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1299) 试探 shìtàn 质地 zhìdì 自然主义 zìránzhŭyì
(一)
2022年4月1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陷入泥潭的马》。文中写一匹奔跑中的马跑进一个泥潭后跑不出来,眼看着越陷越深,十分危险,牧马人需要想办法救它出来。写到这里,文章写道:“年长的牧马人用鞭子试探泥潭的深度和质地,又看了看马,对两位同行者说:‘你们回去把马群赶过来……’”。这个句子中的“试探”和“质地”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试探”。“试探”的意思是尝试着了解或探索某个情况或某个问题。“试探”虽然是一个动词,但它不是具体描写一个动作,而是描写这个动作的状态,如“他试探着解决这个问题”。“试探”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它在使用中不能直接带宾语。句中的“试探”带上了宾语“深度”和“质地”(“质地”使用亦有误,下文另行分析),这不符合“试探”的使用要求。 再看“质地”。“质地”指的是材料的结构性质,也可指人的品质或素质。“质地”的使用对象,既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人。句中“质地”的使用对象是“泥潭”,而当“质地”的使用对象是物品时,要求这个物品在其语境中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只有在它被使用的时候,人们才有必要研究它的结构性质,如“木工师傅看了看这些木料,觉得它们的质地太差,做不了像样的家具。”在上引的句子中,“质地”的使用对象是“泥潭”,但“泥潭”在引语所出的语境中并无使用价值,它只是造成那匹奔跑中的马陷入困境的一个事物,句中的“年长的牧马人”需要解救这匹马,而不是要利用“泥潭”做什么事,因此他不需要了解“泥潭”的结构性质,“质地”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试探”改为“估量”“估计”之类的词。对于“泥潭”的“深度”,行为主体“年长的牧马人”用“马鞭”进行测量,通常情况下只能得到一个大致的数据,因此用“估量”或“估计”是合适的。可以把“质地”改为“黏稠程度”之类的话语。“泥潭”不同于水潭,由于充满了烂泥,产生了一定的黏稠性,这也是导致陷入其中的马难以脱身的重要原因,而“年长的牧马人”为了救这匹马,就需要了解“泥潭”的各种情况,包括它的深度和黏稠性,因此,把“质地”改为“黏稠程度”是合适的。
(二) 2021年10月31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报道《做可被感知的中国话剧》。文中写道:“走进剧场,首先看到的并不是复原了当年天津一个买办家庭的客厅,而是一个类似于大理石制的结构性巨大空间。导演与舞台设计并不想再现或还原原有的自然主义的舞台布景。他更想用这种充满质地的方式让观众感知周家所处环境,那种看似豪华高贵实则是冰冷与禁锢的‘坟墓’。”这段文字中的“自然主义”和“质地”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一个专科词,有哲学专科义和文学专科义。在哲学上,“自然主义”指的是一种哲学思潮和流派,认为自然是全部的实在,超自然的领域是不存在的;在文学上,“自然主义”指的是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外在真实和琐碎细节,拒绝分析与批判,因此不能反映社会本质。文中说的是戏剧表演中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设计、布置舞台布景,“自然主义”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质地”。“质地”自身的意思是抽象的,它本身并不表示一种事物。文中的“质地”做了动词“充满”的宾语,这是把“质地”当作一种有具象状态的事物来看待了。文中的“质地”,指的是“一个类似于大理石制的结构性巨大空间”,这样一个事物当然可以有某种“质地”,但它本身并不是“质地”,因此不能做“充满”的宾语。文中的“质地”前缺少了对这种“质地”的描述语,使得“质地”直接成为“充满”的宾语,造成语意不通。 可以把“自然主义”改为“写实”之类的词。“写实”意为描绘事物的真实情况,一般用于文学、美术等文艺类作品的创作,这里用于戏剧演出的舞台布景,也是可以的。可以在“质地”前加上“抽象”之类的词。按照文中所述,既然“导演与舞台设计并不想再现或还原原有的自然主义的舞台布景”(其中“自然主义”已改为“写实”),那么就应该是在搞一个非“写实”的“舞台布景”,而“类似于大理石制的结构性巨大空间”就是这样的“舞台布景”,认为这样的“舞台布景”具有“抽象质地”,是符合文中要表达的意思的。
编辑: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