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1:49: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刊登PS鸽子照片(图)
文章提交者:问题多多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广场鸽”之后又现“草坪鸽”,照片里有7只克隆鸽子,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去年沸沸扬扬的“广场鸽”事件后,近日又传出了“草坪鸽”,这次PS得更过分,照片里一共53只鸽子,就有7只是克隆的。有网友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鸽子?

去年本报曾报道过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PS了一只鸽子,经网友曝光、媒体报道、组委会认定,最后被取消了奖项。作者张亮最终承认造假,被报社解聘。

昨天,网上又出现了一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PS鸽子照片。发现照片有假的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张斌,她在博联社的博客中曝光,“发现6月26日的《人民日报》14版竟然刊登着一幅严重经过PS的照片。一张照片竟然有6处被PS粘贴复制过……”

本报记者到人民日报电子版查询,发现这张照片上共有53只鸽子,有6处鸽子明显是复制而成,共计7只。这是一张独立的图片报道,图片说明为:“广西南宁被誉为中国绿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者为李辉,未注明工作单位。记者注意到,版面不是正常的新闻版,而是一个刊登各地文明建设情况的“特刊”版。(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 谭人玮 实习生 陈万如)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1:50: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岛早报》--没有比你更无耻的媒体了
于 2010-7-30 21:01 |


本帖地址: http://club.bandao.cn/showthread.asp?boardid=101&id=1180144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青岛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青岛早报》无耻的程度让人吃惊。一个媒体领导不去考虑如何办好报纸、如何提高读者忠诚度、如何提高业务水平,减少那些低级错误,而是用尽心思在考虑用那些很卑劣的手段来挖掘客户,逼迫客户刊登广告,这明显和我党和政府的要求方向不符。
  首先我们来看看《青岛早报》今年的几次“事故”。
  一:《青岛早报》再次刊出虚假新闻受到总署处罚 摘自《中国新闻网》
  2009年2月3日,一条关于我海军护航编队的爆炸性“新闻”出现在各大网站上。文章称,1月15日,我海军在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的三艘战舰遭到“不明国籍的潜艇”跟踪,并最终在曼德海峡西海岸成功将其逼出水面,新闻配图使用的都是在印度洋海域频繁出没的印度海军潜艇。
  这条爆炸性的消息发出后,国内主要新闻网站几乎都进行了转载并放在显著位置,也引起了境外舆论和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在网上被广泛转载的这篇文章源自《华西都市报》和《青岛早报》的长篇纪实报道《剑指黄金水道——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第22、23期,刊发日期为2009年1月18日和19日。经有关部门查实,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假新闻,而假新闻的炮制者是一个名叫童其志的自由撰稿人。
  日前,经相关部门调查取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已经对上述两家报社进行批评、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辞退、停职以及经济处罚等相关处理。3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对该事件予以通报,并将在近期对上述两家报纸重点审读,加强监管;同时,将该事件造假者列入新闻从业不良行为记录数据库,终身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四川和山东两省新闻出版局也分别给予两家报纸警告和罚款处分,勒令两报刊发更正致歉,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辞退或停职处理。
  二:牛年最牛的错误----青岛早报把北京招商局大楼当做失火的央视大楼进行报道
  今天看了《青岛早报》,当看到第19版专版报道《央视新址工地突发大火》和下面所配发的图片时,让我大吃一惊,既然发现一个牛年最牛的媒体张冠李戴错误,该报道所配发的资料照片,明显把位于东三环国贸立交桥东南侧的北京招商局大楼当做被大火烧掉的央视附属文化大楼,这样的低级错误既然在这样的一个媒体出现,可见责任编辑的无知和孤陋寡闻。  
  就这两起“事故”可见我们《青岛早报》这些管理人员的水平和业务能力,对我们青岛800万人民是怎样的实事求是和负责态度,当然这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怎样拉来广告,多赚点钱、多发点奖金、至于这样的一些错误,反正没有人跑到索马里、跑到北京去当地考察,没有关系,新闻总署的处理不也就是说处罚一点钱,加强审阅吗,动不了胫骨,再说了我也不直接归你新闻总署管啊,人事你说了也不算啊,我只听市委宣传部的。
  今天负责我们这个口的业务人员打来电话,语气很坚定“我们这次的活动你们一定要参加,至少配合一个版面,如果你们参加了《半岛都市报》不参加我们的,我们将一定给与曝光。。。”
  想想啊。。。这是什么世道?这不是要挟是什么?这不是逼迫是什么?这不是无耻是什么?难道我们还生活在被人任意宰割的社会吗?
  为什么媒体会变成这样的明目张胆有恃无恐,不怕遭到处理。是的,我们来看看,有哪个部门会可以来监督媒体的?只有媒体可以肆意打着“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的旗子来狐假虎威,利用国家垄断的资源为非作歹,说想曝光就曝光,随便自己填一个单子、打一个电话就说是有人投诉,不经过任何的调查取证立即一篇稿子出来,带有自己的主管意识。这就是他们的惯用手法。
  我做媒体十多年,见过无数这样的卑劣手段来“敲诈”企业,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记者、新闻媒体人,我相信都会和这种现象进行不懈的斗争,因为我们相信真理,相信人性的真善美。。。。。。
125.67.147.* 楼主    08-06 12:37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5.2; .NET CLR 1.1.4322; InfoPath.2; .NET CLR 2.0.50727; .NET CLR 3.0.4506.2152; .NET CLR 3.5.30729; MAXTHON 2.0)
Re:]《青岛早报》--没有比你更无耻的媒体了中国媒体篡改泰晤士报内容后在国内发表
文章提交者:25cm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泰晤士报标题: 中国未来将被老龄化所阻

中国国际广播在线标题:中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改善人口老龄化
泰晤士报原文“This might not be “China’s century” after all”被译成
“但那并不影响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
这篇文章目前被多家媒体引用!!

据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以下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文章网址
http://gb.cri.cn/27824/2009/08/03/2585s2580873.htm

《泰晤士报》:中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改善人口老龄化
2009-08-03 14:02:55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朱冀湘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英国《泰晤士报》8月3日发表文章,关注中国积极调整现有计划生育政策。
  原题:中国未来将被老龄化所阻(China’s future will be hobbled by old age)

  国际在线专稿:20世纪70年代初,全世界女性平均每人生育4.3个孩子,一些贫穷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更是高居不下。一些人口统计学家据此预测,全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60亿以上,并时刻面临战争和饥荒的威胁。“人口大爆炸”的警报拉响后,世界各国都出台了自己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也不例外。1979年,邓小平引入“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这些政策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对于地球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但却隐藏着危机:新生儿数量减少,人类平均寿命比100多年前增长了三四十年,但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而劳动力却越来越少。统计学家预测,到2050年,将有20亿人(占全球总人口数量的五分之一)超过60岁。在发达国家,人口的三分之一都将是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等。计划生育政策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因为中国在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就已经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实行独生子女政策6年后,中国劳动力开始缩水;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劳动力数量将下降23%。届时,三分之一中国人口(4.38亿人)年龄将超过60岁。

  此外,“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随着大量企业关闭和私有化,给予工人住房、教育、医疗保障和养老金保障的“铁饭碗”也会逐渐消失。

  中国目前的男女比例失衡令人头疼。现在,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5000万人,其中3270万人的年龄不到20岁。男女比例失衡意味着未来可能很多男性找不到老婆。

  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政府正在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为了缓解“四·二·一”家庭模式的负担,上海市政府已经率先宣布,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但那并不影响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沈姝华)

泰晤士报原文如下:

China’s future will be hobbled by old age
Its one-child policy has given China a rich country’s problem: a rapidly ageing populationRosemary Righter
22 Comments
Recommend? (6)
Beware what you wish for. Birth control was one of the resounding policy successes of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last century. In the early 1970s, women worldwide were bearing an average of 4.3 children; populations in som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were doubling at breakneck speed and demographers were predicting that the world would contain 16 billion or more people before the demographic express hit the buffers of famine and war.

Alarmed, governments threw themselves into family planning — nowhere more strenuously than in China. In 1979 Deng Xiaoping unceremoniously binned Mao’s proclamation, “China’s strength is its countless people”, introducing a coercive “one child” policy buttressed by penalties ranging from heavy fines to compulsory abortions.

The turnaround has been dramatic. In more than 70 countries, birthrates have fallen below replacement level. The demographic timelag — babies born 30 years ago are now raising families — means that the global total continues gently to rise, but within 40 years should level out at a manageable 9 billion.

For the planet, this is good news; but the downside is a different, never before seen, demographic crunch. When people are not only having fewer babies, but living 30 to 40 years longer than they did a century ago, the result is more pensioners — and fewer workers to look after them. By 2050 two billion people — more than one in five — will be over 60. In rich countries, the proportion will be one in three. The implications are dramatic: labour shortages, slower growth, and higher taxes to pay bills for pensions and long-term care. The West’s problems are, however,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atastrophe shaping in China.

The one-child policy has, in its own harsh terms, worked: reducing births by between 300 and 400 million. But it has induced a premature, and alarmingly rapid, ageing process. China has given itself a rich country’s problem before it has become rich: for all its economic performance, Chinese incomes are still nowhere near as high as those in Western societies at the point when they started to age.

The one-child policy gave China the best of all worlds — a seemingly limitless labour supply and an artificially low dependency ratio. But the labour force will start shrinking a mere six years hence; elderly dependants will outnumber children within 20 years; and by mid-century the labour force will have plunged by 23 per cent. A third of Chinese will then be over 60 — 438 million, outnumbering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 US. And there will be only 1.6 working age adults per pensioner, compared with seven before 1979.

This means that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elderly will depend on shrinking families. Beijing is reluctant to divert public investment from physical to social infrastructure; yet failure to do so will render the “harmonious society” unstable. Unpaid pensions are already a potent grievance.

Not only do safety nets barely exist, but the basic social services that communism used to guarantee are long gone. With the shutting or privatis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iron rice bowl” that gave factory workers housing, education, healthcare and pensions cracked two decades back. Rural workers — the majority even now — never had pensions and have now lost free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as well.

China has compressed into a single generation transformations that would rock the stability of any society. Bu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one-child policy may prove the toughest of all. Always an affront to human rights, it also portends economic trouble. Abortion rates are officially admitted to be appalling — 13 million a year, a statistic that does not include abortions performed in unregistered clinics or the 10 million one-off abortion pills sold every year. Not only that: in a statistic that ha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eartache written all over it, in China today there are 50 million more males than females — of whom 32.7 million are under 20. A society already short of brothers and sisters is running short of daughters-in-law as well.

The rules have gradually been relaxed. In an effort to curb abortion of female fetuses and infanticide of baby girls, exceptions may be made for rural couples whose first child is female. To ease the burden known as 4-2-1 — only children may be little emperors when young, but end up burdened, under a law passed in 1996, with the obligation to care for two parents and four grandparents — couples from one-child families are allowed two babies. But when Shanghai last month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encourage “eligible” couples to have a second child, it was attacked in China’s official media for “talking as if Shanghai were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After 30 years of indoctrination, China probably could not revert to big families even if it wanted to. Urbanisation leads to smaller families, and social mobility has weakened faith in more children as insurance for old age. China has no realistic choice but to grow old gracefully. But the cost of providing for tomorrow’s pensioners is bound to dampen growth even before the workforce starts to decline. This might not be “China’s century” after all.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 ... id=1&id=2952951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2:0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两个新闻标题,看主流们的心态
文章提交者:公车撞书 加帖在 猫眼看人

新加坡联合早报:被索马里海盗劫持三个月 中国渔船获释

(2009-02-09)

(北京讯)中国外交部说,被索马里海盗劫持近三个月的中国渔船“天裕8号”船只及全体24名船员昨天获释。
=======================

中国新闻网:我国遭索马里海盗劫持渔船天裕8号获救

2009年02月08日 23:15

中新网2月8日电 2008年11月14日,天津远洋渔业公司所属的“天裕8号”渔船在肯尼亚海域被索马里海盗劫持,船上共有16名中国船员(含1名台湾船员)和8名外国船员。事发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外交部、农业部协调天津市政府,并指导中国驻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国使馆和有关企业积极开展营救工作,确保被劫船员安全。据外交部消息,经多方努力,北京时间2009年2月8日17时左右,全体船员和该船安全获救。
----------------------------
获救了,领导有功了。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2:14: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请看甘肃电视故意让人上当骗取电话费的流氓恶行
文章提交者:中华不败15 加帖在 猫眼看人

甘肃公共频道(文化)一个栏目,叫打电话“猜谜语”,每天中午与午夜播出近一个小时。  它出的谜语都很简单,如:(1)两边各有一个三,一条大路在中间——打一字。(2)不大不大一张画,几斤几两上面画,一天三餐都用它——打一物(上个世纪50年代——2000年常用的凭证)(3)中间棍儿多而短,两边的棍儿粗而长,靠到墙上能上房。——打一用具。

基本上出的都是此类的谜语,而且不断的提示,可以想一想这些谜语多么好猜。猜中了给什么?奖赏5000元人民币。这么好猜的谜语除了傻子猜不到,一般人都能猜到。但是这是一个十足的骗局,电话当然能够播通,而且一播就通,但是接线员会告诉你:“对不起,占线,稍候再播”  然后就挂断了。可这一次最少要收你2·5元的话费。事实上,这个电话根本无法答题,永远无法接通答题。要知道,联通和移动,每播一次,只要那边一拿起电话,无论它说不说“对不起,占线,稍候再播”  这2·5元的话费的话费就从你的钱包里飞走了,你想留都留不住。这和抢劫有多大的区别?

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还有几个托儿,他们也装着猜谜语,但是猜不准,如第一个谜语,托儿们能猜出个丰富的“丰”,中国的“中”  总而言之就是猜不到。主持人一再给提示:再想一想,一边横着划上三道儿,中间竖着再画上两道,看看是个什么字?

国家的道德已经败坏到这个程度,做为媒体还这样公开行骗,为老百姓做出这样坏的样板,这等于公开宣传道德败坏,实属可恶至极。现在兰州面里加防腐剂,面条里加滑石粉,馒头里加增白剂都不用说了,这是谁都知道的。更绝的是为了馒头蒸得虚一些,个儿大一些,在面里加肥皂粉。真不能想象,这些东西怎么是人吃的?!人吃了又怎么能不生病!记得日本人做出一个统计调查说:有几个工人为了省事,吃过中午饭后,经常用肥皂粉洗饭盒上的油污,几年后,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患上肝病。馒头里加肥皂粉,这样的食物吃的时间长了能不得病?

关键是法不治众,卖馒头的、卖面条的、卖油条的、卖蛋羔的、卖牛奶的,卖菜的(蔬菜农药超标),卖肉的(注水).........各行各业都是这个样,你奈他何?我们老百姓的唯一的本事就是勒着脖子不吃,不吃街上的馒头,不卖街上的面条,油条,不买鱼,不肉,可是面和菜还是要吃的啊!还是绕不过去。看来也有“生死由命”了,兰州人的话,该死的娃娃求朝天。

以上都是由打电话“猜谜语”引出的题外话,一个省的大电视台有这样的恶性道德丑闻,难道你甘肃省广播电视局的领导不知道?甘肃省广播电视局电局应当承担什么责任?省领导也不能脱得干系,在你的眼皮子底下,也要负些连带责任吧!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2:24: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视频:伊春失事客机机身断裂 已经救出47人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2:25:11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看关于824伊春空难的视频,你会读出很多
2010-8-25 19:59 |

http://news.qq.com/a/20100825/000025.htm

这是一个关于824宜春空难的视频,在危急关头,所谓的记者还在纵放官僚之风,央视主持人问他你看到什么,而他回答什么省市领导,什么消防车,以赞美当地政府多么负责,而且请注意视频的1分07秒,背后竟然有个人指使记者,请问他是谁?谁不知道现场惨状连连,只有他在放屁。后来主持人又追问,仍无果。

让这鬼记者见鬼吧。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409022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2:25: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看到央视新闻中对以色列的污蔑,父亲愤怒了!


看到电视里巴勒斯坦被空袭后的惨状,我愤愤地谴责以色列的暴行。这时坐在一旁的老爸却不以为然。
  
  父亲告诉我,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别以为自己是站在阿拉伯的立场上,其实在穆斯林眼里,中国人就是犹太人!翻翻东南亚地区的报纸,看看印尼人是如何看待华人的。再看看我们的报道,大量篇幅都是说巴勒斯坦被空袭后的惨状,而以色列历次的被袭击后的惨状却报道全无,难道又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遗忘了吗?还是觉得犹太人跟海外华人一样命太轻,没有报道的价值呢?
  
  我们再来看看双方袭击的目标,哈馬斯袭击的目标完完全全都是平民,咖啡馆、俱乐部、舞厅、公共汽车,那里平民多就袭击那里,这是战争吗?这是纯粹的恐怖主义!以色列打击哈馬斯是一场战争,免不了有平民的伤亡,于是,我们的报道就把镜头彻底的对准了伤亡的巴勒斯坦平民,至于是否有恐怖份子又被我们健忘的记者遗忘了。
  
  以色列的行动计划是以色列执行的为了在海湾地区实现和平的计划,可是看看阿拉伯人是怎么对待的呢,每当以色列人从一个地方撤走,他们就进入,反而又以这个地方为基地向以色列发动袭击,这算什么?流氓吗?
  
  最为可气愤的是一些阿拉伯国家宣称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消灭以色列,把犹太人赶下大海。简直荒唐,凭什么让一个国家灭亡?凭什么让一个民族灭亡?还有什么不能证明这不是恐怖主义的目标呢?可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对此都视而不见,我的感觉就是落井下石!难道这就是新闻的全面和真实性吗?这叫有良心吗?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公正诚实,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他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看到新闻报道里说,印尼人群情激愤谴责以色列“屠杀穆斯林的暴行”,扬言要参加针对以色列的圣战。可是当我们的海外同胞遭到集体强暴和屠杀的时候,却没有一个穆斯林国家站出来谴责这种暴行。
   
   要知道,伊斯兰世界是国际上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国际上互相呼应,显得很团结,和民族无关.曾经印尼的穆斯林也声援过巴勒斯坦.伊朗属于波斯,但他和阿拉伯世界分得开吗?所以被土耳其和美国暗中支持的东突恐怖组织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阿拉伯人,口口声声的圣战,夺去了多少无辜百姓的生命?他们发动的袭击,专拣平民百姓密集的地方使用人体炸弹.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支持吗?恐怖主义在我国不是没有,你要是身在新疆,也许会感受到他们的威胁,但政府为了稳定很少报道.当你感受到了之后,再看看中东恐怖组织对东突的支持,对于以色列对他们的打击,你还有什么好诅咒的?

就算以色列不值得中国人支持,那阿拉伯呢?干什么非针对以色列?以色列的军队伤及了平民,那阿拉伯的恐怖组织呢?同情弱者是人的本性,但阿拉伯不要在欺负犹太老百姓时逞强,面对复仇的以色列军队时又在世界面前装熊!!

还有真相,有句话说得好:战争一开始,首先被扼杀的就是真相,真相在战争时是无法被真正挖掘的,所谓"真相",不过是带有政治目的媒体的倾向性报道而已,这样的真相,我在家里闭着眼也会编!以色列,我就是同情你!!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 ... id=1&id=2631479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2:27: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服了!CCTV午间新闻30分报道 台湾新闻 的铁律
2010-8-19 17:08 |  

从大约两年前,CCTV午间新闻30分节目开始报道台湾的新闻。这应该说是件好事。也是和平统一的一部分嘛!

呵呵

不过,我本个发现CCTV午间新闻30分报道台湾新闻时似乎在有意遵循着一条铁律:


那就是:只报台湾发生的案件;只报台湾发生的交通事故;只报台湾领导人的花边菲闻!


今天中午又报了台湾的新闻,是起交通事故,一个老人过马路被撞身亡。


呵呵

我只能对CCTV说句——我他妈服了YOU!

怎么说台湾人也是同胞啊,是人类社会,总有些其他事吧?即便是下辈子不做中国人,但这辈子台湾的中国人,也总有些积极向善的事发生吧?!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6398990

难道台湾人都是人渣,每天只能发生这些滥事?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台湾不管是政坛还是民间,都无灾无难,啥事没有,新闻该怎么播?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2:4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8 22:42 编辑

【案例】
看了香港新闻后有感
1 、连续发生假货泛滥、食物中毒等事件后――
香港新闻:政府应当反省,加大整治、监管力度,不能推诿责任!
内地新闻:公民应该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假货的能力,不要购买过期变质食品。

2 、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要靠丛飞拼了老命捐助――
香港新闻:这是教育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失职和耻辱。
内地新闻:号召大家学习丛飞,这是时代的光荣和国家的骄傲!

3 、抓了一个大贪官,追回了 XX万元巨额赃款――
香港新闻:这说明监督机制有漏洞,应该反思。
内地新闻:监督部门及时发现问题,为国家挽回了巨额损失,成绩斐然。

4 、煤矿屡屡塌方、爆炸――
香港新闻: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官员引咎辞职。
内地新闻:事故引起了政府安全监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他怒斥XXXXX 、亲笔批示,一定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5 、遇到穷凶极恶的亡命徒――
香港新闻:提醒广大公民及时报警,避免与歹徒发生冲突。
内地新闻:呼吁广大公民见义勇为、冲上去与歹徒玩命,只有大家一起上、社会治安才能根本好转。

6 、辖区一贫如洗,村民们饥寒交迫、看不起病――
香港新闻:政府主管官员的支持率严重下降,民众强烈不满。
内地新闻:政府主管官员政绩卓著,亲自下乡给农民"送温暖",农民们感激涕零、山呼万岁,亲切地把这些官员称作好公仆、领路人、贴心者、父母官!


虽然都是政治家办报,但报纸的定位不同,大陆的报纸注重宣传功能,尤其是政府正面形象的宣传,香港的新闻则注重宣传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兼备,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无论香港的报纸,还是大陆的报纸,报刊的最大作用就党和(或)政府的喉舌。只是喉舌的话语对象不同,香港的喉舌是说给政府自己听的,加强对政府的管制,而大陆的喉舌则注重说给群众听的,加强对群众的管制,值得可喜的是,非典过后,国内的新闻环境渐渐自由起来,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政府也能坦然的面对舆论的批判和置疑。

正在适应中……

并不是报纸的定位问题,媒体只是传播工具。我觉得应传播效果的差异,都是政府的喉舌,都是为大众服务的。媒体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最主要的是媒体传播或揭露这些事实以后,政府的反应如何,就好比一个人,喉舌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它的运作是在大脑的指挥下工作的。要想有更本性的变化,只能从思想上转变,只有思想转变了,行动才不会走误区。所以政府的反省和改变是问题的关键!

龙伟:
大陆的报纸当然是党之喉舌,但港台媒体大多都有经济财团在背后运作,虽然脱不了“政治”的干系,但“新闻自由”的原则还是得到了基本维系。且境外媒体虽有“政治”倾向,却不是一党制的,媒体反能起到监督性的作用。故而体制决定定位,定位反映观念。

针对4楼的观点,我质疑两点,1.媒体的功能不只是传播工具,它具有是宣传工具的作用,从1楼的话来看,无论香港还是内地的媒体发挥的就是这种作用,只是宣传的内容不同,2,我们讨论的是报道新闻用怎样方式的问题,而不是政府看到这些报道的反省和改变,一个是传播者,一个是收受者,传播者用自己的报道习惯向收受者传达信息,收受者接受到了片面的事实,试问下如果你看到的都是片面的报道,你怎么去反省和改变?就好比周老虎事件,在媒体的炮轰和质疑下,国家林业局不得不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在逐渐开放的新闻环境下,我认为媒体的改变更重要!

对于你的质疑,我说说我的想法。一楼的材料我认为有两层含义。1.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或者说风格不同,这只是表面的东西。2.政府的反映不同,正是有了政府那样的反映,才有媒体的报道的风格。所以说,政府的表现才是最主要的。政府的工作表现决定了媒体报道取向,之所以有两种风格迥异的报道方式,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在处理新闻事件中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后的影响。新闻环境的逐渐开放是在政府的改变中实现的,所以还是要政府来改变。媒体是党的喉舌,在大陆就是政府的喉舌,媒体如果要生存,就要从政府的角度考虑,你说媒体能改吗?

首先,我觉得不能单纯的理解这个喉舌的概念,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不假,但关键在于这个喉舌不同于一般的喉舌,它是由具有智能的生物体组成的,具有自己思辨的能力,它发出的声音不可能不受制于政府,但是媒体具有一定的自由权,这就是所谓的新闻自由,只是我们没有西方的新闻环境那么自由。
其次,虽然忠言逆耳,但是终归是喉舌所发出的声音,我很同意喉舌论,媒体的改变不在于其服务对象的改变,(除非社会制度被颠覆),而在于新闻报道风格的改变,只要不发出污蔑政府,诋毁政府的言论,我想政府可以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新闻言论环境的开放表明政府能接受这样的质疑,谁能否认媒体忠言就不是在为政府考虑呢?这样说来既然是为了政府,媒体为什么何乐而不为呢?说了忠言,难道媒体就活不下去了吗?

其实从你的这些话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媒体的言行是为了政府,所以政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政府改变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22:56: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协将出台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手册 强调人文关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01月22日
  电视台播出索马里民兵执行“石刑”画面遭质疑

   中国记协将出台《新闻采编人员职业手册》予以规范

   本报记者 杨亮庆 实习生 李伟峰

  电视台的主持人说:“下面的新闻,得请家长们让自己的孩子回避一下”。

  接下来出现的电视画面里,一名男子被埋在土里,周围有人在用脚踩土,虽然该男子已经被全部埋在土里,但是,仍有很多人狠狠地将石头砸向男子被埋的地方。这名48岁的男子被控与一名15岁的女子非法发生性行为,该女子受到了被鞭打100下的惩罚。

  这就是国内多家电视台不久前播出的索马里民兵武装公开执行“石刑”的视频画面。

  “提醒小孩回避,说明这家电视台有一定的媒介专业意识。但是,在非儿童休息时段播出,还是会有影响。而且,对成年人来说,也尽可能不要接触这些不良信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媒介伦理研究的陈昌凤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我看到有些视频,在播放用石头砸人的画面时,打了‘马赛克’,在埋人的时候就没有。但是,电视画面是动态的,联系起来就会让人产生联想,觉得挺恐怖的。”中国记协行业自律处处长孙兆华说,“报道中血腥暴力的画面,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需要在报道中做一些调整。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文字媒体,都应该注意。这属于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

  近来,涉及血腥暴力的画面在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不少,比如网络上流传的菲律宾人质被杀现场组图。陈昌凤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媒体暴力,这种画面如果要出现,至少要经过一定的处理。“现在,类似的血腥残忍的镜头非常多,包括受到追缉的犯罪分子被打死后的场景,都不经处理就报道出来,媒体的专业性和素养越来越差。”

  陈昌凤教授介绍说,对于报道中的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很多国家的媒体都有自己的记者手册或规范,但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比较粗线条,没有那么精细的行为规范,专业性的细则很少。

  陈昌凤告诉记者,我国媒体对受众的不安和难受顾忌得较少,缺少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当然,我国媒体也缺少一定的牵制。“西方比中国稍微好一些,它是通过受众牵制媒体。在美国,如果媒体播出了此类不良信息,就会有人投诉,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接到投诉,就要处理。”据陈昌凤教授介绍,类似的行业自律协会还包括英国的PCC(报业投诉委员会),还有我国台湾的NCC(传播通讯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业评议会等。

  “而我们的广电总局、记协,基本上不受理这样的投诉。”陈昌凤教授说,“而一些国家和地区,投诉渠道很通畅,每次投诉也都能得到接待。”

  孙兆华处长也认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得比较抽象、笼统,不太具体。“我们正在制定《新闻采编人员职业手册》,是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配套的,估计明年能出台。我们想用细化的东西来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规范。”

  孙兆华还说,这次出现“石刑”画面,以及去年汶川地震后一些电视台播出残肢、尸体画面,包括前两年记者为拍到水坑危害照片而在路边等路人摔跤等引起争议的行为,都将列入《新闻采编人员职业手册》的限制范围。



http://news.sohu.com/20100122/n269757546.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