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54:18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四、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台注:不知世之造道者,将追逐于汗漫之途,茫无穷极之域欤?抑或有所止鹄欤?至如“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辩,其说非不精察,然而君子之辩,不悬是以为目的而止之也,怪诞骇俗之行,非不难能,然君子之行,亦不悬是以为目的而止之也。

陆注:不知道那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是要穷尽那无穷的东西、追求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止境呢?那些对“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分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啊;出奇怪异的行为,做起来不是不难,但是君子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


咔咔,这一节儿就更考人了,你们就更找不着北了。

识:记。
意:猜测、意料。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察:辩。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注:“犹分辨也。”
止:停、罢。

倚:偏、歪。
魁,形声。从斗,鬼声。“斗”,长柄酒勺。本义:汤勺,调羹。

倚魁:歪勺儿,指故意刁难。

译文:
(问)不记得路途的,一定也可以没完没了、不停地追下去吗?(咔咔)
(答:丫的)猜测也要有个限度哈(你靠猜测,你消停吧),如那“白和硬”、“同不同”、“厚不厚”之类的辩论,(没劲)。不是不辩论,而是君子不辨罢了。(你)故意刁难的言行,不是难不倒(你),而是君子不为难(你)罢了。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54:5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五、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大陆的断句: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台注:故古语相传,譬为学于行远,前面得路之人,在彼等候我,我便当努力追赶上去。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何得云不能同样到达呢?

陆译:所以学者们说:“我迟缓落后了,在他们停下来等我时,我赶上去靠近他们,那也就不过是或迟缓一些、或迅速一些、或冒前一些、或落后一些,为什么不能同样到达目的地呢?”

译文:所以学习喊慢的(感到吃力),别人停下就当是等我,我就不停而赶上,就也或慢或快、或先或后就到了,凭什么不可能一样算到达?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55:15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六、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之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台注:故一步接一步,直前不休,虽迟钝之跛鳖,亦可抵达千里;一层加一层,积累而不已,虽平地亦可成为丘山。堵塞水源,开放穴窦,江河即便枯竭;且前且却,忽左忽右,六骥亦不能行达远道。人之才性,其相悬殊,岂止如迟钝之跛鳖,与善走之六骥而已哉?然跛鳖能致千里,而六骥不能,此并无其他原因,或为之或不为之而已耳!道里虽近,不行则永无到达之期,事物虽小,不为则永无成就之日;其为人多闲逸怠惰者,则其成就亦不能高人多少了。好法而能行的,则谓之士;践履笃实,则谓之君子;智虑敏给,而不困竭,则谓之圣人。

陆注:所以一步二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可以被搞干;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至于各人的资质,即使相距遥远,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悬殊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爱好礼法而尽力遵行的,是学士;意志坚定而身体力行的,是君子;无所不明而其思虑又永不枯竭的,是圣人。

体通“履”。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明:仁。
齐:治、理、修。

译文:所以半步不停,瘸腿王八也可以行千里;堆土不停,山丘终成;塞其源头、开渠放水,江河都可以干竭;时进时退、时左时右,六匹千里马也到不了。那么人与人之间才情的差距,难道有蹩足王八和六匹千里马的差距大么?而是蹩足王八做到的,六匹千里马没有做到,这没得其它的原因,有的做了、有的没做而已。路即使近,不走也到不了;事即使小,不做也做不成。做人呢有很多闲日子,大家都差不多,崇尚礼法行事,雅士;志向专一履行,君子;不停地修仁德,圣人。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56:07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七、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台注:人而无礼法,则伥伥然若不知所往;有法而不能通知其意义,则瞿瞿然若无所遵守;依乎法而又深知其统类,然后温温然若有余裕矣。


陆注:人没有礼法,就会迷惘而无所适从;有了礼法而不知道它的旨意,就会手忙脚乱;遵循礼法而又能精深地把握它的具体准则,然后才能不慌不忙而泰然自若。


这次你们就错得老远了。

伥,狂也。俗字作猖。——《说文》
志:识、知。
义,“仪”的古字,仪式。
伥,狂也。俗字作猖。——《说文》

渠渠:深广、空旷、茫然。《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

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

译文:人类,没得礼法就会猖狂,有了礼法却不知道礼仪(仪式、动作),就会茫然;依照礼法又彻底推行之后,温文尔雅。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56:54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八、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台注: 何谓礼?礼是用来端正身心之道,何谓师?师是用来端正礼法之人。无礼将以何物正身;无师,吾何由而知礼之合乎理?礼如此行,吾亦如此行,是情性安于礼矣;师如此说,吾亦如此说,则是智识与师相同矣。行安于礼,智识与师相同,即与圣人无异矣。是故以礼为非,是不知有法;以师为非,是不知有师。不顺从师与法,而好自用私智者,譬犹目盲不能见而使之辨五色,耳聋不能听而使之辨五声,除妄乱而外,无可为矣。故所谓学者无他,质言之,礼法是也。至于师,则身为仪则,而以自安于礼为贵者也。《大雅•皇矣》之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亦谓礼本自然之天则,断不可以私智乱之也。

  按:正身而曰“礼然而然”,是有礼而无我也;正礼而曰“师云而云”,是有师而无我也,无乃太机械乎?荀子言礼,与法家言法,所不同者,盖无几矣。

陆注:  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所以违背礼法,那就是无视礼法;违背老师,那就是无视老师。不赞同老师和礼法而喜欢刚愎自用,拿他打个比方,那就好像让瞎子来辨别颜色、让聋子来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之外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嘛,就是学习礼法;那老师,就是以身作则而又重视使自己安守礼法的人。《诗》云:“好像不懂又不知,依顺上帝的法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若,顺也。——《尔雅•释名》
舍:除了。

好自用:喜欢另搞一套(自:另外,解成 自己  也通,但是目前,他们还没有  表自己  的习惯)

自,在。贵自安者。(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译文:《礼》,用来正身的;师,用来正礼的。无礼凭什么正身,无师我怎知礼仪是正确的。《礼》叫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对礼爱好、安心;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就是知道尊敬老师。
对礼爱好、安心,知道尊敬老师,就是圣人了。所以,无视礼就是无礼,无视老师就是无师。不是老师教的礼法,而喜欢另搞一套,就好比像用瞎子分辨颜色、用聋子分辨声音,除了乱整之外,就没得作为。所以,要学习的是礼的规则。老师只是以身教来校正礼仪,而贵在安心学。《诗》经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说的就是这意思。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历来就众说纷纭,归结大致有两个说法,一是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是啥子都不晓得,(喻民风淳朴,)是民众归顺帝君的法则
另一是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是不声不响,顺应上天的规律。

很明显,以上的两个观点,都不准确,至少不符合荀子的本意。

因为,荀子引用的是诗经,所以,在此,我只讨论后者。

这个帝,是指先王。
明:仁。
以,连词。以及、和。
夏:大屋、宫殿。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革:铠甲、甲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不通“丕”: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识:记、
译文:先帝告诫文王:上天赐予你的是仁德,不要大搞声乐和美色,不要扩充宫殿和铠甲(指战争)。要牢(大)记要非常(大)明白,遵守先王的礼法。

咔咔,看来荀子是弄懂了的,就是要人们谨记,与前文 “安心”照应。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58:54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九、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⑩,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台注]

端正诚悫,顺事尊长,此可谓善少者矣。再加以谦虚勤学,又立心平正而无上人之意,则进于君子者矣,怠惰苟且,好吃懒做,不顾廉耻,此可谓恶少者矣。若加之放荡凶悍,阴险贼害;不顺悌于长上,则直可谓不祥少者矣。其将陷于刑法诛戮可决也。尊敬老者,则壮者亦将归附之,不迫蹙穷苦无能之人,则贤能通显者,亦将以类相聚矣。冥心修己不为人知,凡有设施,亦无所企求,那无论贤与不肖一皆亲之矣。有此三种德行,纵遇大患,天或终将裕之,不使之陷于祸乎?

陆注:端正谨慎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为好少年了;再加上好学谦虚敏捷,那就只有和他相等的人而没有超过他的人了,这种人就可以称为君子了。苟且偷安懒惰怕事,没有廉耻而贪图吃喝,就可以称为坏少年了;再加上放荡凶狠而不顺从道义,阴险害人而不敬从兄长,那就可以称为不祥的少年了;这种人即使遭受刑罚杀戮也是可以的。尊敬老年人,那么壮年人也就来归附了;不使固陋无知的人困窘,那么通达事理的人也就汇聚来了;在暗中做好事而施舍给无力报答的人,那么贤能的人和无能的人都会聚拢来了。人有了这三种德行,即使有大的过失,老天恐怕也不会毁灭他的吧!




你们这是啥子解释哦。

弟,通“悌”:敬爱兄长。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兴?——《论语•学而》,在这儿应概指孝悌。

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喻造就人材。钧旋毂转。——《淮南子•原道》

遂:坠。震遂泥。——《易•震》

译文:正直诚实、孝顺尊长,就可以叫好少年了;再加上好学、谦逊、勤快,那就有无上的造就了,可以做君子了。偷懒怕事,没得廉耻又好吃好喝,可以叫恶少了;再加上好斗且不敬,阴毒且不孝顺,就可叫不祥少年了,即使被弄上断头台也行了。国家善敬老年人,那么年轻人也就归顺了;不鄙视穷人,那么人才就会越来越多;默默地做,施恩不求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这三个能耐,即使有大过,上天也会不落下他。

最考人的是“而贤不肖一焉,”

台注:那无论贤与不肖一皆亲之矣。

大陆网注:贤能与不肖的人就都会归于一处。

国学智慧网:那么贤能的人和无能的人都会聚拢来了。

他们的解释很显然都有硬伤,君子是不会和不肖的人在一起的。不贤(不肖)的人,只要你有权力,你完全不用担心他们会不会拢来,你所要担心的是你能不能远离。
只有贤人,即人才才会拽,他们不一定因为你有权力就会跟随你,除了你有仁德。反正理想国度就是这样。

贤:善、好

前文已经解释了,不肖:不善、无礼、不好。

前文是 默默地做,施恩不求报,那么这个  而贤不肖一焉:而好不好就一目了然了。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59:18 | 只看该作者
四十、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也,勇。

  [台注]

  君子之求利,极其疏略;远离祸害,唯恐不早;趋避耻辱,有如怯惧。道义所在,行之又极勇毅。

陆注:君子对于求取利益是漫不经心的,他对于避开祸害是早作准备的,他对于避免耻辱是诚惶诚恐的,他对于奉行道义是勇往直前的。

略:封、限定、界定。天子经略土地,定城国,制诸侯。——《左传•昭公七年》


译文:君子追求名利,要控制;远离灾害,要趁早;回避耻辱,要快点(像害怕的样儿);修道,要勇猛精进。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0:00:49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一、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台注]

  君子贫穷而志气广大,富贵而礼貌恭敬,安闲而血气不懈怠,劳倦而容色不苟慢,发怒时,有所夺取,而不过分;欣喜时,有所赐予亦不过分。君子贫穷而志气广大,因仁爱之心重,故所思者广。富贵而礼貌恭敬,因权势之意轻,故不以骄人。安闲而血气不怠慢,因能断之以理。劳倦而容色不苟慢,因能泽之以仪文。怒时而不过夺,喜时而不过予者,是能以礼法克制私意也。所以《尚书•洪范》云:“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言能以义胜私欲也。

陆注:君子即使贫穷困窘,但志向还是远大的;即使富裕高贵,但体貌还是恭敬的;即使安逸,但精神并不懈怠懒散;即使疲倦,但容貌并不无精打采;即使发怒,也不过分地处罚别人;即使高兴,也不过分地奖赏别人。君子贫穷困窘而志向远大,是因为他要弘扬仁德:富裕高贵而体貌恭敬,是因为他要减弱威势;安逸而精神不懈怠懒散,是因为他选择了合理的生活准则;疲劳而容貌不无精打采,是因为他爱好礼仪;发怒了不过分地处罚别人,高兴了不过分地奖赏别人,这是因为他奉行礼法的观念胜过了他的私情。《尚书》说:“不任凭个人的爱好,遵循先王确定的正道;不任凭个人的厌恶,遵循先王确定的正路。”这是说君子能用符合公众利益的道义来战胜个人的欲望。

斟究: 1、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我一眼就能瞅出,是君子,不要喜怒于形色。只是,我要让笨笨明白呢,还颇为费劲。

过,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咼(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
不过:不走、不去、不到。
夺,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予:出售、出卖。岁适美,则市粜无予。——《管子》

先标点: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然后,我再把语序倒一下:不过夺怒,不过予喜。

直译:不会失怒,不会卖喜。

这儿,就出来了,平时我们说失言、失笑,就是说在人前说错话了、笑错了。

所以,意译:生气了不要发泄,高兴了不要卖弄,这叫礼性(法)克服了个人的情绪,《书》上说:“没有产生啥子爱好,就是遵守先王的指示;没有产生啥子厌恶,就是遵守先王的路线。”这就是说君子要用公义克服私欲。

2、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

杀势,我没找到出据,只能靠意会了:内敛。
隆:丰厚。

译文:君子贫穷的时候,志向仍然广大,叫仁厚;富贵的时候举止端庄,叫内敛。

3、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

柬,分别择之也。——《说文》,即选择。
理:治理。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柬理:选择治理,即  自律。

交:骄傲的气质。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这儿,当然要用褒义,好交:善养正气。
.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不苟篇


四十二、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台注:君子行己不贵苟难,辨说不贵苟察,名声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陆注:君子对于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

你们这是啥子解释哦,我都看不懂,我不相信那些笨笨还看懂了。

苟,苟且、草率、马虎、随便、随意。

名,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译文:君子,做事儿不重在追求高难度,言论不重在哗众取宠的认知,起名字不重在容易传诵;只求适当。

我为什么不像他们那样解释成 名声,接下来你就知道了。
.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0:02:34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三、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台注:故抱石于怀,赴河而自沉,是行为之所最难者?而申徒狄能为之,可是君子不以此为贵者,非礼义,非中道故也。“山渊平”“天地比”“入乎耳”“出乎口”“齐秦袭”“钩有须”“卵有毛”是辩说之最难持者?而惠施、邓析能持之,可是君子不以此为贵者,非礼义,非中道故也。

陆注:所以怀里抱着石头而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行为,但申徒狄却能够这样做;然而君子并不推崇,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高山和深渊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一样,齐国、秦国相毗连,从耳朵中进去从嘴巴里出来,女人有胡须,蛋有羽毛,这些都是难以把握的学说,但惠施、邓析却能论证它们;然而君子并不赏识,是因为它们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1、 然而君子不贵者

这个 然而,外行人呢,解成 可是、但是,过得去,内行人就要求高点儿了。


前文说了,所以,抱着石头沉河,是很高难度的行为,而申徒狄这个愤青因为看不惯这个社会,硬是就抱着石头给沉了,够不够牛B?然而,君子认为那值不得,那不符合礼仪。

然而:只是呢。(左传:臣岂不欲 吴 ,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

2、在此,聊一下: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

惠施这个人,前文已经说过了一些,是 名家 的大斑竹之一,而名家的管理员,即祖师,叫邓析,河南人,以专门以口才为难别人,相当于流氓律师,是当时反传统的典型,最终当然被官方洗白。
他们的言论,就近乎扯蛋了,反正你这样说,他就想法那样说,把你难倒为止,最终他才是对的。
邓析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两可说”,就是说,他要谁是对的,那就一定会对,所以,很能打官司。是中国的第一个律师。

因为他们的书都失传了,所以,我也没法整明白,只能和其他人一样,靠推理。
就按“陆注”去理解吧,只是猜测一下:钩有须。
一般采用的是:清末人俞樾云:钩疑姁之误,姁同妪,须同鬚,妪本无须,而云有须,故曰:是说之难持者也。

大家都可以猜,我也可以猜。从“卵有毛”来看,不应该是指人,应该指物。

在那个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东东,应该是钩绳规矩(四种工具。钩可定曲,绳可定直,规可定圆,矩可定方。《管子•形势》:“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

须:兽的爪儿。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字典上,把 钩 ,猜成 定曲,肯定就是外行了,钩和绳是连在一起的,钩是起定点作用,这就是定曲直。即木匠要用钩抓住木头的一个点,然后延伸墨线,取长短曲直。

这就出来了:钩是有爪儿的,不信你瞅,它抓的多紧啊、多稳啊?
十有八九是这个,猜测成 妇女有胡须,折腾上确实够,但是没得相应的出据,我这个有根有据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