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80#
发表于 2023-7-18 22:13: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针对群众反映“学托”泛滥问题,郑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告
#郑州市教育局向顶端新闻记者道歉##郑州市教育局回应学托问题#【针对群众反映“学托”泛滥问题,郑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告】近日,一些群众通过顶端新闻“我想@ 领导”问政平台,@ 郑州市领导、郑州市教育局领导,反映郑州“学托”泛滥的有关问题,7月18日,郑州市教育局通过顶端新闻发布《关于谨防招生诈骗的公告》,公告提到:7月17日,我局工作人员在与顶端新闻记者就群众投诉问题进行沟通时,使用不当语言,给记者朋友造成伤害。事情发生后,我局立即对该同志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进行处理。在此,郑州市教育局感谢顶端新闻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并向顶端新闻记者朋友表示深深的道歉。在今后工作中,我局将不断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善待媒体,积极配合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顶端新闻)


来源:顶端新闻
编辑:郑程程

1479#
发表于 2023-7-13 17:5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文读报】7月13日 BBC主播妻子称丈夫是风波主角
《都市报》在头版刊登照片报道,BBC著名新闻主播休·爱德华兹(Huw Edwards)的妻子弗林德昨天承认,其丈夫就是露骨淫秽照片风波中的主角。她还透露,爱德华兹正在一家精神健康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会留在医院里。她还形容,过去五天来是其家人最艰难的日子,而她决定公开披露此事,主要的考虑就是丈夫的精神健康,以及如何保护家中的五个孩子。她还透露,爱德华兹有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
《每日镜报》也刊登照片报道,BBC新闻主播爱德华兹的妻子昨天证实,其丈夫就是露骨淫秽照片风波中的主角。在此之前不久,伦敦警方已表示,事件中并不涉及任何刑事罪行。
《每日快报》在头版刊登了爱德华兹与妻子弗林德在一起的照片,并引述弗林德证实,其丈夫就是露骨淫秽照片风波中的主角。
《卫报》也引述弗林德透露,丈夫爱德华兹近年来一直有严重的抑郁症,而最近的指控使他的病情变得更糟,并称,他会在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出面回应所有的指控。弗林德还补充说,爱德华兹也对BBC一些同僚之前无辜被卷入此事表示歉意。此前,英国小报《太阳报》报道称,爱德华兹曾连续三年向一名男童支付款项以换取后者提供露骨淫秽照片。而这名男童最初的时候只有17岁,因此使人怀疑其中可能涉及刑事罪行。不过,伦敦警方表示,并没有证据支持有关指控,而威尔士南部警方也表示,有关事件不涉及刑事罪行。报道指出,警方的结论使《太阳报》最初的报道受到质疑。涉事男童的律师已透露,上周已告知《太阳报》,有关指控完全是“一派胡言”,而且并不涉及任何违法行为,但《太阳报》最终仍决定发表有关报道。
该报还在头版刊登照片报道,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抱怨,北约没有承诺该国加入的具体时间表后,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及美国总统拜登的顾问均表示,泽连斯基应该对西方国家提供的帮助,表现出更多的谢意。
该报还报道说,英国数万名初级医生今天开始举行罢工行动。为此,公共医疗服务负责人向政府官员警告说,这将影响到首相苏纳克希望缩短病人轮候时间的目标。
《每日邮报》报道,伦敦警方在昨天下午5点45分宣布,有关风波并不涉及任何刑事罪行,因此不再对此事进行调查。而爱德华兹的妻子弗林德随后在下午5点57分发表声明,证实爱德华兹就是风波中的主角。报道还指出,爱德华兹是BBC最著名的新闻主播之一,去年曾负责在新闻中报道英女王的死讯,并在今年早些时候主持BBC有关查尔斯三世登基大典的电视直播。
i》报道说,弗林德昨天是代其61岁的丈夫爱德华兹发表声明的。她还呼吁各方尊重其家人的个人隐私。报道指出,爱德华过去也曾透露,他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受到抑郁症的困扰。报道也透露,随着警方宣布结束对有关风波的刑事调查后,BBC随即恢复对此事的内部调查。至于最初作出指控的《太阳报》则表示,不会再发表对爱德华兹的任何指控。报道也指出,《太阳报》对此事的报道手法也已引起了争议。

《泰晤士报》报道,《太阳报》昨晚宣布,不再发表对爱德华兹指控的报道,并称,将积极配合BBC对此事的内部调查。报道也指出,BBC总裁戴维在上周日决定,暂停爱德华兹的职务,而BBC发言人昨天拒绝评论,是否会继续这样做。
《每日电讯报》引述爱德华兹的妻子弗林德透露,BBC管理层在六天前才首次告知爱德华兹,BBC收到了有关他的举报。而涉事男童的父母早在七周前就知会了BBC管理层。报道指出,BBC现在面临压力,要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暂停爱德华兹的职务。另外,BBC主播昨晚在电视新闻中曾报道称,爱德华兹已辞去BBC到工作。不过,接近爱德华兹的消息人士称,他不会主动辞职。爱德华兹是BBC最高薪的新闻主播,年薪高达43.5万英镑。与此同时,昨天再有三名BBC员工举报爱德华兹,指他曾向他们发出不当手机信息,其中两人现在仍在BBC任职。
该报还在头版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昨天在北约峰会记者会上,回应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表示,乌克兰一直都感谢英国的支持和帮助。他还特别叮嘱在场的乌克兰国防部长与华莱士联络,了解华莱士的想法。泽连斯基昨天对记者表示,华莱士应该写信给他,告知他还应该如何向英国表达谢意。
《金融时报》指出,爱德华兹妻子弗林德昨天的举动,使BBC管理层松了一口气。不过,BBC管理层处理此事的手法仍然令人质疑,例如是否应该更早地调查有关指控。
该报今天的头条新闻是,美国六月份通胀率为3%,比五月份的4%显著下跌,而且更接近美国联邦储备局的2%目标,反映出美国联储局在压抑通胀的努力上已取得了成功,去年美国通胀率曾一度升至9%以上。报道说,在最新通胀率数字公布后,美元应声下跌,美元指数跌至过去十五个月来的最低点。
来源:清雅素行
编辑:程博

1478#
发表于 2023-7-11 21:29: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年超2000款App违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何时休
四年来,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百度、京东、美团、网易、快手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均有产品被点名。主要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中,仅有拼多多从未被点名通报
| 郑可书 刘以秦 程思源
编辑 | 刘以秦 7月7日,工信部通报,31款APP/SDK(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要求相关主体按照规定进行整改,马蜂窝微信小程序、北京公交APP等产品在列。这是今年以来,工信部通报的第4批侵害用户权益的应用程序。据《财经十一人》统计,2022年至今,工信部共通报10批超过500个侵害用户权益的应用。其中,“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及“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是近两年来中国APP侵害用户行为的两个重灾区。2019年至今,工信部共通报超过2000个应用。


2019年初,工信部开始相关整治工作。当年1月,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称将于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公告要求,APP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要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示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并经个人信息主体自主选择同意;在定向推送新闻、时政、广告时,为用户提供拒绝接收定向推送的选项。
2019年11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将相关行为细化为四个方面的8类问题: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私自收集、超范围收集)、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不合理索取用户权限(不给权限不让用、频繁申请权限、过度索取权限)、为用户账号注销设置障碍(账号注销难)。
工信部通常的整改流程是:APP先自查自纠;有关部门组织检测,若有APP仍被查出存在侵害行为,则点名通报;通报后企业应在限期内完成整改;若到期还未整改,则被下架处理。
2019年12月,工信部通报第一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共41款, 包括QQ、新浪体育、搜狐新闻等。通报称,自查自纠阶段,共有8000多款APP完成整改,而此41款APP仍未完成整改,故点名通报,要求在限期内完成。2020年1月,41款APP中未按时完成整改的3款APP被下架。
此后,工信部不定期通报发现存在问题且未完成整改的APP名单,今年7月7日通报的是总第30批,今年的第4批。四年来,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百度、京东、美团、网易、快手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均有产品被点名,头部互联网平台公司中,仅有拼多多从未被点名通报。
在过往的案例中,工信部对APP侵犯用户行为最严重的处罚是下架,这是《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办法》等法规决定。若涉及到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相关人员刑拘等处罚,则需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公安机关的介入。
根据《网络安全法》,侵犯个人信息的,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证照。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非法获取行踪轨迹、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等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个人信息500条以上,就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需要有关部门的监管与法律的完善,还需要监管技术的配合。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用户在使用APP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很难发现被侵犯,能做的防范举动也有限。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很难掌握全部信息,目前市面上共有超过400万个APP,监管难以完全覆盖。另外,监管部门的查证方法之一是检查该APP存储的数据内容,但数据通常会被存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有的存在本地设备中,有的存在云端。
来源:财经十一人(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EiZjMKnE0_7mB_Cjs1YCA
编辑:程博

1477#
发表于 2023-7-10 18:52: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还原后的历史照片



在2010年的广东连州摄影节上,艺术家张大力展出了由130余组照片组成的《第二历史》,成为那届摄影节的一个焦点。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有趣的历史照片以及它们的真实面目。





国内为凸显毛泽东与斯大林是两大领袖的地位,因此修掉了照片中其他人,下图为原照片。





周恩来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祝活动。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到机场迎接从莫斯科归来的周恩来。刘少奇被打倒后,在照片中被抹去。





这张情况也是。





1940年,周恩来从共产国际归来,与任弼时、毛泽东合影。左图修掉了任弼时,原因是战争时期任弼时在苏联养病,没有在困难时期参与到战争中,遭到了批判。


为突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身后撑伞的工作人员和伞均被抹去。


1937年,中央苏区的战友一起在红军大学里与毛泽东、朱德合影。迟至1986年,国内公开出版物上仍使用的是修改过的照片(上图)。下图前排左起:聂鹤亭、毛泽东、朱德、林彪、何长工、周子昆、赖毅;后排左起:杨得志、梁军、杨梅生、陈赓、贺子珍、姚喆、胡荣奎、萧新槐、江华、谭家述、谭冠三、刘型、张际春。


文革中,陈云被打倒,下放江西的农村。这是一张历史旧照被改的过程。


1938年10月延安机场。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打倒,此后的照片被抹掉。





上图为官方宣传照,毛泽东乘敞篷汽车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下图为原照片。九一三事件后,林彪在照片中消失了。


1940年,周恩来从共产国际归来,与任弼时、毛泽东合影。左图修掉了任弼时,原因是战争时期任弼时在苏联养病,没有在困难时期参与到战争中,遭到了批判。


1944年毛泽东检阅部队照片,其实毛泽东是在朱德、王震的陪同下检阅359旅的,上图为原照片。


1978年出版的《纪念周恩来总理》(中国历史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 1978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秦邦宪被删除(右图);左图所示,1989年再版的《纪念周恩来总理》(1989年3月第一版二次印刷),恢复了历史照片的原貌。


毛泽东在时任北京市长彭真的陪同下到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文革中,彭真被打倒,左图为宣传照,彭真早已无影无踪了。右图为原照片,毛泽东左边为彭真。


上图,毛泽东追悼会现场原照片。下图,粉碎四人帮后,宣传物抹去了他们在追悼会照片上的身影。


上图,粉碎四人帮后,宣传的报道紧急撤去了毛泽东遗体告别仪式中的四人帮照片,留下了空白。下图为毛泽东遗体告别时的原版照片。

来源:东门七号传达室(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eiaXF6TPGGt-2olgwRVMQ
编辑:程博


1476#
发表于 2023-7-9 22:26: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对中央主要新闻单位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开展评议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6日在京召开评议会,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开展评议和打分。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通报了2022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实施办法》,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从政治责任、阵地建设责任、服务责任、人文关怀责任、文化责任、安全责任、道德责任、保障权益责任、合法经营责任等9个方面开展评议、进行打分。
委员们一致认为,2022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谋划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在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四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积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了浓厚氛围,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展现了新闻战线的新成绩。
委员们普遍认为,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工作开展10年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履责成效持续显现。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积极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高质量报告体现高水平履责,在担当职责使命、展现优良作风方面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效应。2022年度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社会责任报告结构规范、逻辑清晰、内容翔实、案例典型、文字简练,数据图表丰富,可视化呈现、交互式体验进一步增强,全媒体表达、多渠道传播渐成主流,社会评价积极正面。围绕进一步完善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宣传推介等方面工作,委员们提出了意见建议。


来源:中国记者
编辑:覃韵琪

1475#
发表于 2023-7-3 22:2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国骚乱/严控社交媒体 下架煽暴影片




图:6月30日,暴徒在法国西部南特市设置金属屏障。/法新社



  【大公报讯】综合美联社、Politico报道:法国连日骚乱,当局指责Snapchat等社交媒体平台助长暴力信息传播。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表示,许多用户利用社交平台煽动暴力,政府要求社交媒体网络将具有煽动性并刺激民众情绪的敏感视频下架,并向执法部门提供发布煽暴信息的网络用户身份。法国司法部长则表示,将会对发布煽暴信息的年轻人施加惩罚。

  马克龙6月30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他点名批评Snapchat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暴力视频。马克龙说:“平台和网络在最近几天的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社交平台)成为暴力集会的组织地,也助长了对暴力行为的模仿,导致一些年轻人与现实脱节。”
  狠批社交媒体助纣为虐
  马克龙同时谴责电子游戏助长骚乱,“对于他们(暴徒)中的一些人来说,他们正在街上体验令人陶醉的电子游戏。”马克龙表示,法国政府将要求社交平台删除“最敏感的内容”,并找出“呼吁骚乱或加剧暴力”的用户。马克龙说:“我希望这些平台能够承担起责任。”
  法国司法部长莫雷蒂7月1日表示,有证据显示暴徒是通过Snapchat等社交平台组织起来的,因此当局可以要求平台提供用户的IP地址。莫雷蒂警告说:“无论你13岁、14岁、15岁、16岁或17岁,你坐在家中并通过Snapchat发布一些(煽暴)内容,你的账户将被删除,你将被找到并受到惩罚。”
  根据法国新闻频道BFM报道,6月30日早上,TikTok和Snapchat上充斥着法国各地骚乱和抢劫的视频。在TikTok上,与骚乱相关的标签是由平台算法推送。警方官员还告诉BFM,一些暴徒通过通讯软件WhatsApp和Telegram进行实时沟通和协调行动。
  一名匿名的法国官员透露,有监狱官员发现自己的工作证被人发布在网上,这可能会使他本人及家人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这位匿名官员表示,法国政府与Snapchat和Twitter等社交平台之间的谈判已经开始,但目前仍处于讨论的阶段。
  法国内政部长达尔马宁6月30日表示,当局将向社交公司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他们获得煽动暴力者的身份,达尔马宁透露,社交平台表现得“非常合作”。达尔马宁警告说,“如果我们意识到社交网络中有人不尊重法律,无论是谁,政府将对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达尔马宁在7月1日表示,6月30日晚上至7月1日凌晨,各地骚乱严重程度“减轻了很多”,但暴力事件仍在发生,许多店舖遭劫掠。法媒对此评论称,骚乱程度有所减弱,可能与政府要求社交平台限制传播煽暴内容有关,因为参与骚乱的人群平均年龄较低,习惯于使用社交平台来组织街头活动。
  美国社媒配合法国当局删帖
  针对法国骚乱,美国社交平台Snapchat发言人拉库森表示,该平台最近几天加强了审核力度,以便找出与法国骚乱相关的内容并采取行动。拉库森表示:“暴力会造成毁灭性后果,我们对Snapchat平台上任何宣扬、煽动仇恨或暴力行为的内容持零容忍态度……我们会主动审核此类内容,发现后会予以删除并采取适当行动。”
  Snapchat在其网站上表示,愿意与执法部门和政府机构合作,满足当局索要信息的请求。Snapchat发布的2022年下半年透明度报告显示,该平台收到最多的此类请求来自美国政府,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和德国。法国官员提出了100项请求,要求提供用户信息,包括电邮地址和电话号码等。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字取证专家法里德表示,如果政府因为某条特定内容违反当地法律而要求删除某些内容,大多数平台都会遵守。


来源:大公报
链接: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11/2023/0703/867459.html
编辑:覃韵琪



1474#
发表于 2023-7-1 23:17: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秦克峰
1473#
发表于 2023-6-30 23:3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性的缺失


编辑:秦克峰


1472#
发表于 2023-6-29 23:3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抓住那个“痴汉”
在地铁上,一名男子跟踪一位女性,拥挤中他接近女性,站在她身后进行猥亵,他拿出生殖器,在女性的衣服或头发上射精。


这些令人不适的场景,就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它出现在地铁站、公交车、商场里,以及自动扶梯上。


它们被拍摄下来,接着,被上传,被售卖,被观看。一些网站里,类似的内容数以千计,视频价格低至1元,网站甚至声称,用户可以付费让拍摄者按照自己的要求侵犯女性。


这并不是AV影片,与传统的色情产业不同,被拍摄女性并非演员,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她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侵犯。


2022年初,BBC记者锁定了其中三个偷拍性侵视频网站。网站里的视频很多拍摄于中国各大城市的地铁。这些网站超过10000名付费会员中,大部分是中国男性。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这是一起有组织的跨国犯罪,幕后黑手是一个中国人,他叫“猫咪”,真名汤卓然,27岁,居住在日本。


掌握充分证据后,纪录片团队在“猫咪”住所的楼下找到他,记者冯兆音直面他并质问道:


“你以侵害女性的性暴力牟利,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有没有想过你这些影片里的女性,她们受到多大的伤害?”


“对于你拍的这些片子中的女性,你有什么回应?你有没有话想对这些受害者说?”


“猫咪”沉默,把脸遮住,快步走开。记者上前,继续追问,“你是为了钱做这些事?还是你享受去侵害这些女性?”


最后这个问题问完,“猫咪”突然发作,他挥手试图打掉摄影机,然后向BBC团队冲来。


第二天,“猫咪”离开日本。此后,此事的调查过程以纪录片形式播出,名为《追查“痴汉” 谁在售卖性侵偷拍影片》。播出后,“猫咪”的户籍所在地中国广州警方回应称他没有入境,社区民警走访他的住处,发现没有人。


纪录片播出前后,中国发生了数起关于偷拍的案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偷拍正在成为黑色产业链,它正在悄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拍摄者并不特别挑选侵犯对象,任何女性都可能是受害者。


6月下旬,正面连接与这部纪录片的记者冯兆音、陈姗姗对话。(冯兆音现已不在BBC任职。)


我们希望了解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故事,他们如何卧底调查、找出幕后黑手,如何直面加害者,以及两位记者作为女性在其中的经验与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对话重申一个共识:偷拍和“痴汉”行为都是犯罪。
正面连接:你们最早怎么开始关注偷拍这个话题?


陈姗姗 :作为一个女性,偷拍这件事你不可能忽略它。即使你不特意去关注,它就是在你身边每时每刻发生的。


我一直关注中国的社交网络,看到过有女性提到她们私密的照片被盗用,分享在Telegram 群里。后来,我发现不单单在Telegram 上,Twitter 也有相当大的社群存在。当时我也是在Twitter上发现了这些售卖偷拍视频的网站。我比较吃惊,居然有人在一个社交平台上面公开这样发言。


我们影片所调查的网站更恶劣的地方是,他们是收费的,是在贩卖性侵害的视频。


正面连接:为什么最终调查这三个偷拍视频网站?


冯兆音 :这三个网站是明显有关联的,更新也是最频繁的,可以说是在中文世界里面这类视频最主要的市场。


陈姗姗 :我发现这三个网站,是有一群人有组织地拍摄、有组织地贩卖,就像“经营一个公司”一样,用做生意的方式去做这件事情,非常公事公办。


网站上的内容都有很明确的标价,还有会员制度。他们会雇其他人进行偷拍。这些女性被侵犯的视频,对他们来说是明码标价的金钱交易。


他们不抱有任何同情心,完全把女性的身体、把这些照片视频当成赚钱的工具。这让我很震惊和气愤。


正面连接:看完纪录片我去搜这些偷拍网站,扫了一眼立刻就关了,那些视频截图让人生理不适。你们最初花多长时间研究这些视频,怎么坚持下来的?


冯兆音 :有段时间我每天都会看上面的视频,反复慢放,一帧一帧地看。一是确定地点,二是看能不能找到作案者的一些信息,比如说话声音,有没有手表或饰品,或者有可能确定他们身份的地方。


视频里广州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还有其他中国大城市,还有在海外的。


这些人很会保护自己:他们的镜头都对准受害者,不会对准自己,能看到的也许就是他的私处、他的手和衣服。


大量看这些视频的时候,我会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体很僵硬,整个人很不舒服,不想跟陌生人太靠近,不想去太拥挤的地方。跟他人相处时,我也尽量避免任何正常社交性的身体接触,例如拥抱等。那时,我们不停地要跟这些视频去拉锯,我不想看,但为了调查能更进一步,还是要不停地翻看。


尤其是在广州的视频,听到报站,看出是哪条地铁线,是我自己熟悉的场景,就看得脊背发凉——这个受害者很可能是我,也可能是我在广州的朋友,这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


那时去拥挤的地方,我会更留意一点身边环境:因为哪怕有一个旁观者多看一眼,也许都能阻止犯罪发生。平时在一个熟悉的公共场所,我可能低头看手机听音乐,但那段时间我变得更警惕了,我希望我至少可以做一个愿意出来发声的旁观者。


陈姗姗 :我们会在接触这些视频一段时间后就要休息。有的时候我们就不用眼睛看了,只是听,在声音当中找细节和证据。


BBC 有一个心理健康支持的部门,像我们看这些比较露骨的内容,受到创伤的话,可以给这个团队写邮件或打电话,他们会对你进行心理扶持。电话是全年无休的。如果你有比较严重的创伤,他们也会安排心理医生。在纪录片制作结束之后,他们也鼓励我使用这些支持资源。


正面连接:他们拍摄的方法有什么套路吗?


冯兆音 :是有一个风格的。首先,镜头非常摇晃。看得出来这不是日本那种痴汉形式的专业AV,就是手机偷拍的。有的相对专业一点,有双镜头,一个镜头是拍受害者的表情或背影,另外一个镜头拍作案者的动作,包括他掏出他的生殖器去摩擦。一些视频描述自称是团伙作案,也有可能是一个人带两个镜头。


视频都是几乎一样的情节。他先在一个拥挤的地方,比如地铁站台,看到了一个女性,跟着她上车,车厢摇晃的过程中对她做各种猥亵的动作,甚至有的可能会射精,再拍女性离开,或者是拍精液留在女性的身上,最后这个人就默默离开。视频的剪辑非常笨拙,可能取掉了某一些站台报站的声音,以此来掩盖作案者所在的城市。


还有一些视频是熟人作案。看起来像是瑜伽或健身老师拍摄的,他们指导女性受害者锻炼时从背后实施侵犯。甚至还有的是在国内的英文补习班里让女学生带上VR头套看虚拟影像,作案者假装在背后稳定她们的身体,实际上开始性侵并拍下过程。


这些片子,很难想象它会给怎样的人带来性快感。


正面连接:匪夷所思,这些视频都是拍女性的背面和男性自己的生殖器,他其实是看不到女性的反应的。


冯兆音 :大部分的女性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是毫无反应的。但在这些网站视频的标题或描述里,他们会把女性的反应解读为她们在享受这件事。包括在Telegram 群组里面,我们也频频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今天在地铁上顶了一个女的,她还配合我,还一副享受的表情。他们会说“真是个骚货”之类的诋毁女性的表达。


我们采访的一些日本前作案者也有这种情况。他认为女性没有马上反抗,证明她们暗自在期待这种侵犯,她们也有快感——这是一个非常扭曲的心理。


我们也采访了偷拍和痴汉方面的心理专家,专家发现很多作案者并不是为了满足性欲——一开始也许是性欲驱动,但长久以来他不停地重复,让自己上瘾,是因为他想要操纵这些看起来比他弱的女性:无论对她们做什么,她们都不会反抗或都不知情,这给他们带来一种操纵别人的快感。


这些视频还有一个共同点:作案者跟受害者是没有明确关系,他们不认识对方,甚至你都不觉得作案者有特别选择过他的目标。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样的女性受害者,这些女性都有不一样的特征,年龄段、打扮。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没有一个具体的偏好。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发生在中国地铁的偷拍视频,很多都是疫情期间拍的,所有的人都戴着口罩。调查过程中,虽然我们尝试去找受害者,但是难度极高。

正面连接:像Telegram 这样的海外群,是在一个相对隐蔽的互联网夹缝里,很多受害者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个贩卖渠道。

冯兆音 :最早他们还有QQ群、微信群,后来国内的这些聊天软件他们觉得不安全,或者群被炸了,然后他们转向国外的社交软件。

在国外的软件上,非英语的内容受到的监管非常有限。Twitter 的政策虽然明确禁止这些内容,但它其实没有足够的人手以及算法这些来监管这些非英语内容。很多使用中文的黑产,现在在利用海外社群这一些特点,转移到对他们来说更为安全的阵地。

正面连接:这些网站传播、销售的渠道,都在一个互联网的灰色地带?

冯兆音 :对,这些网站的服务器在美国,组织者是中国人,但他们生活在日本——这是一个跨国的网络犯罪。这样的犯罪很难被打击,中国、日本、美国的政府是很难为此在一起合作的。

正面连接:找到网站后,你们是通过支付的收款方来查他们吗?

冯兆音 :对。作为记者,这是一个直觉,查这些黑产的时候,你要去follow the money。这是非常传统的调查新闻的方式,就是你要看谁从中得利了。

这些网站有好几种支付方式,有好多是明显偏向中国客户——微信支付、支付宝,也有的是比较国际的支付方式,像PayPal、亚马逊礼品卡。它接受的是日本亚马逊的礼品卡,所以我们就感觉,它是不是跟日本有什么关系?

我们搜集了数十个账号,但微信、支付宝账号不显示完整姓名,没太多有效信息。我们在这卡了好几个月,一度以为很难调查下去。中途这些网站又更新了收款方,把收款外包到另外一个网站了。

其中有一个PayPal 账号挺与众不同,它收日元,而不是人民币,同时它有一个完整的拼音姓名“xinyu zang”。但如果你去搜这个拼音名字,在Google 和百度上没有任何有效结果。

正当我们非常迷惑,不知道怎么往前进的时候,我的法国同事Aliaume 进入了这个项目。

他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搜索“Gmail+site:视频网站网址”,这是在某一个网站上寻找关键词的常用方式。他立刻找到了这个PayPal 账号背后的邮箱。我们通过邮箱头像,按图索骥发现了Noctis(臧新宇)这样一个人。(Noctis是《最终幻想15》男主角的名字,臧新宇曾是《最终幻想15》国行版本发售时的官方Coser,后来成为摇滚乐手。他为偷拍网站收款并从中提成。)

当看到他的脸的时候,我们都非常震惊: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外表这么光鲜亮丽,算是半个公众人物的一个摇滚乐手,居然跟这个网站可能有很关键的联系。

正面连接:前面这段的搜索相当于大海捞针,你们会不会考虑这个选题的成功率会非常低?

冯兆音 :当然有好多次感觉想放弃,但心里又觉得很不甘心,因为我知道这个题做出来的话,它会是对中国女性甚至说东亚女性都很有意义的一个题目。

之前有一位中文视频主在他的频道上提到过这些网站,但揭露只到“这种网站存在,你看这个世界多黑暗”而已。总要有人去看看能不能找到这背后是怎么样的供应链,甚至说找到背后的人是谁。

我们大概是2022年4月找到了Noctis,3月份他的乐队刚好闹矛盾,我们马上就搜到了他乐队成员在微博里面的指控。



我们自己独立调查的证据,加上微博上面乐队成员说的话,让我们认为可以初步支持我们去对他进行暗访。

这些都是BBC的团队内部经过了非常严谨的长期的讨论之后才下的决定,要反复去论证这符合BBC的采编规定。我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去偷拍一个很可能是无辜的人。

我认为这个片子里面对他的证据链是非常完整的,包括最后他自己亲口说出自己的名字,以及他在这个网站里面的牵涉程度。

正面连接:当时已经知道他在日本了吗?

冯兆音 :对,因为Noctis 是一个摇滚乐手,他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活跃。我们明确知道他活跃在日本,他此前cosplay 的作品在媒体上也有报道,Noctis 算得上是半个公众人物,这也是我们幸运的地方。

同时,在Telegram 群中,有人称他和“齐叔”(偷拍网站和群里经常出现的人名,后被证实就是“猫咪”)一起性侵了一位女性,并发布了一些看起来像是在地铁站台上的照片。我们发现,这是东京的池袋站。如此一来,有多重线索指向了日本,将我们带到了东京。
正面连接:片中负责暗访的是一个叫“Ian”的音乐经纪人,你们怎么想到制造出这样一个人设的?

冯兆音 :Ian的这个人设是我们整个团队经过非常严密的讨论才设计出来的。网上的调查已经到了瓶颈,如果要调查更进一步,就必须要见到Noctis 本人。Noctis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音乐人,那最有可能跟他见上面的就是一个音乐经纪人的身份。

我们设计的时候,最困难的一点是,Ian 的话题如何从音乐跳到性,再跳到这些网站?我们就设计Ian 的公司曾经是制作三级片的——他在娱乐行业,公司先拍三级片,再转向做音乐。疫情期间,又是在音乐现场表演行业受到冲击的时候,传统娱乐行业有这么一个投资的念头也不是不可能。加上现在AV性爱片都从大屏幕、DVD转向了Pornhub这样的网站,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设定是说得通的。

正面连接:你们会给Ian写个小传吗?

冯兆音 :还真的写了。我们列出来各种问题:音乐节是怎么样的,音乐节的规划为什么找到了Noctis,怎么找到Noctis。用这种Q&A 去帮Ian 做功课,他也很有耐心。我们也知道这个事情不可能第一次见面就全提出来,所以他们其实见了好几次。

你在片子里看到的这几分钟的暗访的镜头,好像Noctis、Lupus(傅垚,Noctis同乐队成员,曾负责偷拍网站宣传)和“猫咪”都特别坦率,其实这些都是前面有好几十个小时的面谈之后才得到的有效信息。


正面连接:在找一人卧底之前,你有没有想过其他的接触这个人的方式?

冯兆音 :中间我们也试过网上暗访,但没有任何进展。我们试过以女性的身份去跟这些管理员聊,假扮愿意被侵害的女性,说我想跟你“约顶”——其中一个网站曾经有这么一个功能的,男会员可以申请跟一个女孩子“约顶”。我们当时就以一个女孩子的身份去接近他们,但都不太成功。

正面连接:Ian是你们的正式员工吗?还是在哪里找到的?

冯兆音 :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我不能说Ian的情况,抱歉。在片子里面你看到了的,就是我们所有能说的。

正面连接:他本人害怕吗?

冯兆音 :你要问他才知道,但我从同事的角度看,他非常镇定,他也是极其有耐心和技巧的一个人。

正面连接:我看片子时非常担心他身份暴露,他一个人在密闭的空间,对方是两个小伙子,看起来非常危险。你们有什么保障他安全的方法吗?

冯兆音 :我们每次做这样的暗访之前都会有一个严谨的风险评估。

BBC里面有一个风险评估部门,他们很熟悉怎么在高危的环境下做采编工作。以你刚刚的提问为例:在密闭的空间见到Nocits,我们怎么规避风险?

首先,是我们决定了这个地点,是Ian 的酒店。我们熟悉这个酒店环境,你看到的不同镜头、不同机位,都是我们之前设定好的。另外,酒店不是一个嘈杂的公共场所,相对比较可控。一旦出现意外,Ian只要离开房间,就会身处酒店的公共区域,可以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

每一次Ian去暗访的时候,团队都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他在酒店房间时,我们就在走廊往下的几个房间里面,苦苦地等着Ian 的消息。整个团队就在那喝咖啡、聊天,努力不要睡着了,我们会用手机与他保持联系,时不时通一下短信。

如果长时间没有任何的消息的话,我们甚至会打电话给他,然后他就可以很自然地接起电话说他刚好在忙。

“猫咪”的那一次会面是对我们来说比较被动,因为是他决定要去卡拉OK。那晚Ian 手机打开了追踪GPS的软件,我们可以远程监测。我们能看到他一直在卡拉OK的场所,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也时不时给我们发来一些信息报平安。

那天还很搞笑,中途一段时间我们没收到Ian 的信息,有点担心,我就给他打了个电话。那晚刚好是除夕,我用粤语跟他拜年,然后他说,XXX你还没睡啊你还在打麻将。我们也设定了一个危险词,如果他说到了这个词,我们就知道他现在有危险,就要去把他救出来。但他当时没有提到这个词。
正面连接:“猫咪”亲口向Ian承认自己是网站的所有者,你们也得到他的真实姓名,此后为什么一定要面对面质问他?

冯兆音 :首先是一个新闻伦理的原因,我们在报道中指控的对象都有权利去作出回应,报道中也必须展现他们的回答。

我们给Noctis和Lupus都发了正式的信件,其中列出了我们针对他们的详细指控,告诉他们这个栏目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在什么时候会播出。为了能在纪录片中纳入他们的回复,请他们在某一个限期前回应,他们当时至少有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回应。他们并没有在限期前作出任何回应。

对“猫咪”来说,我们当时的考量是,他是这些网站的主脑,在调查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我们觉得自己有义务代表受害女性去直接面对他。同时,能想象得到,如果他收到邀请他回应的信件,他很可能不会做出任何回复。如果我们一直让他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我觉得对受害的女性很不公平。


关于对话用什么语言,我都考虑了很久。我们知道“猫咪”的母语是粤语,但他也会说普通话,普通话是更多人使用的语言,也许传播效果会更好。但是我当时想,我们卧底记者跟他对话,他说出网站内幕的时候用的是粤语,而且在卡拉OK里面Ian 跟他打招呼的时候,是“猫咪”主动把语言转成粤语的:这说明粤语是他更舒适的语言,他更能信任说广东话的人。

这也是我们两个人的母语,他和我一样也是广州人,这是我们开始调查时无法预料到的巧合。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一个人的母语是他这一辈子都不可能逃避的语言。我希望用我们共同的母语去质问他。我希望他可以听到,这些视频尤其是广州视频里面这些女性对他的质问,我希望他不要忘掉这个事情。

当他以后使用这个语言时,他也许会想到我们之间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对话。

正面连接:对质有很大风险,你们当时是如何准备的?

冯兆音 :我们在行动之前做了大量的风险评估,整个走向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又不完全是。首先我们做了很多彩排,专门有一个同事扮演“猫咪”,尽量涵盖各种的可能性。他可能会径直走开、完全不说话,他可能会否定指控、说不是我你找错人了,他也可能使用暴力,这种情况下我们继续怎么进行下去。包括我们有车就在公寓楼下等着。这些都是我们降低风险的方式。

但这个事情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走向。我们原本打算按他的门铃,跟他对话,很可能是他门关起来或者是按掉对讲机,我们不会有身体上面的接触。

但是去直面“猫咪”的这一天,我们其实按了5次门铃,而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上午、下午、晚上。我们最后一次按的时候已经是午夜过后了,整个团队非常疲惫。我们那天还做了别的采访。那又是我们在东京的最后一晚,大家心情都有点沮丧,做了一个长期深度的调查后,终于有直面“猫咪”的机会,但可能要功亏一篑了。

正当我们所有人回到车上,准备系上安全带,要开车回酒店了的时候,突然,和我们一起工作的的日本当地记者说:等一下,那不是“猫咪”吗?

猫咪就在这个时候回家了。

正面连接:为什么他能认得出“猫咪”?

冯兆音 :我们此前找到了“猫咪”的地址,然后想要去按他的门铃跟他对话。BBC采编政策部门(与记者合作确认工作符合BBC采编规定的部门)的同事认为,在去按他的门铃之前,我们必须先去调查一下他是不是有一个固定的作息,是否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出门。如果在他公寓外的街道上跟他对话,风险会相对较低。

于是我们请一位跟我们合作的日本记者,在他家楼下蹲守了一个星期,而且是不同的时间段,有时候是早上,有的是半夜,留意他何时回家和离家。这是极其枯燥的工作。

但这位记者的确在这段时期见到过“猫咪”,对他的身形对他的样子都相对熟悉,所以尽管是在夜幕之下,我们整个团队都极其疲惫的时候,这位日本同事还是马上认出了“猫咪”。

正面连接:这是发生在拍摄的哪一天?

冯兆音 :这是卧底调查的好几个月后,接近片子发表的时候。因为如果直面他的时间跟发表片子的时间相差太久,他可能会有更多时间掩盖他的涉案事实。我们必须要在接近剪辑完成的时候再去直面他。

正面连接:很多人评论问,为什么一定要找他当面对质?为什么不带个警察去?从新闻伦理和操作规范上,应该怎么回应这种观众提问?

冯兆音 :我们内部当然也有过讨论,这也是BBC在报道中经常需要考虑的因素。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BBC的使命是揭发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犯罪、腐败、不公、严重失责等等。打击犯罪与逮捕嫌疑人是警方的工作,而不是记者的工作。

只有一种例外的情况下,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会向警方报案,那就是我们明确知道有一个人或者是一只动物,TA的安全正在受到威胁。

譬如说今天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她快要被人口贩卖到另外一个地方了,或者是我们知道一个性侵正在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当然要马上报给警方。但这些网站的情况并不是那样: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谁或下一次犯罪在什么时候,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案子,是跨国的网络犯罪。

BBC作为一家媒体,不能被看作是警方密切的合作者。我们可以去申请拍摄警方行动,例如片中拍摄日本卧底警察村上警官。但如果我们轻易向警方提供新闻调查的信息,如果哪一天有一些吹哨人想要指控警方和公权力的时候,他们也许就不会信赖BBC。

媒体是第四权,它的定位是要去监督警方与公权力,而不是去跟公权力合作的一个位置。

当然,如果执法机关来联系BBC,希望搜集案件的证据,在符合法律与采编规定的原则下,BBC应该会作出相应的回应。

正面连接:直面加害者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是很难的,很需要勇气。你当时做了哪些准备,情绪有什么波动?

冯兆音 :团队做了大量的准备。首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采编过程,我们要列出对他的指控,要说明我们知道你是齐叔,我们知道你运营了这三个网站,我们知道你赚多少钱,你对这些女性有什么话想说,这些都是很关键的,必须要击中这些点。我们事先准备了这些问题,我也有练习。

但无法准备的是跟他相遇的场景,这跟我们之前想象的不一样。包括我在车上气喘吁吁地说的话都是之前没办法准备的,我们也没有预料到他会多次向摄影机与采访团队冲过来。

团队之前讨论了许多安全上的要点。如果他进电梯的话,我们团队是不会进去的,因为电梯是一个极其密闭狭窄的环境。我们也不会挡他的去路,因为他是一个自由的人,至少现在还是。我们作为记者只能跟他有一个对话,去问他问题,我们不能禁止他离开。同时如果他跑的话,我们不会跟着他跑,这是出于安全的考量,我们不是警察,我们不是来执法的,我们是来为这些受害的女性发出提问的。

所以他进电梯之后,我马上就下楼梯去追问他,拍摄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公共场所,他有的去路也很多,周边也很空旷。

提问之前我也攒了这么一口气:我们已经调查他们的网站超过一年了,我们反复地看这些视频,作为女性,这对我跟姗姗和其他同事都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都是创伤。说到记者的创伤,很多人会想到战场、冲突报道,但其实这种性侵的报道对记者来说也是很大的精神压力。

我想到有那么多的女性被拍了,或者遇到痴汉了,没办法为自己发声,也有很多人甚至都不自知。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是从专业记者的角度,另一方面也是同为一个女性,我想要得到“猫咪”对这些事情的答案。

当时有团队跟我一起,我并没有害怕他对我的威胁。直到他对我们暴力相向,我们离开了现场之后,我才有一些情绪激动。我记得我是流泪了,就不是大哭那种,我就觉得天啊刚刚经历了什么,包括我在车上的那一段话也是很真情流露的。我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他本有一个机会去说明他为何经营这些偷拍网站,甚至向受害者道歉,但他选择了在一个法治社会公然暴力攻击记者团队。他显然并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正面连接:你质问的那些话能当面大声说出来,一定需要很大勇气。不光是一个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直接提问,更重要的是女生提到性,永远有一种耻感,很多话即便愤怒也很难直白有力地说出口。

冯兆音 :当时就好像肾上激素一下子往上冲,又悬崖式地坠落了。这里面的情绪很复杂,有后怕,也有宽慰。刚刚说过,那一天我们已经按了5次门铃,其实每一次都是极大的心理建设。每一次你都会想象他可能会回应,然后我们要如何去提问和应变。这一系列的场景我都会在脑海里面彩排,所以每一次的失败,其实都是体力上极大的消耗。

当我们目击“猫咪”回家,我在他的公寓门前等电梯门打开时,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我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我们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调查这些网站,向他提问的机会终于来了,我今天就是要完成这项任务,我是代表整个纪录片团队、去代表受害女性去直面他,真的不能掉链子。

那天我们其实在公园跟孝子(一位痴汉受害者)有对话,我问她,你有什么想对这些网站背后的人说的。她提到很多非常有力的问题,她说:难道你生命当中没有重要的女性吗?难道你对你的母亲,对其他你尊重的爱的女性也是这么做的吗?你把我们当做什么?

这些问题触动了我,在我们直面猫咪前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面转。“猫咪”也有母亲,他可能还有兄弟姐妹,他可能还有别的女性朋友,他生命中这些重要女性到底对他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对其他的女性,为什么他不把这些女性当人,而是把她们物化呢?跟孝子的对话也铺垫了我当时的一些情绪。

就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我在楼梯上等着他的电梯门打开,他走出来那个时刻,我就已经想好了,我要说什么。

正面连接:如果一直没有见到“猫咪”,你们觉得这个调查算不算做完?

冯兆音 :我们应该还是会发表调查,但是肯定会有遗憾,它的影响力以及它的新闻效果会很不一样。

我们每一次到最后时刻就有一些意外的收获。片子里Lupus跟Noctis首次提到“猫咪”经营网站的会面,也是我们那一程最后一次能跟他们见面的机会。

跟“猫咪”见面的那次除夕夜,也是我们第二次去日本拍摄期间最后能跟他见面的晚上了,所以我们第二天中午又马上约了他,因为那天团队就要离开了。我们去直面“猫咪”,则是团队第三次日本之旅原定的最后一晚。我们希望直接向“猫咪”提问,能让其他在暗处实施偷拍、性侵甚至以此牟利的人们知道,他们不可能一辈子躲藏。BBC非洲之眼调查栏目有句口号:Nothing stays hidden forever,没有任何东西能永远被隐藏。

回顾整个调查过程,每一次我们觉得进入绝境的时候,又出现转机了。这肯定是有运气的成分,但也是因为整个团队的坚持,让我们每次都守到了峰回路转的突破。

正面连接:纪录片最后,你们在机场遇到“猫咪”,这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发生的,当时情境如何?

冯兆音 :在直面“猫咪”第二日,我们的团队也结束出差、陆续离开东京。我的同事跟我搭不同的航班,于是我独自到机场。在等行李过安检的时候,我无所事事到处张望,刚好扭头看到旁边的安检队伍有一个一身黑衣的男子也在等他的行李。定睛一看,那居然就是猫咪!我当时惊得心脏都快跳出胸口了。尽管他戴着口罩和帽子,但从他的眉眼、身高和体型,我马上认出了他,毕竟不久前才近距离见到过他。只是没料到在这个1400万人口的大都市,居然这么快又遇到了。

我赶紧拿上我的行李,三步并两步离开安检区域到检查护照的队伍。过了一会,猫咪也过来了,幸好他没有排到我身后,而是走向了自动过关的机器。我就趁着他脱下帽子和口罩让机器识别面容时,拍下了他的照片,最终这些照片用在了片尾。

我们当时所在的是成田机场国际出发候机楼,那段时间即将起飞的有前往曼谷、深圳等地的航班,稍晚有飞往香港的航班。
正面连接:日本女性会发起哪些倡议活动来“反痴汉”?

冯兆音 :这个片子最后有一个派发反痴汉徽章活动。那一天是日本的高考日,也被称为“痴汉自助餐日”,痴汉们称这一天无论怎么去摸,这些女学生们都不会反抗:因为她们要赶着要去参加考试,如果报警的话,就要花很长时间去录口供。

所以就在那一天,志愿者们组织了一个反痴汉的活动,一大清早,学生都要往车站走的时候,她们去举牌,在站台上留意有没有行迹可疑的男子,给路过的人派发反痴汉的徽章。打扮、年龄层和性别各异的人们都也接过徽章。

徽章本身可能不能反抗到痴汉,但是它表达出来的信息也是很强有力的——我无论作为受害者还是旁观者,我不会对痴汉这样的行为置之不理,我不会沉默不语。今天如果你是一个痴汉,在我面前做案的话,你最好想清楚。

那天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我没想到这个社会问题会发展到这么严重、这么猖狂,我希望我们对这些偷拍网站的揭露,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不是任由这样的黑产继续发展下去,影响到更多的受害者。

正面连接:痴汉这个话题在日本的关注度是不是会更高一点?比如日剧《重启人生》有个重要情节,就是被误解成痴汉的故事。他们是不是已经经历了“什么是痴汉”的社会教育,进入讨论的第二阶段了?

冯兆音 :《重启人生》我也看了,它里面有一个痴汉冤罪的问题。日本也曾经拍过一部虚构的电影,专门讲一个男子被误认为痴汉,然后他的人生就此毁了。

这是现在日本社会对痴汉讨论的一大热点——如果你去告发痴汉,但他其实并没有做这个事,他是被冤罪的怎么办?

这个讨论其实偏离了痴汉的关键问题,它是聚焦在痴汉主题里面一个分支方向,但是它就成为日本电视电影行业里面一个很喜欢的主题。

痴汉是一个严重的日本社会问题,每年有数千人因涉嫌痴汉被捕。我们接触过的很多日本女性,都说她们曾经是痴汉的受害者,或至少有亲友是受害者。但就是一个这么常见普遍的社会问题,日本的讨论也越发往“痴汉冤罪”的方向发展,而少有探讨是否要加强立法惩处痴汉。

直到现在日本都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来惩罚痴汉这样的行为。它是由每一个省份当地的法律来惩罚,因此惩罚相对是比较轻微的。

片子里面的孝子,她后来抓住了一个侵犯她的痴汉,这个男的之前已经多次因为痴汉被捕了,孝子坚持把他告上法庭,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这个男的获得了缓刑,甚至都不用坐牢。

更多的案子是如果你抓住了一个初犯的痴汉,这个人只需要赔很小金额的钱,就可以走了。但受害者可能要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在警察那里做笔录,然后可能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这样的痛楚,它会一直不停地回到她们脑海当中。


你去日本玩,你可能在地铁站也看到很多“痴汉是犯罪”这样的海报,无论是从官方还是从个人的角度,大家都能普遍认可痴汉和偷拍是一种犯罪,但是你说犯罪有没有被充分打击和惩处?这或许是存疑的。

中国和日本关于偷拍、关于痴汉这样的讨论,现在都发展到了第二阶段——一个反弹的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还没有讨论透犯罪的核心问题,第二阶段就出现了:污蔑怎么办?这位男士一生就毁了,他就被网暴、社死了。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的讨论,大家会觉得第二阶段的焦点模糊掉了第一阶段我们讨论的中心,但是第一阶段我们还没有得到一个完全的共识。

在日本这个共识是更明确的,至少每一个我们见到的人都会明确地跟你说这还是一个犯罪。哪怕是痴汉风俗店的老板也说,你踏出这个店一步,在外面你做这个事就是犯罪。

所以在日本至少是有这么一个明确共识的,偷拍和痴汉是犯罪。在中国“咸猪手”犯罪我们是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也有《刑法》去惩罚的,但举证存在哪些困难?地铁公司和执法机关如何打击这项犯罪?这样的处罚是不是足够的?如果咸猪手的同时,还拍摄了这个过程,就像那些网站视频里面的行为,又如何去惩罚?我认为这些点都是有待深入讨论的。
正面连接:这次偷拍调查在国内互联网上传播极广,但警方似乎并没有着手做什么工作,“猫咪”甚至把这个片子变成了自我宣传,你怎么看待这种结果?

冯兆音 :我对这个结果不是完全满意,但片子才刚刚发表不到一个月,有更多的影响可能正在酝酿。包括我们揭发的这三个人,他们的人生的发展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

我依然觉得我们做到了记者该做的事。在这个片子里面,我们呈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但它是一个如此复杂的跨国网络犯罪,警方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调查。

我认为它的影响力目前来说在于这个故事传播广泛,唤起公众对痴汉偷拍的关注。

至于说这些不法之徒会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我觉得现在来说为时尚早。我相信不会就在这个故事发表之后戛然而止的。我笃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法律、有公义,朴素地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正面连接:你最近又看那些网站了吗?他们还在持续上传视频吗?

冯兆音 :那三个网站现已无法访问,但有迹象表明它们转移到了另外的网站和平台。遗憾的是,注册新的海外域名的成本极低。要彻底打击这个产业的唯一方法是由执法机关来查明这个团伙,并将他们绳之于法。

正面连接:你们给Twitter发送置评请求,结果收到💩,这是他们主动回复的吗?还是有什么具体背景?

冯兆音 :自从今年三月以来,Twitter 的新闻部邮箱对所有邮件都自动回复💩,对我们的置评请求也不例外。

报道发出之后,“齐叔”的Twitter 一度依然对外公开,甚至还转发了BBC的报道。有的Twitter 用户称他们投诉了“齐叔”的账号,但居然收到回复说该账号发布的内容不违反Twitter 规定。直到报道发出数日后,“齐叔”的账号才遭到冻结。


正面连接:从短期来看,这个片子反而给他们打广告了,你会有这样的担心吗?

冯兆音 :我们跟采编政策部门也有过讨论。每一次BBC 去报道性主题的网站的时候,都很难免会为这些网站带来更多浏览,也许他们在挣更多的钱。但同时,报道也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黑暗而扭曲的产业,并呼吁执法机关去打击这样的犯罪。

如果不点出这些网站的名字或者给出具体画面的话,这个故事是很难讲得通的。我相信如果它增加了100个浏览量,可能其中有80个是去关注这个事件、愤慨于这一犯罪的人,同时也许有5个人付了钱去看这些违法视频。权衡利弊之下,我们还是要去揭发这个事。有朝一日,在执法机关搜证后,这些消费者可能也要负法律责任。

正面连接:你们有没有咨询过律师对这件事的法律意见,他们会被绳之以法吗?

冯兆音 :我们跟日本的性犯罪律师聊过,她的想法相对悲观。她认为日本警方可能不会轻易行动。这些网站的服务器在美国,上面的语言是中文,这些犯罪者是中国人,这些因素给日本警方提高了执法难度。不过,日本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可能会给日本警方一些压力。近日,在日本影响力极大的杂志《周刊文春》报道了这一事件,并采访了声称认识“猫咪”、Noctis和Lupus的人。

对中国警方来说,他们也许早就关注到了这些网站,甚至可能曾经抓到了一些“猫咪”在中国的同伙,或许可以做进一步调查搜证。(注:据6月14日《新京报》消息,“猫咪”目前不在境内,社区民警已前往他的住处走访,但家中没有人,警方已与物业沟通,留意汤某然。)

而美国的警方能够关掉这些网站,但会否将网站存储在服务器的内容移交他国,这就涉及到复杂的跨国警方合作问题。

我觉得这个案子很困难的地方在于,很多受害者并不知道自己受害。这也让我们心里煎熬。受害者也许完全不知道自己受到侵犯,更不知道自己的视频被放到网上售卖,你从何去要求他们去报警?希望我们的报道披露这个偷拍供应链后,会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来打击类似的网络黑产,不让举证和报警责任全部落在受害者身上。

正面连接:整体看下来,调查报道像一个手艺活,有很多口耳相传的技艺,比如要跟踪“猫咪”的作息、要写暗访者的小传,要在网站上搜邮箱地址,这些编辑部的智慧在学校是学不到的。但眼下全球新闻业都在衰退,悲观地想,可能这些技艺未来就会失传了。

冯兆音 :我的感想不太一样。我觉得经验跟传统固然是一部分,但其实如今的新闻调查跟此前的也有很大区别。我们最初做的网上调查,也是这几年冒出来的一个新的说法,就是OSINT,意思是搜索网上的公开资讯。

现在跨媒体的记者的协作也更多,OSINT 的团体特别开放,大家都会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经验,不会藏着掖着,就算你们不是同一个雇主的,也可以去交流如何做调查。

我就觉得这个生态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和“屠龙之技”,这样的传承不一定是老一辈传给新一辈的记者,而是整个群体必须要互相帮助、协作。尤其是涉及跨国调查的新闻报道,需要有懂当地语言和区域知识的记者合作。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则是更要仰赖团队的合作,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作用。

在大风大浪之下,我们要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更敞开双臂去拥抱其他的记者,去跟自己的同温层多交流、互相学习,更开放地寻求合作的机会。

来源:正面连接(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E9meSvjOullpoir-B5FkQ
编辑:秦克峰












1471#
发表于 2023-6-24 20:28: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首席记者李微敖:今天做记者仍有意义,仍可能带来个案,乃至小范围局部的进步
最近,关于新闻学和新闻业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一些争议。
学新闻到底有没有意义?从事新闻行业能不能养活自己?诸如此类的讨论,在传媒圈内外掀起一轮热点。
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虽然人们每天接触新闻,但与新闻从业者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这些人是怎么工作的?真实职业处境如何?有哪些困惑?赚多少钱?许多事情可能需要来自一线的媒体人才说得清楚。
本期全媒派对话《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李微敖,讲述其从业20年来的经验与期盼、争议与反思。

李微敖工作照
做新闻可以养活自己,但赚大钱比较难
全媒派:这几天网上有一些和新闻学、新闻业相关的争论,作为2003年入行的前辈,你觉得新闻专业学生如果想进入新闻行业,在大学期间可以具体做点什么?李微敖:从业以来,我认识的很多非常优秀的同行、媒体领袖,包括我们报社的,也包括我之前工作过的一些新闻机构的,都是本科就学新闻的。从事新闻行业当然可以养活自己,但是,想要过得特别“滋润”,或者想要凭一己之力养活一家老小,那对于很多普通记者而言确实又比较困难了……我的理解里,新闻行业入行的门槛比较低,其他学科想从事新闻业,相对也比较容易。同时,要做好新闻,还要掌握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我经常说是“四大工具”——基本的法律知识,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基本的外语能力。因此,我也在不少大学做分享时,强烈建议新闻学的大学生们,可以去辅修一个其他专业,比如法学、经济学,甚至医学、天文学、考古学。
全媒派:虽然新闻成了部分网友心目中的“天坑专业”,但其实每年报考的人数还是挺多的。在如今的大学生身上,你有没有看到一些乐观的趋势?
李微敖:从人才角度来看,从事新闻行业的大学生整体比20年前要强不少。因为中国的教育是在进步的,他们从小的见识、思想观念、掌握的技术能力等,决定了这些。我见过一些入行比较久的同行,连把故事写清楚都做不到,但今天有些大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去驾驭一些难度没那么大的特写类题材。假以时日,他们能连续工作三年、五年、八年,肯定比现在的我们强。
现在的新闻作品,并不比黄金时代的差
全媒派:结合教育进步和技术发展来看,人们怀念的纸媒黄金时代的新闻作品,真的比现在更好吗?这其中是否存在一点时代滤镜?
李微敖:这几年甚至这十来年,唱衰中国调查报道、唱衰新闻行业的声音一直不少。不管在不在这个行业,很多人都会回忆或描述20年前中国纸媒的黄金时代。那是不是原来的新闻一定比现在做得好?我个人是有不同看法的。
就我的观察而言,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技术进步和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见识广度和深度的提高,现在新闻行业的作品,并不比过去差,甚至可能更好。
前段时间我的一些朋友聊到香港电视剧的话题,大家都说现在香港电视剧好像很久没有出好作品了,但回头去看,以前的经典电视剧的好多剧情、表演,会觉得很幼稚,从技术层面来说不怎么样,可那个时候给人的印象就是很棒。这可能有情感的因素在里面,但从纯粹的技术、专业成就上来说,真不一定如此。
电影如此,电视如此,新闻作品或许也是这样。经常为我们行业所称颂的过去那些著名报道或著名记者的文章,在那个时代横向比较,可能的确是好的,这没有问题。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真的比现在的更好吗?时代在进步,技术在进步,专业成就在进步,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趋势。
焦虑和熬夜,是这个职业的通病
全媒派:回顾你的记者生涯早期,换过比较多的单位,现在很多年轻记者可能也会选择频繁跳槽,存在一些对于职业前景的迷茫,对此你有没有一些经验或建议?
李微敖:早些年,我换工作的频率确实比较高,到现在,已经是第八家单位了。不过,我现在已经在《经济观察报》待了超过五年了,这是我从业以来待过最久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很喜欢现在报社的氛围,我们的社长、总编、执行总编、编辑等各个层面的领导、同事对我很宽容。我写出来的绝大多数稿件都可以发表。在我的认知里,很多稿件发出来后,不管“存活”多久,发出来就是胜利,我已经很感激了。
至于对年轻人的建议,第一我觉得还是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不受影响,这特别重要。一个人真正想清楚,自己适合或者喜欢做什么样的工作,这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想清楚。我的建议,是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看能不能在三五年内,至少找到一个短期的答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第二,我换了这么多单位,除了其中的一份,其他的至少都工作满了一年。这也是我很早就跟一些同事说的——当时有同事大学刚毕业进来一两个月,就想换工作。我说,不管怎样,你先努力坚持工作满一年。同样的,你要有一个目标,如果选择还做新闻,那么想去什么样的媒体工作?想和什么人成为同事?先把问题想清楚了再换。

图片来源:Pexels

全媒派:做记者很多时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容易产生精神内耗,工作个两三年,就可能碰到职业瓶颈,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还会抑郁,请问这种现象在行业里正常或普遍吗?
李微敖:不说抑郁,至少焦虑是我们这个行业永远存在的事情。直到现在,我仍然在焦虑,焦虑自己的工作效率怎么这么低下,写得怎么这么慢!
我很喜欢电影《大腕》里的一句话,大致是“导演没想清楚,戏拍不出来”。做记者也是这样,我没有把文章的框架、逻辑想清楚,有些复杂的题材,我就是写不出来。
我的焦虑还在于,手头要写的稿件太多了,而且还可能不停地有事情“加塞”。甚至,这种“加塞”往往是自己主动而为的,比如说遇到了一个我觉得很不公平、很冤屈的事情,我就会想要不要抽出时间来,希望能帮忙做点什么。
我想,这种焦虑感是会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的,不管是40多岁还是更远的未来。焦虑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通病,你越早接受这个现实可能越好。
如果你觉得有瓶颈的话,一个方法是去寻找更优秀的同事合作,或者尝试再去学校专职读书。
全媒派:赶时间写稿和交稿,可能是平时最让记者焦虑的事情。每一个熬夜赶稿的日子,你是怎么挺过来的?如何克服拖延症?
李微敖:熬夜赶稿这个事情,我一直没有克服,拖延症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没有克服。
2016年我离开《南方周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已经没办法适应那种有deadline(截稿日期)的生活了。星期四出版,星期三一定要把稿件交出来。我们经常在星期一、星期二熬通宵写稿,我觉得太痛苦了,我那个时候已经35岁了,觉得身体已经没办法承受了。甚至我现在还感慨,我熬夜把这个稿件写完交出去,然后睡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会很庆幸自己没有猝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现在我偶尔还会熬夜写稿,但绝对不会熬通宵了,因为身体已经受不了了。
至于拖延症,不仅仅对于记者,我猜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存在。这似乎是“人性”,人类普遍的惰性。
得到多少赞誉,就要承受多少批评
全媒派:今年4月,你对于“张继科事件”的发声,引发了巨大争议,外界有赞扬也有质疑,如何看待此事对你的影响?
李微敖: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的后续影响及发展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料。事实上,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那几天的态势,会那样“狂热”,甚至“疯狂”。
时至今日,我能保证的是,我说出来的和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写的,没有一句是谎言,都是基于我看到的、听到的情况进行的陈述。
在我内心深处的判断里,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娱乐八卦事件,而是一个严肃的法律话题。
不过我又在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多数公众更关注的确实就是娱乐行业的公共事件、公众人物,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娱乐行业“新闻”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在多数时候,是要超过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的。
2015年,我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安邦路线》系列稿件,发表后安邦反扑了很长时间,报社和我个人承受了不少的压力。当时我的部门主任说了一句话:“你得到了多少的赞誉,你可能就要承受多少的诋毁和批评。”我想这句话同样也适用在张继科这个事情上。我能够做到的是,我没有撒谎、问心无愧,每天都可以睡得很好。
全媒派:确实在一些批评声里,有提出“这个记者在炒作”,请问你一开始的想法是什么?为何会选择通过社交网络发声?
李微敖:我不认为这是个私人的事情,这是法律问题,涉及犯罪,涉及人的底线问题。作为公众人物,既然享受了公众关注所带来的福利,相应就要承担更多被监督批评的责任或义务。有得有失嘛,你享受更多,你可能就要承担更多。甚至就隐私权来说,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在一定意义上也要比普通人让渡更多。
比起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我当然希望最好是能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写出来。但这个事情发生在2020年,一审、二审结束到现在也有一两年了,当事人和家属似乎也没有去申请再审。从新闻时效上来说,时间隔太久了,没有太多的新闻由头来重新写这个报道。我甚至到现在也不确认,如果在当时我以新闻的方式把这个事情写出来,能不能得到发表。
我也就是今年3月底4月初,看到朋友在微信群里转了他们的律师声明,觉得看不下去了,想着这个事情我就发个微博吧。
全媒派:记者因为一篇文章、一段视频或一条社交媒体动态而成为相关事件中的当事人,这样的案例过去并不少,未来可能也会继续发生。那么当争议事件缠身时,记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李微敖:我觉得还是尽量早点回到自己正常的工作状态,因为撰写新闻稿、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那些争议,一定意义上我们应该容忍,犯不着去跟人家吵。在社交媒体上的回应,也要克制,否则会长期搅入其中,很长时间出不来。
此外,要始终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所谓的热度,无非就是那几天。可能在那几天是被关注的,但过了之后,你依然是你,并没有什么改变,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记者。就好像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鸡蛋究竟是哪只鸡下的,大家只是关注鸡蛋好不好吃。
作为记者,应该避免“自以为是”
全媒派:在种种评价中,有人称你为“独狼型记者”,你认可这个标签吗?为什么?
李微敖:我一直很愿意,也很喜欢和同事们合作,我经常跟他们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可能十件事情里面我有八件、九件都帮不了,但偶尔有一件我或许恰恰熟悉。其实工作这些年,我和同事们一起合作采访写稿的事情并不少。
当然了,这个“独狼型记者”的含义或许还包括独立的判断等等。大概从2014年、2015年开始,我自己有了一个判断标准;我写的一篇文章好还是不好,最重要的评判者,是我自己,而不是别人,至于那文章在单位内部会被评定为哪一个等级,在社会上的影响会是怎样,那是相对次要的。当然,有一些文章,我认为自己就是写得“粗糙”、写得“水”,但至少我能够保证的是自己不会胡说八道,没有胡编乱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媒派:那么在你的价值观里,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是怎样的?
李微敖:我们这个职业,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见多识广、思想深邃。比如写财经新闻的记者,有时候搞得自己比企业家更懂企业,更懂经营管理,这怎么可能?
我会时不时反思这个问题,也警醒自己。
当然,有些事情,我们(记者)是有判断的,甚至有时候的判断不一定比当事人差,这是有可能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专业人士。记者不像律师、医生、会计师,不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
要说所谓的专业,可能是在工作多年后,我们对于传播规律,对于信息真伪,有一点点专业的判断。
此外,遇到批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理解,我们这个职业的本职工作之一是要监督公共权力,监督那些强势的机构、公众人物,这也要求我们自身能够有很好的心态去接受其他人的监督和批评。做记者的人,不要一被人批评、被人骂,就爆炸上头了。
全媒派:就目前的规划来看,记者这个职业,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李微敖:这个问题几年前我已经想得比较清楚了,我觉得只要有可能,我会一直做下去。甚至我有时候开玩笑,记者这个行业有点像老中医、老律师,不仅仅是在吃“青春饭”——做新闻当然也需要精力和体力——但在很多时候,经验见识也会帮助我们自己。
第一,我是真心喜欢热爱这个职业。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做记者仍然有意义,仍然有可能带来个体的、个案上的进步,乃至小范围局部的进步。这是记者工作的成就感和意义所在。
第二,做记者当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工作相对自由,由此而来的,身体的相对自由。
第三,我习惯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我喜欢在一线做采访,跑现场、在现场的感觉。
第四,刚才说的,做记者不仅仅需要精力体力,也需要资源的积累、见识的增长。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写出更好的故事,我会尽量去做,直到实在做不了的那天为止。
来源:學人scholar
编辑:洪韵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