货币现金,这个意思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二) 2023年7月30日《羊城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废墟之上》。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尤其是东北背景的两部小说:史玥琦的《夜游神》与李嘉茵的《当他谈起冰的沉默》,让我想起首先刊发在《收获》上,又转化为影视的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和班宇的《逍遥游》。”这个句子中的“转化”一词使用有误。 “转化”在使用中有一个特点,其使用对象在完成“转化”这个过程后,是一种新的状态,而原先的状态则不再存在。这个句子中“转化”的使用对象是“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和班宇的《逍遥游》”,它们原先的状态(即句中所说“刊发在《收获》上”的时候的状态是一种文本读物(小说),在“转化”完成后成为“影视”。但是,在新的状态“影视”出现以后,其原先的状态即文本读物依然存在,并没有随之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转化”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转化”改为“改编”。改编指的是在文艺创作中把原有的某种作品重新创作,改成新的形式,很多时候要改变原有的体裁,句中说的是把原有的文本读物的小说改为另一种体裁,即“影视”的形式,“改编”的词义正符合这种情形。 咬文嚼词(003)承受 咬文嚼词(003)承受 chéngshòu (一) 2023年9月22日《贵州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房子没入住,物业费如何交?》。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很多空置房业主提出50%的支付比例,这对于我们公司而言,确实无法承受。”这个句子中的“承受”一词使用有误。 “承受”的意思是承担,禁受。“承受”通常用于表示行为主体承担任务、困难、压力等,或表示行为主体接受考验等。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我们公司”对于“50%的支付比例”这个要求能够容纳、答应而不拒绝,“承受”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承受”改为“接受”。“接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收下给予的东西,如“接受礼品”,二是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如“接受批评”。句中用的是“接受”的后一个意思。 (二) 2023年5月9日《北京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名著改编要尊重原著精神》。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主角嘴上说在大都市生活有多拮据窘迫,但电视画面显示的却是住在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豪华公寓。”这个句子中的“承受”一词使用有误。 “承受”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对于行为主体来说,必须是其在心理上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句中“承受”的指向对象是“豪华公寓”,但从通常的社会评价来说,“豪华公寓”是人们(在句中应该是行为主体“一般人”)所乐于接受的,因此具有正面性,“承受”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承受”改为“享受”。“享受”的意思是拥有某个事物并感知到其所带来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愉悦,句中的“豪华公寓”被行为主体“一般人”拥有后,能够给他们带来愉悦,因此“享受”在句中是合适使用的。 咬文嚼词(004)逛街 咬文嚼词(004)逛街 guàngjiē (一) 2023年9月25日《文艺报》第2版刊登文章《走过鲁迅小道》。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你总能想象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色严肃的先生,你能想象一个会在百货公司里逛街、挤玩具柜台的先生么?”这个句子中的“逛街”一词使用有误。 “逛街”意为在街道上闲逛。“逛街”是人所从事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只能发生在城市的街道上。句中说的“逛街”,其行为主体“先生”从事这一行为的地点在“百货公司里”而不是在街道上,“百货公司里”虽然有楼层、柜台之间供人通行的通道、步道,但它们与街道有本质上的区别,“逛街”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逛街”改为“闲逛”之类的词。“闲逛”有一个意思是随意行走,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先生”在“百货公司里”随意行走,使用“闲逛”是合适的。 (二) 2023年9月7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逛街喀什”。这个标题上的“逛街”一词使用有误。 “闲逛”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逛街”的内部构词自身是支配式的,动词性词素“逛”支配名词性词素“街”,这类动词如果再在后面带上一个宾语,实际上就造成了语意的重复。这个标题中的“逛街”带上了宾语“喀什”,这不合“逛街”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逛街喀什”改为“在喀什逛街”。这样改了以后,“喀什”作为“逛街”的所在地域,放在介词结构“在……”中,不与“逛街”本身产生语意上的重复,使用就没有问题了。 咬文嚼词(005)开业 咬文嚼词(005)开业 kāiyè (一) 2023年10月7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一家远郊博物馆何以成为“顶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开业四年多,奉贤区博物馆的发展态势及口碑持续向好,在近两年的上海博物馆指数区级综合博物馆排行榜中稳居前三。”这个句子中的“开业”一词使用有误。 “开业”指的是企业、商店等开张并开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开业”的行为主体要求是以盈利为生产经营活动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句中“开业”的使用对象是“奉贤区博物馆”,这是一家博物馆,这类机构通常是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活动目标,由政府的财政拨款维持其运转(现实中有博物馆实行收费制,但通常是以收回成本、限制人流等为目标,与一般的经营活动有区别),“开业”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开业”改为“开馆”。“开馆”指的是博物馆、纪念馆等用“馆”命名的机构挂牌建立,开始从事活动。句中的“奉贤区博物馆”就是一个用“馆”命名的机构,因此用“开馆”是合适的。 需要注意的是,“开业”的使用对象要求是从事盈利性业务的经济实体,但不能反过来认为“开馆”的使用对象就必须是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现实中存在如武术馆、音乐馆之类的盈利性机构,它们既可以使用“开业”,但因为用“馆”命名,也可以使用“开馆”。 (二) 2021年1月12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网红书店能否把“曝光量”变成“提袋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与其一墙之隔的永乐汇322园区,去年在一栋西班牙风格的老洋房内新开业了一家‘Film电影时光书店’。”句中的“开业”一词使用有误。 “开业”的内部构词是支配式的,即由动词性词素“开”支配名词性词素“业”,这样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开业”带上了宾语“Film电影时光书店”,这不合“开业”作为不及物动词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开业”改为“开设”。“开设”的意思是设立店铺等,它的内部构词是两个动词性词素“开”和“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一个并列式动词,这样的动词在使用中可以带上宾语。 咬文嚼词(006)承载 chéngzài (一) 2023年10月10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渔民与海,波涛中那份情感交织》。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根据《中国渔业年鉴》,1990年国内近海捕捞量为594.4万吨,1999年已增至1203.46万吨,超过每年800万吨的捕捞承载上限,其中30%是充当饲料的幼鱼。”这个句子中的“承载”一词使用有误。 “承载”的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句中说的“每年800万吨”是规定的“捕捞”的最高限额,并不需要某个行为主体将其托起来,“承载”的词义与句中要表达的意思不合。 可以把“承载”删去。事实上,句中在“承载”的后面另外使用了“上限”一词,“上限”在这里指数量最高的限度,它准确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意思,“承载”的使用是多余的。 (二) 2023年5月7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海底捞不让过夜,是无可厚非的避险之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海底捞秉持与人为善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为遇到困难的顾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超出门店最大承载能力而无法满足顾客需求,也恳请大家能够理解。”这个句子中的“承载”一词使用有误。 “承载”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车船、飞机之类的运输工具,而它的指向对象通常是具象的人员、物资之类。句中“承载”的行为主体是“门店”,但“门店”不是运输工具,使用“承载”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承载”改为“承受”。“承受”的意思是承担,它的指向对象通常是困难、压力等内容,通常是行为主体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就词义来说有抽象性。句中说的是“门店”需要向顾客提供消费以外的帮助(如引语所出文章标题中所说的“过夜”),这对“门店”来说无疑是一种不愿意承担的压力,使用“承受”是合适的。 咬文嚼词(007)浓郁nóngyù (一) 2022年10月8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历史催生艺术,艺术滋养社会》。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有一些艺术史著作,要么学术气息浓郁,让人望而生畏;要么过于简单肤浅,读后索然无味。”这个句子中的“浓郁”一词使用有误。 “浓郁”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香气浓烈,如“花香浓郁”;可以指繁密,如“浓郁的树林”;可以指色彩、情感、气氛等浓厚,如“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可以指兴趣高,如“兴致浓郁”。“浓郁”所具有的这些不同的词义,其使用对象大致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景物,特别是色彩方面,二是人的心情。句中“浓郁”的使用对象是“学术气息”,但“学术气息”既不是自然物,也不是人的心情,“浓郁”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浓郁”改为“浓厚”。“浓厚”也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词义是指使用对象所含有的学问、意识的分量很高,程度很深,这个词与“学术气息”搭配是合适的。 (二) 2023年10月16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垃圾中转站臭味久久难根治》。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湿垃圾难免会有臭味,但是味道如此浓郁,让我们怀疑他们是否采取过废气处理措施。”这个句子中的“浓郁”一词使用有误。 “浓郁”有一个词义是指味道浓烈,即某种气味的程度很深。但“浓烈”这样用的时候,虽然其使用对象可以是气味,但要求这种气味是人所乐于接受的,如花的香味等。句中“浓郁”的使用对象是“臭味”,这虽然是一种气味,但通常不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因此“浓郁”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浓郁”改为“浓重”。“浓重”也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词义是指气味、色彩、烟雾等分量大,程度深,但它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为人们所不乐于接受的事物,这与“浓郁”正好相反,因此用来与“臭味”搭配是合适的。 (三) 2022年2月13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捡来的墨宝》。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它浓郁了家中的文化氛围,升华成了装点寒舍的一个亮点。”这个句子中的“浓郁”一词使用有误。 .“浓郁”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浓郁”带上了宾语“家中的文化氛围”,这是把“浓郁”当作动词来使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浓郁”改为“营造”“提高”之类的词。不过这两个词表示的意思是有差别的,使用“营造”,表示“家中的文化氛围”在这个行动出现之前是不具备的;使用“提高”,表示“家中的文化氛围”原已存在,只是程度相对比较浅。也可以保留“浓郁”的使用,但需要改变句子结构,如把“它浓郁了家中的文化氛围”改为“它使家中的文化氛围更为浓郁”之类的话语,这样修改以后,“浓郁”就回到了它作为形容词的功能。 咬文嚼词(008)位置wèizhì 2023年9月13日《今晚报》第24版刊登文章《再婚后,老伴儿让她给继子带娃》。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老二夫妇自然是感激不尽,每到周末他们不上班,就赶快给王阿姨放假,或者在外面餐厅订好位置,让老李陪着她去吃个饭,或者买好电影票,让他们去放松放松。”这个句子中的“位置”一词使用有误。 “位置”是个多义词,可以指人或事物所在或所占的地方,如“台风中心位置”;可以指人或事物的地位,如“《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位置”;还可以指职位,如“他在单位的位置可不低”。句中说的是“餐厅”里给顾客提供的坐位,“位置”的意思与此不合。 可以把“位置”改为“位子”。“位子”通常就是指坐位,用于句中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位置”和“位子”有时候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如“大家都在指定位置上坐了下来”,也可以说“大家都在指定位子上坐了下来”,但这两种说法表示的语意侧重点是有差别的,“位置”侧重表示使用对象所处的方位,而“位子”表示的就是坐位。 来lái 2021年9月17日《山西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大明廉吏田蕙》。文中写道:“田蕙,字应芳,号绎斋,山西应州人,明万历二年甲戌进士,历任陕西蒲城县令,擢升户部四川司主事,通政使司左右参议,通政使。……他为官27年来,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堪称楷模。”这段文字中“为官27年来”中的“来”使用有误。 “来”在汉语中的用途是比较丰富的,除了作动词和助词使用以外,它还可以表示从其设定的某个时间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一个时间段,如“两千年来”,这时候的“来”相当于“以来”,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方位词。当“来”这样用的时候,它所指的时间段要求能够一直延续到作者说话的这个时候。文中的“来”用在表示时间的“27年”后,用以表示“他”(即文中的“田惠”)“为官”的时间,而这个时间要一直延续到作者说话(即写作或发表引语所出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就是引语所出这篇文章发表的2021年)。但是,从所引文字中可知,“田惠”是明代的一个历史人物,不可能在2021年依然活着甚至还在“为官”。文中说的是“田惠”担任官职“27年”,而不是说“田惠”担任官职一直延续到2021年,因此,“为官27年”后的“来”是不应该使用的。 可以把“为官27年”后的“来”删去。也可以把“来”改为“里”。“里”的词义也很丰富,其中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在某个范围中间,这也是方位词的用法。当“里”用于“27年”后,就表示在“27年”这个时间范围里,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咬文嚼词(009)热情rèqíng (一) 2023年10月19日《扬子晚报》第7版刊登报道《冷空气今起自北向南影响江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中午时分,阳光热情似火,除了感到有些干燥外,体感和夏天差不多。”这个句子中的“热情”一词使用有误。 “热情”是个兼类词,作名词用时指热烈的感情,作形容词用时指感情热烈。“热情”是只有人才能产生的一种感情,它的使用主体通常应是人,表示人对他人或事物的热烈感情。句中“热情”的使用主体是“阳光”,但“阳光”是一种自然事物,“热情”不能适用。 可以把“热情”删去,让原来和它搭配的“似火”直接与“阳光”搭配,在表意上更准确。需要注意的是,“热情”是一种情感活动,不是指自然界中的冷热程度。 (二) 2023年7月28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美众议长威胁弹劾拜登》。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轻易发起弹劾甚至可能加剧共和党内温和派和强硬派的分歧,同时激起民主党选民的热情。”这个句子中的“热情”一词使用有误。 “热情”是使用主体所具有的一种正面性的情感,是使用主体对使用对象具有强烈认同之下产生的一种情感。句中“热情”的使用主体是“民主党选民”,使用对象是“发起弹劾”(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指的是美国众议院内的共和党议员准备发起弹劾民主党出身的美国时任总统拜登),但在美国共和、民主两大政党党争激烈的情况下,“民主党选民”不可能对共和党的“发起弹劾”产生强烈认同,而是理应强烈反对。“热情”的使用不合事实, 可以把“热情”改为“对立”“反感”之类的词。“对立”“反感”的使用对象都是“发起弹劾”,使用这两个词,符合美国两大政党党争激烈之下所能够产生情况的事理。 当然,句中使用“热情”,其使用对象可能是拜登,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这个使用对象被苟省了,导致“热情”的使用对象只能移向“发起弹劾”,从而产生了不合事理的问题。因此,如果要保留“热情”的使用,需要补出这个词的使用对象,可以把“同时激起民主党选民的热情”改为“同时激起民主党选民对拜登的更高热情”之类的话语。 (三) 2021年11月6日《深圳特区报》第8版刊登文章《他不懈地批评美国的虚伪、阴谋与霸权主义》。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任何质疑和打击乔姆斯基的尝试似乎都很难与他的理论和知识体系相匹敌,尤其无法超越其浩瀚翔实的引证、敏锐超脱的思维和热情不倦的斗志。”这个句子中的“热情”一词使用有误。 “热情”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对象是行为主体高度认同的人或事物。句中的“热情”与“不倦”搭配在一起成为“斗志”的修饰语,但“斗志”指的是战斗的意志,其使用对象要求是行为主体不认同的人或事物,因此用“热情不倦”来修饰“斗志”,两者在语意上存在对立,不能协调,“热情”的使用不合适。 通常可以把“热情”删去,用“不倦”修饰“斗志”就可以了。但是,“斗志”在这个句子中和“引证”“思维”并列,而“引证”和“思维”分别有修饰语“浩瀚翔实”和“敏锐超脱”作修饰语,它们都是4字格,正是因此,句中“斗志”的修饰语也用了4字格,以求语势的和谐,删去“热情”,也就是把“热情不倦的斗志”改为“不倦的斗志”,虽然保证了用词的准确,但削弱了语势,因此不是好的修改。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把“热情不倦”改为“永不疲倦”之类的话语,这样“斗志”的修饰语仍是4字格,保证了整个句子的语势和谐。 咬文嚼词(010)通行tōngxíng (一) 2023年10月22日《羊城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难以送达的“全家福”》。文中写道:“回到邮政局,他把伍美桃写的回批发了出去。可没想到几天后信被退回来,因为广州沦陷,寄往外洋的信件已经无法通行。”这节文字中的“通行”一词使用有误。 “通行”是一个多义词,其中一个词义是指行人、车船等在交通线上通过,句中的“通行”用的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的“通行”,其行为主体通常只能是人或者车船等交通工具,句中“通行”的行为主体是“信件”,但“信件”不属于交通工具,“通行”不能适用。 可以把“通行”改为“投递”或“投送”。“投递”是邮电行业的专业用语,指递送信件、公文、物品等邮件,“投送”与“投递”的意思差别不大,但行为主体可以不限于邮电行业。也可以改为“送到”之类的词,这样的说法比较随意,不像“投递”“投送”那样具有专业性,但也是可以用的。 (二) 2021年12月31日《解放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我们建造城市,也为城市所塑造》。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洋泾浜周边商铺云集,在中外商人间,产生了一种用中文语法和英语读音通行的新语言。”这个句子中的“通行”一词使用有误。 “通行”还有一个意思是指通用,即一定的范围内能够普遍使用。句中说的是把“中文语法”和“英语读音”混合在一起造出一种“新语言”,“通行”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通行”改为“混搭”。“混搭”的意思是把不同类型的事物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事物。这个句子说的是上海开埠时洋泾浜地区进入大量外国人,这两种本来操持不同语言的人在交流时,把“中文语法”和“英语读音”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叫做洋泾浜的“新语言”,使用“混搭”是合适的。 当然,这个句子之所以用了“通行”,是说这种混搭的语言曾经在一段时间被普遍使用,但这个意思要用另外的话语表示出来,原句把两层意思杂糅在一起,造成了语意混乱。因此,如果要保留“通行”的使用,可以在把原句中的“通行”改为“混搭”后,另外在句末再加上“一时通行”之类的话语。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洪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