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出版》2023年第6期目录 本刊特稿 ○ 打造堪当时代重任的人才队伍 推动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 李永强 / 1 内容摘要:人才是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剖析当前大学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难题与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堪当时代重任的过硬出版人才队伍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出版人才;人才队伍;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 理论前沿 ○ ChatGPT的知识功能与人类的知识危机 陈昌凤 黄阳坤 / 10 内容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表现出强大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能力,或对人类知识体系产生难以捉摸的影响。从社会知识论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分析ChatGPT作为构建和传播知识的社会行动者之理论合法性及其潜在影响:它的确在理想情况下为促进知识交流与融合、培育出更高层次的集体智慧创造了机遇,但在社会现实与技术发展交织的情况下,它同样也可能会走向“众智连接”的反面——俘获知识权力、发展出后人类意义上的硅基知识寡头;将知识伦理、媒介伦理融入预判性技术伦理的框架中,有助于调适社会化技术融于知识社会化进程时的张力与矛盾,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厘清、定位人工智能体介入知识网络后带来的人类知识危机。 关键词: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社会知识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技术伦理 ○ ChatGPT与第三交流的诞生 王沐之 胡翼青 / 19 内容摘要:语言大模型ChatGPT释放了强大的行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交流范式逐渐成为可能。如果说口头交流是人类的第一交流的话,那么文字交流就是人类的第二交流。ChatGPT带来了人类的第三交流:它不仅像第二交流一样具有界面,需要中介化和铭刻系统,而且也像第一交流一样让人感觉具有即时性和即刻的生成性。第三交流提供了标准化的语言和便利的服务,让机器像人一样说话,人像机器一样说话,让人类深陷自我认识的危机。而这一不可避免的危机背后,仍然是资本增殖的强求。 关键词:第三交流;铭刻系统;ChatGPT;语言 ○ 大模型、大数据、新精英:数字技术对知识生产的征服与全球性重构 曾白凌 / 30 内容摘要:在知识生产中,印刷文字和比特数字背后隐藏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技术,并对应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明进程。技术创新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导致其出现新的偏向。“文化人”是少数知识精英的标签,知识生产主导者从“文化人”到“数字人”再到“新精英”,彰显出数字技术在知识生产中特有的参与性、自主性、监视性以及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存在的超链接性。它构成数字化知识生产的技术逻辑,促使知识生产由以共识生产为重点转向知识的全社会参与、全球性生产;从一个行业维度转向全社会媒介化发展的深度;从理性工具转向自主性知识生产的能力。基于此,需要重新调试知识生产的凝视重点,不仅关注知识内容、源头、生产、分发的治理,更要治理前置,强化对生产者(大模型)、语料及技术的把关。知识与共识,知识的本土性与全球性并不存在必然的正向关联。国家既是全球知识体系的建设者,又是本土文化知识及其价值取向的守护者。面对数字技术对知识生产的征服与全球性重构,国家对数字化知识生产的管理首要表现为对其价值取向、组织结构、规则的确认和维护;国家应当成为大模型的第一“把关人”,大模型应该成为生产内容的直接“把关人”。“必须防止过去曾经是拉近人们距离的重要因素的信息与传播而今成为制造误解和仇恨的加速器。” 关键词: 传播偏向;知识生产;把关人 专题研究 ○ 我虚拟,故我在(2):数字化死亡 李 丹 杜骏飞 / 41 内容摘要:“数字化死亡”是被数字技术赋能的死亡系统,包括死亡的数字化展现、死亡的交往化、死亡的去交往化和数字记忆的终结。(1)在生存间性的视角下,数字化死亡建构了生死间的有机联系——它打开了死亡的公共性,并发明了一种灵性的数字身份。(2)逝者的“幽存”应当受到尊重,且应首先由其本人的意志所支配。他者僭越逝者的权利,无异于摧毁一种“数字来生”。(3)数字化死亡的技术仍在演进之中。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来看,当下的数字化死亡是不平等的。(4)在数字时代,死亡是多重的,而人的数字遗骸才是其最后的“人”。数字化死亡不是生的沉沦——对数字化死亡的冒犯才是。 关键词:数字化死亡;数字伦理;数字交往;数字遗骸;数字幽存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化交往的影响及其风险应对 ——基于ChatGPT的探讨 何 静 蔡劲松 / 57 内容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AIGC)呈现引领新一代人机交互的演进趋向,一方面将重构人机交互模式,另一方面将开启人类交往变革。ChatGPT作为AIGC前沿工具正沿袭此趋向,在塑造文化交往新形态的同时,也带来技术伦理与文化伦理之殇、文化认同与强弱转换之危、传播者与受众文化之异、一隅之说的输出偏差之困等风险挑战。立足文化全球化视野与人工智能进化路径,基于交往方式、内容、主体、视野等维度,构建文化交往四维优化模型,提出更高阶人工智能促进文化交往发展的可能路径:强化技术伦理,消除交往方式的道德隐忧;革新应用范式,消弭交往内容的现实困境;升级人机协同,实现交往主体的融生更迭;布局通用领域,拓展交往视野的时空边界等。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文化交往;技术伦理;风险应对 学术观察 ○ 图书编辑离职的职业隐喻、释因话语与制度反思 ——基于40篇离职文本的分析 刘蒙之 付正苇 / 67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出版改革的深入和出版制度的变迁,图书编辑面临着职业角色调整和适应新环境的挑战。采用话语分析框架讨论40篇图书编辑的离职文本,发现图书编辑在离职之际对其职业生涯乃至图书出版业体制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性话语构建,形成了职业隐喻话语、何以离职的释因话语和对体制机制的宏观反思话语三个维度的话语实践。这些话语资源从“失败者”的反向角度对我国出版业的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颇具价值的镜鉴智识资源。 关键词:图书编辑;离职话语;话语分析;出版制度 青年学者论坛 ○ 打字机与民国编辑业务的现代转型 罗 喆 张彤彤 / 79 内容摘要:通过对打字机进入民国编辑业务的考察,呈现编辑角色、编辑工作、作者写作在传统编辑活动中媒介关系的重构,不同主体依凭打字机展开的文字生产实践为编辑现代化转型提供技术可能。以其区别于印刷技术对定稿文本机械化复制的媒介特性,从文本生产阶段即开启整套编辑业务的机械化转变。与印刷机连接进一步将近代以来形成的“谷登堡技术”产业化逻辑延展至文化生产的每个角落,在此意义上,打字机使中国文化生产的现代转型初步实现。 关键词:打字机;编辑业务;版面形式;作者 ○ 基于长河模型的出版产业技术范式初探 周小莉 / 89 内容摘要:对出版产业技术范式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预判,是关乎出版企业存亡和产业发展转型的头等大事。然而,技术与出版产业的关系问题,至今尚未被充分触及。出版产业技术范式反映的是技术演化到出版产业层面的一种存在状态,是出版技术形成过程与出版产业进行组合、演化和共生的实现途径与生产方式的综合。在界定“出版产业技术范式”这一概念的指称对象为“技术与出版产业的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采用“长河模型”的宏观生态视角,解释出版产业技术范式的结构模式和演进特征。这有助于将技术与出版产业这一对关联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律挖掘,为观察出版产业的技术轨迹及其演化特征,抓住和预判当前出版产业技术范式转换的机遇期,以及寻找有效的技术范式预警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分析途径。 关键词:出版产业技术范式;概念指称;结构模式;演进特征 ○ 数字出版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与反思 杜 熙 / 100 内容摘要:新征程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数字出版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有形物品以及无形服务的高级抽象和共同概括”,正在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数字化、即时性以及互动性的特性使数字出版在促进精神文化生产提质增效、传播主流价值观、缩小精神生活差距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逐步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精神文化资源的需要,有助于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高地、促进社会精神财富共享。然而,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出版并不会“自觉向善”,只有加强党对数字出版的全面领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数字出版的积极引领,引导数字出版更多地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要,同时防止“数字鸿沟”影响精神生活发展成果共享,才能加强数字出版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 关键词:数字出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实践视域 ○ 牛津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历时性案例研究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框架 肖 超 杨 龙 / 107 内容摘要: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共识。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框架,借助建构型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分析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以下简称OUP)2009—2022年年度报告等文本资料,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OUP利用动态能力组合驱动服务生态系统建设的演变逻辑进行研究后发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OUP建设服务生态系统的渐进式演化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探索阶段,利用数字化战略感知能力,构建以产品为主导的价值创造模式,将内容资源数字化,尝试进行数字化转型;二是成长阶段,利用数字化机遇捕获能力,建构以服务为主导的价值创造模式,出版活动从经营印刷出版物为主转向构建数字服务;三是加速阶段,利用数字化深化转换能力驱动服务生态系统建设,整合数字出版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动态能力;服务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 来源:现代出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oWt4iMZSgImm1H31YJc0Q 编辑: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