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351#
 楼主| 发表于 2022-3-31 21:15: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97)
宽阔 kuānkuò
(一)
2022年3月31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植物记》。文中写道:“阔叶树在我的感受中,如同北方自身一样阔大,那些树的叶子也绿也黄,果子也熟也生,叶片宽阔,叶脉成网,总觉得它跟北方山脉、河流的纹理相近。”这个句子中的“宽阔”一词使用有误。
“宽阔”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宽畅开阔,如“宽阔的道路”,也可以指胸怀开朗博大,如“心胸宽阔”。“宽阔”的这两个词义,其所形容对象分别具有具象性或抽象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宽阔”形容宽畅开阔的时候,它通常是指事物的空间距离大,因此这个意义的“宽阔”,其使用对象通常为场地、道路、地域等具有一定空间感的事物。句中的“宽阔”,使用对象为“叶片”,但“叶片”通常不用空间距离来衡量,因此“宽阔”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宽阔”改为“宽大”。同“宽阔”一样,“宽大”也是个多义词,并且它的使用对象也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个方面。“宽大”有一个意思是形容事物又宽又大,它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具象性的事物,而当“宽大”这样用的时候,其使用对象要求是可以用宽和大两方面来衡量的,句中说的是“阔叶树”的“叶片”,这正是一种可以用宽和大来衡量的事物,因此使用“宽大”是合适的。
(二)
2020年6月2日《北京日报》第21版刊登文章《沧桑六百年》。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在翰林院各个宽阔的大厅里,一卷一卷的书籍排积成行,这些都是前人辛苦写作的文字,全部都是手抄本,大概有数千万卷。”句中“宽阔”一词的使用有误。
“宽阔”可以指场地的面积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宽阔”在这样使用的时候,其使用对象通常是室外的场地。句中“宽阔”的使用对象是“大厅”,这是室内,“宽阔”不合使用。
可以把“宽阔”改为“宽敞”。“宽敞”的词义和“宽阔”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形容场地面积比较大时,“宽敞”既可用于室外,也可用于室内,而“宽阔”则只能用于室外。另外,“宽阔”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可指人的心胸、见识等开阔,不狭隘,如“思路宽阔”,“宽敞”没有这种用法。

编辑:马源

1352#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11:32: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98)

翻阅 fānyuè 春秋 chūnqiū

2022年4月1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报道《八旬老人笔耕不辍著〈石勒〉》。文中写道:“该书分上卷《奴隶而起》和下卷《帝王之业》,是87岁高龄老人毋福珠翻阅众多文献,手写60余万字,历时10载春秋著成。”句中“翻阅”和“春秋”两个词使用不准确。
先看“翻阅”。“翻阅”的意思是较快地翻看书报等。“翻阅”是一种比较轻松随意的阅读活动,行为主体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休憩或打发空余时间。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毋福珠”为著书需要而对“文献”所进行的一种阅读,从常情来说,这种活动不会是轻松随意的,行为主体的目的也不是以此来得到休憩或打发空余时间,因此“翻阅”不应该是行为主体看“文献”进的常规方式,“翻阅”一词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再看“春秋”。“春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最基本的词义是春天和秋天,借指一年的时间。句中的“春秋”接受了量词“载”的修饰,但“载”本身是一个表示一年的专用量词,在使用了这个专用量词“载”之后,再使用同样是表示一年时间的“春秋”,这造成了语意的重复,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翻阅”改为“查阅”“阅读”之类的词。“查阅”指查找并阅读,这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阅读活动,“阅读”的意思是看文字材料,了解其内容。“查阅”是一种根据线索进行的阅读,“阅读”则是在未掌握相关线索的情况下进行的阅读,这两者都是行为主体看“文献”时的常规方式。因此,这两个词都能适用于句中。
对于“春秋”的处理,句中既已使用了表示一年的专用量词“载”,就没有必要再使用“春秋”,可以删去。如果舍不得删去“春秋”,那就有必要把专用量词“载”改为通用量词“个”,两种方法都能消除原句中的语意重复因素。两相比较,删去“春秋”的效果更好。

编辑:马源

1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4-2 14:08: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99)
试探 shìtàn 质地 zhìdì 自然主义 zìránzhŭyì

(一)

2022年4月1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陷入泥潭的马》。文中写一匹奔跑中的马跑进一个泥潭后跑不出来,眼看着越陷越深,十分危险,牧马人需要想办法救它出来。写到这里,文章写道:“年长的牧马人用鞭子试探泥潭的深度和质地,又看了看马,对两位同行者说:‘你们回去把马群赶过来……’”。这个句子中的“试探”和“质地”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试探”。“试探”的意思是尝试着了解或探索某个情况或某个问题。“试探”虽然是一个动词,但它不是具体描写一个动作,而是描写这个动作的状态,如“他试探着解决这个问题”。“试探”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它在使用中不能直接带宾语。句中的“试探”带上了宾语“深度”和“质地”(“质地”使用亦有误,下文另行分析),这不符合“试探”的使用要求。
再看“质地”。“质地”指的是材料的结构性质,也可指人的品质或素质。“质地”的使用对象,既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人。句中“质地”的使用对象是“泥潭”,而当“质地”的使用对象是物品时,要求这个物品在其语境中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只有在它被使用的时候,人们才有必要研究它的结构性质,如“木工师傅看了看这些木料,觉得它们的质地太差,做不了像样的家具。”在上引的句子中,“质地”的使用对象是“泥潭”,但“泥潭”在引语所出的语境中并无使用价值,它只是造成那匹奔跑中的马陷入困境的一个事物,句中的“年长的牧马人”需要解救这匹马,而不是要利用“泥潭”做什么事,因此他不需要了解“泥潭”的结构性质,“质地”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试探”改为“估量”“估计”之类的词。对于“泥潭”的“深度”,行为主体“年长的牧马人”用“马鞭”进行测量,通常情况下只能得到一个大致的数据,因此用“估量”或“估计”是合适的。可以把“质地”改为“黏稠程度”之类的话语。“泥潭”不同于水潭,由于充满了烂泥,产生了一定的黏稠性,这也是导致陷入其中的马难以脱身的重要原因,而“年长的牧马人”为了救这匹马,就需要了解“泥潭”的各种情况,包括它的深度和黏稠性,因此,把“质地”改为“黏稠程度”是合适的。

(二)
2021年10月31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报道《做可被感知的中国话剧》。文中写道:“走进剧场,首先看到的并不是复原了当年天津一个买办家庭的客厅,而是一个类似于大理石制的结构性巨大空间。导演与舞台设计并不想再现或还原原有的自然主义的舞台布景。他更想用这种充满质地的方式让观众感知周家所处环境,那种看似豪华高贵实则是冰冷与禁锢的‘坟墓’。”这段文字中的“自然主义”和“质地”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一个专科词,有哲学专科义和文学专科义。在哲学上,“自然主义”指的是一种哲学思潮和流派,认为自然是全部的实在,超自然的领域是不存在的;在文学上,“自然主义”指的是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外在真实和琐碎细节,拒绝分析与批判,因此不能反映社会本质。文中说的是戏剧表演中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设计、布置舞台布景,“自然主义”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质地”。“质地”自身的意思是抽象的,它本身并不表示一种事物。文中的“质地”做了动词“充满”的宾语,这是把“质地”当作一种有具象状态的事物来看待了。文中的“质地”,指的是“一个类似于大理石制的结构性巨大空间”,这样一个事物当然可以有某种“质地”,但它本身并不是“质地”,因此不能做“充满”的宾语。文中的“质地”前缺少了对这种“质地”的描述语,使得“质地”直接成为“充满”的宾语,造成语意不通。
可以把“自然主义”改为“写实”之类的词。“写实”意为描绘事物的真实情况,一般用于文学、美术等文艺类作品的创作,这里用于戏剧演出的舞台布景,也是可以的。可以在“质地”前加上“抽象”之类的词。按照文中所述,既然“导演与舞台设计并不想再现或还原原有的自然主义的舞台布景”(其中“自然主义”已改为“写实”),那么就应该是在搞一个非“写实”的“舞台布景”,而“类似于大理石制的结构性巨大空间”就是这样的“舞台布景”,认为这样的“舞台布景”具有“抽象质地”,是符合文中要表达的意思的。

编辑:马源

1354#
 楼主| 发表于 2022-4-4 22:41: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01)
枯萎 kūwěi
2022年4月3日《羊城晚报》第6版刊登文章《张惠雯的新小说故事》。文中写道:“作家张惠雯的小说分为两类,一个系列描述海外中国新移民故事,曾给我很深的印象,比如《玫瑰,玫瑰》里那位面容过早枯萎的女人,却刻意维持成功富足的生活样貌。”句中的“枯萎”一词使用有误。

“枯萎”的意思是干枯萎缩。“枯萎”的使用对象通常只能是树木、花草等植物,句中的“枯萎”用于“面容”,但“面容”属于人所有,而人不是植物,因此“枯萎”不能适用。

可以把“枯萎”改为“枯槁”。“枯槁”有两个意思,一是形容草木干枯,使用对象同“枯萎”一样为植物;二是形容人的面容憔悴,使用对象可以是人,这是“枯槁”相比“枯萎”多出的词义,适合于句中语境。当然,如果把“枯萎”改为“衰老”之类的词,也是可以的。

编辑:邓秋雨

1355#
 楼主| 发表于 2022-4-4 22:46: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00)
损害 sŭnhài
(一)
2022年4月2日《新民晚报》第9版刊登报道《下楼做核酸,129人忘带钥匙》。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他马上带队赶到报警人所在中山南二路508号泰莱大厦,在尽量减少损害的前提下,通过破拆将门打开,及时关掉煤气灶,帮这对小夫妻化解了一场可能的火灾隐患。”句中的“损害”一词使用有误。
“损害”的意思是伤害,使蒙受损失。“损害”在使用中要求,其指向对象应是抽象概念,如事业、健康、利益等。句中说的是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强行“将门打开”,这有可能造成“门”被毁坏的情况,“门”成为“损害”的指向对象。但“门”是一种具象的物品,“损害”不合使用。
可以把“损害”改为“损坏”。“损坏”的意思是毁坏,使事物不再完整,失去或部分失去使用价值。从词义来说,它和“损害”差不多,但它在使用中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具象物品,这是它和“损害”的最重要的区别。

(二)
2021年3月22日《北京晚报》第19版刊登文章《跟着〈美学散步〉走一走》。文中写道:“得来不易,万分珍惜。怕翻阅损害,不久,我再购存一册宗先生的《美学与意境》。”文中的“损害”一词使用有误。
“损害”在这段文字中的使用对象是“《美学与意境》”,这是一本书,而书是一种具象的物品。因此“损害”在这段文字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损害”改为“损坏”。需要辨别的是,对于书,有时候会产生“损害”的效果,但这应该是指伤害它的内容。比如编辑在从事某本书的编辑工作时,篡改其内容,使原来准确的事实和观点变得不准确,把原来准确的文字搞得出现了错别字,对这种情况就可以用到“损害”。而文中说的是通过“翻阅”这种动作使书受到伤害,但这只会伤害到书的外在形态而不会伤害到书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用“损坏”。

编辑:邓秋雨

1356#
 楼主| 发表于 2022-4-8 15:43: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02)

终究 zhōngjiū

2022年4月5日《广州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以茶入馔,唇齿留香》。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他与团队曾试过多种茶叶,终究选择了清香的半发酵茶——凤凰单枞茶。”句中的“终究”一词使用有误。

“终究”的意思是毕竟,终归,即不论怎样最后必然如此。“终究”通常用于修饰某种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出现,如“他终究走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使用“终究”在语境上要求,“终究”所修饰的行为和情况,都是行为主体或其他人希望回避但又回避不了的,如在“他终究走了”这句话中,或者是行为主体“他”实际上不想“走”,或者是有其他人不想“他”出现“走”的行为,但因为存在不能抗拒的某种情况,“他”还是“走”了。上引句子中,“终究”修饰“选择了清香的半发酵茶——凤凰单枞茶”,但对于行为主体“他与团队”来说,这个“选择”并不是他们想要回避而又回避不了的,而是一种带有主动性的行为,因此“终究”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终究”改为“最终”之类的话语。对于句中的行为主体“他与团队”来说,“选择了清香的半发酵茶——凤凰单枞茶”这一行为,是在其经过了“试过多种茶叶”后所作出的行动,在作出这一“选择”后,行为主体在这方面就不再有其他行动了,也就是确定下来了,因此,“最终”的使用是合适的。


编辑:邓秋雨

1357#
 楼主| 发表于 2022-4-8 16:4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03)

扩写 kuòxiě

2022年4月6日《光明日报》第9版刊登报道《积极的现实主义理念成创作主旋律》。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以‘房’为起点,围绕姑嫂关系的主轴扩写时代生活的《心居》播出后,与剧情相关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引发观众对家庭关系、生活态度、人生选择等话题的深入探讨。”句中的“扩写”一词使用有误。

“扩写”是一个文章写作的专门术语,指的是对原文添加内容,进行扩展和充实,在表现形式上就是使原文的篇幅增大,如把一篇原来500字的文章扩展到1000字。“扩写”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文章类事物。句中“扩写”的使用对象是“时代生活”,但“时代生活”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事物,不可能被增加内容,因此“扩写”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扩写”改为“书写”或“抒写”。“书写”意为写,“抒写”意为表达和描写,两个词的词义差不多,但在情感上前者较为平淡,后者则表示作者对使用对象有一定的正向情感,它们都可以对句中的“时代生活”产生支配作用。

编辑:邓秋雨

1358#
 楼主| 发表于 2022-4-8 18:2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04)

愈演愈烈 yùyăn-yùliè

2022年4月7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当代爱尔兰文学:转型中的新繁荣》。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自20世纪末以来,爱尔兰文学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且在新世纪后愈演愈烈,有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个句子中的“愈演愈烈”使用有误。

“愈演愈烈”指的是事情、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愈演愈烈”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具有负面性的、为作者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如“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句中的“愈演愈烈”,其使用对象是“爱尔兰文学”,这是一个具有正面性的使用对象,作者对此也抱有充分肯定。在这种情况下,“愈演愈烈”与作者的情感倾向不合,因此它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愈演愈烈”改为“愈加热闹”“愈加引人注目”之类的话语。把“愈演愈烈”删去也是可以的,即以“且在新世纪后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接应前面的“自20世纪末以来,爱尔尘文学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其所表达的意思相比原句是清晰的,特别是其情感倾向则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实现了合拍。


编辑:邓秋雨

1359#
 楼主| 发表于 2022-4-8 18:25: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05)

入世 rùshì

2022年4月8日《福建日报》第11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造一个新时代入世乡村之梦”。文中有句话写道:“《乡村造梦记》不是在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缥缈之梦,而是在造一个新时代入世乡村之梦。”这个题目和这句引语中的“入世”一词在使用上都存在错误。

“入世”的意思是投身到社会中,如“入世未深”。“入世”的行为主体,通常都只能是个人,但上述两个句子中的“入世”,其行为主体都是“乡村”,这不合“入世”的使用要求。“乡村”本是一种社会形态,要求它投身社会(即“入世”),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一般地说,这个标题和这句引语中的“入世”都可删去。但是,从引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用“入世”,是要与“远离尘世”作对应,删去“入世”,作者的这个意图就无从体现了,因此在修改中要注意照顾到这层意思。可以把原题目“造一个新时代入世乡村之梦”改为“造一个融入新时代的新乡村梦”,引语中的相关话语可以作同样的修改。

编辑:邓秋雨

1360#
 楼主| 发表于 2022-4-9 15:1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306)

徒步 túbù

2022年4月9日《广州日报》第6版刊登报道《广州野外又见长鬣蜥,很萌哟!》。文中写道:“2022年3月下旬,一个由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专家、摄影师、驴友组成的队伍,在广州从化区观察、徒步、拍摄野生动物期间,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鬣蜥。”这个句子中的“徒步”一词使用有误。

“徒步”的意思是步行。“徒步”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徒步”和“观察”“拍摄”并列在一起,共同带了宾语“野生动物”,但“观察”和“拍摄”作为及物动词可以对“野生动物”产生支配作用,“徒步”则因为是不及物动词而不能支配“野生动物”,“徒步”的使用不合适。

需要考虑的是,作者为什么会使用“徒步”这个词?可以注意到,句中“观察”“徒步”和“拍摄”这3个动词的行为主体虽是“队伍”,但“队伍”是由“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专家”“摄影师”和“驴友”这3种人所组成的,作者有可能想让这3种人分别对应“观察”“拍摄”和“徒步”这3种行为。但是,在这个句子中,这3种人已经组成了一个“队伍”,所述3种行为的行为主体是“队伍”而不是“队伍”中的3种人,因此这种对应在这个句子的结构框架下是不能成立的。而对于这个“队伍”来说,其主要任务是“观察”“拍摄”野生动物,“队伍”中的人在完成“观察”和“拍摄”这种行为时是否“徒步”是不重要的,也是没必要说的。

因此,句中的“徒步”应该删去。删去“徒步”,既是因为它作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也是因为它在这个句子中传递的是冗余的、不准确的信息,这个词没有必要使用。


编辑:邓秋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