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91#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11:3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6)

自得其乐 zìdé-qílè

2022年1月29日《苏州日报》B叠第1版刊登文章《苏州“小年夜”的由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继母亦是母亲,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兄弟岂能自得其乐,置长辈于不顾?”这个句子中的“自得其乐”使用有误。

“自得其乐”的意思是喜欢某种物件或从事某种活动,自己独自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自得其乐”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精神活动,不含对行为主体的批评之意。句中的“自得其乐”与“置长辈于不顾”并列在一起,并表示行为主体“我们兄弟”不能这样干,可见句中对“自得其乐”和对“置长辈于不顾”一样,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一种必须批评的行为,这与“自得其乐”的语义不合。

可以把“自得其乐”改为“只顾自己快乐”之类的话语。
编辑:何晓琴

1292#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11:3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7)

公众 gōngzhòng

(一)
  2022年1月29日《东莞日报》第8版刊登一家企业的广告,表示因自己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向社会公众致歉。广告的标题是“公众致歉声明”,但是这个标题中的“公众”一词使用有误。
  “公众”的意思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大众。按这个广告要表示的意思,“公众”是受到利益损害的人,是动词“致歉”的接受对象,应该处于“致歉”的宾语位置。但句中的“公众”被安排在“致歉”的主语位置,“致歉”成了“公众”做的事情,这与作者要表示的原意正好相反。“公众”的使用出现了错误。
  可以把“公众致歉”改为“致歉公众”。作为一个标题,也可以把“公众”删去,也就是说把标题改为“致歉声明”。
(二)
   2021年8月16日《光明日报》第2版刊登文章《别让小事变成百姓急难愁盼的大事》。文中写道:“与搬家公司相关的案件引发关注不是偶然的,这大概与大多数公众都会经历搬家有关……”。句中的“公众”一词使用有误。
  “公众”是一个集合概念,单个的人不能称为“公众”,因此“公众”在使用中不可计数。句中的“公众”前加上了“大多数”,这不合“公众”作为集合概念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公众”改为“人”。“人”可以计数,因此其前面可以加上“大多数”。也可以保留“公众”而删去“大多数”。
(三)
  2021年9月26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文章《周佛海果真“淡定自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那天‘簇拥’在大道两旁的‘万众’,全部是要求将周佛海绳之以极刑的公众,周在庭上,不但不‘自若’,而且还扶着囚栏数度发抖呢!”句中的“公众”一词使用有误。
   “公众”作为一个集合概念,不能计数。句中的“公众”和“全部”组成了语法上的主宾关系(“全部”是主语,“公众”是宾语),但“全部”表示的是某一对象(在句中这个对象就是“那天‘簇拥’在大道两旁的‘万众’”)各个部分的总和,它表示的意思同样有计数的性质,这不合“公众”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公众”改为“民众”。“民众”与“公众”有不同点,“民众”与“官员”等相对,侧重于表示人的社会地位,“公众”与“个人”“个体”等相对,侧重于表示人的数量,因此“民众”可以计数(但所指对象如果是单个人通常也不能用,如不能说“这个民众”,但可说“这些民众”),而“公众”不能计数。因此,“民众”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何晓琴


1293#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3:4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毎日一怼(1238)

其实 qíshí
(一)
2022年1月30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我为嘉宝代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派切斯发现嘉宝缺少艺术训练,便亲自教她怎么走路,还送她到瑞典皇家电影学院深造。其实,嘉宝本姓古斯夫森,就连‘嘉宝’这个姓,也是派切斯替她改的。”这段文字中的“其实”一词使用有误。

“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其实”在使用中通常用于承接上文,同时其后的内容要和其前面的内容在语意上出现转折的意味,由于“其实”后要求强调真实情况,“其实”前的内容通常应该是表面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情况。在这段文字中,“其实”后的内容是“派切斯”为“嘉宝”改姓,“派切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嘉宝”能够在演艺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体现了他对“嘉宝”的爱护和关怀。而在“其实”前面的内容,“亲自教她怎么走路”“送她到瑞典皇家电影学院深造”,说的也是真实的情况,体现的同样是“派切斯”对“嘉宝”的爱护和关怀。“其实”前后的内容从语意上看有顺承意味,如果把为人改姓理解为比教走路、送到学院深造更体现对人的爱护与帮助,那么把后者视为对前者具有递进意味,也是可以的。总之,这段文字中“其实”前后的内容不存在转折的意味,“其实”不能适用。

如果把原句“其实”前后的内容理解为顺承意味,可以把“其实”删去。如果把原句“其实”前后的内容理解为递进意味,则可以把“其实”改为“并且”“而且”之类的词。

(二)
2020年7月11日《解放日报》第12版《一棵古松的第三种形态》。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写道:“其实我与麒麟镇仅有的联系,具体到一个人的名字——朱光潜。”这个句子中的“其实”使用有误。

“其实”用在文章中,有承接上下文的作用。但引语处于所出文章开头,在这句话的前面没有其他任何文字,也就是说没有上文。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的使用也就失去了支撑,实际上是没有必要使用的。

这个句子只要把“其实”删去就可以了。

编辑:蒋可心

1294#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3:45: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9)

轰然 hōngrán

2022年1月30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快雪时晴看花去》。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一场大雪轰然而下,而雪霁初晴,白日光照着积雪。”句中“轰然”一词使用不妥。

“轰然”形容声音巨大,如“大楼轰然倒下”。“轰然”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能够发出声音。句中“轰然”的使用对象是“大雪”,句中用“轰然”来形容下“大雪”时的状态。但是,下“大雪”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没有声音的,因此“轰然”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轰然”改为“纷然”。“纷然”的意思是事物密集而杂乱地出现,这个意思用于句中描写下“大雪”的状态是合适的。

编辑:蒋可心

1295#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3:4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0)
抽离 chōulí 抽象 chōuxiàng

2022年2月2日《文汇报》第2版刊登报道《央视春晚〈只此青绿〉刷屏,“只此一卷”为何惊艳无数人》。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虎年春晚上展示的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一段群舞,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女性人物形象。”这句话中的“抽离”和“抽象”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抽离”。“抽离”的意思是从总体中抽出部分使其离开总体。“抽离”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抽离”的指向对象应该是其行为主体不再需要的部分。句中“抽离”的指向对象是“青绿设色”,它是从“《千里江山图》”这个整体中抽出的内容,但这个内容是句中行为主体“一段群舞”的编创人员需要的部分而不是不需要的部分,使用“抽离”,实际上是把意思说反了,不合作者需要表达的原义。

再看“抽象”。“抽象”的意思是指从众多的具体事物中选择具有共同性、本质性的特点,舍弃其他个别的、非本质的特性后综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概念。“抽象”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作为一个动词,其行为的结果通常呈现为概念性的事物,没有具体形象,不能让人看到、触摸到,只能让人感觉到、体悟到。句中“抽象”的结果是“女性人物形象”,但这是可以让人看到、触摸到的人,“抽象”的使用不合词义。

可以把“抽离”改为“抽取”。“抽取”意为从总体中抽出部分供使用。“抽取”的指向对象应该是其行为主体需要的部分,从这一点看,它的意思与“抽离”正好相反,适合于句中需要。可以把“抽象”改为“具象”。“具象”在这里可指把原来抽象的理念用可以让人看到、触摸到的形象表现出来,句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就是“青绿设色”的形象化表现,“具象”的使用是合适的。
编辑:蒋可心


1296#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3:4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1)
进驻 jìnzhù

(一)
2022年2月2日《新民晚报》第6版刊登报道《与阿富汗人一起包饺子玩拔河》。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余明辉和同事们强化了‘中国城’四周的安保,在广场上布置滚马刺,楼上楼下架枪守护进驻企业的财产。”这句话中的“进驻”一词使用有误。

“进驻”的意思是进入某地或某单位驻扎下来。“进驻”的行为主体,通常要求是由人组成的能够行使一定权力的团体,如“中央巡视组刚进驻某部机关进行巡视工作”。这个句子中“进驻”的行为主体是“财产”,但“财产”不是人,不可能产生“进驻”的行为,“进驻”的使用不妥。

可以删去“进驻”,不必用另外的词来替换它。

(二)
2021年2月14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文章《铜雀春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大小二乔进驻铜雀台,即是吴亡,如此则孙氏霸业落空、东南生灵涂炭等情自可不言而喻。”句中的“进驻”一词使用有误。

“进驻”的行为主体不仅要求是人,而且要求其对“进驻”的使用对象能够行使一定的权力。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三国时期东吴败于北魏的历史故事,“进驻”的行为主体“大小二乔”是吴国的两个美女,在国破后被曹操掳去,居于“铜雀台”供其享乐。这个时候“大小二乔”的身份实际上是俘虏,在“铜雀台”连人格尊严都没有,根本谈不上还有什么权力能够行使,因此,“进驻”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般地说,可以把“进驻”改为“进入”之类的词。“进入”的使用对象也应是人,但不必强调行为主体是否需要行使权力。

但是,就这个句子的情况来说,改为“进入”也不是很合适。这是因为,句中所述“大小二乔”的故事曾被后人反复记咏,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唐代杜牧的《赤壁》诗,其中有名句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依据这句诗把引语中的“进驻”改为“被锁”之类的话语,则更准确地叙写了“大小二乔”的遭遇,也与全句的悲情气氛协调。

编辑:蒋可心

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11:0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2)

敦厚 dūnhòu

(一)
2022年2月4日《福建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物趣》。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有着敦厚外形的物体往往使我生出好感,走几步还回头看它几眼,或者伸出手来,抚弄一番。”句中的“敦厚”一词使用有误。

“敦厚”指的是忠厚,即忠实厚道。“敦厚”说的是人的性格,因此这个词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人的性格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这也表明“敦厚”的使用对象要求具有抽象性质。句中的“敦厚”用来形容“外形”,但“外形”是一种具象的事物,“敦厚”不能适用。而且,这个“外形”是“物体”的“外形”,这也不合“敦厚”只能用于人的要求。

可以把“敦厚”改为“敦实”。“敦实”的意思是粗短而结实,这个意思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品,但它的意思具有具象性,用于人只能形容其长相,用于事物只能形容其外部形状。“敦实”不能用来形容具有抽象性的使用对象,但这正好满足了这个句子的要求。

(二)
2021年12月19日《羊城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奇异芬芳的洞天酒海》。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洞内还有幢金光闪闪的八层楼高的藏酒金屋,一坛坛敦厚的特制陶缸,一码码整齐地摆满每一层楼。”句中的“敦厚”一词使用有误。

“敦厚”只能形容人的性格,句中的“敦厚”用来形容“特制陶缸”,但这是一种物品,不合“敦厚”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敦厚”改为“结实”或“扎实”。“结实”“扎实”都有坚固、牢固的意思,用来形容“陶缸”之类盛放物品的容器是合适的。

另外,句中“一坛坛”的使用也有问题。“坛”在这里临时用为量词,它的使用对象也是“特制陶缸”,但两者是不能搭配的,可以把“一坛坛”改为“一个个”。
编辑:蒋可心

1298#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22:30: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3)
腐化 fŭhuà
202225日《南方日报》第18版刊登文章《春日嫣华》。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那日捡回的树叶颜色艳丽,且尚未脱水腐化,我用先前塑封相片所剩的薄膜将叶子一一保存,按照幼时手工课上制作树叶书签的步骤,在灯下仔细裁出轮廓来。句中的腐化一词使用有误。

腐化的意思是因过分贪图享乐而导致思想、行为等各方面变坏。腐化的使用对象是人,句中的腐化,其使用对象是树叶腐化不能适用。

作者在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树叶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受到破坏,按照这个意思,通常可以把腐化改为腐烂腐烂可用于树叶之类的物品,两者能够搭配。但在这个句子中,这样的修改却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句中的腐化脱水并列在一起,构成连动关系,把腐化改为腐烂后,这个连动关系仍然存在。这就是说,树叶是在经过了脱水之后开始出现腐烂的。但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机体的腐烂必须在存在水分的情况下才能成为现实,而脱水则是把机体内部的水分排出,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失去了产生腐烂的基本条件,因此,腐烂在这个句子中也是不能适用的。

可以把腐化改为干枯干枯的意思是草木等由于衰老或失去营养、水分等而失去生机,树叶在经过脱水后一般就会出现干枯的状态,脱水干枯并列组成连动关系也是合适的。因此,干枯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陶鹏辉

1299#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09:5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4)

悱恻 fěicè

2022年2月5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围炉话炉》。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的冬夜,不刮风,不下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但寒意悱恻。”句中的“悱恻”一词使用有误。

“悱恻”形容人的内心悲苦凄切。“悱恻”通常只能用来形容人的内心情绪,句中的“悱恻”形容的是“寒意”,这使它的使用对象成为天气情况,但这不合其词义。

可以把“悱恻”改为“缠绵”。“缠绵”是个多义词,可以表示情意深切浓厚,不能排遣的意思;也可以表示纠缠住,摆脱不开的意思。这里表示的是后一个意思,即“寒意”纠缠住了人,显示天气比较寒冷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缠绵”经常和“悱恻”组合在一起,构成“缠绵悱恻”的成语。这时候的“缠绵”,形容的也是人的内心情绪,但当“缠绵”单用的时候,它的意思就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确定,可以表示出另一个意思。在这一点上,“悱恻”与“缠绵”是不一样的,它在“缠绵悱恻”这个成语中表示悲苦凄切的意思,单用的时候仍然是这个意思,而不能像“缠绵”一样可以表示另外的意思。

编辑:蒋可心

130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12:04: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5
浮光掠影 fúguāng-lüèyǐng
202227日《解放日报》第1版刊登文章《不当裱糊匠,不做纸老虎》。文中写道:全国气候生态环境千差万别,经济生活水平也是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种改厕方法?一些地方浮皮潦草、浮光掠影,造成大量厕所存在严重问题。文中的浮光掠影使用有误。
浮光掠影的意思是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了。浮光掠影通常用来形容了解情况或读书研究学识不深入,浮于表面,不用于形容工作、做事等。文中说的是改厕这一个工作,浮光掠影不能适用。
可以把浮光掠影删去(其前面的顿号一并删去)。文中已使用另一个词语浮皮潦草,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删去浮光掠影,不影响作者的表达。
编辑:马皖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