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311#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13:2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
1257)



                           隶属 lìshŭ


    (一)
    2022年2月19日《广州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海珠珐轴甲,全球新物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海珠珐轴甲隶属于珐轴甲属,该属此前在日本、泰国、斯里兰卡等地被各国昆虫学者采集并记录到,在我国是首次正式记录。”句中“隶属”一词使用有误。
   “隶属”的意思是受管辖,从属。“隶属”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地域、机构类事物,与权力的行使有关,如“重庆在成为直辖市之前隶属于四川省”。句中说的是“海珠珐轴甲”在昆虫科目分类上归于某一方面,与权力行使没有关系,“隶属”不合使用。
    可以把“隶属”改为“归属”。“归属”意为属于,说的是一种从属关系,适合于这个句子。
    (二)
    2022年1月14日《文艺报》第2版刊登文章《时代与肖像的四重解读》。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仅仅数年前,杂志的文章与网络的文章还隶属于两类文章,读者是两类人。”句中的“隶属”一词使用有误。
   “隶属”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对象是“杂志的文章”和“网络的文章”,句中说的是它们所属的类别,与权力行使没有关系,“隶属”不合使用。
    可以把“隶属于”改为“属于”。
        编辑:屈妍君

1312#
 楼主| 发表于 2022-2-21 20:31: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8)

                                               伙食 huǒ·shi
   (一)
    2022年2月20日《南方都市报》第11版刊登文章《在外过年》。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当年农村平时生活单调,伙食也差,只有过年那一阵特别喜庆、有吃福。”句中的“伙食”一词使用有误。
   “伙食”指的是饭食,通常专门指部队、机关、学校等集体办的饭食,如“这几天工人们劳动强度很大,伙食一定要好。”句中说的是“当年农村”(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当年”指的是作者年轻时到“农村”插队落户时期),但“农村”在“当年”那个时期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置办饭食,在这种情况下,“伙食”不能适用。
    可以把“伙食”改为“饭食”。“饭食”指饭菜,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家庭自办的、食堂提供的、饭店出售的,都可称为“饭食”。只是要注意的是,“饭食”在词的色彩上相对较为低俗,如果是高档饭店提供的饭菜,使用“饭食”在情感色彩上有所不适,而句中说的是“当时农村”的情况,使用“饭食”倒是很匹配。
   (二)
    2020年11月8日《北京晚报》第4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松动牙不用拔,烂牙根再利用,中老年人伙食水平攀新高”。这个题目中的“伙食”一词使用不妥。
    句中说的是“中老年人”在日常所吃的饭食,其语境是在牙齿的病得到医治后,他们牙齿的咀嚼功能增强,句中说的“攀新高”并不是说吃的饭食更值钱,而是说因为牙齿功能变好而吃得愉快。从这个语境来看,句中说的是并不是行为主体“中老年人”在单位吃饭的情况,而是说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吃饭情况。从常情来说,他们可以在单位吃饭,也可以在家里或饭店里吃,但对于后两个地方提供的饭食,“伙食”都不能适用,因此“伙食”在这个句子中不是一个适用的词。
    可以把“伙食”改为“饮食”。“饮食”指人的日常吃喝,它可以包括在单位的日常吃喝,也可以包括在家里和饭店等各种场所的日常吃喝。其适用范围比“伙食”更广,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屈妍君

1313#
 楼主| 发表于 2022-2-21 21:18: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9)

愕然 è'rán

2022年2月19日《大众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作家姜成娟:种入泥土,扎根基层》。报道记述报告文学作家姜成娟采访的一位老党员张维兰,12岁时就越过敌人封锁线为党送情报,当姜成娟问她害不害怕时,老人回答:“要是人人都害怕,那共产主义怎么办呢?”在记述了这个内容后,文章写道:“此时,这位省城来的记者面色愕然,她没有想到眼前如此普通的老人,蹒跚在老家的田野里、柴垛边,平静地表达了崇高的想法……”。这句话中的“愕然”一词使用有误。

“愕然”形容吃惊的样子。使用“愕然”要注意的是,“愕然”除了表示行为主体对使用对象的出现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以外,还含有对使用对象不满意、不肯定的情绪,如“听到空难发生的消息,大家都为之愕然”,“空难发生的消息”是一个负面的消息,引起“愕然”才是正常的。在上引的句子中,“愕然”的行为主体“姜成娟”面对的是“老党员张维兰”的一句回答,即“要是人人都害怕,那共产主义怎么办呢?”“姜成娟”在听到这句话时,可能会感到意外,但由于这句话在汉语使用环境中具有高度的正面色彩,通常情况下她不会对此产生不满意、不肯定的情绪,相反,她会表现出很崇敬的神色。因此,“愕然”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愕然”改为“肃然”。“肃然”表示严肃、恭敬的样子,用于描写“姜成娟”在听到“老党员张维兰”那句高度正面色彩的回答时严肃而又恭敬的“面色”,是合适的。


编辑:古凤


1314#
 楼主| 发表于 2022-2-23 22:0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61)
征用 zhēngyòng

(一)
2022年2月23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对文学故乡的描摹与展望》。文中写道:“畲族作家朝颜的文学创作始终以自身的在地性经验为媒介,通过征用记忆和转译经验的方式将地域文化融入自己的写作生命当中。”句中的“征用”一词使用有误。

“征用”指的是政府、军队等依法使用个人或集体的土地、房屋等物资。“征用”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握有刚性权力的政府、军队等,其向个人或集体提出对相关物资的使用要求可以无偿,相关物资的所有者不能拒绝。句中“征用”的行为主体是“畲族作家朝颜”,这是一个个人,不具备像政府、军队那样的刚性权力,同时“征用”的使用对象“记忆”也不是具象的物资,“征用”不能适用。

“征用”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错误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征用”通常是行为主体对他人的要求,如果行为主体使用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物资,“征用”也不能用。句中“征用”的使用对象“记忆”是“征用”的行为主体“畲族作家朝颜”自己所有,这样使用“征用”也是不合适的。

是不是可以把“征用”改为“使用”?句中“征用”的指向对象是“记忆”,一般不能接受“使用”的支配。可以把“征用”改为“开启”“激活”之类的词,这两个词表示的意思虽然不一样,但都能对“记忆”产生支配作用,适用于句中。

(二)
2020年5月31日《羊城晚报》第7版刊登文章《打破习惯性因果思维链条》。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作家征用了多种文体形式,书信、日记、新闻报道、地方志、戏文,乃至于两只狗之间的对话,糅合穿插,而主体叙事,则是交叉性的亡灵叙事……”。句中的“征用”一词使用有误。

“征用”在这个句子中的行为主体是“作家”,不具有刚性权力。同时,“征用”的指向对象“文体形式”一方面具有抽象性,另一方面是写作中的一种公共资源,不属于哪一个个人或集体所有。因此,“征用”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征用”改为“使用”。“使用”即用,用在句中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为“征用”提供的释义写道:“政府依法使用个人或集体的土地、房产等。”释义对“征用”的行为主体限于政府,但事实上,军队也是“征用”的一个重要的行为主体,不宜忽略。在和平时期,军队和政府常常是一体的,但在战争时期,军队和政府就不一定是一体的,甚至会产生冲突,如反政府的军队,由于军事需要也会产生“征用”的行为。显然,《现汉》对“征用”的释义是不够准确的,需要修改。

编辑:曾清璐



1315#
 楼主| 发表于 2022-2-27 23:38: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9)
愕然 è'rán

2022年2月19日《大众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作家姜成娟:种入泥土,扎根基层》。报道记述报告文学作家姜成娟采访的一位老党员张维兰,12岁时就越过敌人封锁线为党送情报,当姜成娟问她害不害怕时,老人回答:“要是人人都害怕,那共产主义怎么办呢?”在记述了这个内容后,文章写道:“此时,这位省城来的记者面色愕然,她没有想到眼前如此普通的老人,蹒跚在老家的田野里、柴垛边,平静地表达了崇高的想法……”。这句话中的“愕然”一词使用有误。

“愕然”形容吃惊的样子。使用“愕然”要注意的是,“愕然”除了表示行为主体对使用对象的出现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以外,还含有对使用对象不满意、不肯定的情绪,如“听到空难发生的消息,大家都为之愕然”,“空难发生的消息”是一个负面的消息,引起“愕然”才是正常的。在上引的句子中,“愕然”的行为主体“姜成娟”面对的是“老党员张维兰”的一句回答,即“要是人人都害怕,那共产主义怎么办呢?”“姜成娟”在听到这句话时,可能会感到意外,但由于这句话在汉语使用环境中具有高度的正面色彩,通常情况下她不会对此产生不满意、不肯定的情绪,相反,她会表现出很崇敬的神色。因此,“愕然”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愕然”改为“肃然”。“肃然”表示严肃、恭敬的样子,用于描写“姜成娟”在听到“老党员张维兰”那句高度正面色彩的回答时严肃而又恭敬的“面色”,是合适的。


编辑:古凤

1316#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7:47: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60)
参加 cānjiā

2022年2月22日《解放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文士与勇士:陈子龙的诗与仕》。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明末政争日趋激烈,文社因热衷评论政事、反对空谈、关注社会而实际参加政治,渐具政党色彩。”句中的“参加”一词使用有误。

“参加”的意思是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加”的指向对象要求具有具象色彩,如“加入工会”“加入学雷锋活动”。句中“参加”的指向对象是“政治”,但“政治”是一个具有高度抽象色彩的概念,“参加”不能适用。

可以把“参加”改为“参与”。“参与”是“参加”的近义词,但它的使用对象比“参加”广,一方面它可以指向于抽象概念,另一方面它可以指向于具有具象色彩的某种活动(但“参与”不能指向于某个组织),用在句中和“政治”搭配是合适的。当然,如果在原句的“政治”后加上“活动”之类的词,让“参加”和“政治活动”搭配(“参加”也可改为“参与”),句子也能读通,只是这样修改与原句意思相比稍有差异。


编辑:古凤

1317#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8:51: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62)
自制 zìzhì

2022年2月23日《浙江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与“精灵”为伴,探寻好风景》。报道介绍了浙江丽水市庆元县蔡段村一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情况。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里溪水潺潺,鸟鸣声声,墙壁上是蝴蝶彩绘,树上挂着村民们自制的鸟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感油然而生。”这个句子中的“自制”一词使用不妥。

“自制”的意思是自己制作。“自制”在使用中要求,行为主体“自制”的物品通常为自己使用,满足自己对这一物品的需求,如“自制蛋糕”,“蛋糕”在制作完成后通常就是供“自制”的行为主体自己(包括家人以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食用。句中“自制”的使用对象是“鸟巢”,如果这个“鸟巢”是制作的行为主体“村民们”用于自己养鸟所需,“自制”的使用是可以的,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这些“鸟巢”不是行为主体为满足自己养鸟需要而制作,而是放在报道所述的这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中,具有公益性质,在这种情况下,“自制”的使用就不合适了。

可以把“自制”改为“制作”。“制作”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造出产品,用于这个句子中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制”的释义是“自己制造”,并举例有“自制糕点”“自制玩具”。这个释义不够准确。其问题主要在于释文中的“制造”一词词义过重,不合“自制”对指向对象的要求。一般来说,“制造”的指向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产品,但主要指大型机器设备等,而“制作”的指向对象通常为小型的民用物品,但在制作上通常要求具有专业技艺,这自然也是对“自制”指向对象的要求。《现汉》为“自制”提供的两条书证是准确的,但释文却有点粗糙,没有揭示出其对指向对象的这个要求。

当然,这与《现汉》对“制造”和“制作”的释义也不够细致有直接关系。《现汉》释“制造”为“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机器∣~化肥。②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等(含贬义):~纠纷∣~紧张气氛。”对“制作”的释文干脆是“制造①:~家具。”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是把“制造”“制作”这两个词当等义词来看待了,但实际上从这两个词的指向对象就可以看出,它们在使用中是有其不同的侧重之处的。与对“自制”的释义一样,《现汉》用对了书证,但未能准确地通过对这种用例的鉴别,揭示出这两个词具有差别性的词义。

另外,《现汉》“制造”释文①中的“用人工”是赘余的,在大机器出现以后,用机器“制造”机器早已成为事实,在人工智能发展后,机器人完成“制造”也已成为事实。《现汉》把“用人工”作为“制造”的必要条件,是错误的。


编辑:古凤


1318#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9:27: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63)
促成 cùchéng

2022年2月25日《广州日报》第13版刊登报道《买卖二手房“跳单”,中介起诉买卖双方》。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实践中,有的买家看中了中介介绍的房源后,绕过该中介直接和卖家订立购房合同,抑或是委托其他收费更低的中介来促成交易。”句中的“促成”一词使用有误。

“促成”的意思是推动使事情成功。“促成”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促成”的指向对象是一件事情,但这个事情通常不应是行为主体自己的事情,一般都是他人的事或虽与自己有关但同时具有公众性的事。句中的“促成”,其指向对象是“交易”(即引语所出文中说的房产的“交易”),但这个“交易”是“促成”的行为主体“有的买家”自己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促成”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促成”改为“达成”或“完成”。“达成”意为经商谈得到想要的结果,“完成”意为按照预期的目标结束某事,这两个词的指向对象同“促成”一样,都是某件事情。但它们可以用于行为主体自己的事情,因此适用于句中语境。



编辑:古凤

131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9:3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64)
巨型 jùxíng


2022年2月25日《文艺报》第2版刊登文章《“纵向的深谷状的”现实与历史》。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内战、解放、‘文革’、改革开放,这些构成人物命运终极指针的巨型事件,在小说中以一种全息的方式存在着……”。句中的“巨型”一词使用有误。

“巨型”的意思是超大型号的。“巨型”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具像性的事物,如“巨型吊车”“巨型怪物”。句中的“巨型”,其使用对象是“事件”,但“事件”这个词所反映的概念具有抽象性,“巨型”不能适用。

可以把“巨型”改为“重大”“重要”之类的词。“重大 ”指大而重要,“重要”指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两个词就词义来说有细微的差别,但它们的使用对象通常都可以是抽象的事物(“重大”只能用于抽象事物,“重要”则具象、抽象事物皆可使用),都能够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古凤

1320#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9:51: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65)
基层 jīcén 行业 hángyè 巨变jùbiàn

(一)
2022年2月27日《南方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一曲时代洪流中的理想主义赞歌》。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来自乡村、城市、军旅、教育、商业、基层等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诸多人物身上,浓缩了个体和群体、细微与巨变、变化与发现等种种关系……”。句中“基层”“行业”和“巨变”等3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基层”。“基层”指的是各种社会形态、各种行业、各种组织中的最低的一个层级。“基层”出现于各种社会形态、各种行业、各种组织,它自身并非是一种社会形态、一种行业或一种组织,因此在使用中不能和其他表示社会形态、行业、组织等的词并列。句中的“基层”与“乡村”“城市”“军旅”“教育”“商业”并列,但“乡村”“城市”是两种社会形态,“军旅”是一种组织,“教育”“商业”是两种行业,在这些事物内部,本身就各自具有最低一层,也就是“基层”,“基层”和它们并列在一起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行业”。“行业”指的是工商业中的类别,一般也可泛指职业的类别。句中的“行业”,和“背景”并列在一起,共同对“乡村、城市、军旅、教育、商业、基层等”作总括(其中“基层”使用不适上文已指出,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但是,“乡村、城市、军旅、教育、商业、基层等”可以称为“背景”,而其中的“乡村”“城市”“军旅”“基层”都不是职业类别(“教育”和“商业”可以是),因此“行业”不能适用。

再看“巨变”。“巨变”指巨大的变化。句中的“巨变”与“细微”组成了一个并列短语。一个并列的结构,要求结构内部每一个并列的子项有共同的语义场(在逻辑上称为上位概念),如句中的“个体与群体”的共同语义场是事物的数量,“变化与发现”的共同语义场是事物的运动状态,但“细微与巨变”中的“细微”是事物的状态,“巨变”是事物的变化方式,两者不存在共同的语义场(从逻辑上说就是不具备可以共用的上位概念),因此“巨变”和“细微”是不能并列的。

“基层”和“行业”这两个词都可删去(要注意的是在删这两个词的同时,“基层”前的顿号和“行业”前的连词“和”要一并删去)。对于“巨变”,可以改为“宏大”之类的词,“宏大”可以和“细微”并列,它们共同的语义场是事物的规模,两者能够并列。简单地看,也可以保留“巨变”,把“细微”改为“静止”“停滞”之类的词,形成“静止与巨变”“停滞与巨变”之类的并列结构,它们共同的语义场是事物的运动状态,也能成立。但考虑到句中另有“变化与发展”的说法,保留“巨变”会和其中的“变化”产生语义重复,不是合适的修改方法。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基层”的释义不准确。《现汉》释文写道:“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单位∣~干部∣深入~。”这个定义把“基层”局限在“组织”之内,是不合事实的。结合释义中“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的说法,可以看出,这里的“组织”用的是汉语中的政治学概念,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如“党团组织”之类,这种政治概念之下的“组织”确实有“基层”,但“基层”并不是只存在于这样的“组织”。比如,相对于中央等各级政府来说,城市的居民区、农村的村庄都可以是“基层”,但它们和政府的关系并不是“组织”关系;一个行业,可以把生产第一线称为“基层”,但这个行业并非“组织”。因此,《现汉》对“基层”的释义是不准确的。《现汉》的这条释义在1978年的初版本中即是如此,到2016年的第7版依然如此,实在是太陈旧了。

(二)
2021年4月19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报道《当几千岁的文学爱上了几十岁的脱口秀》。文中的一句话写道:“本次文学脱口秀大赛在传递欢乐之余,也传递了评委与选手们对文学行业的深度思考。”句中“行业”一词的使用有误。

“行业”可以泛指社会上各种职业的类别,但一般主要指的是工商业中的类别。句中把“行业”用于“文学”,但“文学”不属于工商业,“行业”不能适用。

可以把“行业”删去。



编辑:古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