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1340)
植物 zhíwù 直立 zhílì 长大 zhăngdà
(一)
2022年5月11日《兰州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万物并秀于立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进入立夏,日照增强,气温升高,万物蓬勃生长,尤其在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直立长大。”这个句子中的“植物”“直立”“长大”等3个词使用不准确。 先看“植物”。“植物”是生物的一个大类,区别于动物和微生物。一般有叶绿素,能自己制造营养,多以无机物为养料,大多以种子为生命繁衍,也有以粉孢或枝条扦插等为生命繁衍的。“植物”包含的内容很多,句中说的是需要人“播种”的植物,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农作物。农作物固然是“植物”,但这是植物学上的意义,引语所出全文并不是在探讨植物学,在这样的语境下,使用“植物”一词外延过宽,是不合适的。 再看“直立”。“直立”的意思是笔直地站着或竖着。使用“直立”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使用对象还可以躺卧或坐,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直立”才有意义。句中的“直立”,使用对象是“植物”(这里指农作物),而对农作物来说,如果它是枝干类的,那么它从破土开始就是“直立”的,如果它是藤蔓类的,就永远不会“直立”。句中的“直立”,其使用对象是“春天播种的植物”在“进入立夏”后的状态,但这样的“植物”从其破土开始就是“直立”的,在这种语境下,“直立”的使用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不合适的。 再看“长大”。“长大”意为生长得比原先大。“长大”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或某些高等动物。句中的“长大”,其使用对象是“植物”(这里指农作物),但“植物”的生长一般不以“大”来衡量,“长大”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植物”改为“农作物”或其简称“作物”。“农作物”或“作物”的内涵小于“植物”,在描写句中所述的情景时,比较切合实际,适于使用。“直立”可以删去,“长大”则可改为“长高”。对于“植物”或修改后的“农作物”(包括“作物”)来说,“高”才是其衡量标准,因此使用“长高”是合适的。也可以把“直立长大”一起改为“挺直了腰杆”之类的话语。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用在句中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植物”的释义不够准确。《现汉》释文为:“生物的一大类,这一类生物的细胞多具有细胞壁。一般有叶绿素,多以无机物为养料,没有神经,没有感觉。”这个释文说“植物”是“生物的一大类”是准确的,但鉴于生物的大类分类比较简单,应当在其后加上“区别于动物、微生物”的话语,让使用者对“植物”有一个概貌上的了解。另外,既然“植物”是生物的一个大类,其生命繁衍方式有必要作出介绍,《现汉》释文对此缺漏是不应该的。 另外,《现汉》是一本语文词典,在介绍“植物”这种专科条目时,不必引入太多的专科内容,因为这是使用者不需要的(使用者要了解专科词目更多的内容,应查阅专科词典)。按照这个要求,释文中有关植物细胞壁的叙写,可以删去。词典释义还要做到从肯定面展开,而不宜从否定面展开,按照这个要求,释文中“没有神经,没有感觉”的话语也是不需要的。自然界的泥土、石头、水等事物和人力制造的钢铁、塑料等事物是没有神经和感觉的,但不能称为“植物”,人和动物在死亡后的尸体也没有神经和感觉,也不能称为“植物”。因此,“没有神经,没有感觉”缺少科学性,不是词典释义所需要的语言,应该删去。
(二)
《文汇报》2020年1月10日第5版刊登文章《当好“招商员”和“城市推介员”》。文中写道:“一个城市只有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引来好项目,留住好项目。反之,即使一时留住了也长不大,长大了也会流走。”文中的“长大”以及其衍生体“长不大”使用有误。 “长大”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以及部分高等动物,句中“长大”的使用对象是“项目”,“长大”不能适用。自然,“长不大”也不能适用。 可以把“长大”改为“成熟”之类的词。“成熟”有一个意思是指事物发展到完善的程度,用于句中的“项目”是合适的。“长不大”则应改为“成熟不了”之类的话语。“长大”的内部构词是动补式的,中间可以插入表示否定的成分,但“成熟”的内部构词是动宾式的,要对其加上否定的意思,只能把表示否定的词放在词的前面或后面。
编辑: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