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1367) 报道 bàodào 不合 bùhé (一) 2022年6月9日《光明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英语全国卷:考查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比如全国甲卷,语法填空题报道了一位盲人徒步穿越古丝绸之路并沿途做环保的经历,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这个句子中的“报道”一词使用有误。 “报道”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把新闻传播出去,作名词用时指新闻稿。句中的“报道”用的是动词义,但不管是动词义还是名词义,“报道”的使用对象都必须是媒体类事物。句中“报道”的行为主体是“语法填空题”,但“语法填空题”是一个题目,不是媒体类事物,“报道”不能适用。 可以把“报道”改为“讲述”之类的词。“讲述”意为叙述,它的使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本、文章等文本、文字类事物,句中的“语法填空题”作为一种用文字事物,可以产生“讲述”的行为,因此“讲述”适合使用。 (二) 2021年9月1日《羊城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微中见善》。文中写道:“1977年恢复高考前,父亲被生产大队推荐去读师范学校,这对于他这个农家子弟来说无疑是件天大的喜事,但父亲一家人却未抱多大希望。去学校报道必须有公社开具的推荐信,当时公社叶书记和祖父关系不合,如果他随便找个理由不签字盖章,父亲就没法继续念书了。“这句话中的“报道”和“不合”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报道”。“报道”的意思是传播新闻,句中说的是“父亲”向“学校”报告自己已经来到(引语所出文中说的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父亲”被生产大队推荐去读师范学校),“报道”的词义不合使用。 再看“不合”。“不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不符合,如“不合规范”“不合要求”,其使用对象通常应是某种标准、制度等;二是指不一致,如“意见不合”“尺寸不合”,其使用对象出自不同的主张,要求等,“不合”的这两个意思,其使用主体都不能是人,句中“不合”的使用主体是“公社叶书记”和“祖父”两个人,句中是说他们两人的关系不和睦,“不合”不适使用。 可以把“报道”改为“报到”,把“不合”改为“不和”。“报道”和“报到”,“不合”和“不和”分别是两组同音词,但它们的词义有区别,这是需要注意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报道”的释义,按其动词义和名词义给出了两个义项,这没有问题。但《现汉》在解释“报道”的名词义时,释文写道:“用书面或广播、电视等形式发表的新闻稿”,并举例证为“他写了一篇关于赛事的报道。”这个释文不是很准确。 第一,用“书面”和“广播、电视”并举不合适,“书面”指的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形式,编者用它来指报纸和刊物,但它不能和“广播、电视”对应,因为后者虽然可以用声音和画面传播新闻,但并不必然排斥文字稿(即“书面”)。另外,网络早已成为目前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释文既然用了列举法,在列举时就不应漏掉这个重要的形式。 第二,这条释文把“报道”的名词义定义为“发表的新闻稿”,这与事实不合,有的已经写出但尚未在相关媒体上刊登的新闻稿,也称为“报道”。比如在报社内部,编辑可以对记者说:“你这篇报道写得不好,因此未上版面。”被编辑否定的这篇新闻稿虽然未发表,但仍可称为“报道”。其实,《现汉》为“报道”名词义提供的书证也看不出是否发表。因此,对于“报道”的名词义,不应将是否在相关媒体上发表作为释义的必要内容。 编辑:吴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