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61#
 楼主| 发表于 2022-7-16 12:20: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04)
结存 jiécún
2022年7月15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启酒》。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家里有个酒柜,瓶挤瓶,全是往日舍不得喝而结存下来的白酒。”句中的“结存”一词使用有误。
“结存”的意思是经结算以后余存。“结存”是一个会计学概念,一般用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营活动后对相关钱物进行的统计计算,其所指对象可以是钱币,也可以是所经营的物资。句中“结存”的使用对象是“白酒”,“白酒”虽然是一个物资,但并不是行为主体(即引语所出本文的作者)在经营活动中经过结算以后余存下来的,而是他“舍不得喝”而存下来的,“结存”不能适用。
可以把“结存”改为“保存”“留存”之类的词。“保存”意为保护使继续存在,“留存”意为保留,存放。这两个意思虽有差别,但都适合于句中语境,可以使用。
编辑:屈妍君

1462#
 楼主| 发表于 2022-7-18 10:08: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05)
收缴 shōujiăo
2022年7月16日《新民晚报》第6版刊登报道《匆匆复匆匆》。文中写道:“一个中考考点的门口,支起几个遮阳棚,正好成了赶考人和送考人的庇护。棚子底下,老师们反复确认证件、收缴手机,有些絮絮叨叨,反倒是十四五岁的考生,N95口罩根本遮不住弯弯眉眼的笑意,挺淡定。”这段文字中的“收缴”一词使用有误。
“收缴”的词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收缴获,二是征收接受。前一个意思的“收缴”,其对象通常是犯罪人员或战败者的资产或物资,如“收缴毒品”“收缴武器”;后一个意思的“收缴”,其对象通常是必须承担某种法律义务的人或者单位,如“收缴土地出让金”。
需要注意的是,“收缴”是一种琏有强制性的刚性行为,它在使用中不论取哪一个意思,在完成“收缴”这一行为后,其指向对象,即资产或物资都完成了所有人的转移,而且不再返还。如“收缴毒品”完成后,“毒品”就从原来在吸毒者或毒品贩子手里转移到了公安部门,不再返还,“收缴土地出让金”完成后,“土地出让金”则从原来存在于企业的账户转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账户,不再返还。
这段文字中,“收缴”的指向对象是“手机”,这些“手机”原来为“考生”所有,只是当时他们要进入考场,按规定不能带入“手机”,因此行为主体“老师”把它收起来,但“老师”这样做并不带有强制性(“考生”可以把“手机”交给其他人),他对“手机”只是代为保管,待考试结束后要返还给“考生”。在这种情况下,“收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收缴”改为“收存”之类的词。“收存”意为收起来保存,这个意思合于这段文字的语境。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收缴”的释义存在问题。《现汉》释文写道:“①接收缴获:~武器。②征收上交:~税款。”其中第二个义项把“收缴”解释为“征收上交”是不准确的。这个释义把“收缴”解析为征收和上交,但以释文中所举书证“收缴税款”来说,这样做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税务机关,而对税务机关来说,它所做的是征收和收受,而不是征收和上交,上交这个动作只能是与税务机关对应的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法人的行为。
《现汉》的这个释义错误,问题在于忽视了词素“缴”在意义上所存在的两面性。“缴”既可以是指交付,交出去,也可以是指强制交出,对指向对象具有不可违抗的刚性要求,在“收缴”这个词中,“缴”的意思只能是强制交出,而不是交付(即释文中的“上交”)。以“收缴税款”来说,它的行为主体就是税务机关,而上交的行为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或法人,把“收缴”释为“征收上交”,就是把“缴”理解为上交,这与释文中的“征收”是对立的,是把两种只能是不同行为主体所做的事混为一谈了,从而导致了错误。
编辑:屈妍君

1463#
 楼主| 发表于 2022-7-18 17:1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06
小市民 xiăoshìmín

2022718日《广州日报》第15版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决定广州气质的,是生活在市井的小市民。这个标题中的小市民一词使用有误。
小市民指的是思想境界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斤斤计较甚至占小便宜的人。小市民是一个带有贬斥意思的概念,表示对使用对象的蔑视。在这个标题中,作者要表示的意思是比较平凡、没什么名气的市民,作者对这样的人也没有贬斥或蔑视的意思,使用小市民这个概念,一方面词义不合,另一方面扭曲了作者的情感表达,因而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小市民改为普通市民”“平凡市民之类的话语。
编辑:吴漫

1464#
 楼主| 发表于 2022-7-18 22:54: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漫

1465#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19:5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07
良师益友 liángshī-yìyŏu
2022717日《浙江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江南无所有,聊赠浙商魂》。文章是为纪念浙商发展研究院建立10周年而作,作者是研究院的一位干部,在回顾了研究院10年来所做的工作后,文中写道:十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同企业家交了不少朋友。我们多少可以说是浙商的良师益友。这段文字中的良师益友使用有误。
良师益友指的是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良师益友是一个敬语,通常用于称赞他人,不能用于自己。文中的良师益友用于我们,即作者所代表的浙商发展研究院,这是一种自称。把自己称为某人(文中是浙商)的良师益友,这对他人是不礼貌的,不合良师益友的使用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良师益友这个短语,分良师益友两个方面,不能自称是他人的良师,这好理解,但能不能自称是他人的益友呢?益友,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好朋友,而是指有益于他人的朋友,自己是否有益于他人,不是自己能说的。很显然,益友良师一样,也是不合适用于自称的,这个特点是由汉语使用环境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可以把我们多少可以说是浙商的良师益友这句话整体删去。在这句话之前,已有同企业家交了不少朋友这句话,删去后面的这句话,并不损害意思的表达。
编辑:吴漫

1466#
 楼主| 发表于 2022-7-20 20:30: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08
深思熟虑 shēnsī-shúlǜ

2022719日《羊城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书比人长寿》。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有时路上偶遇,看到他走路慢腾腾的,表情严肃,显得矜持、稳重而深思熟虑。这个句子中的深思熟虑使用有误。
深思熟虑的意思是深入地思索,反复地考虑。深思熟虑一般用来形容行为主体对问题思考的深入、周到,这是一种抽象的状态,因此不能形容行为主体的状态或神态。句中的深思熟虑矜持”“稳重并列在一起,共同作显得的宾语,描写行为主体走路时的神态,但是,矜持稳重都是人的一种外观状态,因此用来描写的神态是可以的,但深思熟虑因为不能描写人的外观状态,因此用在句中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深思熟虑改为若有所思若有所思的意思是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这是人所表现出的一种外观状态,用来形容句中行为主体走路时的神态是合适的。
编辑:吴漫

146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19:47: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09
干涸 gānhé 泥浆 níjiāng
(一)
2022721日《长江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愉快的傍晚》。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们穿着外套,上面沾满了水泥斑点、油漆斑点或石灰斑点,麻麻点点都是干涸了的泥浆,看上去又脏又凌乱……”。这个句子中的“干涸”和“泥浆”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干涸”。“干涸”指的是河道、池塘等因失去水流而干枯。“干涸”的使用对象限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句中“干涸”的使用对象是“泥浆”(这个词使用亦有错误,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这超出了它的使用范围,不合使用。
再看“泥浆”。“泥浆”指的是稀泥,是黏土和水混合在一起的半流体。“泥浆”是由泥土加水形成的事物,当它的水分被吸尽或蒸发掉,它的形态就不再是泥浆,而句中“泥浆”前加上了修饰语“干涸”(“干涸”的使用不合适,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这个修饰语与“泥浆”在意思上是有矛盾的。另外,句中的“泥浆”指的是“麻麻点点”,而“麻麻点点”指的是上文的“水泥斑点”“油漆斑点”“石灰斑点”,但它们都与水没有关系,“泥浆”用在句中也是不合适的。
这个句子的修改,应该把“干涸”和“泥浆”放在一起考虑,可以把“麻麻点点都是干涸了的泥浆”改为“麻麻点点都已经干结了”。其中的“干结”指的是原来应该含有水份的物质变得水分很少或没有水分,这个词用来指“麻麻点点”是合适的。
(二)
202173日《今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掉队》。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渺小的水滴,一旦离开江河湖海,自会干涸,不复存在。”句中的“干涸”一词使用有误。
“干涸”的使用对象是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天然的或人造的水流存体,但不能是水本身。需要注意的是,在“干涸”这个行为发生后,水流虽然没有了,但这个水流存体(如江河所存在的河道、河床)依然存在。句中“干涸”的使用对象是“水滴”,这是水本身,而且在“干涸”的行为发生后,这个“水滴”就如句中所说“不复存在”了,因此,“干涸”不能适用。
可以把“干涸”改为“蒸发”或“汽化”。“蒸发”“汽化”说的都是一种化学反应,指液体慢慢转化为气体。一个“水滴”在“离开江河湖海”后到“不复存在”,正是一个“蒸发”或“汽化”的过程,因此使用这两个词都是合适的。只是要注意的是,“蒸发”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而“汽化”在日常语言中较少使用,还停留在专科词义,因此,考虑到引语所出全文并非化学专业文章,使用“蒸发”更为合适。
编辑:吴漫

1468#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23:08: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10
彼此 bǐcǐ
(一)
2022721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文章《岁月,真的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自打他1992年从西安移居深圳后,小说创作的产量也着实少了点,特别是彼此面世的间隔时间还不短。句中的彼此使用有误。
彼此是一个代词,指代涉及的双方,相当于那个和这个。和其他代词不一样的是,彼此的指代对象既不是单数,也不是一个数量不定的群体,而是表现为对立、对应的两个。句中的彼此,其指代对象是前面的小说(指创作的小说),但这是一个数量没有确定的对象,彼此的使用在指代上不能和所指代对象对应,不能适用。
可以把彼此改为部分小说”“部分作品之类的话语。句中说的是创作的一些小说面世的时间上间隔时间较长,并不是指其中某两个小说有这样的情形,用部分小说来指称其中一些小说是合适的,由于前文已经用了小说一词,为避免用词单调,用部分作品也可以。
(二)
2021617日《解放日报》第11版刊登报道《17年拉锯航空补贴,美欧终于休战》。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双方同意暂停针对彼此的报复性关税,为期5年,并将成立工作组,通过谈判寻找解决这一争端的办法。句中的彼此使用有误。
彼此的指代对象是相关的双方,在这个句子中,彼此做了动词针对的宾语,而针对的主语是双方,这就出现了双方……针对彼此的情况,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既要针对对方,也要针对自己一方,这显然不合情理。实际上,不管是哪一方,针对的只是对方一方,自己一方不属针对对象,因此彼此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针对彼此改为彼此针对。当彼此用在动词前面时,它表示这个动词的行为主体(句中为双方)所从事的这个动作互相施动于对方,彼此针对的意思是彼针对此,此针对彼,这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理解。彼此的这个用法,在其他代词中是很少见的。当然。也可以把彼此改为对方”,即把针对彼此改为针对对方,但两相比较,以前一种修改更为合适。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彼此的释义存在问题。《现汉》释彼此为:人称代词。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互助。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作答话):您辛苦啦!’’~~!’”首先,彼此应该只有一个词义,它就是一个代词,表示那个和这个,双方。《现汉》所说的客套话的意思在彼此中是不存在的。《现汉》说作客套话时常叠用,这就表示它单用的时候也能表示出这个意思。实际上,单用的彼此是不能表示客套的,只有彼此彼此才能表示这样的意思。这说明,作为客套话的彼此彼此是另外一个词语,《现汉》应该为其另列词目,不能认为它是彼此的一个义项。
其次,把彼此认定为人称代词也是有失偏颇的。彼此除了可指代人,还可指代事物,如这两个城市彼此之间有很多交集彼此指代事物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很常见,不应该把它局限于只是指代人。
编辑:吴漫

1469#
 楼主| 发表于 2022-7-23 18:21: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11
陈词滥调 chéncí-làndiào
2022723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文章《一朵玫瑰的支撑》。文中写道:从荷尔德林的老桥,到艾兴多夫的纪念碑,从歌德笔下的城堡废墟,到马克·吐温笔下的内卡河。一天的行程十分丰富,却也免不了陈词滥调。这段文字中的陈词滥调使用有误。
陈词滥调的意思是陈旧而不切实际的话语。陈词滥调的使用对象只能是话语,这段文字中说的是行程,即文中所说荷尔德林的老桥”“艾兴多夫的纪念碑”“歌德笔下的城堡废墟”“马克·吐温笔下的内卡河这些地方,但它们都不是话语类事物,陈词滥调不能适用。
可以把陈词滥调改为炒冷饭之类的话语。炒冷饭是一个惯用语,通常用来比喻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指没有新的内容。与陈词滥调不同的是,它不仅可以用于人的话语,还可以用于形容人的行为,表示这种话语或行为没有新意。文中说的是行程所经的全部或部分地方已去过,作者对其已缺乏兴趣,炒冷饭可以用于指这种情况。
编辑:吴漫

147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4 22:07: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12
深入人心 shēnrù-rénxīn
2022724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牛棚镇真的有牛棚吗》。文中写道:现在的崇明地图上,已经没有牛棚镇这个地名了。可能是牛棚这个名称太深入人心的缘故,老一辈人依然沿袭着老辰光的称谓。这段文字中的深入人心使用有误。
深入人心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被人们广泛地知晓并理解和认可。深入人心含有褒义, 使用中要求它的对象具有正面性,作者对其有肯定的情感。在这段文字中,深入人心的使用对象是“‘牛棚这个名称,这指的应该是汉语使用环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运动中对一些遭遇诬陷官员的关押场所,而这段历史在目前的汉语使用环境中具有负面性,作者在引语所出全文中也未对其有肯定性评价,那就应该按照社会认可的一般评价来看待牛棚这个使用对象。很显然,把深入人心这样一个具有褒义的词语用于牛棚,在情感上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牛棚这个名称太深入人心改为“‘牛棚这个名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植入太深之类的话语。对一个事物在人的记忆中植入太深,这样的说法是一种客观叙述。不具有情感色彩,既可以用于正面事物,也可以用于负面事物,因此这样改动是可以的。
编辑:吴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