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31#
 楼主| 发表于 2022-9-21 19:2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69)

心事 xīnshì 心情 xīnqíng
(一)
2022年9月19日《文艺报》第1版刊登报道《专家研讨万宁长篇小说〈城堡之外〉》。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万宁长期植根湖湘大地,多年来以低调姿态书写自己的所见所感,以系列作品聚焦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用艺术的方式思考探索社会和时代的心事与心情,是一位如静水深流而又沉着有力的优秀作家。”这句话中的“心事”和“心情”两个词使用有误。
“心事”指的是心里迟惦记着的感到为难或忧虑的事,“心情”指的是内心的感情状态。“心事”和“心情”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它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句中的“心事”和“心情”,它们的使用对象都是“社会”和“时代”,但“社会”和“时代”都不是人,因此“心事”和“心情”这两个词都不能适用。
可以把“心事”和“心情”放在一起修改,比如把“心事与心情”改为“世道人心”之类的话语。“世道人心”的意思是社会状况和风气,人们的普遍想法和愿望,这个意思可以和“社会”“时代”搭配。
(二)
2020年11月7日第《新民晚报》14版刊登文章《慷慨》。文中写道:“回到家以后,发现少了一个鸡蛋。太太以为我拿了,我以为太太拿了,结果谁也没拿,一看小票,钱是付了。一颗鸡蛋,不值得跑一趟,但心里总有一些懊恼。生活中这种小事,虽然都是鸡毛蒜皮,但影响人的情绪和心情。”这段文字中的“心情”一词使用有误。
“心情”说的是人内心的感情状态。在这段文字中,“心情”和“情绪”并列在一起使用,但是“情绪”的意思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它和“心情”都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这两个词是一对近义词,它们不适合并列使用。
可以把“心情”连同它前面的连词“和”一起删去。


编辑:邓秋雨

1532#
 楼主| 发表于 2022-9-21 19:2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0)

习俗 xísú 风俗 fēngsú


2022年9月20日《今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秋分节气古今谈》。文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祭祀场所分别称作日坛、地坛、月坛和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京月坛就是明清两朝皇帝祭月之处。随着社会发展,这种风俗也逐渐影响到了民间。”这段文字中的“习俗”和“风俗”两个词使用有误。
“习俗”和“风俗”指的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的民间社会中,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就词义来说,“习俗”和“风俗”有不同的词义侧重点,“习俗”的侧重点在“习”,表明某种行为规范是人们惯常反复做的,“风俗”的侧重点在“风”,表明某种行为规范已成为风尚。但不管是“习俗”还是“风俗”,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所指内容都是在社会民间出现的活动,社会的上层,特别是官府,对此可以不干预乃至遵守和共同参与,但不能只是停留在社会上层,特别是官府单方面的行为。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先是把“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称为“习俗”,但文中特别指出这是“古代帝王”做的事,表明这种活动在当时的皇权体制下只是皇帝等皇权拥有者做的事,只属于社会上层,在民间并未普及,在这种情况下,将其称为“习俗”是不合适的。然后,作者又把这种活动称为“风俗”,并称“逐渐影响到了民间”,这进一步确证了这种活动原来只限于社会上层,称其为“风俗”同样是不合适的。
理解“习俗”和“风俗”这两个词,一个很重要的关节是,这两个词都用到了词素“俗”,而“俗”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尘世、民间,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皇权制度下,皇帝等皇权拥有者的任何活动都不会以“俗”来称说,因此,把“古代帝王”所从事的“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这种活动称为“习俗”“风俗”是不合事实的。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是由皇家规定的一种制度,根据这个意思,可以把这段文字中的“习俗”和“风俗”都改为“礼制”或“礼法”。“礼制”“礼法”都是旧称,指皇权国家规定的礼仪和法度,选择这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用于文中替换“习俗”“风俗”是合适的。另外,在把“这种风俗也逐渐影响到了民间”中的“风俗”改为“礼制”或“礼法”以后,后面倒是可以加上一句“成为习俗”或“成为风俗”的话。
这里还有必要说明的是,在汉语使用环境中的皇权制度终结以后,原先由皇家制定的礼制、礼法也基本废弃,在现行共和制度之下的政府和民间不再有严格的雅俗之别。但即便如此,“习俗”“风俗”的使用对象仍然应该局限于民间社会,一项活动如果是由政府主导甚至只是政府单方面从事,依然不能称为“习俗”或“风俗”。


编辑:邓秋雨

1533#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17:4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1)
打抱不平 dǎbàobùpíng 后者 hòuzhě

2022年9月21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追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唐先生文笔漂亮,又爱打历史抱不平,有‘儒侠’之称,常年记者生涯,笔头之快,妙笔生花,后者难追。”句中“打抱不平”和“后者”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打抱不平”。“打抱不平”的意思是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说公道话或从事某种帮助他的行动。“打抱不平”是一个成语,句中把它拆开,让“打”带上宾语“历史”构成“打历史”的结构,再让它和“抱不平”并列,这破坏了这个成语的结构。在“打抱不平”中,“打抱”是一个词,不可拆分。作者要表示的是为“历史”“打抱不平”,但是就“打抱不平”这个成语来说,它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一个抽象概念。句中这样使用“打抱不平”是错误的。
再看“后者”。“后者”是一个代词,指前面提到的两件事或两个人中的后一件事或后一个人(与“后者”对应,两件事或两个人中的前一件事或前一个人则称为“前者”)。“后者”在使用中要求在其前面有明确的两件事或两个人并列在一起,这样它的指代才能有着落。在这个句子中,“后者”的前面没有这样明确的两个并列的对象(在引语所出文中,这句话位于一节文字的开头),“后者”的使用没有着落。实际上,句中说的是年龄比“唐先生”小、资历比“唐先生”低的人,“后者”的词义不准确。
可以把“打历史抱不平”改为“替历史人物打抱不平”之类的话语。把“后者”改为“后人”“后辈”之类的词。“后人”“后辈”这两个词用到这个句子中,“后人”指后代的人,“后辈”指同行中年轻的或资历浅的人,这两个意思用在句中都是合适的。另外,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唐先生”是一位学者,那么,也可以把“后者”改为“后学”。
【另按】“后者”是一个代词,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注释为名词,这是错误的。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名词的基本特点是在任何句子中它的词义都是确定的,不需要通过句中的其他语言单位来理解它的词义,因此在使用上也比较自由。代词是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词的基本特点是需要通过句中其他语言单位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所指内容,其理解要受到所指代对象的牵制,这也是它在使用上必须受到的限制。“后者”(以及与之对应的“前者”)就是这样的词(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现汉》收了“后者”却未收“前者”),需要通过它们前面提到的两件事或两个人才能理解其所指内容,如“股票和银行贷款,都是企业的融资工具,前者是直接融资,后者是间接融资”,要理解这句话中“前者”和“后者”的所指内容,必须通过对句中另外的语言单位(即“股票”和“银行贷款”)的理解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只有代词才具有的特点。


编辑:邓秋雨

1534#
 楼主| 发表于 2022-9-23 21:15: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2
姿态 zītài 转折 zhuǎnzhé 踉跄 liàngqiàng

202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文章《让昆曲艺术永葆生机与活力》。文中写道:“剧中梅兰芳坐定之后,车夫与梅兰芳之间始终保持相同的距离,车夫存腿、躬身,梅兰芳保持身体直立,以此形成高低错落的形态,模拟出黄包车的姿态;以场型调度的变换、圆场脚步的疾缓、高低错落的姿态,模拟黄包车的停行、转折、踉跄。”这段话中的“姿态”“转折”和“踉跄”三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姿态”。“姿态”有两个意思,一是人身体的姿势,如“姿态优美”;二是指态度,气度,如“你的姿态比较高”。前一个意思表示的是具象的意义,后一个意思表示的是抽象的意义。这段文字中用到了两个“姿态”,它们都是指“黄包车”的外观,但“黄包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姿态”不能适用。当然,文中说的是在“剧中”扮演“车夫”和“梅兰芳”两个演员通过表演塑造出来的情景,但这时候两个演员表演的是“车夫”拉“黄包车”和“梅兰芳”坐“黄包车”的情景,“姿态”在这个特定情景下说的是“黄包车”的情况而不是两个演员的情况,因此“姿态”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转折”。“转折”指事物发展的趋势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如“高考的恢复使我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又可指说话或行文由一个意思转向另一个意思,如“‘但是’通常表示语意的转折”。前一个“转折”表示的意思是抽象的,后一个意思的使用面比较窄,通常只用于说话或文章写作。文中说的是作为交通工具的“黄包车”在行驶过程中改变方向,这是一个具有具象性的行为,“转折”不能适用。
再看“踉跄”。“踉跄”形容走路不稳,差点跌倒的样子。“踉跄”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人,也可以是某些牛马之类的高等动物。文中“踉跄”的行为主体是作为交通工具的“黄包车”,“踉跄”不合使用。文中说的是“黄包车”在行驶过程中不平稳,出现上下颠动,“踉跄”的词义与此不合。
文中的两个“姿态”,都可以改为“造型”。“造型”有一个意思是舞台上塑造的人或事物的艺术形象,这个词义与文中表达的意思是切合的。当然,文中第二个“姿态”也可以改为“形态”,这是因为与第二个“姿态”搭配的是“高低错落”,而前文已有“高低错落的形态”的表述,保持叙述的一致性也是可以的。可以把“转折”改为“转弯”“拐弯”或“掉头”“调头”。“转弯”“拐弯”的意思是行进过程中改变方向,“掉头”“调头”的意思是行进过程中转成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在这两组词中,“转弯”“拐弯”和“掉头”“调头”表示的意思并不一样,但都适用于“黄包车”在行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修改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可以把“踉跄”改为“颠簸”。“颠簸”意为车辆在行进过程中上下颠动,适用于文中的情况。


编辑:邓秋雨


1535#
 楼主| 发表于 2022-9-25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3
外延 wàiyán
(一)
2022年9月23日《福建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一颗蜜柚的科学“减肥”路》。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柚农怕在树冠内施肥会伤根,习惯在树冠外延滴水线外施肥,导致肥料实际吸收利用率不高,肥料的大量流失也使原本已经酸化的土壤进一步酸化。”句中的“外延”一词使用有误。
“外延”是一个逻辑学专科词,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外延”指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句中说的是“树冠”的周围,这是一个具有具象色彩的所指,“外延”不能适用。
通常来说,可以把“外延”改为“外围”。“外围”的意思是指周围,用于句中合适。但在这个句子中,原句中的“外延”后又有“滴水线外”,这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这样的表述在表意上存在重复,而单单把“外延”改为“外围”并未解决这个问题。更合适的修改是可以把“外延”直接删去,不必再改为“外围”。当然,如果在改为“外围”后,在“外围”和“滴水线外”之间加上“即”,使后者成为前者的解释,这样也是可以的。
另外,句中的“树冠内”宜改为“树冠下”,原来的说法在表达上不够严谨。
(二)
2020年1月14日《北京晚报》第30版刊登文章《延时末班车,可以多开几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随着城市外延的不断延展,居民通勤的范围和距离也在不断延伸;……”句中的“外延”一词使用有误。
“外延”作为一个逻辑学概念,其词义是抽象的。句中说的是属于“城市”范围的地域,具有具象色彩,“外延”不能适用。
可以把“外延”改为“区域”之类的词。“区域”的意思是地区或地域的地理范围,这个意思合于句中语境。
编辑:邓秋雨

153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5 14:4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4)
友善 yŏushàn
2022年9月24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文章《一帆开济英雄气》。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留德期间,徐道邻与姚从吾、蒋复璁等友善,是柏林学人圈里的一号人物。”句中的“友善”一词使用有误。
“友善”是一个兼类词,作形容词时指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如“大家相处友善”;作动词用时指对人亲切和善,如“友善他人”。句中的“友善”说的是“姚从吾、蒋复璁”这两个人与“徐道邻”是有交情、有友谊的人,这是一种名词的表达,“友善”不能适用。尽管“友善”是一个兼类词,但只能视其在句中的语法地位而用为形容词或动词,不能把它作名词来使用。
可以把“友善”改为“友朋”或“友好”。“友朋”即朋友,是一个名词。“友好”则也是一个兼类词,但与“友善”只能兼为形容词和动词不一样的是,“友好”是兼为形容词和名词,作形容词用时指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如“大家相处很友好”,这个意义与“友善”基本一样,但词义的色彩比“友善”重一些;作名词用时指好朋友,如“生前友好”,这个意义是“友善”没有的,但用于句中正合适。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友善”的释文写道:“形容词。朋友之间亲近和睦:对人~∣素相~∣~相处。”这个释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条释文只给出了“友善”的形容词义,未给出其动词义,造成义项缺漏。在现代汉语中,“友善”主要用为形容词,但其动词义的使用也是客观存在,不应该对其无视。
第二,对“友善”的形容词义,《现汉》规定为发生在“朋友之间”,这是不合事实的。朋友是具有交情、友谊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交情或友谊的人与人之间,哪怕是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之间,也可以表现出“友善”的状态。
第三,《现汉》为“友善”提供的书证“素相友善”不合适。“素相”在古汉语中指具有丞相的才德而未能当上丞相的人,但进入现代后,“素相”已基本成为死词,《现汉》也未把“素相”列为词目。一部词典的所有用词应该在这部词典内部形成闭环自洽,《现汉》使用一个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来解释现代汉语是违反词典编写这一基本要求的。实际上,“对人~”“~相处”这两条书证已经足以说明“友善”的用法了,增加一个“素相友善”是画蛇添足,毫无必要。
编辑:邓秋雨

153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04: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5)
即兴 jíxìng

2022年9月24日《羊城晚报》第5版刊登文章《热爱生命,岂一句虚言了得》。文中写道:“甘宇面临的抉择,既非‘电车难题’式的伦理实验,也非‘事后诸葛’式的网络讨论,而是当时当地就要作出的即兴判断。这一即兴判断,既容不得哈姆雷特式的优柔寡断,也容不得堂吉诃德式的冲动冒进,而是需要极强的生命意志来克服本能恐惧。”这段文字有两个地方用到了“即兴”一词,它们的使用都存在错误。

“即兴”的意思是对眼前事物产生比较强的感受,从而产生抒发的兴致,如“即兴朗诵”“即兴歌唱”。“即兴”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让行为主体感到高兴的事情,行为主体的心情是愉悦的,其精神状态是放松的。这段文字中的两个“即兴”,都和“判断”组成了搭配,说的是行为主体“甘宇”在面临“需要极强的生命意志来克服本能恐惧”(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甘宇”面对的是地震考验)的时刻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在通常情况下,这个时刻行为主体“甘宇”的心情应该是伤痛的,其精神状态是紧张的,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做什么事的想法,这种情况不能用“即兴”来表示。实际上,文中说的是“甘宇”在面临“需要极强的生命意志来克服本能恐惧”的时刻,需要他做的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作出“判断”,但“即兴”也不能用来表示快速的意思。

可以把文中的两个“即兴”都改为“即时”。“即时”意为即刻,立刻,表示行为主体做事的快,放到这段文字中,“即时判断”就是表示在“需要极强的生命意志来克服本能恐惧”这一状况发生的几乎同一时间作出“判断”。从文中的语境看,当时行为主体“甘宇”要从事的正是这样一种行为,因此把“即兴”改为“即时”是合适的。

编辑:陶鹏辉

153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06: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6)
气壮山河qìzhuàng-shānhé

2022年9月25日《浙江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江南“钱王射潮”传说考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当潮水万马奔腾般涌来时,钱王带头张弓搭箭,直追到六和塔附近,周边百姓也纷纷前来助威,在万箭齐发、万民齐呼的强大威力下,原本气壮山河的潮水竟然后退了,消失了。”这个句子中的“气壮山河”使用有误。

“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势像高山大河那样豪迈雄壮。“气壮山河”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具有正面色彩的人物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或精神,如“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气壮山河”;也可以是人所创造的某种事物,如“中国的长城气壮山河”。需要注意的是,在“气壮山河”这个成语中,“山河”是被用来作为比喻的事物,形容使用对象的气质,基于这个特点,“气壮山河”虽然可于形容事物,但“山河”本身不能成为“气壮山河”的使用对象。句中“气壮山河”的使用对象是“潮水”,但“潮水”是产生于海洋及沿海江河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引语所出全文中它指的是钱塘江的潮水),同时它也不是人所创造的事物,“气壮山河”不能适用。

另外要注意的是,“气壮山河”是一个具有浓厚褒义色彩的成语,表明作者对其使用对象抱有充分肯定的态度。但在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中,“气壮山河”的使用对象“潮水”(即钱塘江的潮水)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其出现了“钱王带头张弓搭箭,直追到六和塔附近,周边百姓也纷纷前来助威”的情景,在这个特定语境之下,“潮水”不是一个好的事物,对其使用“气壮山河”在情感上也是不适合的。

通常来说,可以把“气壮山河”改为“气势磅礴”“气势澎湃”之类的话语。这两个短语都可形容“山河”,用来形容“潮水”本是可以的。但这两个短语也具有褒义色彩,这样的修改只满足了“潮水”对形容语的适格要求,但未解决形容语和其使用对象之间情感不协调的问题。可以把“气壮山河”改为“气势滔天”。“气势滔天”可形容水势浩大,弥漫天际,它没有褒义色彩,与句中对“潮水”的态度在情感上是一致的。

编辑:陶鹏辉

153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08: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7)
教育 jiàoyù 蜕变 tuìbiàn

(一)
2022年9月27日《天津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郑在欢:写作是一件随心而动的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粗粝的现实生活中,他观察别人的同时也留意自己的内心,出于对阅读的痴爱,在文学上进行持续的自我教育,再加上不俗的写作天赋,终于蜕变成一名青年新锐作家。”这个句子中的“教育”和“蜕变”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教育”。“教育”是一个兼类词,作名词用时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学生的工作;作动词用时指学校按一定要求培养学生,又指用道理说服他人,要求其按某种要求做或改正错误。句中的“教育”用为动词。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作动词用的时候,都是指行为主体对他人所做的事,而不能是行为主体对自己做的事。句中的“教育”,是行为主体“他”对“自我”实施的行为,但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育”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蜕变”。“蜕变”的意思是发生质变。“蜕变”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人,但当人成为“蜕变”的行为主体时,通常是指这个行为主体向负面方向出现变化。句中“蜕变”的行为主体是“他”,其变化的方向是“一名青年新锐作家”,从社会常理来说,这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推崇的正向变化,“蜕变”不能适用。

可以把“教育”改为“学习”。“学习”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活动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人可以通过这种活动让“自我”得到提高,放在句中就是指行为主体“他”通过这种活动成为“一名青年新锐作家”。可以把“蜕变”改为“成长”。“成长”指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句中使用“学习”和“成长”都是合适的。

(二)
2021年8月29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古稀作家40万字献“辉祥”》。文中写道:“出身中医世家名门望族的楚福临为人正派,因接触为新四军江南纵队筹备药品等各种管制紧俏物资的地下党员舒正悦与从苏区逃难来的郦丽兰并互生好感之后,逐渐蜕变成为从被动到主动的协助者……”句中的“蜕变”一词使用有误。

“蜕变”用于人时,指人向负面方向的变化。句中“蜕变”的使用对象是“楚福临”这个人,他成为“舒正悦”和“郦丽兰”的“主动的协助者”,而其中的“舒正悦”是“为新四军江南纵队筹备药品等各种管制紧俏物资的地下党员”,这在汉语使用的主流场域具有正面性,“楚福临”成为他的“协助者”,也应视为一种具有正向性的变化,因此,“蜕变”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另外,句中的“蜕变”后跟着“成为”,组成了“蜕变成为”的短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蜕变”的使用是正确的(假设它后面跟着的确实是具有负面性的内容),它的指向对象也要求是单一的表示使用对象身份、性质等的一个概念。句中“蜕变成为”后跟着的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协助者”,这不表示使用对象“楚福临”的身份,而是其出现的变化,这与“蜕变成为”的使用要求不合。

可以把“蜕变”改为“变”。“变”是一个中性词,对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都没有正向或负向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句中。但把“蜕变”改为“变”,即把“蜕变成为”改为“变成为”,其后的内容“从被动到主动的协助者”仍不合表达要求,可以把“从被动到”删去,或者把“从被动”移至“变成为”之前(但其后的“到”仍应删去),让“主动的协助者”直接与“变成为”搭配。

编辑:陶鹏辉

154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21:11: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78)
相反 xiāngfǎn

2022年9月28日《扬子晚报》第3版刊登报道《在泰晤士河畔“捡破烂”,中国留学生发现不一样的历史》。文中写道:“如今,泰晤士河‘泥泞寻宝’活动依然在继续,不过‘捡破烂’的不再是为了谋生的穷孩子。相反,他们是热衷于城市历史和考古的人。”这段文字中的“相反”一词使用有误。

“相反”指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如“他的陈述与事实完全相反”,这是形容词的用法;又可作连词用,用在一段文字中表示下文的叙述与上文在语意上具有对立关系,如“困难没有吓倒他,相反成为他前行的动力”。在这段文字中,“相反”用为连词,它的前后分别是“为了谋生的穷孩子”和“热衷于城市历史和考古的人”,但这两者并不构成语意上的对立关系(与“为了谋生的穷孩子”在语意上有对立关系的应该是“富人”之类的概念),“相反”的使用不合适。

要看到的是,这段文字中的“为了谋生的穷孩子”和“热衷于城市历史和考古的人”这两个概念,虽然不构成对立关系,但后者对前者构成语意转折关系,适用的连词不是“相反”,应该是“而是”。但是,这里不能简单地把“相反”改为“而是”了事,合适的修改是把“相反”删去,同时把后面的代词“他们”删去,把“热衷于城市历史和考古的人”前面的“是”改为“而是”,这个“而是”与前面的“不再是”构成一组关联词语,“而是”后的内容对“不再是”后的内容构成语意转折的关系。当然,“不再是为了谋生的穷孩子”后的句号也应改为逗号。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反”的注释不准确。《现汉》给出了“相反”的形容词义和连词义这两个义项,但对“相反”连词义的释文是这样写的:“用在下文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困难不但没有把他吓倒,~,更激起了他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个释文认为“相反”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和递进关系,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相反”只能表示语意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只是转折关系的一种,比如说一个人本来应该往东走,结果他出现了“相反”的状况,按照“相反”的词义,这个人应该是在往西走,东和西的关系是对立的。但认为这个人和“往东走”转折了,那么他除了往西走,还可以是往南、往北走,甚至不知道他往哪个方向走,适应这种语境的连词只能是“但是”,而不能是“相反”。因此,认为“相反”可以表示转折语意,过于宽泛,不够严谨。

认为“相反”表示递进关系,同样是站不住脚的。以《现汉》提供的书证“困难不但没有把他吓倒,相反,更激起了他战胜困难的决心”来说,在“困难没有把他吓倒”和“激起了他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是语意的转折关系,它们之间确实也有语意递进关系,但并不是由“相反”显示出来,而是由另一对关联词语“不但……更……”所显示的,这两者不可混淆。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