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81#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22:35: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秦克峰



1582#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8:16: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下架!召回!自查!处理!四川人民出版社发布致歉信

6月5日晚,四川人民出版社通过公众号发布致歉信。


半夜醒来,看到这封致歉信,打算写点对出版、出版人的感受。半睡半醒,迷迷糊糊,零零散散——但都是真实感受。
1)可以说,面对舆情,四川人民出版社及时发布致歉信的做法很及时、很得当。

2)有错误,敢于承认,敢于承担,值得称赞——因为很多出版社面对读者批评时,连错误都不敢承认。

3)但是,必须要认清一个问题——认错、致歉只是化解舆情的第一步,不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痛点,以后这种舆情会越来越多。
行业痛点在哪?好几个方面……

4)出版业内卷严重,重销量重利益不重质量。编校人员待遇不高,能力不足,学习不够,责任心不强——摆烂心态很多、很严重。

5)待遇差,出版人何谈责任心?暂不谈敬畏文字、出版情怀,在大部分出版人眼里,出版工作也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而已。

6)——有的有情怀能力不足
——有的有能力情怀不够
——有的就是混口饭吃
——有的靠专业知识或人脉想方设法入群挤圈——亮亮相、发发文、走走穴、挂挂名、写写书、讲讲课,补贴家用,赚点名声——乐此不疲——不容易但有些悲哀。

7)如此看来,很多出版人是不容易的。
——一方面,我们要求他们敬畏文字、出版情怀,
——另一方面,他们日复一日面对枯燥的文字,待遇却不高——还要随时面对读者的挑刺、质疑——还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机会”。

8)待遇是待遇,敬畏是敬畏,文字是文字,情怀是情怀。当我们谈论工作时,自然少不了谈待遇——但任何一份工作都不能少了情怀——即便你没有。

9)回到这封道歉信本身。下架召回的不应该只是三版,二版和三版差错一样,也应该下架。二版,社长作为出版人,比一版多了很多差错,应该要反思。

10)舆情发酵——没有办法的办法(道歉)——下架——召回——整顿——自查……如此循环,不是好现象——只是化解舆情的套路。

11)因为编校质量而下架导致的损失有多大,笔者不知道。为了省钱——不请外校——或是外校费用极低——与一本书下架相比,这个省钱不应该!

12)有些编辑只看重重大选题、看重时间节点,选题一堆,约稿无数,最后过滤、舍弃——2021年笔者就曾被川人社的蔡某君摆过一道——不过我能理解她的做法——2021年那个重要时间节点,她还是太急于表现自己了——不管能力有多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13)所有不注重编校质量的出版心态、出版态度、出版速度、出版流程……都可能会引发舆情。这与情怀无关、能力无关——就是没有责任心——因为你心不在这里。

14)出版业内卷——重效益收益
出版人内卷——重私利小利不够大气

15)作为出版圈外人,小张作为旁观者更清。——出版人不必言必谈出版情怀——不管什么职业起码要讲良心、有职业道德。民航飞行员要保证大家的飞行安全,长途大巴车司机要保证大家的行车安全,外卖小哥要及时准确送到你家门口。

16)社会的齿轮环环相扣才能正常运行。@出版人:出版工作就是你的一份职业,就是你谋生的一种方式,谈不上雅或俗——靠任何职业谋生,都要有对待这份工作的职业道德!出版人的职业道德,起码是对得起买你书的读者!——让差错更少,让知识、信息、观点传递更准确!

17)正确认清自己,很重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位置、人品、格局——任何时候!

18)今年,打算要给20家出版社图书挑错,如果连续给一家出版社挑出10本以上存在众多差错的图书,是不是这家出版社就是天天道歉,天天下架,天天整顿,天天自查……

19)读者曝光的图书差错永远都是冰山一角,出版社、出版人,有几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经手的书合格了?

20)给出版社挑错,今年会继续。最近将会针对某华东某大学出版社的教辅图书挑错!

来源:小张咬文嚼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yEs3qCkVR3GvrR9I87-pA
编辑:郑程程


1583#
 楼主| 发表于 2023-6-10 23:09: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发布

由澎湃新闻牵头发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和上海蜜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今日发布《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如下: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成为公众主要表达平台的当下,网络不规范用字(词)现象越发凸显,在引发交流障碍的同时,对汉字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重视互联网平台语言使用,纠正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促成使用规范字、维护汉字文化的社会氛围,对于与时俱进守护汉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关注互联网场景下不规范字词使用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随机采集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期间全网近5000万篇材料,提取错别字词使用现象,从错误类型、平台渠道等角度深挖不规范字词背后的规律,总结造成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的原因,针对政府、媒体、内容平台、公众等多元主体提出互联网汉字规范使用建议。针对互联网平台特征与不规范字词出现的原因,建议成立由网络监管部门牵头、多方合作的网络语言生态联合体,以技术监管平台建设、规范用字用词评估、政策建议发布,形成促进互联网语言规范化的合力,推动规范、积极、向上的互联网语言生态建设。

一、 不规范字词简介
1 不规范字词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规范汉字,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不规范字词即未按照规范要求使用汉字。网络语言环境中的不规范字词主要包括误用繁体字、异体字、异形词、常见错误等。

繁体字是指将古代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形态进行规范和整理后形成的书写形式。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后,大陆地区开始推行使用简体字。

异体字是一个字正体之外的写法,与正体字的字音和字义相同但字形不同,也称为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为适应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国家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呈现规范字与异体字对应关系,为规范字的选用提供标准。在网络平台的日常交流中,应根据规范要求,主动使用规范字。

异形词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为统一使用标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异形词整理表,明确在新闻出版、信息处理及日常语言环境中推荐使用的词形。

除以上三种外,因字音、字形、词义相近,部分音义存在差别的词语容易被混用、错用,如“的”“地”“得”误用等,可归类为常见错误。常见错误在网络错别字中占比最大,在日常生活中也最容易出现。整理列举常见错误等错别字案例,对提高公众用词用字水平,树立规范用字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 使用不规范字词的危害
不规范字词在互联网信息传递、共识理解方面造成障碍。使用不规范字词会影响信息的表达和接收,特别是在浏览社交媒体、公众号内容、互动论坛等快速碎片化阅读场景下,不规范用字增加用户的信息接收困难,容易导致理解歧义,进而引发用户焦躁情绪,不利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理性思考与批判接收。

政府、媒体在互联网平台内容发布中出现不规范字词,会降低内容严肃性,影响政策文件、报道内容的发布质量。政府、媒体作为专业内容生产者和发布者,自身具有较大影响力,出现不规范字词体现了其专业性的缺乏,导致自身形象和公信力降低,难以回应公众的信任和认可。

网络不规范用字问题频发,不仅影响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也对公众造成不良示范,造成公众对待汉字的随意态度,既不利于汉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不利于尊重知识氛围的建设和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对以汉字为纽带的社会文化认同构建造成阻碍。

3 规范使用汉字的意义
规范使用汉字是促进高效交流的必要条件,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是展现中国形象的必要之举。减少不规范字词使用,可以提高公众的汉字书写和识别能力,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增强信息可信度,促进互联网平台信息有效交流;倡导使用规范汉字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汉字、保护汉字文化的氛围,引导公众以正确使用汉字为荣,增强公众对汉字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促进文化自信的形成;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最频繁接触到的文化标志,在互联网平台使用规范字,能体现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素质与对母语的自信态度,展现中国的文化大国风貌。

我国以法律、标准规范汉字使用,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异体字、通用字、印刷通用字表等规范标准。200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2013年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与时俱进地确定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规范标准。社会各界针对规范使用汉字发起倡议和专项整治工作。2021年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并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环境下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问题研究和原创技术研发,加强语言技术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2022年2月中国出版协会等11家协会、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2022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工作。2023年1月,教育部发布《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要求信息技术产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学习掌握汉字使用规范,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二、 网络不规范字词现状及特征
当前网络不规范用字现象不容乐观,互动论坛、微博等互联网公共社交平台上常见错误、繁体字、异体字频现,政府、媒体网站及新媒体宣传账号发布内容中也存在误用和疏忽,对规范用字环境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运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摸查,分析其出现特征及影响因素,形成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有利于改善网络用字现状,提高公众的用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1 数据来源
本课题使用的网络不规范字词数据库由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建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期间互动论坛、数字报、客户端、微博、网站、微信、短视频平台七类信源内容进行随机抽取,形成具有4946.3万条、706.6亿字内容的样本,排查异体字、异形词、繁体字和常见错误出现情况,以错误类型、错误案例进行细分统计,对当前网络环境中不规范字词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具有135.9万次不规范字词使用的数据库。

2 不规范字词使用现状
根据数据库信息,按照不规范字(词)出现频次,整理互联网平台出错较多的错别字,并在括号中标注正确写法,易错前20名分别依次是:帐(账)号、米(美)国、莲(连)花清瘟、妳(你)、座(坐)落、戮(勠)力同心、好象(像)、岀(出)、沒(没)、內(内)、彷(仿)佛、愛(爱)、台帐(账)、架式(势)、按耐(捺)不住、颤(战)栗、过份(分)、來(来)、笔划(画)、線(线)。
TOP20不规范字词

高频不规范字词统计

常见错误是互联网上主要出现的不规范用字(词)形式,在TOP20高频不规范词中占9项。常见错误中帐(账)号、莲(连)花清瘟等属于误用形近别字,颤(战)栗、架式(势)等属于误用读音相近的字。另外,互联网上还存在为表达其他含意故意使用不规范字的情况,如“米(美)国”来源于网友模仿日本对美国的称呼,该类特殊用法目前在网络平台上已具有一定流传度。

异形词、繁体字各有5项出现。异形词因音、义均相同,曾经都被广泛使用,虽然经《异形词整理表》确定规范用法,但因宣传不足,公众依然延续旧有的使用习惯,具有易错性。TOP20中繁体字中岀(出)、沒(没)等与正确用字的字形非常相近,在快速输入或手机等小屏幕输入场景中易混淆;妳(你)、愛(爱)等属于近年来互联网上常见用法,被部分网友故意用于表达个性,因此出现频率较高。

按照错误类型统计,常见错误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型,占比超过六成;繁体字也是较常出现的错误类型,占比达到20%;异体字、异形词出现相对较少,因异形词、异体字可将规范文件纳入输入法数据库,通过选词推荐等技术手段减少误用。相较而言,形近字、形近词错选等常见错误以及公众主观通过错用体现个性的情况更易发生,且可能通过输入法记忆功能固化错误选择,成为网络不规范字词出现的主要原因。
不规范字词分类统计

3 不规范字词来源分析
对各条不规范字词的来源数据进行采集,共分为7类,具体范围如表2,对不同来源中不规范字词的出现频率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不规范字词来源分类与数量

各来源出现不规范字词的万字错误率平均为0.192/10000。对比不同来源出现频率,数字报错误率最低,仅为0.129/10000,延续媒体对内容严谨性的要求。视频平台错误率最高,达到0.615/10000。微博平台错误率低于平均,因内容篇幅短,且内容风格更加生活化,相较其他平台产生错别字的概率较低。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者来源广,属于互联网时代流量较大的信息发布渠道,但微信在公众平台内容发布时已经引入疑似错别字的自动判断功能,对提升用词规范性、避免常见错误有所帮助,因此微信平台不规范字词出现频率低于客户端和网站。

不规范字词来源错误频率

对比不同来源不规范字词的错误类型。互动论坛、微博作为互动性渠道,在常见错误外,其他三类错误也超过45%,体现互动性平台语言表达的多元性;繁体字、异体字的频率占比高于其他渠道内容,因互动平台内容更具个性,网友倾向于采用繁体字、异体字表现独特个性。数字报中使用繁体字的占比相比其他渠道低,体现了书籍报刊简化字使用要求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延续。视频、微信渠道内容异体字使用占比低于其他,因异体字字形复杂,对于视频观看、微信公众号阅读等场景会造成理解困难,在两类渠道的内容发布中更加重视避免异体字使用。

不规范字词来源中错误类型占比

统计不同来源内容中四类不规范字词的TOP10。在互动论坛,因字音字形相近导致的常见错误和繁体字误用问题较为突出,如帐(账)号、岀(出)、沒(没)等字词在字号小、书写及阅读速度快时容易混淆。
互动论坛不规范字词top10

微博中不规范用词中口语化、个性化风格明显,妳(你)、愛(爱)、米(美)国等字词均属于网络流行语。因其流行性,在出现不规范用字现象后,如不能及时纠正,会导致更加广泛的影响,形成用错字、用繁体的错误风气。
微博不规范字词top10

数字报、客户端作为专业内容生产平台,在内容和常见不规范字词中表现出不同特征。数字报用词更加书面化,除电光火石(石火)等个别知识性错误,其余错误以因字形或字音一致且字义相近导致的误用,错误频次较其他渠道低;数字报渠道没有出现其他渠道高频错误“莲(连)花清瘟”,体现数字报作为媒体的专业性。客户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错误既有微博特征,也有数字报特征,错误频率相较数字报高,体现了客户端专业主体和多来源主体相结合的内容生产特征。微信在内容风格方面兼具数字报和客户端的特征,符合微信平台发布者与读者群广泛的特征。同时数字报、客户端、微信渠道误用的异形词重合度大,且主要是书面表达中具有文学色彩的词,显示出当前在文学词语规范使用普及中存在短板。

数字报不规范字词top10

客户端不规范字词top10

微信不规范用词top10

网站渠道不规范字词出现频率高,异体字、异形词错用也有较高频次;不规范用词类型较多,既包含书面语、口语的常见误用,也存在谐音字的故意误用。异体字、繁体字使用增多可能与网站多元内容主题有关,也与网站分类中包含境外网站有关,侧面反映了复杂多元的互联网场景中规范字词面临的挑战。
网站不规范字词top10

视频作为以影像、声音为主的复合信息载体,是目前受众最广泛的信息传播手段。为获取流量,机构创作者的视频中常采用拼音缩写、繁体字、猎奇字词等吸引观众注意力,个人创作者的视频存在通过不规范字词表现个性的现象;视频信息主要画面、声音传递,在标题及字幕部分的不规范字词使用对信息表达影响小,这是视频中不规范字词使用远超同样具有个性化表达特征的微博平台的原因。从视频创作的自身规律来看,创作者往往在视频、音频编辑环节用时较多,在文字信息编辑环节用时较少,在审阅时对文字关注度不够,形近字、同音字等问题易被疏忽,且视频发布后错误较难更正,客观上造成视频中错误字词多的现象。因此,更需要探索在视频创作和传播中避免不规范字词问题的有效手段。

营销号在视频及标题中滥用繁体字吸引观众注意

个人用户在视频标题中使用繁体字表现个性

视频不规范字词TOP10

三、 网络不规范字词成因分析
互联网不规范字词现象应当引发全社会关注,多角度分析不规范使用行为背后的原因,为总结互联网不规范用字治理措施提供支撑。
1 人机交互输入方式的限制
互联网时代的人机交互方式是导致互联网汉字不规范使用的重要原因。相比手写等传统记录方式中逐字思考记录,使用计算机录入可通过输入法的联想功能大大加快内容输入速度,但更容易出现形近、音近字选择疏忽;输入法选词推荐同时呈现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字义不同的易错词,增加了困惑和误用的可能性;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和内容发布的节奏快,屏幕阅读时使用者阅读速度快,内容校对的时间减少,加大了纠正不规范字词的难度。多种原因增加了互联网平台出现不规范字词的概率。

2 内容来源多元化趋势下,创作者能力参差不齐
相比传统内容载体对内容发布者的专业性和资历要求,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平等特征极大降低了内容创作与发布的门槛,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内容创作号等社交平台与内容平台给予更多人发声的窗口,在丰富互联网内容环境的同时,也存在部分创作者水平有限、对待内容责任感不强的问题,在语言使用上表现为频发的用字用词不规范现象。不规范的语言对内容质量和读者阅读体验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互联网整体内容生产环境的健康发展。

3 网络个性化表达助推不规范用字用词风气
网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塑造了网络上的个性化表达,部分网友或通过谐音字词使用增加表意的丰富性,或通过谐音梗等方式展现自身的独特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传统,追求新、奇、特的网络语言风格;部分网友为借助互联网部分匿名的属性,通过歪曲汉字形、音、义,表达调侃、戏谑、讽刺的情感,或发布违反公序良俗的信息,实际上造成了对汉字规范使用、汉语语法规则的破坏,污染互联网语言环境。


在网络平台通过不规范用字表达讽刺情感


在网络平台通过不规范用字(词)传递不良信息

在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下,不当的语言使用易形成错误风气,导致网友的模仿行为,消解大众对于汉字的严肃认识,甚至蔓延到书面语场景中,造成语言的粗俗化倾向。不规范用字还有引发争议的风险,如2022年与明星相关的热搜词条出现不规范用字,引发网友对于明星通过故意误用回避讨论的批评,以及对内容平台整顿不规范用字做法的质疑,造成舆情风险。


网友对明星及内容平台的质疑
4 专业内容平台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语言对现实社会有迅速、直接的反映,社会事件、舆论风向的变化体现在语言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新的词语和词义。在新的字词及用法出现时,政府、媒体等专业内容发布者应对新词的用法进行考证,面向全社会宣传正确用法。在本次采集的数据中,数字报作为专业内容平台,是唯一没有在TOP10常见错误中出现“莲(连)花清瘟”误用的渠道,但在扩大公众重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方面还有进步空间。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词语,专业内容平台应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自查、规范使用,引导公众正确用词。数字报平台中较高频误用的“电光火石(石火)”属于具有一定使用门槛的书面词,出现误用后将为公众造成错误示范,在后续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

四、 互联网汉字规范使用引导措施
1 重视技术作用,推广用字用词规范
以输入法技术优化促进汉字规范使用是减少网络不规范字词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受技术限制,过往输入法仅通过正在输入的拼音等信息进行字词推荐。结合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优化输入法功能,实现结合上下文语境推荐选词,提高选词准确性。在内容发布平台引入智能不规范字词监测工具,优化文本内容检查功能,如微信公众平台的疑似错别字自动检测,以及澎湃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铀媒等专业的内容校对及管理工具,协助内容发布者正确规范用字用词,形成互联网正确使用字词的氛围;推广针对不同文体、主题的不规范字词检查工具,以技术手段促进汉字文化传承。

2 发挥政府、媒体正向影响力,做好主流引导示范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政府、媒体发声的重要渠道。公众对于政府及媒体权威性、专业性的信任赋予政府、媒体等专业机构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上更大的责任。用好网络传播渠道,以身作则保障发布内容中字词使用的规范性;强化内容管理与监督,对错别字出现较多、语言使用不规范的政府、媒体发布平台进行整改,形成严格有力的纠错机制;引导公众的规范用字意识,发挥平台影响力,开展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语言纠错活动,引导公众在积极参与中树立正确规范的用字用词意识,形成自觉维护汉字规范的社会氛围。

3 内容平台发起倡议,形成规范用字氛围
内容平台是面向公众的互联网内容运营主体,平台应主动承担规范内容的责任,营造规范用字、文明交流的社区氛围。开展专项行动提高公众对于不规范字词现象的认识,如针对传播范围广、高影响力账号发布内容中的不规范字词进行集中公示,普及汉字规范用法及常见错误,发起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帮助公众了解汉字规范用法。重视内容监管,打击不规范字词表象下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对滥用谐音、拆字表达恶意信息的现象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不良风气的传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4 开展专项监测,支撑语言规范推广
互联网不规范字词现象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受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征的影响,新的错别字、错别词快速涌现,对推广规范用法造成困难。在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下,对互联网内容进行大范围采集,分析常见不规范用法呈现的规律及背后的原因,可以为确定责任主体、明确措施方向提供有力支撑。组建负责互联网内容监管的技术平台,发挥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治理中的作用,响应互联网时代对智慧治理的要求,形成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合力。

五、 互联网语言规范监管平台工作建议
为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营造尊重汉字、尊重文化的正向氛围,针对互联网不规范字词使用现状,结合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特征,建议由互联网信息监管部门牵头,联合主流媒体、内容平台、专业技术机构,成立网络语言生态联合体。开发互联网内容规范监管技术平台,对互联网内容进行持续采集监测;研究确立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数据挖掘、阶段性对比分析;定期发布监测研究成果,总结不规范字词成因及公众在互联网平台的语言习惯,聚焦纠错堵点,寻找有力抓手,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规范用字对策建议。

平台工作成果建议以多种形式发布,面向政府提交内容监测报告,以客观翔实的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支撑;面向媒体等专业内容生产者发布参考报告,帮助媒体提高规范用字能力,明确引导公众规范用字的工作重点,推动媒体参与规范用字推广工作,根据媒体具体需求可酌情提供脱敏后的监测数据用于参考;面向公众发布易错词榜单,普及正确规范用字知识,帮助公众提升用字水平,营造规范使用汉字的社会氛围。

六、 关于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
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由澎湃新闻牵头发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和上海蜜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旨在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数字内容安全与治理研究服务机构,开展内容生态演变机理及其调控对策机制研究,为数字内容生态创新与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澎湃新闻是以原创新闻为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拥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一类资质,其自主研发的“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为内容生态领域的平台方、生产方、管理方、从业者等,提供以涉政安全服务为特色的、“人工+智能+制度”的内容安全解决方案。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等共同投资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承担上海市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培育建设任务,重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等工作。

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是上海市重要网络安全功能性机构,以建设“国内一流安全测评服务机构”为目标定位,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等业务,在国内首创“一个平台、资源共享、多方授权、服务各方”的集约化测评服务模式。

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系我国出版发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目前拥有零售门店近60家,包括新华书店、上海书城、教材书店等一批在读者中享有盛誉的著名品牌,也先后推出了玛德琳童书馆、南村映雪、1925书局等全新品牌特色书店。

上海蜜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跨模态信息检索和智能校对应用,为政府和企业各类办公场景提供数据智能应用软件。

来源:媒体与语言(公众号)

编辑:郑程程

1584#
 楼主| 发表于 2023-6-16 16:07: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东一高校回应干部在车内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被抓现行:撤职降级,启动师德师风处理程序
6月14日,广州市的丁女士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卓姓干部,插足其儿子婚姻,该男子与其儿媳疑似在车内发生两性关系。学院纪委表示依规依纪进行了处罚。
编辑:潘洁


1585#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19:51: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501)洋洋洒洒

编者按:“每日一怼”原是上海周俊生先生在其个人微信上开设的专栏,本号曾有转载。但由于周先生的个人微信在去年停止使用,“每日一怼”专栏也因此停更。周先生对启用新微信号已无兴趣,但愿意在本号重开“每日一怼”,并顺承原来的期数。基本保持每日一篇,但不再以此为刚性目标。今天刊出的是第一篇,欢迎阅读,欢迎批评指正。作者也欢迎转发,唯一的要求是转发时请保留作者署名。


洋洋洒洒 yángyáng-săsă
(一)
2023年6月28日《解放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湿漉漉的江南》。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对南方的雨多,虽然早有心理准备,没想到这样的洋洋洒洒、时断时续、没完没了、纠缠不休。”这个句子中的“洋洋洒洒”使用有误。
“洋洋洒洒”的意思是规模或气势盛大。“洋洋洒洒”通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说话内容丰富,连贯不断的状态。句中的“洋洋洒洒”形容的是“南方的雨”,使用对象不合“洋洋洒洒”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洋洋洒洒”改为“飘飘洒洒”,“飘飘洒洒”是形容词“飘洒”的叠用,“飘洒”有一个意思是指飘舞着落下来的样子,句中说的“南方的雨”在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中是指小雨(即人们通常说的江南的黄梅雨),使用“飘洒”来描写它的状态是合适的,叠用为“飘飘洒洒”则强化了小雨落下时飘舞的状态。
(二)
2021年11月1日《新民晚报》第20版刊登文章《代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当时市区还有铁轨,丁零零,马路两边的铁栅栏拉起,洋洋洒洒的自行车队伍缓缓停下,等待黑压压的火车行经。”句中的“洋洋洒洒”使用有误。
“洋洋洒洒”的使用对象除了文章或说话,还可以是部分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如杂技演员表演的杂技,如果动作潇洒,内容丰富,且有一定的时间长度,“洋洋洒洒”也是可以用的。句中“洋洋洒洒”的使用对象是“自行车队伍”,但从句子语境中可以看出,这个使用对象是在一般的出行途中,而不是在表演,“洋洋洒洒”不能适用。
可以把“洋洋洒洒”改为“浩浩荡荡”之类的话语。“浩浩荡荡”是形容词“浩荡”的叠用,“浩荡”有两个词义,其本义是指水势盛大,引申后又可指事物的场面广阔壮大,句中用的是其引申义,用来形容“自行车队伍”是合适的,而叠用为“浩浩荡荡”可以强化使用对象盛大的场面。

来源:校对工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8SWQxFQnz31fXLeTQOpMw
编辑:秦克峰




1586#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20:33: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503)涌现

每日一怼(1503)

涌现 yŏngxiàn

(一)

2023年6月27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不过五十,足以治愈》。文中写道:“逛了一圈国金中心,满目都是四位数朝上的单品,令人毫无消费欲望;倒是腿有点乏了,内心涌现一个念头:要是这里有一家平民足浴店就好了,48元捏40分钟那种。”这节文字中的“涌现”一词使用有误。


“涌现”的意思是指在相当集中的时间里大量出现。“涌现”的使用对象要求在数量上不止一个,单个的人或事物不能做“涌现”的使用对象。句中“涌现”的使用对象是“一个念头”,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涌现”不合使用。


可以把“涌现”改为“出现”“产生”之类的词。“出现”“产生”都有生出新的事物的意思,它们对使用对象的数量没有特别的要求,因此这两个词都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二)


2023年6月30日《春城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景区摆渡车不能兜来绕去只为钱》。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暑假将至,与出游高峰相伴涌现的,是不少针对景区观光车、摆渡车的‘差评’。”这个句子中的“涌现”一词使用有误。


“涌现”含有褒义,通常要求其使用对象是具有正面性的人或事物,如“这个城市涌现出一批见义勇为者”“感人事迹频繁涌现”。句中“涌现”的使用对象是“不少针对景区观光车、摆渡车的‘差评’”,从社会常理来说,“差评”是一种具有负面性的事物,,“涌现”的使用扭曲了作者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涌现”改为“出现”。“出现”的意思是产生,显现。“出现”在使用中没有特别的情感投向,无论是正面性还是负面性的对象都可适用。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秦克峰
1587#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00:15: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505)发作

每日一怼(1505)发作 fāzuò


(一)2023年7月5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大规模骚乱折射法国社会治理难题》。文中写道:“打砸抢烧是犯罪行为,已经超出法治国家所能容忍的底线,不容姑息。近年,此类行为在法国反复发作,反映出法国社会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这节文字中的“发作”一词使用有误。“发作”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原来隐伏的事物突然爆发或起作用,如“他的胃病发作了,无法正常工作”;二是指发脾气,如“他的火爆脾气发作起来有点歇斯底里,让人害怕”。“发作”的这两个意思,其使用对象都只能是个人,文中“发作”的使用对象是“此类行为”,即“打砸抢烧”的“犯罪行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指的是当时发生在法国的一场大规模的骚乱)。但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发作”不能适用。可以把“发作”改为“发生”。“发生”指出现,产生。这个词的使用对象包括各种情况,适用于这节文字的语境。
(二)2022年4月10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遇到封控“没想到”,网上说法“夸张了”》。文中有个句子写道:“近几年,他时常感到心悸,还发作过脑梗腿脚不便“这个句子中的“发作”一词使用有误。“发作”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发作”带上了宾语“脑梗”,这是把“发作”当作及物动词来使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可以把“发作”改为“发生”。“发生”是一个及物动词,可以带上各种表示某种情况的宾语,如句中的“脑梗”。另外,这个句子还出现了“脑梗”和“腿脚不便”并列在一起的问题,使得“腿脚不便”和“脑梗”一样成了“发作”的使用对象。但是“腿脚不便”是“脑梗”发生后的结果,它不是“发作”的使用对象,两者不宜并列使用。因此,这个句子还要作更多的修改,可以把“还发作过脑梗腿脚不便”改为“还发生过脑梗,导致腿脚不便”。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s_1rLGeGU74blIGReEN3w

编辑:覃韵琪



1588#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22:23: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507)安放

(一)
2023年7月11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海上童心〉里的圣野》。文中记述作者为写作需要,向一位前辈(即标题中的“圣野”)借阅旧报,得到其热情接待,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七拐八拐终于来到他家,进得门来,只见桌上已安放着一沓旧报,是《新少年报》。”这个句子中的“安放”一词使用有误。
“安放”的意思是使物件处于一定的位置。“安放”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按照行为主体的意愿要在某个位置放置相当长时间的物品,如果只是暂时的,在使用完成后要移动位置的,就不宜使用“安放”。句中“安放”的指向对象是“一沓旧报”,但这“一沓旧报”只是“安放”的行为主体(即“圣野”)为了方便借阅者而临时放置在“桌上”,而不是准备将“桌上”作为长时间放置的地方,通常来说,在借阅者使用结束后,这“一沓旧报”就会从“桌上”移动到另外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安放”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安放”改为“放”。“放”在这里的意思和“安放”实际上差不多,但它在使用中不像“安放”那样有一定的要求,而是比较随意,特别是对临时放置的物件,使用“放”是合适的。

(二)
2021年12月1日《温州读书报》第5版刊登文章《小瑕疵:精品力作也难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笔者引用以上引文,旨在说明此谱条搞错了年份,把1955年1月22日发生的事情,安放在了1956年。”这个句子中的“安放”使用有误。
“安放”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具象性的事物。句中“安放”的指向对象是“1955年1月22日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安放”不能适用。
可以把“安放在”改为“错写成”之类的话语。句中说的是发生于一个“谱条”的错误,而“谱条”通常是写下的,故在这里使用“写”比较合适,实际上就是把“安放”改为“写”。前面的“错”用以说明“写”的性质,后面的“成”是对原文“在”的修改,用以说明“写”的结果。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Pov-tYomAhNdUpIblvOYQ
编辑:郑程程
1589#
 楼主| 发表于 2023-7-21 22:41: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508)作者 zuòzhě

(一)
2023年7月16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体验“学习”》。文中写道:“我大体也算是一个作者。小时候,经常听说,作者这个行业的人,时常出门采风云云。那时候,很有些不理解,坐在家里,一支笔,一叠纸,凭空想想就能完成的勾当,为何还要出门采风?”这节文字中的“作者”一词使用有误。
“作者”指的是写下某一篇文章、某一首诗、词或某一本书的人,也可以指创作某一件艺术作品的人。“作者”在使用中通常要求是针对特定的某一篇文章或某一首诗、词,或特定的某一本书、某一件艺术作品而言,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境,“作者”就不合适使用。这段文字两处使用的“作者”,前者说的是“我”的身份,后者把“作者”说成一种“行业”,这都不合“作者”的使用要求,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这段文字中的两个“作者”都改为“作家”。“作家”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上有成就的人,它在使用中不要求以某个特定的使用对象为前提条件,可以用来说明人的身份,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行业”,用在这段文字中是合适的。
当然,如果对“作者”做出某种特定的限制,“作者”也可以视作人的一种身份或视为一种“行业”,如“小说作者”“专栏作者”“业余作者”等。因为这时候的“作者”,不再以某个特定对象为使用前提条件,而是表明某人是专门写作“小说”或“专栏”的人,或在业余时间经常写作的人,从而成为一种人的身份称说甚至一种行业。
(二)
2020年10月20日《文汇报》第12版刊登文章《成为国产电影重要分支,悬疑片需迈过这道关》。文中写道:“无论在以观赏性为核心诉求的主流商业电影中,或是以艺术表达为核心诉求的作者电影中,悬疑元素都变成首选的叙事策略之一。《心理罪》《法医秦明》《犯罪现场》《沉默的证人》等商业电影中,往往将一桩刑事案件作为故事主线。而作者电影《江湖儿女》(贾樟柯)、《南方车站的聚会》(刁亦男)、《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等,也经常借用悬疑案件的外壳或者加入一些悬疑情节。”这节文字中的“作者”一词使用有误。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和“电影”组成了“作者电影”的概念,用来表示“电影”的一个类别,但它所表示的意思是让人难以理解的。通览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谓“作者电影”是与“商业电影”对举使用的,但是从常理来说,“商业电影”也是需要作者的,因此两者不能构成对举关系。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在于文中对“作者”这个词存在错误理解,错误地建立了“作者电影”这个表意不清的概念,影响了语意表达。
一般地说,可以把“作者电影”改为“作家电影”,指由专业作家担任编剧的电影,与“商业电影”对举。在通常意义上,“作家”是文学专业性比较强的人,他们写出的“电影”可以在文学性上有更好的表现,从而在这段文字的语境中建立起与“商业电影”对举的语法关系。但是,这样的修改只能认为是差强人意的,更可考虑的是把“作者电影”改为“文人电影”之类的概念,“文人”指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或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在汉语的社会学意义上这类人还可以被理解为不关心世俗事务的人,因此,从概念的对举性来说,“文人电影”与“商业电影”可以建议起更好的对举关系,从而实现更好的语意表达。
(三)
2020年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第10版刊登文章《〈金刚川〉:中国电影的又一个标杆》。文中写道:“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电影中最重要的一部,《金刚川》不负众望,虽然拍摄周期紧凑,但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在保持高标准制作的同时,也在主旋律叙事框架下尽量实现了作者化表达。”这节文字中的“作者”一词使用有误。
“作者”作为一个名词,如果在其后加上词缀“化”,那就是把名词转化为动词的用法。但是,句中的“作者化”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作者化”在句中修饰动词“表达”,其表达的意思是混沌的。文中是说电影“《金刚川》”在文学性上有较好的“表达”,但用“作者化”来表示这个意思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文中出现这个错误,还是在于对“作者”的意思存在错误理解。
可以把“作者”改为“文学”,也就是说要把“作者化表达”改为“文学化表达”。其中“文学”后面的词缀“化”也可以改为“性”。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2Di809v6XxAXHg-0a_7Vw
编辑:郑程程


1590#
 楼主| 发表于 2023-7-23 20:30: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510)成全
(一)
2022年1月21日《四川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一曲听得见宣纸灵魂的交响》。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书写,犹如月光投射于白雪,那头顶的月,地上的雪,两者互相映照着,便成全了一名作家的心性。”这个句子中的“顾全”一词使用有误。
“成全”意为帮助他人实现其愿望。“成全”的指向对象,通常应该是人的要求、期望之类,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有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易实现的。句中“成全”的指向对象是“心性”。但“心性”是每一个都具有的,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因此“成全”不能适用。
可以把“成全”改为“形成”。“形成”指经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有特点的事物。句中说的是“书写”这种活动成为一个有特点的事物,即“作家的心性”,使用“形成”是合适的。
(二)
2023年7月22日《今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野梅无病》。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35岁的汪士慎成全了自己作为孝子最后的责任,为父母守孝三年后,携着妻儿离开故乡安徽歙县,迁到扬州定居,开启了职业画家的新生涯。”这个句子中的“成全”一词使用有误。
“成全”的指向对象,通常还要求是他人的要求、期望,不能是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要求、期望。句中“成全”的指向对象是“最后的责任”,但从句中可以看到,这个“责任”是行为主体“汪士慎”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成全”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另外,“成全”和“责任”的搭配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成全”改为“完成”或“履行”之类的词。“完成”指按照预期的目的结束某项任务,做成某件事,“履行”指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两个词的意思有一定的不同,但它们的指向对象都可以是行为主体自身的,同时它们都能和“责任”搭配,适合句中使用需要。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7dCMAp0_y67YM5x8lWz5w
编辑:郑程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