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401#
 楼主| 发表于 2022-5-21 00:39: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十大类文字错误,让他们错失大奖

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二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首次设立了审核委员会。经审核,其中参评中国新闻奖的656件作品中,301件作品存在各种明显瑕疵,对其中存在原则性、事实性、差错以及有两处以上文字、标点、语法、逻辑错误的149件作品,审核委员会建议撤销它们的参评资格。在撤销评奖资格的149件作品中,广电作品23件,占比15.4%;网络作品19件,占比12.8%;各类文字作品107件,占比71.8%。撤销原因绝大部分是存在语言文字错误和表述不当的错误。带有共性的错误归纳为以下十个大类。
1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这一类差错是大量的。审核中发现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整个段落一逗到底,该逗不逗,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等。
原文广西中小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强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使企业产品、规模和管理上档次”将成为民企二次创业的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申报职称对于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的职称申报制度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对这块不够重视。
审核文中标点使用不准确,一逗到底,导致语义不清,未按照表达意思分层断句。
原文灾区现场看似到处都是新闻,现场记者往往什么都想写却又觉得没有抓手从而显得非常焦虑。
审核在“抓手”和“从而”之间必须有个逗号。

2 字、词误用
这类差错的数量仅次于标点符号。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明显的错字、错词
明显的错字、错词
这类错误的产生,尽管记者和编辑要负主要责任,但校对也难辞其咎。因为只要稍微认真一点,这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原文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李阳鸣今年6月因病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婉惜。
审核“婉惜”应为“惋惜”。
原文她裂着嘴笑着说
审核“裂”应为“咧”。
同音词的误用
同音词的误用
这类错误主要是疏忽大意造成的。尤其是现在记者们写稿基本使用电脑,且多数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读音相似或相近的词,很容易就随手而出,比如:“侦察”与“侦查”,“按耐”与“按捺”等。也有一些同音词是因为没有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造成了误用,比如:“截止”与“截至”,“期间”与“其间”等。
原文这起案件从公安机关开始立案侦察到法院宣判,一直没有直接人证、物证。
审核“侦察”应为“侦查”,为同音词误用。
原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
审核“暇”系“瑕”之误。“暇”者,空闲也;“瑕”者,玉之斑点也,亦比喻人之缺点。
另外,“璞”指未经雕琢过的玉,必然有瑕,因此不存在“无瑕的璞”。
“的、地、得”的误用
“的、地、得”的误用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足语用“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上初中时就解决了的。但是,在申报作品中这三个字的误用却大量存在。
原文下个月,南瓜就将收获,“如果像去年一样得价的话,每亩可赚4000多元!”答话的是屯长卢德彬。
审核“得”字误用。应该用“的”。“一样的”作为定语修饰“价”。
原文“国家四级财政,给1.2亿名老年农民增加一些养老金,这钱是可以拿的出的。”
审核“的”字误用。应该用“得”。“得出的”作为动词“拿”的补足语。
不规范的成语使用
不规范的成语使用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精炼的语句,表达无限丰富的情感与思想。但是,成语往往是有出处、有典故的,其用字和含义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肆意妄为。
原文“就这两个月少点,因为兰县长住院动手术。”驾驶员陈邦清眼泪婆娑。
审核“眼泪婆娑”系“泪眼婆娑”之误。泪眼,含泪的眼睛;婆娑,起舞的样子。“泪眼婆娑”形容的是忽闪忽闪的含泪的眼睛,而不是流出的眼泪。
原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4天时间就完成了集中移坟,腾出土地78亩。
审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是:用道理让他明白,用感情打动他。反过来说,不合逻辑。
不当的词语缩略
不当的词语缩略
为了精炼语言,减少字数,新闻报道中常常会使用缩略语,尤其在标题中。但是,缩略语使用不当,往往会给受众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麻烦。
原文在“头七”的时候,根据是否举行国家悼会,进行适度的《七日祭》策划。
审核不当缩略,意思不明。“悼会”是什么意思?“追悼会”?“哀悼日”?
原文盼适降设分所标准。
审核“适降”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得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盼望适当降低设立分所的标准”,但缩略后让人不知所云。
生造的词语或表达
生造的词语或表达
这一类错误尽管数量不多,但其对语言的危害不容小觑。
原文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审核“回圜”是什么意思?遍查词典不得。

3 直接引语使用不当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新闻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表达方式,直接引语是作者引用的采访对象所说的话,间接引语是作者复述的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直接引语必须以双引号标示,以表明所引的话是采访对象的原话,而不是作者的概括或整理;间接引语则不用双引号标示,是作者对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的复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完整、准确地引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反对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进行加工和整理。
我们知道,说话都是个体性的,很少有多个人同时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过诸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众人纷纷表示”这样的表达。很显然,这是经作者加工过的引语,不能被当作直接引语使用。这个问题在新闻教育界反复说了多年,实践中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类似错误仍然不绝如缕。本次审核时,这样的问题就不在少数。例如:
原文当地村民纷纷围上来反映:“邓正加……”
原文总队的官兵说:“我们的司令员,哪里有重大任务……”
另一方面,有些作品该用直接引语时却不用。比如下例:
原文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审核这一段人称混乱。如要用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他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女孩能支持他。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如要用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4 代词的误用
所谓“代词”,即指代某人、某事、某物的词。通常又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新闻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的反映,代词自然也就少不了。本次审核发现,代词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人称代词上,常见的有:指代不明,指代错误和指代不统一。
原文4月18日是米热古丽·玉素甫的24岁生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的心中一定有个让她魂牵梦萦的“白马王子”,日渐年老的父母,还等着为他披上嫁衣,看着她幸福地生活。
审核人称代词指代错误。“他”应为“她”。
原文王福顺表示,由于当时腿麻得走不动了,我干脆花钱去澡堂子泡了个澡,足足在热水池里泡了一个多小时,这一烫管老了用了。而由于怕媳妇惦记,至今他没有告诉媳妇事情真相,只说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
审核人称代词使用错误。“我”应为“他”。

5 数字单位缺失

鉴于日常新闻报道中数字的用法比较混乱,本次审核时专门给每一位审核委员复印了一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以便参照执行。但是,审核过程中发现,根本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的话,过不了“数字关”的作品会更多。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规定对一些阿拉伯数字与文字数字混用的表述一律不记为错误。比如,“1.7万”写作“1万7千”,“三万多”写作“3万多”等。但数字单位缺失仍然要记为错误。
原文……并于2007回北京创立了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审核数字后面缺失“年”字。
原文市场化企业欲贷款1000万。
审核数字后面缺失单位“元”。

6 词语搭配不当
词语搭配不当,指的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缺乏合理性,即将意义上不能组合在一起的词语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比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之间。也有的是一个句子中部分搭配不当。
原文……还帮他解决了大棚黄瓜苗白粉病的生产难题。
审核词语搭配不当。“白粉病”不能与“生产”搭配。应改为“白粉病的防治难题”。
原文海监84船对其进行喊话宣誓主权。
审核词语搭配不当。“宣誓”是名词,不能作为动词与“主权”搭配,应改为“宣示”。


7 词语重复
词语重复是指同一个词语在句子中没有必要地重复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不认真、不仔细造成的。
原文检索了所有年份、所有类型的法律法律规范、部门规章,均已找不到有《电、热价格》的存在。
审核“法律”一词重复,删去一个。

8 句子成分缺失
句子成分缺失,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缺少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从而导致意思表达不清。
原文如此环境,让今年四季度小企业关门、跑路的情况一再出现。
审核句子成分缺失,“跑路”前应该加主语“老板”。
原文对航空公司而言,即便受“诈弹”影响还未起飞,只需要重新对旅客进行安检,并对机舱进行清仓检查,也要因为推迟起飞时间承受运营损失。
审核句子成分缺失,“还未起飞”前应该加上主语“飞机”。

9 语句杂糅
语句杂糅,指的是本来应该分成两句或多句说的话,一股脑儿地被糅进了一个句子里,结果造成了意思表达不清,语义不明。
原文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审核这一段将两个句子合并为一句,是语句杂糅的病句。如果想用一句表达,应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的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或者分成两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她所忙着的这些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10 硬凑句式
硬凑句式,指的是为了使多个句子在字数上相等、在形式上一致,而不顾及其意义和词性,人为地往一起凑。这个错误常见于报纸的小标题。
原文他回忆……,他真相……,他执着……,他现状……
审核为了与“他回忆……”、“他执着……”在句式上保持一致,生造了“他真相……”、“他现状……”,把名词当动词用,不符合语法规范。(新闻战线11月刊)

来源:刘韧LR(搜狐号)
链接:https://m.sohu.com/a/238365567_100189011


编辑:邓秋雨


1402#
 楼主| 发表于 2022-5-21 00:40: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47)

纠缠 jiūchán 现时 xiànshí 现世 xiànshì

(一)
2022年5月20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牧场记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一位瘦小的牧民,纠缠着双腿,从暗绿色的树丛中慢腾腾地走过来。”这个句子中的“纠缠”一词使用有误。
“纠缠”的意思是缠绕在一起,这个词的使用对象既可以是具象事物,如“一团乱麻纠缠着 难以理清”,又可以是抽象事物,如“问题纠缠复杂”;又指搅扰,找人麻烦,如“纠缠不休”。句中“纠缠”的使用对象是“双腿”,而“双腿”是一个具象的事物,那么它的意思就是绕在一起。但是,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一位瘦小的牧民”在“慢腾腾地走过来”时的行为状态,而按通常理解,当行为主体把“双腿”绕在一起的时候,他是不能走路的。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行为主体“一位瘦小的牧民”其时喝过了酒而且有点多,通常状况下这样的人走路有可能不平稳,句中要描写的应该是这种状态,但“纠缠”的词义不合。
可以把“纠缠”改为“蹒跚”“趔趄”之类的词。“蹒跚”形容人走路缓慢、摇摆,“趔趄”形容人走路时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这两个词虽然词义不完全一样,但都可形容人喝多酒后走路的状态,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二)
2020年11月28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一历一世界,每天与文学相遇》。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文豪日历2021》选择的标准是,无论他(她)有没有获得过重要奖项,只要在本民族的文学史上乃至外国文学史上留下过巨大财富或惊鸿一瞥,只要作品既与现时的生活纠缠又超脱于现世的世界。”句中的“现时”“纠缠”“现世”等3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现时”和“现世”。“现时”指的是现在,此刻;“现世”指的是这一辈子,当世。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通常来说,作者使用“现时”和“现世”,指的是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时间或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时代。句中的“现时”和“现世”,分别修饰“生活”和“世界”,这就表明这个“生活”和“世界”应该是作者写引语所出这篇文章时的时间或他所处的时代。但是,句中说的是“本民族的文学史上”和“外国文学史”上的“作品”,按通常理解,要求一个“作品”能够反映作者写作引语所出这篇文章时的“生活”和“世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不考虑科幻等未来题材的作品),也不是作者要表示的真实意思。作者要说的是“作品”能够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况,“现时”和“现世”都不合词义。
再看“纠缠”。“纠缠”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于具有负面性的对象,表示作者对使用对象的反感。句中“纠缠”的使用对象是“本民族的文学史上”和“外国文学史”上的“作品”,但作者对此并无反感的意思,使用“纠缠”,与句中的情感色彩不合。
“现时”和“现世”都可改为“现实”。“现实”意为符合客观情况,用于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则表示作品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用于句中是合适的。对“纠缠”的修改,可以把“与现实的生活纠缠”(其中“现实”是对“现时”的修改)改为“反映现实生活”之类的话语。综合而言,对这3个词的修改,可以把“只要作品既与现时的生活纠缠又超脱于现世的世界”改为“只要作品既反映现实生活又超脱于现实世界”。
另外,句中“他(她)”的写法是不规范的,人称代词“他”固然可指代男性,但还可指代性别不明或没有必要区分性别的人,句中指的是“文豪”,这当然有男性也有女性,但在句中语境下没有必要区分,用“他”即可。

编辑:邓秋雨

140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1 23:43: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48)

蜻蜓点水 qīngtíng-diănshuǐ

2022年5月20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墨西哥城的邮局和图书馆》,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管中窥豹,这座现代化的很有时尚感的图书馆,蜻蜓点水似的让墨西哥人求新探索的精神清晰显现。”这个句子中的“蜻蜓点水”使用有误。
“蜻蜓点水”比喻只是轻微地触及事物的表面,形容做事肤浅不深入。“蜻蜓点水”是一个成语,含有贬义,一般用来表示对使用对象的批评。句中“蜻蜓点水”的使用对象是“这座现代化的很有时尚感的图书馆”,作者认为它能够“让墨西哥人求新探索的精神清晰显现”,从整个句子的语境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座……图书馆”是充满好感并持有肯定态度的。在这种语境下,“蜻蜓点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句中使用“蜻蜓点水”,是想通过比喻的手段,来称赞“这座……图书馆”对于人们认识“墨西哥人求新探索的精神”的重要作用。但句中已经有另一个成语“管中窥豹”表示了这个意思,没有必要在同一个句子另外的地方再表示同样的意思,而使用了一个表示贬义的成语,造成全句情感错乱,更是没有必要。因此,可以把“蜻蜓点水”连同其后面的“似的”一起删去。

编辑:邓秋雨

1404#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3:41: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49)

插画 chāhuà

2022年5月22日《光明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让色彩为节气“代言”》。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光明日报官方微博自2020年起推出‘画说24节气’系列插画专栏,从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出发,结合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图景,用一幅幅插画传递出时光流转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这个句子中两处用到的“插画”一词,都存在使用错误。
“插画”即插图,即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画。“插画”是一种图画,但它从呈现形式上看并不是独立的样式,它的出现需要配合文字,脱离了文字单独出现的图画,通常就不能叫“插画”(有的“插画”会在日后的某个场合单独出现,但它最初出现的时候只能跟随文字)。句中说的“插画”,指的是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制作的单幅画,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说明某个文章的内容,并且跟随文章而出现的,而是一种独立的样式,“插画”的词义与句中所叙述的内容不合。
可以把“插画”改为“图画”或“画”。“图画”是个覆盖内容很广的概念,各种画的表现样式都可包括在内,用于句中是合适的。“画”是一个单音词,其意思和“图画”基本一致,用在句中也是可以的。要注意的是,“插画”在句中有两处用到,都需要修改。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姨“插画”解释为“艺术性的插图”,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按这个释义,“插画”就成了“插图”的一种,但实际上“插画”和“插图”是一对异形同义词,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插画”(或者说“插图”)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更多运用于文学体作品(如小说中根据故事情节配上的图画),“插画”确实带有一定的艺术创造的性质;另一类更多地运用于科技体作品(如专科词典中对某个专科词在作出释义时配上的图画),“插画”通常不允许画画者自由发挥,而是要求严格按照这个专科词所指实物的实体作出绘制。但这种分类并不等于文学体作品中的图画必须称为“插画”,而科技体作品中的图画必须称为“插图”,实际上这两者是可以混着称呼的。因此,《现汉》对“插画”的释义不准确,需要修改。
编辑:邓秋雨

1405#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10:00: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50)
低迷 dīmí 吸附 xīfù

(一)

2022年5月22日《今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情趣、嗜好与修为》。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庸俗情趣则喻示着平庸、鄙俗、低迷、消极、灰色的生活态度,表明一个人在世俗吸附和诱惑面前,耽于安逸、贪图享乐,精神颓废,最终则可能走向堕落甚至陷入犯罪的深渊。”句中的“低迷”和“吸附”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低迷”。“低迷”指的是情绪低落,不景气。“低迷”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市场以及商品价格的景气度等。句中的“低迷”表示人的情绪低落,这本是可以的,但它与“平庸”“鄙俗”“消极”“灰色”等连用在一起,表示一个人“耽于安逸、贪图享乐,精神颓废”的生活状况,这超出了“低迷”的词义。“平庸”等其他几个词,指的是人在日常中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通常不大能够改变,因此可以这样用;但“低迷”是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的一种心理反应,随着不如意的事情消除或淡忘,这种心理反应能够改变,因此它并不反映人的“生活态度”。“低迷”并不是一种缺点,将其归为“耽于安逸、贪图享乐,精神颓废”,不合其词义。

再看“吸附”。“吸附”意为某些物体把其他物质吸过来使附着在自己的表面,如磁铁(吸铁石)可以对铁产生吸附作用,活性炭可以对毒气和液体中的杂质产生吸附作用。“吸附”所描写的行为,通常都有具象性。句中的“吸附”,说的是“世俗”对人所产生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能为人的肉眼所见,具有抽象性,因此“吸附”的使用不合适。

对于“低迷”的修改,考虑到句中已有“平庸”“鄙俗”“消极”“灰色”这几个词来反映一个人在“庸俗情趣”下的“生活态度”的各种表现,这已经足够了,因此可以考虑把“低迷”删去。如果一定要改,可以改为“低俗”之类的词,但与“鄙俗”存在词义重复,没有必要了。对“吸附”,则可改为“吸引”。“吸引”指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等引到自己这方面来,它的使用对象大多为具有抽象性的事物,适合句中需要。

(二)

2021年5月17日《长江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周三再迎强降水天气请注意防范》。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要提醒大家的是,受到冷空气南下影响,北风到来,本周前半段气温比较低迷,昼夜温差大,建议出门穿长袖或着带一件外套为宜。”句中“低迷”一词使用不妥。

“低迷”的使用对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人的活动,如“人气低迷”;二是市场的景气度,如“股价走势低迷”。句中的“低迷”,其使用对象是“气温”,但“气温”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无关,也不是景气度的表现,因此“低迷”不能适用。

可以把“低迷”改为“低”。“低”作为一个形容词,它通常表示与“高”形成对立的内容,可以适用的对象很广。而“低迷”之类的词,是从“低”这个相对广泛的语义场细分出来的,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这固然是汉语词汇细密化的一种趋势,但也给词语运用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句中的“或着”是“或者”之误,也需要改正。

编辑:陶鹏辉

1406#
 楼主| 发表于 2022-5-29 22:56: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51)
豁然开朗 huòrán-kāilăng

2022年5月23日《新民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半墙上的木香花》。文中写道:“在封控的日子里,足不出户的我,除了电视、书籍的相伴外,有些闲暇无法打发,因此,露台成了我每天休憩不二的选择。在那里,由于木香的陪伴,我豁然开朗,神清气爽。”句中的“豁然开朗”使用有误。

“豁然开朗”的意思是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通常用来比喻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换一种思考路径或受到旁人指点后突然明白和领悟了的情况。“豁然开朗”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说的不是人的身体感觉,而是人在思维、情绪上的一种变化。文中说的是因为受到“木香”的熏陶,行为主体“我”身体感到很舒服,和与其并列的另一个成语“神清气爽”一样,描写的都是“我”的身体感觉,但“豁然开朗”的语义与此不合,不适合在文中使用。

修改“豁然开朗”,要求用一个和“神清气爽”一样描写人的身体感觉的词语来替换它,同时要求用于替换的词语不能与“神清气爽”产生语意重复。在这方面,可以选择使用的词语并不少,如“心情舒畅”“身体放松”之类,都是可以的。
编辑:陶鹏辉

1407#
 楼主| 发表于 2022-5-29 23:2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52)
字迹 zìjì

(一)
2022年5月24日《今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千里去还一字情》。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我把孙犁的这幅墨宝高高举起,韩大星照了相片,还为我写下字迹,言称书法作品中‘见有我昔年旧刻“幻华室”’。”这个句子中的“字迹”一词使用有误。
“字迹”的意思是文字留下的痕迹,如“字迹模糊”“字迹清晰”。句中说的情况是“韩大星”为“我”用文字写下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字迹”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字迹”改为“说明”之类的词。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我”拥有“这幅墨宝”,但对其真伪存在争议,“韩大星”则为“我”写下有关的解释文字,为“这幅墨宝”的真实性提供证据。根据这个意思,把“字迹”改为“说明”是合适的。

(二)

2020年11月3日《新民晚报》第18版刊登文章《是非曲直终须论》。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这些评论中,苏东坡首先是个大好人,可以让人拿他的字迹去换羊肉、帮人家画扇子卖钱还债,等等……”。句中的“字迹”一词使用有误。
“字迹”指文字的痕迹。句中说的是“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字迹”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字迹”改为“字”。“字”有一个意思指书法作品,句中说的是“苏东坡”让人拿他写下的书法作品“换羊肉”,改为“字”是合适的。

编辑:陶鹏辉

1408#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0:2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校知识 | 易混淆词语解析

【包含】里面含有(多用于抽象事物):这一成果包含着许多人的心血。
【包涵】客套话,表示请求原谅:招待不周,请诸位多多包涵!

【暴发】①突然而猛然的发生:暴发传染病。②突然发财或得势:暴发户。
【爆发】①火山内的岩浆、气体等突然猛烈冲出地表,向四外喷溢:火山爆发。②突然而猛烈地发生、发作:爆发革命。
用法提示:“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

【必须】一定要;表示事实上、情理上必要:冬泳之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
【必需】一定得有;不可缺少:阳光为庄稼生长所必需。
用法提示:“必须”是副词,强调某种事情一定得这样做;“必需”是动词,强调某种事物特别需要。
【标明】用文字或符号标记出来,让人知道:标明价格。
【表明】标示清楚;明白地表示:表明立场。

【本义】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本”的本义是指草木的根或茎干。
【本意】原来的想法或打算:我本意是为他好,没想到他竟误会了。

【不齿】不与并列;不视为同类。表示极端瞧不起:为人所不齿。
【不耻】指不以……为耻:不耻下问。
C

【长年】①整年:从年初到岁尾,他们长年坚守在边防哨卡上。②多年;长期:长年在外打工。
【常年】①一般的年份:今年的产量比常年多。②一年到头;每年:守岛的官兵常年以岛为家。
用法提示:“常年”表示年年;“长年”表示相对的时间段长。

【成规】现成的或沿袭下来的规章制度、规矩或办法:有成规可依。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规矩或办法:打破陈规。
用法提示:“成规”是过去通行,现在仍使用的规章制度,中性词;“陈规”是旧的、过时的规章制度,贬义词。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故意改动或曲解(理论、政策等):篡改历史。
【窜改】改动文字(多用于贬义):这份文件是经人窜改过的。
用法提示:“篡改”的对象多是理论、政策、主张等重大的、抽象的事物,语意较重;“窜改”的对象多是文章、古籍、成语等具体的语言文字上的改动,语意较轻。

【出身】①指重要的学历或资历:他是黄埔出身。②由个人早期经历或家庭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某种身份:贫农出身。③具有某种由个人早期经历或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的身份:他出身于贫农家庭。
【出生】胎儿从母体中生出:他是哪年出生的?
用法提示:“出生”侧重于自然属性,与生的时间、地点等相联系;“出身”侧重于社会属性,与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有关,如“农民出身” “学生出身”。

【残败】(草木、景物等)残破衰败:秋风肃杀,草木残败。
【惨败】惨重地失败:这次围棋对抗赛,对方惨败。

D

【大意】大概的或主要的意思:段落大意。
【大义】正义;大道理:徇私情而忘大义。

【定金】履行合同的保证金。一方当事人为保证履行合同而先行付给对方的款项,具有法律效力,对收与付的双方都形成约束。(也说定钱。)
【订金】预付的部分货款,有某种承诺的意思,但在法律上不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

E

【遏止】阻止:遏止病毒。
【遏制】制止或控制:遏制通货膨胀。

F

【发奋】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奋向上。
【发愤】痛下决心,积极努力:发愤苦读。

【法治】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式(跟“人治”相区别):实行法治。
【法制】指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建立法制社会。

【反应】①有机体受到刺激而产生相应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过敏反应。②事情发生后在人们中间引起的意见或行动:反应良好。
【反映】①反照出人或物体的形象;比喻显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湖面反映出宝塔的倒影。②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报告情况或问题:把群众的意见反映给市政府。

【妨碍】阻碍;干扰:妨碍交通。
【妨害】损害;有害于:妨害团结。

【仿造】仿照已有的样式制造:按原样仿造。
【仿照】模仿别人的做法或现成的样式(做):仿照执行。

【分辨】区分;辨别:分辨好人坏人。
【分辩】为消除误会或指责而说明事实真相:不能只许你批评,不许别人分辩。

【伏法】罪犯依法被处决:抢劫杀人犯已于昨日伏法。
【服法】服从法院的判决:罪犯表示服法,不再上诉。

【富裕】(财物)丰富;充裕:生活富裕。
【富余】多余出来:富余两个人。

G

【工夫】①(做事)所耗费的时间或精力:白费工夫。②空闲时间:我没有工夫去看戏。③〈口〉一段时间;时候:我刚参加工作那工夫,社会经验很少。
【功夫】本领,技能;特指武术方面的本领、技能:他的画很见功夫。

【雇用】出钱让人做事:雇用民工。
【雇佣】出钱雇用劳动力等:雇佣兵。

【勾通】勾结串通:恶势力相互勾通,扰乱社会治安。
【沟通】使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交流、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提高沟通。
用法提示:“勾通”是贬义的,只用于人;“沟通”是中性的,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

【贯串】从头到尾地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贯串工作的全过程。
【贯穿】穿过;连通:京广铁路贯穿大江南北。

【灌注】①把液体灌进(模具等):把铁水灌注到模型里。②比喻把心血、精力等集中投入某事业:恪尽职守,把全部精力灌注于本职工作。
【贯注】①(精神、精力等)集中到一点上:全神贯注。②(说话或行文)连贯:一气呵成,前后贯注。

H

【涣然】比喻疑难或误会全部消除:涣然冰释。
【焕然】形容有光彩:焕然一新。

J

【棘手】扎手,形容事情难办:治疗这种病,是医学界棘手的难题。
【辣手】①狠毒的手段:他心地善良,不会用辣手整人。②形容事情难办;棘手:这会儿碰上了辣手的事。

【急流】速度很快的水流:急流勇进。
【激流】水势猛、流速快的水流:激流险滩。

【简洁】简明扼要,干净利索:文字简洁,没有废话。
【简捷】①(言行)直率,爽快:她为人爽快,说话也很简捷。②简便快捷:选一种简捷的办法。

【坚苦】坚忍刻苦:向恶势力作坚苦的抗争。
【艰苦】艰难困苦:艰苦创业。
用法提示:“坚苦”多指主观状态;“艰苦”多指客观环境。

【检察】考察;特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检察案情。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细心查看:检查卫生。

【间隙】未被利用的时间或空间:抓紧训练间隙学习文化。
【间歇】(连续的动作或变化)每隔一定时间停顿一下:间歇性痉挛。

【娇气】性格脆弱,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这孩子太娇气,说他两句就受不了。
【骄气】骄傲的作风:骄气十足。

【截止】到某一时间之后不再继续:报名到30日截止。
【截至】截到(某时限)为界:全市上网人数截至今年12月31日共89,216人。
用法提示:“截止”表示事情到某一时间停止,不再继续;“截至”表示事情以某一时间为界,未必停止,还可继续。

【界限】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划清敌我界限。
【界线】两个地区之间分界的线:两国边境的界线是河流与航道的中心线。

【接收】收受;接纳;吸收:接收信号。
【接受】领受;采纳:接受礼物。
用法提示:一“接受”是应承他人所施予的行为或要求,对象多是抽象事物;“接收”一般是为了使用、管理等目的而收下,对象多是具体事物或人。二“接受”多带被动意味;“接收”所指的动作行为多带主动意味。

【经心】留意;放在心上:漫不经心。
【精心】特别用心;非常小心:精心护理。
用法提示:“经心”是动词,强调放在心上,“精心”是形容词,强调心细的程度。

【精致】精巧周密:精致的手表。
【精制】精工制作:这是景德镇精制的瓷器。

【巨变】发生巨大的变化:山乡巨变。
【剧变】剧烈变化:局势剧变。

K

【考察】①到现场观察了解:考察冰川。②深入推求研究:考察土地沙化的成因。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查看评定:考查工作成绩。
用法提示
“考察”侧重对事物的观察了解;“考查”侧重检查评定。

【宽待】宽厚对待;从宽处理:宽待俘虏。
【宽贷】宽恕:对首恶分子,决不宽贷。

【连接】相互衔接:这两段文字连接得很紧凑。
【联结】联系结合(在一起):把他们母子联结起来的是亲情。

L

【流连】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
【留恋】舍不得离开;不忍舍弃:留恋故乡。
用法提示:“流连”指受吸引而不愿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留恋”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对象通常指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

M

【蒙眬】①形容两眼半睁半闭,昏昏欲睡的样子:醉眼蒙眬。②形容景象模糊不清:眼前蒙眬一片。
【朦胧】月光不明:月色朦胧。

【勉力】努力,尽量多地使出力气:勉力进取。
【勉励】劝勉;鼓励:少批评,多勉励。

【牟取】谋取(多指不正当的):牟取暴利。
【谋取】想办法取得:谋取幸福。
用法提示:“牟取”是贬义词;“谋取”是中性词。

N

【年青】比喻充满活力和朝气:他有一颗年青的心。
【年轻】指人年纪不大,也指国家、组织等成立不久;相比之下年纪小:他才20岁,很年轻。
用法提示:“年青”和“年轻”的主要区别在于“年轻”可用于比较,而“年青”不可以。

P

【旁征】广泛地搜集:旁征博引。
【旁证】直接证据以外的其他证据:提供旁证。

Q

【期望】等待和希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母亲期望游子早日归来。
【企望】同希望。如翘首企望。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这一切启示我们,艺术贵在创新。
【启事】一种应用文体,为了说明某事而公开发表的文字,多采用登报或张贴等方式:寻人启事。

【权力】①政治方面的强制力量:权力机关。②(个人或机构)在职责范围内的领导和支配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审判的权力。
【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跟“义务”相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用法提示:“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利益;“权力”是国家、公众或上级赋予的职权、强制力。

R

【溶化】(固体)溶解在液体里:用水将小苏打溶化。

【熔化】熔解,固态物质吸热到一定程度最终由固态变为液态:铁熔化为铁水。

【融化】(冰、雪等)受热变为液体:河里的冰开始融化了。

用法提示:三者适用对象不同。“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融化”指冰雪受热化成液体;“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而变成液体状态或胶体状态。

S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擅长绘画。
【善于】(在某方面)擅长:善于学习,善于思考。
用法提示:“擅长”仅指有某种技能;“善于”的适用范围较宽泛。

【声明】公开表明态度或说明事实真相:声明我方立场。
【申明】郑重地陈述和说明:申明我方立场。
用法提示:声明”侧重于公开宣布;“申明”侧重于申说解释。

【什物】泛指家庭日用的各种器物:什物架。
【实物】①(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物品:送钱还不如送点儿实物。②真实而具体的东西:陈列许多实物和照片。

【实足】确实;足数的:实足睡了8个小时。
【十足】十分充足:勇气十足。
用法提示:“十足”强调“充分”“充足”。

【实行】用行动去实现:实行计划生育。
【施行】①法令、规章制度等公布后生效;执行:自公布之日起施行。②按照某种办法或方式去实行:施行扶贫措施。
用法提示:“施行”着重于执行,强调严格按照要求去实施,较严肃、庄重;“实行”着重于实现,强调把谋划好的东西变为现实。

【侍候】伺候;照料:侍候公婆。
【伺候】供人使唤;照料:伺候主人。
用法提示:“伺候”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侍候”的对象是人。

【熟悉】清楚地知道:我熟悉这个人。
【熟习】熟练掌握(某项业务或技术):熟习行政工作。

【授奖】颁发奖品、奖金或奖状:授奖大会。
【受奖】受到奖励:因功受奖。

【收集】收拢聚集:收集素材。
【搜集】搜寻汇集:搜集资料。
用法提示:“收集”侧重指将分散的东西收在一起;“搜集”侧重指将难以找到的东西收在一起。

【树立】建立:树立良好形象。
【竖立】把长形物体垂直地立在地上或把其中一段埋在地下:把柱子竖立起来。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没外人,大家随意吧。
【遂意】遂心:生活很不遂意。

T

【停止】不再进行或不再实行:停止供电。
【停滞】因受阻而不继续前进: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推脱】推卸;开脱:推脱罪责。
【推托】借故拒绝或推辞:他推托有事,不来了。
用法提示:“推托”的对象是指别人请求的事,一般跟拒绝或推辞的理由相搭配;“推脱”的对象是跟自己有关的事,一般跟“责任”“错误”等搭配。

【题材】文艺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历史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体裁】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形式类别。如文章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应用文等;文学作品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W

【委曲】勉强迁就:委曲求全。
【委屈】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指责而心中难受:奖金被扣,她感到委屈。
用法提示:“委屈”表示一种心情;“委曲”是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

【违反】不遵守或不符合(原则、规章、制度等):违反客观规律。
【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违犯治安管理条例。

【侮蔑】侮辱,蔑视:受人侮蔑。
【诬蔑】捏造事实,诋毁他人的声誉:造谣生事,诬蔑他人。

X

【鲜明】①(色彩)鲜亮醒目:颜色鲜明。②明确;毫不含糊:态度鲜明。
【显明】清楚明白;显而易见:对比显明。

【心酸】因悲痛而内心酸楚:令人心酸。
【辛酸】又辣又酸。比喻痛苦和悲伤:一部辛酸的近代史。

【效力】①效劳:为国效力。②事物产生的积极作用:这番话很有效力。
【效率】获得的劳动效果与所消耗的劳动量的比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生产效率。

【消失】隐去,失踪;事物或事物的功能不再存在:飞机消失在云层里。
【消逝】(时间)过去;(事物)消失:激情在逐渐消逝。

【协调】和谐适宜:各部门的工作很协调。
【谐调】和谐;协调:谐调的舞步。

【须要】一定要;必须要:做这种大手术须要特别细心。
【需要】①要求得到;应该有:需要经费。②对事物的欲望、要求:满足需要。
用法提示:“须要”只能用在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语之前,没有名词性用法;“需要”可带名词性、动词性宾语,有名词性用法。如“我需要她帮忙” “这是出于工作的需要” “这正是我需要的东西”都不能换用“须要”。

【喧腾】喧闹沸腾:喜讯一宣布,整个大礼堂一片喧腾。
【暄腾】松软:瞧这发糕多暄腾!

【玄乎】虚幻不实;捉摸不透:他越说越玄乎,没人信。
【悬乎】不牢靠;危险:这门亲事有点儿悬乎。

【学历】求学的经历,多指最终毕业或肄业于哪一级的学校:大学本科学历。
【学力】指实际达到的文化程度或学术造诣:同等学力。

Y

【压制】强力限制或制止;抑制:不能压制公平竞争。
【抑制】压抑;控制:抑制自己的感情。

【一班】一群:一班人马。
【一斑】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厂家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一齐】表示不同主体同时发出一致的行为或同一主体同时发出几种不同的行为:产量和质量一齐抓。
【一起】①同一处所;一块儿:你们两个站在一起。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同一地点或合到一处:我们一起学习了四年。
用法提示:“一起”侧重表示空间上的“一同、一块儿”,如“大家一起想办法”;“一齐”侧重表示时间上的“同时”,如“一齐高呼”。

【一身】①浑身上下:一身武艺。②一个人:孑然一身。
【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时间;有时夸张地表示生命途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生坎坷。

【预定】预先确定或约定:这件事预定下个月开会研究。
【预订】预先订购或订租:预订火车票。

【义气】看重情谊而替人担当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重义气。
【意气】①志向、趣味和性情:意气相投。②意志和气概:直抒胸中意气。③偏激、冲动的情绪:纯属个人意气。

Z

【振动】物理学指物体以某一空间位置为中心不断往复运动,如钟摆、音叉、琴弦等的运动。
【震动】①受外力的影响而颤动:窗户震动了一下。②(重大事情)引起强烈反响:这场海啸震动了全世界。

【蒸气】液体汽化或某些固体升华而成的气态物质。
【蒸汽】水蒸气。
用法提示:“蒸汽”只指水蒸气;“蒸气”包括水蒸气、汞蒸气、碘蒸气等多种。

【直接】不经过中间环节的(跟“间接”相对):直接办理。
【直截】干脆爽快:直截了当。

【治服】治理使驯服:治服沙尘暴。
【制服】用强力压制使驯顺或服从:烈马被制服了。

【制订】创制;拟订:制订计划。
【制定】确定(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等):制定方针政策。
用法提示:“制订”侧重于拟制的过程,“制定”侧重于最终确定。

【质疑】提出疑问,要求解答:这个规定的合法性遭到质疑。
【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毋庸置疑。

【置备】备办;购置:置备原材料。
【制备】工业上指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制造并取得:制备试剂。

【衷心】发自内心的:衷心祝愿。
【忠心】忠诚的心:忠心耿耿。

【终身】①一辈子;一生:终身受益。②指婚姻大事:私订终身。
【终生】一辈子;从生到死:终生相爱。
用法提示:“终身”强调直至生命结束,多指生活方面的事情,如“终身受益” “终身大事”;“终生”指一辈子,多指事业或工作,如“终生从教”“奋斗终生”。

【中止】事情没有完成就中途停止:中止谈判。
【终止】结束;停止:裁判终止了比赛。
用法提示:“中止”是指事情进行中因故停止;“终止”是指事情终了或结束后停止。

【作客】①到亲友家拜访:到朋友家作客。②寄居异地:异乡作客多年。
【做客】也指到亲友家拜访,现一般写作“作客”。

来源:编辑课堂(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1409#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0:35: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53)
仓储 cāngchŭ

2022年5月25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清静的“蜃庐”》。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到过这个地方的人,现场观察,其实就是一个地下仓储。”句中的“仓储”一词使用有误。

“仓储”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用仓库储存,如“粮食已仓储完毕”;作名词用时指仓库储存的物资,如“仓储充足”。句中的“仓储”用为名词,但用为名词的“仓储”指的是仓库中的物资,而句中说的意思是储存物资的建筑物,即仓库,这不合“仓储”的词义。

应该把“仓储”改为“仓库”。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仓储”的释义只给出了其动词义“用仓库储存”,未给出名词义。实际上,在“仓储”的使用中,更常用的是其名词义,其动词义反而用得较少。因此,《现汉》应该把“仓储”的名词义补上。另外,《现汉》为“仓储”的动词义提供了两条书证,即“~超市∣~物资”,其中的“仓储超市”在搭配上是不合事理的,不应该成为词典的书证,也应删去。

编辑:陶鹏辉

1410#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08:2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54)
集大成 jídàchéng

2022年5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国防部:美方是霸凌行为始作俑者和集大成者”。这个标题中的“集大成”一词使用有误。

“集大成”的意思是集中某类事物各个方面的成就而达到完备的程度。“集大成”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具有正面性质的人或事物,作者(言说者)对其有肯定的态度,如“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就表明作者对“贝多芬”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其具有正面性,因此可以使用“集大成”。上述标题中的“集大成”,使用对象是“霸凌行为”,但“霸凌行为”在社会价值观中具有负面性,句中的言说者“国防部”对此也持否定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集大成”的使用不合句中语境,使情感表达受到了损害。

可以把“集大成者”改为“藏污纳垢者”之类的话语。“藏污纳垢”表示把各种坏的、肮脏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藏污纳垢者”就是这样做的人,含有贬义,用这个词语来指“霸凌行为”,符合句中言说者“国防部”对此的否定性态度,因此是合适使用的。

需要注意的是,“集大成”之所以出现使用错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与前面的“始作俑”并列,言说者希望用字数相等的“始作俑者”和“集大成者”的并列来达成一种句式上的整齐效果,却忽视了这两者不同的感情色彩。在准确运用词语和追求语句的修辞效果之间,准确运用词语始终应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此基础上的修辞努力才是合适的。如果为了某种修辞效果而损害词语准确运用,所谓的修辞效果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