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01#
 楼主| 发表于 2022-8-2 12:22: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1)
锋芒毕露 fēngmáng-bìlù

2022年8月2日《福建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坐忘于方寸之间》。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一方印,仅仅靠着手腕与两三指的变化,就能组合出变化无数的刀法,能深入任何复杂的部位,刀刀相生,连环相扣,直至光洁的石面上旋转出锋芒毕露的几朵花。”这个句子中的“锋芒毕露”使用有误。
“锋芒毕露”的意思是锐气和才干全部表现出来。“锋芒毕露”通常用来形容人喜欢逞强显能,表现自己而不知约束和收敛,其使用对象要求具有抽象性,并含有一定的贬义。句中“锋芒毕露”的使用对象是石印上所刻制的“几朵花”,这是一个具有具象性的物品,可以为肉眼所见,“锋芒毕露”不能适用。同时,作者对这“几朵花”所表现出的石刻工艺也抱有欣赏态度,从感情色彩来说,“锋芒毕露”在句中也不宜使用。
可以把“锋芒毕露”改为“纤毫毕见”之类的话语。句中说的是刻印的工艺非常成熟,“几朵花”上非常细微的部分都能让人看得很清楚,“纤毫毕见”是一个合适的词语。要注意的是,其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

编辑:马源

1502#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11:20: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2)

飒爽 sàshuǎng

(一)

2022年8月3日《解放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评弹里的四季流转》。文中写道:“如果不看词,光坐着听,确实很难理解此中妙处。倒不如《杨八姐游春》里唱的——‘若不是今朝瞒了高堂母,私出天波帅府门,我们双双郊外共游春,岂不辜负东风一段情’来得飒爽干脆。”这段文字中的“飒爽”一词使用有误。
“飒爽”形容人威武而矫健的样子。“飒爽”的使用对象是人,文中用它来形容戏曲作品“《杨八姐游春》”里的唱词,这不合使用。文中的“飒爽”和“干脆”并列,形容“《杨八姐游春》”里的唱词文字干净,不拖泥带水,容易让人理解,“干脆”可以这样用,但“飒爽”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飒爽”改为“清爽”之类的词。“清爽”有一个意思是清楚明白,它可以用来形容唱词之类的文字作品,也能够和“干脆”并列,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二)

2020年7月23日《北京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她题材”霸屏,但离好的女性故事还差很远》。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无论处在什么年龄,女性都要保持一份坚韧、飒爽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句中的“飒爽”一词使用有误。
“飒爽”的使用对象是人,但它只能形容人的外表,句中的“飒爽”和“坚韧”并列,形容“态度”。但“态度”是人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之下产生的行动,它可以接受“坚韧”的修饰,却不能接受“飒爽”的修饰,“飒爽”在这个句子中不能适用。
可以把“飒爽”改为“直爽”“爽快”之类的词。“直爽”意为心地坦白,说话办事没有顾虑,“爽快”意为说话办事不拖泥带水,直截了当,这两个词都能形容人的“态度”,选取一个替换“飒爽”是合适的。

编辑:马源

1503#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15:23: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3)

昏黄 hūnhuáng 暮霭 mù'ǎi

2022年8月4日《长江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心中的昆仑》。文中写道:“直至有一天,司办主任带我去送文件,去见将军,车入总政黄寺大院,一幢小楼前戛然停下,拾级而上,爬至三楼,按门铃,一个老人出来开门,引领我们入室。……首长与司办主任寒暄之际,我伫立一旁,彼时,昏黄时刻,暮霭如潮水涌来……”这段文字中的“昏黄”和“暮霭”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昏黄”。“昏黄”形容颜色黄而暗淡模糊。“昏黄”通常用来形容天气、光线等。文中的“昏黄”和“时刻”搭配在一起,这使得“昏黄”成了像“早晨”“傍晚”之类描写时间的词,但“昏黄”并不表示时间,文中这样使用与其词义不合。
再看“暮霭”。“暮霭”指的是傍晚时出现的云气、云雾。“暮霭”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出现于野外,在浓重的时候也会在城市出现,但一般不会进入城市的室内,尤其是不可能在室内出现“如潮水涌来”的情景。文中有一句“引领我们入室”的话,表明文中所述情景发生在室内(而且是在大城市的室内),“暮霭”的使用不合常情。文中说的应该是傍晚时的天色,这种暗下来的天色在室内出现“如潮水涌来”的情景是可能的,但“暮霭”的词义不合使用。
可以把“昏黄”改为“黄昏”。“黄昏”指的是从太阳落山到天黑下来的这段时间,它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可以和“时刻”搭配。“暮霭”则可以改为“暮色”。“暮色”表示傍晚时逐渐暗下来的天色,适于句中语境。

编辑:马源

1504#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22:52: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4)

回忆 huíyì

2022年8月5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报道《时隔29年,中央歌剧院再排〈利哥莱托〉》。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当‘女人善变’‘亲爱的名字’等著名唱段引来阵阵热烈掌声时,又一个难忘的歌剧之夜被镌刻在北京观众的回忆里。”句中的“回忆”一词使用不妥。
“回忆”的意思是回想过去经历的事。“回忆”是一个动词,是行为主体的一种思想活动。句中说的是保持在行为主体“北京观众”的脑子里对“又一个难忘的歌剧之夜”这件事的印象,但这并不是“北京观众”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回忆”的使用不准确。
可以把“回忆”改为“记忆”。“记忆”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记住或想起,作名词用时指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所经历的事的印象。句中需要的是“记忆”的名词义,
“回忆”和“记忆”的不同在于,“回忆”只是动词,而“记忆”既可作动词用,又可作名词用(事实上大多数场合是作名词用)。更重要的是,“回忆”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而“记忆”除了可表示思维活动外,还能表示留存在人的脑子对过去经历的事的印象,因此“记忆”用在句中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忆”的释义过于简单,遗漏了这个词的意义要素。《现汉》释“回忆”为“回想”,又释“回想”为“想(过去的事)”。可以看出,《现汉》这是把“回忆”和“回想”作等义词处理,这应该是可以的,但不管是“回忆”还是“回想”,行为主体所想的虽然确实是过去的事,却必须是行为主体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历史上的事,他人转述的事,都不能用“回忆”或“回想”作它们的支配语。自己亲身经历,这个意义要素必须在“回忆”和“回想”的释义中体现出来,否则其释义就会有漏洞,就是不完整的。

编辑:马源

1505#
 楼主| 发表于 2022-8-6 22:56: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校中常见易错易混词

编校小知识 | 常见易错易混词,你都会了吗?

1“板块版块

板块一词来自国外,在《辞海》1989版,无板块辞条,有板块构造说,释文说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说。可见当时板块还仅限于科学领域。
版块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国外是否有,不知。在中国是当时报纸纷纷扩容,以前最多两张八版,那时出现了一份十几张的报纸,报纸原有的报篇的结构不足以表述了,于是成了报版块篇,后来也延伸到期刊、电视节目等方面。
年龄讲,板块大,从适用面讲,板块也大,这反映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就有:板块比喻具有某些共同点或联系的各部分的组合,用于报刊、节目等时一般作版块。两词的先后从《现代汉语词典》也有反映,1987版两词均无,2002版有板块版块2018版两词都有,但版块也仅是:同板块。由上述看,板块适用广,历史长,如与功能结合时用功能板块应更妥当。

2“ 报道报导

报道报导是一对异形词,意思完全
一样。在《264组异形词整理表》里有所规范,现在一般写作报道报道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通过媒体把某一新闻传播出去。例如,这件事情电视已经作了报道;晨报抢先报道了这一事件。另一个意思是指新闻稿。例如:他写的报道事实准确,文笔生动;这篇报道很生动,很受读者欢迎。

3“ 爆发暴发

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
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
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
暴发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

4“ 倍受备受

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
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
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5“ 必须必需

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
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6“

凡与区别、辨别、分辨有关的,用不用;凡与言辞、辩论、辩解有关的,用
分辩率应为分辨率被告辨护律师应为被告辩护律师
辨明辩明辨证辩证等含义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如辨明是非是指辨别清楚是与非;辩明事理是指辩论清楚道理。中医所说的辨证施治(区别病人的不同征候进行治疗)显然不能用辩证

7“ 簿

簿指本子、账本,如发文簿练习簿不能写作练习薄。如接警记录薄应为接警记录簿对薄公堂应为对簿公堂
指单薄;也指轻视、看不起,如厚此薄彼;也可指迫近,如日薄西山。

8“不尽人意不尽如人意

不尽人意不尽如人意,怎样说才对呢?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都、完全的意思,符合的意思。
尽如人意意思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其中的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便成了不都人意,是不通的。

9“草菅人命

人们很容易把误写成其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以前可以用来做草鞋、搭茅草屋等,所以这个字有草字头。而最早指的是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从竹,所以有丝竹管弦之乐的说法。人们很容易将草菅人命理解为草率地杀人,其实该词是视人命如草菅之义。
《大戴礼记保傅》中写道其视杀人若芟(shān)草菅然是除去、割草的意思,也就是说杀人就像割草一样。

10“成型成形

成型指工业生产中,零件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
成形指事物具有了基本的、大体的规模等,指计划、构想等大体完成。
来源:云南人民出版社


来源:编辑课堂(公众号)

编辑:马源

1506#
 楼主| 发表于 2022-8-6 22:59: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5

显露 xiǎnlù

202286日《大众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文物里的爱情有点儿甜》。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衣纹的穿插也灵活巧妙,线条简练而又潇洒流畅,粗细转折较为显露,方圆、顿挫、疾徐、浓淡的变化一气呵成,形象准确生动而富有情致。这句话中的显露一词使用有误。
显露的意思是显示,原来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显露是一个动词,在句中接受了副词较为的修饰,较为通常只能修饰形容词,表示事物的程度与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别。但显露作为一个动词,是不存在差别的,显露了就是显露了(显露整体事物中的一小块也是显露),没显露就是没显露,因此,显露较为的搭配不合事理,句中使用显露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显露改为显明明显显明明显的意思都是清楚明白,容易让人看得分明。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它们显示的状态是可以有层次感的,因此可以接受副词较为的修饰,适用于句中使用。

编辑:马源

1507#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22:36: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6)

修改 xiūgǎi

(一)

2022年8月7日《光明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浅谈口语中的不流畅现象》。文中在叙述到人们在口语交流中的不流畅现象时写道:“这种不流畅,主要特点为短语重复、多音节词重复、使用插入语、重新说以及反复修改等,属于发生在词语单位之间的不流畅现象。”这句话中的“修改”一词使用有误。
“修改”指的是改正文稿、画稿等中间的错误、缺点。“修改”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具有书面载体的文稿、画稿以及其他文本类事物。句中说的是人们在口语交流中的情况,但口语不以文本类事物为载体,因此“修改”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修改”改为“更改”。“更改”意为改动,它的指向对象比较宽泛,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适用于句中的语境。

(二)

2022年5月18日《山西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爱上干农活》。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天总是自己找事做,视频中,她不是戴着老花镜坐在炕上修改小妹捎回的衣服,就是北房南厦翻寻家里过去的物品。”句中的“修改”一词使用有误。
“修改”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文本类的事物,句中“修改”的指向对象是“衣服”,两者不能搭配。
对这个“修改”的修改,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母亲”所做的是对“衣服”上出现的破损进行弥补,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修改”改为“修补”;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些原属于“小妹”的“衣服”,她已经不需要了,“母亲”所做的把它们改一下以适合于别的人穿,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修改”改为“裁改”之类的词。

编辑:马源

1508#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1:53: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7
耳膜 ěrmó 明明 míngmíng ·ma
202287日《南方都市报》第11版刊登文章《长途车》。文中写道:这个小胡子司机每次耀武扬威开着货车来到村子,总是长长地按响了汽车喇叭。记得有次村子里的宋会计路过时,他捂住耳膜嘟嚷道,这明明不是在对我们村子示威嘛。文中的耳膜”“明明三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耳膜耳膜即鼓膜,指的是外耳和中耳之间的薄膜,它的内表面与耳朵内的听小骨相连,外界的声波传入耳朵后震动耳膜,使听小骨发生振动,听觉产生作用感受到声音。文中的耳膜接受了的支配,但是人的手的动作。从常情来说,文中的行为主体宋会计是难以把手伸进耳朵对耳膜从事这个动作的,事实上宋会计也不会这样做。耳膜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再看明明明明表示现象或道理显而易见,显然如此。明明是一个副词,它所修饰的内容要求是正面叙述的一种事实或道理,如这事明明是你做的,你不必说什么了。文中的明明,修饰的内容是不是在对我们村子示威嘛,这是一个反问的句式(其中句末语气助词的使用错误,下文另作分析),虽然它要讲的是是在对我们村子示威这个道理,但需要听者经过语意转换才能表示言说者的意思,这不合明明的使用要求。
再看是一个语气助词,通常用在陈述句结尾,表示某种事实或某种道理很明显。文中的用在一个反问句式不是在对我们村子示威的后面。这不合的使用要求。
应该把耳膜改为耳朵。事实上,文中行为主体宋会计所从事的动作是用手耳朵,通过这样一个动作,减少汽车喇叭在被按响时所产生的声波传入耳朵的可能性,使自己耳朵内的听小骨不发生或少发生振动,从而使自己听不到汽车喇叭声或减轻这声音对自己的干扰,这才是文中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明明要一起修改。最简单的是把句子的反问句式改为陈述句式,即把不是改为,这样明明修饰的是一个正面叙述的内容是在对我们村子示威用在陈述句尾,明明都可以保留。如果要保留反问句式,则应该删去明明,或者把这明明不是在对我们村子示威改为这不明明是在对我们村子示威,句尾的则应改为,同时还要把句尾的句号改为问号。是一个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可用于反问句尾。
编辑:吴漫

1509#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1:54: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8)
驾轻就熟 jiàqīng-jiùshú 走丢 zŏudiū
2022年8月8日《文汇报》第5版刊登文章《那长长的走道》。文章记述“我”(作者)的舅舅曾经居住的大楼,有一条很长的楼道,还有些昏暗,以至“我”到舅舅家去时,曾经经常会找不着方向。文中写道:“起初我常常会在走道上走岔了路,兜兜转转找不着方向。毕竟,这是上海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寓,号称亚洲第一楼,看它黑压压占了苏州河沿岸的一大片,就可揣测它里面的走道有多长。以后,驾轻就熟,就再也没有走丢。”这段文字中的“驾轻就熟”和“走丢”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驾轻就熟”。“驾轻就熟”的意思是驾着轻便的车子,走上熟悉的道路,比喻对事情熟悉,办起事来顺利。“驾轻就熟”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办某事,而不用于人走路。文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我”对大楼里的一条走道比较熟悉,不会走错,这个意思使用“驾轻就熟”是不合适的。
再看“走丢”。“走丢”指的是小孩或失智失能的成人跟带领他的人出行走散并失去联系,也可以指一个团队一起出行的时候部分人与团队主要人员走散并失去联系。文中说的是“我”一个人出行的情况,在通常情况下,人不可能把自己丢掉,“走丢”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如文中所说的“起初我常常会在走道上走岔了路,兜兜转转找不着方向”的情景,不能使用“走丢”。
可以把“驾轻就熟”改为“熟门熟路”。“熟门熟路”的本义是指对某地很熟悉,引申后指对某事物非常了解,与“驾轻就熟”的意思差不多,用到这段文字中的是它的本义。“走丢”可以改为“走错”。其实文中已经有“走岔了路”的说法,这就是“走错”。
编辑:吴漫

15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0 21:5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9)
斑斑点点 bānbān-diǎndiǎn
2022年8月10日《人民日报》第19版刊登报道《餐饮老字号吃出“新味道”》。文中写道:“如今,老字号早已不再是斑斑点点的门脸、百年不变的产品,很多老字号企业搭上互联网科技的快车,不断创新经营方式、产品服务,努力增强发展活力。”这个句子中的“斑斑点点”使用有误。
“斑斑点点”表示的意思是事物表面不干净,事物表面的颜色不纯净,如“他的白衬衣上有斑斑点点的血迹”。句中说的是“老字号”在全国各地数量不少而分布较广的意思,“斑斑点点”的语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斑斑点点”改为“星星点点”。“星星点点”形容事物繁多而又分布较广,这个意思用来形容句中的“老字号”是切合的。
“斑斑点点”和“星星点点”除了表示的意思有不同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这两个短语所表示的情感色彩是相反的。“斑斑点点”通常用来形容具有负面色彩的事物,而“星星点点”与之相反,通常用来形容具有正面色彩的事物。句中的“老字号”具有正面色彩,这也决定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不能使用“斑斑点点”而只能使用“星星点点”。
编辑:吴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