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41#
 楼主| 发表于 2022-9-6 18:43: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56)

展示 zhǎnshì

(一)

2022年9月3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对直播理发说不,光普通人较真还不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涉事理发店‘不是明星,普通老百姓怕啥’的说法所展示的,是对公民隐私权利的极端无知与无视。”句中的“展示”一词使用有误。

“展示”的意思是清楚地陈列出来,明显地表现给人看。“展示”的指向对象可以是具象的实物,也可以是某种精神、理念、态度等,个有具有抽象色彩。句中“展示”的指向对象是“对公民隐私权利的极端无知与无视”,这具有抽象性。但是,当“展示”的指向对象是抽象概念的时候,通常要求这个概念具有正面色彩,如“展示了大公无私的精神”,而“对公民隐私权利的极端无知与无视”具有负面色彩,“展示”不能适用。

可以把“展示”改为“显示”。“显示”意为明显地表现,它在指向对象的要求上和“展示”一样,也可以是具象的实物和抽象的概念,但如果是抽象概念时,不要求其必须具有正面色彩,而是正面、中性、负面皆可,因此“显示”适用于句中语境。

(二)

2020年7月29日《广州日报》第13版刊登一篇报道 ,标题是“全方位展示10位中青年艺术家”。这个标题中的“展示”一词使用有误。

“展示”的指向对象可以是实物,但不能是人。句中“展示”的指向对象是“10位中青年艺术家”,但这是人,“展示”不能适用。

可以把“展示”改为“推介”之类的词。“推介”意为推荐介绍,它的指向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人。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一个艺术展览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向社会推荐介绍“10位中青年艺术家”是这种活动的目的,使用“推介”是合适的。

编辑:张铭麟


1542#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14:22: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57)

修复 xiūfù

(一)

2022年9月7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文章《泰山未游记》。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六十岁以后继续坚持登高的锻炼,竟把膝盖骨给损伤了,而且碍难修复。”这个句子中的“修复”一词使用有误。

“修复”的意思是修理使恢复完整。“修理”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物品。需要注意的是,人和人体器官不是物品,因此不能使用“修理”。句中“修理”的指向对象是“膝盖骨”,这个“膝盖骨”是作为人的“他”身上的器官,“修复”不能适用。

可以把“修复”改为“康复”。“康复”指恢复健康,这个词专用于人和人体器官,适用于句中语境。

(二)

2020年7月15日《北京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健身,别自己跟自己较劲》。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如果受伤了还继续大量运动,最终会导致损伤难以修复。”句中的“修复”一词使用有误。

“修复”的使用对象通常是行为主体需要的物品。句中“修复”的使用对象是“损伤”,且不说这不是物品,“修复”不能适用。更重要的是,在通常情况下,“损伤”不是行为主体所需要的事物,而是行为主体希望消除掉的一种现象。句中让“修复”和“损伤”搭配,等于是在说句中未出现的行为主体“大量运动”的人需要“损伤”,这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合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修复”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修复”改为“治愈”。“治愈”的意思是经过治疗使身体的疾患消除掉,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疾病和身体受到的伤害,适用于句中语境。

(三)

2021年7月5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报道《上海老先生数十年传播古诗吟诵》。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至今,彭世强学习并修复了沪语吟诵《回乡偶书》,还原创了一些沪语吟唱调,包括杜牧的《清明》、林逋的《长相思》等。”

“修复”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它的使用对象不仅要求是物品,而且要求是有具象色彩的物品。句中“修复”的指向对象是“沪语吟诵《回乡偶书》”,这是一个声音类事物,没有具象性,“修复”不能适用。

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行为主体“彭世强”用沪语吟诵古诗词,从句中把“沪语吟诵《回乡偶书》”与“原创了一些沪语吟唱调”分开来的写法,表明前者不属于“原创”,也就是说以前就存在了。如果确实是这种情况,那就可以把“修复”改为“恢复”。“恢复”意为使变成原来的样子,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事物,适用于句中语境。

编辑:张铭麟


1543#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16:59: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58)

将心比心 jiāngxīn-bĭxīn 美德 měidé

(一)

2022年9月2日《文艺报》第5版刊登文章《〈中文桃李〉:梁晓声给青年学子的三堂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是将心比心的写作,语言真挚、幽默、亲和,充溢着‘理解’的美德。”这个句子中的“将心比心”和“美德”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将心比心”。“将心比心”的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比照别人的想法,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通常用于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事务时为对方着想的一种态度,句中说的是作为文学创作的“小说”在“写作”中的一种手法,按作者说法,“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所以达到了“将心比心”的效果,这是对“将心比心”的错误理解。作者的意思是“小说”在“写作”中深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当然更有助于这样的表达,但这不能称为“将心比心”,句中使用这个词语是不合适的。

再看“美德”。“美德”指美好的品德。“美德”的使用对象通常只能是人,句中“美德”的使用对象“小说”是一种事物,“美德”不能适用。

可以把“将心比心”改为“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之类的话语,把“美德”改为“特点”之类的词。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将心比心”的解释不准确。《现汉》释文写道:“拿自己的心去比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个释文在解释“将心比心”的字面意义时,把其中的两个“心”仍旧解释为“心”,这是不准确的。“心”是人身体内的一种器官,在现代汉语中它可以表示人的思想,但通常只表现为词素,在“将心比心”中是这样,其他如“谈心”“一心一意”等中间的“心”也是如此,单独的“心”作为词来运用的时候,不难表示人的思想。《现汉》对“将心比心”的释文使用的是现代汉语,需要把这个成语中的词素“心”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表达出来,仅仅用“心”就是用自己的这个器官来比他人的器官,在理解上就完全错误了。

(二)

2022年9月8日《广州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欲彰公德,必明私德》,文中写道:“去年1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宣布对内蒙古自治区森林公安局局长、督察长杨俊山进行立案审查调查,通报中有一条,说他‘背离家庭美德,实施家暴’。”这句话引用的“通报”中所使用的“美德”一词存在使用错误。

“美德”作为一种美好的品德,并不是人人所能具有,通常超出于法律之上。句中的“背离家庭美德”,指的是行为主体“杨俊山”所从事的“家暴”这种行为。但是,在汉语使用环境,“家暴”是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应该运用法律工具来对其进行处理,句中把“实施家暴”作为“背离家庭美德”的行为来看待,实际上是在说一个人不搞“家暴”就是具有“美德”了,这降低了“美德”的标准,与“美德”的词义不合。

可以把“背离家庭美德”改为“违反法律”。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强制要求,而对超出于法律的“美德”,则可以倡导,可以弘扬,可以表彰,但不能强制执行,更不能对未执行者施以惩处。当然,句中说的“杨俊山”是一位官员,在汉语使用环境需要接受党政纪律约束,但官员接受这种约束也是具有强制性的,这同样不能称为“美德”。否则,官员相对于普通民众就成了天然具有“美德”的特殊人物了,这显然不是目前汉语使用环境的主流话语体系所认可的。

编辑:张铭麟

1544#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20:5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59)

倒映 dàoyìng

2022年9月8日《新民晚报》第9版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每个角色倒映真实个体”。这个标题中的“倒映”一词使用有误。

“倒映”指的是物像倒着映射在另一物体上。“倒映”是一种物理现象,其所反映的内容要求具有具象性,而且其呈现在另一物体上的物像要求与原物是倒置着的,如“青山翠竹倒映在碧水之中”,这是一种可以让人用肉眼看到的具象性情景,而且“青山翠竹”这个物体在“碧水”中呈现的影像与原“青山翠竹”是倒着的。上引标题所说的报道,说的是一部音乐剧作品中虚构的“每个角色”显现出现实世界中“真实个体”的状况,这种状态是抽象的,不可能为肉眼所见,也不可能表现出倒着的状态,“倒映”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这个标题说的是文艺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和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人物的相似性,能够反映这个意思的词语是很多的,因此可以替换“倒映”的词语也不少。可以把“倒映”改为“表现”“展现”“直现”“呈现”之类的词,这些词表示的意思各有侧重,可以根据作者表示的确切意思选择使用。

编辑:张铭麟


1545#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19:44: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60)

即将 jíjiāng 迎来 yínglái

(一)

2022年9月9日《新民晚报》刊登报道《中秋假期气温适中,有缘一睹明月当空》。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明天即将迎来中秋假期,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未来几天,本市以多云天气为主……”句中的“即将”和“迎来”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即将”。“即将”表示就要,将要。“即将”是一个副词,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但这种行为还未发生。句中的“即将”修饰的是“迎来中秋假期”(其中“迎来”的使用亦有错误,下文另作分析),但是,句中规定的“明天”这个时间,已经进入“中秋假期”,也就是说“即将”修饰的行为已经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即将”的使用是不合事实的。

再看“迎来”。“迎来”意为迎接到。“迎来”所修饰的动词通常是比较短暂的行为,在行为状态上要求具有瞬时性,如“迎来嘉宾”,所描述的状态只在“嘉宾”到来的时候,待“嘉宾”进入了“迎来”者的区域,“迎来”的状态就自然消失了。句中“迎来”和“中秋假期”搭配,但在“明天”这个时间范围里,“中秋假期”已经到来,“迎来”不能适用。

可以把“即将”删去,把“迎来中秋假期”改为“进入中秋假期”“正值中秋假期”之类的话语。

(二)

2020年2月12日《证券时报》第1版刊登文章《新基金节后发行持续火爆,投资者信心凸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节后股市开市一度迎来大幅调整,但新基金发行却延续1月火爆行情,多只爆款基金受到资金追捧,再度上演‘一日售罄’的热销场面。”句中“迎来”一词使用有误。

“迎来”是个具有褒义感情色彩的词,它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在社会评价中具有正面性的,受公众期待的事物,作者对其也应抱有认可的态度。句中“迎来”的指向对象是“大幅调整”(“调整”在股票市场上指股价下跌),这在社会评价中具有负面性,就一般情况来说,公众对“大幅调整”不会抱有期待心理(这里不考虑股票市场上做空者的需求),作者对此也没有表现出认可的意思。但“迎来”的使用使得“大幅调整”产生了正面性的色彩,这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合。

可把“迎来”改为“出现”。“出现”是一个中性词,在一般情况下不具有感情色彩,适合句中表达需要。

编辑:张铭麟


1546#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15:16: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61)

潋滟 liànyàn

2022年9月10日《新民晚报》第15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万象潋滟于笔筒”。这个标题中的“潋滟”一词使用有误。

“潋滟”的意思,主要是形容水波流动,也可形容水满或水满而溢出。这两个意思,都表明“潋滟”的使用对象必须是与水有关,如江水、湖水之类,通常不能形容其他事物。这个标题中的“潋滟”,它的使用对象是“万象”,即各种各样的事物,从标题下的全文来看,说的是一个“笔筒”上绘制的精妙文字与花卉,将它们称为“万象”虽然有点过于夸大,但仍可接受,而把“潋滟”用于“万象”之上,则是不合适的。

这个标题说的是“万象”在“笔筒”上很好看,可以适用的词应该是不少的。这里推荐使用“荟萃”。“荟萃”指英俊或杰出的人会集、集中在一起,也指精美的东西汇集、集中在一起,后一个意思适用于这个标题的语境。

编辑:张铭麟

1547#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00:38: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63)
雕虫小技 diāochóng-xiǎojì




2022年9月12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闻声抓间谍》。文中写道:“多数情况下,犯罪分子在电话里与受害者接触时都努力改变声音。但在声纹识别设备面前,这都是雕虫小技。尤其声纹识别软件融入计算机后,会将语音图形图像反映到屏幕上,清楚判断说话者是否改变声音以及如何改变。”这段话中的“雕虫小技”使用有误。
“雕虫小技”原来指的是雕刻鸟虫书的技能(鸟虫书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主要流行于秦代,因笔画像虫鸟形状而得名,也叫虫书),通常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因此它也常常被用来表示自谦,如某人的某个工艺作品受到夸奖时,作者可以说“我这不过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但是,“雕虫小技”只是说某项技术微不足道,并不表示这个技术没有用处。这段文字中的“雕虫小技”,指的是“犯罪分子在电话里与受害者接触时都努力改变声音”,但这种手段很容易被“声纹识别设备”识破,毫无用处,“雕虫小技”的语义不能切合,因此不能适用。
可以把“雕虫小技”改为“黔驴之技”之类的话语。“黔驴之技”是从成语“黔驴技穷”改造而来,“黔驴技穷”指的是仅有的一点本领用完了,再也没有别的办法,那么“黔驴之技”就是比喻毫无用处的办法,用在这段文字中是合适的。改为“黔驴之技”,是因为原文中的“雕虫小技”是偏正式的名词性结构,用于“这都是”之后是合适的,而“黔驴技穷”是主谓式的结构,用于“这都是”之后不合适,因此需要把它改造为同样是偏正式的名词性结构。


编辑:马源

1548#
 楼主| 发表于 2022-9-15 00:29: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64

震惊 zhènjīng

2022914日《解放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一个小镇九项非遗》。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最近的一则新闻令我震惊,已离开多年的家乡常熟市梅李镇,居然有9个非遗项目,其中1项苏州市级,8项常熟市级。”这个句子中的“震惊”一词使用有误。
“震惊”的意思是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意外事情感到吃惊。“震惊”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具有负面性质的事情,作者对这件事情应抱有厌烦、排斥的态度,如“911事件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感到震惊”。句中“震惊”的使用对象是“最近的一则新闻”,这则新闻的内容是“已离开多年的家乡常熟市梅李镇,居然有9个非遗项目”,但在汉语使用环境中,这样的事应该具有正面性质,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也抱有欣喜、欢迎的态度。在这种语境下,“震惊”的使用扭曲了作者的情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震惊”改为“惊喜”之类的词。“惊喜”表示在自己没有意料的事发生时感到十分喜悦,这个词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质,把它用在句中符合语境。

编辑:马源

1549#
 楼主| 发表于 2022-9-15 22:52: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65)

白白胖胖 báibái-pàngpàng

2022年9月15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不能重演的隔膜》。文中写道:“小王那包子,确实好。白白胖胖,敦敦实实,皮薄馅大,有模有样。”这段文字中的“白白胖胖”使用有误。
“白白胖胖”指的是人的皮肤很白,脸蛋和身体都显得胖乎乎的。这个词只能用于形容人,而且通常是形容婴幼儿。这段文字中的“白白胖胖”,其使用对象是“包子”,但这是一种食物,“白白胖胖”不能适用。
可以把“白白胖胖”改为“又白又大”之类的话语。“白白胖胖”之所以不能适用于“包子”,主要是其中的“胖”只能用于人而不能用于事物(与其并列的“白”则可用于人和事物)。改为“又白又大”后。由于“白”和“大”都可用于形容事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编辑:马源

1550#
 楼主| 发表于 2022-9-17 23:47: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66)
轨迹 guĭjì 沿着 yán·zhe

(一)

2022年9月16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右翼胜选组阁,瑞典也要向“右”转?》。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是一场政坛‘地震’,或将颠覆瑞典政治的固有轨迹。”这个句子中的“轨迹”一词使用有误。
“轨迹”的本义是指车辆行驶留下的痕迹。“轨迹”又是物理学、天文学的专科义,在物理学上它指一个点在空间移动时所经过的路径,在天文学上它指天体在宇宙间运行的路线。“轨迹”还有一个引申义,比喻人生经历或事物发展所呈现的过程。句中的“轨迹”用的是引申义。但是,“轨迹”通常是指行为主体已经呈现的经历和过程,不能指行为主体尚未呈现出但未来可能出现的经历和过程。句中说的是“瑞典政治”所长期形成的一种规则、程序,它既可能是已经呈现出的,更可能是未来将呈现的,按这样的理解,“轨迹”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另外,“轨迹”的词义具有抽象色彩,作为一种已经存在的抽象事物,它不能接受“颠覆”的支配。从这一点来说,“轨迹”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轨迹”改为“轨道”。“轨道”是个多义词,可指专门铺设的供火车、城市地铁、有轨电车等行驶的路线,指天体在宇宙间运行的路线,指物体有一定规则的运行路线,另外还可比喻应该遵循的规则、程序等。用于替换的“轨道”,用的是它的比喻义,它与同样是多义词的“轨迹”比较,有部分词义是相同的,但“轨道”和“轨迹”的引申义却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轨道”比喻规则、程序,它既可以指已经呈现的,也可以指未来将要呈现的,这是“轨迹”所不具备的。另外,“轨道”的比喻义虽然也是抽象的,但它的本义却有明显的具象性,可以接受动词“颠覆”的支配,这也使它的引申义可以接受“颠覆”的支配。因此,“轨道”可以用来替换“轨迹”。

(二)

2020年2月28日《北京晚报》第20版刊登报道《路内:小说家的自我修养》。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故事讲述的时间和讲述故事的时间,如两条平行却一先一后的河流,沿着各自的轨迹和流速,流入虚构之海。”句中的“沿着”和“轨迹”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沿着”。“沿着”是动词“沿”和时态助词“着”的组合,可指顺着道路、江河或物体的边,如“沿着改革开放的路线”“沿着河边走”“沿着墙根爬行”。“沿着”在使用中要求其指向对象呈现出线形状态,句中的“沿着”有两个指向对象,即“轨迹”和“流速”,其中的“轨迹”有线形状态,能够接受“沿着”的支配(但“轨迹”在这里仅表现为可接受“沿着”的支配,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仍是不合适的,下文另作分析),而“流速”不具有线形状态,“沿着”不能对它产生支配作用,不合使用。
再看“轨迹”。“轨迹”在句中可以理解为痕迹,但当它这样用的时候,它通常只是指车辆行驶留下的痕迹,因此它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车辆类事物。句中“轨迹”的使用对象是“河流”,但“河流”不是车辆类事物,“轨迹”的使用不合适。
对这两个词语的修改,可以先修改“轨迹”,把“轨迹”改为“河道”“河床”之类的词,这两个词都可以接受“沿着”的支配。然后在“沿着各自的河道(河床)”后用逗号断句,再把“和流速”改为“按着各自的流速”,这样的修改是让“沿着”和“按着”各自支配它们适格的对象。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轨迹”的释义存在义项遗漏的问题。《现汉》为“轨迹”列出了3个义项,前两个分别是其物理学、天文学专科义,第三个是普通词义,即“比喻人生经历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按这3个义项来看,“轨迹”在普通语汇中只有一个由比喻产生的词义。但事实上,“轨迹”还有并非比喻产生的普通词义,即车辆行驶留下的痕迹。这个词义是由“轨道”的基本义(专门铺设的供火车、城市地铁、有轨电车等行驶的路线)衍生出来的,但它在人们的现实中也是常用的,《现汉》忽视这个义项是不应该的。

编辑:马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