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诗词创作、品鉴水平,你需要看这本书! 梨花体、乌青体、羊羔体…… 都在诗坛留下过“传说”,这是现代诗歌的新格、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穷途末路”“走火入魔”? 现代诗是目前诗坛的绝对主流,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寻求发展的坦途……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是世界所公认的。诗深深地渗进了我们的血液中,描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春秋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这是古代的农民的写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 这是古代爱情的写照。 但古代的诗词体裁,在今天还有活路么?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这个问题就有过大讨论。胡适很早就提倡白话诗的写作,并率先实践写了《两只蝴蝶》发表。 民国时期不少人开始反对古体诗,如鲁迅、闻一多等,闻一多将古诗写作比作“戴着镣铐跳舞”。 但是,古体诗词的寿命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灭绝,闻一多晚年回归了古体诗创作,鲁迅的古体诗写得非常好,是他那个年代的翘楚。我们的伟大领导毛主席也创作了不少古体诗词,展现了革命家胸襟。 在今天,古体诗发展出一些能在各种报纸副刊及一些专业诗刊上的老干体等,老干体也曾在大量出现在各种报纸的副刊和一些专业诗刊上。 那么,今天古体诗是“活着”还是“活好”了? 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诗歌进校园也正成为现实,许多大学里有古诗词创作的专门团体,鲁迅文学奖的评奖中也有古诗词的作品……
一句话:
诗歌发展道路千万条,经实践检验过可行的才是第一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这两首都是唐人写的庐山瀑布的诗,字数都一样。
山川风物一致,但诗人的素质、品性、心态、角度、情怀不一样,呈现的文字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一首是李白写的,大家都很熟悉。
第二首是徐凝写的,“一条界破青山色”,许多人也很赞赏这一句,但苏东坡称之为“恶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中国古代的诗词浩如烟海,以我们有“涯”的人生去读“无涯”之诗,我们需要在诸多的诗歌中,练出一双发现好诗词的“慧眼”。
什么是好诗词??
首先,好的古诗一般是讲规则的。
规则的形成有历史过程,在近体诗如律诗、绝句等成型、成熟之前,诗的规则很简单,就是不用太讲究,但押韵是从《诗经》就开始用的规则。
而唐宋则分别同诗词的高峰了。
要讲究押韵、对偶,要讲四声、平仄。
但是,有规则并不一定就是好诗,关键要看气质。
那么什么是“气质”呢?古诗词的气质是怎么来的呢?
简单说,“气质”就是由题材的选择、感情的表达、意匠的安排,以及诗词创作最高层次——意境的创造这几个方面来形成。
气质要怎么看?最感性的就是,一眼看去,眼前一亮,忍不住脱口而出: “哇!好诗 。”
但只是这样,却没有显出水平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理性来分析了。将以上所列举的条分缕析一番,实践多了,发现好诗的“慧眼”即已练就。
懂得诗词的好坏,是写作诗词好坏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不识好之所以为好,不知坏之所以为坏,如何能写出好诗词呢?
就冲着黄天骥教授是这本书的作者,就要好好读一下这本《诗词创作发凡》了。
黄天骥教授是中山大学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也是古典戏曲研究专家。
黄天骥教授在治学上“破门而出”。
在诗词研究和创作上,师承有“南詹(詹安泰)北夏(夏承焘),一代词宗”“岭南一大家”之美誉詹安泰先生。
在戏曲研究上,师承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既兼王季思先生以治经之法治曲、侧重文献的特长,又具知名编剧和导演董每戡先生侧重舞台的优点。
“带着诗词的眼光去研究戏曲,又带着戏曲的眼光去研究诗词。”
黄天骥教授品鉴元曲和词的新作《读元散曲元明词随笔》。
《诗词创作发凡》中的大家气象、名门视野决定了这本书的水准。 黄天骥教授也是一位“低调”的诗人,诗作不太多,但多是佳作。
黄天骥先生多才多艺,曾指挥过交响乐演奏,所以他创作的古诗词里,以叙事性和音乐性见长的歌行体尤其出色,其中还常常融入舞台表演的现场感。
如《足球吟 寄足球健儿》全诗一气呵成,气势雄奇,让人有站在上帝的视角观看这场足球有感觉。
我国著名现代文学史研究者黄修己先生评价说:
“天骥先生…..的诗词成就更高,在国内已出的一些现代诗词选本里,我常见到他的佳作。在广东,他是诗词界的翘楚。”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写作古诗词的经典之作,薄薄的一册,简明扼要,但篇幅有限,很多细节没有展开。
《诗词创作发凡》从诗词的格律、诗词的体性、感情与题材、意境的创造、诗词的意匠五大篇章来展开,除脉络分明地列清古诗词品鉴和创作的点、面之外,对每个点均有大量实例的分析,并作评鉴。
如上节苏东坡认为徐凝的《瀑布》诗为“恶诗”,即是因为
“无非是它的描绘对象,乃是拾李白之余唾。这一来,他所写的景物便没有了特色。因为,拾人牙慧者,不可能让山川景物贯注自己的个性”。
更为可贵的是,黄天骥先生的《诗词创作发凡》能在诗词写作相关近乎纯粹技术的层面写得引人入胜,让人越读越有兴趣,这实属难得。
例如,先生在讲诗词体性不同时,就举了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杜牧的《清明》有人把它改成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意思完全一样,但韵味完全不同。从节奏看,七绝节奏齐整,构建的是浑然一体的水墨画般的境界,呈现的是迷惘的意态。
一旦改成长短句的词,重点落在了并未充分展现的悲恸上,后面的一问一答变成了满足口腹的白话,一下子诗意就消解掉了。
借助这个生动的例子,读者一下子就能真正明白诗词各有规格各有所适的要点,并且很想立即搞清楚,在自己学习创作之时,应该选用哪个体裁。
如此一来就为后面的绝句、律诗、词、歌行体体裁论述讲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能让读者越学越想学。
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薄新诗爱旧诗!
相信终有一天,作为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格律诗会成为诗坛创作的主流,也将有更多人会坚信“格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支柱”。
来源:浪淘沙诗赛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axRHKJq-FtQHfEKdmTmdw 编辑: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