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6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08: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7)
教育 jiàoyù 蜕变 tuìbiàn

(一)
2022年9月27日《天津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郑在欢:写作是一件随心而动的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粗粝的现实生活中,他观察别人的同时也留意自己的内心,出于对阅读的痴爱,在文学上进行持续的自我教育,再加上不俗的写作天赋,终于蜕变成一名青年新锐作家。”这个句子中的“教育”和“蜕变”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教育”。“教育”是一个兼类词,作名词用时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学生的工作;作动词用时指学校按一定要求培养学生,又指用道理说服他人,要求其按某种要求做或改正错误。句中的“教育”用为动词。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作动词用的时候,都是指行为主体对他人所做的事,而不能是行为主体对自己做的事。句中的“教育”,是行为主体“他”对“自我”实施的行为,但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育”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蜕变”。“蜕变”的意思是发生质变。“蜕变”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人,但当人成为“蜕变”的行为主体时,通常是指这个行为主体向负面方向出现变化。句中“蜕变”的行为主体是“他”,其变化的方向是“一名青年新锐作家”,从社会常理来说,这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推崇的正向变化,“蜕变”不能适用。

可以把“教育”改为“学习”。“学习”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活动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人可以通过这种活动让“自我”得到提高,放在句中就是指行为主体“他”通过这种活动成为“一名青年新锐作家”。可以把“蜕变”改为“成长”。“成长”指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句中使用“学习”和“成长”都是合适的。

(二)
2021年8月29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古稀作家40万字献“辉祥”》。文中写道:“出身中医世家名门望族的楚福临为人正派,因接触为新四军江南纵队筹备药品等各种管制紧俏物资的地下党员舒正悦与从苏区逃难来的郦丽兰并互生好感之后,逐渐蜕变成为从被动到主动的协助者……”句中的“蜕变”一词使用有误。

“蜕变”用于人时,指人向负面方向的变化。句中“蜕变”的使用对象是“楚福临”这个人,他成为“舒正悦”和“郦丽兰”的“主动的协助者”,而其中的“舒正悦”是“为新四军江南纵队筹备药品等各种管制紧俏物资的地下党员”,这在汉语使用的主流场域具有正面性,“楚福临”成为他的“协助者”,也应视为一种具有正向性的变化,因此,“蜕变”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另外,句中的“蜕变”后跟着“成为”,组成了“蜕变成为”的短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蜕变”的使用是正确的(假设它后面跟着的确实是具有负面性的内容),它的指向对象也要求是单一的表示使用对象身份、性质等的一个概念。句中“蜕变成为”后跟着的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协助者”,这不表示使用对象“楚福临”的身份,而是其出现的变化,这与“蜕变成为”的使用要求不合。

可以把“蜕变”改为“变”。“变”是一个中性词,对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都没有正向或负向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句中。但把“蜕变”改为“变”,即把“蜕变成为”改为“变成为”,其后的内容“从被动到主动的协助者”仍不合表达要求,可以把“从被动到”删去,或者把“从被动”移至“变成为”之前(但其后的“到”仍应删去),让“主动的协助者”直接与“变成为”搭配。

编辑:陶鹏辉

156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11: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8)
相反 xiāngfǎn

2022年9月28日《扬子晚报》第3版刊登报道《在泰晤士河畔“捡破烂”,中国留学生发现不一样的历史》。文中写道:“如今,泰晤士河‘泥泞寻宝’活动依然在继续,不过‘捡破烂’的不再是为了谋生的穷孩子。相反,他们是热衷于城市历史和考古的人。”这段文字中的“相反”一词使用有误。

“相反”指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如“他的陈述与事实完全相反”,这是形容词的用法;又可作连词用,用在一段文字中表示下文的叙述与上文在语意上具有对立关系,如“困难没有吓倒他,相反成为他前行的动力”。在这段文字中,“相反”用为连词,它的前后分别是“为了谋生的穷孩子”和“热衷于城市历史和考古的人”,但这两者并不构成语意上的对立关系(与“为了谋生的穷孩子”在语意上有对立关系的应该是“富人”之类的概念),“相反”的使用不合适。

要看到的是,这段文字中的“为了谋生的穷孩子”和“热衷于城市历史和考古的人”这两个概念,虽然不构成对立关系,但后者对前者构成语意转折关系,适用的连词不是“相反”,应该是“而是”。但是,这里不能简单地把“相反”改为“而是”了事,合适的修改是把“相反”删去,同时把后面的代词“他们”删去,把“热衷于城市历史和考古的人”前面的“是”改为“而是”,这个“而是”与前面的“不再是”构成一组关联词语,“而是”后的内容对“不再是”后的内容构成语意转折的关系。当然,“不再是为了谋生的穷孩子”后的句号也应改为逗号。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反”的注释不准确。《现汉》给出了“相反”的形容词义和连词义这两个义项,但对“相反”连词义的释文是这样写的:“用在下文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困难不但没有把他吓倒,~,更激起了他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个释文认为“相反”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和递进关系,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相反”只能表示语意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只是转折关系的一种,比如说一个人本来应该往东走,结果他出现了“相反”的状况,按照“相反”的词义,这个人应该是在往西走,东和西的关系是对立的。但认为这个人和“往东走”转折了,那么他除了往西走,还可以是往南、往北走,甚至不知道他往哪个方向走,适应这种语境的连词只能是“但是”,而不能是“相反”。因此,认为“相反”可以表示转折语意,过于宽泛,不够严谨。

认为“相反”表示递进关系,同样是站不住脚的。以《现汉》提供的书证“困难不但没有把他吓倒,相反,更激起了他战胜困难的决心”来说,在“困难没有把他吓倒”和“激起了他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是语意的转折关系,它们之间确实也有语意递进关系,但并不是由“相反”显示出来,而是由另一对关联词语“不但……更……”所显示的,这两者不可混淆。

编辑:陶鹏辉

156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13: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9)
议程 yìchéng 蓄势待发 xùshì-dàifā

(一)

2022年9月29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疑云重重》。文中写道:“与历次‘反俄’议程一样,美西方舆论正蓄势待发地同政治人物言论相配合。截至记者发稿时,英国《电讯报》已经就这一主题发表数篇文章,称‘北溪’天然气泄漏事件俄罗斯难辞其咎。”文中的“议程”和“蓄势待发”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议程”。“议程”的意思是会议上讨论议题或议案的程序。“议程”的使用场合通常要求是在有关的会议上,但这段文字说的情况并不是在某一个会议上,“议程”不能适用。文中说的“反俄”是“美西方舆论”和“政治人物言论”的一个内容(或者如引语所说是“主题”)而不是程序,从这一点来看,“议程”的使用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契合。

再看“蓄势待发”。“蓄势待发”的意思是积蓄力量或能量等待出手。“蓄势待发”说的是行为主体准备好了从事某种行动,但还没有行动。这段文字说到,“英国《电讯报》已经就这一主题发表数篇文章,称‘北溪’天然气泄漏事件俄罗斯难辞其咎”,其中的“英国《电讯报》”在引语的语境中与“美西方舆论”是一体的,而“发表数篇文章”是一种行动,这与“蓄势待发”表示的意思是矛盾的,“蓄势待发”的使用不合适。另外,“蓄势待发”可以作使用对象的谓语,如“抗洪队伍蓄势待发”,也可以作使用对象的定语,如“蓄势待发的抗洪队伍”,但不能作某个动作的状语。句中的“蓄势待发”作了动词性话语“相配合”的状语,这两者不能搭配。

可以把“议程”改为“话题”或“议题”。“话题”指文章、谈话的内容主题,“议题”从窄义理解是会议讨论的题目,但宽泛一点也可以理解为非会议场合的文章、谈话的内容主题,可以同“话题”一样使用。“莓势待发”可以改为“按捺不住”之类的话语。“按捺不住”表示不能控制,可以指还没有行动的状态,也可以指已经行动的状态,用于文中是合适的。

(二)
2021年3月4日《南方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拂去“空巢青年”的失落》。文中有个句子写道:“近年来,‘空巢青年’屡屡提上两会议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切中了现实……”这个句子中的“议程”使用有误。

“议程”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于“两会”,“两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是汉语使用主体区域,即中国大陆的一种政治制度,在其召开时确实会有“议程”的安排,但从既往的初中来看,这种“议程”都是由会议主席团决定,其内容通常为相关人员作工作报告、通过决议、选举等程式性事项,通常不会把专门的社会事务设置为一个“议程”。句中说的“空巢青年”是一个社会事务,有可能是参加会议的代表或委员提交的议案或提案,或者是代表或委员在会议讨论期间提出的一个问题,但不管是哪一个意思,它们都不可能是“两会”的“议程”安排,“议程”的使用不合词义。

对“议程”的修改,需要考虑到两方面情况。如果作者说的是出席“两会”的代表或委员向大会提交了有关“空巢青年”的议案或提案,那就应该把“议程”改为“议案”或“提案”;如果作者说的是出席“两会”的委员或代表在会议讨论或发言中提到了“空巢青年”这个社会事务话题,那就应该把“议程”改为“议题”或“话题”。

编辑:陶鹏辉

156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14: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0)
飞扬 fēiyáng
2022年9月30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悟云山游记》。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终于等到了出发的时刻,我们4个年已超过花甲的人在晨风飞扬中驱车前往我们向往的悟云山。”句中的“飞扬”一词使用有误。

“飞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向上飘扬,如“尘土飞扬”“柳絮飞扬”;二是指人的精神振奋,如“神采飞扬”“飞扬跋扈”。这两个意思的“飞扬”,对使用对象有各自的要求,前一个意思的“飞扬”,要求使用对象是某种比较轻盈、能够不依赖人造动力而在风的作用下脱离地面在空中运动的物品,具有具象的色彩;后一个意思的“飞扬”,其使用对象通常为人的情绪,具有抽象的色彩。句中的“飞扬”用的是前一个意思,它的使用对象是“晨风”,但“晨风”不是一种可以让人用肉眼看到的物品,它不可能表现出在空中运动的状态,因此“飞扬”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飞扬”改为“吹拂”。“吹拂”意为不强烈的风轻轻掠过,它的行为主体是风。自然包括句中的“晨风”,而“晨风”微微地在空中掠过,这与引语所出文中描写的到“悟云山”游玩的场景也是相契合的。

编辑:陶鹏辉

156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1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1)
饵料 ěrliào

2022年9月27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报道《阳澄湖大闸蟹开捕》。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里水草丰富,大闸蟹最爱吃的饵料又多,因此巴城水域出产的阳澄湖大闸蟹以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白嫩、滋味鲜美而享誉海内外,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句中的“饵料”一词使用有误。

“饵料”有3个意思,一是指渔业生产中给饲养的鱼虾鳖蟹等水中生物投放的饲料,二是指钓鱼以及捕捉其他水中生物时在钓具等器具上放的诱饵,三是指拌入毒药用以毒杀害虫、害兽等的食料。句中的“饵料”用的是第一个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饵料”的这个意思,说的是经人工投放的饲料,但句中说的是“这里”(即“巴城水域”)的自然条件,这种自然条件有利于“大闸蟹”的生长和它的美味的生成。“饵料”是人工投放的物品,不属于“这里”的自然条件,因此不能适用。

可以把“饵料”改为“食料”。“食料”指动物吃的东西,它既包括人工投放的饲料,也包括自然界生长的可以供动物食用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句中说的“多”就是指“这里”出现的自然物品,使用“食料”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为“饵料”提供了两个义项:“①养鱼业上指鱼的饲料;鱼饵。②拌上毒药,诱杀害虫、害兽的食物。”其中第一个义项是把鱼饲料和鱼饵这两个意思归并在一起,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释义把“饵料”限制在养鱼和钓鱼方面,这在义项揭示上窄了一点,是不全面的。实际上,渔业生产除了养鱼之外,还有对其他各种水产品的养殖(上引语句中说到的“大闸蟹”就不是鱼),垂钓活动中除了钓鱼,还有钓其他水中生物的活动,这些活动中都会用到“饵料”,词典释义对这个词的释义限制在养鱼钓鱼方面,会造成释义的不准确。《现汉》有必要修改这个释义。

编辑:陶鹏辉

156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38:32 | 只看该作者
每日一怼(1482
火热 huŏrè
2022102日《楚天都市报》第5版刊登报道《39℃!江城又拉高温预警》。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昨日国庆节,江城的气温显得火热,清晨还在25℃,11时许就已达到35℃,午后最高温达到37.4℃。”句中的“火热”一词使用有误。
“火热”是一个多义词,可形容像火一样热,如“火热的炼钢炉”;可形容感情热烈,如“火热的心”;可形容关系亲热,如“两个人打得火热”;可形容紧张激烈,如“火热的生活”。句中的“火热”用的是第一个词义,当“火热”这样用的时候,它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具象性的物品,而句中的“火热”,其使用对象是“气温”,但“气温”是一个抽象性的事物,“火热”不能使用。
可以把“火热”改为“炎热”。“炎热”指天气很热,这个词适用于句中语境。
权利 quánlì
202175日《工人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给动物配“营养餐”的人》。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只要检验员检测的指标不合格,任何人——包括公司老总都没有签字放行的权利。”句中的“权利”一词使用有误。
“权利”指的是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和由此获得的利益。“权利”包含两个方面,即权力和由这个权力所产生的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句中说的是“公司老总”所从事的“签字放行”的行为,这是行为人依其职权所具有的对公司事务的支配力量的一种体现,其中并不涉及利益,“权利”的使用不合适。
应该把“权利”改为“权力”。“权力”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其使用对象通常是国家、政府、司法等具有这种强制力量的主体;二是指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其使用主体通常是拥有这种支配力量的部门或个人。句中适用“权力”的后一个意思。
“权利”和“权力”是一对同音词,意思也有交叉的地方,很容易出现使用错误。对这个两个词进行区分可以掌握一个要点,“权力”是由“权”产生的一种具有强制性或支配性的力量,“权利”则是由“权”产生的利益。




编辑:屈妍君

1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38:58 | 只看该作者
每日一怼(1483
坐怀不乱 zuòhuái-bùluàn
2022102日《新民晚报》第7版刊登文章《闲话名声》。文中写道:在一些创业系列路演中,评委席卡上名号不少,投资人居多,有的以合伙人名义坐怀不乱。……用合伙人名义不伦不类,会有损害投行名声嫌疑。这段文字中的坐怀不乱使用有误。
坐怀不乱是一个有典故的成语。据《荀子·大略》记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惠冬夜路遇一位贫困女子无处可去,担心她冻坏身体,就解开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都没有发生任何不轨行为。后世就用坐怀不乱形容男子作风正派,能够自律。作者在文中对评委席上坐着的有的(人)”“评委席卡上的“‘合伙人名义持有批评态度,认为有损害投行名声嫌疑,作者表示的意思是有的(人)因为不明白合伙人的确切含义而对席卡上标的这个名号欣然接受,文中用坐怀不乱来表示对这种情况的不满。但这不合坐怀不乱的语义。
可以把坐怀不乱改为正襟危坐之类的话语。正襟危坐意为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通常形容严肃、拘谨或恭敬的样子,也可形容一本正经的样子,含有讽刺的色彩。把正襟危坐用在这段文字中,可以表达出对有的(人)的讥讽态度,与作者对有的(人)的不满情绪是一致的,因此是合用的。
编辑:屈妍君

156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3:29: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4)
诸位 zhūwèi
(一)
2020年1月2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无洋葱,不印餐》。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攻占印度后,王朝的诸位帝王便将中亚和波斯的饮食特色带入了印度,不光是洋葱,在饮食中大量使用香料、移植中亚和波斯的水果、在甜点中使用干果等等,都在莫卧儿时代发扬光大,使得今天印度尤其是印度西北部的饮食,打上了深刻的中亚和波斯烙印。”句中的“诸位”一词使用有误。
“诸位”有两个意思,一表示各位,众位,多位,如“诸位好友”;二是作人称代词用,如“诸位请跟我走”。这两个意思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使用对象不止一位,并且在一个特定范围里可以包括所有的适格对象,后者则直接作人称代词用,不再需要点出使用对象的具体姓名或具体身份。但要明确的是,“诸位”是一个尊称,通常只能用于对使用对象的当面称呼。句中的“诸位”,用的是第一个意思,“诸位”表示“帝王”的数量不止一位(可能是句中所称“莫卧儿时代”中所有的“帝王”),但引语所出全文并不是作者对“帝王”的当面言说,不具备要对“帝王”表示尊敬的语境,“诸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诸位”改为“各位”“多位”“几位”之类的词。这几个词都可表示“帝王”的数量,但抹去了对使用对象尊敬的色彩,适用于句中语境。当然,这几个词表示的数量程度不完全一样,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二)
2022年10月1日《北京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报事”多多》。文中写道:“担任这场大型活动新闻报道的,有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和我。诸位都是‘京城名记’,只有我是新手。”文中的“诸位”一词使用有误。
“诸位”在文中用的是第二个意思,作者用“诸位”指代“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几人,表示作者对他们的尊敬。但引语所出全文是作者回忆以前的情景,并不是作者对这几位人物当面说话,“诸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诸位”改为“几位”。“几位”同“诸位”一样,也可以作人称代词用,但对使用场合的要求比较宽松,不需要表示尊敬色彩,也不需要限制在对使用对象当面言说的场合,用于文中是合适的。但由于“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和“我”并列在一起,“几位”的指代对象可以把“我”一起包括进去,产生误解,如果在“几位”之前加上“他们”,让“几位”和“他们”形成复指,明确为指代“刘霆昭、刘京钊、赵红”,这种误解就可以消除了。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诸位”的释文是这样写的:“人称代词。对所指的若干人的尊称:~同志∣~有何意见,请尽量发表。”这个释文,只揭出了“诸位”的人称代词义项,但是,即使从其所举书证“诸位同志”来看,“诸位”也不能理解为人称代词。《现汉》为“诸位”所提供的两个书证,正好分别说明了“诸位”的两个义项,词典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符合“诸位”的词义内涵的。
编辑:屈妍君

156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3:2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5)
缝合 fénghé
2022年10月3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报道《公园打开围墙,穿街过巷处处是风景》,文中有一个小标题是这样写的:“公园与街景缝合”。这个小标题中的“缝合”一词使用有误。
“缝合”指的是用针线将开了口或原来不连在一起的东西合拢上并固定住。“缝合”作为一个动词,其所描写的动作要求行为主体必须使用针线来从事这个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具象色彩,如“缝合伤口”“两个袖口都缝合了,这件衣服的样子就出来了”。句中说的是“公园”和“街景”合成一体,但这个合成一体的过程并不需要行为主体使用针线,同时整个行为具有抽象色彩,“缝合”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缝合”改为“融合”。“融合”的意思是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同“缝合”一样,它也是一个动词,但行为主体完成这个动作不使用针线以及其他工具,具有比较明显的抽象色彩,适用于这个句子。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缝合”的注释是这样的:“外科手术上指用特制的针和线把伤口缝上。”这个释文把“缝合”限制在只能用于外科手术,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事实上,“缝合”不仅使用于外科手术,其他各种日常生活也能用上。解释这个词的关键在于“缝”,而“缝”是一种必须使用针线的动作,外科手术上是这样,其他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现汉》把“缝合”限制在只用于外科手术,会使人误以为这是一个医学专科词,实际上它是一个普通词,外科手术上使用的“缝合”,其意义也是普通词义,并无医学上的特殊含义。“缝合”确实比较多地用于医学,但词典不能因此忽略它的普通词义。
编辑:屈妍君

157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1:4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差错9例!涉《羊城晚报》《扬子晚报》《姑苏晚报》《人民日报》

【差错1】2022年9月25日《羊城晚报》A8版刊登了《享受独处》,文中写到:

上个学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到了假期,我感到很高兴。早上起来,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泡上一杯酽酽的浓茶,在茶的香气里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切实感受到整整一天的时光归我所有,期间不会有任何人来打扰。

这里“酽酽的浓茶”用法错误,因为“酽”的意思就是“浓”,两字一起用,语义重复了。


【差错2】2022年9月21日《扬子晚报》B3版刊登了《当学荷叶会自洁》,文中写到:

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粘度很强的胶水,也没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这里的“粘度”使用错误,正确的用“黏度”,“粘”旧同“黏”。


【差错3】2022年9月19日《姑苏晚报》B04版刊登了《碧油煎出嫩黄深》,文中写到:

所以,不小心搓断了,必须马上接连上。苏东坡曾作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绘声绘色地赞美馓子的考究做法和娇美的外形。

这里引用了苏轼的诗,引文和苏轼原诗不相符合,苏轼原诗如下:

纤手搓来玉数寻(一作“色匀”),

碧油轻蘸(一作“煮出”)嫩黄(一作“嬾黄”)深。

夜来春睡浓于酒(一作“无轻重”),

压褊佳人缠臂金。


【差错4】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A08版刊登了《一条胥江波浪宽》,文中写到:

祖父那时还健在,他曾是位民间艺人,喜邀亲朋好友喝老酒说“山海经。”一张黑漆的榉木八仙桌,上面摆了个圆台面,便能挨挨挤挤地坐下十来人。

这里的“山海经。”标点用法错误,正确的是句号放引号外,即为:

祖父那时还健在,他曾是位民间艺人,喜邀亲朋好友喝老酒说“山海经”。一张黑漆的榉木八仙桌,上面摆了个圆台面,便能挨挨挤挤地坐下十来人。

【差错5】2022年9月21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了《家乡长乐的山水》,文中写到:

“我是长乐人。”当我用闽地古语的乡音说出这句话时,无数回声似在耳边萦绕。你听:“清晓的江头,白雾濛濛;是江南天气,雨儿来了——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当年,冰心寥寥数语,写尽故乡江海一色。

这里的“濛濛”写法错误,正确的用“蒙蒙”,“濛”是“蒙”的繁体字,大陆报纸上禁止使用繁体字,《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明确规定:

报纸上不得使用繁体字。除广告中企业和产品商标经注册的定型标志外,繁体字一律按差错处理。

【差错6】2022年9月19日《姑苏晚报》B08版刊登了《小巷里的藏书达人》,文中写到:

其中较为珍贵的古迹孤本,当属存世稀有的《文始真经》。

这里的“当属”使用错误,正确的用“当数”。

“当属”和“当数”区别如下:

(一)叙述的主体(人或事物)前面有表示某一范围且含“比较”意的话语,而主体置后者,用“当数”;叙述的主体在前,其后话语表明其归属,用“当属”。如:①秋天最好的食物当数秋葵。②秋葵当属秋天最好的食物。

(二)上位概念(俗称大概念)在先,即泛指在先,下位概念(俗称小概念)于后,即具指于后,用“当数”,反之,具指在先,泛指于后,用“当属”。如:①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当数人才的竞争。②人才竞争当属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

【差错7】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B07版刊登了《老师告诉我的事》,文中写到:

实际上,我前一晚上只背到七、八分熟,并没有做万全的准备……

这里的“七、八分”写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写法是“七八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两数之间不用顿号“、”隔开。示例:二三米  一两个小时  三五天  一二十个  四十五六岁


【差错8】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B06版刊登了《少年游》,文中写到:

《别赋》里写到的“视乔木兮故里,绝北梁兮永辞”大概很契合长安或洛阳,但绝不会是写给苏州。

文中引用到了《别赋》里的内容“视乔木兮故里,绝北梁兮永辞”。然《别赋》的原文是: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差错9】2022年9月16日《姑苏晚报》B07版刊登了《以“她”为镜》,文中写到:

《旧唐书·魏徵传》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我看来,人生最好的镜子就是书籍,虽不言不语,却烛照出我们的前世今生。北师大博导张莉《对镜》,正是以百年文学经典为镜,照见中国女性的选择和命运,照亮现当代女性的前行之路。每一位读者,都应以“她”为镜,以“她”之名,活出真正的自我。

这里引用了古籍中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并说这段内容出自《旧唐书·魏徵传》,然《旧唐书·魏徵传》原文并不是如此,原文如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