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301#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12:14: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6
来说 láishuō 前程 qiánchéng
202228日《湖南日报》第2版刊登文章《虎年新春瑞雪至,科学应对开新局》。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尤其是那些需要跨省的人来说,一定要精细安排好出行攻略,不要因技术性因素影响了美好前程。句中的来说前程使用有误。
先看来说来说两个动词的组合,通常构成……来说的格式,其中的用在介词结构……”和动词之间,表示这个动作是针对介词的宾语所。用在这个句子中,就表示应该是针对的宾语那些需要跨省的人的。但是,句中那些需要跨省的人前缺少了介词……来说这个格式显得不完整,来说的使用也就没有来由。
再看前程前程形容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是一个由比喻生成的词义。前程从其字面看,词义似乎可理解为前面的路程,但这个意思在汉语使用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前程用的通常都是它的比喻义,如前程万里”“锦绣前程。句中的前程,指的是行为主体那些需要跨省的人出行。这不符合前程的使用习惯。尤其是句中的前程前加上了修饰语美好美好前程是一个习用的短语,前程的词义更可以明确为比喻义,用在句中是不合适的。
对于来说的修改,通常应在那些需要跨省的人前加上介词,使组成……来说的完整格式。也可以把来说删去。后者的修改改变了句子的结构,使得那些需要跨省的人直接与下文构成主谓关系。前程则可以改为路程”“路途之类的词,前程前面的形容词美好也可删去。路程”“路途都可表示人走的路的意思,用在句中是合适的。
编辑:马皖雪

1302#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21:23: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0
材料 cáiliào 分裂 fēnliè
2022212日《人民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把梦想种进这片热土》。文中有一个句子这样写道:杨汉树留守的主要任务是照料水稻健康生长,每天都要顶着太阳,穿着长筒胶鞋在稻田里奔忙,低头观察水稻材料生长,定点标注叶龄及分裂情况。句中的材料分裂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材料材料指的是供制作成成品、半成品的物资、原料或在制作成品、半成品等过程中消耗的物资、原料。这个意义的材料,通常是没有生命形态的,制作出的成品或半成品也是不具备生命形态的。句中的材料使用在水稻上,但水稻是一种有生命形态的植物,其株体上的某个部分也是有生命形态的,因此,句中的材料,不管是指水稻还是指水稻株体上的某个部分,材料都是不能适用的。另外,材料作为一种没有生命形态的物资、原料,它和生长也是不能搭配的。
再看分裂分裂指的是整体的事物分开。一个物品出现分裂的情况,一般就意味着这个物品遭遇破坏,失去使用价值,如果是有生命的事物,则意味着其生命的消失。句中的分裂用于水稻,但在通常情况下,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分裂的情况。句中说的是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部位上生出分枝(也就是新的稻叶),分裂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材料删去。句中说的是杨汉树”“观察”“水稻生长,而不是水稻上某个部分的生长材料的使用是多余的。可以把分裂改为分蘖分蘖是农业种植上的专科词,指水稻、麦子、甘蔗等茎节类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长出新的叶瓣的情况,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编辑:马皖雪

130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21:42: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9
境界 jìngjìe
2022211日《山西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大山深处除夕夜》。文中写道:驶过平朔露天煤矿后,转个大弯才驶出平鲁区,进入山阴县境界,再过吴马营乡,穿过玉井镇,进口前村,出村一路北上,才到达爱人单位——一座大山深处的矿山。句中的境界一词使用有误。
境界的本义是指一方地域的界限,引申义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的情况。境界的本义和引申义有较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是其本义表现的是具象事物,引申义表现的是抽象的概念;二是其本义说的是一个地域四围与相邻地域的界限,呈现的是事物的线性形态,引申义表现的是一个范围,呈现的事物的块状形态。句中的境界用的是其本义,与进入搭配,但既然境界表现的是线性状态,就表明它指的只是山阴县与相邻其他区县市的界限,不能接受进入的支配。因此,境界一词的使用不合适。
一般来说,可以把境界改为境内境内的意思是一个地域的内部,它呈现的是事物的块状形态,可以接受进入的支配。但是,在汉语使用环境中,境内以及它的伴生词境外更多地是指国家或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地区的边境内外,对于国家之内地区与地区的界限,在不涉及行政管辖的情况下并不常用,因此,这里把境界删去,让进入直接和山阴县搭配,表达的效果更好。
编辑:马皖雪

130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22:0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8
出挑 chūtiāo
2022210日《解放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上海话演绎〈雷雨〉,开门红》。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镂花窗棂横跨舞台成为背景,水晶吊灯在蓝色灯光里渲染阴郁气氛,以黑白灰为基底的舞台上,孔雀绿沙发格外出挑。句中的出挑一词使用有误。
出挑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意为出落,指少年儿童、年轻人的体态、容貌等向美好的方面变化,如半年没见,小姑娘出挑得更漂亮了;作形容词时意为出色,指年轻人的表现特别好,超出周围其他同年龄段的人,如她在这次学校的长跑比赛中表现出挑。需要注意的是,出挑不管是动词义还是形容词义,它的使用主体都是人(主要是年轻人),句中出挑的使用对象是孔雀绿沙发,这是一种物品,出挑不能适用。
可以把出挑改为显眼之类的词。显眼指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句中说的是孔雀绿沙发舞台上相比于其他物件,更容易让观众看到,注意到,显眼的词义合于句中语境。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出挑的释义,只给出了其动词义,未给出其形容词义,这造成了释义的遗漏,不足为训。《现汉》应该在下次修订时加上形容词义。
编辑:马皖雪

1305#
 楼主| 发表于 2022-2-13 23:0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1)
舒畅 shūchàng
2022年2月12日《苏州日报》B叠第3版刊登文章《墨缘茶香风雅多》。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作者以《〈急就章〉里的茶》为首篇,引经据典,言简意赅,语言舒畅,让读者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真是欲罢不能。”句中的“舒畅”一词使用有误。
“舒畅”的意思是舒适畅快。“舒畅”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心情或精神,如“心情舒畅”,句中用来形容“语言”(实际指文章中的文字),指其流利顺畅,这与“舒畅”的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合。
可以把“舒畅”改为“流畅”。“流畅”的意思是语言流利顺畅,用于句中是适合的。
编辑:马皖雪

1306#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1:2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2)
一众yīzhòng
(一)
2022年2月13日《北京晚报》第22版刊登报道《用地道东北味儿讲尽人间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除去该作品为作者带来的茅盾文学奖等一众声誉,《人世间》不像梁晓声其他被影视化的作品,如《年轮》《雪城》《知青》《返程时代》等,都是受电视台邀请而创作的……”。这个句子中的“一众”一词使用有误。
“一众”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一众”的使用对象必须是人而不能是事物,句中“一众”的使用对象是“声誉”,这是一种抽象的事物,“一众”的使用不合要求。
可以把“一众”改为“诸多”“多项”之类的词语。“诸多”“多项”表示同类事物不止一个,都能适用于这个句子。其中“诸多”更多地用于抽象事物(“声誉”正好是个抽象事物),“多项”则抽象事物、具象事物皆可使用。
(二)
2021年9月29日《福州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10月在影院约会巩俐和“007”》。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除了瞄准国庆档上映的一众国产大片外,进口影片阵营也在本月发力。”句中的“一众”一词使用有误。
“一众”的使用对象要求是人,句中“一众”的使用对象“国产大片”是事物,“一众”不能适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一众”改为“所有”之类的词。但就这个句子的情况来说,把“一众”删去也是可以的。
(三)
2020年6月13日《证券时报》第4版刊登文章《养殖这盘棋下好的诀窍在哪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一边是牧原股份等猪鸡养殖龙头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是包括雏鹰、华英等另一众大品牌流动性危机凸显。”句中的“一众”一词使用有误。
“一众”不能用于事物,句中“一众”的使用对象“大品牌”是事物,“一众”的使用不合适。但就这个句子来说,“一众”的使用还存在另一个问题,“一众”的前面用了限制语“另”,这也是不合适的。“一众”囊括了在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使用对象,“另”则是从中取出一部分作为叙写内容,这两者是矛盾的。
可以把“一众”改为“一些”。“一些”是个数量词,它的使用较为自由,一方面用于人、用于事物都可以,另一方面在其前面加“另”,表示从某个范围里取出部分的意思也是可以的。
编辑:李佳怿

1307#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21:3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文字差错50例
1.《人民日报》2016年9月30日《拆改燃煤锅炉,拖不起》文中:拆改不是一拆了事,拆了以后怎么办,企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必须考虑进来,这是关系到燃煤锅炉改造成败与否的关键,否则就流于形式。
□“成败与否”应为“成功与否”。
2《人民日报》2016年7月11日《创新慢了也不行》文中:不仅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居功至伟,也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
□“居功至伟”应为“厥功至伟”。
3《人民日报》2016年7月26日《革命理想高于天》文中:在过去的80年中,中外人士对于长征的书写不绝如缕,以长征的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不绝如缕”用法不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不绝如缕”的解释: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如缕”并无“持续不断”的意思。
4《人民日报》2016年6月29日《“我们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文中: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亚美尼亚的基础设施状况、投资潜力和投资环境等。
□“目前”和“当务之急”连用,运用重复。
5《人民日报》2016年9月19日《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文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追求和文化理想的精髓,能激励全体人民为共同的美好愿景而戮力同心、不懈奋斗。
□“戮力同心”应为“ 勠力同心”。
6《人民日报》2016年2月27日《学堂里的篱笆》文中:这招太深邃老道了。
□“老道”应为“老到”。
7《人民日报》2016年8月23日《推进融合发展加速跑》文中:坚持以重构用户连接为核心,着力扩大用户规模、增强用户粘性。
□“用户粘性”应为“用户黏性”。
8《人民日报》2016年1月22日《中国老故事讲出了新意》文中:它们包涵了丰富的话题,有值得发掘的深意。
□“包涵”应为“包含”。
9《人民日报》2016年8月22日《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文中:当然,网民的意见五花八门,有些意见难免由于掌握信息不全而有失偏颇。
□“有失偏颇”应为“失之偏颇”。
10《人民日报》2016年5月5日《学习宣传潘志荣先进事迹》文中:中央政法委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政法机关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学习教育活动”中的“活动”应去掉。
11《人民日报》2016年1月27日《看病难莫让“黄牛”得利》文中:搞清楚是否存在内部人员与“黄牛”的勾结,并及时公诸于众。
□“公诸于众”应为“公之于众”。
12《人民日报》2016年2月28日《敬畏自然的恩赐》文中:在星空苍穹般的爱琴海里,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小岛。
□“星罗棋布”用法不妥。“星罗棋布”是动词性成语,“布”是“分布”的意思,再加上“分布”,就是叠床架屋。除此之外,“星罗棋布”的使用条件是:多而密集。
13《人民日报》2016年9月20日《提升国民素质从教养开始》文中:当今社会粗鄙横行、道德沦丧现象,便是教养缺失的恶果之一。比如,粗鄙语言登堂入室,弄虚作假风气难转。
□“登堂入室”用法不妥。“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使用时往往使用其比喻义。
14《人民日报》2016年6月21日《白鹿归原忆忠实》文中:不拘形式也不拘言笑,惬意极了。
□“不拘言笑”应为“不苟言笑”。
15《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薪火相传演绎伟大时代》文中:一部令人血脉贲张的话剧激起很多人的共鸣。  
□“血脉贲张”应为“血脉偾张”。
16《人民日报》2016年2月3日《“不想离开家人,但我别无选择”》文中:至少有1万名难民儿童在抵达欧洲后不知所踪。
□“不知所踪”应为“不知所终”。
17《人民日报》2016年2月17日《城市更新需要社区复兴》文中:只有社会性和空间性的内在结合而促成连续的社群互动的地方,“社区”才名至实归。
□“名至实归”应为“实至名归”。
18《人民日报》2016年1月7日《别让读书成为“战略差距”》文中:一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大家谈的头头是道,但问到读多少书、最近在读什么书,结果却不尽人意。
□“不尽人意”应为“不尽如人意”。
19《人民日报》2016年7月16日《东北铁锅炖》文中:不曾想,他年没名没分的铁锅炖鱼,一番打造后却成为老家美食文化的一个品牌。
□“不曾想”应为“不承想”。
20《人民日报》2016年1月7日《“安全”为何是米尔的奢侈品》文中:全年有14名记者因公殉职,叙利亚、巴勒斯坦、阿富汗紧随其后。
□“因公殉职”可改为“以身殉职”或“因公牺牲”。
21《人民日报》2016年3月10日《“反独”立场坚定明确交流合作方向不变》文中:再次明确宣示了大陆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的严正立场,不容质疑。
□“不容质疑”应为“不容置疑”。
22《人民日报》2016年3月5日《加快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文中:仍然是制约中医药在基层发挥作用与深化医改的瓶颈。
□“制约”与“瓶颈”连用不妥,可去掉“制约”。
23《人民日报》2016年1月25日《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文中: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人铭刻在心、受益终生。  
□“受益终生”应为“受益终身”。
24《人民日报》2016年8月11日《不忘初心,坚定做合格共产党员》文中:真正做到善做善成、务求实效。
□“善做善成”应为“善作善成”。
25《人民日报》2016年9月25日《把长征精神一直传下去》文中:如今,年届百岁的刘汉润依然坚持学习,尤其是对党史、国史的学习从不间断。
□“年届”可改为“年近”。年届百岁就是百岁之义,而刘汉润今年99岁。
26《人民日报》2016年4月3日《别让“贴条险”给创新丢脸》文中:我们乐见其在理念、设计、营销等环节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升级换档。
□“换档”应为“换挡”。
27《人民日报》2016年7月8日《足球问道取经,留洋模式待升级》文中:身高1.85米、体型健硕的张玉宁,说话却有些腼腆。
□“体型”应为“体形”。
28《人民日报》2016年7月26日《勾勒吐故纳新的学术中国》文中:或者枉顾学术道德,篡改文献,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枉顾”应为“罔顾”。
29《人民日报》2016年7月4日《车险骗保难题谁解》文中: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联动机制,无法做到防范未然。
□“防范未然”应为“防患未然”。
30《人民日报》2015年8月9日《“感觉就是在打仗!”》文中:电光火石间,只见一枚垂直发射导弹从武汉舰左前方的衡阳舰舰艏直插云霄,尔后急速转向,成功将来袭导弹击毁。
□“电光火石”应为“电光石火”。
31《人民日报》2016年6月30日《以真理之光引领复兴征程》文中:那些伴随着电光石火的文字,让一代代读者目睹了“世界制度”的形成与动摇。
□“电光石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用在例句中不妥。
32《人民日报》2016年8月25日《找寻经典与当下的结合点》文中:观众们看到,舞台上有一斜坡,斜坡上盖有粉色的织物,缓缓地,织物被拖入斜坡中央的一锥形大洞中,尔后两位流浪汉从大洞中探出头来。
□“尔后”应为“而后”。
33《人民日报》2016年7月21日《花山岩画:骆越人写在断壁上的歌》文中:不计其数的黄蜂透过汗衫蛰在我背上。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9日《邱少云之歌响彻长空》文中:受到惊吓的马蜂将他的脸、耳朵、脖子等部位蛰了十几刺,皮肤发肿,奇痒不已。
□“蛰”应为“蜇”。
34《人民日报》2015年9月2日《打造坚强电网“护城河”》文中:对城乡结合部的10千伏线路开展夜巡工作。
□“城乡结合部”应为“城乡接合部”。
35《人民日报》2016年4月8日《期待建立“信用森林”》文中:假以时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将会涵咏出自觉诚信的社会风气。
□“涵咏”应为“涵泳”。
36《人民日报》2016年6月6日《以机制性对话增信释疑》文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表明,中美合作是一条走得对、走得通的道路。
□既然加引号引用原文,就当忠于原文。“世上”应为“地上”。
37《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人休息了,奉献不能止步”》文中:冒着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隐蔽在冰天雪地里。
□“摄氏零下三四十度”应为“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摄氏”和“度”不应分开。
38《人民日报》2015年3月16日《乡村文人》文中:有的是时势催产的应景小品,有的甚至是变相的述职报告,虽印成铅字,但无文采,无心灵,不忍卒读,枯燥无味。
□“不忍卒读”应为“不堪卒读”。
39《人民日报》2016年6月11日《注译古文观止的晶如先生》文中:晶如先生写信给我说,那篇祭文使他老泪横流,不堪卒读,并寄给我一首题为《昌弟逝世咏怀》的绝句。
□“不堪卒读”应为“不忍卒读”。
40《人民日报》2016年2月3日《让“有为”闪光,给“为民”加磅》文中:当此之时,地方需要什么样的“舵手”,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官”,社会关注度高,百姓期待指数也高。
□“父母官”用法不妥。有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41《人民日报》2016年3月28日《开门迎客与关门打狗》文中:一向顽劣的小外甥居然对引导师言听计从,摄影师抓拍的照片出乎意料的精彩。
□“言听计从”用法不妥。
42《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在融合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文中: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已经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其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媒体常把“半壁江山”理解成“占了一半”。建议工具书再次修订时增加义项,改为“旧时指保存下来的或丢失掉的部分国土,现多比喻占到事物的一半或多半”。
43《人民日报》2016年9月13日《智能制造推动升级造福民生》文中:智能机器人是当今制造业炙手可热的蓝海。
□“炙手可热”用法不妥。
44《人民日报》2016年8月4日《铿锵玫瑰渴望重现神奇》文中:她们经历的,是中国女足整整16年未染指奥运会和世界杯四强的低谷。
□“染指”用法不妥。
45《人民日报》2016年5月16日《文化贸易强,文化传播要更强》文中:国产电视剧《琅琊榜》《甄嬛传》在海外却只能以“白菜价”出售的消息让不少人唏嘘不已。
□“唏嘘不已”用法不妥。唏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唏嘘不已:伤心地哭泣难以自止。
46《人民日报》2016年7月17日《欧洲积极面对治理挑战》文中:欧洲是资本主义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现代化的起源地。
□“发源地”应为“发祥地”。
47《人民日报》2016年9月30日《“体育之乐”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文中:包括杜克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学府也向这位17岁的高中生抛来橄榄枝。
□“橄榄枝”用法不妥。建议工具书再次修订时,增加新义项。
48《人民日报》2016年5月27日《给汽车装上“中国心”》文中:这样一个在世界汽车领域享誉盛名的“牛人”,却毅然选择于2008年回国。
□“享誉盛名”可改为“享有盛名”或“久负盛名”。
49《人民日报》2015年6月9日《广西将定向招收农村小学全科师范生》文中:记者8日从广西省教育厅获悉。
□“广西省”,错了!
50《人民日报》2015年4月11日《安徽减产绝收稻种并非超级稻》文中:专家组鉴定结论为:种植田间出现异常系稻瘟病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孕、抽穗期间低温连阴雨,品种本身高感稻瘟病,加上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导致该病暴发。
拓展:报纸常见差错集锦
1.没有“安祥”这个写法。“安详”不能写作“安祥”。“翔实”与“详实”可通用,提倡用“翔实”。
  2.“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
  3.“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4.“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但“辨诬”也可写作“辩诬”,“辨白”也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辩证”作为“辨析考证”时也可作“辨证”;但在中医中用作“辨别症候”时不能写作“辩证”。
  5.表示确定数目的名词,后面不能加“们”字,如不能说“三个孩子们”;但名词前的数量短语是不确定的数目,可以加“们”字,如可以说“全体同志们”“那些孩子们”“诸位先生们”。
  6.“不尽如人意”不能写作“不尽人意”。
  7.“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8.“长年累月”不能写作“常年累月”。
  9.“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往往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往往是抽象的东西。
  10.“订”和“定”。“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11.“度”与“渡”。“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12.“蜂拥”不能写作“蜂涌”。
  13.“分”与“份”。由于“身份证”在实践中使用频率较大,《现代汉语词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收入了“身份”这个并不符合字义的词。但与此同义的“本分”、“缘分”、“成分”等仍用“分”。“县份”、“省份”、“年份”、“月份”用“份”不用“分”。“分量”一般不写作“份量”。
  14.“肤浅”与“浮浅”意义侧重点不一样,“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语搭配,比“浮浅”常用。“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表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
  15.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常见的用法是“一服药”。
  16.“伏法”是指罪犯被执行死刑,不是指服刑。
  17.“竿”与“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已很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18.“该工厂”、“该学校”的“该”,是旧时的公文用语,现代的公文已很少用,发稿中提倡使用“这个工厂”、“那所学校”的写法。
  19.“暄”指阳光温暖,“寒暄”是指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20.“骛”是指纵横奔驰,也指追求。“鹜”是指鸭子。“好高骛远”“趋之若鹜”中的“骛”“鹜”不是相同的字。
  21.“合龙”与“合拢”。“合龙”特指修筑堤坝或桥梁等,因为施工中的桥梁或堤坝的中间一段称作“龙口”,所以这种接合工作叫“合龙”。“合拢”可指堤坝、桥梁以外一般事物的闭合。
  22.“宏大”与“洪大”。“洪大”一般指声音和具体的情状,如“钟声洪大”“水势洪大”。“弘扬”也可写作“宏扬”,但一般提倡用“弘扬”。
  23.“笔画”与“笔划”。用于文字、一笔等义项时,可以通用,但习惯上用“笔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
  24.“化妆”与“化装”。“化妆”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也有“美化”的比喻义。“化装”一般指演员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饰。
  25.“竣工”不要写作“峻工”。
  26.“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要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
  27.“简朴”与“俭朴”。“俭朴”只指生活方面。“简朴”除了指生活方面外,还指语言、文笔。
  28.“截止”与“截至”。不能说“截止今天”,而应说“截止到今天”或“截至今天”。
  29.“界限”与“界线”。“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30.“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
  31.“记”与“纪”。“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纪行”不写作“记行”。“纪念”“纪要”也可写作“记念”“记要”,但一般提倡写作“纪念”“纪要”。“记录”“纪录片”也可写作“纪录”“记录片”,但“记录”“纪录片”是提倡的写法。
  32.“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说常用的是“忌妒”。
  33.“精简”一般不写作“精减”。
  34.“再接再厉”的“厉”不要写作“励”。
  35.“俩”是“两”、“个”两字的合音词,“俩”字后面不能再接“个”或其他量词。
        36.“连”和“联”。“连”侧重相接,“联”侧重相合。“连日”、“连续”、“连接”、“牵连”的“连”不能写作“联”;“联合”、“联邦”、“联欢”、“对联”、“三联单”的“联”不能写作“连”。
  37.“哈密瓜”是因“哈密”地名而得名,不要因为它如蜜一样甜而误写作“哈蜜瓜”。
  38.“您”字后面,不能加“们”字,但可以加上数量词,如“您二位”“您三位”。 
  39.“年轻力壮”不要用“青”;“年青有为”不要用“轻”,“年轻人”不要用“青”。
  40.“偶尔”不能写作“偶而”。
  41.“砂”和“沙”意思相同,但在“砂布”“砂纸”“砂轮”“砂岩”等词中,通常写成“砂”。
  42.面向公众说明某项事情的文字,应该用“启事”,如“招领启事”。
  43.“起用”与“启用”。“起用”多用于与人有关,如“起用一代新人”;“启用”一般用于与物有关,如“新船闸启用”。
  44.“权力”与“权利”。“权力”是指地位和职责带来的控制力量;“权利”有与“义务”相对的意义,如“著作权”“选举权”。
  45.“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液体变成气体叫“汽化”,不能写作“气化”。“气化”是中医学的专门术语,指人体三焦之气的运行变化。“蒸汽”指水蒸气,“蒸气”指的是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如“水蒸气”。“暖气”指把蒸汽或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建筑物内的散热器中,散出热气,使室温增高。“汽暖”则是指上述供暖方式。
  把煤气压缩成液体,称“液化气”;“汽水”“汽酒”却用“汽”。这几种情形,不很合字的本义,但因为人们使用中约定俗成而定型的。
  46.“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星名,即心宿,每年农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渐渐偏西,这时暑热开始减退。这个成语专指天气快凉了,不要误用它来表示“暑热难熬”。
  47.“熔”、“融”和“溶”。“熔”指固体受热变成液体,“融”特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液体,“溶”是指物质在液体里化开。
  48.“擅长”不要写作“善长”。
  49.“生”与“身”。“终生”多指事业,如“终生当医生”;“终身”多指切身的事,如“终身受益”。“亲生”指有生育关系的,如“亲生子女”;“亲身”指自己,如“亲身经历”。“出生”指生下来,如“出生于1995年”;“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和身份,如“出身农民家庭”。
  50.“蒜薹”“菜薹”不要写作“蒜苔”、“菜苔”。“苔”是指长在潮湿地方的一种隐花植物。“薹”字没有简化,“苔”字不是它的简化字。 
  51.“诵读”不能写作“颂读”。
  52.“授予”、“授于”的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单位颁发某项奖励和荣誉,用“授予”。
  53.“通信”与“通讯”。不论采用何种手段传递信息,都叫“通信”。而“通讯”的意思,一是指利用电码传递消息,如“通讯社”“通讯网”;二是指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员”指报刊、电台等约请为其经常写作新闻报道的非专业人员;“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传送公文信件的人员。 
  54.“位”作为量词用于人时,含有敬意,因此,不能用于坏人、罪犯、敌对势力等场合。同理,一般也不用于第一人称,如“我们两位来主持会议”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55.“诬蔑”与“污蔑”。“诬”有“讠”旁,指用语言文字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侮蔑”表示轻视、蔑视。
  56.没有“无所是从”这个成语,“无所适从”不能写作“无所是从”。
  57.“像”和“象”。据国家语委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像”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现代汉语词典》据此规定:“象……一样”,现在应写作“像……一样”。
  “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如“画像”“录像”“偶像”“人像”“神像”“塑像”“图像”“肖像”“绣像”“遗像”“影像”“摄像”等,都是人工做成的;“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表象”“病象”“形象”“脉象”“气象”“景象”“天象”等,都是自然表现出来的。
  “像”“象”“相”。这方面的用字,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比较乱。“照相机”用“相”;照出的东西用“像片”。“摄像机”“录像机”用“像”。“假象”“真相”所用的字均不同。
  58.“泄”与“泻”。“泄”是指气体或液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流出,有漏出的意思,如“泄漏”、“泄洪”;也引申为透露、抒发的意思。“泻”是指大量液体急速流动,也指情感等连续、强烈地表达。  
  59.“形”与“型”。“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60.“醒悟”与“省悟”。“醒悟”多指在外界作用下觉醒过来,变得清楚。“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
  61.“树阴”“林阴道”的“阴”可否写作“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现代汉词规范字典》的解释不一。《规范字典》明确提出,“树荫”“林荫道”应写作“树阴”“林阴道”。我们发稿中两种写法都应可以用,但同一篇稿件内以统一用法为宜。在“柳荫街”“柳荫公园”等固定地名中,只用“荫”。
  62.“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应写作“账目”“账号”。
  63.“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苏州”“自治州”的“州”不要写成“洲”。
  64.“装潢”与“装璜”。“潢”是指颜色,“璜”是指一种玉。用于表示房屋装修等,一般用“装潢”。
  65.“住”和“驻”。“住”泛指居住,“驻”特指为执行公务而留住某地。
  66.“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67.“侦察”与“侦查”。“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
  68.“诸”就是“之于”的意思,“公之于众”不要写作“公诸于众”。
  69.“坐落”不要写作“座落”。
  70.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71.不要使用已废除的、非法定的计量单位。用“厘米”,不用“公分”;用“升”,不用“公升”;用“米”,不用“英尺”;用“海里”,不用“浬”;用“千瓦”,不用“瓩”。 
  72.标序号时:“第一”、“其次”后面,用逗号。“一”、“二”后面,用顿号。“1”、“2”和“A”、“B”后面用齐线墨点“.”。序号如加括号,后面不加逗号、顿号。
73.表示温度时,用“25摄氏度”、“零下25摄氏度”,不能用“摄氏25度”、“零下摄氏25度”。
来源:编辑课堂
编辑:李佳怿

1308#
 楼主| 发表于 2022-2-15 21:39: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3)
苦果 kŭguŏ
2022年2月15日《新京报》第2版刊登文章《快判冰墩墩盗版案,用法治为冬奥护航》。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有关方面迅速出手,在‘快侦、快诉、快判’的行动之下,践踏法律、侵犯版权者‘第一时间’便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句中的“苦果”一词使用有误。
“苦果”指的是味道苦的果子,通常用来比喻坏的结果或使人痛苦的结果,如“自食苦果”。“苦果”在这个句子中做了动词“酿”的宾语,但“酿”指的是运用发酵原理制造酒、醋、酱等饮料、调料,它的制成品是液体形态或黏稠体形态,而“苦果”是一种果子,呈现为固体形态,因此它与“酿”不能搭配。
可以把“苦果”改为“苦酒”。“苦酒”意为质劣味苦的酒,同“苦果”一样,它在使用中也更多地用来比喻令人痛苦的结果,但它的呈现形态是液体,能够和动词“酿”搭配,用在句中是合适的。
当然,这个句子也可以不改“苦果”,而是把“酿”改为另外的能够对“苦果”产生支配作用的“种”“栽”之类的动词。总之,在写作中要注意到动词和其宾语的正确搭配。
编辑:李佳怿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23:0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4)
父辈 fùbèi
2022年2月15日《南方都市报》第8版刊登报道《将“浪漫”做成一门生意,95后花农在网上卖兰花成头部商家》。报道介绍了一位名叫凌伟彬的年轻人的创业故事,他从事花卉经营取得了成功。报道介绍,这位年轻人的父亲就是一位花农,并建立了花卉种植公司,成为当地龙头企业。因为企业缺少人手,凌父在4年前将儿子凌伟彬叫回家里帮忙。凌伟彬进了父亲的公司后,改变了花卉的销售模式,在网上直播卖花。专业的科普式直播快速出圈,吸引一大批拼多多消费者。在介绍了这些情况后,这篇报道写道:“目前,线上年订单额远超父辈之前线下一年的销售额。”这个句子中的“父辈”一词使用有误。
“父辈”指的是与父亲同一辈份的亲戚或与父亲差不多年龄的人。“父辈”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它通常不包括使用对象的亲生父亲,尤其是在只指亲生父亲的时候,“父辈”不能用。句中的“父辈”,指的是这篇报道中“凌伟彬”的亲生父亲,“父辈”不能适用。
这个句子的修改比较简单,把“父辈”改为“父亲”就可以了。“父亲”是一个内容明确的概念,对于使用对象来说具有唯一性,而“父辈”则相对模糊,对于使用对象来说,能够称为“父辈”的人可以不止一人,因此不具有唯一性。当所指对象可以明确为使用对象的“父亲”的时候,只能使用“父亲”而不能使用“父辈”。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父辈”的释文是“跟父亲同辈的亲友”。这个释义不够准确。所谓“同辈”只能限于亲戚之间,朋友之间是不能计算辈份的,因此笼统地提“同辈的亲友”与事实不能合拍。实际上,对“父辈”的词义,可以从严、松两方面来理解,严的方面来理解,只是指亲戚当中与父亲同辈的人,对当事人来说,符合这一定义的人是有限的;宽的方面来理解,则可以泛指与父亲差不多年龄的人,对当事人来说,符合这一定义的人可以有很多。
编辑:李佳怿

131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16:29: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5)
冷僻 lěngpì
2022年2月16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赵望进印象》。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赵先生忠厚和蔼、热情待人,无学者的矜持,有长者的宽厚,没有对陌生人之冷僻,却显遇故旧之温馨。”句中的“冷僻”一词使用有误。
“冷僻”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冷落偏僻,通常用于地域,如“冷僻之地”;二是指不常见,让人感觉生疏的,通常用于字词、典故、书籍等文化类事物,如“这本古籍很冷僻,没几个人能读通”。句中的“冷僻”说的是“对陌生人”的态度,这是行为主体的一种情感表现,“冷僻”没有这方面的词义,不合使用。
可以把“冷僻”改为“冷漠”“冷落”“冷淡”之类的词。这些词都可表示对使用对象(人或事皆可)不热情、不关心的意思,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