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13-7-25 12:24: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国30家央企开微博 运用新媒体塑造新形象


图片来源:@国资小新
  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刘辰瑶)“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平台和服务工具,央企开通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有利于更好地和公众沟通、为用户服务、受社会监督,有利于构建阳光央企、透明央企、活力央企。”国资委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24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7月22日,中国神华集团官方微博正式认证,至此,已有30家央企总部认证开通官微,航空、电力、电信等企业还建立了微博服务矩阵。
  据国资委新闻中心统计,截至7月23日,共有包括国家核电、中国航天科工、中国国旅在内的10家中央企业总部开通微信公共账号,融入新媒体打造新平台。
  目前,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军,是当今社会的又一舆论场。国资委的官方微博从去年6月12日开始试行,2013年4月22日获得认证。在雅安地震期间为公众传播大量信息。
  据了解,国资委官员已在多次会议中对央企负责人会议表示,要运用好新媒体做好信息公开,并及时对舆论进行跟进。(完)
http://news.sina.com.cn/m/2013-07-24/180127760985.shtml


132#
发表于 2013-8-1 13:42: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政务“微信风”蔚然成形:撬动社会舆论新格局

原标题 [政务“微信风”蔚然成形:撬动社会舆论新格局]
                                                                                                                                                          微信撬动"社会舆论新格局"
  在政府探索信息公开之路上,政府信息公开的载体在不断丰富完善,从过去的文件、公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形式发展到网络问政。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政府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进入到"自媒体"时代,以大众传播为主导开始向人际传播为主导的社会舆论格局转变,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正悄然改变着政务信息的传播方式,进而改变着政府在网络中的形象和定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可见,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在此背景下,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工具也就正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又一核心力量,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逐步受到业界的认可。
  政务微信作为新媒体使用的典范正逐渐撬动"社会舆论新格局",这个撬动的"支点"正是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性和精准性。首先,微信可以精确表达,实时反馈。网民通过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微信使用,可以方便实现与政务微信的"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实时互动,甚至可以实现基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位置信息共享,提升了受众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其次,微信可以实现精准推送。微信的应用基础多为手机终端和平板终端,具有天然的私密性,推送信息的价值量大增。以现今政务微信使用为例,不难看出包括芦山地震在内的多个突发事件均有政务微信及时发布信息的身影。微信针对信息的精准推送,和区域性的小区广播具有大众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政务微博衍生政务微信
  当前,中国的政务微信数量已经过千,虽然分布上地域和行业的差别还很大,但与早期政务微博的发展的整体状况颇为相似。当然,大量政务微信的发展其实就是依托于政务微博的基础。从多个机构和政务部门的实践可以看到,目前政务微信的运营基于政务微博的发展基础,根基在政务微博。不过,在未来的政务微信发展很可能会脱离甚至超越政务微博,打造独立的个性化政务信息平台。
  从管理上看,目前管理体制较为顺畅的政务微信(如:广州应急、微成都)都源于政务微博建立的体制、机制基础,拥有较好的组织优势和团队优势;从运营上看,运营体系比较完备的政务微博团队也是有影响力的政务微信平台(如:北京公安、南京发布、济南公安)的团队,政务微博管理员兼任政务微信管理员,实现"一套班子,两个产品,交差运营"的管理原则。
  尽管如此,随着政务微信的发展,这一平台新的独特的传播影响力必然会逐渐显现,从政务微博到政务微信应具备两个运营思维的转变。
  首先,政务微信打造"关系",弱化"信息"。政务微博的发展初衷为扭转党政机关不善网络表达的信息偏向,实现打通"两个舆论场"和话语权均衡。现今,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重大信息通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公众沟通的良好信息平台,其传播和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了政府危机应对的速度和综合能力。
  但政务微信的发展要强调的是"关系"的打造,反而弱化"信息"的传播。与微博的"弱关系"不同,微信具有较强的"唯一性",具有"强关系"传播优势,所以政务微信所面对的"听众"不同于微博"粉丝"那样具有明显的互动价值。政务微信的运营应该摒除宣传意识,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实现良好互动关系的搭建,从简单的听众逐渐发展成政务信息的义务宣传员,而纽带正是打造"强关系"的微信。
  其次,政务微信强调"传播"弱化"平台"。政务微信的传播主体为手机用户或者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用户,与微博相比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直达性,传播效果更好,因而使用者在信息传播方式的处理上要区别于政务微博。通过几年的发展政务微博已经从"单打独斗"升级为"集体作战",形成了"航母"般的政务微博集群。
  但对于政务微信而言,这种"优势"甚至会成为阻力。政务微信传播中要实现"个性化"和"价值化",以公共平台为例,仅从每日的发布量上看,每天一条的限制就要求政务微信的运营者具备更强的信息筛选能力,同样,针对公共平台的听众留言和信息反馈进行解答也是个性化运营政务微信的重要途径。
  面对微信传播要有"领地"意识
  政务微信的推广,客观上要求政务部门在面对这一新事物时要引入"领地"思维。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党政机关对新传播工具需逐渐适应的现状,使得政务部门多次与社会化媒体新产品失去"同步壮大"的机会,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适应社会新传播格局的要求,在微信产生之初就要有"领地"思维,学会"占据新平台、发挥新优势"。
  当下,从陌生到认识,微信已逐渐成为政务信息的发布新平台。随着移动社交吸引力不断增强,预计在2013年,我国移动社交软件将继续高速发展,移动社交网民和微信公共账号数量必然大幅增长,在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热点话题中,网民应用微信参与传播和讨论的情况相应会进一步扩大。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介,可能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杠杆效应,推动政务机构、主流媒体和社会名人大量入驻微信等移动网络舆论场,以人际关系和组织传播特征,形成网上的圈子化部落。
  微信将推动政务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如今,政务微博的迅猛发展已大大拓展了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在可预见的新一年中,微信也会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微信将联合微博平台在信息的发布中实时、主动地进行信息传播,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快、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可,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政务微信也可能在发布预警信息、服务信息等方面替代手机短信预警。
  于是,微信管理也会逐渐成为舆论引导"新领地"。以政务微博为主的运营团队已经开始打造"微信"的新平台,多个地区的政务微博客团队正在形成微博和微信互动,打造以一个主打广播而以另一个主打互动的新传播格局。
  今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强烈地震,110公里外的成都震感强烈, 19分钟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管理的"微成都"微信公众账号发出一条包含地震震级、震源、影响范围等信息的微信,13万关注了"微成都"的成都人第一时间在手机上收到了官方权威消息,渐渐从广场散去。可以说"政务微信"悄然兴起,近段时间以来,一股大秀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之风正在愈发明显。现今,包括人民日报、央视在内的重要中央级新闻媒体都开设了微信的公共账号,有的帐号甚至已经拥有过万粉丝数,政务系统"微信风"已经蔚然成形。
  总之,党政机关对微信平台的认识和应用要领先或同步于新媒体自身的发展,从现在开始要树立"领地意识",从体验开始,以政务微博运营为蓝本打造新的政务微信平台,在移动互联时代不断创新网络问政和信息传播方式,开创"群众路线"工作的新形式。(人民论坛 庞胡瑞 单学刚 分别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http://media.sohu.com/20130801/n383118079.shtml



133#
发表于 2013-9-12 11:14: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Facebook发话题搜索工具 方便新闻机构了解舆论


Facebook发布话题搜索工具
当地时间周一上午,Facebook推出两款新搜索工具,向新闻机构和营销人员提供更方便的热门话题实时监测服务。这些热门话题可以是与电视节目、重大新闻和体育赛事有关。  在其中一款新搜索工具的帮助下,新闻机构可以使用例如“叙利亚投票”或“东京奥运会”的关键字,用于搜索Facebook的个人或公司就这些话题所发表的言论。
  另一款搜索工具也可以用于搜索Facebook的私人内容,不过搜索返回的结果都是聚合型的和匿名的信息,比如地理位置、性别、年龄等。
  配图位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Facebook战略媒体平台合作总监安迪·米切尔(Andy Mitchell)表示:“新闻机构可以通过这种全新的方式去了解人们讨论的焦点话题。对于有才华和有创意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无限可能。”
  最近,Facebook动作连连,与Twitter不断争夺舆论平台的大哥地位。毫无疑问,新搜索工具的发布让Facebook有了更多的筹码。
  大多数用户在Twitter上注册帐号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开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言论,这让Twitter成为一个无可比拟的研究平台。研究人员可以在上面分析社会舆论、时代精神和精神瞬间。例如,根据Twitter热门话题工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美国用户在周日最爱讨论的话题是橄榄球。
  和Facebook一样,Twitter也使浑身解数来拉拢广告商和电视台:Twitter帮助他们定位电视剧和某项体育活动的粉丝,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
  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的用户数量是Twitter的5倍多。因此,Facebook也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例如,Facebook上周发布一项数据统计称,全美橄榄球联盟(NFL)新赛季的开幕共吸引了800万用户的2000万个“赞”(Like)、评论和分享。
  然而,Facebook上的大部分文章都不是公开的,而是仅限于与朋友甚至更小的人群分享。因此,Facebook也必须仔细权衡它可以发布什么样的数据统计,特别是在这个敏感时期——Facebook最近因为隐私政策的修改,受到一轮又一轮的批评。
  尽管如此,该公司越来越积极地把Facebook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广场。今年6月,Facebook启用标签功能,允许12亿用户通过例如“#NFL”的标签去搜索相关话题——和Twitter的标签功能类似。
  此外,Facebook正在测试一种“热门话题”的模块。这个模块位于用户的动态汇总页面,用于显示Facebook上最热门的话题。最近,Facebook还开放了嵌入式消息的功能,允许用户在他们的网站或博客中嵌入来自Facebook的帖子和视频。
  而新工具的发布象征着Facebook在这个方向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最初,新搜索工具只会提供给少数的新闻机构,用于测试和优化,这些机构包括Buzzfeed、CNN、NBC、天空电视台和Slate。Facebook还会向一家提供社交媒体分析及用户互动服务的公司Mass Relevance提供该工具。Facebook表示,打算在短期内向更多媒体和营销机构提供这个功能。
  而那些被选中参与测试的机构已经跃跃欲试。
  NBC数字创新和社交媒体副总裁瑞恩·奥斯本(Ryan Osborn)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一个新闻机构,我们一直在试图弄清楚普罗大众在讨论什么。”
  他说,在美国国会就奥巴马总统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的提议进行投票之前,NBC将在本周内使用该工具进行一项题为“抉择:美国是否应打击叙利亚”的在线调查。而且,这个工具也可以用于电视节目。
  CNN数字业务高级副总裁及总经理KC·艾斯藤森(KC Estenson)则表示,他们希望从Facebook那里挖掘到不同于Twitter的数据。他说:“相对于Twitter,你可能会从Facebook那里得到人们更私人更内在的信息。”
  他还指出,Facebook的新搜索工具不会取代实地报告的一线记者,而是成为一种补充。“这些工具就像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实地采访。长期来看,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
  目前,尚不清楚新闻机构将如何使用提取于私人内容的聚合匿名数据。不过艾斯藤森表示,新工具是新闻机构为舆论把脉的另一种方法,正如传统的民意调查。
http://news.qq.com/a/20130910/010677.htm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23:28: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锡磊
这个值得好好总结和探索! //@杨建国:传统媒体做全媒体为何效果不佳?

@于海青
传统媒体做全媒体为何效果不佳?1全媒体依靠的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整合速度,有主有次,而目前大部分全媒体只是将传统媒体思路照搬到了新媒体,看上去规模投入很大,其实效果不佳,因为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性。2传统媒体优势在于资源,新媒体优势在于灵活多变,融合方式需要创意源泉,否则徒劳无功。




| 轉發(188) | 評論(30)
2012-6-28 13:11來自新浪微博



收藏於10月7日18:45
保存 取消
新媒体  +加標籤


| 轉發(8)| 取消收藏| 評論(1)
10月7日18 : 30來自iPhone客户端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0:3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肖余恨2013
//@何兵:股价现在如何?

@荣剑2009
人民日报旗下的即刻搜索或将关门的消息,自昨天起开始传遍网络,引发了众多议论。想当初人民网上市时圈了几十亿的钱,砸在即刻搜索上的钱据说有20亿。大概就是仗着钱多和主流媒体优势,其掌门人邓亚萍发出豪言,要赶超乔布斯和百度。现在这无疑已沦为笑柄,当然,倒霉的是那些股民,他们的钱打水漂了。

(6)| 轉發(153) | 評論(44)
34分鐘前來自三星Galaxy Note II


| 轉發|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136#
发表于 2013-11-25 21:14:01 | 只看该作者
在过去的三十年,新闻报道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

进入当今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我们头脑中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伊朗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大使馆附近发生爆炸,美国医改网站Healthcare.gov的技术问题出现预警,多伦多市长丑闻缠身,这些都构成了如今世界的重大事件。

或者说,如今全世界的大事件就只是这些?

编辑都会告诉你:确定什么是新闻,本身就是个主观的行为。过去三十年我们所竭力捕捉到的信息,甚至还比不上牛津互联网研究所信息地理位置的项目博客新发布的一组图表。

上面的地图由全球事件数据库(GDEFL)编制而成,显示了在1979-2013年间新闻报道中所提到的地方。研究人员马克•格雷厄姆(Mark Graham)和斯特凡诺•德•赛巴塔(Stefano De Sabbata)仔细钻研了数据库,分离出了总计4300万个新闻事件,这些事件的中心人物身居世界各地。然后,他们对结果进行划分,绘成了上面那幅图。在上图中,线条越亮,表明两个地点之间的关联越紧密。

这个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见解:自1979年以来,是哪些国家占据了世界新闻头条。看上去美国是“核心的新闻地理位置聚焦点”。据研究人员说,根据追踪到的新闻,美国经常与阿富汗、中国、伊朗、伊拉克、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在国际事件中成对出现。切不要被图上美国中西部的活跃表象所迷惑,当GDEFL的数据设置将事件人物只定位到国家而不是到城市或乡镇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在那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

格雷厄姆和德•赛巴塔指出,除去美国,新闻报道关联最多的两个国家就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而关联最密切的两个城市为首尔和平壤。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则是与所分析的新闻报道关联最少的地区。

这些发现与格雷厄姆和德•赛巴塔上个月针对同一个数据库发布的另一分析结果相当一致。在下图中,每个饼状图的尺寸与每个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数量呈正相关,而每个扇形的大小则表示了每个国家发生的新闻事件在该地区所占的比例。由图可知,北美洲和亚洲的新闻数量最多,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尽管人口众多,得到的关注度却明显不足。亚洲和北美洲发生的事件数量很接近,尽管据格雷厄姆和德•赛巴塔的估算,前者的人口差不多是后者的12倍。中东和北非的纷争地带比非洲的纷争地带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等更能吸引媒体的注意。

这些图表并没有展示出全球媒体局面的全貌,也并非是在控诉媒体对部分国家和地区执着的偏爱。某些人可能会质疑说,新闻界完全是基于地缘政治势力的分布以及读者的阅读需求在精心操控新闻报道。站在方法论的角度来说,GDELT的数据库信息会严重偏向于最近10年发布的文章和西方的新闻来源。另外,除了媒体偏见之外,新闻界自由、互联网普及率、媒体市场的成熟度这些因素也会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地理范围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格雷厄姆和德•赛巴塔的发现与这个专题的其它研究结果却仍然十分吻合——至少关于美国和西欧新闻报道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例如,牛津大学的本杰明•亨尼希(Benjamin Hennig)就连续三年一直致力于绘制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中一个国家的大小与该国被英国《卫报》所提到的次数成正比。2012年世界看上去就像这个样子(英国除外):

尽管像美国、以色列、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得到的媒体注意力远多于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类似国家,这并不足为奇,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地理分布——由人类的判断和时事的任意性共同作用生成——正在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起码在驻外分社首先报道国际新闻的时候是这样。正如国际公共广播执行长艾丽莎•米勒(Alisa Miller)在2008年的TED演讲中所提到的那样,近年来新闻机构已经大大减少了国外通讯分社数量。她在那时讲到:“除了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BC)在内罗毕、新德里和孟买的单人微型分社,非洲、印度和南美洲都没有新的通讯社网络,而这些地方的人口超过20亿。”

http://www.ted.com/talks/alisa_miller_shares_the_news_about_the_news.html


芙蕾达喵发表于:2013-11-23 00:04:29

好牛逼的样子!先马!

教授翻译fking86发表于:2013-11-23 11:30:27

图片最好也用编辑软件翻译一下。

passerby98发表于:2013-11-23 12:26:28

[若要给新闻下个定义,那么正如任何一个编辑所说,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主观实践。过去三十年我们所竭力捕捉到的信息,甚至还比不上牛津互联网研究所信息地理位置的项目博客新发布的一组图表]原文Defining what's news, as any editor will tell you, is an inherently subjective exercise, and a new set of charts by the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s 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 captures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of our efforts to do so读不出有[甚至还比不上]的意思(more than three decades是个整体,图表数据的时间范围是1979至2013年,即34年);也没有[若要]。整句:“编辑都会告诉你:确定什么是新闻,本身就是个主观的行为;牛津互联网研究所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新发布的一组图表,显示出我们过去三十余年致力于此”。 [至少,既然地方广播电台会首先播报国际新闻,这样说也算是有理有据]At least, that is, when outlets cover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first place,译句费解。outlets不应该是[地方广播电台]。本句承接上句it's still worth noting that…,“最起码我们要关注何时驻外分社首先报道国际新闻”。

kelly1986发表于:2013-11-23 15:18:12

nice trans!

passerby98发表于:2013-11-23 16:23:47

[总计430个新闻事件]43 million events,应为:“四千三百万个”。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3 17:08:31
芙蕾达喵:好牛逼的样子!先马!

@芙蕾达喵
哈哈 那几张图看上去是挺腻害的样子  不过其实内容还挺亲民的哈哈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3 17:11:07
教授翻译fking86:图片最好也用编辑软件翻译一下。

@教授翻译fking86
其实我开始也是那样想的,只是后来看到图上字好像挺少的,而且图的内容在文字中也有解释。不过便于更好地理解,我再弄一下。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3 17:13:29
passerby98:[总计430个新闻事件]43 million events,应为:“四千三百万个”。

@passerby98
啊!犯了低级错误。多谢指出!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3 17:30:14
passerby98:[若要给新闻下个定义,那么正如任何一个编辑所说,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主观实践。过去三十年我们所竭力捕捉到的信息,甚至还比不上牛津互联网研究所信息地理位置的项目博客新发布的一组图表]原文Defining what\'s news, as any editor will tell you, is an inherently subjective exercise, and a new set of charts by the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s 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 captures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of our efforts to do so读不出有[甚至还比不上]的意思(more than three decades是个整体,图表数据的时间范围是1979至2013年,即34年);也没有[若要]。整句:“编辑都会告诉你:确定什么是新闻,本身就是个主观的行为;牛津互联网研究所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新发布的一组图表,显示出我们过去三十余年致力于此”。 [至少,既然地方广播电台会首先播报国际新闻,这样说也算是有理有据]At least, that is, when outlets cover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first place,译句费解。outlets不应该是[地方广播电台]。本句承接上句it\'s still worth noting that…,“最起码我们要关注何时驻外分社首先报道国际新闻”。

@passerby98
您提出的第一句,我把more than three decades拆分理解了,认为应该是captures more than... 我需要再仔细研究一下。 第二句,At least, that is, when outlets cover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first place.承接上句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geography of reporting...influences the ways in which we perceive the world没错,可是我觉得that is指代的是reporting influences the way in which we perceive the world,而非it is worth noting。您的译本貌似是后面这种理解?当然我的版本也不好,我还会好好斟酌。

[url=]0[/url]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3 17:30:41

kelly1986:nice trans!

@kelly1986
thanks!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3 18:27:48
教授翻译fking86:图片最好也用编辑软件翻译一下。

@教授翻译fking86
图已处理。谢谢建议。

meihelen发表于:2013-11-23 19:16:38

when actors are assigned a country but not a city or town in GDELT's data set, they appear in the geographic center of that country:译为【那不过是因为GDEFL的数据设置只会将事件人物定位到国家,并不能细化到城市或城镇,所以在图像上他们都呈现在那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有点误导,是说“当GDEFL的数据设置将事件人物只定位到国家而不是到城市或乡镇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在那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美国的线条有些以东部为起点、有些以中心位置为起点,中国的也是,有些以北京或上海为起点,有些以中心位置为起点。 and the two most connected cities are Seoul and Pyongyang:译为【而提到最多的两个城市为首尔和平壤】没有反映出“关联最密切的两个城市”之意。这幅第一图表现的是世界新闻的关联性,即A国报道B国新闻(反过来也一样),所以说:The brighter the line in the image above, the more links there are between locations. the geography of reporting ... influences the ways in which we perceive the world. At least, that is, when outlets cover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first place. 译为【新闻报道的地理分布……正在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至少,既然地方广播电台会首先播报国际新闻,这样说也算是有理有据】不妥。建议改为:“新闻报道的地理分布……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起码在驻外分社首先报道国际新闻的时候是这样。” (@passerby98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3 21:31:06
meihelen:when actors are assigned a country but not a city or town in GDELT\'s data set, they appear in the geographic center of that country:译为【那不过是因为GDEFL的数据设置只会将事件人物定位到国家,并不能细化到城市或城镇,所以在图像上他们都呈现在那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有点误导,是说“当GDEFL的数据设置将事件人物只定位到国家而不是到城市或乡镇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在那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美国的线条有些以东部为起点、有些以中心位置为起点,中国的也是,有些以北京或上海为起点,有些以中心位置为起点。 and the two most connected cities are Seoul and Pyongyang:译为【而提到最多的两个城市为首尔和平壤】没有反映出“关联最密切的两个城市”之意。这幅第一图表现的是世界新闻的关联性,即A国报道B国新闻(反过来也一样),所以说:The brighter the line in the image above, the more links there are between locations. the geography of reporting ... influences the ways in which we perceive the world. At least, that is, when outlets cover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first place. 译为【新闻报道的地理分布……正在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至少,既然地方广播电台会首先播报国际新闻,这样说也算是有理有据】不妥。建议改为:“新闻报道的地理分布……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起码在驻外分社首先报道国际新闻的时候是这样。” (@passerby98 )

@meihelen
多谢指点。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3 21:39:35
meihelen:when actors are assigned a country but not a city or town in GDELT\'s data set, they appear in the geographic center of that country:译为【那不过是因为GDEFL的数据设置只会将事件人物定位到国家,并不能细化到城市或城镇,所以在图像上他们都呈现在那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有点误导,是说“当GDEFL的数据设置将事件人物只定位到国家而不是到城市或乡镇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在那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美国的线条有些以东部为起点、有些以中心位置为起点,中国的也是,有些以北京或上海为起点,有些以中心位置为起点。 and the two most connected cities are Seoul and Pyongyang:译为【而提到最多的两个城市为首尔和平壤】没有反映出“关联最密切的两个城市”之意。这幅第一图表现的是世界新闻的关联性,即A国报道B国新闻(反过来也一样),所以说:The brighter the line in the image above, the more links there are between locations. the geography of reporting ... influences the ways in which we perceive the world. At least, that is, when outlets cover international news in the first place. 译为【新闻报道的地理分布……正在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至少,既然地方广播电台会首先播报国际新闻,这样说也算是有理有据】不妥。建议改为:“新闻报道的地理分布……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起码在驻外分社首先报道国际新闻的时候是这样。” (@passerby98 )

@meihelen
如果方便请再分析一下这句话:Defining what's news, as any editor will tell you, is an inherently subjective exercise, and a new set of charts by the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s 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 captures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of our efforts to do so. 我和过客98的理解不太一样。

meihelen发表于:2013-11-23 23:45:14
Cindy0813:@meihelen 如果方便请再分析一下这句话:Defining what\'s news, as any editor will tell you, is an inherently subjective exercise, and a new set of charts by the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s 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 captures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of our efforts to do so. 我和过客98的理解不太一样。

@Cindy0813
这句话我跟passerby的解释是一样的。把几个“语法主词”突出一下: DEFINING what's news, as any editor will tell you, IS an inherently subjective EXERCISE, and a new SET of charts by the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s 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 CAPTURES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of our EFFORTS to do so. 直译大约是这样的(词句尚可斟酌): 正如任何一位编辑都会告诉你的,给什么是新闻下定义,这本身就是个主观的行为;牛津互联网研究所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新发布的一组图表,凸显出我们三十多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墨涵发表于:2013-11-24 00:29:46

只论内容,也就是说媒体更愿意报道那些人们关注更多的事,而人们更关注那些对自己或国际局势影响更为深远的事,所以,即使南部非洲有20亿人口…………。想来是很合理是的事哈。英语太差,于此致谢。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4 11:56:04
meihelen:@Cindy0813 这句话我跟passerby的解释是一样的。把几个“语法主词”突出一下: DEFINING what\'s news, as any editor will tell you, IS an inherently subjective EXERCISE, and a new SET of charts by the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s 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 CAPTURES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of our EFFORTS to do so. 直译大约是这样的(词句尚可斟酌): 正如任何一位编辑都会告诉你的,给什么是新闻下定义,这本身就是个主观的行为;牛津互联网研究所Information Geographies blog新发布的一组图表,凸显出我们三十多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meihelen
多谢

Cindy0813发表于:2013-11-24 11:57:12
墨涵:只论内容,也就是说媒体更愿意报道那些人们关注更多的事,而人们更关注那些对自己或国际局势影响更为深远的事,所以,即使南部非洲有20亿人口…………。想来是很合理是的事哈。英语太差,于此致谢。

@墨涵
嗯,大致的意思就是这样。媒体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所以必然影响我们的世界观。

root133发表于:2013-11-25 11:56:27

1.“好高大的城墙啊!”夏宁感慨道:“五十万大军攻一年也未必能攻下来吧!”听着她的话,众人都是一阵感慨,对北海天骄佩服不已!http://23.224.109.3 2.“那就继续找吧,没有他,我的心里真是没有底啊!”诸葛神机又是一阵叹息,那个天才指挥家到底去了哪里?他知道游戏里发生的事情嘛?他会眼睁睁的看着中华区沦陷吗?http://23.224.109.3 3.孟晓灿和筱幽都是选修的中文系,但是也选修哲学课,今天哲学课是在阶梯教室里面上,因此他们直接去阶梯教室了。http://23.224.109.3

http://select.yeeyan.org/view/433051/387207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0:05: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吕尚彬
BBC利用社交网站十条经验。

@密苏里新闻学院孙志刚
媒体该如何利用社交网站?BBC的社交媒体助理编辑介绍了十条经验。http://t.cn/8k2uO2e在Facebook,Twitter和Google +上,BBC均有百万以上的关注群体。它的六人团队基本上每周七日每日24小时工作,每天平均在Facebook上发6至8条,在Google +上发3至4条,每周在Twitter上发200至300条信息。

(5)|
轉發(171)
|
評論(17)

今天 01:1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38#
发表于 2013-11-28 11:4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肖淑娟 于 2013-11-28 12:18 编辑

【案例】免费内容时代将终结 新媒体或进入付费内容时代


      11月17日,据BBC新闻网报道,互联网免费内容时代似乎将终结,但如何平衡媒体收入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仍是未解决的难题。
      全文概要如下:
      最近《财富》杂志专栏作家亚当•拉什斯凯(Adam Lashinsky)在读者那里遇到了一件让他既震惊又困惑地事情。事情起因是拉什斯凯写了一篇有关于巴菲特联合3G资本收购亨氏的长篇报道,随后他在LinkedIn网站上为这篇文章做宣传,给出了文章的部分预览内容,但完整的文章需要付费才能阅读。
      读者因此炸开了锅,被点“赞”最多的一篇评论是这样写的:“如果完整版文章和你给出的预览一样空洞无物,我认为我还会坚守免费新闻网站。请少发一些垃圾文章。”为此拉什斯凯给予了坚决反击,并拒绝道歉。他表示:“对于这些读者来说,我犯了一个社交媒体上的头等大罪,就是给出一个付费内容的链接。”
      那么,网络免费和付费内容之间是否已经变得水火不容了呢?
      财务挑战
      广告营收和发行量的不断下滑对传统报纸行业造成打击,这让它们不得不对网上内容进行收费以弥补损失。
      博客主安德鲁•苏利文(Andrew Sullivan)表示,新闻等网站上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少。因为通过Google和Facebook,广告业主已经可以针对每个人投放精确的定向广告。长期来看,媒体行业不能依靠广告,而是必须找到其他收入方式。
      拉什斯凯也表示,除了广告,媒体需要其他收入来源,内容收费是个很好的途径。
      不过由于很多读者对于网上付费阅读有所抵触,因此很多新闻网站设置了灵活的收费墙。
    《纽约时报》网站规定读者每月可以免费阅读十篇文章,此后就必须付费阅读。《泰晤士报》读者可以免费阅读每篇文章的开头,剩余内容付费才能阅读。《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则设立了付费、免费和注册用户内容混合的方式。
      即用即付费模式
      虽然名声没有蒂姆•伯纳斯-李爵士(Tim Berners-Lee)响亮,但计算机科学工程师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也是互联网的发明者之一。
      已经退休的卡里奥表示,如何看待信息的价值,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业界20年。他认为,包月付费形式太过昂贵且限制过多。手机的即用即付费模式非常适合于网站内容。“你发一条短信,就付出了极小的一笔费用。每个单独的动作都可以进行单独收费。浏览器在我阅读文章时,会为每个页面付费1-2美分,我甚至没有感觉。这样我就不用预付一大笔钱。”
      卡里奥称,没必要重新创造模式。电信行业已经对用户的每个动作收费,新闻网站也可以。
      贝佐斯与未来
      帮助《泰晤士报》等报纸管理网络收费墙的祖睿科技(Zuora)首席执行官左轩霆表示,每页面收费两美分是可行的,但不是最好的方法。实际上,电信运营商也有很多收费模式:预付费、后付费、家庭套餐、夜间和周末套餐、无限制套餐和捆绑套餐等等。人们不喜欢被计费的感觉。他们不喜欢一接通电话,就因为计费的缘故,感觉到得抓紧结束通话。
      被问到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贝佐斯进入报纸行业后会采取什么模式,左轩霆表示,人们似乎忘记了,除了互联网业务,亚马逊在线下还有仓储和分销中心等实体业务。
      左轩霆说,对于报纸来说,很多人还是喜欢在通勤的巴士和火车上阅读纸质版。周末在厨房的餐桌上,人们喜欢摊开周日版报纸,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栏目。左轩霆坚定地表示,在线媒体只有收费才能活下来。
      坐享其成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不可能靠广告养活一家媒体。数字平台的建立需要花钱,但却要免费提供内容。
      这种情况将来或许能改变,但如何采用最有效地方式在读者的浏览习惯和能养活媒体的收入之间找到平衡,这还是个仍未解决的问题。(柯山)
肖余恨2013
//@复旦邓建国:同意,但还得考虑:1。对什么是"好"新闻,专业内容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之间可能有分歧;2。如果"好"新闻不免费,那么其定价标准并不应以其生产成本为依据,而应已消费者所认为值得的价格为依据。3。相对于唾手可得的免费新闻,需要付费的"好"新闻,到底好在哪里?如何让消费者
◆◆@中国新媒体传播
【免费内容时代将终结 新媒体或进入付费内容时代】最近《财富》杂志专栏作家亚当•拉什斯凯(Adam Lashinsky)在读者那里遇到了一件让他既震惊又困惑地事情。事情起因是拉什斯凯写了一篇有关于巴菲特联合3G资本收购亨氏的长篇报道,随后他在LinkedIn网站上为这篇文章做宣传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GJ$ACOF(TYDYECOKVDYB.pnghttp://t.cn/8kvLC6b
| 轉發(40) | 評論(5) 11月17日21 : 05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 轉發|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http://it.sohu.com/20131117/n390273779.shtml?qq-pf-to=pcqq.c2c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17:21: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少磊
抛却明显的价值认知,在效果(经验)里讨论这个议题是不道德的。逻辑起点上的问题,不是给宣传八股穿上新媒体外衣就能解决的。

@陈里
【融合新媒体贴近群众 让党刊有人缘有读者】党刊传播力弱化如今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办刊思维没有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影响了党刊传播力的提升。很多党刊害怕承担风险,不敢在数字媒介上投入太多,主动出击、探索新媒体的少。这种思维定式使党刊错失很多良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远远落后于新媒体。





(10)| 轉發(69) | 評論(25)
12月10日08 : 06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7:53: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浑水自媒体门户
【解密南都全媒体集群组织架构】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路径中,新的媒体组织怎样架构,新的内容生产流程该如何再造,新的媒体经营和管理模式该如何建立等问题让传媒人苦恼,此篇文章全面、具体介绍了南都全媒体集群组织架构再造,对正在苦恼中的媒体同行打开视野、借鉴前行,不无裨益。


  • (3)


(1)| 轉發(7) | 評論(9)
2月8日17 : 43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