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者遇难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9-4-2 18:29: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遇害沙特记者子女被曝获补偿:上万月补偿金和豪宅
来源:中国日报网


沙特记者卡舒吉去年10月在沙特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遭到杀害,其尸首至今下落不明。美国媒体爆料称,自卡舒吉遇害后,沙特当局曾给于卡舒吉子女丰厚补偿。


《华盛顿邮报》1日报道,据现任沙特官员和前沙特官员以及与卡舒吉子女关系紧密的人士透露,卡舒吉的子女们收到过来自沙特当局提供的数额高达五位数的月补偿金和豪宅作为卡舒吉遇害的补偿。


据悉,豪宅位于吉达,价值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87万元)。除了卡舒吉的长子萨拉愿意继续居住在沙特境内,其他人均定居美国,并打算出售在沙特的这些新房产。


另外,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未来几个月,法院对涉案人员的审判结束后,卡舒吉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将可能收到数千万美元的补偿金。


与杀害卡舒吉一案相关的人员有21名。目前,沙特检察机关提出对其中下令和实施杀害卡舒吉的5人判处死刑,案件将移交法院审理。一旦这些人被定为死罪,沙特司法系统将让卡舒吉的子女选择是否宽恕他们,并得到巨额补偿金。但目前尚不清楚卡舒吉的孩子们将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编辑:吴悠


142#
发表于 2019-5-15 12:1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时尚杂志女编辑家中拍照遭意外 跌出窗外不幸离世
原文链接:https://news.163.com/19/0515/04/EF6KIHEK0001875O.html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一场悲惨的事故。俄罗斯时尚杂志女编辑玛格丽特·维洛娃12日在家中拍照时不慎从8楼跌落,这一天,时间的摆针定格在这位年轻姑娘的25岁。一天后,维洛娃的朋友伊戈尔·斯科沃罗特在脸书发布长文,记述了这一悲痛的故事。
俄罗斯《消息报》援引斯科沃罗特13日发布的脸书说,几名来看望维洛娃的朋友目睹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事发当天,维洛娃走到窗前,在房间的另一角为朋友们拍照。窗户敞开着,她在窗台上坐了下来,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向后靠,但这时意外发生了,维洛娃未能倚靠到窗户的网纱上,失去平衡,跌出了窗外。
斯科沃罗特脸书截图

据斯科沃罗特描述,维洛娃从公寓8楼跌下后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朋友们立刻叫来了救护车,将还有呼吸的维洛娃送往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但几小时后,维洛娃仍未恢复意识,不幸离世。
这名遭受不幸的25岁的年轻姑娘是俄罗斯时尚杂志《Wonderzine》的编辑,悲剧发生后,《Wonderzine》官网发布一段文字,缅怀维洛娃:"我们的朋友和心爱的同事丽特·维罗娃昨晚去世了。她才华横溢,非常热爱生活,了解关于美的一切,但命运却和她开玩笑。她离开了我们,这是不可想象的悲伤"

Wonderzine官网截图
不难看出,维洛娃十分热爱她的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而这位优秀的姑娘却因自己一瞬间的疏忽,结束了本该灿烂绽放的生命。维洛娃的最后一条脸书定格在51220:48分,她这样写道:才华横溢的人们拍摄了一部很棒的电影,融合了音乐与政治元素!不要错过

维洛娃最后一条脸书截图
这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姑娘未曾预料到,这是她的最后一次发布脸书,也许,她也未曾想过,生命的逝去有时只因一瞬间的疏忽。
原标题:时尚杂志女编辑家中拍照遭遇意外,跌出窗外不幸离世
责任编辑: 张宪超_NN9310
编辑:高杰


143#
发表于 2019-7-13 22:06: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女制片人周泉泉采访途中因公殉职

2019年6月6日12时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
《夜线》栏目副制片人
周泉泉,
在广东珠海担杆岛采访途中,
不幸遭遇落石,
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
于6月6日16时30分,
在珠海去世,终年46岁。


她曾是央视《读书时间》栏目编导,
曾是《半边天》栏目主编,
遇难前是社会与法频道
《夜线》栏目副制片人,
军旅体验纪实类节目
《热血边关》主创。
这些,
都是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



艰苦事业练就“全能女战士”
周泉泉1973年出生于军人家庭,
父母都是戍守青藏高原的指战员。
她生于高原,长于高原,
习惯艰苦的环境,
性格开朗而坚韧。



周泉泉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1996年正式入职中央电视台。
她参与了《读书时间》节目的创办,
并很快成为骨干编导,
《读书时间》也一度成为
中国电视文化节目的标杆。
2001年,
周泉泉调入《半边天》栏目组,
加入到栏目中最难做的社会组。
在一次调查重庆某公司假借招聘,
性骚扰女性的案件中,
她无惧风险和阻力,
假扮应聘者亲自上阵,
前往涉案公司当卧底,
拍下了女性被骚扰的关键证据,
让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制裁。
周泉泉无惧风险和阻力,
不管是报道女性土地权益被侵害事件,
还是乡村女性自杀问题,
她都高质量地完成节目制作。



2006年,周泉泉承担调查拍摄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盗挖金矿
及盗猎野生动物的内参,
这是一次时间长、风险大的旅程。
可可西里无人区,
天气变幻莫测,
路途极其凶险,
盗矿匪徒持有武器、
气焰嚣张、“神通广大”,
甚至将威胁电话打到她北京的家中。
她十多天不能洗澡,
上厕所都成问题,
经常拿把铲子,
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解决……
周泉泉,个子小小的她,
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坚持完成了内参调查的拍摄。
  

周泉泉是团队的“定海神针”,
也是大家口中的“全能女战士”。
从演播室导播,
到节目编导、记者、摄像,
哪个岗位需要她,
她就第一时间顶上去。



2017年12月14日《热血边关》在西藏阿里拍摄第一季,周泉泉(右二)带领摄制组前往楚果寺边境检查站途中。资料图
2017年,
《夜线》栏目推出了
体验式特别节目《热血边关》,
这是一档带领都市青年进入边关哨所,
体验边关生活的正能量节目。
第一季在西藏阿里拍摄,
她走遍了这个高原缺氧的无人区,
一直到达海拔5200米的
中国尼泊尔边界界桩,
从没有任何媒体人,
到达过这里的哨所。
第一季《热血边关》取得了良好成绩。
2018年第二季的拍摄地点
选在西藏墨脱。
有人说,
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
因为这世上再没有
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
通往墨脱的路,
常年遭遇雪崩、塌方、泥石流。
这里是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地方,
极其荒僻险峻,
她在这里遇到过塌方、落石、
满是尖刺无人进入过的道路。


∆摄影/周泉泉
她在进入墨脱遭遇山体塌方时,
路的左边是湍急的雅鲁藏布江,
右边是悬崖峭壁,
为了保证一行二十多人的安全,
周泉泉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大家先走,我断后。”



为了拍摄到墨脱官兵真实的巡逻路线,
摄制组分成不同的队伍,
在大片的原始森林里穿行,
人少的时候,
周泉泉冲在最前面确认路的安全,
人多的时候她走在最后面,
保证没有一个人掉队。
部队的战士都惊讶
她的体力为什么这么好,
她说为了拍摄,一直在锻炼身体。
白天,她坐在运兵卡车的车板上,
吃着飞扬的尘土;
晚上,
她和大家一起吃江水做的大锅饭,
睡露天的塑料布。


∆ 露营搭的塑料棚

她与导演组和墨脱边防的战士们,
带领着大学生体验者,
走过了最艰险的路,
绝望坡、蚂蟥路段……
训练、巡逻、露营。


这段经历让所有人共同成长,
更重要的是,她把中国军人的故事,
讲给了更多人听,
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志于“热血边关”。
生命最后的48小时
意外发生前两天,
周泉泉开例会、参与《夜线》的培训活动……
忙完所有的工作已是晚上。
为筹备《热血边关》第三季,
她乘23点45分的飞机赶往珠海,
6月5日凌晨2点38分,
飞机刚落地,
她便开始与编导讨论节目制作方案,
到达酒店已是凌晨4点。



6月5日早8点,
她便起床收拾妥当出发,
17点40分到达担杆岛后,
简单吃过晚饭,没有任何休息,
她又与部队官兵一起查看岛上
值班室、训练室
和以前抗台风的坑道。
20点,她组织会议讨论,
一直持续至晚上23点多。

6月6日早7点,
她起床和战士们一起吃了早饭,
计划上午去岛上唯一的一片小沙滩。
要想到达沙滩,
必须要穿过一片原始森林。
战士们带了砍刀在前面开路,
她一直对战士们嘱咐,
“难走一点没关系,
一定要尽量保持原貌,
这样拍摄出来才是真实的。”
中午12点,
有人问,要不吃完饭再看?
她说,媒体人不介意吃饭晚,
总要先干完工作。
在一处坑道的洞口,
没有任何声音,
没有任何预兆,
一块石头掉下,
她,倒在了地上。
直至去世,
她也未及好好吃饭,
也未顾上睡个好觉。
她走了,留下了无尽的怀念
在中央电视总台举办的周泉泉同志典型事迹记者会上,周泉泉生前的亲人、好友、同事上台讲述时都没有用“伟大的”“显著的”这些词汇,只是用她生活、工作中的一个个细碎故事还原了最本真的她。
“不像个女生”“胆儿大”“定海神针”“全能女战士”……在场发言的人提到她,似乎很少与“柔弱”沾边。
《夜线》主持人张越称,为了确保参与《热血边关》的学生们的安全,周泉泉总会提前测试里面的危险体验项目,“有一次需要从四层楼高的地方倒挂滑到地面,周泉泉二话不说立刻就上去测试了,她滑下去后还说‘没问题,可以做’。”
《夜线》栏目制片蔡郁说:“周泉泉出差就没去过什么好地方,我跟着她去的基本都是苦地方。”
周泉泉因被落石击中因公殉职后,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吴俊翻遍了相机里几十个G的资料备份,只找到一条泉泉帮助同事克服高反的画面。吴俊说:“这是我能找到她所有的素材了。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像一个亲人没了。她看见谁都先问你的名字,问完之后就叫‘弟弟’。她会跟我说,弟弟你当兵多少年了,我爸爸也当兵。她像我的姐姐一样。”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在周泉泉的个人主页上,留有这样一句话。这句泰戈尔的名言,也许就是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做人的态度。她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自己最热爱的广电事业,倒在她最有归属感的军营里,她为世人留下的一部部铿锵有力的作品,就像一束光,照亮我们的人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悲痛!央视女制片人采访途中被落石击中因公殉职,终年46岁》
来源| 综合自央视新闻、中国之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

编辑:马晓晴

144#
发表于 2019-9-28 22:43: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脸书跳楼华人员工:工作8年未获绿卡,疑遭印裔上司压榨
当地时间919日中午11时左右,美国加州门罗帕克的脸书(Facebook)总部大楼外,几名匆匆路过的员工目睹了一团黑影从大楼上疾速坠落,地一声砸在地上。38岁的华人男子陈勤(音译),从公司顶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目前,美国警方认定自杀,排除了他杀的可能。
根据领英页面显示,陈勤今年38岁,浙江大学毕业,到美国后在南加州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入职脸书公司。38岁的他去世前究竟经历了什么?925日,脸书前员工Patrick Shyu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7744/wps3.png打开百度极速版,看更多图片
喜欢登山、徒步、滑雪
在脸书任职1年零7个月
据美媒报道称,当地时间919日中午11时左右,一名脸书员工从门罗帕克市总部大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随后,脸书发布了一份声明,确认死者是该公司雇员,并表示:我们很遗憾,得知我们的一名员工在我们的总部去世。我们正与警方合作进行调查,并向员工家属提供帮助。
华商报记者在陈勤的领英页面上看到,陈勤今年38岁,1999级浙江大学毕业生,2011年到美国,在南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留在美国互联网界发展,履职过多家互联网巨头,平均每两年换一次工作,于去年3月跳槽到脸书总部,隶属于广告组。在入职脸书之前,曾在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思科公司、外包咨询公司Ryzlink工作过。
陈勤的个人脸书主页,状态更新停留在201835日,他入职脸书的第一天。在美国生活的几年里,陈勤日常生活喜欢登山、徒步、滑雪等户外运动,他曾晒出自己登上山顶的照片,并感叹享受攀登时艰难的感觉。
毕业于中国知名的浙江大学,又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南加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有着别人眼中这么好的工作,陈勤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种决然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呢?事件引发网友大量讨论。
称他最近半年日夜忙项目
家人聘请代理律师打官司
据悉,就算在以高工资著称的硅谷科技公司当中,脸书员工的年薪也是名列前茅,平均达22万美元。脸书还提供不少福利,例如免费午餐、健身中心、心理咨询等,甚至还兴建住宅,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员工出租和出售住宅。然而,高薪和福利是以高压高强度的工作为代价的。
据陈勤家人描述,陈勤工作极拼命,最近半年日夜忙项目,加班到夜里一两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回家只待了半天又要去加班。那么,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当天上午,在上司的办公室,陈勤与上司发生了激烈争吵。有人听到总监大声说滚出去,而陈勤说这不公平。不久以后,陈勤从大楼顶楼跳下。有知情人士认为,虽然陈勤已经在美国工作8年,但他仍没有拿到绿卡,只有工作签证,又要养家糊口,不能和上司翻脸,只好忍气吞声,最终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目前,陈勤在美国的家人已经聘请了代理律师打官司,代理律师是陈勤的浙大校友郑巧晶律师。
或因上司出尔反尔工作不保
若找不到工作得离开美国
925日,刚离职不久的脸书前日裔技术主管PatrickShyu通过优兔(Youtube)视频,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曾在谷歌、脸书担任软件工程师,目前是优兔上的网红。他的消息来源是著名的公司内部匿名论坛Blind,只需有企业员工邮箱能够证明身份,就能够隐匿身份发言、评论。
Patrick Shyu说:就我所知,陈勤在广告技术部门工作,最近的公司内部工作评级显示,他的评级开始下滑,如果他的评级在数个季度不够理想,那么他就会被公司放入PIP(待努力)项目,下一步就有可能被开除。在被放入这个项目之前,他开始想办法寻求内部换组,他找到了一个愿意接收他的组,他的上司也同意放行。但是他的上司突然出尔反尔,先说服他在组里多呆一段时间,直到这个季度结束,并且告诉他在季度结束时会给他一个好的评级。然而他的上司并没有信守承诺,而是在最新的季度评级中给了他一个不够理想的评级,这样的低评级让他无法换组。如果这是事实,这就是很严重的工作霸凌,上司欺骗下属,背叛承诺。陈勤的组里最近有一个严重的系统错误事件,问题被交给陈勤来负责,他必须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这个任务。脸书员工们查阅记录发现,就在这个项目截止时间前一个小时,他跳楼自杀了。从这些信息,我们大致可以拼凑出他生前一段时间经历的巨大压力。
Patrick Shyu说,换不成组,陈勤就会被放入PIP(待努力)项目,这意味着他很可能被开除。而他没有绿卡,只是持有工作签证,所以他的美国的合法身份也岌岌可危,被开除60天内,他必须得找到新的雇主,不然就得离开美国,而且他的家人待在美国也全是靠的他的工作签证,这种压力也可想而知。
Patrick Shyu还表示,脸书许多员工都认为公司存在恶性竞争文化以及和与之相伴的高度压力。跟一位与陈勤同组的脸书员工说,去年脸书进行了多次部门重组,让团队里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绩效考核背上了沉重的压力,就连他自己也萌生过自杀的念头。有好几次,我自己都想自杀了,我甚至已经在阅读员工死亡福利,看看如果我死了,家人可以得到什么补助。到今天我才意识到,没有一份工作值得为之牺牲,我决定辞职。他说。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官方帐号
原文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9464129005161052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_refluxos=a2
编辑:高杰

145#
发表于 2019-10-3 09:36: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46#
发表于 2019-10-9 20:5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甘肃4名记者采访途中坠河!2人遇难,2人失踪

舟曲县扶贫干部与4名记者下乡途中坠河,其中2名记者确认遇难,另外2名记者依然失联。

根据甘肃舟曲县县委宣传部消息,107日晚,舟曲县扶贫办与4名记者下乡开展工作后返回县里时,途经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车辆不慎坠入河中。截至目前,仍有2名记者失联,司机已经脱险,舟曲县扶贫办主任张小娟和另外2名记者已被打捞上岸并确认遇难。

舟曲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透露,这4名记者均是舟曲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平均年纪仅有二十八、九岁。

该次意外的事发地点在两水镇一个桥上,是距离舟曲县非常近的地方。


事发时间是在,1071910分左右,出事车辆为一辆“五菱荣光”,该车行驶至武都区两水镇一座桥梁时坠入白龙江中,距现场目击者描述,车辆坠河后冲至下游几百米处,一人安全上岸,后据媒体报道安全上岸者为驾驶司机。

不过在现有关于该事件的报道中,始终未见遇难记者的详情信息,遇难者身份的报道更多聚焦于扶贫干部。传媒见闻尝试通过多方渠道搜寻这4位记者的姓名及相关信息,先后致电了舟曲县宣传部、舟曲县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但遗憾的是电话始终未能得到接听。舟曲县应急管理局负责人接听了电话,不过告知传媒见闻具体信息以宣传部口径为准。

传媒见闻获悉,目前武都区公安、消防等力量正在全力搜救2名记者。

8日晚8时左右,广元市蓝天救援队接到协助救援指令,于当晚11点左右赶到陇南两水镇,所带救援设备包括冲锋舟、声呐、水下机器人等。事发地白龙江水深2.5米至3米,水流湍急,陇南县武都区应急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白龙江落差大,当下白龙江水流急、水深,搜救难度较大。

截至发稿前,失事车辆及两名失联记者尚未找到。

在此,传媒见闻向遇难的记者同胞表示哀悼,也真切的希望搜救人员能尽快找到另外两名失踪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这已是今年来国内第二起记者因采访遇难的事件。今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夜线》栏目副制片人周泉泉,在广东珠海担杆岛采访途中,不幸遭遇落石,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在珠海去世。


【案例】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当一辆车消失天际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这首《后会无期》,反复听了几十遍。从舟曲县扶贫干部和4名记者下乡坠河的消息一传出,就反复听。
听到深,听到会哼。
感觉再也没有更合适的歌词,适合描述这场这场“灾难”。它是一次灾难,而不是事故,这个灾难,来自于人性。
事情不复杂,和以往树典型先进的人物素材类似。
107日,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干部与4名记者下乡途中坠河,其中2名记者确认遇难,另外2名记者依然失联。
根据甘肃舟曲县县委宣传部消息,107日晚,舟曲县扶贫办与4名记者下乡开展工作后返回县里时,途经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车辆不慎坠入河中。截至目前,仍有2名记者失联,司机已经脱险,舟曲县扶贫办主任张小娟和另外2名记者已被打捞上岸并确认遇难。
舟曲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透露,这4名记者均是舟曲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平均年纪仅有二十八、九岁。
目前已知的信息,是扶贫办主任张小娟张小娟的个人详细信息和履历。仿佛这就是设定好的议程一样,只要一出现类似情况,后方宣传的人员就会按照一种既定程序,翻出简历、背好台词。
可记者的名字呢?他们难道不该有名字?或者说,人都还没找到,这边就又要开始表彰大会了?
太冷漠。看不下去。
扶贫干部当然值得惋惜和同情,可谁又不是呢?也接触过不少扶贫干部,也对他们工作的环境和生活,表示同理和尊重。他们中,有些徒步几十公里到山上,有些吃干粮住瓦房,生活确实苦,没有报道中那么光鲜亮丽。
出于个人情感,不免想问一句,为何记者在这场“灾难”,不能有名字?虽然,深知其中的道理,记者作为所谓的“时代记录者”,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陪衬,记录只是表面光鲜,更多时候是在为他人穿花。
按照当地宣传部的说法,连问一句记者的个人信息都需要统一宣传口径,那这样。我就觉得这群人未免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了。
我想起一段扶贫一线的经历。那时刚刚逢雨季,坐的小客车穿梭在山路上,颠簸得让人不想讲话,左边是悬崖,右边是晃坡,要是一个不留神,车子栽下去,恐怕结局难料。
会不会和现在舟曲的结果一样,哪管你是不是记者,哪管你是不是在工作。出了事,谁都不记得你曾经做过什么,或者你能做什么,人们只需要知道,车上如果有干部,那么这个干部一定是个先进人物,生前做过很多好人好事,获得过各种荣誉。
然后,就是开始表彰个人、慰问家属,从此,当地多了一段扶贫佳话。可那个记者呢?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又往哪里去,谁在意呢?
还好,我下乡,不喜欢和干部们一起。所以我坐的车里,一般都没有模范和代表,不然真遇到这种追河坠车的事,哪怕是死了,也没人会想起你的名字。或者,知道你的名字,但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说一段压抑了很久的话。
记者,作为职业哪怕不再那么“强势”,但至少,它不是给某一部分人的陪衬,也不是为了整天给大家唱歌表演舞蹈。同样都是人,扶贫干部下乡就是“最美”“最好”,而记者呢?
可能有人会说,记者就是天生的做好事不留名,这就是最好的操守吧!去TM的做好事不留名,很多时候,要是没有记者,哪儿来的那么多先进?很多时候,要是没有记者,哪里发生了什么事又如何知晓?
别以为你现在捧个手机,刷个微信朋友圈、头条抖音就是时代弄潮儿了,拜托,这都9102年了,以前得那一套能不能别拿到现在说?
宣传归宣传,新闻归新闻,大家都是为了工作,都是一片汪洋中的一滴水而已,哪怕你先上船,也请多点儿良心,给别人一条绳子,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船何时会翻。船之外,还有没有更大的船,或者海。
记者,应该有名字,这是基于职业和人性的要求。
可惜,甘肃这次意外发生过后的人物处理,都是扶贫干部在前,记者在后。
一个有名字,几个无名字。一个功勋卓著,几个默默无闻。
他们消失在了河里。
成了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xIM2ty91ExsH2-c7eiMSQ
编辑:陈茗

147#
发表于 2019-12-14 21:01: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联社驻中国记者饶引之在1949年之后继续为美联社写稿,于1951年在南京被当成间谍和反革命枪毙。美联社现在才知道其下落,昨天举行纪念仪式,将他的名字列入1846年美联社建社以来殉职的37名记者荣誉墙中。



编辑:董莉

148#
发表于 2019-12-23 19:4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沙特记者卡舒吉被害案宣判:5人被判死刑,3人获24年刑期



综合彭博社、BBC、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2月23日,沙特利雅得的检察院办公室宣读的一份声明称,沙特一家法院对记者卡舒吉遇害案宣判, 判处5人死刑, 另有3人被判处24年监禁。沙特检察官称,这是一次“流氓行动”的后果。




卡舒吉长期批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他于2018年10月2日进入沙特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办理结婚相关手续后再也没有出来。10月20日,沙特检察机关宣布,经初步调查,卡舒吉在领事馆因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而死亡;18名沙特籍涉案人员被捕。10月20日,沙特总检察长萨乌德说,从土耳其方面提供的信息得出结论,卡舒吉死于“谋杀”。 11月15日,沙特检察机关发表声明称,沙特检察机关此前逮捕了18名涉案人员,后又逮捕3名嫌疑人。在对21人进行调查后,沙特检察机关宣布起诉11名犯罪嫌疑人,并提出对其中下令和实施杀害卡舒吉的5人判处死刑,案件将移交法院审理。 

卡舒吉遇害一案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严重损害了沙特王储的形象。中情局和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已经表示,他们相信是穆罕默德亲王下令对卡舒吉实施了谋杀行动,但沙特官员坚称王储在事件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原文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3707223780429511&wfr=spider&for=pc

编辑:王豪
149#
发表于 2020-2-22 20:2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湖北日报原评论员刘章西病逝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社)退休干部、原评论理论中心调研员刘章西,因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于202021日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武汉总医院治疗,经全力医治无效,于2020220日在医院逝世,享年68岁。







改作风的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刘章西长期从事评论写作与编辑工作。



刘章西曾在2013年发表过文章,称改作风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警惕“用一种形式代替另一种形式”。形式相对于内容,只是事物的表象。抓工作、办事情,有时免不了采用一定的形式,但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服务于内容,必须注重其内在实效。







在《改作风,看“关键的少数”》的湖北日报社评中,刘章西写道: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的少数”。改作风,“关键的少数”是关键。只有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改作风,充分发挥“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动一级干”的表率作用,方能形成群情振奋、上下齐动的大气场,产生争先恐后促跨越的“场效应”。



写评论要“多观察、多思考”



读者刘建成在《收获快意人生》一文中写道:我常在湖北日报上读到刘章西撰写的时评,由此产生写稿冲动,冒昧地给他写信求教。他回信说:“多观察、多思考……”在他的指导下,我写的《昔日农民怕“会海”现在农民忧“会荒”》在湖北日报农村版头版头条刊发。






评论写作四点感悟



多年来,湖北日报打造出多个名牌专栏,其中仅言论专栏就有《三楚放谈》和《大家谈》相继获得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而刘章西正是这两个获奖专栏的责任编辑。



在编《三楚放谈》的几点感悟中,他总结了四点经验: 



求鲜活,就是其选题和取材要力求新鲜,应是现实生活中的“活鱼”;



重分析,就是对问题的论述和对观点的阐发,不要笼笼统统地从结论到结论,而要侧重于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解剖,从而水到渠成地形成结论,给人以启迪、警示和教益;



关痛痒,就是要紧贴实际,抓住现实中人们亟待“解惑”和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议论,不能无病呻吟和无的放矢;



可触摸,就是交代事由和论述道理要具体,字字句句都要确切、贴切,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让人有可触摸之感。



编辑力是一种创造力



刘章西2004年在《运用编辑力打造名专栏》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编辑力”的概念,对编辑工作规律进行了新的探索。



他在《编辑力:打造名专栏的一个实证》一文中写道:编辑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编辑力是一种创造力,它包括编者的体力、智力和体智诸因素形成的合力。



运用编辑力打造名专栏,最重要的是编者要遵循一定的理念,按照名牌专栏的必备要素,将各种相关的要求、诉求和图文资源等,通过编辑力的发挥而优化、体现到专栏之中去。



三年后他在《对编辑力若干问题的再思考》中写道:编辑绝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仅仅是删删改改的“文字匠”、剪剪裁裁的“缝纫工”,而更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设计师、策划师、经营家,是集大成的指挥者、组合者、把关者和再创作者。



一般来说,编辑力越强,其发挥的力能力效也就越强,而编辑工作做得也就越精到,越出彩。



自媒体时代主流评论



2015年,刘章西应邀在华中科技大学分享“”自媒体时代主流评论的意义以及写作手法”。



他说,传统媒体时代,在报纸和广播电视上发表个人观点均受到严格管控。新媒体还原了真实的声音,但口水化、碎片化、情绪化充斥其间,这就需要主流媒体以理性的主导言论说明是非曲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谈到主流评论应该坚守的原则和特质时,刘章西提出了如下四点:



首先,主流评论需注重反映或呼应民意民声;



其次,主流评论不可忽视导向的正确性;



再次,主流评论要发挥建设性功能;



最后,主流评论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



来源:微信公众号:长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h7AKF1VrQJRIHPvDF8pww



编辑:冯梦玉

150#
发表于 2020-7-9 19:54: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社体育记者徐征因病去世,年仅42岁

  
  “报道排球17年的新华社记者徐征老师,2020年7月7日突然因病去世,年仅42岁。”
  这是微信公众号“我爱女排”今天推送文章的编者按第一段话。文章标题是《悼念|用十七年青春记录排球的徐征老师,昨天走了……》。
  “我爱女排”今天转发了微信公众号“就是没有名字了”的一篇纪念文章(而且是唯一一篇),题目是《愿你只是开启了新的征途》,作者为徐征的同事、排球记者韦骅。
  作者表示:“从没写过微信公众号,一来觉得自己水平不到家没必要献丑,二来自己也挺懒的。但老徐的不辞而别,让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免得以后忘却了。”
  对于徐征去世的消息,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今天发文表示深切哀悼:


  据了解,徐征至少报道过7届奥运会(包括夏季和冬季)。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徐征曾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表题为《在里约感受到职业危机》的文章。他在文章最后说:
  “INFO+”(就是奥运会的主办方给前来采访的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服务系统,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只供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们使用的内部网站)给记者节省了大量人力的同时,也让我感到危机,如果记者仅仅只是做一个比赛过程的记录者,那很快就要被高科技所淘汰掉。在现在这个时代,作为一名体育记者,到现场看比赛的意义更多的应该还是在数字之外,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发掘其中的深意,以及记录比赛之外运动员、教练员们更加生活化的故事。


来源:编前会

编辑:邱亚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