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6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00:06: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8
休憩 xiūqì
2022年10月17日《新民晚报》第20版刊登文章《碧玉声中步月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二老晚间休憩得早,七八点过后,屋内便只有明月清风与我相对。”这句话中的“休憩”一词使用不准确。
“休憩”的意思是在劳动、运动、活动等的中途短时间休息,如“休憩片刻”“稍事休憩”。使用“休憩”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其行为主体正在劳动、运动或活动的过程中,完成“休憩”之后,有关的劳动、运动或活动要持续下去;二是“休憩”的时间不能太长。句中“休憩”的行为主体是“二老”,“休憩”说的是他们日常的一种作息,实际上是指睡觉,并不是行为主体在某项劳动或活动过程中的中途休息,从常理来说,行为主体睡下之后一般要到第二天早晨起床,因此时间也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休憩”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休憩”改为“休息”。“休息”有一个词义就是指睡觉,用在句中是合适的。或者把话说得直白一点,把“休憩”改为“睡”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不能改为“睡觉”,因为句中原“休憩”后带了补语“早”,而“睡觉”作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或补语,如果一定要用“睡觉”,就要改变句式。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把“休憩”注为“休息”,这个解释不能说其错,但未能揭示“休憩”的核心词义。这从《现汉》对“休息”的释义可以看出。《现汉》对“休息”的释义有两个义项:“①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走累了,找个地方~~∣既要有紧张的工作,又要有适当的~。②指睡觉:夜里~不好,白天也没精神∣这么晚了,还没~?”《现汉》这样注释“休息”,是把“休息”的义项①和“休憩”当作等义词来处理了,但是实际上,“休憩”只是短时间的歇下,而“休息”可以指短时间的歇下,也可以是长时间的歇下,如工作一周后的双休日可以称为“休息”,却不能称为“休憩”,甚至可以指永久歇下,如一个人离休或退休时可以说自己“从此休息了”,却不能说“从此休憩了”,因此“休息”义项①限定其“暂时停止”也是不准确的。
另外,“休息”因为义项②的存在而在义项①中排除了睡觉的意思,实际上短时间的睡觉也可以说“休息”(当然也可以说“休憩”)。因此,《现汉》对“休息”义项①的释文更适合用来注释“休憩”,而“休息”义项①的释义也可以写得更准确一些。
“休憩”和“休息”的这种细微差别,在于这两个词的不同词素“憩”和“息”所存在的语义差别。“憩”通常指短时间的休息,如“小憩”,“息”作语素时意思比较丰富,其中有一个意思是指停下,如“止息”“停息”等,“休息”中的“息”也是这个意思,它并不规定停下时间的长短。“憩”和“息”的不同自然也影响到了“休憩”和“休息”的词义,词典应该把这种差异性揭示出来。
编辑:吴氏垂心

156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2:33: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9
治理zhìlĭ
20221019日《文艺报》第8版刊登文章《新时代十年网络文艺发展十大关键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十年来,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舆论合力治理之下,网络文艺告别野蛮生长走向稳健成长,时代精神的朝气锐气熠熠生辉,精品力作如雨后春笋,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句中的治理一词使用有误。

治理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统治,管理,如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二是指整治,改造,如治理脏乱环境。这两个意思的治理是人所做的工作,因此要求治理的行为主体必须是人或由人所组成的机构、团体等。句中治理的行为主体有三个,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舆论,其中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是由人组成的机构,可以从事治理这样的行为,但社会舆论是一个抽象事物,不可能从事治理的行为,因此,治理的使用不合适。

通常来说,可以把治理改为作用作用有一个意思指的是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并使这种影响产生效果,这个意思的作用是个动词,它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具象的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因此可以适用于句中。

但是,这样的修改看似简单,却与作者原意有一定距离。更合适的修改是把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舆论分开来说,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使用搭配合适的动词,根据这样的思路,可以把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舆论合力治理之下改为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力治理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之下,通过这样的修改,让治理只和前两个行为主体产生搭配,社会舆论则另行和引导搭配。引导有一个意思指指引,诱导,它的行为主体可以是具象的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样的修改看似改动大了一点,但比较切合原意。
编辑:吴氏垂心

156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0 22:58: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500
实则shízé 处理 chŭlĭ
2022年10月20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热带往事》。文中有段文字写道:“白露故作不关心,实则把面前的枸杞猪杂汤推至他跟前:‘快吃啦,待会儿回屋,我给你的脚喷点云南白药。’周岩点头,低头处理着碟中肠粉。”这段文字中的“实则”和“处理”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实则”。“实则”的意思是实际上,其实。“实则”通常用于揭示在某种表面现象背后所存在的事理。表面的现象大都是具象化的场面,揭示的实际情况应该是对这个具象化场面的事理性质的分析判断,带有抽象性,如“名为参观考察,实则是公费旅游”,“实则”所修饰的“是公费旅游”是对前面“参观考察”的一种事理判断,具有抽象性。在上引文字中,“实则”前的“故作不关心”是一种事理判断,有抽象性,“实则”所修饰的“把面前的枸杞猪杂汤推至他跟前”是“白露”的一个动作,这是一个具象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实则”是不适合使用的。
再看“处理”。“处理”是个多义词,可指安排事务,解决问题,如“处理好日常工作”;可指处治,惩治,如“严肃处理了几个经常旷工的人”;还可指商品降价销售,如“卖处理货”。“处理”的指向对象如果是具体的物品,通常是认为这个物品已经没有用处或者用处不大了,需要行为主体把它解决掉。文中“处理”的指向对象是“碟中肠粉”,但对行为主体“周岩”来说,并不认为“碟中肠粉”没有用,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对自己有用的食品放到嘴里咀嚼并咽下去,这个意思用“处理”来表示不合其词义。
可以把“实则”改为“却”。在“故作不关心”和“把面前的枸杞猪杂汤推至他跟前”这两个内容之间,存在着语意的转折,使用表示转折意思的副词“却”是合适的。可以把“处理”改为“吃”。需要注意的是,“处理”有时候是采取某种行动让指向对象不再存在,“吃”也有这种效果,从这点看两者似乎有相似性,但“处理”是因为认为指向对象没有用处或用处不大而从事的行动,“吃”则是认为指向对象有用并通过这个动作让其对自己派上用处,因此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文中应该用“吃”。
编辑:吴氏垂心


156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6 09:0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156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15:52: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举办“报刊编校质量与出版形式质量差错分析”培训班通知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Rch5lStfK195qFx9l3reA

编辑:张铭麟

156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16:04: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啥误会了那么多年

原标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啥误会了那么多年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课本里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我们的记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网友对此争论不休,26日,该话题登陆热搜第一。


初中课本里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的《告子》下篇,多年来脍炙人口。当突然发现自己背诵的版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变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网友很懵,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竟发现,全部都是“是人”。


对此,据报道,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文史作家侯印国,他告诉记者,《孟子》中这一句历来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来没有什么疑义。这不仅可以从宋版的古籍中得到证明,也可以从宋以前学者所引用的《孟子》中找到印证。《语文》教材只要是从《孟子》原文中节选,也必然会是“是人也”,所以很多网友去查阅当年的课本,就会发现里面赫然就是“是人也”。

居然从未出现过“于斯人也”?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清楚分明地记得自己背诵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呢?侯印国表示,因为古汉语“是”和“斯”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用普通话就是“这个”“这样”,比如《论语》就有很有名的句子“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是孔子的弟子伯牛生病时孔子去看望时说的话,意思就是“这样好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再比如大家也要背诵全文的另一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结尾就是“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就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侯印国还举例说,事实上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会顺口说成“斯人也”,古人引经据典,往往不查原书,根据记忆来背诵,所以经常并不是字字都准确。民国以后,也有一些文章在引用的时候会误引成“斯人也”,例如刘少奇著名的文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最初用的就是“斯人也”。这篇文章影响深远,老一辈读者都受到影响,会留下“斯人也”的深刻印象。不过这篇文章后来修订的时候已经去掉了“斯人也”这一句。

在他看来,年轻的网友之所以会对“斯人也”印象深刻,当然不是因为课本中是“斯人也”,其实也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在其他阅读中遇到过“斯人也”的表达,比如在看周星驰电影《苏乞儿》的时候,电影里的台词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大概受此影响,很多智能输入法在输入“天将降大任”,自然就会联想出“于斯人也”,类似这样大量的“斯人也”的信息反复出现,形成一种独特的“信息茧房”,让不少读者产生了记忆的偏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来源:极目新闻
链接:https://www.sohu.com/a/600355686 ... j_1090#comment_area

编辑:张铭麟

156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21:55: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词语辨析:“有关”与“相关”
经常有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问,“有关部门”“有关情况”跟“相关部门”“相关情况”有什么不同。仔细分析,“有关”跟“相关”的意思还确实有所不同。
“有关”表示“有关系”。做定语时表示“有关系的”或“涉及的”。例如:
1)请刘秘书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约来,星期三谈一次。
2)对这个问题,有关方面现在都反馈了信息,我明天汇总后把材料交给办公室。
3)请将这个规定尽快通知有关人员,让他们提前作好准备。
4)下面请张秘书把有关情况介绍一下。
“相关”则表示“彼此关联”或“互相牵涉”。例如:
1)各兄弟民族休戚相关,互相帮助,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2)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3)这几年,山脚下两个村子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4)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关”往往是说某事物涉及的多个方面。而“相关”则是说两个方面的事物互相关涉。
也就是说,“有关”所说的,常是某事物对其他事物“单向”的关涉,而且关涉的常是多个事物;
“相关”所说的,常是某事物跟另一个或另一方面事物相互关涉,即关涉是“双向”的。
因此,宜说“这两个事物密切相关”,不宜说“这两个事物密切有关”。同时,宜说“有关部门”“有关情况”“有关人员”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的运用中,特别是在公文语言的运用中,的确不时见到“相关部门”“相关情况”“相关人员”的说法。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有一定流行。
其实这些说法中的“相关”就是“有关”的意思。
由于有一定流行,因此一方面,宜提倡使用“有关部门”“有关情况”“有关人员”等说法,另一方面也不宜将“相关部门”“相关情况”“相关人员”的说法看作“硬伤”。
来源:编辑课堂
  编辑:邓秋雨

1568#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00:10: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编校差错45例

请从以下例句中找出有差错的例子和相关差错。

1.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这一疑问升至顶峰。
2.全国人大法工委高度重视合宪性审查的理论研究工作。
3.有40年工龄的老支部书记西日普·伊布地今年65岁了,是一位慈眉善目的维族大叔,2015年退休之后,始终生活在普鲁村。
4.我国是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地市州往往都有几万平方公里土地、数百万甚至千万人口,相当于欧美一个中等国家,这是地方报社的广阔空间。
5.极端宗教人士不允许村民们在婚礼上唱歌跳舞,葬礼上也不许亲人哭诉……
6.我发现一些农户在田地周围搭建铁丝围栏,询问中他们跟我抱怨,说这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野猪常来糟蹋农作物。
7.第一个百年目标使命达成的前夕,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构想蓝图已经绘就。在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全新征途上……
8.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建设生态文明新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也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9.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的课题又接踵而来。
10.阿勒泰至巴伦台的216国道,作为北疆中部通往南疆的运输干线,则穿越准格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天山峡谷、五彩湾等多种地貌……
11.瑞典快消品牌H&M在官网声明中提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XUAR)是中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供应商一直从该地区与BCI相关的农场采购棉花。
12.但从长远再看,靠一个偶得,获得一生盛名的,有么?没有!走一个捷径,获得终身成就的人,有么?也没有!
13.谁不投来羡艳的目光?
14.赶上吃饭,我也不见外,脱鞋就上坑,上坑就端碗。
15.在滹沱河晋州段,1000亩的玫瑰园里,从哥伦比亚引进的40多万枝玫瑰竞相绽放……
16.与江淮地区一般中稻相比,节水抗旱稻生育期短10天,直播和后期旱管每亩可节省2-3个人工
17.节水抗旱稻逐步获得认可:2013年节水抗旱稻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8.附近居民冯阿姨告诉记者,临近慧园的湖边,过去种植的不少竹子、腊梅,现在都不知所踪。
19.我们第一次见到美合日古丽的时侯,她身着灰色职业套裙,看起来没有一点全职主妇的痕迹……
我们以前去村民家里拜访的时侯,女人们都很害羞,聊天的时侯都不用眼睛看我……
20.19世纪30-40年代,美国发生大规模黑人移民潮……
21.从根本上说,格林伍德区是那些无法参于到白人主导经济中的黑人所建立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经济体……
22.1910-1920年,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使塔尔萨成为“石油之都”……
23.施工现场周边没有防护设施,粉尘、噪音污染严重……
24.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从湖南乘坐高铁到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仅需3-5个小时。
25.该公司20-30岁的工人仅占10%,31-40岁的工人占30%,41-50岁的工人高达60%。
2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
27.在接下来的2015年~2018年,其预付款分别为10.86亿元、5.51亿元、3.87亿元、6.99亿元
28.连日来,三星堆博物馆以及与三星堆关系密切的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的游客量骤增。
29.外宣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其中一集的主题,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的脱贫经验。
30.也因此,如何打开局面,要不要换种思路,这些零零总总的问题,成了我们调查的这100家店主共同要面对的现实。
31.可没曾想疫情来了,不少人宁愿到社区的买菜群购买……
32.欧江曲彻底懵了。
33.今年全镇PM2.5年平均值已从2018年的48ug/立方下降至目前的28ug/立方。
34.这份写于1965年8月的调查报告总共4千余字……
35.对于已先失一城的广电来说,在经历了被“贴墙挤压”、“贴地摩擦”的窘境后,在新技术发动下一轮冲击前,要紧抓喘息期,用好融媒策略,逃出升天。
36.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舆论遏制中国的态势有增无减,中国威胁论和崛起论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 
37.一、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当前,中国和世界的交流遭遇困境,中国国际传播环境趋于恶化,表面上由新冠肺炎疫情而起,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所描述,中国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自己,而且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中遇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疫情暴发后东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好感度下降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10月初公布了一份对华态度的民意调查,调查的对象是美澳德日等十四个发达国家的一万四千余人。据调查显示,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负面评价的比例在增加……
38.新疆昊星棉麻责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星棉麻”)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
39.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何哲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40.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用户的不信任,是国产仪器难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道槛。
41.数据显示,这一天,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刷新了中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当晚18时郑州地铁宣布全线停运。
42.张健改装了电动车,最高时速达每小时70公里。
43.从祖祖辈辈赖以安生立命的黄土地上走出去,实现人生的安稳与跃升,又拖牵着建设家乡的情愫,以异乡人的生活节奏编织起自己的生活愿景。
44.村民变了,他们开始用心经营起自己的小家了,他们不再连夜偷偷跑回山上的老房子,而是亲手写上几幅春联……
45.自觉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向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看齐,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全力反映党的主张。
46.被引导到各种新媒体平台及企业、客户的新媒体帐号下……
47.不仅要依靠中国媒体人的努力,更重要是带动各国民众一起参与其中……
48.《行进中的中国》力图从外籍主持人的国际视角,把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传达给国际受众,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国对外传播从“回应”到“营造”的脱变。


来源:小张咬文嚼字(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1569#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22:44: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陶鹏辉

157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21:09: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稿中常见的误用词汇
“隔了二年,他又来了”,这里应写作“两年”。“二”“两”读音不同,用法也不同。比如:二月刚过,桃花就开了;两个月后,这事才有了转机……有时两者又可以混用,比如“二位请坐”和“两位请坐”,都可以。
“老婆的这句话就像给他戴上了紧箍咒”。“紧箍咒”是咒语,用来念的,不是用来戴的。《西游记》里明明白白写着“紧箍儿”“紧箍咒”,一个是法器,一个是咒语。来稿中多次看到“戴上紧箍咒”之类的错误表达。
“他掉头一看,”这个表达没有错,用“回头一看”可能更自然;如果人在高处背对着,这时用“掉头一看”才妥当些。交通标志上的“掉头”“调头”也混用,按照词典的解释都没有错,但车辆还是用“调头”更合适。
来稿中“树荫”“树阴”的混用问题,这个解释起来可能有点费劲。教科书中“树阴”,既是长期以来的会意、读音和字性问题造成的,也有词典反复作怪的原因。《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中的“树荫”,到了第四版里变成了“树阴”。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更是确定了“阴”的法定身份,规定“树荫、林荫道”等应写作“树阴、林阴道”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又来了个大转变,全面恢复了“荫”字在“树荫”一义上的传统用法,还将其作为推荐词形。《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树荫”也是推荐词形。也就是说“树荫”这种写法更规范。
蹿和窜也是常用错的两个字。蹿,用于上下运动;窜,用于平面运动。例:上蹿下跳,火焰上蹿;在人群中窜来窜去,窜逃。
稿件中有见“娈童事件”。娈,美好之意。诗经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之句。娈童: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男,跟猥亵儿童不是一回事。
“砰”“呯”和“怦”的误用。关门的撞击声、重物落地等,应该用“砰”;单发子弹的射击声用“呯”;心跳声用“怦”,如怦然心动。
文学作品中,错用成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用“分庭抗礼”来形容对立。这词的意思是客、主分立庭院两侧,以平等的地位相对行礼(抗,是对等的意思),不是对抗。望字生义害死人啊。
还有“令人不齿”错用成“令人不耻”。“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不耻”指不以为有失体面,如“不耻下问”。对挑衅行为表示鄙视,应用“令人不齿”。
“不以为然”的用错率也极高。错误例句:“小高的女朋友又买了两条裙子,其实她衣柜里的裙子起码有二十条,根本穿不过来。小高对此不以为然,反正女朋友花的是她父母的钱。”不以为然的“然”,是对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此处的“不以为然”,应为“不以为意”。
还有两个成语几年前就说过的,来稿中还有常见误用:
差强人意。不是很差、让人失望的意思,正确的意思是大致使人满意。来稿中,还是有作者把它用作很差、不满意的意思。
对簿公堂。不是指两方打官司,而是“在法庭上受审问”的意思。
常被混用的两个相近的字也很多,比如:亲身和亲生,违避和回避,风“生”水起和风“声”四起、汽车“漂移”和落叶在湖面上随风“飘移”、“漂浮”在水面和在水面上“飘扬”、怆(仓)惶和仓(沧)凉,身受“凌”辱和身体“陵”弱,等等。寥若晨星常错成寥若星辰,榫卯结构错成榫铆结构,铆足力气错成卯足力气,宫保鸡丁错成宫爆鸡丁,祥和错成详和,等等,等等。
还有一个误用的成语,常见于微信朋友圈。例,感谢某某的溢美之辞。溢美之辞,它指“过分吹嘘的话语”,不能用于褒扬或自谦。朋友圈常见的错误自谦词还有:忝列。《说文》中,忝,辱也。忝列于某某,相当于羞愧于某某,不能说“有幸忝列于某某”。另一个错词常见标题、书名和栏目名:名家精萃;用荟萃(指聚集)也不对,应该是“名家精粹”。
作者来信中,结尾的敬词“祗候回复”,“祗”常错成“祇”。
最后例举几个极其粗鄙的错字,大多出现于小说来稿,期刊中也错得普遍:“我肏”,民间或网民记录图方便,常错作“我操”(方言也有“哇噻”之类,意思相同)。很多作家小说里也这样写,惊叹。同样令人“惊叹”又极粗鄙的还有这些错字:我靠(尻)、混球(㞗)、认怂(繁体:㞞。简体:尸+从)等。
来源:野草
编辑:屈妍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