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是记者的使命,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做一名好记者,应具备哪些优秀的素质?
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守什么,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记录者?
连日来,《传媒茶话会》对话艾丰、李济国、詹国枢、刘亚东、夏林、张显峰、郑晋鸣、吴湘韩、毕锋、胡春华等10位长江韬奋奖(包括其前身范长江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获奖者。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新闻界前辈和老记老编,他们眼中的好记者是怎样的?
长江韬奋奖简介
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该奖项为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精神由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合并而来,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选15届。每届评选20名获奖者(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
一
艾 丰
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1938生,高级记者,教授。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
“ 做一名好记者应该具备三个素质:第一,社会责任感。记者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觉得这个事就是我的事,这样你才能有动力去努力工作,然后你才能找到你应该关注的点,写出对社会有推动作用的报道。我把记者这个行业归纳为:可以不负责任,但又必须要负责任的行业。记者报道的很多内容,比如一个行业、企业或者地方的发展,他们搞得好不好,与记者并没有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也没人向记者追究责任,记者在客观上有一个可以不负责任的条件。如果抱着这种心态,记者应付了事,就写不出对社会有用的报道。
第二,要研究问题。记者不光是要报道事实,还要研究事实的来龙去脉、发展的原因、发展的要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报道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记者就两个任务,一个是报道,一个是解释。报道就是发生了什么,解释就是为什么发生。有责任感,但不见得能把事情看得清楚,看不清楚,可能就帮倒忙了。范长江曾说过:“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在提倡记者要研究问题。
第三,社会活动能力。记者报道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研究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关上门研究不出来。所以记者必须有社会活动能力,从社会上发现问题,从社会各界那里获得问题的答案。没有一个好的社会能力,这些事情永远做不到,做不好。另外,媒体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传播机构,还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平台。社会上各种的意见、观点、情况在这里互动,而操作、维护这个平台的本事就是社会活动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记者保持以上三个素质最不容易的一点在于容易受到浮躁的干扰,浮躁的风气,浮躁的作风,浮躁的思维。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当下信息传播快,容易获取信息等好条件,不要利用他的负面。当下,传播的节奏快了,但形成了一种好条件中的坏条件。好条件就是信息容易得到,但这也是一个坏条件,记者自己不动脑筋了,从网上搜搜就能写东西,这种情况又会助长记者的浮躁,浅尝辄止不去深入的研究问题。好条件没利用,反而把坏条件利用了,那我们报道的水平就会降低,甚至发生导向错误。
”二
李济国
第一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1939年生,人民日报总编室原副主任,1964年作为进入人民日报的首届大学毕业生,直到退休前做了几十年夜班编辑。经他手编发制作的好稿、好标题、好版式在全国好新闻评选中多次获奖。
“ 我1964年从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三十五年,绝大部分时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也有不少时间当记者,自己到各地各行各业采写稿子。编辑与记者分工不同,既当编辑又当记者,对新闻工作者有益无害。
我的毕生体会是,做一名好记者好编辑,就要不忘初心,矢志热爱,始终坚守,不见异思迁,不追名逐利,不半途而废;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多深入一线,挖掘新人新事新问题,多写“雪中送炭”“生冷僻静”的方方面面,少写“锦上添花”“熟热抄闹”的林林总总。
尤其是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更要如此,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准则,坚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说真话讲实话,不应随波逐流,不应随声附和。为此,做一个好记者好编辑,要终生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做一名无愧于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三
詹国枢
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1949年生,老三届高中生。1977年恢复高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到北京,曾在经济日报任记者、主任、编委、副总编辑,后调人民日报海外版任总编辑。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做一名好记者,我以为应该具备三个素质,一是诚实。对事实的诚实,对报道对象的诚实,对受众的诚实,不夸大,不歪曲,更不能捏造。否则,记者笔下的东西,便会变形走样而让人不能相信,这是记者最大的失职。二是敏锐。在别人看不到新闻的地方,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闻,在别人想不透的地方,能够深想一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三是坚毅。记者工作本身是一件吃苦的活儿,轻轻松松是不可能做一个好记者的。而且,当碰到曲折,遇到困难时,记者也必须以自己的毅力去克服它,战胜它。记者应该是马拉松长跑者,新闻是一辈子的事业,没有毅力,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记者的。
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记者最应坚守的是自己的对事业的那一份执著,那样一种内心的定力。热爱记者工作,就要把它作为终身的事业,在事业中去寻找乐趣,在事业中去体现价值。不为金钱所惑,不为虚名为累,不为权势所动。让记者这个职业像影子般地时时刻刻陪伴着自己,鼓励自己,安慰自己,快乐自己。能够随时随地由衷地对自己说一句,当记者,真好!
”四
刘亚东
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高级记者,科技日报社总编辑,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其新闻作品九次荣获中国新闻奖,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荣誉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记者要具备的素质,我认为有三条。第一,就像普利策先生说的,要做时代的瞭望者,这就需要记者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第二,好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关于记者应该坚守的品质,第一,应该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第二,应该坚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第三,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即使做不到真话全说出来,但应该做到不说一句假话。
”五
夏 林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1954年生,新华社智库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编辑。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编部主任,《内部参考》编委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做一名好的记者,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有发现力。要找到真正的新闻点,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报道才是好报道。在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有突破力。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有突破力的记者报道出的东西最多。汶川地震中,为到达震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记者徐壮志想了很多办法,很有突破能力,成为全国记者中最先到达地震的核心地区的记者。
在当下,我们传统的主流媒体不要刻意追求新媒体的报道方式,还是要在发现新闻,传播新闻上下功夫。我们一定要牢记首先是你发布了什么,而不是以什么方式发布。不要在为了追求花哨的形式时而忘记了内容才是本质。
”六
张显峰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曾任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媒体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其作品4次获中国新闻奖。
“ 我很欣赏陈虻当年留下的一句话: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今天我们谈论“新”的东西太多,追赶“新”的东西太多,却不经意把该坚守的甩在了脑后。我常常反思:作为新闻人,我们的职业信仰是什么?这恐怕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包含了太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有一点是笃定的,作为内容产品的生产者,一定要对质量有所敬畏;作为真相的捍卫者,一定要对所呈现的事实有所敬畏;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一定要对所倡导的价值有所敬畏。
从这个层面讲,新闻人最该守住“真”“正”二字。
真者,求真。做新闻最大的忌讳,就是轻信和浮躁,真相往往不是人们所预想和愿意看到的,事实面前往往也布满了陷阱。“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既挑战记者的存在价值,也体现记者的存在价值,关键在于有没有求真的执念。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不拿“生命”开玩笑,才能守住这个行当的尊严。
正者,守正。现在媒体技术太发达了,任何内容都会拥有渠道;“10万+”的诱惑也太大了,什么东西能赚流量什么东西就会大行其道。这很考验专业新闻人的定力,能不能做到不媚俗、不盲从、不为“10万+”折腰,决定了你能不能走远。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人也是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的建设者,我们真,社会则真;我们正,社会则正。
”七
郑晋鸣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过“全国百佳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 坚守和创新同样重要。年轻的记者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三天两头就跳槽,无论到哪,不伏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到一线去都不行。
第二,在这种舆论纷扰的情况下。如何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重要。不能以自我来判断,一定要到基层去倾听群众的呼声,群众才是大众。当下的年轻人最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是由于他们缺少积累,缺少经验,缺少基层群众观。记者的报道是面对社会、面对大众的,因此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是年轻人,但年轻人很多,你能不能代表年轻人这很关键。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青年记者要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要踏踏实实,戒骄戒躁,无论在哪都要俯下身子到老百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有温度的新闻。
”八
吴湘韩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1968年生,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全媒体协调中心主任,高级编辑。是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融合转型、中央厨房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全媒体融合转型、重大报道组织策划、深度报道、日常新闻采编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长期致力于全媒体融合转型、深度报道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 记者有三种能力至关重要,即获取、处理、传播新闻信息的能力。好记者就是这三方面的能力特别突出:第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有灵敏的新闻嗅觉,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突破能力强,能接近掌握核心消息源的人物;能深入挖掘新闻,无限接近事实真相或人物内心。第二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用图文或视频等载体几乎完美呈现。第三种能力具体表现为利用适合平台和手段做最大传播。
如果真正喜欢新闻,想在新闻事业有所成就,就要听从内心的召唤,专心专注,从一而终,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相信新闻职业的价值。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只会使古老的谣言、谎言、假相传播更快、更广,更需要职业新闻人传递的真相、有公信力的信息。
”九
毕 锋
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1965年生,《人民铁道》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作品20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新闻奖,其中,3次获中国新闻奖。
“ 首先,做新闻要有激情,只有有激情才能够有勇气、有胆量,才能忘我,才能不顾安危,没有勇气没有胆量,就不敢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其次,做新闻要有责任感,要对读者负责,对采访对象负责,对报道引发的反响负责。同时,要有功力,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现场,不断培养自己对新闻的发现力、判断力,不断提升创新力和表现力。
在新媒体时代,记者要始终坚持以事实说话,用现场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做新闻的初心。事件、人物、现场是构成新闻的三个核心要素。记者要到现场去,不到现场就不能掌握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就不能还原现场。
同时要保持宽广的胸怀,任何一种媒体都不能包打天下,各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媒体要兼容并蓄,发挥优势,集中发力,融合发展,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主流媒体要坚守主流,保持定力,不能为了点击率,一味地迎合所谓的潮流,卖萌装傻、充愣发嗲,要防范三俗和标题党,确保正确的志向取向,确保正确的方向导向。
”十
胡春华
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1962年生,解放军报社军事部任高级编辑。参与过东南沿海演习、香港回归、98抗洪、汶川抗震、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中俄联演等30多项重大事件的采访宣传活动。11次获中国新闻奖和解放军新闻奖,2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军队优秀人才特殊津贴。
“ 一名优秀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有很多方面,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创新能力等,说起来容易,做好了不易。难就难在这些素质和能力,要转化在一天天的工作中,一次次的采访中,一篇篇的作品中。
作为新闻人,我毕生追求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精彩瞬间,不是某篇文章的华彩章句,不是某次采访的风光履历。我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因为那是迈向历史高地的背影留下的启示,是跋涉军旅沧桑的足迹折射的光辉,是向困难伸出的手,向问题扎上的针。执著与追求,真实与激情,胸怀与视野,是我对自己一生的雕琢。世上没有轻轻松松的职业,能得到回报的是忠实的赶路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个虚头巴脑的记者,不可能有真情实感。活得真实,让其成为一种心灵习性;写得真实,让其保持一种人格永恒。做一名好记者还要有视野,如果眼里只有小桥流水,笔下不可能有天高地阔。只有主旋律铿锵有力,民族复兴的合奏才会气吞山河。尤其是面对花样乱眼的时代新潮,有人赚一把汗水,有人握一手虚荣。考量着受众,更考量着记者自身。只有辨清“杂音”,才能从心底里发出强音。
编辑:冉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