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1:3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施如海【报业不死】世界报业组织报告认为,一个国家的市场越繁荣,报纸越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主要来源,而在市场不太繁荣的国家,电视占据新闻来源的统治地位。冰岛、日本、挪威、瑞典和瑞士是世界报纸产业最繁荣的市场,每天都有80%的人口阅读印刷版报纸。世界十大报纸中,日本居首并占5家,《参考消息》第五。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22:00: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老王【报业小资料】全德国各地共有298家日报,包括全国发行的大报,例如图画报、世界报、法兰克福广讯报及南德日报,和地区性的报纸,例如柏林晨报和波昂的广闻报 ,以及地方小报。 包括“时代”和各大报在周末发行的周报,共有13种发行全国的周报
轉發(2)| 收藏| 評論(2) 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123#
发表于 2012-7-18 22:32: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香港“左派媒体”60年——《大公报》百年沉浮

2012年6月15日,在北京阜成门外一栋写字楼里,孙志的手机不断响起,电话来自香港。她手上拿着一份即将出席她服务的报纸——香港《大公报》110周年庆典活动的嘉宾名单。在与电话那头的香港同事做确认时,一些省(副)部级官员的名字不断被提及。左手边是当天刚出炉的报纸,报纸新闻版的头条印着中南海两位政要的贺电,落款人分别为李长春、习近平。除了李长春和习近平外,刘淇、刘云山、刘延东、汪洋等中共领导人和多个地方省市书记都发去贺电。

  孙志是《大公报》北京新闻中心的负责人,每天上午的日常工作之一是安排七位驻京记者参加各部委、央企及各种北京本地的新闻发布会。总部设在香港的《大公报》在中国大陆各省市都有办事处和记者站,记者人数远超过香港报馆。不过,几乎只有北京和广东等少数省市的记者在源源不断提供新闻,不少地方办事处记者的名字往往只出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软文专版上。而在1949年前,它曾辉煌一时。

  在其创办的1902年,清朝重臣李鸿章刚过世,创办者清朝皇族后裔英敛之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粉丝。这份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报纸为中国新闻史源源不断提供着大量案例,曾主持该报的胡政之、张季鸾等报人,更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丰碑式的人物。

  来自中南海的贺电

  6月13日,《大公报》头版是整版祝贺该报创刊110周年的广告,刊登广告的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政府、东方市国土局等单位。几乎整个6月份上旬,这份报纸每天都会刊登来自内地的祝贺。

  最重要的贺电,来自中南海。6月12日,两位领导人发来了贺电——李长春,负责管理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分管港澳事务的政治局常委。几天后,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国务委员刘延东也发来了贺电。通常,能获得这种待遇的是内地知名高校和“人民团体”,“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其他媒体,都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待遇”,一名大公报记者说。

  2002年,该报在创刊100周年时,还曾获得时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人大委员长李鹏的题词祝贺。

  虽然是一份商业报纸,大公报人并不会刻意回避其官方身份。1998年,大公报副社长梁新春在《湖南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我像记住自己的生日那样,不会忘记1992年7月21日这个日子。这是我第一次跨过罗湖桥,踏足东方之珠香港,去接受参与办大公报任务的日子。”这位媒体高管,讲述的是自己由湖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调任香港的履历。

  一位大公报的中层管理几年前还在一家省级日报工作,到《大公报》工作后,他在内地的人事关系和档案还在体制内被保留着,虽然在香港工作已经满七年,但并没有脱离体制,不能获得香港的永久居留权。大公报的上一任总编辑周庆,到任前是人民日报部门主任,正局级官员。而前任社长王国华目前是国务院参事,曾在内地从事教育、出版工作,此后在香港扎根近20年。现任大公报社长姜在忠任前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总社主管行政后勤服务中心主任,总编辑贾西平则是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虽然对香港版《大公报》较为陌生,但在中国内地的新闻研究领域,《大公报》始终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民国时期,这份报纸是无可救药的“扒粪者”,由于影响巨大,张季鸾等报人已经和一些国民党的领导人结成了可以直呼其名的亲密关系,但他们仍然与官方保持着极合适的距离,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理念。

  1902年,在天津的法国租界,保皇派代表英敛之创办了《大公报》。这个希望国家和清王朝能够沿着渐进式改革方向前进的清朝正红旗人,接受过西式的教育。但在目睹了革命党人将皇帝赶下宝座以后,他心灰意冷,将报馆售予股东之一王郅隆。随后王郅隆的一项人事任命彻底改变了这份报纸的命运。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报》,聘请有过办报经历的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

  胡政之不仅是优秀的管理者,还是杰出的记者。新文化运动期间,胡政之在主政时掌管言论,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力的文章。而对胡政之的职业生涯来说,最辉煌的一笔莫过巴黎和会之旅。一战结束后,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赴巴黎采访巴黎和会,开创中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的先河。

  投资人王郅隆是北洋时期军阀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拥护者。年复一年,北京统治权不断在各大军阀中击鼓传花,寄希望于某个政治势力被证明只是幻梦。1923年9月,王郅隆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中丧生,安福系于次年垮台。难以为继的《大公报》于1925年11月27日宣布停刊。

  但胡政之等人的理想并未消失。胡找到新投资者——民国初期金融界著名人物、若干年后成为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的吴鼎昌,并拉来曾参与《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起草工作的著名报人张季鸾,三人合办了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新记时期的《大公报》创造了中国报业史的一个巅峰。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号由张季鸳执笔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训:“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而吴、胡、张三人也达成了一定默契: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胡政之与张季鸾凭管理和技术入股,不向任何方面募款;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

  复刊后的《大公报》起初发行量不足2000份,到了1936年突破10万份,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1936年,随着吴鼎昌受邀南下入阁担任实业部部长,《大公报》的发展重心随之南下,创办了上海版。津沪版也同时发行。《大公报》正式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1945年,抗战结束后,《大公报》的上海、天津、重庆、香港四个版总发行量达20万份。

  在《大公报》这段大放异彩的时期,张季鸾等大公报报人获得了至高荣耀。1928年东北易帜、1930年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两大新闻,皆为《大公报》独家发布;1935年至1937年,《大公报》连载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公开报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这份没有政党立场的报纸,在西安事变期间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影响力。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时,张季鸾收到张学良打给他的专电。张对他详列了东北军的几项主张。之后,“他(张季鸾)颜色凄黯,在屋里绕了几个圈子,却仍然一语不发。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编辑部里最沉郁的一天,大家肃然不哗,谁都在注意着季鸾先生的举动。”大公报报人许君远回忆。次日,《大公报》在要闻版头条刊登《张学良竟率部叛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的消息,并没有配发社评,不表达立场。

  14日、16日,《大公报》发表了张季鸾亲自撰写的社评《西安事变之善后》、《再论西安事变》,提出和平解决,让蒋介石平安归来,重新领导国家。

  18日,这份报纸带动的民意高潮来临,张季鸾亲自撰写的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随后,南京政府派飞机把印有这篇社评的《大公报》在西安上空投下了数万份,这在中国报业史上也是一次奇观。

  1941年,这份报纸得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最佳报纸奖”,震动整个民国的报业同仁。密苏里新闻学院认为“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巨?《大公报》自创办以来之奋斗史,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颃者。”

  至此,《大公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报纸,此前亚洲只有日本的《朝日新闻》和印度的《时报》得到过这个殊荣。当日重庆新闻界隆重集会,以示庆贺。

  1941年,张季鸾过世后,获得过国共两党积极评价的《大公报》,开始让两个政党都感到紧张,并指责其为敌对阵营的帮凶。1943年,《大公报》的社评《看重庆,念中原!》,对比河南灾民惨状,斥责重庆富豪奢靡生活。此文激怒国民政府,被勒令停刊3天。而于国共内战期间发表的《质中共》等社评,则被《新华日报》抨击为对蒋介石“小骂大帮忙”,是“法西斯帮凶”。

  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队从天津和上海等城市败退,新政权接管了《大公报》。津版改组为《进步日报》;上海版宣布报刊归人民所有;重庆版在新政权入驻9个月后,于1952年8月4日终刊,后中共重庆市委在其基础上创刊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

  此后,《进步日报》与上海版《大公报》合并,新《大公报》出版。虽然1958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曾为其背书称,“首先,《大公报》是爱国的;其次,是坚持抗日的;再次,她为中国的新闻界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但在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来临后,这份报纸被改名为《前进报》,103天后,《前进报》也宣布停刊。至此,内地再无《大公报》,只剩下港版一直存在至今。

  夹缝中生存

  “我去澳门的时候,见到何厚铧特首。他讲,他们从小是看《大公报》长大的,他的父亲何贤,是在老社长费彝民手把手的教导下走上了爱国的道路。《大公报》是爱国爱党人的旗帜,他们团结在《大公报》的旗帜下。香港回归以后,在内地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公报》起到了传递信息前线需求的作用。”大公报现任社长姜在忠说。

  在1997年之前,这样的定位并不会让多少港人产生反感,因为那时各家报纸都立场鲜明。上世纪70年代以前,香港报纸成为众多政治力量的角逐场,被港人大致划分为左、中、右三个派别,其中《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为代表的媒体因其亲北京立场(甚至由北京直接创办或接管),因此被称为“左派报纸”。而1980年代一直到1997年,左、中、右开始慢慢演化为“亲北京”与“亲港”(港英政府)之分。

  在1997年之前,香港《大公报》经常被查封,而这段历史被《大公报》人称为与港英当局对抗的历史。除了有政治任务外,这份报纸继承了民国时期的优良传统,成为不少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如金庸、梁羽生这两位武侠小说家的不少作品是在《大公报》工作期间创作,并发表在该报专栏上。

  1997年后,一些报纸开始慢慢商业化,政治倾向趋向模糊。但只有《大公报》和《文汇报》等左派报纸的立场一直没有变化。

  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也给《大公报》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在香港,市民们对商业报纸更感兴趣,在《大公报》上他们只能读到一些转载自新华社或在写作上与中央党媒无异的报道;但在大陆,这份报纸又颇受官方欢迎,一些省市高官赴香港参访时,必定拜访大公报和文汇报的总部,招商广告以软文形式成堆出现在报纸头版,甚至一些招商活动亦由该报承办。

  特首和一些本港议员、高级公务员时常赞誉《大公报》信息准确。“面对资讯爆炸的社会环境,《大公报》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处理每一宗新闻,大家可以放心地阅读,相信刊出的新闻,都是准确而专业的报道。”前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说。但在香港电台2009年,针对香港市民对传媒可信度的一项调查显示:《文汇报》及《大公报》可信度分数排行反而被认为最低。

  由于香港市场的变化,香港回归以来,《大公报》在内地的办事处每年都在增多,在最遥远的新疆亦设有办事处。在云南,他们成立了南亚新闻中心,河南的办事处则升级为中原新闻中心,福建则有海峡西岸新闻中心。一些地方办事处以经营为主要目标,以配合省市政府对当地发展的规划。

  《大公报》特殊的定位,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局。“在香港像党报一样发声,必然要失去部分商业广告和市场,但报纸要维持下去需要广告。在内地没有发行和读者的情况下,也没有商业广告,所以地方办事处只能与地方政府合作,以维护官方的招商广告为己任,才能完成总社下达的经营任务。”一位大公报地方办事处负责人称。

  虽然大陆有关法规严禁媒体地方记者站从事发行和广告等经营活动、规定记者站不能私自设立网站和编发专刊,但这并不适用于香港的左派报纸。官方甚至发文默认了此类行为。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广告收入营业税政策的通知》,通知称,鉴于香港大公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办事处承揽广告业务后,广告的设计、制作、印刷和发布均在香港完成,对香港大公报和香港文汇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办事处承揽广告业务取得的广告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不过,在香港出版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公报》能培养出一些优秀的媒体人也与其拥有与官方天然的亲近有关。著名记者马玲2000年1月1日至2003年底,在香港《大公报》要闻版开设的《马玲专栏》,因文笔犀利、语锋泼辣、对问题见解独到甚至能独家发布重要内幕消息而广受欢迎。而今天的《大公报》,类似《北京观察》等专栏对北京人事变动的分析,也时常被海外媒体转载解读。

  目前,《大公报》开始将重心向网络倾斜。祖籍浙江的企业家林学飞选择投资“大公网”,今年6月,这个曾经以北美华人读者为主的纸媒官方网站正在朝新闻门户网站转型,并初具规模。“林学飞先生是成功的企业家,积累了许多做事业的成功经验,经有关方面批准,现在《大公报》与林学飞先生合作建设大公网,这为百年大公报注入了新的活力。”姜在忠说。

  除了大公网外,已经停刊的由《大公报》创办、因连载金庸武侠小说而风靡香江的《新晚报》有望复刊。据香港《信报》报道,该报拟以免费报章的形式出版,最快8月出版,初步投资3亿元。据悉,《大公报》高层及投资者已与该公司接触,但称未有具体计划。

  “上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曾称赞大公报能有这样好的荣誉,是因为大公报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务: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姜在忠认为胡适的评价今天仍然适用大公报今后的改革方向,但他称,“是不是左派报纸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提高办报水平,满足读者需求。香港媒体竞争十分激烈,但无论怎样冲击,像我们大公报有他们无法代替的优势,我们的优势是国家会支持我们。同时,我们传递的是国家的信息、中央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非常权威的。”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qmq/article_2012071863908.html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案例】
徐昕@龚晓跃:我发南方周末八个版被撤的帖,有些同行说南方傻逼,在中国干这行的游戏规则谁人不知,你们自不量力,叫什么屈?我以为这些同行倒是不傻逼,贱逼而已。中国媒体底线,就是在这种聪明贱逼对所谓游戏规则的慢慢习惯中被不断拉低,强奸发生时,你们不但不反抗,甚至学会了享受,你们是真贱真聪明
@法政时评@龚晓跃:南方周末八个版的北京暴雨报道,在付印前被撤,主管社委苦求未果。北方派过来的大腿和南方某些有抱大腿恶习的细胳膊,你们怎么那么不要脸,我们怎么这么容易被欺负? 轉發(246) | 評論(73) 今天08:42 來自贴心小秘书
轉發|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1:14: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清华史安斌收到今天的《南方周末》,还以为是拿到一叠广告纸,头版广告,整版广告,半版广告,这当然不是南周的责任,是媒体人“缺席的在场”,”无声的呐喊“,资本的浮华掩盖不了权力的虚空,用广告纸来代替新闻纸,用放广告来替代开天窗,这应当是载入中国新闻史的一个案例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0:32: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纸发行量下降 韩国发起“全国看报纸运动”
来源:cnBeta
作者:光明日报
链接: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99153.htm


目前,一个“全国看报纸运动”正在韩国国内发起。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困扰全球纸媒的难题——报纸发行量下降,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正在挤压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韩国言论振兴财团是韩国半官方的机构,主要支持韩国国内各家舆论公司,培训媒体人、开展媒体领域的技术、学术交流活动等等。“全国看报纸运动”就是在韩国言论振兴财团的主导下开展的。
据韩国言论振兴财团“媒体研究项目”负责人金英珠博士介绍,目前,韩国媒体发展呈现出四大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化和移动化,60%的韩国人在用智能手机。研究报告显示,较1996年,韩国国内纸媒的订阅量下降了60%。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报纸订阅量大幅下降,去年每10户韩国家庭中只有3户订报。人们的报纸阅读时间也大为缩减,仅十几分钟,而看电视的时间则高达120分钟。   “韩国年轻人离报纸越来越远,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财团执行主任金玄浩说。“全国看报纸运动”主要是针对年轻人。
  据金玄浩介绍,这项活动主要是媒体渗透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材选用新闻报道,甚至将一些报纸作为教科书。同时纸质媒体和电视台合作,开办一系列的电视栏目,如报纸知识有奖问答,电视读报等等。
  对于活动效果,似乎并没有让人满意。金玄浩也坦陈“收效甚微”。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人们不爱读报,但实际上却在每天享用报纸提供的信息内容。报纸作为很多信息的第一发布平台,大量的报道被新媒体转载。”金英珠博士说:“以年轻人最爱用的twitter 为例,上面70%的信息来源于报社。”这也是很多纸质媒体在艰难的环境下,仍然坚守的原因之一。
  在推动“全国看报纸运动”之外,韩国言论振兴财团和报社也在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主张更多的纸媒权利。“我们正在考虑如何测定在报纸的内容被门户网站转载后的价格。我们还希望通过新闻代理商实现更多的报纸知识产权。”金英珠说。(本报记者 柳 霞 赵 婧)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8:05: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新闻周刊》将取消印刷版

2012年07月31日14:15 新浪传媒

《新闻周刊》封面

  新浪传媒讯:据知名传媒类杂志“MediaLife”网站7月26日报道,主要股东表示,《新闻周刊》将最终过渡为数字版。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停止发行印刷版2年之后,长期混乱的《新闻周刊》似乎已经准备好成为另一份停止发行印刷版的杂志。
  报道称,《新闻周刊》目前持股最多的股东指出,周刊将从印刷版过渡到数字版。如此一来,三大周刊之中将只有《时代周刊》仍然推出印刷版。
  目前问题是,这一过渡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同时,《新闻周刊》内部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非常确定这个时间。在互联网媒体控股公司IAC季度业绩发布会中,传媒大鳄巴里-迪勒(Barry Diller)在发布会之后进行了评论。在提到《新闻周刊》时,迪勒这样说,“一定会从印刷版向在线网站转化”。
  发布会之后,公司的表态有所缓和。IAC发言人说明:迪勒的言论并不意味着《新闻周刊》将在不久以后的任何时候取消其印刷版,他只是更加概括地说明了以后的情况。
  《新闻周刊》将在九月或十月发布明年的计划,不一定会降低印刷版的重要性,至少现在还不明确。然而,也没有任何人否认在经过数年的争执之后,这一情况将会发生。
  亿万富翁西德尼-哈曼(Sidney Harman)在两年前买下《新闻周刊》,随即将它与巴里-迪勒旗下的在线网站“每日野兽”合并。但是,哈曼在合并不久就去世了;而其家族近期也已确认停止对《新闻周刊》的发行予以投资,转由IAC控股。
  杂志只在网上发行这一消息当然没有让任何人吃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数年的争执之后,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同样包括从周刊变成月刊这一改变。
  作为一份周刊,《新闻周刊》一直没有真正从2000年初的广告衰退中恢复过来。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多年亏损的《新闻周刊》将尾随《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进行变革。
  《新闻周刊》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现在仍然在努力平息迪勒评论之后,关于杂志变革的一些恐慌。她在《纽约时报》拿到的一份员工备忘录中说:“巴里-迪勒想要说明的是,他在发布会上所说的,并不是报道的那样,《新闻周刊》不会在9月份变成数字版。他是想给出这样毫无争议的,全行业的观测;那就是,印刷版正在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7-31/141524878253.shtml?bsh_bid=113411929

128#
发表于 2012-7-31 22:25: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南商报》与《南方周末》捆绑订阅 买一赠一

 现在只需花200元,您就可以看一整年的《河南商报》和《南方周末》
  拨打发行热线0371-86088777,我们将为您提供上门订阅服务

  河南商报讯(记者 王利军)一份是中部最有影响力的经济类都市报,一份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河南商报》+《南方周末》,这份文化饕餮大餐您现在只需花200元就能享受到。

  2007年,《河南商报》荣获“2006年度中国最具成长性强势媒体”称号。2010年,《河南商报》获得《新周刊》“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传媒之报纸提名,这是中原地区唯一获得提名的纸媒。《河南商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第二张都市报,在发行量、广告收入、广告价位、盈利规模和员工平均薪酬待遇等方面,居本地同类报纸中“第二报”的位置。

  《河南商报》发行立足省会,辐射全省,兼顾一般市民读者,重点面向市民中的商界人士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的公务员等高端读者,读者中收入高、购买力强的高端人群所占比例大。目前,《河南商报》已经成为中部最有影响力的经济类都市报。

  《南方周末》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分为新闻、时局、经济、文化、评论五大板块,内容紧扣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时局的热点和关键点,完整、真实地记录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

  《南方周末》发行覆盖全国各大城市,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1996~2002年,以针砭时弊、揭黑打恶、人性关怀为内容特色,《南方周末》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急剧提升。21世纪以来,《南方周末》转型为政经大报,以深度、高端的产品,助读者理解中国。

  据了解,迄今为止,《南方周末》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选择与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报纸,采取捆绑订阅模式,推广销售。

  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南方周末》发现,《河南商报》近几年来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品牌影响力急剧扩大。双方合作于是水到渠成,《河南商报》读者也将成为这场纸媒强强合作的最大受益者。

  原本,《南方周末》与《河南商报》的全年定价均为156元,如果分开订阅,全年总价为312元。而即日起,这两份报纸您只需花200元就能看一整年。

  怎么样?您是否已经动心?《河南商报》的新老读者,您现在就可以拿起电话,拨打我们的发行热线0371-86088777,本报发行人员将为您提供上门订阅服务。
http://news.sina.com.cn/m/2012-07-31/051924874152.shtml
129#
发表于 2012-7-31 22:29: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集团订阅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 或成纸媒转折点

  据报道《纽约时报》集团今天发布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净亏损8810万美元,广告业务持续下滑,然而集团旗下的报纸和杂志的订阅量却一路上涨。

  虽然纸质杂志和报纸的价格上涨了,但是阻挡不了读者阅读的热情,曾经不被人看好的在线收费新闻也获得不小的成功。「纽约时报被Flipboard攻陷?全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纽约时报》集团旗下的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国际先驱导报》和《波士顿举世报》,纸质报纸广告和在线广告收入下降6.6%,到2.2亿美元,然而订阅收入上涨8.3%到2.33亿美元。这是新闻传媒集团第一次实现广告与订阅平衡的情况,媒体分析师Ken Doctor说:“这应该是第一家靠订阅收入大于广告收入的大型报纸,有趣又罕见!”

  印刷广告的衰落与在线广告的兴起很可能是导致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报纸价格上涨和付费在线新闻的兴起。《纽约时报》今夏将开展网上订阅大优惠活动,请有意订阅的读者留意。

  著名媒体专家Rick Edmonds说:“报业能摆脱广告的制约确实是一件大事。一直以来,报业都想稳定广告收入,但是都没能成功。《纽约时报》收费在线新闻的成功超过人们的预期。”《纽约时报》收费在线新闻订阅量从3月的45万人涨到现在的51万人。

  Doctor说:“很多人都把《纽约时报》当作是一家新闻机构,他们能承担的报纸价格比我们想得要高不少。如果《纽约时报》能出一款价格适中、内容充实的应用程序,相信很多人愿意去购买。”

  新闻机构都希望通过不同的业务来获取利润,比如报道新闻事件、教育,发展数字业务等。如何把这些盈利途径稳定下来,是《纽约时报》集团的新任CEO苏兹贝格急需解决的问题。《纽约时报》自称将在今年9月份在各方面取得全面胜利。

  不论谁接任《纽约时报》,报纸再也不能单靠广告来盈利这是不争的事实,报纸的发展只能靠读者捧场才能平衡发展下去。Doctor说:“在线付费广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这条新路究竟能走多远?未来,只能靠读者订阅来盈利。但是能依靠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感谢读者捧场。
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1/20120731/93321.shtml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6:59: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克勤//@张永攀一试:刚才去买,报摊老板说报纸一早被收走了
@王克勤欢迎大家阅读本期@经济观察报



轉發(43) | 評論(17) 30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轉發(3)|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舉報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