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20:46: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榜追访|澎湃记者夏如初:暗访时要胆大心细,保持冷静

标题:“暗访被禁的狐貉肉冒充牛肉”,河北、山东回应了
作者: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5-03-15
“暗访被禁的狐貉肉冒充牛肉”,河北、山东回应了
又到“315”,又到全民围观的媒体打假春晚。澎湃的这篇报道,是对其当天稍早时候发表的调查报道《315暗访|你吃的牛肉可能是被禁的狐貉肉》的跟进,所以两篇必须得结合起来看。看后有这么几点感受。
一是涉事的政府部门反应很迅速。第一篇报道是10:55分发出的,第二篇报道是17:34发布,也就是说,在不到7个小时内,河北和山东两省的相关部门就分别进行了回应,表示已对事件展开调查。但后者在回应中使用的一个字眼,“舆情出现后”,多少反映出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对于“315”的态度——调查处置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灭火”。
二是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中的一环。报道披露,据统计,中国狐取皮数量,山东河北合计占到72.9%;貉取皮数量,这两省更是占到89%。显然,这为本篇调查所关注的“狐貉胴体黑市”做了铺垫——其势必会成为下游产业链中的一环。
报道提到,私售狐、貉肉现象此前曾屡屡被媒体曝光过,当地政府部门查得也很严,所以暗访中接触的一些商贩警惕性都很高,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个庞大的产业链,非但没有因监管的加严而被铲除,甚至有人在视频平台公开叫卖。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是以罚代管、一罚了之。
三是这个被媒体长期关注的话题恐怕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地方政府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开展毛皮动物屠体饲料化利用试点。从2023年11月至2026年,试点周期3年。如今已经过了将近一年半,效果如何呢?从报道中看,显然不理想——连“养殖场取皮点装监控这个钱谁来掏”都还没一个明确说法呢。
所以,这篇报道有新闻价值吗?有!与老百姓关系重大吗?大!涉事企业会被严肃查处吗?会!今后山河两省的狐貉肉还会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吗?我想大概率也会!为啥?因为病根没解决呀。
另外,这篇微信公号文章下网友们的几个核心关切点:“关键是流向哪里了?炼出的油最后都是干啥的?这种动物肉吃了会怎样?”其实我也很关心。报道中有村民满不在乎地透露:“现在羊肉有羊肉精,狗肉有狗肉精,驴肉有驴肉精,加进去口味一改,啥也吃不出来”,那你我在火锅店、路边摊吃的那些嚼不烂的牛羊肉,会不会也可能是加了牛羊肉精的狐貉肉呢?遗憾的是,从这两篇报道中,并没找到答案。
最后,期待澎湃和其他媒体同行能继续跟进这个系列报道,坚持不懈,深挖到底,帮网友们和我解开谜团。就像最近不少媒体呼吁的:维护消费者权益,不止“315”,更要“365”。(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中国皮革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貂、狐、貉取皮数量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养殖貂狐貉胴体达1076万个左右,估算10多万吨。这些胴体有的被制成假牛肉干、冒充狗肉端上餐桌。除流入食用领域,多名狐貉胴体流动链条从业人士称,大量狐貉胴体经炼油厂流入食用禽畜饲料产业链。
3月15日,澎湃新闻的报道《狐貉胴体黑市: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或冒充牛羊兔肉》,披露了胴体流转细节:有肉贩公开叫卖国家严令禁止食用的狐貉白条(去除内脏和皮下脂肪的胴体),还库存了几十吨已经分割好的狐貉腿,称可冒充牛羊肉、狗肉等。
报道发布当天,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同针对相关事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以官方通报为准。
这个结果,符合澎湃新闻记者的预期吗?在整个暗访过程中,记者又是如何一步步突破成功、拿到素材的呢?以下是“磨稿子”与记者夏如初的对话。
这篇报道署名是“影子调查队”,你能介绍一下这个团队吗?
夏如初:之前大家可能也看到过“影子调查队”操作的相关报道,团队成立的背景是澎湃新闻系统性变革首批推出了24个工作室,影子调查队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影子调查队”依托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主力团队,以深度调查、暗访为主,主要承担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任务。
为什么叫影子调查队呢?我们部门负责人觉得,做新闻调查,就应该像影子一样,紧贴事件核心,紧追新闻进展,做到与新闻形影不离。就像我们影子调查队的那句slogan:探寻真相,如影随形。
这篇选题是如何获得的?
夏如初:食品安全一向是关注的重点。最开始其实并没有瞄准狐貉胴体这个选题,而是想做一篇关于合成肉卷的报道。搜索发现,山东有些地方疑似存在合成肉问题,进而发现大约在10年前,媒体报道过狐狸肉假冒羊肉卷的情况。我们认为,这背后的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风险,更值得关注,公共价值更大,决定以回访的方式去调查。当时没有任何线索,也不知道选题能否落地,带着期待和焦虑就出发了。
你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夏如初:狐貉等皮毛动物的取皮季,大致是11月底至12月,而我们的调查从2月底进行,市面上基本已经没什么动物胴体。在淡季做这篇报道,很难获取到狐貉肉分割、炼油、做饲料等有冲击感的画面和证据,难度很大。
你觉得这个选题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夏如初:绝大多数读者可能更关心个人健康风险。这些未经检验检疫的胴体流入市场,可能携带病原体,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狐狸,即便是被取皮后,皮下埋植的固体激素仍有残留。调查期间,受访者们提及分割后的胴体流向广东、广西等全国多地,被加工充当羊肉、狗肉等,甚至在一些农家院,冒充獾等野味。唐山一肉贩子称,自己卖出的狐貉肉在南方被当兔子肉卖,到了北方就做成了牛肉干。
更重要的是,存在疫病传播风险。从养殖、屠宰、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滋生人畜共患病、甚至成为新病毒和变异株的来源。
在报道中,我们对涉事暗访对象了化名处理,也没有点出精准地址,目的是不希望仅仅处罚个人,而是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展行业整治。
采访之前,你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夏如初:前期主要是查阅相关法规、过往报道,大致有个方向。出发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查方向和选题落点。
最开始,我们预想呈现狐貉胴体分割后流向餐桌的情况。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大量次等胴体(如病死的、久置不新鲜的),被炼油炼渣做成禽畜饲料的情况很普遍。按相关规定,毛皮动物胴体禁止用于食品、饲料加工等原料。但相比分割食用,饲料问题似乎一直都隐在水下。所以我们又花了不少功夫,冒着风险,去接近油贩子、暗访黑炼油厂,努力把报道做得深刻一点,全面一点。
整个采访过程你大概花了多长时间?是几个人完成的?
夏如初:我们是两个人,各自构建人设,互打配合,总体比较默契。从采访、写稿到剪辑,整个周期差不多15天,时间很紧,全程超负荷工作。采访9天,辗转了两省四个地级市,白天暗访,晚上复盘、整脚本,有几天半夜2点还在赶路,凌晨4点还在听录音。期间,部门领导也密切关注我俩动向,随时讨论调查进展和方向,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夏如初:我们在这9天,共采访了近30人,包括养殖者、肉贩子、油贩子等黑灰链上的参与者,都是我们到了当地后才接触到的。其中一些“圈内大佬”,手握一定的资源和势力,非常狡猾和警惕,其中2人还有案底,所以每说一句话、每一次见面,都要特别小心谨慎。
比如,我们想让唐山一名有案底的肉贩子带去冷库看大货,他最开始严词拒绝,后来同意了,但要求坐他车,不能拿手机、不能发定位。原来冷库藏在一偏僻农户家里,极其隐蔽。肉贩子等3人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幸好和搭档比较默契,还是趁机掏出手机拍到了一些画面,发了定位。现在回想,确实很危险。
刚才你提到暗访过程中记者会先设定好一个人设,然后再去采访。在立人设这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大家?
夏如初:其实也没有特别的技巧,胆大心细,保持冷静。女记者不能太端着,谈吐尽量接地气,否则对方很容易起疑。
不少有过暗访报道经验的记者会反馈说,报道发出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欺骗”“出卖”了信任过他们的采访对象,内心会产生一种不适感。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夏如初:这个情况也一度困扰我。像去年,做了有关非遗传承人敛财的暗访调查,报道刊发后的几个晚上,暗访对象陆续发了近100条信息,诉苦、求情,希望删稿,当时感觉压力很大,我还和部门领导反馈这个情况,帮我心理疏通。这次采访中,一个肉贩子为人豪爽,出身让人同情,但不得不写。
现在我已经慢慢接受这种不适感,尽量不多想、不深想,把公共利益和价值放在第一位。
关于暗访报道,你认为哪些环节是需要重点注意的?
夏如初:要把握好采访的度,特别要注意避免引导式提问,也不要预设结论。受访者可能会夸大事实,或前后出现矛盾,有时难以甄别,要多信源交叉验证。
对于这篇报道,你有感到遗憾的地方吗?
夏如初:最大的遗憾还是因为淡季,没能直接拍到他们现场分割、炼油的情况,也因此导致一些采访内容无法呈现。但听到行业专家说,“你们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家对皮毛动物乱象做深入调查的媒体”时,还是感觉很有意义。
这篇报道发出后,你觉得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夏如初:坦白说,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3·15发稿后,报道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河北农业农村厅当天回复称,将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同展开调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方面表示,舆情出现后已迅速派员赴现场处理,联动相关部门成立调查组。
但我们此后多次联系,两地还没有作进一步回应。正如我搭档所言,媒体只是引子,监管部门才是正主。希望有关部门真正重视起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有效遏制此类乱象的滋生和泛滥。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3-30 20:19: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媒:拍摄“特朗普遇刺照”记者被禁入白宫

本文转自【环球时报新媒体】;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3月27日报道,去年7月13日,正竞选总统的特朗普在“未遂刺杀”事件中耳朵被子弹击中,美联社摄影师埃文·武奇一边躲避枪手的子弹,一边拍下了那张特朗普面带血迹、挥舞拳头的著名照片。但在过去6周,由于美联社拒绝按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行政令将墨西哥湾称为“美国湾”,特朗普决定惩罚美联社,武奇等人被禁止参加白宫的活动。


当地时间3月27日,美联社敦促法官恢复让其记者参与在白宫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武奇在联邦法院出庭作证,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禁令)对我们伤害很大,”武奇说,美联社的白宫报道团队近期错过了很多新闻事件,包括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争吵,以及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访问。“对于一名摄影师来说,无所事事地干坐着,这段时期很艰难,”武奇说道。
报道提到,今年2月特朗普下令针对美联社实施禁令后,美联社向法院申请针对禁令的紧急限制令,但被法官初步驳回。27日在证人席上,武奇向法官介绍了他的日常工作状态,并强调美国媒体对总统的报道是以秒为单位计时的,如果比竞争对手晚一点发布照片,都会被视为失败。武奇说道:“法官先生,这会要了我们的命。我们正遭受毁灭。身处(新闻事件发生的)房间内至关重要。”
按照这名摄影记者的说法,禁令颁布之前,如果是去白宫拍摄,他会携带三台便携式互联网设备,分别来自不同的移动网络服务商,以确保不会耽误他发出照片。但是,如今美联社被禁止参加涉及美国总统的多场重要活动,这家通讯社被迫只能依赖其他新闻机构的报道。武奇本人持有白宫记者证已经21年,2008年他还曾抓拍到另一张著名照片:一名伊拉克记者突然向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扔鞋子。


来源:环球网

编辑:张家乐

143#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10:07: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今天,我给小米的雷军先生打了10次电话……


  2025329日,小米的新能源汽车SU7在安徽境内发生了一起惨烈事故,三位年轻的女大学生全部遇难。
事件在今天才引起轩然大波。
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里,我想起的是去年11月,国家消防救援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表态。当时这位指挥长说的是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



我又想起在去年年初,各方面为小米汽车造势时,我发出来的疑虑:



必须说明的是:我没有能力代表任何品牌的利益,也没有能力去“黑”哪个品牌,我是真心为这几年来,小米多款产品的质量差劲而感到痛心。
很多年前,我就有了小米董事长雷军先生的通讯方式。我决定给他打个电话问一问,做个采访。
然而,他的手机一直是占线的;然后,我换了几台电话,又给他拨过去,从今天下午到晚上,总计打了10次,一直是占线——我想,他应该是屏蔽了所有的陌生来电吧。
于是,我给他发了很长的短信,向他请教几个问题;同时,我把这些问题,也通过电子邮件,向雷军先生的两个电子邮箱发去了。
我不知道雷军先生会不会看到。
索性,我把这些问题一并发在这里吧:

尊敬的雷军先生:
您好!
我是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李微敖。冒昧打搅您了!
此次来信是想请教您:
1,对于2025329日,发生在安徽境内的小米汽车事故,请问您有何评价?
2,小米公司现在是否已经联系了3位遇难者的家属,下一步,小米公司是否可能会做出先期的赔偿?
3,就在329日,您本人对于客户在小米亦庄超级工厂店试驾ultra遇到的小问题,做出了道歉。对于这起有3人遇难的悲剧,您是否也会公开道歉?
4,这十几年来,我用过小米公司十几种产品,真心认为,大概从2021年左右开始,小米各个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差。我发现,身边有同感的朋友也不少。请问这是为什么?
5,此次事故之后,您及小米公司,是否可能全面审视公司各系列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是否可能调整公司的发展计划,尤其是汽车的发展计划?
6,这几天,您是否可以安排时间,接受我的当面采访?
    期待您的回复。谢谢您!
  顺祝
商祺
                               李微敖 上

就在刚刚,我看到雷军先生在网络上的公开表态。我认为,这些文字是由他的公关团队、法务团队等等很多人“打磨”而来的,因而显得并不是那么“真实”、“有温度”。
所以,我依然希望雷军先生能够接受我们面对面的,不设任何问题限定的采访,以诚恳地回应此次事故以及对于小米公司种种其他事项的疑问。
小米是一家备受关注的公众企业,也是中国不多的堪称“国民企业”的公司之一,这几年来,雷军先生也声誉日隆,甚至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在这样的惨剧面前,在这样的公共事件面前,雷军先生,你能否真正地站出来?
悼念这次事故的遇难者,并祝福,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驾驶,能够发展得更安全、更令人放心!


来源:李微敖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144#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10:14: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采访全靠打客服电话,丢不丢人啊?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记者电话采访

每当涉及大品牌的社会新闻出现时,总能看到一些《XX客服回应XX事件》的报道。讲真,看到媒体同行堕落至此,我都没脸再提自己曾是一名记者。
为什么说采访客服人员是件丢脸的事情呢?
第一,采访客服人员说明记者的突破采访能力几乎为零,平时也没有积累所在领域的资源,或者是完全躺平偷懒,根本就不想去找采访对象,所以就打一个客服电话录个音来当作采访了涉事企业。
然而,客服人员从来都不是企业对外发布新信息的有效渠道,他们所受的训练必定是统一的模板话术,不可能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发挥空间,客服所接收到的也必定是企业里最低层级的信息,完全不足以代表企业的态度。
媒体去采访一家企业的客服,是可耻的敷衍,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
第二,媒体只能采访到客服,说明媒体对于企业的舆论监督力量几乎完全丧失了
这年头,一个大V博主发条视频都有可能得到品牌方的回应,一家官方媒体的采访要求却会被企业完全无视,这是极大的悲哀。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媒体代表公众利益行使舆论监督职能,但凡就某个公共热点事件要求企业回应,企业应该是要严肃对待的。只要媒体把前期调查工作做得足够扎实,企业不回应采访请求就等于默认了对自己不利的说法,绝对是下下策。
只有当媒体不再能代表公共利益,不再能用新闻事实引领舆论时,企业才敢于无视媒体的采访请求。
第三,媒体采访客服来敷衍舆论,很可能是与品牌方达成的默契共谋。
当媒体无法通过公共影响力来获得商业广告,就只能靠各个大品牌的公关经费来打点。作为代价,吃人嘴软的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就不再有立场有勇气去挑战企业,甚至手软到都不敢发出一封采访函。
在这种情况下,假装采访一下客服来回应公众舆论,或者在品牌公关授意之下用客服回应来打太极,就成了媒体仅剩的选择。
悲哀,真的是羞煞人也。
一点建设性意见:
干脆把记者撤了吧,留下编辑就行。




来源:建设性意见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145#
 楼主| 发表于 2025-4-11 20:4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黄河记者郑旭:看到了采访对象眼中的托付

标题:喊冤服刑二十年
作者:郑旭
来源:新黄河
时间:2025-04-02

这是个难度级别很高的活儿,申诉本就难,报道申诉案件更难,但这正是媒体的价值所在。
看完林其保案的报道,我想起了陈满案。基本类似的情况,破案靠刑讯逼供,判决靠“留有余地”,这是那个年代的特色,没什么特别之处。本文的特别之处,是第一次将“留有余地”四个大字的“真迹”展示了出来。
不同之处是,陈满案引起了最高检的重视,成为最高检向最高法抗诉的第一案,在“真凶未归”的情况下,最终判决坚持了“疑罪从无”的原则,成功翻案改判无罪。希望林其保能够有陈满的运气。当然,这考验的是申诉办案人员的勇气!
从磨稿子的角度来说,个人看法是:当事人讲的未必是准确的事实,记者也不存在“上帝之眼”。此类年代久远的案件,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事情。而稿件真正需要清晰呈现给读者的、有价值的内容,就是“证据”和“程序”。
当然,这也要防止将报道变成律师起草的申诉文书。(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2025年4月2日,新黄河发布了报道《喊冤服刑二十年》。一个名叫林其保的老人,报道刊出时,他出狱已过去8年。在过去的20年里,顶着一个杀害母子三人的凶犯的名头,他一直在喊冤。
看完报道后,有媒体人点评说,“看完林其保案的报道,我想起了陈满案。”1992年12月,海口发生一起杀人焚尸案,凶案发生几天后,四川籍青年陈满被锁定为凶手,并于1999年二审获判死缓。不过,陈满始终坚称自己蒙冤,与其家人一直在申诉。
转机发生在2013年,当时,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不能做留有余地的判决,次年,最高检介入此案,成为最高检向最高法抗诉的第一案。
回到《喊冤服刑二十年》这篇报道,一起发生在30年前的土楼命案,一个喊冤的老人,这个选题为什么引起记者的关注?记者又是如何采访还原当年的情形?以下是“磨稿子”和记者郑旭的对话内容。
Q报道线索是如何得到的?
郑旭:同事推荐的。看了以后,我第一感觉是这个事情比较奇怪,正好当时我人就在福州,距离当事人所在地不远,过去比较方便,就打算过去看一看。
Q你感觉这个案子怪在哪里?
郑旭:这起命案有三个人被杀害,但“凶手”最后被判的是死缓。通常来说,涉及三条人命的案子,有两名还是儿童,凶手被判死缓的结果给人感觉不太合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可能”。
深入了解后发现,原来是当时负责此案的检察院曾写了一封建议书说“不要处以极刑”,这个就比较能说明了,可能案件里面有疑点。所以,我认为这名当事人的经历还是值得去挖一下,检察院为什么出具不要处以极刑的建议?案件存在哪些疑点?
Q从采访到最后成文,一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郑旭:一周左右,采访用了几天时间。一来,这名当事人的年龄比较大了,对案发经过的一些细节记不太清楚。30多年前的事情,当事人其实对很多事情说的都不是特别的准确,有些细节描述的也不是那么详细。我就只能问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比如案发的时间节点他在做什么,他跟死者的关系,他在被抓之后和死者家属有没有过交流或接触。
另外,当事人只会说闽南语,不太会讲普通话,但我又不是闽南人,听不懂,采访时需要他的亲属帮着翻译。基本就是,我问一句,亲属翻译给他听,他回答一句,亲属再翻译给我听。
Q报道里提到过一个细节,这个案件一审时的辩护律师已经去世了。我想知道,除了当事人的辩护律师,你是否还找过其他跟案件有关系的人员进行采访?
郑旭:案件发生在30年前,时间过去太久,好多涉案人员都去世了,包括林其保父母、死者父母,村里很多老一辈的都去世了。
还在世的涉案人员现在也不太好找。死者丈夫在案发后去其他村生活了,大家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稿子里的很多内容只能靠家属提供的案卷、判决书或者其他一些材料来佐证。
事发地是一个很小的村子,我采访时实地走了一下那个地方,想核实一些案发细节,例如,当事人是如何进入死者家的?又是怎么从死者家出去的?出去以后回家的路线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但是,这个村子的变化也很大,有些细节已经没办法核实了,像死者的家现在已经塌掉,没剩几堵墙,当时凶手是如何进出的,也很难在现场里重现。
Q根据报道显示的内容,警方是在案发现场找到的毛发中验出了A血型,然后排查本村居民所有A血型的成年男性(有犯案能力的人)之后,锁定了没有时间证人的当事人是凶手。为什么警方当时排除了村外人作案的可能性?
郑旭:除了A血型和缺乏时间证人,警方锁定当事人还有一个原因,他有过前科,当事人过去做过翻墙进院强行与其他女性发生关系的事情。
关于警方为什么排除村外人作案的可能性,可能是因为这个村子很闭塞,但这也只是我的推测,我好像没在材料中看到排除的依据。
案发所在的这个村子其实只能算是龙头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人员数量相当于大队或者组,位置其实是比较偏僻的,我们从漳州市区开车到村里都要两个小时。那一带的小村子,形状习惯围成一个古堡,类似大家熟知的土楼结构,住在村里的基本都是一个家族的人,比较封闭。按照30年前的条件来推测,这个村当时的交通条件应该是不太好的。
所以,我猜测警方可能是据此认为外村人流窜作案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真正的案发时间就那么几个小时,又是雨夜,但没有外村人进来作案再逃离的痕迹显示。
Q法治类报道通常会涉及很多案卷材料,但记者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内容通通放进报道中,那么,你是如何筛选案卷材料的?筛选的依据标准是什么?
郑旭:首先应该先大致浏览所有的案卷,结合律师的说法、当事人的说法,对案情有个基本的了解,看的时候可以标红哪些是关键案卷,比如这次,我就标注了检察院那封建议书、一些关键笔录等材料。然后根据采访内容、实地探访、案卷等材料先列一个提纲,再往里面加内容。反正就是反复加,反复看,只要明确了稿子的方向,筛选素材应该是很快的事情。
至于依据和标准,除了涉及案件的关键节点外,剩下的案卷素材就是要为稿子的逻辑服务的。当然也不会全部把案卷放在稿子里,会加一些当事人的采访。
Q在你看来,此类报道的价值是什么?
郑旭: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喊冤当事人林其保来说,如果复查后证明他是冤枉的,那对于林其保的名誉、包括他“消失”的这20年,也算是有个交代。采访时,他的眼神确实有一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的托付感。
另外说大一些是司法的进步。一些案子可能因为侦查技术的限制,无法准确锁定嫌疑人,那在如今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对以前的案子进行复查,对真正的冤案、疑案进行平反、澄清或者释疑,我想这也是我们司法机关对案件负责的一个体现,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司法进步。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146#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23:00: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官裁定白宫恢复美联社采访权后,白宫调整记者群制度
当地时间4月15日,美国白宫对报道特朗普日常活动记者群的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长期由通讯社类媒体占据的固定席位。
一位白宫官员称,今后记者群将由以下人员组成:两名平面媒体记者、一家主流电视台的摄制组、一家次级电视台或流媒体平台的摄制组、一名广播记者、一名“新媒体”或独立记者以及四名摄影记者。


据悉,未来符合条件的媒体将按照轮换制被选入记者群,而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将保留每天确定记者群构成的自由裁量权。通讯社类媒体依旧可以作为每日平面记者轮换的一部分参与联队报道,但不再享有常设席位。白宫方面还强调,任何媒体“无论其表达的观点为何”,均有资格参与记者群轮换。
此次制度调整发生在一项联邦法官裁决发布仅数日之后。法官此前裁定,特朗普政府必须恢复美联社进入白宫核心区域的采访权限,此前因该媒体拒绝在其风格指南中使用“美国湾”(Gulf of America)一词而遭到禁入。
(央视新闻)


来源:大众日报
原网址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93737601653686820/?app=news_article×tamp=1744787190&use_new_style=1&req_id=2025041615062963D3F8EDC92FC7F5CAAE&group_id=7493737601653686820&req_id_new=2025041615062963D3F8EDC92FC7F5CAAE&chn_id=-3&category_new=__search__&share_did=MS4wLjACAAAAN5kML5zQ0REJlvChFfz379WJS1g2Z7r7KiM1B1cXTv1jm4a32DEkvFb8Rl0Lxkw6&share_token=1474F9CD-FC8E-46EF-A96A-A129D13A5054&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source=m_redirect&wid=1744815362155
编辑:张家乐



147#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次采风实践,五篇心得小记,道出老记者的新闻情怀!

前言

何谓新闻?咋出“点子”?阅稿改稿,发现巧思。2015年退休之后,刘杰发挥新闻优势专长,担纲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今年清明节前夕,他随老师们带领新闻专业学生前往安徽省庐江县同大镇实践采风,带学生下沉、引学子观察、教大家思考,于栉风沐雨中,点燃新闻希望,放飞学业梦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乐此不疲。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主题征文之二——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原社长、高级记者刘杰《带生新闻采风小记》,分享他的所思所感。

带生新闻采风小记
刘杰

1

2017年夏,刘杰(左一)指导2016级新闻学子采写新闻。
322日(农历乙巳年二月廿三) 星期六   

   

学新闻的整不明白什么是新闻,在大二的学生来说,是有点儿要加强历练了。几年里在安徽师范大学任特聘教授,带新闻专业学生实践采风,差不多都会遇到这样的事。今天和老师一起带生来到安徽省庐江县同大镇采风,看到孩子们问起新闻的事,由不得着急呢。“老师,这街边的树为什么长得一样呢?这是不是新闻呢?我想采访一下。”“老师,镇上说搞建材,什么是建材?这是不是新闻,能不能采访呢?”新闻是事实,是有意义、有代表性、有利于人民的事实。课堂上恐怕早已不止一次地讲了又讲,到了动手的时候,又都迷茫了。于是,带上他们一起到马河村实地探访,村支书的一番话,让人了解了许多。比如说,马河小菜园,从民国就有,肩挑赶集卖,后来骑驴进城里,再就是现在好几辆专用快递车,从县城到省城,从本省到全国,村里的小菜园成了城里人的大菜篮。这不就是最有故事的新闻吗?还有村支书搞网络播报,好几千粉丝给村民带来不少好处。这不就是有故事的新闻吗?村里还是当地小麻鸭的原产地,还有大有名气的同大韭菜、三黑小米,从培育加工再网上销售,红红火火的,给村民带来不少红利。这一件又一件事例不就是有着太多太多故事的新闻吗?也就这么一番交谈,现场教学,手把手点拨,新闻学子们好像明白了许多。新闻实践性很强,只要多动手、多实践,就会越做越好、越来越好!

2

2021年夏在歙县富堨镇,刘杰(右二)和安师大新传学院领导、教授一起,带新闻专业学生采风。右一为马梅院长,中间是朱晓凯教授。
323日(农历乙巳年二月廿四) 星期日   

   

点子在新闻上来说,就是选题或者说标题。在新闻采访中,标题就是一个突破口,一个好标题引领一个好选题,有了好的标题,就有了好的选题,这报道任务就完成了大半。今天与晓凯教授一起带领农机组同学采风,同学听有关农机、农技、农事方面的介绍,整个儿好像进入了云里雾里,大不得体,很是不爽。于是我剑走偏锋,单从农技入手,问农技站长每天做些什么,引起他极大兴致,滔滔不绝,说的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农技站长的一天》新闻题目。再顺着此话题聊下去,问到农贸集团陈总公司加农户、加基地、加市场,件件是为农民加收入的实事,头脑灵活的晓凯教授跟上一句:“题目有了,就叫《只会加法的陈老总》,多好的新闻题目啊!”于是,同学们就有了以后几天的采风方向。事实是,凡事都要寻求突破口,好题目就是好点子,有了好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但寻求好题目的功夫,又的确是一辈子的修炼啊!

3

20253月,刘杰(右二)和朱晓凯教授(左二)、要欣委老师(左一)一起,带2023级新闻专业学生在庐江县同大镇采风实践。
327日(农历乙巳年二月廿八) 星期四   

   稿

阅读采风的稿子真不是多么愉快的事。要么“学生腔”,要么“文件调”,看到赏心悦目的文字不多。“学生腔”还好说,稚嫩一点,华丽一些,都是挺可爱的,可怕的是小小年纪就有了“文件调”。学生一路进入到大学,有着根深蒂固学生调,情有可原,也好改造,只要求实一些,走近生活,便有可塑之处。但那令人生厌的“文件调”“就不好弄了,比如说,采写农民稻虾养殖,怎么一上来就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如何云云,然后才转向某地政府帮助农民如何如何。这种语言形态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想改造都没法下手,只好让学生整句砍掉。新闻语言是活泼可爱的,既要实,又要活,还要贴切,让老百姓听得懂。那么怎么做到呢?其实并不难,一是多看看优秀新闻作品选,比着葫芦画瓢,如小孩子牙牙学语,学多了就有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了。再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再用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行了。最后,读着改,反复地读,不顺溜的地方,一读就会发现,读着改,才能出好作品。可贵的是,学生们能够听得进,还不厌其烦地修改。孺子可教,难得难得!没有人是生而知之,可教可塑,未来可期。如此以往,久久为功,必能成器也。


在刘杰带领下,学生的一篇稿件从选题,到成稿,再到标题,直至送达编辑部,几番修改,完成了从“田头到餐桌”的旅程。

4
20253月,刘杰(左二)带领2023级新闻专业学生在庐江县同大镇采风实践。
328日(农历乙巳年二月廿九) 星期五   

   

阅稿有辛苦,也有欣喜,今天看到学生的一篇小稿《虫疗?千足虫“织”就生态锦》,欣喜之余,不由舞之蹈之。此文篇幅不长,却记事有趣,文字也有趣,有人有事,也有意义,是难得的好稿子。你看:
三月的晨雾中,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马尾河湿地迎来一场独特的“阅兵式”——数以百计的马陆虫在柏油路上蜿蜒成流动的褐色河流,这些身披环甲、步足如簧的“千足工兵”,正用身体丈量着湿地生态复苏的刻度。“可别小看这些‘蜈蚣亲戚’,它们爬过的地方,土地都会‘笑’出酒窝。”清晨6点,69岁的湿地管护员李长林骑着电动三轮车沿河巡查,车轮小心避让着迁徙的虫群。这位与马尾河相伴三十载的兆河故道人,随身携带的巡护日志里夹着新旧土壤样本:2018年硬化板结的灰黄土块与2023年蓬松的黑褐色土团形成鲜明对比。“马陆就像活的松土针,每只每天能加工20倍体重的枯叶,经它们‘发酵’的腐殖质,能让芦苇根系延长3倍。”
这第一段文字,看上去平平常常,其实如同新闻消息的导语,“五个W一个H”的新闻要素齐全,清晰准确,干净利索,岂不赏心悦目么?看来,新闻随处可见,问题是能不能发现得到、观察得细、描述得好。特别是科学上的问题,湿地生态环境的美好,源自于科学的综合治理,小小的叫作马陆虫的千足虫,其实就是湿地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实习采风的学生能够注意到,还善于观察、捕捉事实,又钻进去研读、跳出来写作,看来是真的弄懂弄通了。荡开去说一下,恐怕学生熟读过法国亨利·法布尔的《昆虫记》,不然真难以与虫为舞,写出如此专而不涩的新闻小品文啊!不过,也有不足,短文加了个副标题——庐江盛桥镇马尾河湿地治理见闻,一下让柔软舒适的生物科技文字,变得生硬呆板了许多,大有要给千足虫再来个画虫添足,其实大可不必多此一笔呢!

5
刘杰(图片来源于网络)
42日(农历乙巳年三月初五) 星期三   

   稿

稿者,文章也。为什么要改,因为不顺,如同今日回到老家,吾妻突然不适,其实就是身体各方面出现了不顺乎的问题。先是吃点顺气理胃的药,再加上退烧药,睡上一觉就会好些。改稿和调理身体不适是一回事,先看表,即题目如何,顺着题目调理文脉,也才能由表及里,越理越顺,如若不然,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比如有新闻专业同学采风,写紫荆村书记致力打造“韭菜村”,题目是《“割韭菜”的“小书记”》,后提议加“喜欢被”三字,一逗一谐,似乎更好玩些。然而文内先是搞环境文明建设,然后才是发展韭菜如何如何,就显得有点儿文不对题了,后提议围绕韭菜一根线,先是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再是签订保护价格维护村民利益,然后再是各种服务保障,就慢慢顺乎了许多。最后发来一改再改的稿子,只是提议文章开头就来个某某地方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韭菜村”,接下去一连串的故事,就分外好看耐读了。

又一次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指导




来源:金台唱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148#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旁听庭审被设法阻挠




来源:等深线(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