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摄影摄像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1#
发表于 2013-8-29 20:14: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手把手教你用折返镜头
分类:技法 · 拍摄小贴士 · 摄影学校 | 网编:尹凝 | 文:子意、坏坏驴、拒绝融化的 | 来源:poco | 发布时间:2013-08-26 | 有沙发
大家最常见的折返生态摄影已经深入民心了吧,但是如果你认为那些甜美的光斑只适用于荷花那就错了。其实折返系统的镜头分很多种,不仅局限于生态摄影,还可以拍风光,拍人像!

大家最常见的折返生态摄影已经深入民心了吧,但是如果你认为那些甜美的光斑只适用于荷花那就错了。折返系统的镜头分很多种,比如美能达250mm/5.6、鲁比纳尔300mm/4.5、腾龙350mm/5.6、图丽500mm/F8.0、三阳500mm/F5.6、莱卡500mm等,你还可以拍风光,拍人像!
一、认识折返系统的镜头在文章中,比较少人用的俄罗斯鲁比纳尔500mm/F5.6折返镜头,会在拍摄人像中使用;图丽500mm/F8.0和三阳500mm/F5.6折返镜用在生态摄影中;而美能达250mm/5.6折返镜则用来拍乡村纪实。

二、人像摄影中折返镜头的使用1、实时对焦:使用折返镜头拍摄人像的难度之一就是对焦难,人像的比例较大,开实时取景放大去对焦,无疑是最精确的,平时用手动头比些多的摄友,只要熟练了动作就能很快了。

2、查看直方图,准确曝光光源充足是折返摄影重要因素之一,拍摄这组作品的时候,我在接圈上测光,拍完以后回放再微调。因进光量的问题,模拟曝光不够准确,最靠谱的方法就是看直方图,即时查看效果。

3、取景构图拼接法由于折返镜也是长焦头,取景构图时30米才刚好把模特全身拍进来,这里可以采用一个办法,就是拍完模特神态,定好焦距,横向拍几张空场景,再通过后期把场景拼接起来。

4、后期增强反差,突出人物折返镜的光圈都比较小,如果进光量不够,原片会灰得不忍直视,所以要通过后期增强反差。
步骤如下:


对四周运用减亮度的方式,狠狠的增加了暗角,让画面更突出模特

对画面中不同区域利用色阶,增强灰阶及白阶

利用可选颜色进行对黑阶调整色彩。

最后降下蓝色的饱和度,让画面中的色彩温和一些。
三、LV 对焦便于折返纪实摄影虽然美能达250MM本身不是拍纪实的料,但它不像其他镜头那般中庸,不算很真实的色彩再现,但偏得很有个性,好像它天生就具备了那种怀旧的特质,用来拍乡土题材尤其出彩。又因为它250MM的焦段优势,几乎不需要在拍摄前和被拍者沟通,往往你按下了N次快门,被拍者还不晓得已经被你乱枪扫中了,这样的好处是能让被拍者保持最真实自然的状态。

3个小建议解决对焦问题:
1、使用有合焦提示和有LV对焦的机身
2、尽量在光线好的情况下使用折返镜头,否则更难精准对焦,需要凭感觉蒙
3、面对运动中的人物采用陷阱对焦法:设置好参数,等人走进你取景框内。

四、永远把摄影光影放在第一位由于折返镜头的景深很浅,选择机位和观察被摄物的光影和周围环境是一幅好图的关键。选择晴天的下午时分来拍摄会事半功倍,这个时段既有充沛的光照,也有强烈的反差,让被摄主体更有光影层次。

五、使用脱焦增添趣味折返焦外的甜甜圈会把一个普通场景平添很多乐趣,无论拍什么场景,假如脱焦用得其所,往往能为照片增添更多趣味。

六、捕捉以小见大的兴趣点目前折返镜头多为500mm以上焦段,都是长焦镜头了,用长焦头拍摄风光需要有相对适宜的视线场景,扑捉能以小见大的兴趣点。拍摄时最好使用三脚架,折返头本身锐度就不及其他常规镜头,而且景深很短,同样采用实时取景模式,放大之后聚焦,以保证焦点实在。


   


标签:人像, 折返镜头, 纪实

http://fotomen.cn/2013/08/zhefan/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09:33: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类首张自拍照曝光 美国男子拍摄于1839年(图)
2013-11-21 08:09:31 来源:
现代快报 有1人参与





1839年,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拍摄了第一张自拍照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自拍”成为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度热词,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自拍照,其实早在1839年就出现了,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只不过那时候照相机并未普及,普通人还没办法玩自拍。直到1900年柯达公司推出了廉价的“盒子布朗尼”相机,照相机才在普通人中间普及。
普通人玩自拍始于1900年
近日Mashable网站发布了一些精选的古董自拍照,对现代人来说,自拍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但对20世纪早期的自拍先锋们来说,这无异于一种革命性的创新。
这些古董自拍照中包括一张英国女子用柯达“盒子布朗尼”相机所拍的照片,她穿着格子连衣裙,对着镜子拍下了这张自拍照。照片摄于1900年,也就是柯达公司推出“盒子布朗尼”相机的同一年,这款相机给摄影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它之前,摄影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利,在它之后,普通人也能玩摄影了,因此有不少自拍照流传至今。
这批精选古董自拍照中不乏
令现代人都要感到惊奇的佳作,比如1966年特里·芬彻在跳伞前拍摄的自拍照。此外,还有一名20世纪30年代的女子拿着奖杯的自拍照,以及1938年一名穿着花呢西服的绅士拍摄的特写自拍。
人类第一张自拍照出现在1839年

现代的自拍潮起源于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革命,古董自拍照片的出现也同样是科技创新的结果。照相机和现代摄影始于1790年,英国人托马斯·韦奇伍德制造出了照相机的基本模型,到了1826年,法国发明家约瑟夫·涅浦斯将其发展成了跟现代的照相机相似的设备。
1838年,人类首次将自己的影像投放到胶卷之上,不久之后,世界上第一张自拍照也出现了——1839年,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拍摄了第一张自拍照。但自拍照并未从此普及,普通人能拍自拍照还得等到1900年2月柯达“盒子布朗尼”相机的问世。
这款相机售价仅为1美元,外壳由硬纸板制成,使用117毫米胶卷,这款相机一经推出就受到热捧,卖出的相机数以百万计。它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向全世界推广了快照技术,而1900年英国女子用它拍摄的自拍照也证明,它还令自拍照成为了一种潮流。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李欣



http://news.163.com/13/1121/08/9E6K7CLS0001121M.html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7:5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袁义芳·九院(896295808)  17:08:43
摄影五字歌:


摄影学不难,易学用单反,熟读说明书,功能要记全
光圈配快门,曝光要先练,找准中间灰,白加黑就减
小光圈景深,远近都能看,若想虚背景,大光圈景浅
相机须持稳,摄姿要规范,善用三角架,不怕快门慢
快门凝瞬间,慢门显动感。短焦视角广,长焦压空间
望远景深浅,微距景更短。广角易畸变,中焦保还原
装上遮光罩,避免出耀斑。构图有章法,表现莫小看
布景要均衡,摆平地平线。平行画面静,斜线有动感
三角最稳定、游动靠曲线,井字构图法,常用布平面
相交有四点,最引读者眼。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09:5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飚哥钢笔画45
南都作品!此震撼视频已全部下线,搜不到了 //@孟庆德://@袁裕来律师: →_→//@这不是历史: →_→//@解放先生: →_→//@闲闻趣事: →_→//@李敖说事: →_→//@读史论道: 城市黑镜头!

@高会民
【暴力城邦】一个中国记者7年拍下的冲突、死亡、犯罪、流浪。



(131)

(85)| 轉發(2557) | 評論(314)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3:05: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谭人玮
死猪不怕烫//@媒体微博头条: 吃完饭小伙伴们鉴定一下吧~

@头条新闻
【供图者坚称是原片!】机关网站新闻稿的配图上,横幅没一点折皱,悬浮感非常突出,而且竟然将距离大楼6米的国旗挡住。供图者称,图片是他拍的,未经过PS,“我记得当时挂条幅时风很大,头天挂上后,还被风给吹断了,后来又重新制作挂上去的”。http://t.cn/8kQ5sTM
(新浪网)



  • (459)

(348)| 轉發(1321) | 評論(1172)
今天 11:4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3)| 收藏| 評論(1)
3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23:57: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Tool for journalists: Embedplus, for customising YouTube videos
This tool lets you add scene markers, custom start/stop times, annotations and other features to YouTube videos

Posted:
3 January 2014
By:
Abigail Edge


Credit: Thinkstock
What is it?
Embedplus
is an easy-to-use platform that offers some good extra features to enhance YouTube videos.

How is it of use to journalists?Embedplus would be useful for journalists working either with their own videos or with social and user-generated content.

Simply paste a YouTube link to your chosen video into Embedplus to get started. From there you can adjust the size, add a custom start/stop time and add annotations to hone in on any details you want to highlight.

You can also add scene markers to allow viewers to skip t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a longer video.

The platform will then generate an embed code. For Wordpress users, there is also a free plugin that will open up the Embedplus editing options within your site.

Another benefit for Wordpress users is that Embedplus automatically adds SEO mark-up for Google, Bing and Yahoo to allow pages that feature video a greater chance of showing up in search engine results, even if you aren't the video owner.


Embedplus allows users to easily customise YouTube videos

On the front end of your site, the Embedplus player features a slow-motion option and moveable zoom to allow users to get a closer look at something, which is great for raw footage or sports videos.

The 'react' button also highlights discussions about the video on social communities, including Google+, YouTube and Reddit. Twitter integration is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There is also a replay button to allow you to view an event again immediately after it happens. You can double-click to loop the replay or triple-click to loop the whole video.

Embedplus is free, although there is also a pro version available from $14.99 (£9.10) with extra features including analytics, support for external links in annotations, and notifications if YouTube happens to delete one of your videos.Tags:Click tag to find related articles; click icon for feed

Free daily newsletter
If you like our news and feature articles, you can
sign up
to receive our free daily (Mon-Fri)
email newsletter
(mobile friendly).
Related articles
http://www.journalism.co.uk/news/tool-for-journalists-embedplus-for-customising-youtube-videos/s2/a555501/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22:3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政见CNPolitics
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纪录片、电影和交互式故事很有可能交叉重叠。这并不是创建一个新的视觉形式,而是新闻摄影师将自己的审美和责任融入报道中,并且可以从摄影以外的其他形式中汲取经验。

@OFPiX
【分享:《后工业时代新闻实践中的视觉报道》】英国学者Daivd Campbel在荷赛的支持下,2012年启动调研项目,就新闻摄影记者在当下朝向多媒体记者的转型展开研究。这份报告的调查数据和访谈对象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最近,整份报告被翻译成了中文。 http://t.cn/8FZ2eux


  • (2)

| 轉發(9) | 評論(4)
今天 15:13來自多说评论框
《后工业时代新闻实践中的视觉报道》
1988年,三位摄影记者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拍摄被果蝇侵袭的苹果。从今以后,这样的工作再也不叫“新闻摄影”。Photo by: Robert Durell / Los Angeles Times
今天,让我坐在这个高端大气的新装修的1416教室里写作。它最大的特点是让您的手机阅读更为流畅。另外,这样的简洁页面也是一种回归,再度回到博客时代。如若这样,我所奋斗的目标应该是不断增强作者的存在感,拒绝把自己的谈话变成官话,那么,你们兴许也就会因此变成和我说话的一个个真人。
分享一个链接给大家,这是一篇研究报告:《后工业时代新闻学的视觉叙事》(Visual Storytelling in the Age of Post-Industrialist Journalism)(可以供您随意下载阅读)
报告的作者是英国学者Daivd Campbell,他在荷赛的支持下,2012年启动这个调研项目,就新闻摄影记者在当下朝向多媒体记者的转型展开研究。这份报告的调查数据和访谈对象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最近,整份报告被翻译成了中文。
一个小小的疑虑,标题的翻译,“新闻学的视觉叙事”略微有些别扭,尤其是“Visual Storytelling”的翻译。新闻学,以及视觉叙事提法显得有些过于宏大,我认为作者谈论的主要还是实践层面的问题,翻译成视觉报道是否会更好理解。我尤其想指出——我们不能再犯为了立论而制造宏大概念的错误了。所以,我更倾向将之翻译成《后工业时代新闻实践中的视觉报道》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做任何“定义”的尝试都会令人难堪。事实上,David Campbell在关于“多媒体”的定义中就提到:
“任何试图严格定义‘多媒体’的尝试所丢失的信息比它所能包含的信息更多。并且它表明,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对这一媒体类型的限定性的定义,而是对摄影的扩展性的理解,尤其是静态和动态图像之间的长期复杂关系。”
从这里看到,David Campbell反对设立概念划定山头,而是希望探讨变化的实质,比如,在我们讨论新媒体的时候,这种静态和动态图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能称之为新,只是因为门槛的打破而逐渐从隐形变成显性。
如果让我在这里为这篇论文做个导读的话,我尤其推荐大家阅读第一章和最后两章。
第一章里,David Campbell对他之所以采用Visual Storytelling这个说法做了解释,
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纪录片、电影和交互式故事很有可能交叉重叠。这并不是创建一个新的视觉形式,而是新闻摄影师将自己的审美和责任融入报道中,并且可以从摄影以外的其他形式中汲取经验。它创造了一个市场,不同群体和组织可以掌控自己的故事,制作自己的内容,并且如果他们技术和能力不够,他们可以将制作图像和报道外包出去,给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新的机会。因此,我们并不是处于一个交汇点,也不是说一个新的形式可以代替其他所有形式。相反,图像制作对讲故事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很多平台、采用多种形式讲故事。
David还引用了一位摄影师Tim Hetherington的言论(注:Tim Hetherington在利比亚殉职,此前他曾制作了纪录片Restrepo,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单元)
“要着眼于多种不同的形式。不要说‘我是一个摄影师’,而要说‘我说一个影像制作者……要看看怎么把这些影像制作成不同的形式,传播给不同的受众; 一些可能上传到网络上,一些可能发布到印刷媒体上。”
如果总结这一章的核心,它所指出的是:目前讲故事方式的激增,我们不能只局限在一种形式。这为摄影记者带来的挑战也不小。David在报告中指出:
“当代大多数多媒体由知名媒体通过内部团队制作出来的。这意味着自由记者和独立制作人的市场很小。但是多媒体提供的内容报道机会还是值得追求的。那些并非媒体行业的公司呈现出极强的创造性,他们需要通过间接资源丰富其收入来源。他们需要利用稀缺和丰富之间的新关系来影响开放式的网页结构,为新闻故事供资金。”






报告的最后一章是比较务实的,为目前想要转型的同学支了几招,我在这里就不赘述,请去阅读原文(英文链接),如果用稍加总结,大概是这样的:
学习如何去讲述你想讲的故事,把它放到你的观众参与的多种平台上,确保他们能找到,这样你的故事就会以最佳的姿态吸引他们了。



——————————————————–
如果你还想读更多,我再引用报告里的一段文字,貌似又是内容为王的老调重弹,但为什么呢?
因为网络是一个结构公开的系统——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以低成本出版或传播信息 — 使媒体经济的参数从稀缺变为丰富。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曾对此进行过很贴切的叙述:



互联网成为通用媒介后,正在重塑文化经济学。因为多数文化产品都是由文字、图像或声音构成,这些都可以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们变得和其他信息产品一样,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再生产和发行。在软件、网络存储设备、价格不太昂贵的工具如便携式摄像机、麦克风、数码相机和扫仪的帮助下,许多文化产品的创作也变得更加容易。媒介从稀缺到丰富的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在需要做出读什么、看什么和听什么的决定时,比我们的父辈或祖父辈有更多的选择权。
这就又把我们带回了“可替代性”的重要性这个话题上。有些东西是可以替代的。突发新闻是可替代的,因为有着很多可靠的消息来源,他们之间会把一些突发新闻互相替代。一段音乐或者一个特殊的故事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你只想听某一个乐队的某一首歌,或者有关某一 主题的一个故事,他们不能被别的音乐或故事所替代。
极少的东西是不能被替代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替代。如果你创作了某种独特的东西,而且你的作品在其他地方看不到,你可以拒绝这种不可避免的贬值后果。如果你创作出本来就很充裕,可以被其他东西替代的东西,那么你肯定不能指望靠它来赚很多钱。人们乐意为那些不可替代的在线内容花钱,当他们认为这种东西对自己有用时,就会花钱去买。每日新闻或者现场新闻并不属于这种不可替代的东西,因为很多可靠的全球新闻来源的存在,他们供给用户最新的不直接收取任何费用的新闻。其他形式的新闻、信息和故事,如果是稀少的而且不可替代,就会有被购买的可能性。说到底,新闻的质量才是取胜的最重要前提。
More from my site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20:16: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清华郭-于华
真不错!

@寒月yj
三号航站楼,对自己的拍摄水平情不自禁得意起来。


  • (4)

(1)| 轉發(2) | 評論(1)
28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0:24: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摄像“二十忌”Ao摄影摄像围观36次暂无评论

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电视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但是,我们在收看电视节目和审片中,常常发现一些记者拍摄的画面,违背了电视摄像的一般原则,使人看了很不舒服,留下了遗憾。现将电视画面构图和运动摄像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出电视摄像二十条禁忌供参考。

一忌“七扭八歪”。如果我们拍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垂直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非常难看。

有些记者习惯于用肩膀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膀是大约15°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办法是不可靠的,必须要用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的效果。

二忌“面壁思过”。当对画面中的人物采用侧面构图或斜侧面构图时,人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性——或者面向左边画框边缘,或者面向右边画框边缘。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头部的位置又贴近右边画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像是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

当画面中的人物目光面向一侧时,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方,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脑后,把人物的视线堵死了,使人感到难受。

三忌“横线切脖”。拍摄人物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横线——如地平线、水平面、电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廊线,往往会使背景中的横线处于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横线切脖”。

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横线安排在人物头部或头部之上,看起来也不太舒服。

四忌“顶天立地”。有些电视画面中的人物全景,头部紧顶着画框上沿,脚紧蹬着画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两条轮廊线紧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实实,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

在拍摄全景时要考虑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

五忌“缺边少沿”。“缺边少沿”是指拍摄中景和全景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有的会场全景,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有的建筑物本来是按全景景别取景,却是“缺边少沿”,全景不全。

拍摄中景和全景“缺边少沿”与近景、特写只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全景,“缺边少沿”就不成其为全景。因此,构图应充分注意主体在画面中的外轮廊线,以防止“缺边少沿”。

六忌“顾此失彼”。我们常常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中、近景画面:会议主席台上的三、四位领导同志,靠画框左右边的两个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脸”。这种“顾此失彼”的画面,是由于记者在摄影构图时只顾了中间的拍摄对象,忽视了旁边的人物。

克服“顾此失彼”,要求记者在构图时应恰当安排好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兼顾两旁的人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绝不能把两旁的人物都“劈开对半”。

七忌“头重脚轻”。有些摄像记者在画面构图时有“头重脚轻”的习惯,往往是把人物、景物都挤在画面的上半部,而画面的下半部却闲置不用。

克服“头重脚轻”的缺点,要求记者扛起摄像机,首先安排好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一般来说,主体上方留的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头重脚轻”而是“脚踏实地”。

八忌“刀光剑影”。我们有时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画面:人物靠近门窗,由于门窗框产生暗影,阳光射到人物脸上,使人物的脸部黑一块、白一块。这就是拍摄人物应避免的“刀光剑影”。

门窗框暗影导致人物脸部的“刀光剑影”,与人物在树荫下散步、劳作时脸上的树影不同,这种树影是无法避开,也无须避开的生活中自然景象的必然反映,观众当然能够接受,而门窗框产生的“刀光剑影”则是要设法避开的。

九忌“杂草从生”。当画面中的主要人物与背景中的枝干状物体重叠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人物的头顶上长出“一棵树”——人物头部恰好与背景中的树干在一条垂直线上;或者人物头上支出一根电线杆——人物头部与背景中的电线杆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就是电视摄像中所忌讳的“杂草从生”。

我们在安排主体枝干状背景物的位置时,应善于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从生”。

十忌“哆哆嗦嗦”。有的记者使用摄像机上的自动变焦开关或手动变焦杆时,主意不定,在拍摄推镜头或拉镜头时,由于用力不匀,拍出来的画面“哆哆嗦嗦”——推拉过程不是平稳的“匀速运动”,而是忽动忽停,煞是难看。

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保持用力均匀。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静心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

十一忌“空洞无物”。“空洞无物”是指记者在运用摇摄和移摄技巧时,起幅和落幅画面内容是充实的,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却缺乏实在的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

造成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空洞无物”的原因,是记者违背了摇摄、移摄的基本规律,把两个互相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本来应该分别拍摄的画面,硬要用摇、移手法连在一起。如果摇、移镜头的中间部分没有实在的内容,这样的摇、移又有何必要呢?

十二忌“起落不稳”。有的记者在运用运动摄像技巧时,没有起幅固定画面,开机就是推、拉、摇、移;或者没有落幅固定画面,推、拉、摇、移尚未到位就戛然关机。这样“起落不稳”的运动摄像给后期画面剪辑带来很大困难——运动镜头与固定画面无法合理剪接在一起。剪辑理论上要求“动接动”、“静接静”,而在实际操作上,绝大多数是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的剪接,运动镜头的剪接也大都是运动镜头首尾固定一两秒长度的起幅、落幅的相剪接,纯粹的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当中作剪接点的情况是极少的。起落不稳的画面会给剪辑造成很大困难。

十三忌“运动随意”。有的记者在使用运动摄像技巧时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面对拍摄对象,采用固定摄像还是运动摄像,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决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扛起摄像机就是推、拉、摇、移,画面没有稳当的时候。特别是电视新闻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稍短一些,老是推、拉、摇、移,每个画面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拍摄新闻提倡多用固定画面。

十四忌“犹豫不定”。“犹豫不定”是指在运动摄像时,推、拉、摇、移的落幅位置不准确,有的未运动到位就落幅,当感觉到落幅未到位,就接着再往前运动一点;有的拍摄摇镜头落幅过了头。一发现过了头,就赶紧往回摇一点。这种情形,反映了某些记者在运动摄像寻找落幅位置时,“犹豫不定”的心理状态。

防止运动摄像落幅的“犹豫不定”,最好是开机录像之前先用演习方法来找准落幅的位置,找准落幅之后,再正式开机录像。

十五忌“或快或慢”。有的记者在运动摄像时,运动速度太快,使人目不暇接,根本看不清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内容;有的又太慢,看起来磨磨蹭蹭,拖泥带水,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像的一条基本原则。

十六忌“主体游移”。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游移不定,甚至出画,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对处于运动中的拍摄主体取景范围过小,致使运动主体的局部出画——如人物正在动作的胳膊或手拿的物品挤出画外,或人物由坐而站时,头部出了画面。克服这种毛病,要求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宜小。

第二,用跟摇、跟移手法跟摄运动主体,由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出画。克服这种毛病,除了取景范围不要太小以外,还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掌握运动主体速度的变化,以把握好改变摄像运动速度的“提前量”。拍摄体育新闻时就要注意避免这种毛病。

十七忌“长焦摇晃”。有的记者经常肩扛摄像机,在远距离用长焦镜头拍摄物体。由于长焦镜头容易使画面晃动的自身特点,即使摄像机扛得再稳,也免不了画面摇晃。

在没有三角架,用肩扛机方式操作时,除了必须要追求长焦特殊效果的以外,应该优先选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尽量少用长焦镜头。这就要求记者克服懒惰心理,宁可多往前走一段路,把摄像机靠近被摄物体进行拍摄,以避免“长焦摇晃”,获得稳定的图像。

另外,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清晰度也不好,选用标准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还有提高画面清晰度的作用。

十八忌“越过轴线”。轴线规律要求电视记者在拍摄带有明显方向性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物体时,摄像机机位不能越过假想轴线180°范围,否则,就是“越轴”。

越轴拍摄再加上越轴剪辑,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例如,第一个画面是一辆汽车往右开,紧接着的第二个画面是这辆车又往左开,使观众弄不明白这辆车究竟是往哪边开。这就是由于越轴拍摄和越轴剪辑造成的。

假设拍摄一辆行进中的汽车,后期剪辑长度要求至少有两个画面,那么,我们只拍摄了两个画面,而且是在汽车进行轴线180°内外分别拍摄的,剪辑时就麻烦了,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两个画面合理地组接在一起。且在特殊情况下越轴拍摄,我们可以另外拍摄几个处理越轴的专用镜头,比如,拍摄一个远景或全景反映一辆汽车在变道上转弯后改变了行驶方向;拍摄一个汽车正面开来或背面离去的镜头,景别最好是特写,后期剪辑时,把这种专用镜头插在两个越轴的画面中间,从而缓解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主体方向不明的混乱。

十九忌“没有主题”。记者在拍摄时要充分运用画面语言。画面语言就是这幅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诉观众什么。这就要求记者在拍摄时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技巧,注重特写、近景、中景的拍摄,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做到主题突出,使人一目了然。如拍摄领导视察的镜头,就要有主要领导的特写或近景。有的记者为了图方便,全用中景或全景拍摄,又没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使观众一条新闻看下来,还不知哪一个是主要领导。

二十忌“背影重重”。有的记者在拍摄领导慰问、视察等新闻时,由于跟在领导后面拍摄,拍回的画面全是背影。当然,不是说不能拍摄背影,有些画面是需要背影的。但是领导视察等画面,用背影镜头就不理想。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做到眼明手快,还要练好腿功,快速跑到领导前面去,多拍正面镜头。

摄像艺术,博大精深;钻研业务,其乐无穷。

来源:博然影视站

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6625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1:3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NASA中文
九帧动画,观看“好奇号”火星车是如何穿过"澳洲野狗山"(Dingo Gap),2月9日由“好奇号”的避险相机(rear Hazcam) 拍摄。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9)|
轉發(9)|
收藏|
評論(7)

2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看!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松露巧克力2870926575:好像外星球
(30秒前)

|
回覆

点炕木com:就不能去帮帮兔子嘛! (5分鐘前)

|
回覆

炫-视界:是跳过去的吗 (12分鐘前)

|
回覆

arr10:屁股上的相机? (13分鐘前)

|
回覆

陈二叔:转发微博 (15分鐘前)

|
回覆

假装在_火星:好奇号还在行动,它们竟然能允许好奇号橫行火星好几年而不干涉,也许还是活动范围太小了。
(18分鐘前)

|
回覆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_:澳洲野狗山,这是骂人吗 (25分鐘前)

|
回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