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381#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9:44: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27)
购置 gòuzhì
2022年4月30日《大众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山东医护人员,让我有家人的感觉”》。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一位患者用的胰岛素等药品需要冷藏,医疗队就紧急协调来了冰箱,还为只有十几个月大的幼儿协调购置奶粉、纸尿裤等。”这个句子中的“购置”一词使用不当。
“购置”的意思是购买。“购置”的指向对象要求是可以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里反复使用的物品,如“他家最近购置了一台冰箱”。句中“购置”的指向对象是“奶粉、纸尿裤等”,“奶粉”是食品,被人食用了就没了,“纸尿裤”通常情况下只能一次性使用,是一种易耗品,这两样物品都不能让人反复使用,“购置”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购置”改为“购买”。与“购置”相比,“购买”对指向对象的要求比较随意,无论是可长期使用的耐用品还是只能一次性使用的易耗品,都可接受“购买”的支配。另外,“购买”还可以把抽象的市场性服务类内容作为指向对象,这也是“购置”不具备的功能。
编辑:吴漫

1382#
 楼主| 发表于 2022-5-1 15:29: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28)
体恤 tǐxù
(一)
2022年5月1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祝平凡普通的劳动者节日快乐》。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她们买菜做饭,洗碗拖地,照顾老人,体恤孩子,终日忙碌于家里家外……”。这个句子中的“体恤”一使用有误。
“体恤”的意思是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给予同情和关怀。“体恤”是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行为。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她们”作为“孩子”的母亲,对“孩子”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就像“她们”对句中“老人”所实施的“照顾”就是一种行为一样,但“体恤”只是一种态度,不能实施,因此“体恤”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体恤”改为“抚育”“抚养”之类的词。“抚育”“抚养”都是句中行为主体“她们”作为母亲,对“孩子”所应该实施的行为,适于句中使用。
(二)
2021年5月21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支持巴以停火,美为何既抬调门又拖后腿》。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不过,内塔尼亚胡似乎没有体恤美国大哥的苦衷。”句中的“体恤”一词使用有误。
“体恤”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这个词的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之间,应该具有强者和弱者的关系。句中“体恤”的行为主体是“内塔尼亚胡”(从引语所出文中可知,“内塔尼亚胡”时任以色列总理),指向对象是“美国大哥”,按目前世界的一般规则来说,“内塔尼亚胡”和他所代表的以色列在“美国大哥”面前是弱者而不是强者,这样一来,“体恤”的使用就不合适了。
可以把“体恤”改为“体察”或“体谅”。“体察”意为设身处地地察看,“体谅”意为设身处地地理解,谅解,它们和“体恤”一样,都需要行为主体设身处地,区别在于词素“恤”“察”和“谅”的不同,“恤”有强者对弱者的意思,所以要求“体恤”也有这样的意思,“察”“谅”的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之间的关系没有特别的限制,这就使“体察”“体谅”两个词也没有特别的限制,都能适合于这个句子的语境。当然,就“体察”和“体谅”这两个词来说,它们的意思还是有一定的不同,究竟用哪一个词来替换“体恤”更合适,还是要看哪一个词更能接近作者表达的意思。
编辑:吴漫

13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 20:30: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29)

安危 ānwēi

(一)

2022年5月2日《楚天都市报》第6版刊登报道《夫妻“隔空互赠”暖心礼物》。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虽然我们不能每天见面,但两次并肩抗疫,守护患者的安危,这段经历,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这个句子中的“安危”一词使用有误。
“安危”的意思是平安和危险。这是个偏义复词,通常主要指危险的情况,如“不顾个人安危”,其中的“安危”说的主要就是“个人”的危险。句中的“安危”做了动词“守护”的宾语,但对于“守护”的行为主体“我们”(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两位医护人员)来说,句中“患者”的安全是他们需要“守护”的,但“患者”的危险不是他们需要”守护“的,而是需要他们解决的。由此可知,“安危”在句中的使用不合适。
通常可以把“安危”改为“平安”,考虑到句中“守护”面对的是“患者”,把“安危”改为“健康”更合适。如果把“安危”和它前面的结构助词“的”一起删去,让“守护”和“患者”搭配,也是可以的。
(二)

2021年9月12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上海专家及时救命,“伤口还那么小”》。文中有一句话写道:“3位主任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特别是黄妍主任上手术台前已出现严重头疼及心悸,为了患者安危仍坚持手术。”句中“安危”一词使用有误。
“安危”意为平安和危险。“安危”在这个句子中做了介词“为了”的宾语,介词“为了”通常用于引入动作或行为的目的,但在这个句子中,行为主体“黄妍主任”从事“坚持手术”这一行为的目的不应该是“病人安危”。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病人”处于生命垂危之中,需要马上动手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安危”来描述“病人”的状态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安危”改为“转危为安”。“转危为安”指从原来的危险转化为平安,危险消除,这正是行为主体“黄妍主任”从事“坚持手术”这一行为的目的,用在句中是合适的。

编辑:张铭麟

1384#
 楼主| 发表于 2022-5-3 21:04: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30)

当之无愧 dāngzhī-wúkuì

2022年5月3日《光明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美国趁乱牟利必将自食其果》。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过去30年,美国沉醉于‘冷战胜利’,鼓吹‘历史终结论’,无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对看不顺眼的国家大搞制裁威慑、渗透颠覆甚至大打出手,对多边国际组织合则用、不合则弃,一再冲击世界经济规则和国际安全底线,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麻烦制造者。”句中的“当之无愧”使用有误。

“当之无愧”的意思是完全有资格接受某种称号或荣誉等,没有因觉得担当不起而感到惭愧的地方。“当之无愧”含有褒义,它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对象具有正面性。句中“当之无愧”的使用对象“世界麻烦制造者”具有负面性,“当之无愧”不合适使用。

可以把“当之无愧”改为“名副其实”“货真价实”之类的话语。“名副其实”意为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符合,“货真价实”的本义是指货物质量可靠,价格公道,引申后可比喻使用对象没有一点虚假。“名副其实”的语义色彩中性,“货真价实”的本文有褒义,但其引申义的色彩也是中性的,因此这两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具有负面性的“世界麻烦制造者”(“货真价实”用的是引申义)。

编辑:张铭麟


13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4 21:49: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31)

折腰 zhéyāo

2022年5月3日《羊城晚报》第6版刊登文章《天黑得很慢》。文中写道:“或许是从一出生就不被命运厚待,外婆的一生饱受苦难。幼年家境贫苦,姐妹众多,没受过教育,也没看过外面的世界。青年出嫁之后,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为五斗米折腰。……”这段文字中的“折腰”一词乃至“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使用有误。

“折腰”的本义是弯腰,引申后又指为了某种利益受人压制和欺辱。这段文字中“折腰”的意思是弯腰劳作,特指从事艰苦繁重的农业劳动。但“折腰”并无这样的意思,使用这个词是不适合的。

“折腰”在实际使用中通常很少单用,而是出现在“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熟语中。这句熟语有一个典故。相传晋代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时,遇浔阳郡督邮来检查公务,县吏提醒陶渊明要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五斗米”是当时县令的薪俸)。说完,陶渊明就挂冠而去,辞职归乡。后世即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来表示不为权势和利益所牵制的高贵气质。反之,“为五斗米折腰”就表示为了某种利益需求而丧失骨气。上引文字中的“折腰”出现于“为五斗米折腰”这句熟语中,但作者并不是在说行为主体“外婆”丧失了自己的骨气,因此这句熟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折腰”改为“劳作”之类的词,如果能在“劳作”的前面加上“辛苦”之类的修饰语,则表达的效果更好。在改了“折腰”以后,“为五斗米”则可保留,这里的“五斗米”已经不再特指必须出卖行为主体尊严换取的某种利益,而是指通常意义的劳动收获。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折腰”的释义不够准确。《现汉》的释文写道:“弯腰行礼。也指屈身事人。”这个释文虽然只为“折腰”列出了一个义项,但指出了这个词的两层意思,这是可以的。但是,把“折腰”解释为“弯腰行礼”,其中的“行礼”却是赘笔,“行礼”是“折腰”的一个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折腰”都是为了“行礼”。对“折腰”更常用的引申义,《现汉》释为“屈身事人”不符合现代理念,在现代社会,社会服务业已有了充分的发展,如家政、养老等,行为主体与服务对象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并不需要以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来换取报酬。“折腰”的引申义强调的是行为主体丧失人格,“屈身事人”这样的释文未能把这个意思充足地揭示出来。另外,《现汉》未把“屈身”“事人”这两个词作为词条收录,这使读者无法通过《现汉》自身获得对“折腰”的周延性理解,这也不符合辞书编写的基本规则。

总之,《现汉》对“折腰”的释文所采用的语言过于陈旧,不符合现代辞书学的基本要求,这造成了释义的不严谨,需要改进。

编辑:张铭麟

1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15:32: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32)

姹紫嫣红 chàzǐ-yānhóng

  2022年5月4日《兰州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桃花夭夭美如画》。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千万朵桃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与绿树婆娑的垂柳相映衬,形成了为世人称道的桃红柳绿、柳暗花明的春日胜景。”这个句子中的“姹紫嫣红”使用有误。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五彩缤纷,艳丽好看。“姹紫嫣红”的使用对象是各种颜色的花卉,它们不能是单一的花卉品种,尤其是在颜色上不能单一。句中“姹紫嫣红”的使用对象只有“桃花”一种,而“桃花”的颜色也只有红色一种,表现不出五彩缤纷的情景,因此,“姹紫嫣红”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姹紫嫣红”作为一个成语,其中的“姹紫”不能单独成词,但“嫣红”可以单独成词,和其他词语搭配,如“嫣红的脸庞”,意为鲜艳的红色。因此用“嫣红”来形容“桃花”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把“姹紫”删去而保留“嫣红”,与整个句子的的语势不能切合。更合适的是把“姹紫嫣红”改为“一片嫣红”“满眼嫣红”之类的话语。


编辑:张铭麟

1387#
 楼主| 发表于 2022-5-6 11:2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33)

弥漫 mímàn

  (一)

  2021年8月13日《北京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莲藕:滋养华夏儿女的水中灵根》。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从盛夏到初秋,南方水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漫着无尽的红花翠叶。”句中的“弥漫”一词使用有误。

  “弥漫”的意思是烟雾、气味等充满某个空间。“弥漫”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烟雾、气味等事物,它们的一个特征是通常情况下在空中飘散,不能固定下来。句中“弥漫”的使用对象是“红花翠叶”,但这是一种通常表现为固定在一个位置,不会在空间飘散的事物,“弥漫”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弥漫”改为“布满”,“布满”的意思是到处都是,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固定的实物,适用于句中。另外,“布满”(即原来的“弥漫”)后的时态助词“着”宜改为“了”。

  (二)

  2021年5月11日《四川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一夜薰风带暑来》。文中写道:“当蓝花楹的香味开始在城市街头弥漫时,成都初夏最美好的时光就来到了。”句中的“弥漫”一词使用有误。

  “弥漫”有一定的贬义,当它的使用对象是气味时,通常只能用于人们不愿接受的气味。句中“弥漫”的使用对象是“蓝花楹的香味”,它虽然是一种气味,但既然是“香味”,通常就应该是人们乐意接受的,事实上句中也确实是把它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来叙写的。在这样一种语境下,“弥漫”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弥漫”改为“飘散”之类的词。“飘散”意为气体、气味、烟雾等向四处飘扬飞散,它的词义和使用对象与“弥漫”差别不大,但不存贬义,可以用于人们乐于接受的事物,因此适用于句中语境。

(三)

  2022年5月5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桃花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春风带着花香在古老的运河两岸恣意弥漫,涓涓流动的河水起了涟漪,偶尔有鱼从水中跃起,随着缕缕浅香惊醒了沉静的运河。”句中“弥漫”一词使用有误。

  “弥漫”在这个句子中做了“春风”的谓语,但两者不能搭配。需要注意的是,句中有“春风带着花香”的语句,“花香”虽是气味,但一方面它是一种让人们乐于接受的事物,在情感色彩上不能和“弥漫”搭配,另一方面“花香”在句中做了动词“带”的宾语,从语法结构上看也不能做“弥漫”的主语。“弥漫”的主语只能是“春风”,也就是说“弥漫”的使用对象只能是“春风”,而这两者是不能搭配的,“弥漫”的使用。

  可以把“弥漫”改为“吹过”之类的话语。“吹过”是动词“吹”和时态助词“过”的组合,其中的“吹”可以和“春风”搭配,后面加上“过”,是为了弥补“吹”作为单音节动词用在句中不协调的缺憾。

编辑:张铭麟

1388#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13:16: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34)

戎马一生 róngmă-yīshēng

  2022年5月6日《文艺报》第5版刊登文章《光明的守望与回归》。这是一篇对长篇小说《太阳转身》的评论。文中在介绍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时先这样写:“《太阳转身》中的明线,是已退休的刑侦专家卓世民跨越千里追踪儿童绑架案的真相,暗线则是南山村的村长曹前宽带领全村人修路脱贫的奋斗历程。”由这句话可知,书中的主要人物“卓世民”是一位“已退休的刑侦专家”。随后,文中又写道:“卓世民之死,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个男人铮铮铁骨,从不向世间一切恶势力低头,却在退休前夕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对于戎马一生的他来说,可谓切身体会到生命无常的悲凉。”这段文字中的“戎马一生”使用有误。

  “戎马一生”的意思是一辈子的军人生涯。在“戎马一生”这个短语中,“戎马”指的是军马,通常借指军旅,军务。“戎马”可以组成如句中“戎马一生”这样的短语,还可组成“戎马生涯”“戎马倥偬”等短语,形容各种军旅、军务状况。由于“戎马”的本义是军马,这决定了“戎马一生”的使用对象也应是军人。句中“戎马一生”的使用对象是“卓世民”,但“卓世民”是一位“刑侦专家”,并不是军人。因此,“戎马一生”在文中是不能适用的。

  可以把“戎马一生”改为“侦案一生”“探案一生”之类的短语。“侦案”或“探案”是行为主体“卓世民”作为“刑侦专家”所从事的基本工作,选择其中的一个和“一生”组成短语,用于形容他一辈子的职业生涯是合适的。

编辑:张铭麟

1389#
 楼主| 发表于 2022-5-8 15:35: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35)


坍塌 tāntā


  2022年5月7日《新民晚报》第7版刊登文章《琴声奏出古老的渴望》。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要是在街上,遇到像电影中的那样一场雨,身边车来车往,脑海里会出现一个男人,全身湿透,头发坍塌在脑后,他看着车子里坐着的女人,没有吐出一个字,脸上是雨水冲刷不掉的痛苦的微笑。”这个句子中的“坍塌”一词使用有误。

  “坍塌”的意思是倒下来。“坍塌”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山坡、河岸、建筑物以及堆积物,如“泥石流引起了山坡坍塌”“谷堆坍塌”。需要注意的是,“坍塌”是使用对象失去支撑后出现的一种情况。句中的“坍塌”,其使用对象是“头发”,但“头发”在句中尚处于“男人”的“脑后”,并未脱离人体,也就是未失去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坍塌”的使用是不合事实的。同时,“头发”并不是堆积物,而是人体的一种生成物,从这一点来说,“坍塌”也不能适用。

  可以把“坍塌”改为“耷拉”之类的词。“耷拉”的意思是下垂,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男人”已届老年,而很多老年男人会出现秃顶,仅在“脑后”残存有“头发”,这样就出现了“头发耷拉在脑后”的情况。因为句中的“男人”“全身湿透”,表明他淋到了雨,在这种情况下,其“脑后”残存的这部分“头发”出现下垂,这与句中语境也是合拍的。因此,把“坍塌”改为“耷拉”是合适的。


编辑:张铭麟

1390#
 楼主| 发表于 2022-5-9 21:36: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36)

何去何从 héqù-hécóng

2022年5月8日《北京晚报》第16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没有法定继承人,财产该何去何从?”这个标题中的“何去何从”使用有误。
“何去何从”指的是在重大问题上采取什么态度,决定做不做某事或怎么做某事。“何去何从”是人面临的一个问题,表示人的一种还没有确定的态度。因此,“何去何从”的使用对象必须是人(包括由人组成的机构、团体等)。句中“何去何从”的使用对象是“财产”,但“财产”不会像人一样产生某种态度,因此“何去何从”不能适用。
可以把“何去何从”改为“归属何人”“归属何方”之类的话语。这个标题下的文章说的是某人去世后,他名下的房产应归何人所有的事,一般来说,原属自然人所有的“财产”在原所有人去世后,应由同样是自然人的“法定继承人”继承,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归属何人”是合适的。但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位自然人去世后,由于他没有“法定继承人”,其生前也未订立遗嘱,导致其留下的一处房产继承出现纠纷,最后法院判定由某政府机构担任管理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归属何方”就更合适。

编辑:马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