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09:4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徐泓xh
[力推]我见到的新闻学院开学典礼对新生有质量、负责任的讲话! 讲出了新闻学的本质。

@新闻传播学研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吕新雨在2013复旦新闻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详见↓↓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8)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10:31: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被驯化的新闻学院:“复旦模式”的全国推广

与党共建新闻学院,这是正在中国各大高校发生的奇观。
这里的“党”,具体而言指两种机构。一是地方党委宣传部。例如,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新闻学院,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首批10家试点先行的高校还包括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
二是中央媒体,也即党报、党刊、党的喉舌。目前已签约的有两家,一是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的“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不光共建了,连名字都改了,效果非常喜感;二是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好没改名,但北大的牌子还是让这次共建引发议论纷纷。
可以预见的是,如无意外,这一共建浪潮还将继续席卷其他高校的新闻学院,没有谁可以幸免。除了中央媒体、省委宣传部之外,更低层级的宣传部门也已经跃跃欲试——据公开报道,2014年3月14日,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月敏到中国海洋大学商谈共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事宜。
也许用不了多久,与当地高校共建新闻学院就将成为宣传部的常规工作,而有宣传部参与共建则或许会成为建立新闻学院的必要条件。党委宣传部和新闻学院将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宣传部为何要这样做?“灵感”从何而来?其实,2013年12月的一则新华社通稿早已经提供了答案:“中宣部、教育部20日在上海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做法经验,指导10个省市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签署共建协议,推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后备人才。”
简单来说,中宣部要在全国推广“复旦模式”。
到访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人,都会为其气派的大楼所震撼。这栋大楼不仅有教学、办公的作用,更设有颇为豪华的21层“复宣酒店”,既承担培训、会议的职能,也对外营业。酒店的名字已经赤裸裸地揭示了它的性质:复旦与宣传部共建的成果。
从2001年底开始的复宣共建,当然不仅仅是盖一栋楼那么简单,它对整个上海的媒体生态、新闻自由状况的影响十分深远。要理解“复旦模式”的内涵,我们应该将其置于整个上海新闻界的大背景下观察。
在中国新闻界,上海是一座臭名昭著的城市:媒体一心扑在挣钱上,政治上非常温顺,不去碰触敏感题材,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闻作品(《东方早报》的几篇报道是极少的例外)。这种死气沉沉的生态与气氛颇为活跃的北京、广州非常不同。
是什么造就了上海新闻界的温顺,乃至懦弱?有人说,这是上海人的性格所致:精明,自利,小家子气。但是,这样的说法并不足以令人信服。且不论这些性格特征是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单就上海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商业伦理、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交流来说,似乎不应该导致这样的局面。
三位著名的华人传播学者李金铨、何舟和黄煜曾经解答过这个问题。在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们总结了驯服上海新闻界的四大制度因素。
一是媒体集中化。广州的新闻界之所以充满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三家激烈竞争的媒体集团: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本来,上海也有三大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但是,1998年,文汇和新民被要求合并,组建成新的文新传媒。2013年10月,解放又和文汇新民整合重组,于是现在整个上海只有一家上海报业集团。电视领域也是同样,SMG(上海文广)一家独大。
二是由党掌控的精英流动。在上海,几大媒体集团的高管是互相流通的,而这完全由宣传部来任命和指派。在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龚学平(有人称其为上海文化传媒业的“太上皇”)一手扶植下,几大媒体集团几乎完全由其亲信掌控。例如,曾在青海工作二十多年的昔日同学赵凯被其调回上海后,一路升官至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后又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另一个例子是少年成名、年仅35岁就当上SMG总裁的黎瑞刚,他曾在龚学平的手下工作。
三是由党掌控的资源调动。简单来说,媒体挣再多钱都不是自己的,完全要由宣传部来分配。党所能调动的资源也绝不仅仅是钱——气派的复旦新闻学院和复宣酒店就是一个例子。本来,该地块(国定路400号)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所在地,在龚学平的主导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被强令要求搬迁至郊区,给复旦新闻学院腾出地来。
四是打击新闻专业主义。在与上海媒体人的访谈中,几位传播学者发现,一些人私底下表现出对“知识分子良心”,乃至对自由主义的重视,但他们将这些与自己的工作截然分开——“我只是个打工的,党叫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下,追求独立、客观和职业准则的新闻专业主义难以成型。
可以看出,整个上海新闻界,从上层管理到基层工作,从人事任命到资源调配,从新闻教育到新闻实践,已经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党委宣传部是绝对的核心。通过“共建”,新闻学院也被纳入整个系统,成为链条上的一个零件。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进入了上海本地媒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循环。
从中宣部的角度来看,上海这13年来的“复旦模式”,可谓极其成功。如今将其推广至全国,恐怕也是希望在其他地方复制出更多驯服的媒体和媒体人。不过,这一招数能不能在其他地方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还很难说——毕竟,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也有各不相同的宣传长官。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析了各大高校与地方党委宣传部或中央媒体共建新闻学院这一最新趋势背后的动因和逻辑——推广已经“成功”运行13年的“复旦模式”。然而,正如上文末尾所说,想简单地在全国各地复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制驯服的上海媒体、复制上海新闻界的奇葩生态,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实际上,中宣部此番动作的深意想必也并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复制。在整盘大棋中,中宣部、地方宣传部、中央媒体和新闻学院各有所求。那么,在接下来的具体共建中,各方究竟会有哪些动作?学生和老师们身处的教学科研环境会面临怎样的变化?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和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又会受到哪些威胁?
尽管大多数学校的共建工作都还是刚刚起步,甚至还未起步,但从公开信息中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新鲜
在北大与新华社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通稿中,最扎眼的词莫过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回过头去看去年底中宣部做出共建决定的那次会议,同样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放在了第一位:“推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后备人才。”
很多人担心,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学院的彻底“党化”?
实际上,在新闻学院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十年中,几乎所有新闻学院的学生都接受过这样的教育——2003年,中宣部、广电总局就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所谓“三项教育”活动。这里,“三项”指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这样的活动多半是讲者和听者都不信,但人人都要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如同哈维尔曾经分析过的水果摊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对意识形态的忠诚更多是一种下意识的姿态。它当然是一种卑贱的服从,但并不意味着真诚的信仰。
况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究竟是什么?其实阅读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就知道,马克思是新闻自由的提倡者。中共现在的宣传体系,并非承袭自马克思,而更多是从列宁的“党性”理论那里来的。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就此打住。
实习机会近了,专业主义远了
对于新闻学院的学生来说,共建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好处”,当然是找实习、找工作都更方便了。很多关于共建的新闻报道中都提到:共建双方会建立人员互派机制、学生就业机制,打造教学实习基地。
但是,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实习和就业机会恐怕基本是在党报党刊,也即更多是做宣传,而非做新闻的地方。让新闻学院的学生更大批量地进入党的喉舌,让新华社实习经历成为北大学生的标配,让光明日报接纳大量法大学生,新闻学院的就业率也许会提高,但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必定会受损。
实习对职业的影响不可小视。很多在市场化媒体做得非常出色的媒体人,都是因为大学期间的实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乃至被圈内人所知晓。而不少的实习机会,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的。如今学院有能力“包办”了,但这样的“婚姻”很难幸福。
此外,很多共建方案中还提到“培育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精品课程”。请业界人士来参与课程设计和课程讲授,当然会是好事。但是,同样的问题是:这样的业界人士,是来自党的喉舌,还是来自市场化媒体?他们所传授的,是如何服从,还是如何反抗?
老师会做更多实用性、对策性研究
在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是两大并行的任务,后者甚至会更重要。共建对新闻学院带来的影响并不止于学生的教育,它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师们的学术研究。
站在宣传部的角度,“好”的研究当然是能为党掌控舆论提供建议的。有些研究直接冠以“舆论引导”的名字,另一些则有挺好听的名字:公关。最典型的例子是SARS之后,政府危机公关成为显学,财政给出大量经费,新闻传播学者们趋之若鹜。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有一些学者在利用自己的身份建议政府更开放,但更多的研究还是顺着政府的意志来,为政府操控舆论服务。比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董关鹏就在政府如何应对媒体、如何对付记者上颇有研究,他已经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技巧。随着共建的展开,类似的学者和研究想必会越来越多。
站在中央媒体的角度,对学界研究同样有需求。在北大和新华社的共建中就有一条:“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借助新华社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建设国际传播研究智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传播”正是中央媒体眼下花大力气去做的一件事情。为了主导世界舆论,政府对中央媒体给予了巨额的经费支持,但是效果并不好。现在,新闻学院的老师们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了,但他们能做出什么有意义的研究吗?恐怕很难。
在学术研究中,对策性的研究是最下等的,它除了给当政者提供一些工具之外,别无其他价值。但是,共建带来的经费等资源支持,以及与体制内互动的潜在好处,都会让此类研究在新闻学院大行其道。
今日的中共早已不是依靠意识形态获得合法性,而是依靠利益绑定了社会精英阶层。同样,共建新闻学院恐怕也很难做到意识形态上的洗脑,但很有可能通过实际的利益交换和利益引导抹杀新闻专业主义的萌发,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出更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大教授钱理群用这个短语来形容那些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目的的人。

http://tieba.baidu.com/p/3101093090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17:19: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清华河南日报联合做报道 将新闻教学实践结合

2014年06月24日16:32  中国新闻出版报 我有话说(5人参与)(5人参与)



《河南日报》《河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版面
  □对话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昌凤 本报记者 袁舒婕 实习生 宫雪
  本期聚焦
  新闻教育改革
  编者按 又到毕业季,当我们习惯性地将镜头对准新闻高校及行将毕业的学子,清华大学与深圳大学的两个不寻常的“动作”进入我们的视线——前者与《河南日报》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河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让学生深度参与采写,将新闻课堂开在媒体一线;后者将毕业设计——而非论文——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后一次作业,把学生“扔”到社会里对社会新闻选题进行实地调查采写,让实战完成对其新闻业务的锤炼。两个动作都在业界掀起了强烈反响,而这仅仅是两大新闻院校着力新闻教育改革的“冰山一角”。
  自现代新闻学教育诞生以来,培养职业记者就是其重点发力的目标。然而,此前新闻教育之痛痛在经过专业培养的人才却往往“不实用”,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教学滞后于实践。尽管各大高校不乏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由于体制、教育学术化导向及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中国新闻教育有时会处于“偏理论轻实践”“虽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的尴尬之中。
  如何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何让新闻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符合行业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本期《传媒周刊》聚焦两大高校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中国新闻教育及其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清华大学与《河南日报》联合烹制新闻大餐
  5月20日~6月1日,《河南日报》以12个整版的规模,连续刊发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该报联合策划的大型系列报道《河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该组报道由《河南日报》资深记者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12名学生以“一对一”的形式联合采写,其中包括对成思危、任玉岭、葛剑雄、樊锦诗等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的采访。
  学校与媒体联合策划、学生与资深记者“结对子”采访——这已经不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河南日报》的首次合作了。2007年,双方合作的处女作《在京创业的河南人》系列报道就曾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主流媒体和当地党政部门合作推进新闻实践,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用建设性方法报道、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主流意识。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度比较高,在就业时就有一种担当和建设性的态度。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有两点,顶点课程和浸入式教学。顶点课程即学生整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产出具体成果;浸入式教学则是让学生按照新闻从业的标准流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固定工作量,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下,无论是成就感还是压力,都与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接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针对本科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基本达到了完全覆盖。”谈到与业界联合策划、联合采写大型报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对清华大学新闻专业的师生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计划、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这个2002年才成立的年轻学院,不断摸索着以实践教学为鲜明特色的新闻教育改革之路,不断探寻新闻教育应如何适应行业及社会发展需要,塑造良才。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走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希望通过与两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的对话,探究当前新闻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出路。
  聊实践:
  重在培养学生的建设性立场
  《中国新闻出版报》:此次清华大学与《河南日报》共同合作的《河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列报道准备了多久?参与的学生有何收获?
  尹鸿:丝绸之路这一选题具有专业性,所以我们提前一个月给学生们介绍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下新政,并对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培训。这12名学生在系列报道中担任了采访、现场翻译、撰写初稿等重要任务。
  陈昌凤:我们其实一直在做这种尝试,只是这次将实践搬上了印刷版面。在这个过程中,王君超等老师花了很多功夫指导学生,大家一起开策划会,学生实践了新闻技能,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国情。这种实践的效果比单纯的课堂学习要好很多,能够有的放矢,在情景中与现实联系,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追求。参与的学生都表示,与记者一起做策划和采访很有收获。
  《中国新闻出版报》:学院与业界合作对学生就业和职业认知方面有何意义?
  尹鸿:去年学院与国资委、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三方合作组织“清华学子进央企”活动,将“大篷车”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企业一线;与搜狐合作推出由学生参与采访报道的多媒体作品《2013新闻背后——年度风云记者》。而每一年,学院都会举办暑期工作坊,选择一个地区让学生“蹲点”一个月、做全媒体报道,如石河子生产建设兵团、东北农垦兵团等。
  这些实践第一个功能是面向主流。我们大部分都是和主流媒体或者当地的党政机关合作,“面向主流”就是了解主流社会及其变化,培养学生的建设性立场。
  第二个功能是国情教育。通过我们暑期工作坊等形式走基层,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国情,增加他们的职业责任心,并培养其国情意识。同时,这些实践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越出去走就越会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
  谈问题:
  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中国新闻出版报》: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尹鸿:主要问题是书本上的新闻理念与实际的新闻工作之间会有所冲突。比如学生出去之后会发现与其理想中的工作有所偏差,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磨合。怎么去正确对待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平衡点,既不能是一个绝对理想主义的东西,也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实际,新闻报道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中国新闻出版报》:媒体需要新闻专业“通才”还是非新闻专业的“专才”?
  陈昌凤:很多媒体想找专业性的人才,这些人尽管上手不快,但是后劲很足,我们也在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学生至少有一个二学位,如经济学、法学,使之变成专业型的传播者。像财经新闻这一领域,学院也会开设课程,督促学生去跨学科学习。
  我认为,大学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并不是获得某个专业的知识,学习能力是从事新闻行业最根本的东西,要让学生们了解国情、掌握传播技能以及与社会打交道的方式。
  话改革:
  浸入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实践
  《中国新闻出版报》:有专家评价学界与业界的合作是“大学新闻教育的走转改”,您觉得未来这种模式将如何发展?
  尹鸿:现在我们既“请进来”也“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请业界专业人士来讲课;“走出去”的合作每年会有主题性的策划,比如我们与中宣部合作,学院的老师出去挂职,从事一些中层管理工作,同时业界的人也会到我们这里挂职。
  此外,与《河南日报》类似,业界的一些主题性、重大报道活动,我们也会参与。
  《中国新闻出版报》:清华大学的新闻教育改革还有哪些尝试?
  尹鸿:几年前我们针对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就已经开始用实践作品来代替学术论文。2012年3月,《文汇报》3次刊发的乡民口述实录,均摘自题为《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的调查报告,这是我院教授李彬指导的2008级硕士研究生曾维康的20万字的实践作品;今年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用新闻作品(纪录片、深度报道等)来替代学术性论文,还在网上开放了答辩直播,点击率接近1万。
  此外,我们设立了一个名为“清新传媒”的学生全媒体实践平台,包括报纸、电视、APP、微信等,它不是一个学生自娱自乐的东西,而是一个真正的新闻媒介,清新传媒的所有实践活动都依托于对应的工作坊,目前开设有清新时报工作坊、清新视界工作坊、清新网工作坊等。工作坊内,学生进行的是真实的实践活动,做报纸、做节目、做网页,最后都会呈现在相应的媒体中,与公众见面。有的新闻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媒体转发,也引起了一些社会反响。
  陈昌凤:我们在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培养计划,2009年更新过一次,侧重低年级的“宽”与高年级的“专”。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进入专业课组,在某一方向更深入地去钻研,课程虽只比其他学生多2门~3门,但是实践会得到强化,也就是国外的“顶点课程”,即学生整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并产出具体成果,支持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帮助学生从课堂教学过渡到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我们在进行第二次更新,下学期会增强数据新闻的培训,包括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呈现等。
  通过清新传媒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实践为导引的教学模式,通过工作坊的方式打造浸入式实践平台。学生按照标准流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固定工作量,报纸必须按时出版,栏目必须按时上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下,体验完全真实的实践过程,无论是成就感还是压力,都与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接近。
  《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教育改革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应对?
  尹鸿:当前的新闻教育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理念上的冲突,如何让学生在保持对新闻的那份热情和理想的同时,使之符合新闻行业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最大的挑战。我们请业界的人来上课的原因,就是想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是媒介环境带来的挑战,但这一点不是大问题。学生们的适应能力非常好,像清新传媒这个平台的很多尝试都是他们自己做的。有时候老师在吸收新技术新理念的能力上未必走在学生前面,一旦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老师应进行一些引导,为他们带来一些视野上的改变。
  陈昌凤:清华大学在新闻教育方面是精英式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有跨课程式融合,一位老师只是课程的一个环节,整个教育体系由很多老师一起来完成,学生们可以得到老师们的共同指导。具体到新闻实务,也是从理念、规划到最后操作、落实,每个环节都有老师指导,学生的新闻作品除了上线和上版面之外,还通过优酷、土豆、爱奇艺等推出,直接对接媒体并且反响热烈。比如在去年毕业季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小琴带领学生做的视频《毕业 我们重新出发》,在56网刚上线没多久就获得了3万的点击率。
  1+1>2的尝试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 陈贞权
  今年5月,《河南日报》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策划、采写的大型系列报道《河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隆重推出,社会反响强烈。在这次学界与业界紧密的交流合作中,我们看到“90后”清华学子的敏锐观察力和思考问题的新颖视角,以及对新媒体熟练的掌控能力,令人钦佩。但在新闻实践中,也存在着对方针政策、国情省情了解不够深入、领会不够透彻的问题,学生在参与新闻实战时,对主旨把握能力不足,在新闻的深度开掘上有待于提高。
  新闻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至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现实条件下,新闻有着鲜明的社会属性,有很强的政治诉求和社会、经济诉求,抛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单纯讲新闻要素、新闻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闻学界须经常参与业界的实践,教学才能不至于太脱离实际,片面追求理论。
  许多人认为,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应该像医学等应用学科一样,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供他们进行实践;教师也应该像医学院一样,既是教师又是医生,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人才,必须拥有具备理论和实践双重修养的新闻教师。在国际新闻教育界,通常要求教师具备中长期的媒体从业经验,例如全美五大最佳新闻传播院校的教授,大多拥有10年以上媒体从业经历。而我国很多新闻传播院校的教师,都是新闻专业的硕士、博士,缺乏媒体的从业经历,无法把自己的实战经验同新闻理论结合,进行融合授课。
  此次《河南日报》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派出的都是资深记者,至少有着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还有4名同志拥有新闻系列正高职称,他们亲自带着学生采访,从破题到撰写、修改,都手把手地亲自传授经验,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生实践不仅体现在采写技能的训练上,更要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新闻写作。在此次采访活动中,清华学子们通过研究材料、实地采访,了解了河南——这个中国目前最大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化大省的省情;深入探究了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拥有的优势、面临的机遇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既是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活动,也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
  同样,与新闻学界合作,也使得新闻业界避免脱离理论、脱离新闻理想太远,太过于世俗化、功利化,有助于增强业界的激情抱负和新闻理论修养。
  此次合作给予我们很大启发:学界可以利用在选题策划、判断新闻价值、资料分析、人脉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多参加新闻单位的重点报道。一方面可以避免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有助于积累生动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双导师制”的教学实践模式,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改革。
  总之,业界、学界联手对重大报道活动进行策划与实施、探索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路径是非常值得期待和推广的,所取得的效果是双赢的,甚至是1+1>2的尝试。

http://news.sina.com.cn/m/2014-06-24/163230414996.shtml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17:26: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宪阁微观
//@王君超: 这是新闻学教育的“痛点”。解决“新闻无学”要加强学术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就要加强实践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现在研究生教育多从3年缩减为2年,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矛盾。担心一些学生将来连个策划方案都不会写;连个报道总结都写不好

@王君超

【作品代论文】新闻院系的“作品代论文”正面反馈较多,但业界也有不同看法。在动员学生以“作品代论文”时,有学生说一些单位认为研究生就应当做学术论文,得有个自己的研究方向。解决的方法是将“作品代论文”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作品,另一部分是作品的理论阐释,通过作品对理论有所阐发、有所证悟

[url=]
[/url]
| 轉發(7) | 評論(4)

今天 15:54來自微博 weibo.com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37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  [url=]檢舉[/url]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王君超

回复@王觉菊: 像英美那样分成两类是科学的:学术型的硕士必须3年,毕业要做学术论文;课程型硕士两年,可以选择“作品代论文”或者取消毕业设计,但是没有资格考博。//@王君超: 这是新闻学教育的“痛点”。解决“新闻无学”要加强学术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就要加强实践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url=]
[/url]
| [url=]轉發(1)[/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3)[/url]

今天 16:14 來自微博 weibo.com       







王君超

这是新闻学教育的“痛点”。解决“新闻无学”要加强学术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就要加强实践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现在研究生教育多从3年缩减为2年,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矛盾。担心一些学生将来连个策划方案都不会写;连个报道总结都写不好 //@杨祥玺: 真正优秀的作品,必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url=]
[/url]
| [url=]轉發(3)[/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2)[/url]

今天 16:08 來自微博 weibo.com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8:21: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浪无锡

【江苏理科第一名想学新闻遭记者苦劝 回应:仍坚持理想】江苏高考理科第一名、无锡@天一中学微博 @吴呈杰Jeff 原对北大新闻感兴趣,但这几天,所有采访他的记者都建议他别学新闻!网友怒赞#良心记者#!对此,学霸回应:虽考虑学金融,但新闻仍是理想,以后想当财经记者。http://t.cn/Rv8Nq2a 你咋看?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163)[/url]
| 轉發(338) | 評論(174)

今天 15:05來自微博 weibo.com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16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Note II |  [url=]檢舉[/url]

还有1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新闻教师-王卫明

新闻学、金融学,并不截然对立。有些学生,读的是新闻学,同时自学或辅修金融学,考取证券行业从业证书,然后成了财经记者或金融界人士。读新闻学,并不等于以后只能当记者——好多职业都可以跳过去的。有人当记者后,当上了总理;有人当记者后,当上了房地产公司总裁;有人当记者后,写了小说《飘》。
[url=]
(2)[/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3)[/url]

18分鐘前 來自微话题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0:1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信息时报
               
        http://weibo.com/gzxxsb
《信息时报》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一份重量级、综合性、城市类新锐日报,以“通达民情,生活至上”作为办报理念,深受读者喜爱。

[url=]+關注[/url]
[url=]
私信[/url]




信息时报官方微博

        申请认证







【江苏理科第一名想学新闻,被多位记者苦劝...】江苏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无锡市天一中学的吴呈杰,原本对北大的新闻专业很感兴趣,但最终改变了主意。原因是...小吴说,这几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建议我不要学新闻,所以,我考虑要不要学金融...http://t.cn/Rv8qsVG (凤凰)业界良心...哭晕厕所...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29)[/url]
| [url=]轉發(169)[/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38)[/url]

6月27日12 : 41來自皮皮时光机 |[url=]舉報[/url]





微博社区管理中心举报处理大厅,欢迎查阅!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url=]評論[/url]

[url=]全部[/url] | [url=]热门[/url] | [url=]認證用戶[/url] | [url=]關注的人[/url] | [url=]陌生人[/url]
豪Marverllous:当一个行业的制度将一群曾经满怀理想的人蹂躏得绝望,并将另一群仍充满理想的人拒之门外,这种制度下的行业还会有希望吗?什么时候才能回归质朴,回复它原来应该有的样貌,回到有理想的人所希望的样子。现在只能以业界良心聊以安慰了可悲~        (6月27日 15:19)

[url=]
(2)[/url]
| [url=]回覆[/url]

以上为热门评论
被武汉中视在线诈骗6860元:都不记者,谁来做记者?        (6月28日 14:46)

[url=]
[/url]
| [url=]回覆[/url]

一旧鸿云:转发微博        (6月28日 03:27)

[url=]
[/url]
| [url=]回覆[/url]

以梦为马AH的U
:回复@4US的U:我就在想当时脑子是进水了还是怎么着,怎么就左旋右选选了新闻呢        (6月27日 21:17)

[url=]
[/url]
| [url=]查看對话[/url]| [url=]回覆[/url]

4US的U:这是业界良心吗。。@以梦为马AH的U        (6月27日 21:09)

[url=]
[/url]
| [url=]回覆[/url]

-HaliHaliBoBo-
去学吧,自己喜欢就好        (6月27日 19:55)

[url=]
[/url]
| [url=]回覆[/url]

孙旭明Jasmine
:回复@Eva-Zzzz:哈哈哈。。。        (6月27日 18:57)

[url=]
[/url]
| [url=]查看對话[/url]| [url=]回覆[/url]

端康子是:当然不要学新闻,这是tc嘛。。。理科好的,应该去学数学;对金融感兴趣,也好,但明显清华金融比北大金融好。        (6月27日 17:29)

[url=]
[/url]
| [url=]回覆[/url]

IT巴顿:狀元加入新闻界,更使充数记者无地可容,多一个香炉多一只鬼。劝强人不加入自己行里是正常自私的行为。        (6月27日 16:12)

[url=]
(1)[/url]
| [url=]回覆[/url]

乌玛他爹:何况,北大的新闻专业又不是最好的//@广州陈扬: 真心不建议选新闻学,至少浪费了一张入场券。北大任何专业的毕业生媒体一般都不会拒绝。就现状而言,新闻真的不是学术含金量很高的行当。能有dd含铁量就好了不起了。太投入只会伤自己。        (6月27日 15:42)

[url=]
[/url]
| [url=]回覆[/url]

Eva-Zzzz@孙旭明Jasmine 状元待遇果然不一样        (6月27日 15:37)

[url=]
[/url]
| [url=]回覆[/url]

豪Marverllous:当一个行业的制度将一群曾经满怀理想的人蹂躏得绝望,并将另一群仍充满理想的人拒之门外,这种制度下的行业还会有希望吗?什么时候才能回归质朴,回复它原来应该有的样貌,回到有理想的人所希望的样子。现在只能以业界良心聊以安慰了可悲~        (6月27日 15:19)

[url=]
(2)[/url]
| [url=]回覆[/url]

09abcd:现在的中国,没有新闻的发展空间,只有播音员读稿的专业就可以了,其他的就听上级安排好了。能力和专业精神见鬼去吧!新闻是一个制造垃圾的部门,媒体是麻痹欺骗公民和少年儿童的机构!        (6月27日 15:10)

[url=]
[/url]
| [url=]回覆[/url]

莎莎斑马
:喜欢看书,善于模仿,会拍照会写字就可以了        (6月27日 14:59)

[url=]
[/url]
| [url=]回覆[/url]

智羽双全520
://@海口逗逗: 在中国,新闻不是专业,新闻无需专业,会拍马屁即可从事新闻采写。 //@张兆志://@广州陈扬: 真心不建议选新闻学,至少浪费了一张入场券。北大任何专业的毕业生媒体一般都不会拒绝。        (6月27日 14:57)

[url=]
[/url]
| [url=]回覆[/url]

丝念是毅种病:理科生不学点高大上的什么原子弹 鱼雷什么的………        (6月27日 14:02)

[url=]
[/url]
| [url=]回覆[/url]

粤音正字:北大咁多戆鸠教授,重去北大做物先得嘎。        (6月27日 13:52)

[url=]
[/url]
| [url=]回覆[/url]

雨後見曉:写点含金量好的 专业吧        (6月27日 13:31)

[url=]
[/url]
| [url=]回覆[/url]

仙人指路010

:图中的那句话还真对。写作文就像画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不是看两眼别人的东西自己就会了。要点儿天赋,这个天赋其实是生活环境的熏陶,包括不接触地摊文字;还要点儿兴趣,兴趣培养与老师引导、家长态度有关系;还要点儿“人来疯”,就是爱炫耀文笔。        (6月27日 13:24)

[url=]
[/url]
| [url=]回覆[/url]

JavierH
:回复@我要付_诸_实行: 主要是建议学一些专业性更强的专业,新闻学虽然说是一个专业,但实际上是很多个不同的专业的某一部分拼凑起来,毕业之后就发现哪样都不精。        (6月27日 13:16)

[url=]
[/url]
| [url=]查看對话[/url]| [url=]回覆[/url]

[url=]1[/url]
[url=]2[/url]














137#
发表于 2014-7-4 11:36:06 | 只看该作者
新闻记者的自我修养:多看侦探小说

今日讲述:

做一个新闻记者,不但要有广泛的无所不知的知识,同时在学术上道德上也应该有相当的修养。特别是未来的新闻记者,要多看侦探小说。

我们中国文学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翻译的最好的侦探小说。现在有许多报纸都刊武侠小说,许多人也看武侠小说,其实武侠小说实在是最下流的。侦探小说是提倡科学精神的,没有一篇侦探小说,不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去求证一件事实的真象的。希望同学们能多看“福尔摩斯”一类的良好的侦探小说,不但可以学好文学与英法等外国文字,同时也是学习使用科学方法的最好训练。

明朝有一位大哲学家吕坤,是十七世纪一位很有地位的思想家。他曾经这样说过:“为人辩冤白谤,是第一天理。”他的这句话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提到它。当一个新闻记者,不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一种替人“辩冤白谤”的责任。这是一件很大的事,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尤其是在今天我国警察、司法、军法各方面尚在比较幼稚的时候,责无旁贷的,我们当一位新闻记者的,都应该有此义务。

我今天要讲两个故事,来说明“为人辩冤白谤”的意义。这两个故事是两个有名的案件。第一个案件是最近出版的美联社及芝加哥《太阳报》记者勃雷纳(Brennan)所写的《被偷去的年龄》(The Stolen Years)一书中所说的案件,第二个案件是轰动世界的,连《大英百科全书》中都有详细记载的兑夫司(Dreyfus)案件。

关于第一个案件,那是1933年的事。那时勃雷纳才二十五岁,在那个时候,芝加哥发生了一个离奇的绑票案。一个名叫法克脱(Factor)大流氓自称被绑,并且被关在一个地窖子里十二天,一直到缴了钱才放出来。他这些话是对警察与新闻记者说的。他说这话时勃雷纳也在场。勃雷纳当时听了法克脱的话,就觉得有点奇怪,一个被关在地窖子里十二天的人,怎么衣服都那么整齐,没有丝毫绉纹,同时他又听到一个警察在说,芝加哥天气这么热,怎么他的身上没有臭气。勃雷纳把这两件事记在心上。后来,那个自称被绑的大流氓法克脱指认另一个大流氓杜希(Jouhy)是绑他的人。这案子便开庭审了好几次,同时警察当局又派了一名专家调查此事。

当年芝加哥的警察很腐败,暗中与流氓恶势力勾结,因而那位被派的专家也是一个流氓,他是一个包庇赌博发大财的人,人家说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警察。这个案子本来是流氓消灭敌人的一种手段,杜希原是被冤枉的,可是审判结果,他被判了徒刑九十九年。勃雷纳自从法克脱自称被绑的那天起,就开始注意此事。杜希判罪之后,他便时常去狱中看他,与他谈天,并把他的谈话做成纪录,并替他找证据,因为他觉得杜希是冤枉的。勃雷纳自从1933年以来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社会终于注意到这件案子,到今年十一月这位被冤枉了很久的杜希终于被保释了。

同时,勃雷纳的书《被偷去的年龄》也于同日出版,在这本书里,勃雷纳指出两点,一点是当审问时法克脱几次改变他自己的供词,另一点是在检察官提出的证人之中,有一个在绑架的十二天之中,并没有在芝加哥,他是一个伪证。勃雷纳说:“人问我为什么要给一个流氓作辩护。我对他们说:你们看看这个可怜的人,他从没有机会把他的案子向大家申诉。我做这件事,得到的我个人自觉的满意是你们想像不到的。”

第二个案件,是法国与德国的世仇。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战争失败,割地赔款求和之后,双方间谍与反间谍工作,活跃得非常厉害。1894年法国有一个生活放荡沉湎酒色的军人,名字叫作爱司特哈士(Esterhazy),他与德国大使馆陆军武官勾结,把自己国家的机密文件偷偷的卖给德国,但不巧他的那张出卖的各种文件的清单又被法国在德国大使馆做反间谍的人员拿到。经过一番研究与秘密调查之后,终于疑心到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无辜的犹太人身上。这个犹太人名字叫做兑夫司(Dreyfus),他是炮兵上尉,在陆军部工作。由于他的笔迹与那张清单上有点像,并经笔迹专家判断,虽然有的说是他的,有的说不是他的,他终于被认定算做他的,于是他在18941115日被捕了,在军事法庭审问的时候,虽然他始终坚持是无辜的,而军部的证据又是那么的薄弱,仅仅那一件无名的单子和笔迹专家的证明;可是陆军情报局要成立他的罪名,捏造了许多秘密证件,军事法庭终于在同年1222日宣判了他犯了卖国的叛逆大罪,送他到一个警备区域去终身监禁。18953月又被送往南美北岸法属魔鬼岛去监禁。

对于兑夫司的判罪,他的家人与朋友都相信他是无罪的,但是他们没有证据,无法请求复审。但不久有一位情报局的官员卞开纳上校(Col. Pieqner)在1896年却发现了一个德国大使馆的武官写信给法国陆军少校爱司特哈士的信稿,这写稿虽是撕碎了,但显然他证明了法国陆军部里有人被德国雇用,于是他便开始侦查,很快的就查知爱司特哈士的一切,并经核对笔迹的结果,证明了军事法庭原有的“单子”的笔迹正是他的。卞开纳把这事报告参谋部总长与次长,但那些大官不愿意重开审判,因此就禁止他继续进行调查。同时还把他调往非洲。卞开纳在去非洲之前把这事告诉了他的一位朋友,他是一位律师。这位朋友又把这事告诉了当年法国上议院的副议长,他们都相信兑夫司是无罪的。

1897年兑夫司的哥哥也发现那单子上的笔迹是爱司特哈士的,他就向陆军部正式控告,但参谋部不愿意认此大错。军事法庭开审结果,爱司特哈士无罪。卞开纳被捕下狱。法国的舆论界成为两派,一派说袒护兑夫司这个卖国贼的就是卖国贼,另一派是智识分子,他们在报纸上为兑夫司打抱不平,最著名的是《晨光报》上的克里蒙梭和《世界报》雷因拉克等。当年法国的大文豪左拉也写了一篇《我控拆》的文章,指责埋没事实,埋没真理,让有罪的人逍遥法外,使无辜的人受冤沉海底。但是陆军部生气了,告了左拉一状,他被判罪了。

虽然这样,但是反对翻案的人还在继续伪造证据。陆军情报局的副局长亨利上校在1896年伪造了两封信,说是义大利驻法大使馆陆军武官写给德国驻法大使馆武官的,信里特别提到兑夫司的名字。这二封信后来在国会里宣读了,兑夫司的罪是铁定了。但是被卞开纳发表了一封给法国总理的公开信,指出了这封信是伪造的,拼凑的,结果亨利上校被捕下狱,畏罪在狱中自杀。这时候政府准了兑夫司太太的呈诉状,把全案卷送最高上诉院。

经过了几个月的密查,上诉院才宣告取消了原来的判决,才决定令军事法庭重开审判,1899年军事法庭以五票对二票表决兑夫司有犯罪嫌疑,判徒刑十年。

由于这件案子已是世界注目的案子,法庭判决震惊了整个世界,于是在919日,法国新总理Louber下令特赦,释放兑夫司。又过了几年到1903年,另外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引起了新的审判的要求。1906712日法国最高上诉院宣判,才完全推翻1894年的判决。政府下令恢复兑夫司的军人身份,任命他为炮兵队的少校。这案子从1894年到1906年经过了十二年,才真相大白。

由于以上两个案子,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出,社会上一个人的生命与名誉,不仅是在于法官与法庭,同时有一部分是在于我们这些拿笔杆的人的手里。因此做一个新闻记者,必须要为人“辩冤白谤”的精神。希望青年的朋友们学看侦探小说,并从现在起努力去培养为人“辩冤白谤”的修养,以达成一个新闻记者的任务。


(本文摘自胡适作品系列《哲学与人生胡适演讲集(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8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Q2OTAyNw==&mid=200474977&idx=4&sn=ea199a558866ac9bb387e47f3dd56dae#rd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18:0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辜晓进

问题是这笔钱泡汤了。大学联盟资助一份学生报纸的传统始于1920年代,现在要放弃了。 //@王君超:5.4万磅,可以转办网络报。

@辜晓进

【欧洲最大学生报将停刊】据英国《卫报》8日报道,位于伦敦大学的《伦敦学生报》(Lundon Student)因伦敦大学联盟取消对其资助而可能停刊。该报创刊于1979年,双周四开48版,是欧洲影响力最大的学生报纸,每期发行1.2万份。此前校方曾申请给予最后一年约5.4万英镑的资助以便报纸另寻财源,但被拒绝。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url]
| 轉發(3) | 評論(3)

16分鐘前來自微博 weibo.com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12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1:09: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曹林:当新闻学院院长是需要资格的

2014年07月15日07:30  中国青年报

  著名财经记者胡舒立当年被聘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从业界走向学界,曾引起传媒界的热议。近日,风头正劲的张志安拟接替胡任院长,引发新一轮的讨论。新闻学院院长越来越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当院长呢?

  当新闻学院的院长是需要资格的。院长的视野决定着学院的视野,如陈婉莹教授之于汕头大学新闻学院,胡舒立之于中大传播学院,范以锦之于暨南大学新闻学院,他们都提升了学院在业界和学界的影响力。

  在中国,有三个角色对舆论的影响非常大:宣传部长、媒体总编辑和新闻学院院长,因为他们分别主导舆论传媒圈的政界、业界和学界。在我看来,三种角色中,担当新闻人才培养任务的新闻学院院长最重要。刚走进大学的年轻人缺乏判断力,思想上几乎是一张白纸,价值观和思想的可塑性很强,一院之长的影响非常大。从学院里走出来的新闻人有怎样的专业精神和媒介素养,如何看待这个职业,如何介入社会,对社会问题持何种立场、关怀与视野,与一院之长有很大关系。

  对一个宣传部长来说,除政治素养外,还须具备以下媒介素养:其一,强大的沟通能力和统战能力,善交左中右各界各派朋友,有凝聚力;其二,最好在新闻业工作过,有媒体从业经历才有“媒体缘”,才能善待和善用媒体,重合作而不是管制;其三,话语的转化能力,将生硬的官员话语转化为符合公众接受的话语,打通两个舆论场。

  对一个媒体总编辑来说,有以下素质要求:其一,敢于闯和触碰敏感区,善于写检查,能替下属挡事儿。其二,好记者好编辑好评论员才能当好总编辑,具备专业权威,让编辑记者信服。其三,善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其四,纯书生当不好总编辑,须有政治视野和关怀。

  相比之下,对于一个新闻学院的院长来说,则要求更高。

  首先得在政界、业界和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来可以给学院的发展争取到资源,二来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发展提供资源。比如著名财经媒体掌门人胡舒立到中大传播学院当院长后,请来很多业界和学界有影响力的人到学院任教和举办讲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新闻是实践学科,学生必须不断参加实践,一个在业界和学界有很高认同度的院长,能够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学生创造很多实习和实践机会。出于对院长品牌的信任,媒体也更愿意招聘这个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

  其次,院长光有实践还不行,在学术研究上还得有专长,也就是对某个方向或问题有所积累。院长有学术专长,也才能让学院里的其他教授心服口服。

  在中国传媒圈,学界和业界的人常常互相瞧不起,学界觉得业界的太浅薄,业界觉得学界的太教条,新闻无学,误人子弟,没写过评论的却教评论,没有媒体采访经历的却教新闻采访,实在是笑话。来自实践界的院长,如果缺乏学术研究力,很容易被教授们看不起。

  再就是宽容精神,以独立之思想宽容之精神感染师生。范敬宜执掌清华新闻学院时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暨大新闻学院院长范以锦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范范”,这些就是看得见的文化,当然更多是看不见的,但从学院里走出来、被薰过的人,都会带着这种口音和气质,很有辨识度。极左和极右都不适合当院长,须客观理性中立不站队,这样才有包容力。

  院长还必须有新闻理想,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者,用对新闻的激情和信仰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真求新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不偏不私不盲,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进一步思考,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

http://news.sina.com.cn/pl/2014-07-15/073030520563.shtml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09:36: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崔向红

//@王天定:我们今年有个学生毕业论文专门做电玩新闻报道。

@清华史安斌

纽约大学新闻系将于今年秋季开设“电玩(游戏)新闻学”http://t.cn/RP7GQ7k培养报道电玩业的专业记者和评论员。目前近60%的美国人经常打电玩,男女各占一半,平均年龄为39岁,与影视等娱乐业相比,新闻界对电玩业关注不够,去年报名参评普利策奖的只有一篇评论是关于游戏业的http://t.cn/RP7GQ7k

[url=]
(8)[/url]
| 轉發(217) | 評論(28)

7月15日22 : 05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16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