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1:13 | 只看该作者
十五、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台注: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君子造道,亦当如尸鸠喂子之有定仪,结于一而不二也。

陆注:《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一,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你们这个怕就整错呢。.

这个 其子七兮,不是有七个儿女,而是有很多很棒的女朋友哦。咔咔。君子只心仪一个,即内心要专一。(《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心如结兮:不分心。

故君子结于一也:所以君子,精力要集中、专一。

我知道,你们是搞笑来的。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3:56 | 只看该作者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台注:古时有以鼓瑟著名者瓠巴,当其鼓瑟时,潜沉在水底之游鱼,且出水而静听;有以鼓琴著名者伯牙,当其鼓琴时,为君王驾路车之六马,且为仰首若探饲然;皆闻其声而乐也。是以声发于内,而播于远,无论小大;行修于身,而闻于外,无分显隐。玉在山而草木润泽,渊生珠而崖不枯干,宝气内藏,而精光外耀。为善唯惧不能积久成德耶,岂有不为人所闻知之理乎?

  按:诚能积善,自必有闻于人,声名洋溢,亦不待求知于人也。

你这个白话文功力实在是不敢恭维。

陆译:从前瓠巴一弹瑟而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一弹琴而拉车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所以声音没有小得听不见的,行动没有隐蔽得不显露的。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就不显得干枯。是不能坚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没有积累起来吧!否则,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为:是。为善不积。

译文:曾有一个人叫瓠巴,他弄瑟的时候,游鱼都会出水聆听;伯牙弹琴的时候,一辆车的六匹马都被吸引得仰头。所以,不是声音小就听不到,不是行踪隐藏就不显形。山上有玉,草木就会显得丰润,深渊有珠蚌,崖上就不是光秃秃的。是不积善吧?哪里是没得人晓得哟。
.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4:58 | 只看该作者
十六、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台注] 讲求学问,究当以何者为始事?何者为终事?应之曰:为学之方法,以讽诵经文为始事,以研读礼法为终事。为学之意义,以作一志道之士为始事,极于圣人为终事。而工夫全在真诚积久而不懈,诚能积其力,久而不懈,则可以入德矣!是以就为学之方法言,诵经读礼,是有终极的;至于为学之意义,求为圣贤,则是切己之事,不可须臾或舍的。为之则为人,舍而不为,便流于禽兽。学至乎身没而后止。所以经书中,如书,是记载政事的;诗,是极其中和之声乐,唯礼乃是修己治人至好之仪法,处事应变触类而长,比附因应之纲纪。故学以至乎礼为最终鹄的。如此便可说是道德之极致,礼之诚敬文仪,诗书之广博,乐之中和,春秋之精微,其本既正,其用益宏。在天地间者,尽于此矣。

  按:此假设为主客问答,以说明为学之意义与方法。

陆注: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的中正而又和谐,《诗》、《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数:哈数、方法、顺序、术。
义:道义、道、德、理。
中:正、雅、和。
大,通 泰,正常秩序。

译文:学习,开始学啥?最后学啥?告诉你:顺序就是,先读经书,最后学习礼仪;道理就是先做雅士,最后当圣人。真心、使劲、持久就能上路,直到学完为止。因此,顺序有始终,而道理,一会儿都不能丢。持有它,是人;没有它,就是禽兽。因为,《书》经,是政纪;《诗》经,是雅声的最高境界;《礼》,是规范各种正常秩序的纲领。所以,顺序到《礼》就完了,这就叫道德的极致。《礼》尚文质,《乐》向雅正,《诗》、《书》渊博,《春秋》精妙,在天地间酷毕了
.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5:48 | 只看该作者
十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数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⑧。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台注]君子为学,尊所闻,行所知。从耳里所听得,便深会于心,散布于四体,而表现于动静语默之间,无论钜细,一切都可以作人模楷。小人则不然,耳朵听了,口里说说,不过出入于口耳四寸之间罢了,究于七尺之躯,何所补益?古之学者,唯求自得于己,今之学者,务在求悦于人。君子之学,是用来自美其身心;小人之学,只是用作赠献之禽犊,借以博取名利。因此,不问而告,谓之躁;问一而告二,谓之囋。躁,非也,囋,非也,君子如撞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矣。

  按:此教人为学,要在有益身心,不可务外为人。
陆注: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箸,通 著,即现在的 着。
曷:何、啷个。
禽和犊。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因以喻干禄进身之物,即当官的敲门砖,对于读书来说就是文凭。
囋古同“讚”:讥笑。
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即门窗。
做人如向,就是要通风、通凉、通亮、通光,即不闭塞、不死脑筋、不一根筋。

译文:君子学习的时候,从耳朵进,着落在心,手脚放开,身体放松,说话端庄,动作舒缓,一切都要中规中矩。小人学习的时候,从耳朵进,从嘴巴出,进出口耳之间,不过几寸而已,啷个能够完善七尺之躯咧?过去的学者是为了(完善)自己,如今的学者是为了(讨好)别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身;小人学习,是把它当文凭。所以,别人没问你就说出来,那叫显摆;别人问一你说两,那叫看不起人。耍大,NG;看不起人,NG。做君子,不要一根筋。.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7:24 | 只看该作者
十八、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台注]为学,将求通经,莫如得贤师而亲近之,最为便易。礼乐有其法,无其说;诗书记古代故实,而未必切合时用;春秋辞约而旨远,亦难于速解。唯有仿效通经贤人,讲习先师君子之说,则礼乐不说而说矣;诗书不切而切矣;春秋不速而速矣;心有所主,自可遍得其传,而周合于世事矣。所以说为学将求通经,莫如得贤师而亲近之,为最便易。


陆注:  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理解。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你们又错远了哟。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因为 不切、不速 是指学者本人,那么 不说 也应指人,即:弄不明白(被动用法,被-----说明。)

切:用刀整。切不动书,就是搞不懂。

方:依据、按照。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尊:装。夫奥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礼记》
尊以遍:全部装完、全部搞懂。

周,通“週”:周济、救济。周天下。——《礼记•月令》

译文:学习,最便宜不过的是跟人学。自学,《礼》、《乐》的规范(没有动作演示)你弄不明白,《诗》、《书》古老了你搞不懂,《春秋》简要了你领会慢。按照别人教的来学君子之道,那就可以装B完了、周济天下了。因此,学习的捷径是跟人学。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8:13 | 只看该作者
十九、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④,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台注]为学之要道,莫急于得明礼有道之君子,中心服悦而诚事之。次则遵崇礼法,勉自检束,自亦可以入德。若既不能诚事有道君子,又不能遵崇礼法,而只是从事杂记百家之说,寻诵诗书之文,将见穷老尽气,不免为陋儒而已。学者原是学为圣贤,将欲溯源先王之道,推究仁义之本;则礼,正是其纵横蹊径。若挈裘领,屈五指而引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若不由礼宪,而徒用力于诗书,便无异以手指测河,以戈戟舂黍,以锥作箸而进食也,不可得之矣。所以隆礼虽未十分明晰,自不失为安分守法之士;反之,其智虽极精辨聪察,终是无用之散儒。



陆注: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地受教于贤师更迅速有效的了,尊崇礼仪就比它差一等。如果上不能对贤师中心悦服,下不能尊崇礼仪,而只学些杂乱的知识、读通《诗》、《书》,那么直到老死,也不过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罢了。至于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寻求仁义的根本,那么遵行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这就好像提起皮衣的领子,然后弯着五个手指去抖动它一样,那数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顺了。不遵行礼法,而只是依《诗》、《书》来立身行事,将它打个比方来说,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流的深浅,用长戈去舂捣黍子,用锥子代替筷子到饭壶中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其精义领会得还不够透彻,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士人;不尊崇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一个思想涣散的文人。

你们一开始就搞错了,向老师学习的问题已经谈过了,真是不知所云。

学,教也。——《广雅》
经:途径、步骤。
速:快、先。
好:完善。
安,满足、安稳。
特,单独、单单、只。岂特为宫室哉?——《吕氏春秋•分职》
識,知也。——《说文》
志,意也。——《说文》
顿,这个我没找到出据,只能根据常理来解释,就是抖衣服的时候,一抖突然一停的那种状态。
经纬:治理国家。
餐壶:向壶里加水(使----吞)。四川人现在都是这个说法,叫往壶里餐开水。餐,吞也。——《说文》

译文:教学的步骤,最先莫过是完善他的人格,接着使他重礼。既不能完善他的人格,又不能使他重礼,只满足学多知意,那只不过是弄顺了书本而已,到了老年,不免是一粗陋的文人罢了。要以先王为宗,以仁义为本,那就礼仪端正了,这就是治理国家的途径;就像提皮衣领一样,五指一抓、一抖,不可数计的皮毛就抖顺了。不讲礼法,只讲书本知识,就好比像用手指测量河流的深浅、以兵器舂米、用锥子向壶里加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重礼,即使不聪明,也算庄重的雅士;不重礼,即使心细,也不过是散漫的文人。.

荀子的文字,在当时是属于通俗流行刊物,就是当时的白话文。正是因为用的是生活语言,才不好找出据。.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39:47 | 只看该作者
二十、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以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以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慎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台注]凡有以非礼为问者,不告也。以非礼相告者,不过问也。有说非礼者,不就而听之。有争意气求胜而不求益者,不与辩也。朋友相交有道,相接有礼。故必以朋友之道来,才可与之相接。不以朋友之道来,便可避而不与相接。故凡有问学者,礼貌谦恭,而后可与之言造道之方;言辞和顺,而后可与之言造道之理;颜色表现出从善之诚意,而后可与之言道之极致。其人未可与言而与之言,谓之躁;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无目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慎以修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不侮慢,不怠缓,斯福禄所予也。

  按:《论语•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注家或借彼以解此,然细玩两文,孔子就学者言,荀子就教者言,固亦有辨。观此,足见君子与朋友讲习,必以诚心相接,方能获致切磋之益。

陆注: 问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告诉他;告诉你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问他;谈论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听他;有争强好胜脾气的人,就不要和他争辩。所以,必须遵循礼义之道来请教,然后才接待他;如果他不合乎礼义之道,就回避他。所以请教的人礼貌恭敬,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学习方法;他说话和顺,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具体内容;他的面色流露出谦虚顺从,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最精深的义蕴。还不可以跟他说却说了,叫做急躁;可以跟他说却不说,叫做隐瞒;不观察对方的气色就和他说了,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谨慎地顺着那说话的对象来发言。《诗》云:“不急躁啊不怠慢,天子称是又赞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你们又走远了,咔咔。

译文:问不正经的问题,你不要教他;教你不正经的事儿,你不要追问(感兴趣);说不正经的话儿,你不要听;含有怒气的争论,你不要辩。所以,必须是来路正常的,然后才接招儿;不是正道上的,就回避。所以,举止恭敬之后才可以给他讲道的学问;言辞温顺之后,才可以给他讲道的规律;脸色顺从之后,才可以给他讲道的精华。所以,不能给他说的说了,叫显摆;可以给他说的不说,叫隐瞒;不看脸色就说的,叫瞎掰。所以君子、不傲、不瞒、不瞎,自我谨慎。《诗》经上说:“因为不骄傲不怠慢,天子就赞赏了。”说的就是这意思。.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41:19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乎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至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⑩,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台注]
射者发百矢,而失一不中,不足称为善射;御者行千里,而差跬步不至,不足称为善御。学者学于礼,而不能通知其伦类,纯一于仁义,不足称为善学。何谓学,学便当求其全一。一时入于善,一时入于恶,涂巷间之常人也;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之类也;积善而全尽,然后可称学者也。君子知夫为学不全备,不纯一,便不足称为美善也,故诵说诗书礼乐,以求贯穿其大义,思索以求通达其精旨,读其书,效慕其人,而设身处地以求之,根除一切害道之事,因以保持其学之所得。使目非所学,无欲见也;使耳非所学,无欲闻也;使口非所学,无欲言也;使心非所学,无欲思虑也;及乎积久成习,而至好之也,目不好视五色,所好有甚于五色者矣;耳不好听五声,所好有甚于五声者矣;口不好嗜五味,所好有甚于五味者矣;极至于天下之富,而亦不足以为利矣。以故权利不能倾夺,群众不能移动,天下之大亦不能摇荡其志业。生乎由此,死乎由此,终始如一,如此才谓之德操。有此德操,然后心中有定主;心中有定主,然后能因应外来事物,而曲得其宜。内能定,外能应,如此,才可称为全人。天贵其大,地贵其广,君子贵其全也。

  按:此明学贵全尽,因而详述所以达于全尽之道。


你这个啥子解释哦?

陆注: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嘛,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君子知道那学习礼义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能够称之为完美的,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思考探索以求领会通晓,效法良师益友来实践它,去掉自己有害的作风来保养它;使自己的眼睛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看,使自己的耳朵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听,使自己的嘴巴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说,使自己的脑子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考虑。等到了那极其爱好礼义的时候,就好像眼睛喜爱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耳朵喜欢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嘴巴喜欢甜、咸、酸、苦、辣五种味道,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因此权势利禄不能够使他倾倒,人多势众不能够使他变心,整个天下不能够使他动摇。活着遵循这礼义,就是死也是为了遵循这礼义,这就叫做道德操守。有了这样的道德操守,然后才能站稳脚跟;能够站稳脚跟,然后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能够站稳脚跟,又能够应付各种情况,这就叫做成熟完美的人。天显现出它的明亮,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你这个也好不到哪里去。

伦类:秩序、规矩。
不一:不坚持。
数:列举。诵数:一一背诵、记下来。

译文:百发失一箭,不算会射;千里只差半步,不算会开车;不懂规矩,不守仁义,不算会学。学,是要学一样就巩固一样。丢一样,学一样,市井之徒嗦;优点少,缺点多,暴君强盗嗦;学全收尽之后,才叫学者。君子的知识不全、不精,不能当作完善,所以,从头到尾一一诵读,用思索融会贯通,按照知识来为人处世,除去弊端后持恒、修养,让眼睛、不对的不要看,让耳朵、不对的不要听,让嘴巴、不对的不要说,让心灵、不对的不要想,直到那完善之时,喜欢看的只有五种正色儿,喜欢听的只有五种雅调儿,喜欢吃的只有五种正味儿,心想的是怎样有利于天下。这样子,不会被权利倾倒,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被天下万物撼动,生是如此,死是如此,这就叫德操。有了德操之后,才能稳,能稳之后,才能应付自如,能稳能应,这就叫牛人。天空的意思表浩明,大地的意思表宽广,君子的意思是贵求完善。
.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43:16 | 只看该作者
修身篇


二十二、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台注:见有善行,必整躬自察,己是否能有此善?见有不善,必惊心自惕,己是否亦有此不善?善在身,必欣幸而固守之,毋使失坠。不善在身,必深自畏恶,有若灾祸之在躬。

陆注: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

修:循,遵循。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循 通“揗”:抚慰。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荀子•哀公》

愀:变脸色。

介: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

不菑畬。——《易•无妄》。董遇注:“菑,反草也。”

译文:看见善行,就抚慰,必须自我参照;看见恶行,就皱眉,必须自我反省。善在身上,就像穿了马甲(倍儿牛B);恶在身上,就像身上长草了(倍儿不舒服),必然自己都讨厌。

重解:

修:循,遵循。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循 通“揗”:抚慰。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荀子•哀公》
自:始。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存:留。以其存心也。——《孟子•离娄下
愀:变脸色。

介: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

不菑畬。——《易•无妄》。董遇注:“菑,反草也。”

译文:看见善行,就抚慰,必然从此开始留意;看见恶行,就皱眉,必然从此开始反省。善在身上,就像穿了马甲(倍儿牛B);必然从此开始喜欢;恶在身上,就像身上长草了(倍儿不舒服),必然从此开始恶心。
.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3:44:57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媚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台注:所以凡非议我过失而得当者,是匡辅吾之良师;称誉我是处而得当者,是鼓励我之益友;恭维我,谄谀我者,是害吾之谗贼。故君子尊重良师,亲近益友,对于谗贼,则深恶而痛绝之。中心好善而无厌,听受规谏,而又能时自戒惕,虽欲无尽于德,得乎哉?

你最后一句整错了。还不如大陆的。

陆注: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

贼,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本义:残害、伤害。名词应该是残害人的人,即坏人。

译文:所以,批评得当的,是我的老师;赞同得当的,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重师亲友,而极度讨厌害人,好善不停,接受批评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行么那?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