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创造力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1#
发表于 2018-11-21 16:48: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今日之中国拥有能与美国一较长短的互联网企业,把科技巨头变成了消费经济的重要守门人;该国的创造性表达也出现了大爆炸,短片、直播、播客......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把Facebook和谷歌拒之“墙”外的网络空间里。
2018。11.21NYT
142#
发表于 2018-11-25 11:1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社会学家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撰写了“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被学界誉为信息时代的《资本论》。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描述了这场遍及全球的社会转型,论及范围包括苏联解体、欧盟一体化、亚太危机以及国际性犯罪的兴起等种种世界政治现象。卡斯特尔指出,当代世界的三大重要进程,即经济的信息化、社会的网络化以及文化的虚拟化,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https://www.duwanjuan.cn/kai_fang_she_hui_ji_qi_shu_ju_di_ren
143#
发表于 2018-11-27 20:50: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https://news.sina.com.cn/c/2018-11-27/doc-ihmutuec4171715.shtml

科技部:“基因编辑婴儿”若出生 属被明令禁止的2018年11月27日 19:32 央视
[url=]缩小字体[/url][url=]放大字体[/url][url=]收藏[/url]微博[url=]微信[/url][url=]分享[/url][url=]89[/url]




  原标题;#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 科技部: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 科技部: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针对近期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今天,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央视记者雷飚 任梅梅)
  相关新闻:
  最新进展
  各方回应




  南科大:贺建奎2月已停薪留职 项目违背学术伦理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8 22:48: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邢海波

145#
发表于 2018-11-30 08:51: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9:35: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香港成立亚洲首个新闻博览馆

      据《香港商报》报道,筹备10年的香港新闻博览馆12月5日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幕,这是亚洲首个正式落成的新闻主题展览及教育设施。值此香港新闻博览馆开幕之际,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香港新闻博览馆董事苏钥机12月6日在《明报》刊文,阐发了香港新闻博览馆的缘起和筹备诸事宜。

香港新闻博览馆的缘起和筹备
      香港新闻博览馆经过10年的酝酿筹备,刚于今年12月5日开幕,过程中面对不少困难挑战,同时获得各方人士的支持鼓励,很多地方都值得一记。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香港新闻博览馆开幕典礼。 香港特别行政区网站

      这个博览馆可说是新闻教育基金的「儿子」。该基金每两年一次组织业内人士到欧、美访问,首次是2008年访问美国,大家在拜访各大新闻机构之外,也参观了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Newseum)。当时它刚完成重建,耗资4亿5千万美元,楼高7层,面积达数十万平方呎,以电子、报章及互动等方式展示新闻的发展历史和内容。
      访问团团长陈早标在参观途中,和笔者谈到美国这个创举,他提出是否能够在香港成立类似的博物馆,以彰显香港新闻界对本地发展所起的作用。笔者很赞同这个想法,但觉得困难很多。至今10年后回看,原来只要大家努力尝试,梦想有时可以成真。

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   面对挑战

      2011年底,政府推出第3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涉及的建筑物包括位于中环的必列啫士街街市。这个街市的前身是公理会布道所,年轻的孙中山先生来港求学,就读于附近歌赋街的中央书院,寄住在布道所,并接受洗礼。孙中山先生在中央书院的登记纪录中,留下必列者士街2号为他在香港的唯一住址。新闻教育基金于是决定申办,要把街市活化为香港的新闻博览馆,最终获遴选委员会在15个竞投标书当中,选中了新闻博览馆这项计划。


      从19世纪开始,必列啫士街街市一带是香港报业的发祥地,早期创办报馆都设在这里。街市附近的城皇街、歌赋街和永利街,曾有多家印刷公司和相关行业在此经营,所以俗称印刷街。其间的报纸和报人逸事,至今流传,反映了香港报业的早期历史。
      必列啫士街街市于1953年落成,建筑物展现当时流行的国际现代主义风格。街市服务坊众多年,到 2013 年关闭。筹建博览馆的首要工作是要先把这座街市活化。建筑师团队因应昔日街市的面貌和特色,提出活化设计理念,特别是要面对各项挑战,以保存街市建筑物的特色和意义。街市具「包浩斯」建筑特色的外墙,及街市内的家禽屠宰房、大楼梯、上海批荡获保留下来。博览馆利用地下一个开放式摊档,介绍街市的活化过程,让大家参观展览的同时,也可欣赏这座街市的建筑特色,了解多年来的沧桑变化。

看新闻业演变  看传媒制作和表达

      同时进行的是展览内容与活动构思。从内容大家可看到新闻业的演变,传媒制作过程和表达方式等。报纸最贴近生活和历史,电台新闻快而准,电视新闻画面吸引观众,新媒体改变了市民的阅览习惯。展览内容包括资深新闻工作者的口述历史,以新闻采编的奇闻趣事扩大观众对新闻业的认识。展览内容还有新闻体验和相关游戏,当年新闻大事回顾,财经、体育、娱乐、赛马等专门内容,以及一些专题展览。观众还可以看到新闻大事年表、新闻图片和金句、必列啫士街街市历史、孙中山先生事迹等。有关具体的内容,日后将另文再作介绍。


      筹备过程漫长和充满挑战,博览馆在申办以至组成初期,经历了向政府申请租用必列者士街的旧街市为馆址、装修工程、准备展品以至准备开馆等重要里程碑的考验。在活化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守政府对这座建筑物订立的特色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为展览加入不同的现代化设施,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不少。
      例如在狭窄的街市后巷兴建一台升降机,以贯通必列者士街和上面的永利街,就碰上严峻的技术考验。最后经过大家多番努力,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在展览内容方面,因为以前新闻机构多未能有系统地保存数据,以至不少有价值的文字、声音和视像新闻档案散失湮没,难以复寻,实在可惜。

博观中推进香港新闻业  非定格历史框架

      博览馆的愿景是要「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成为卓越的新闻博览馆」,其使命是要「展示香港新闻业的历史和发展,彰显新闻信息自由在香港发展为国际大都会的重要角色,促进公众认识新闻专业」。博览馆主席陈祖泽解释,该馆名为「博览馆」而不是「博物馆」,是希望从博观中推进香港新闻业继续前进,而不是把新闻业定格在历史的框架里。

香港新闻博览馆。香港文汇网/程朗 摄

      博览馆董事李祖泽提出了该馆展示内容的方针:「尊重历史、客观公正、不带观点」。大家要以事实为凭据,用专业的态度,从多角度展示新闻资料,但没有既定立场和看法,好让参观者自行分析判断。
      筹备工作能够完成,全靠一个共同信念:大家合力为香港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博览馆副主席陈淑薇表示,有赖团队的团结、坚持和努力,方能成事。这个团队成员多属义工,成员包括新闻从业者、学者和不同界别的专家,也得到政府和商界等有心人的支持协助。例如政府出资8530万元用作活化这座建筑物,又得到赛马会慈善基金、各大新闻机构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捐助。博览馆今后的运作须自负盈亏,还要靠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以保证能持续运作。
      各界友好对新闻博览馆除了表示支持外,还对它有很多期盼。他们希望博览馆能「成为本港的一座地标」和「香港重要的社会资源」,可以「文以载道、言皆有据、片必传真」。它的任务包括「记录历史,见证沧桑;启迪未来,推进发展」,让市民「从新闻人的眼,观世事;从新闻人的耳,听众声」,令「香港市民能辨识新闻的真伪和价值」,「新闻界是民主的报春鸡」等。对于这些鼓励和期许,相信博览馆同人将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文章刊于《明报》,2018年12月6日,A24页。作者苏钥机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亦义务担任香港新闻博览馆董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81R35MLzAlflHBN-jYrOw
编辑:马晓晴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23:47: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把圆周率用钢琴弹出来,是一种什么感觉?
PR  远方的家  2017-10-09
π,几乎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无理数,从古希腊的阿基米德首次计算π≈4开始,到两位日本人从日本时间199991819:00:52起,计算了37小时2104秒,得到了圆周率的206,158,430,208(3*236)位十进制精度——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0582097494459230781640628620899862803482534211706798214808651328230664709384460955058223172535940812848111745028410270193852110555964462294895493038196442881097566593344612847564823378678316527120190914564856692346034861045432664821339360726024914127372458700660631558817488152092096282925409171536436789259036001133053054882046652138414695194151160943305727036575959195309218611738193261179310511854807446237996274956735188575272489122793818301194912983367336244065664308602139494639522473719070217986094370277053921717629317675238467481846766940513200056812714526356082778577134275778960917363717872146844090122495343014654958537105079227968925892354201995611212902196086403441815981362977477130996051870721134999999837297804995105973173281609631859502445945534690830264252230825334468503526193118817101000313783875288658753320838142061717766914730359825349042875546873115956286388235378759375195778185778053217122680661300192787661119590921642019893809525720106548586327886593615338182796823030195203530185296899577362259941389124972177528347913151...
π一直是当成神才知尽头的数字存在着....
但也许,π是上帝给我们的另一个礼物呢?这样的字符变成乐谱上的音符,会有怎样想不到的旋律?
是的,π不作为数字,会有另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
编辑:陈心茹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3:0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萌”:环球网这样创造拟人化新媒体形象


“环环”“球球”是较真、倔强、爱国的“媒体人”,这对萌宠熊猫,在PC端和各移动平台、新媒体账号中非常活跃。环球网用有个性、拟人化的新媒体形象表达观点与立场的方法,得到了受众、粉丝的称赞,收获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萌”:环球网这样创造拟人化新媒体形象
刘  洋
1

诞生:设计初衷

新闻原创内容以及来自环球时报的优质深度报道一直是环球网的拳头产品,在互联网上有广泛影响。不过从表达方式上讲,环球网还缺乏特色。
为了塑造更接地气的形象,环球网创立了一个虚拟人物——“环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观点与立场。最初,“环环”这个虚拟人物只是两个汉字,它常常出现在环球网新闻报道的结尾,做一个循规蹈矩的“新闻评论员”。当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都有了自身的动画形象,国资委新闻中心也有了“国资小新”时,“环环”也应该活起来。可活起来的“环环”应该是什么形象?
▲“环环”的最初形象。
环球网秉承环球时报“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新闻理念和价值观。“环环”必须坚守这一理念,但又不能过于强硬、高高在上。为此,我们对“环环”形象的首项要求是——萌。
论萌,没有动物比得过熊猫,熊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象征。环球网兼具内宣和外宣的双重使命,而在外国读者眼中,最具辨识度和接受度的中国形象非熊猫莫属。
▲“环环”形象的初期思考——根据要求展开头脑风暴。
经过核心团队长达两个月的讨论与反复修改,“环环”的形象最终定义为一只很萌、很爱国、有时候会闹闹脾气,但在国家利益、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的雌性熊猫。此外,我们为她设计了伴侣——胖胖公熊猫“球球”。
2017年七夕,中国情人节这天,“环环”“球球”首次公开亮相,出现在环球网的七夕节品牌海报中。在环球网微博留言区,这对萌宠迅速获得好评。
2017年11月27日,环球网创办10周年纪念日,以“环环”“球球”为主体的关注条正式出现在环球网官方微信公众号页面顶部,替代了此前微信页面刻板的关注条。
“环环”“球球”终于“活”了。

▲最终定版的“环环”“球球”,一个头上有花,一个头上长草。
2

成长:使命与传播

所谓拟人化,并不只是名称萌、形象萌。有了生命的“环环”“球球”要有真的性格。什么是环球网的性格内核?——爱国。
“台独”“港独”兴风作浪,“环环”和“球球”要站出来坚定发声;萨德部署、贸易战打响,“环环”和“球球”要站出来表达中国人的立场;中国游客命丧普吉岛海域,或是被瑞典警察粗暴执法,“环环”和“球球”要站出来探寻真相……这是“环环”和“球球”的使命。读者见到他们,常常是在这样的场合。
首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新闻与评论是需要区分的。需要表达立场的时候——如上文提到的“场合”,环球网会在新闻报道的后面以“环环:”引出文字,表达态度。很多时候,读者会在环球网上看到驻外记者署名报道的结尾处有“环环:”——读者明白,从此处开始是环球网自己的话了。将评论与新闻报道分隔开,既表达了观点与立场,又坚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这里,评论的主体统一是“环环”,以避免给读者带来凌乱感。在环球体系中,“环球时报社评”是最严肃、最正式的评论,代表环球时报这张报纸的立场;而“环环”的评论语气、表述方式与社评有所不同,它用新媒体的方式、特殊的表达呈现环球网的立场。其次,每逢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环环”和“球球”也都会出现在环球网官方海报中,比如中秋、国庆等。
不仅如此,我们还把他们做成了表情包,方便读者在微信上下载、使用,强化品牌认同感。有了这些还不够。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情,是要过事儿的。读者与媒体间的交情,也是如此。
▲“环环”“球球”表情包,微信中可下载。
要让粉丝爱上“环环”,还需要实打实地经过一系列新闻事件的锤炼,让更多人看到“环环”的执着与操守。
2018年年初,万豪酒店集团官网将西藏列为“国家”,“环环”最先发现并报道,而后通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查证,“逼迫”万豪官网做出正确修改,被无数网民点赞。
“环环”也有很温情的一面。
2018年年初,台湾媒体报道中有“两枚导弹可以炸毁三峡大坝”的惊人言论,“环环”批评了发表此言论的台湾学者苏紫云。在台湾舆论场,“环环”的表态第一时间被转引是常事。岛内媒体人黄智贤就在节目中引述了“环环”的态度,同时澄清了其弟苏紫云的言论并非丧心病狂,而是被绿媒断章取义了。
第二天,环球网在报道中向被绿媒坑了的苏紫云道歉,澄清事实,没想到又引发黄智贤在微博和脸书上刊登长文,惊讶“大陆媒体的格局已到了如此地步”,并期待两岸彼此相爱。“环环”则于翌日刊文感谢黄智贤的“吃惊”,与她同盼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两岸媒体人这波温情互动,让人看到了环球网的正能量与实事求是精神,粉丝们了解到,“环环”是有情怀、有态度、有公信力的媒体形象。
▲“环环”与“球球”形象区别——不只是性别。
在“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中国游客事件”报道中,“环环”的公信力受到了考验。9月14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发出旅游安全提醒后,“环环”第一时间联络前方使馆,15日一早便刊发报道,讲述当事人曾先生一家的遭遇,对瑞典警察半夜里粗暴地把一对60多岁老夫妇扔在公墓边的做法提出批评。
文章在网上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微博上除了批评瑞典警察的声音,也有一大批人把矛头对准曾先生一家,指责其做法欠妥,甚至有人借机攻击试图保护同胞权益的中国使馆。
“环环”此时必须站出来。15日当天,“环环”先后借对事发酒店、瑞典警方的两篇独家采访回应网上质疑,16日环球网又刊登瑞典前方记者对墓地的实地探访,用真实的照片和采访报道击破了墓地里有24小时难民救助站等谣言。与此同时,对之前报道中存在偏差的数据作出纠正;随着事实全貌的进一步展现,环球网也对曾先生一家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但是,对于中国使馆保护本国公民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的做法,“环环”自始至终力挺。
更重要的是,环球网是整个事件中唯一采访到中国游客、事发酒店、瑞典警方、瑞典检察院等事件所有当事方的中国媒体。
较真、倔强、爱国,这些性格特质让“环环”在国内国外都吸引了很多粉丝。在微博上,粉丝一旦发现“台独”迹象或其他新闻线索,会在第一时间通知“环环”。而整个环球系的内容通过环球网的平台对外发布,这让环球网成了最受外国人关注的中国新闻网站之一,也让“环环”成为最受他们关注的“媒体人”。
3

传播:移动优先

有个性形象和性格的“环环”,也要有方向。
在流量经济时代,“环环”的方向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移动优先。
在人员配置上,环球网新闻编辑团队大部分力量都已投入到移动端,这样一来,手机网、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成了“环环”当下的重点方向,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一点资讯”等渠道的运营推送,也是“环环”的重点工作领域。
这两年,环球网在上述平台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目前环球网头条号日均带量2000万PV,长期位列每周全网头条号榜单冠军位置。2017年30个亿PV,全网第一。2018年这种优势还在继续保持。环球网头条号粉丝已经近700万,排名全网前列。
▲环球网微信公众号关注条上的“环环”“球球”。
环球网企鹅号长期位列腾讯新闻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冠军位置。
环球网百家号位列媒体机构号影响力首位,粉丝140万,全网第一。
环球网在一点号、UC大鱼号、新浪看点号等渠道也长期位于排行榜前列。环球网PC端艾瑞排名仍然排在综合新闻网站前三。
写这篇文章时,环球网微信公众号粉丝已从两年前的15万涨到70万。微博粉丝从300万涨到1200万。环球网还打造出“这里是美国”“关于欧洲的一切”“韩国思密达”等特色微博微信账号,形成环球网自己的新媒体矩阵,不包括渠道粉丝,仅“两微”粉丝就超过2000万。与此同时,环球网日均流量保持在7000万上下水平,3500万的独立访客。
这其中,有“环环”的一份功劳。当然“环环”还需更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信公众号上的“环环”“球球”。
4

未来:迎风而上

有了点成绩,还想再进步,依靠什么?
首先是勇气,敢于创新,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
当下媒体圈,最主流的新领域,也是人人口中的风口,就是短视频。环球网从2017年底开始打造环视频,短短一年时间,成绩斐然。
2018年1月,环球网在西瓜视频开通了“环视频”新闻类展示账号“环看全球”,目前粉丝数近50万,总播放超过3亿,日均内容10篇,播放量200万,半年时间冲进短视频榜排名前3名,内容以国际时政和社会热点事件为主,积极主动利用新平台新渠道,发挥媒体责任,传播真相,传递正能量,每日均有播放量超100万的视频产生,200万以上爆款产品也是比比皆是。

不只是视频新闻产品,环球网也是抖音上“抖”得最欢的中央媒体。
6月8日入驻抖音,3个月内播放量近15亿,点赞近6000万,活跃粉丝150万,目前共发布400余条内容,其中播放超千万的多达30条。在抖音最新公布的全国媒体账号排名榜中,环球网抖音号位列第一。
抖音号的成功,在于摸索和掌握规律,并且迎合了网络上年轻人对正能量内容的渴求。当下的互联网舆论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越来越多年轻的读者、粉丝比外界想象中更加爱国、更加正能量。环球网的宣传秘诀,就是为这些爱国青年打造网上家园,让“环环”为他们代言,言他们所言,想他们所想。
“环环”是一个可以放下身段、不端着的国家级媒体的拟人化形象,是粉丝心中一个能够互动、可以沟通的网络大号。“环环”的追求,就是用最符合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方式,尽可能取得最大范围的传播,给读者讲“三观”最正的故事,讲最有中国特色的故事。
(作者系环球网执行副总编辑)
编辑:冉玲琳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0:28: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啥是佩奇
一、<啥是佩奇?>会说故事的导演张大鹏》
刷爆朋友圈的短视频《啥是佩奇?》是《小猪佩奇过大年》一片的宣导片,同时也是中国移动的植入广告片。
导演:张大鹏
摄影:朴松日
剪辑:董北
美术:孙一涵
录音:ada诗雪
    这部8分13秒的短片关注农村老大难问题,成为春节档最接地气的短片,也是2019年第一支刷屏短片。豆瓣评分也达到8.3分。

    姚澜:
    张大鹏作为一个广告导演,精准的直击痛点,笑中带泪水,对于广告来说,过年亲情题材是很难拍得清新脱俗硬核满满的,因为一旦搞不好,便会让人产生一种被家庭绑架的沉重感,所以看《啥是佩奇》前半段时,我还有点儿担心,直到那句“全家都是猪”,嗯,我放心了。

    瞬间收藏家:
    今年(个人评选)最佳短片预定!单独作为短片拿出来可以秒杀绝大多数同行了!用心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感觉很像《心迷宫》,满满的生活细节一点没有那种隔应人的审丑,电影语言用的也不错没沦为嘴炮,油漆刷子没出来我就猜到了!假大空烂片看多了简直洗眼睛……PS 手机真心太旧了,电影院也不能接电话,但是……一窝猪噗哈哈233

    居居:
    叙事技巧和情感展现都很精彩。从广告角度来看,可以五星了。契合归乡的时间背景,将核心元素“佩奇”一再强调,一再延宕,慢慢地,成了悬念。最终,成了情感杀招。





    而导演张大鹏并不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温情又不失幽默感的短片,链家团圆三部曲中的《老张的团圆年》获得了2017中国广告影片金狮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导演奖。



    片子开始于黑白画面,原本喜庆的结婚庆典,因为老张的到来变了味儿。结婚的大姑娘到底姓王还姓张,几句话就道出了中国传统离异家庭背后掩藏的诸多伤痕。
    影片的确包含了很多链家网站的植入信息,但片子成色确实不错。台词生活化、接地气,故事动人又有设计感。最主要的是对于幽默成分和感人戏份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不但不觉得造作,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同样亲情题材的红星美凯龙爱家日八周年宣传片《爱下去,才是家》也出自于张大鹏导演。


    这支长达5分钟的情感视频,分别从三件家具切入,五年的双人床、十年的橱柜、三十年的躺椅,带大家见识了专业演员真实的「演技在线」,逐步展开主人公们与家的故事,最终达到自我与家的和解。





    导演张大鹏说,在这支影片的执导过程中,他刻意地追求分寸感,从影像到叙事不希望过猛。
    同时由于家居品牌整体影调上需要有些格调,个人也一直很想尝试偏日式的场景,于是这次场景美术师综合了《海街日记》和《小森林》,在棚内搭景拍摄。后期调色则是按照《海街日记》的富士胶片质感做的。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本科的张大鹏,(微博ID@张大鹏NB) 导演风格比较全面,但个人风格偏爱叙事故事和喜剧风格,有独立编剧的能力。除了亲情题材,他也尝试各种题材的叙事。
    一部为赤水河音乐节拍摄的宣传短片压抑上班族爆发短片《小野的复活》也颇受当代青年人的好评。




    迫于生计,被上司蹂躏敢怒不敢言。不记得自己意气风发的样子,甚至连手机都要24小时开机。相信很多工作了的小伙伴,都对片中的情节感同身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影片几乎要结束的时候,终于片名出现了。接下来一连串的狂拽炫酷,虽不现实,但看着实在过瘾。
    整部片子看下来,总有一种做梦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是导演特意设置的,把它放到现实中,也许是真实的,也许是不真实的,虚虚幻幻,有人看了不屑一顾,有人看了蠢蠢欲动。




    张大鹏说,这个片子找到我很痛快就接了。和伙伴们聊的很合拍,题材致敬了自己非常喜欢的《搏击俱乐部》。这回遗憾很多,因为夹在高密度的拍摄中间所以分散了精力,导致很多地方不足,因为篇幅短所以有些细节比较强刺激。包括表演,其实可以更内敛更有张力,为了求稳演员找的都是熟悉的好朋友,自己也客串了保安。其实片子很简单,但我刻意把拍摄时间拉到两天,大家就可以有一个更轻松的氛围。制作方面,后期特效选择的是CGFISH、调色则是HOMEBOY。
    除了亲情题材,张大鹏还拍过充满异域风情的《柬埔寨旅游形象篇》。




    从宗教信仰,到日常生活,到当地特色食物,再到唯美的异域风光。






    这部仅仅3分多钟的短片几乎展现了柬埔寨的一切美好。而大胆新颖的剪辑更是为短片增色不少。尽管这个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是看到片尾那一张张淳朴而安逸的脸,让这个朴素的国家意外的充满诱惑。
    张大鹏带领团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拍摄之后打磨成型。身着红袍赤裸着双脚的僧人远远走来,成了这佛塔寺庙遍布的国家虔诚的点缀。佛教作为柬埔寨的国教,全国有95%以上的居民信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片中有各式各样造型精美的寺庙,历经时间的打磨,每一片砖瓦仿佛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
除此之外,张大鹏还为很多不同的企业拍摄过宣传短片。有兴趣朋友找来观看。








    最近几年国产广告越来越好看,一大串事实的影响力也不上一则简单动人的故事。故事开辟了新的沟通方式,讲述和倾听者产生共鸣,故事十说服的艺术,十有效的传播策略,十与受众产生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最直接的沟通方式。
信息素材 | 新片场、豆瓣
整理 | 舒砚

来源:微信公众号“轻叩”

二、《啥是佩奇》走红后淘宝热卖



编辑:马晓晴

图片7.png (372.49 KB, 下载次数: 33)

图片7.png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1:12:40 | 只看该作者
《啥是佩奇》刷屏之后


    一夜之间,小编日常充满学(chi)术(he)气(wan)息(le)的朋友圈多了许多疑问,纷纷求问《啥是佩奇》。
    曾经的网红“小猪佩奇”踏着“猪年诸可爱”的时间点,率先成为刷屏第一人。
壹   啥是佩奇

    《央视新闻》有云:佩奇者,生而为猪,不列颠人也。奇本为五岁稚童,初露锋芒以鬼畜为生,后以表情包、段子、短视频、带货王等利器引爆网络,奉为社会人之楷模。
     2004年5月31日,在英国第五电视台,粉皮肤长鼻子的佩奇第一次走上荧幕,在跋山涉水11年后,这只粉红小猪在通过“海关”检疫后成功登陆中国。登陆第一年,播放量就超过100亿次,成为央视早上七点时段收视第一的动画片节目。播出两年后,依然能平均每个月为优酷、爱奇艺带来2.5亿的点击量,也成为腾讯播放量最多的动画片。
    随着《小猪佩奇》第五季的上线,鬼畜类短视频集中发力,以B 站为例,多个网友制作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专业制作方言网络视频的“果子哥哥工作室”在 B 站投稿的《重庆版小猪佩奇来了》如今已经有近500万的播放量,更有广东话、四川话、东北话等多个版本,“小猪佩奇”风靡短视频,更成为“社会人”的标配。
据人民网2018年5月10日发布的《小猪佩奇“走红”传播路径分析与侵权风暴》显示,《小猪佩奇》在2017年创造了12亿美元零售额,通过800多个IP授权,更预计2020年将创造20亿美元零售额。而今迈步从头越,“顶级流量”在2019年继续发力,凭着《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广告宣传片——《啥是佩奇》率先引爆网络。仅仅数小时,“佩奇”各种登录热搜榜,“啥是佩奇”也以4亿阅读量和38.3万的讨论量,强势登上微博的话题榜的第二名,吸引各大主流媒体争相趁热度,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贰  《啥是佩奇》的走红背后

    《啥是佩奇》不过讲了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临近过年,留守在家的还是没有了妻子的李玉宝老汉,等儿子带着一家回山村老家过年。通过信号极差的老年小手掌机,得知孙子想要“佩奇”,却不知“啥是佩奇”,然后就开始了寻找的过程,“佩奇鼓风机”也应运而生。
    那么,这则简单的回家故事是如何让网友“又笑又哭”地呢?通过小编抠破脑阔地思索和整理,认为《啥是佩奇》能够从众多“练习生”中脱颖而出独占c位,除了本身形象可爱吸粉之外,还有如下四个亮点:
01“硬核IP”是引爆点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自从IP剧不断走红以来,IP已然成为走红必备。而“小猪佩奇”在经过动画的原生呈现、B站抖音的鬼畜视频二次加工传播以及“社会人”身份标签的进一步传播扩张,已然成为深入人心的“硬核”。作为“硬核的网红IP”,其本身就是影响力。
02 “不合时宜的矛盾”是关注点

    《啥是佩奇》的选题焦点和集中矛盾在于“佩奇是什么”。这个大家众所周知的事情似乎无法成为一个“问题”,但偏偏广告将它作为了“核心”,不仅能引人好奇和关注,更看到了新的“痛点”。
    我们生活在“流行”文化之中,所有传媒构建的“环境和认知”于我们都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因而我们总是忽略着越来越深的“数字鸿沟”。而宣传片将原本熟悉的事务“陌生化”,点出了我们所忽视的“矛盾”问题,成为了它重要的意义支撑点和影响散发点。
03 情感相通是切入点

    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带给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机会和选择,我们走得越快,也就离父母“越远”。《啥是佩奇》不仅注意到“城市与乡村”、“老人与孩子”之间不断加深的“隔膜”,更用“爷爷的爱”来加深和传递。正如环球网所说,“它靠的是,让你不得不回忆起,曾经有人那么用心,那么执着的疼爱你。说到底,它靠的是咱中国人的情”。
    而事实上,“情”也是广告营销最能动人的地方。网友评论道,“中国人朴素情感和当下流行的温馨碰撞”“好感动,还记得我的小时候”……
04社交媒体是“病毒式传播”的发力点

    《啥是佩奇》真的能打动每一个人吗?事实上并不见得。但在以“社交媒体”为重要传播点的今天,越是能引发“互动”的,越是能为人所注意。
    《啥是佩奇》只是一个8分钟左右的小视频,本身的“碎片化”优势就极为适应当前的社交传播环境。而故事里面的“佩奇”、“思乡”、“老人与青年”、“城市与乡村”都能成为评论的话题。甚至连刘佩琦老师都能成为“评论焦点”。可见,“关注和评论”才是社交媒体时代的营销之道。
叁  走红之后的反思

    《啥是佩奇》的走红,触及到了我们的泪点和痛点,打通了我们的情感通道,让我们为之赞叹。但是哭过笑过之后,我们不禁沉思,它所刻画出的“环境”是否是真实的镜像?尤其是城乡隔阂和数字鸿沟,是否真的如它所呈现一样?
01城乡鸿沟真有这么大吗?

    农村老人不知道城市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这其实很符合逻辑。即使在城市,如果不是陪伴孩子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小猪佩奇。不过,城里人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搜索,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而农村老人的另一个“落后”之处,是可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所以,短片中的老人,和自己的儿子、孙子之间,存在一种双重的隔膜。
    这个逻辑是大致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为了突出戏剧效果,短片把这种鸿沟严重夸大了。在短片外的世界,智能手机在农村已经非常普及,尽管也有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但是60岁以下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普遍。
     此外,有外出打工经历的村里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所以,如果一个不上网的老年人,想搞清楚“啥是佩奇”,并不需要费那么大波折,他只要向稍微年轻一点的人询问就行。
02 这样的“乡村”是普遍存在的吗?

    《啥是佩奇》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假设的农村并不具有普遍性。片子里出现的牲畜、柴火、炊烟和老年人,以及要对大家进行智能手机培训的高音喇叭,这个场景是相当荒诞的。
    在短片的导演看来,乡村既是全方位落后的,也是与世隔绝的。所以,在那个老头心中,在城里当过保姆的就会成为一个权威。因为保姆去过城市,就意味着见多识广。这样的状况,可能在一些真正偏远的山村存在,在“北方农村”却并不具备普遍性。短片过分忽略了城乡之间,尤其是乡村和小城市之间的真实互动,人为地撕裂开城市和乡村的距离,设定出一个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且漏洞百出的乡村。
03 乡村形象应该是沉默失语的吗?

    城乡差别,当然也会有隔膜,但是却不是这种表面的、无理性的隔绝。乡村所面临的真实情况是:沉默地接受着“单向的流通”过程,城里淘汰的东西,会进入乡村;城里出现的隐疾,在乡村被放大,例如被驱赶到乡村的强污染小作坊。
    乡村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和城市对立的“另一个世界”,而在于它可能常常处在城乡关系中沉默的、丧失话语权的一方。《啥是佩奇》对乡村的想象,是刻板而简陋的,也是忸怩作态的。最后那一句,让农村人都跑到城里去看“佩奇”,其实倒隐含着对乡村的文化“霸权”:农村什么都没有了,连真正的猪,也变得没有意义。
    人们从十八环内瞭望十八弯,优越感便自带笑点。假如刘姥姥今天再入大观园,她的手机也会成为王熙凤眼里的稀罕物吧。她满地滚爬,寻找手机天线的动作,更会激起一片欢乐的空气。
    过年了,开心就好。但农村和农村人,并不是可以拿来消遣的对象。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安大话传播”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0V7FxDl5CrbLu_XOiMqVQ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