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91#
 楼主| 发表于 2022-8-13 21:44: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1)
一意孤行 yīyì-gūxíng

2022年8月12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大象之路:与荒原、山川、人类的相遇》。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奔走在荒野大漠,象群只是在被动地适应着环境,说走就走,一意孤行,挥洒着自然界不可羁绊的野性、自由和被生存本能驱动所释放的能量。”句中的“一意孤行”使用有误。
“一意孤行”的意思是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一意孤行”是一个含有较强贬义的成语,通常要求其行为主体具有负面色彩,行为主体做的事是错误的,并且会给其自身带来不利后果。句中说的是“象群”的迁徙,但作者在引语所出这篇文章对“象群”赋予了正面色彩,对这些“象群”来说,迁徙是它们正当的生存方式,而不是错误的、会对它们自己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的行为,因此,“一意孤行”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引语所出全文是一篇描写大象生活的文章,行文对大象充满护惜的情感,在这种语境下,对其迁徙行动用一个贬义性较强的成语,与引语所出全文的情感也是不协调的。
可以把“一意孤行”改为“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意为不怕困难勇敢前进,这个成语用来描写“象群”的迁徙活动是合适的。而且,这是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与引语所出全文对大象的护惜情感也是合拍的。

编辑:吴漫

1492#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1:11: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2)
明镜高悬 míngjìng-gāoxuán

2022年8月12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怀念,也是不能忘记的》。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张洁始终是站在新时期文学潮头的作家,这一代作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无比深沉,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大破坏之后,内心都明镜高悬,希望用自己的笔把国家变得更好。”句中的“明镜高悬”使用有误。

“明镜高悬”比喻官吏审案时洞察一切,公正严明。这个词语出自一个典故,据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记载,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心的善恶,这一传说流传开来以后便产生了这个比喻义。旧时代行政官员的职责把地方治理和诉讼断案包罗在一起,因此有的地方官会将“明镜高悬”制成牌匾悬挂于公堂,用以自励或自夸,但在今天的汉语使用环境,行政权与司法权已经分开,“明镜高悬”的使用场合限于诉讼断案之类的场合,使用对象也限于法官等担任司法工作的人。

句中说的是“这一代作家”的“内心”对自己的一个“希望”,即“用自己的笔把国家变得更好”,“明镜高悬”的语义与此不能切合。作者想用“明镜高悬”来表示“这一代作家”对此所产生的希望是清晰明白并且确定不移的,但这与诉讼断案无关,使用对象也不是司法工作者,“明镜高悬”不合使用。

可以把“明镜高悬”改为“具有明确的使命意识”之类的话语。对于“这一代作家”来说,“用自己的笔把国家变得更好”是他们自愿承担的一种使命,而且是明确的,因此这样修改是合适的。

编辑:陶鹏辉

1493#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1:1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3)
风言风语 fēngyán-fēngyŭ
2022年8月12日《解放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三星堆是怎么被发现的》。文章介绍了将近100年前三星堆文化遗址发现的经过。1929年,有农户在当地挖坑时发现了很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宝贝,并流传到了古董市场上,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关注。在介绍了这个背景后,文中写道:“有关宝物的风言风语也引起了英籍基督教传教士董宜笃的注意,他骑着毛驴来到月亮湾打听玉器的情况,结果一无所获。”这句话中的“风言风语”使用有误。

“风言风语”的意思是私底下议论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使用“风言风语”需要注意的,一是“风言风语”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事项,内容通常应是具有负面性的,是当事人所不愿意接受的。句中的“风言风语”。它的使用对象是“宝物”(即三星堆地下掩藏的古代器物),同时它的内容是围绕着“宝物”所产生,按照引语所出全文的介绍,基本上是在传说“宝物”可以让人得到不少利益(正因如此,才会引起句中的“英籍基督教传教士董宜笃”来“打听”的行动),从通常意义上说,这应该是具有正面性的内容。由此可见,“风言风语”在这个句子中不能适用。

可以把“风言风语”改为“传说”之类的词。“传说”意为辗转相传的事情,这个词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事,同时它的内容既可以是负面性的,也可以是正面性的,既可以是虚假的,也可以是真实的,适用于各种情况,自然也适用于句中。

编辑:陶鹏辉

1494#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1:1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4)
半推半就 bàntuī-bànjiù
2022年8月15日《扬子晚报》第3版刊登报道《深圳90后情侣16万打造一个“家”》,讲述了在深圳工作的一对年轻夫妇购买一辆房车作居住用的故事。文中有一段话写道:“胡安媛笑着说,如今他们的环保意识都变强了,还半推半就地过上了‘极简生活’,‘不是生活必需品就尽量不买,刚好省钱了,但有时候也很烦恼,比如我最近想买个冰箱,但不知道要把它放哪里。’”这段文字中的“半推半就”使用有误。

“半推半就”的意思是又要推开又要靠近,形容心里愿意,表面却装出不愿意而推辞的样子,但最终还是愿意接受的。使用“半推半就”要注意的是,这个短语的行为主体面对的某个事物应该是外界给他们的或者是外界要求于他们的,而不能是他们自己的主动性选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主体才可能表现出又“推”(推却)又“就”(接受)的状态。引语所出文中说的这一对年轻夫妇,他们把房车作为自己的住所,是其主动性的选择,并没有装出不愿意接受的举动,在这种情况下,“半推半就”不合文中所述的事实,是不能使用的。

可以把“半推半就”改为“因陋就简”“顺水推舟”之类的话语。“因陋就简”意为利用简陋的条件做事,“顺水推舟”意为顺应情势说话或做事。这对年轻夫妇把房车作为住所,毕竟不可能像在房屋住宅里一样舒服方便,因此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生活,顺应这样的条件生活,并将其理解为“过上了‘极简生活’”,使用这两个短语都是合适的。

编辑:陶鹏辉

1495#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1:14: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5)
考察 kǎochá
2022年8月15日《北京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明代官员“清贫”吗》。文中有句话写道:“据于慎行《谷山笔麈》一书的考察,明代宰相(即内阁大学士)的月俸,还不到五代北汉时的一半,与唐代相较,更是相差甚远。”这个句子中的“考察”一词使用有误。

“考察”可以指实地观察调查,如“王教授最近带着他的研究生到我们村来考察了”;也可以指虽不到实地但对事物细致认真地观察,如“科学研究需要经过精心考察”。“考察”的这两个意思,其行为主体都只能是人。句中“考察”的行为主体是“《谷山笔塵》”,这是一本书,但书不能从事观察、调查之类的事情,“考察”不能适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考察”改为“考证”。“考证”指的是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核实或说明。“考证”当然也是人所进行的活动,但如果人在这方面的活动是通过书的著作来完成的,那么把“考证”作为这本书所进行的活动来理解,从而让句中的“《谷山笔塵》”和“考证”搭配,也是可以的。

但是,就书的普遍情况来说,著作人除了在书中进行“考证”外,更常见的还有对事实的记录,因此,如果句中说的“《谷山笔塵》”这本书对于“明代宰相(即内阁大学士)的月俸”这件事并无“考证”,只是将相关情况记录了下来,那就应该把“考察”改为“记载”。

编辑:陶鹏辉

1496#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1:15: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6)
反馈 fǎnkuì
(一)
2022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文章《用评论为当代文学刻下年轮》。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冯雪峰的《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不仅反馈专业读者对《保卫延安》这部作品的感受与意见,而且从史诗角度深入讨论长篇小说创作,成为开启长篇小说‘史诗性’讨论的重要理论文章。”这个句子中的“反馈”一词使用有误。

“反馈”本是一个专科词,在电子学上指把输出电路中的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信号的效应;在医学上指生理、病理效应反过来影响引起这种效应的原因。引申后成为普通词语,指信息、意见等返回。句中的“反馈”用的是引申义。引申义的“反馈”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反馈”的内容是围绕所针对的事物出现的相关信息,而这个相关信息必须回到这个事物的制造者或需求者那里。如政府部门就某个事项征求民众意见,有关意见送到这个政府部门,可称“反馈”,企业的产品到了市场上,消费者针对这个产品提出的意见回到企业,可称“反馈”。

在这个句子中,“反馈”的使用对象是“《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这篇文章,如果这篇文章是专门给“《保卫延安》”这部著作的作者或出版者提供的,“反馈”的使用就是可以的。但引语乃至引语所出全文并没有交代这样的背景,按通常理解,“《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这篇文章应该是提供给没有特定对象的社会读者的,在这种情况下,“反馈”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般地说,可以把“反馈”改为“反映”。但“反映”更多地表示下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问题等,“《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这篇文章的作者与文章的读者并不具备上下级关系,因此用“反映”并不是很合适。可以考虑把“反馈”改为“是”,表示句中所说“专业读者对《保卫延安》这部作品的感受与意见”是对“《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这篇文章的一个判断式评价,也是可以的。

(二)
2022年8月13日《楚天都市报》第6版刊登报道《疾驰的小车上坠落20万现金》。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快骑队员发现路面散落物后迅速上前查看,打开其中一件布包时,发现包内全是整扎的百元面值现金,张皓宇迅速向中队报告,并向‘110’报警台反馈相关信息,寻找线索。”句中的“反馈”一词使用有误。

“反馈”在这个句子中用的也是引申义。“反馈”的内容是“一件布包”,“包内全是整扎的百元面值现金”,“反馈”的接受者是“‘110’报警台”。但是,“‘110’报警台”并不是相关信息的需求者,因此,“反馈”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对“反馈”的修改,要看“反馈”的行为主体“张皓宇”(“快骑队员”)和“‘110’报警台”的关系。如果“张皓宇”(“快骑队员”)为“‘110’报警台”的下属,那么可以把“反馈”改为“报告”;如果不存在这种关系,则可把“反馈”改为“通报”。

编辑:陶鹏辉

1497#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1:1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7)
无不 wúbù
(一)
2022年8月18日《长江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感恩温情》。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那句‘默默在心里祝愿当年所有尊敬的师长岁月静好’,无不充溢着一腔赤子之情。”这句话中的“无不”一词使用有误。

“无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表示没有例外。“无不”的使用主体必须是一个群体概念,表示在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个体都出现了作者所说的行为或都处于作者所说的某种状态。句中的“无不”,其使用对象是“那句‘默默在心里祝愿当年所有尊敬的师长岁月静好’”,这是表现为单体的一句话,不是一个群体概念,“无不”不适使用。

应该把“无不”删去。

(二)
2020年1月27日《光明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中写道:“他在《又和前人》诗中无不感慨地写道:‘诗中活法无多子,眼里知音有几人?’这里,作者拈出‘活法’一词,多少有些反省的意蕴。”这段话中的“无不”一词使用有误。

“无不”在这个句子中修饰“感慨”,而“感慨”的行为主体是“他”,“他”是一个单个的人,不是群体概念,“无不”不适使用。

应该把“无不”改为“不无”。“不无”表示不是没有,多少有些,表示使用主体处于作者说的某种状态,但在程度上不是很深。在这段话中,作者说的是“他”在“《又和前人》诗”中有一些“感慨”但又不完全是感慨,“不无”正适合于这个意思。

“无不”和“不无”是一对逆序词,它们内部构成的词素相同但顺序相反,而其意思、用法则很不一样。“无不”通过“无”和“不”这两个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的叠加,构成一种双重否定,起到强化肯定语气的作用。“不无”则是一个动词,它在客观上可以减轻其所支配的词的分量,表现出一种谦抑的姿态。

编辑:陶鹏辉

1498#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1:1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8)
气息 qìxī
2022年8月19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拍照打卡者众多,艺术展变“景区”?》。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他也鼓励家长积极带小朋友去美术馆,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气息。”这个句子中的“气息”一词使用有误。

“气息”有3个意思,一是指呼吸时出入的气,如“气息全无”;二是指气味,如“难闻的气息”;三是指风格、氛围,如“生活气息”“乡土气息”。第一个意思的“气息”,使用对象主要是人及部分高等动物;第二个意思的“气息”,使用对象可以是人、部分高等动物,以及自然界的环境和各种事物;最后一个意思的“气息”,使用对象通常是事物,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气息”用于人时,通常只是指其呼吸或身体的气味,句中的“气息”,用于作为人的“孩子”,指的是其个性特点,但这不合“气息”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气息”改为“气质”。“气质”指的是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用于句中指“孩子”所能够具有的在“艺术”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能够切合的。

编辑:陶鹏辉

1499#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1:16: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9)
母爱 mŭ'ài

2022年8月19日《湖南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公者”何以千古》。文中有句话写道:“剧中,焦裕禄常管百姓叫‘娘’,全剧着力表现了焦裕禄没有把母爱局限于小我,把这份爱和愧疚全部融化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句中的“母爱”一词使用有误。

“母爱”指的是母亲对自己儿女的爱的感情。“母爱”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做了母亲的人,句中的“焦裕䘵”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一个男性,他不可能产生“母爱”。句中说的是“焦裕禄常管百姓叫‘娘’”,可见他是把自己当作“百姓”的儿子,所谓的“母爱”指的是子女对母亲的爱的感情,但这不合“母爱”的词义。

可以把“母爱”改为“对母亲的爱”之类的话语。

另外,句中的“着力表现了焦裕禄没有把母爱局限于小我”和“把这份爱和愧疚全部融化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从语意上看存在转折的关系(把“母爱”改为“对母亲的爱”之后仍是这种关系),但两个短语之间缺少表示转折的词语,使语意呈现为顺承关系,表意不准确。应该在“把这份爱和愧疚全部融化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的前面加上表示转折的连词“而是”。

编辑:陶鹏辉

150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2 09:24: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某电视台主持人把涪陵播成“bèi líng”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