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1452) 作风 zuòfēng (一) 2022年9月2日《文汇报》第12版刊登文章《芦苇的勇气》。文中写道:“鲁迅先生这一段文字,要言不烦,片言只语,却是切中肯綮,把普氏一生的起伏转折,他的多个侧面的复杂性,从头至尾勾勒了一遍,作为一种原初的介绍文字,能有如此的识见与不溢美、不避讳的作风,实在可谓难得。”这句话中的“作风”一词使用有误。 “作风”指的是人在思想上、工作上以及生活上的行为状态和表现出来的态度。“作风”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句中的“作风”,其使用对象是“鲁迅先生这一段文字”,也就是一篇文章,但文章虽然是由人创造的,它本身却与人有区别,“作风”不能适用。 可以把“作风”改为“文风”。“文风”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态度,句中说的“不溢美、不避讳”是“这一段文字”中所体现出的态度,使用“文风”是合适的。 (二) 2020年7月12日《南方都市报》第13版刊登文章《赵清阁:此恨绵绵休再提》。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她觉得文坛作风不正,成见太深,害怕损坏老舍的形象;同时感到人言可畏,害怕扰乱自己晚年的清净。”句中的“作风”使用有误。 “作风”的使用主体通常应该是个人,也可以是如军队之类比较严密的团体。句中的“作风”用于文坛,但“文坛”既不是个人,也不是团体,它只是一种社会领域,“作风”不适合使用。 可以把“作风”改为“风气”。“风气”指的是社会上或某个领域、某个集体流行的习惯或爱好,这个意思合于句中需要。 (三) 2022年8月18日《长江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北望江城,一炷心香》。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年过半百,瘦高,讲课时一忘形就身子前倾,两个手拐支着桌子,有时候干脆歪斜着伏在讲桌上,颇有点魏晋作风。”句中的“作风”一词使用有误。 “作风”通常用于个人,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使用对象通过各种话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态度,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使用对象具体的行为状态或说的一句话本身则具有具象性,不能称为“作风”。句中说的是使用对象“他”“讲课时一忘形就身子前倾,两个手拐支着桌子,有时候干脆歪斜着伏在讲桌上”,这是一种外观的行为状态,“作风”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作风”改为“风度”。“风度”指的是人的举止姿态,句中“讲课时一忘形就身子前倾,两个手拐支着桌子,有时候干脆歪斜着伏在讲桌上”正是“他”表现出的一种举止姿态,使用“风度”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风度”一般偏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句中作者对“他”的这种举止姿态持有肯定态度,因此可以用“风度”。 编辑:邓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