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31#
 楼主| 发表于 2022-6-17 20:45: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75)


发源 fāyuán


2022年6月17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一门忠烈千秋颂》。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平原是颜真卿心系社稷安危、百姓苍生的官宦生涯的立德之地,也是他大义凛然力挽狂澜最为壮烈的抗击叛军的立功之地,更是发源《祭侄文稿》的立言之地。”句中的“发源”一词使用有误。


“发源”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江河从源头流出,这是它的本义,如“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的各位丹东雪山”;二是比喻事物的起源,这是它的引申义,如“歌唱发源于人们的劳动”。句中的“发源”用的是引申义。使用“发源”的引申义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指向对象必须是一个集合概念,要求其呈现出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能是一个单体性的概念。句中“发源”的指向对象是“《祭侄文稿》”,这是句中人物“颜真卿”(唐代官员,书法家)写的一篇文章,在今天也被视为一件书法作品,但不论它是一篇文章还是一件书法作品,它都是一个单体性的事物,在其出现以后只有流传下来的过程而不具备发展的过程,“发源”不能适用。
可以把“发源”改为“写下”之类的词。“《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一篇文章(或一件“颜真卿”创作的书法作品),用“写”这个动词作为它的支配语是合适的。另外,在“写下”前宜加上人称代词“他”。


编辑:张铭麟

1432#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12:52: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76)


漫漫无期 mànmàn-wúqī


2022年6月17日第13版刊登文章《一门忠烈千秋颂》。文中写道:“而颜真卿,已是六十六岁的白发老者,奸相元载当道,依旧打压冷落他,贬至湖州四年了,前途漫漫无期……”。这句话中的“漫漫无期”使用有误。


“漫漫无期”的意思是遥遥无期,表示很遥远,看不到预期目标实现的日子。“漫漫无期”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行为主体所希望达成的某个目标,或者希望成功的某件事,这种使用对象应该表现出团状的呈现状态。句中“漫漫无期”的使用对象是“前途”,但“前途”是指未来的日子,它的呈现状态应该是线状的,并不指某个目标,也不是指某一件事。具体来说,“前途”不论好坏,不论正负,它对于使用主体来说都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漫漫无期”的使用对象则不一定是一种客观存在,也许它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对于使用主体来说有可能不会达成。因此,“漫漫无期”不能和“前途”搭配。


可以把“漫漫无期”改为“漫漫”,即删去原句中的“无期”,保留“漫漫”。“漫漫”和“无期”连用在一起的时候,它的意思是漫长而没有尽头,这也是“漫漫”的常见词义。但除此以外,“漫漫”应该还有一个意思,表示飘渺,渺茫,这个意思用于句中,和“前途”搭配是合适的。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铭麟

1433#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77)

细腻 xìnì

(一)
2022年6月19日《光明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汉语古今词义的沟通》。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具有现代汉语语感的人,在阅读古代汉语作品时,往往会以今律古、囫囵吞枣,忽略掉某些词(尤其是单音节词)内在的细腻涵义和丰富形象。”句中的“细腻”一词使用不准确。

“细腻”的词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细致光滑,其使用对象通常是某种物品,如丝绸,某些如豆沙之类的食品等,如“质地细腻”;二是指细致入微,其使用对象通常可以是人的工作或日常言行,如“他的作品描写细腻”。可以看出。“细腻”的这两个词义,前者用于自然物品,通常具有具象性,后者用于与人的思维和情感有关的活动,通常具有抽象性。句中“细腻”的使用对象是“词”的“涵义”,这是一个自然事物,但不具有具象性,同时它虽然是抽象的,又是“词”自身所具有的事物,不是人的活动(人可以在“词”的使用过程中创造词义,但这种创造一经完成,就成为“词”自身所具有的事物,人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但不能将其视为人所创造)。因此,“细腻”不能用于对“涵义”的描写。
可以把“细腻”改为“细微”。“细微”意为细小,微小,它的使用对象可以包括抽象的自然事物,用于描写“涵义”是合适的。

(二)

2021年6月13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报道《尊重史实,诗意呈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入组几个月前,黄轩就全情投入地阅读了几乎所有与李达相关的历史资料,最后他细腻丰富了人物的多面性……”。句中的“细腻”使用有误。

“细腻”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通常不能带宾语。句中的“细腻”带上了宾语“人物的多面性”,这不合“细腻”的使用要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句中的“细腻”和“丰富”并列在一起,共同对“人物的多面性”产生支配作用。“丰富”是可以这样用的,因为“丰富”除了形容词义外,还产生了动词义,表示使丰富的意思,而“细腻”只是形容词,未产生动词义,所以不能这样用。
可以把“细腻”改为“细化”。“细化”指的是对目标进行细致分解,使更加具体,它是一个动词,在使用中可以带宾语,这里可以理解为加深对“人物的多面性”的细部刻画。
另外,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他”(即“黄轩”)是一位电影演员,因此“细化丰富”前的“他”后宜加上“在表演中”之类的内容,或者干脆把主语词“他”改为“他的表演”,这样改动后可使语意得到更清晰的表达。



1434#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22:0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78)

正中下怀 zhèngzhòng-xiàhuái

2022年6月19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1988年,北京人艺在上海》。文中写道:“孙仲询问服务员烤鸭的来历,服务员只能讲其大概;孙仲遗憾之余,就对何冀平说,你能不能写写‘北京烤鸭’?何冀平早有撰写饮食文化的想法,正中下怀,当即答应。”这段文字中的“正中下怀”使用有误。
“正中下怀”的意思是正好符合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谦语,一般只能用来表示言说者(文章作者)自己的心理活动。引语中的“正中下怀”,是“何冀平”的心理活动,但“何冀平”不是引语所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因此在这段引语中不是言说者的角色,他人述说其心理活动,“正中下怀”不合使用。
理解“正中下怀”的使用要求,关键在于要理解其中的语素“下”。“正中下怀”来自古代汉语,其中的“下”表示在下位的人,用来自称则表示一种谦虚。这表明“正中下怀”只能用于自述的语境,将这个词语用于并非言说者的特定对象身上,使这个词语所含有的自谦变成了对这个特定对象的不尊重,是不合适的。引语中的“何冀平”正是一个受到引语所出文章的作者(即言说者)尊敬的人,在其身上用“正中下怀”就更不合适。
可以把“正中下怀”改为“正中其怀”之类的话语。“正中其怀”是把其中表示自谦的语素“下”改为第三人称代词“其”,使这个词语从原来的只能用于言说者自述变为言说者他用,用于引语中言说者对“何冀平”的心理活动描写就合适了。
另外,不论是原来的“正中下怀”还是修改后的“正中其怀”,其前面都需要加上“孙仲的提议”之类的话语做主语,整段文字才是顺畅的。

编辑:马源

143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12:39: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79)
哪 nă 望眼欲穿 wàngyănyùchuān


2022年6月21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蒲扇之美》。文中写道:“打谷场上坐着上千人,都头戴草帽、斗笠等五颜六色的遮阳工具,身材矮小的我们在这么多的人中,怎么能够分辨得出谁是父亲,哪是母亲?望眼欲穿的我自有办法,他们手中摇动的蒲扇就是最好的参照物……”。这段文字中的“哪”和“望眼欲穿”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哪”。“哪”是一个疑问代词,通常指在同类事物中不确定的某一个对象。“哪”的指代对象通常是各种事物,不能指人。文中的“哪”用来指“母亲”,这是把“哪”用于指人了,是不准确的。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哪是母亲”与“谁是父亲”并列,但“谁”是一个指人的疑问代词,可以指代“父亲”,而“哪”没有这种用法。


再看“望眼欲穿”。“望眼欲穿”的意思是快把眼睛望穿了,通常表示对某人的到来或某个事物、某种事情的出现十分殷切地盼望。文中说的是在密集的、难以分辨的人群中找出需要找的人,这个意思与“望眼欲穿”的语义有差别,“望眼欲穿”不能适用。简单地说,“望眼欲穿”中的“望”并不表示用眼睛看这个具象的动作,而是表示盼望,期待的心理活动,带有抽象性,而文中是把这个“望”当作眼睛看的动作,从而产生了误用。


对“哪”的修改,通常可以把“哪”改为“谁”。“谁”是一个专门指人的疑问代词,用于指“母亲”是合适的。文中可能是为了避免与“谁是父亲”中的“谁”产生用词重复而用了“哪”,这种考虑固然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而产生用词的不准确的问题。也可以在“哪”后面加上“个”“位”之类可用于人的量词,即组成“哪个”“哪位”,这样的结构可用于指人。但这样改的缺憾是又与“谁是父亲”在句式上不一致了。因此,这两种修改方法各有优缺点,通常以选择前一种为合适。


对“望眼欲穿”的修改,一般可以把这个词语连同它后边的“的”一起删去。需要注意的是,“望眼欲穿”不仅表示殷切地盼望的心情,而且还含有殷切盼望之下一时难以满足的意思,文中的行为主体“我”既然“自有办法”,说明他很容易实现自己的心愿,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望眼欲穿”不能合用,选择另外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也是没有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这段文字的两句话之间有一种转折的意味,因此在删去“望眼欲穿的”之后,还可以在“我自有办法”前加上转折连词“但是”。


编辑:马源

143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14:42: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80)

体裁 tǐcái

(一)
2022年6月22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这个句子中的“体裁”一词使用有误。
“体裁”指的是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形式类别。“体裁”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体裁”是根据文章或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作出的类别划分,这个类别要求与其他类别在形式上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句中把“唐诗”称为“体裁”,但“唐诗”指的是唐代的诗歌,“唐诗”是一种文学作品,但它并不是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作出的类别划分,而是根据诗歌产生的年代作出的类别划分,这与“体裁”的词义不合。就表现形式来说,“唐诗”和同属句中所说“古诗词”中的宋诗、明诗、清诗并无区别,这也说明把“唐诗”称为“体裁”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体型”改为“品种”。“品种”可以泛指物品的种类,它是按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的分类,这个标准可以比较灵活,以文学作品来说,这个标准可以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这就和“体裁”差不多的意思了,但也可以按照作品产生的年代进行分类,这样,“品种”就可以指“唐诗”,适合于在句中使用了。

(二)

2020年12月10日《文汇报》第10版刊登文章《文学里的浦东如何丰富上海的精神厚度》。文中写道:“关于浦东的叙事,为上海叙事注入一种强烈的时间性、时代感,这在陶玲芬的长篇小说《浦东人家》、姚海洪的长篇小说《海啸》《海神》《海恋》、倪辉祥的长篇小说《灿途》《金浦三部曲》、大地风车的长篇小说《浦江东》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体裁不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传统宏大叙事的框架正面描写浦东的城市化建设,在纷繁、广阔的社会生活描写中糅以浦东的风土人情,贯穿着乐观向上的建设者情结。”这段文字中的“体裁”一词使用有误。
这段文字分两句话。“体裁”出现在后一句话中,它是对前一句话中所列举的“《浦东人家》”等作品的总括。但是,在前一句话中,尽管列举了很多作品名,但文中写明这些作品都是“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就是按照作品的形式所区分得出的一种类别,也就是一种“体裁”,既然这些作品都是“长篇小说”,那就表明它们的“体裁”是相同的。文中称这些作品“体裁不同”,这不合事实。
可以把“体裁”改为“内容”之类的词。需要注意的是,“体裁”也许是“题材”的误用,这两个词毕竟读音相近,并且都可用在写作上。但是,这里把“体裁”改为“题材”并不是很妥当,“题材”指的是文艺作品中描写的社会、历史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而文中所说的这些作品,如文中所说,“基本上都是以传统宏大叙事的框架正面描写浦东的城市化建设”,这表明它们在题材上也是相近的,说“题材不同”也不是很合适。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裁”的释义不准确。《现汉》释文是这样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有韵无韵可分为韵文和散文;根据结构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这个释文把“体裁”解释为是在“文学作品”这个范围内使用的概念,这不合事实。事实上,文学作品以外的一般的文章,如产品说明、新闻报道、时政评论等也是按照一定标准划分出的类别,也被称为“体裁”,《现汉》的释文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另外,这个释文认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是“根据结构”区分出的体裁,这也不准确。“结构”在文学作品中,指的是对文字和情节等的组织安排。它并不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分类标准,对“体裁”的分类标准,只能是作品的表现形式。

编辑:马源

143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12:46: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81)

如许 rúxŭ 丰厚 fēnghòu 孵育 fūyù

(一)

2022年6月22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问道砂城》。文中写道:“循着这如许的历史脉络,平定县委、县政府以丰厚的自然物有为经,以几十项扶持政策为纬,编织起砂器集群大发展的金色梦想,从场地、资金投入、再到人才的孵育,其力度之大,其信心之足,其决心之坚,可谓是空前绝后,亘古未有。”这段文字中的“如许”“丰厚”“孵育”等3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如许”。“如许”是一个指示代词,可表示如此、这样的意思。句中的“如许”和另一个指示代词“这”连用在一起,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这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再看“丰厚”。“丰厚”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多而厚实,使用对象通常是皮毛等物品,如“丰厚的绒毛”;二是指丰富,数量多,价值高,使用对象通常限于收入、礼品等物资。句中的“丰厚”,其使用对象是“自然物有”,“丰厚”不能适用。
再看“孵育”。“孵育”指的是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胚胎发育成雏鸟,现在也可指用人工的方法调节温度和湿度,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孵育”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其使用对象都只能是鸟类,现在也有将词义引申,用到科技创新项目上,从一个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来看,类同于雏鸟从生命孕育到出生的过程,这样用是可以的。但句中的“孵育”用于“人才”,而“人才”是人,在“孵育”这个行动出现之前,“人才”作为“人”已经存在,成为“人才”是一个提高的过程,这与“孵育”有本质的不同,“孵育”不能适用。
对“如许”的修改,关键是要消除“如许”和“这”连用在一起产生的语意重复,以保留“这”删去“如许”为合适,具体来说,可以把“这如许的历史脉络”改为“这个历史脉络”。“丰厚”应改为“丰富”。“丰富”的意思是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种类多而数量大,和句中的“自然物有”搭配比较贴切。“孵育”应改为“培育”或“培养”。“培育”和“培养”都有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教育和训练人使其成长的意思,适用于句中语境。

(二)

2020年1月2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文章《80后奔五莫惊诧》。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或许是他们的阅历普遍丰厚了,对人生的看法也趋于接近,所以几乎听不到有70岁的老人会抱怨自己和80岁的老人有代沟。”句中的“丰厚”一词使用有误。
“丰厚”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财富类的事物,如“收入丰厚”“一笔丰厚的专利费”。句中“丰厚”的使用对象是“阅历”,但“阅历”并不是财富类的事物,“丰厚”不能适用。
可以把“丰厚”改为“丰富”。“丰富”的使用对象对象偏重于资源、学问等抽象概念,句中的“阅历”正是这样的内容。适合使用。

(三)

2020年11月1日《文汇报》第2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从文化传承到活化利用,让石库门丰厚城市文脉和温度”。这个题目中的“丰厚”一词使用有误。
“丰厚”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丰厚”带着两个宾语,一为“文脉”,一为“温度”,它们都不能接受“丰厚”的支配,“丰厚”的使用不妥。
修改这个句子,要求用一个合适的动词来替换“丰厚”,这个动词要能够同时支配“文脉”和“温度”,但是由于“文脉”和“温度”这两个词不在同一个语义场,这给寻找这样的动词产生了困难。如果把“丰厚”改为“丰富”(“丰富”是一个兼类词,兼有形容词和动词的词义),它可以支配“文脉”,却不能支配“温度”;如果把“丰厚”改为“提高”,则它可以支配“温度”,却不能支配“文脉”。可以把“丰厚城市文脉和温度”改为“丰富城市文脉提高城市温度”,用“丰富”支配“城市文脉”,用“提高”支配“城市温度”。

编辑:马源

1438#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18:12: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82)

情结 qíngjié

2022年6月24日《文艺报》第4版刊登报道《〈小仲马传〉出版》。文中写道:“童年时,私生子身份和卑微的母亲使他在学校里备受贵族子弟的歧视和侮辱。这是小仲马最大的情结。”这段文字中的“情结”一词使用有误。

“情结”指的是心中的感情纠葛,经常萦系在心头的某种感情。“情结”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具有正面性的事物,如“故乡情结”“一辈子从事地铁设计建设使他对城市地铁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情结”。文中的“情结”,使用对象是指示代词“这”。但从上一句可知,“这”指代的是“他在学校里备受贵族子弟的歧视和侮辱”,这种事情对于“小仲马”来说是只能引起不愉快的回忆,有较强的负面性,“情结”不能适用。

可以把“情结”改为“心结”。“心结”比喻存在于记忆之中难以化解的情感纠葛。从词义来说,“心结”和“情结”其实区别不大,但“心结”的使用对象和“情结”正好相反,一般只能用于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因此用于这段话中是适合的。

编辑:马源

143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5 21:24: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83)

炙手可热 zhìshŏu-kěrè

2022年6月24日《湖南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回忆胡宗健老师》。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他的评论文章炙手可热,就连后来做了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都慕名寄了作品来请他评论。”这个句子中的“炙手可热”使用有误。

“炙手可热”的意思是手一挨近就觉得太热,通常用来形容使用对象权势很大,气焰很盛,让人不敢接近。“炙手可热”含有对使用对象蔑视、贬斥的情感倾向,因此其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被作者否定的人或事物。句中“炙手可热”的使用对象是“他的评论文章”,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评论文章”持有高度肯定的态度,并无否定的意思。但“炙手可能”造成了对“他的评论文章”的否定,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不合。

修改使用不合适的“炙手可热”,关键是要用一个不具有贬义的词语来替换它”,使作者的情感倾向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方面的词语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选择,如要表示“他的评论文章”能够抓住关键节点深入分析,可以把“炙手可热”改为“切中肯綮”之类的话语;要表示“他的评论文章”因写得好而传播很广,可以把“炙手可热”改为“声名远播”之类的话语;等等。

编辑:马源

144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10:17: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84)

寰宇 huányŭ

2022年6月25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抬望眼,寰宇中另一颗‘地球’”。这篇报道的内容,可以引用文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支持下,来自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海内外近80所大学和研究所的300多名科研人员,正联手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学卫星方案设计和凝练科学目标,以期在不远的将来为银河系行星拍张清晰的‘全家福’,并找到适宜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但是,从这篇报道所叙述的这个内容来看,标题中的“寰宇”一词却使用有误。

“寰宇”的意思是寰球,全世界。“寰宇”所指的内容,通常应是限于地球的范围。在现代天文学发展以后,“寰宇”的范围可以延伸至人类能够利用航天技术到达的地球之外的太空,但通常仍然只能指以地球为中心的整个世界。这个标题下的文章说的是有关科学机构以外太空为方向展开的活动,标题所说的“另一颗‘地球’”指的是在外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类地行星,显然,这样的类地行星即使真的有,它也不可能存在于人类已知的“寰宇”之内。因此,这个标题中“寰宇”一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应该把“寰宇”改为“宇宙”。“宇宙”指的是包括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在内的人类已知和未知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内,是否存在类地行星(即标题中所说的“另一颗‘地球’”)还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科学工作者正在为此进行探索,而他们工作的方向已经不在“寰宇”之内而是在“宇宙”之内,因此需要把“寰宇”改为“宇宙”。


编辑:马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