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概论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24-5-23 22:5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122#
发表于 2024-7-4 22:0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90余部作品在中亚国家播出 中国广电视听国际传播谱写新章
导  读
当地时间7月1日19:00,剧集《我的阿勒泰》哈语配音版登陆哈萨克斯坦7频道黄金档。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国视听节目在哈热播,为高层访问营造良好氛围,有力深化中哈人文交流。据悉,《我的阿勒泰》是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目前已有90余部视听作品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播出,电视剧《好事成双》《欢乐颂3》《女士的品格》《无所畏惧》,纪录片《伊犁河》《查干萨依的八月》《山河新疆》等也将陆续在哈萨克斯坦哈巴尔电视台、31频道、阿拉套电视台播出。中国优秀视听作品,正成为增进中哈两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11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中国和中亚各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画卷就此展开。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和中亚多国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务实合作,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一系列合作协议陆续签署,开展系列务实合作,取得切实成效。广电视听交流已经成为中国-中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中国同中亚的人文交流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共建文化丝路,
中国视听节目中亚传播谱新章


国家广电总局在中亚重点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开展视听交流,在增强传播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上下功夫,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重大外事活动助力添彩。在中哈、中塔一系列重要外交活动中,都有中国视听行业的身影。此前在2023年5月19日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国家广电总局启动中国-中亚五国视听共享播映活动;围绕上海合作组织人文交流,组织上合组织电视节;在中亚国家开办“丝路时间”“中国剧场”等展播中国节目,不断推动中国-中亚视听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7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与托卡耶夫总统会晤期间,共同见证交换经贸、教育、媒体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文化和信息部广播电视领域合作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双方将加强广电领域政策交流、节目互播与联合制作、人才培养、技术产业等合作,充分发挥广电视听媒体桥梁作用,服务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向中亚人民讲述中国当代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已经播出《山海情》《美好生活》《在一起》《毛泽东》《功勋·袁隆平的梦》《三十而已》《大江大河2》《创新中国》《美丽乡村》《锦绣纪》《人生第一次》《紫禁城》《熊猫与卢塔》《小济公》等近90部中国优秀视听节目,涵盖剧集、纪录片、动画片多种节目类型,向中亚国家人民展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中国视听节目在中亚广受欢迎,推动当地电视台收视提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电视台合作开办“中国剧场”,电视台的收视率明显提升。中国动画片特别是哈萨克语配音版动画片尤其受到当地少年儿童的喜爱。《冰雪冬奥村》播出收视率高达8.9%,《熊猫和卢塔》收视率最高达2.22%,《小济公》在哈萨克斯坦全国观众(6-54岁)的平均份额为2.1%,这些中国动画节目在当地同类型节目中收视率都排名前列。
二、围绕外交大局,
广电视听积极作为


根据新疆伊犁州少数民族影视剧译制中心和尚斯国际出版集团等机构的调研,中亚市场一方面对中国影视剧的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也存在其特殊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审美偏好、收视习惯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其与俄罗斯市场及文化更为相近;二是中亚市场的购买力普遍偏弱,部分企业甚至盈利困难。为此,广电和网络视听行业因地施策,以多种方式积极培育中亚市场。
一是服务外交大局,加强视听交流。围绕中国—中亚外交活动,国家广电总局根据双方合作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2024年,积极借助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及哈方担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契机,精心策划实施节目合拍及互播、摄制组互访、人员培训、技术研发应用等领域合作项目,签署广电视听领域综合性合作协议,全面推动中哈广电视听合作高质量发展。以广电视听媒体优势,推动和服务好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同时,多次配合国家外交活动,举办联合展映、国家电视节、媒体高端对话、跨国全媒体活动等多形态、立体式的交流合作。
二是优化政企协同,建好传播平台。国家广电总局推动已经有一定传播基础的视听品牌积极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让更多哈萨克斯坦民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2023年12月,在国家广电总局支持下,中国广电新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Bawrsak(包尔萨克)剧场”开播。“Bawrsak”是在哈萨克斯坦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视听品牌。早在2012年,中国广电新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运营BawrsakTV哈萨克语互动点播平台,2015年又创办了国内首个哈萨克语移动客户端“Bawrsak”。平台汇聚了1.5万小时的哈萨克语电影、电视剧、少儿、娱乐、综艺等视频资源。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推动下,“Bawrsak”品牌进入当地主流媒体平台,成为哈萨克斯坦观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奋斗和追求,全面真实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的主流平台。此次播出《我的阿勒泰》,当地的观众表示:“感受到新疆的美食美景,非常亲切”,并希望在Bawrsak剧场看到更多好看的中国节目。

国家广电总局助力中国节目海外播出平台建设,与中亚国家主流媒体合作设立一系列电视栏目,为中国视听企业走出去、走进主流社会提供渠道。2017年6月,新疆电视台与哈萨克斯坦哈巴尔电视台签署《影视节目互换播出合作协议》,联合开播《丝路剧场》栏目。2019年“亚洲影视周”期间,新疆台精选一批哈语节目提供给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电视台丝路文化频道播出。2022年8月,尚斯国际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广播公司ELTR开播“电视中国剧场”栏目。2023年3月24日,五洲传播中心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广播公司开播《熊猫剧场》栏目。

三是找准关键节点,带动区域传播。一方面,加强与重点国家合作,以传播“龙头”撬动区域传播。作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哈萨克斯坦是连接中国与欧洲、中东及其他地区的重要贸易枢纽。自2013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国家广电总局加大与哈萨克斯坦合作,重点推动中国节目对哈传播,当前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中国节目在中亚最成熟的市场,下一步将以此进一步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合作与文化传播。

另一方面,强化艺术文化交流,以更多具有哈萨克斯坦元素的优质节目满足当地民众需求。2017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邀请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参加,迪玛希在中国迅速走红,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也引进《我是歌手》节目,每周与湖南卫视同步播出。2024年6月,《歌手2024》又邀请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歌手露西亚登上舞台。当地歌手的参与增强了节目的多元性与国际性,同时也带动相关节目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的传播。
中国电视剧特别是都市爱情剧、当代题材剧深受哈萨克斯坦观众欢迎。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加大对相关剧集的扶持力度,哈萨克语配音版电视剧《放弃我,抓紧我》《三十而已》《好事成双》《欢乐颂3》《女士的品格》等剧集陆续进入当地市场。中国各类题材的动画片受到哈萨克斯坦儿童的欢迎和喜爱。尚斯国际出版传媒集团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电视台和OZINSE国家在线视频平台达成协议,播出《小济公》等4部中国动画片。
三、因势而动,进一步创新中国视听节目在中亚的传播


中国同中亚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随着中国与中亚在政治、经济、安全、外交等领域合作的加强,以及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中亚视听交流合作正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双方可以在网络视听和视听信息技术方面拓展合作领域。
一是进一步发挥好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作用。在中亚,虽然电视是当前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当地社交媒体影响力增长显著,未来广电视听传播着力点应当放在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以哈萨克斯坦为例,Dataportal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哈萨克斯坦社交媒体用户占总人口的71.5%,比2023年1月增长11%。吉尔吉斯斯坦72%的国民将社交媒体作为国内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中亚各国中占比最高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收看网络新闻资源的人口占比分别为53%、38%、30%。   
二是加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技术合作。中亚五国处于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合作时期,为广电视听行业强化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时机。美国国际开发署2023年5月发布的《哈萨克斯坦数字生态系统国家评估报告(DECA)》显示,哈萨克斯坦政府致力于建设成为区域数字化中心,并提出了数字哈萨克斯坦战略,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关注点。但据市场主体反馈,中亚地区的广电技术约落后于中国十年左右,其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支持和引进,几乎没有本国研发团队,与中国广电视听行业有深度合作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共同打击虚假信息、推动广电技术合作上有巨大合作需求。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公众号)
编辑:李佳


123#
发表于 2024-7-5 21:1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影片赴境外参加电影节(展)前须履行备案

来源:传媒时评(公众号)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kYbc1uHLu4h0sfgWpl13g


124#
发表于 2024-7-5 21:27: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125#
发表于 2024-7-24 22:1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由28勇士说苏联新闻造假

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在中国成都举行,俄罗斯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获得了6个奖项中的最佳导演奖,许多中国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欷歔不已。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军攻打到沃洛科拉姆斯克,继续向莫斯科发动攻击,步兵316师第4连仅剩的28名战士凭借勇气和智慧不断反击敌人,成功地阻击了德军坦克部队的屡屡进攻,最后全都壮烈牺牲。片名中的“潘菲洛夫”是28勇士所在步兵师英雄师长的名字。

影片并非虚构,而是根据当年的新闻报道将历史重现。然而,当年引起巨大轰动、使得28勇士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播并使之获得最高荣誉的新闻报道是真实的吗?
报道这一新闻的有多家官媒,首先是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之后是《共青团真理报》的长篇通讯《无所畏惧的爱国者们的光荣》,再后是《红星报》的报告文学《莫斯科战斗中的潘菲洛夫近卫军战士》并配社论《继承牺牲的28位英雄的遗志》,另外还有长篇叙述诗《28名近卫军战士》等。将新闻焦点如此聚集到一个小的作战单元上,其照耀社会的光芒可想而知。
细节是新闻的血肉,看这一新闻报道的几个细节:
1、战士们已弹尽粮绝,“德国人从驾驶舱里爬出来,企图活捉幸存的勇士并杀害他们”。
2、“邦达连科在敌人坦克的履带下牺牲了,临死还用手抓住敌人坦克的装甲。”
3、指导员季耶夫对战士们说:“俄罗斯虽然地域辽阔,我们却毫无退却的地方。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
4、战士纳塔罗夫“他躺在暴风雪中……一会儿是政治指导员在对他讲话,一会儿又听见朋友丹尼尔的声音。”
诸如此类细节很多。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些细节,1,要杀死红军战士,直接用坦克机枪扫射或用履带碾压就可以,干吗要“从驾驶舱里爬出来,企图活捉”再杀害呢?德国人的脑子进水了吗?2,一个人已被碾压在坦克的履带下面,手还能抓住坦克的装甲吗?如果抓的是坦克的底甲板,那就是想早点被拖死。3,28个勇士全都牺牲了,指导员季耶夫的响彻全苏的名言是从哪儿得知的呢?4,报道说纳塔罗夫是活到最后的一个战士,牺牲在战地医院。可实际情况是,纳塔罗夫早在这场战斗打响前两天就牺牲了,他是怎么参加这场战斗的呢?

报道中指导员季耶夫是英雄中的主角。可查这个人根本不存在,只有一个名叫克洛奇科夫的上尉指导员。媒体说“季耶夫”是战士给指导员取的绰号。可是,一个人的绰号可以从头至尾用于新闻报道而不现其真实姓名吗?
报道越往后,勇士的战绩越大,初始的报道是消灭敌人5辆坦克、80多个敌人,后来是8辆坦克、100多个敌人,最后定调的是18辆坦克、800多个敌人。而这场战斗也并没能阻止敌人的进攻。

那么这28勇士事迹是否存在呢?权威调查者作了这样的结论:“这场神话的真实部分只有:德国人在那里确实发动过两次坦克进攻,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和他的大部分同志确实在战斗中牺牲。但是,究竟谁在那场战斗中牺牲,至今仍不得而知。”而28勇士所在316师活着的所有人都说“根本不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也没有谁见过记者前来采访。
最有意思的是,1947年,基辅军区来了一位名叫多布罗巴宾的人,声称他是“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特来向军区索取自己的“苏联英雄”勋章和相关待遇。相关部门于是对其身份进行调查,发现这个人的名字确实在28勇士名单上,但却是这个连的叛逃者之一,在德国警察局当了多年警察。

这几近成为塞缪尔·贝克特的一出荒诞剧了。
每一个在战场上为国献身的战士无疑都是值得颂扬的,无论他们死于战斗,还是死于饥饿,抑或死于流弹,不需要任何夸大他们的行为,都是英雄主义的表现,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可是,媒体为何还要造假呢?参与报道这一新闻的记者奥滕贝格曾这样开诚布公地说:“当时,对苏军战士的坚定性问题具有极其特别的意义,‘誓死也要夺取胜利’的口号,尤其在与敌人坦克部队进行作战时,成为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口号。潘菲洛夫英雄战士创建的丰功伟绩正是体现这种坚定性的一个楷模。”
他的理念和逻辑再清楚不过了,造假不造假,关键看需要;只要形势有需要,何妨将牛吹上天。

正是从这一理念和逻辑出发,28勇士的这种新闻造假在当时也只是冰山一角。如一篇报道海军战士反击敌人坦克的新闻:“战士们把手榴弹捆到身上,扑到渐渐逼近的敌人的坦克下面……英勇的水兵们消灭了大约10辆敌人坦克。”蒙圈了吧,这是勇敢还是犯傻?既然敌人坦克已经逼近,将打成捆的手榴弹扔进坦克下面不是很好吗?还有,英雄马特洛索夫用身体去堵敌人的机枪眼。知道这样的英雄在卫国战争中有多少吗?三个?五个?不不,有400多个!不禁要问,打仗不是靠枪炮,而是用胸膛吗?

上世纪40年代苏联曾在新闻界发起反“客里空”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闻造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媒体充斥大量的谎言已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翻一翻苏联新闻报刊合订本不难发现,这种已打破常识的新闻造假可谓早已有之。1931年,13岁少年帕夫利克状告自己父亲涉嫌通敌,因为检举揭发有功,这个被乡亲一致认为好吃懒做、品行很差的孩子被《消息报》等媒体美化成一个爱党爱国、心向集体、生活俭朴、讲究卫生、追求崇高的完美少年。1935年,《真理报》以《社会主义大力神:顿巴斯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和迪卡诺夫》为题报道了劳动英雄——斯达汉诺夫。报道称,斯达汉诺夫6小时采煤321吨,相当于该矿区的23个采煤工人的定额。他干一班活所采的煤,不仅完成全矿区一昼夜的工作量,而且还超额83吨。由此在苏联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大干快上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这一谎言以致让正在苏联访问的法国著名作家纪德都看不下去,当他听人介绍说斯达汉诺夫5小时干了之前8天的活时,反讽道:他之前8天是不是干了5小时的活?

谎言已让人“耳不忍闻”,突破了人们认知底线,成为对人们智商的侮辱,也成为对人们精神环境的重度污染。
由此也就不能不引一个问题,在苏联为什么存在大量的普遍的荒诞不经的新闻造假?
请不要怪我动辄就说体制,但新闻造假与政治体制和传媒体制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媒体不能独立、新闻失去自由、舆论受到钳制而只能从属于专制的权力乃至成为其工具和喉舌的时候,其一切新闻、评论直至副刊文学作品等都必然围绕权力来进行,他们所做的一定都是权力需要的,权力不喜的一定是他们回避的。一旦媒体无法满足权力要求时,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只能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用谎言来迎合和谄媚权力。战争来临,权力者需要的是军民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当平淡无奇甚至一时遭遇溃败的战斗无法满足权力需要时,编造事实、杜撰锦句、拔高英雄、谎称胜利便成为媒体的必然选择。

专制的权力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鼓励媒体造假,因为只有虚假的宏大叙事,只有吹捧权力英明正确并创造宏伟业绩,才能让人们更加迷信和拥戴权力。有人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凡人跪在地上。但无论是伟人“伟”起来,还是凡人“跪”下去,离开媒体造假和蛊惑都一事无成。权力还要努力使自己的意志得以贯彻,当贯彻不畅时,就需要制造和重复谎言。戈培尔可谓深得其法:“谎言重复一百遍就会成为真理。”谎言之所能够百遍地重复,就因为权力绝对掌控媒体,媒体沦为权力的附庸。而将谎言变成真理,既可以是评论的单刀直入,也可以是新闻的潜移默化。从帕夫利克到斯达汉诺夫,再到28勇士,都不过是“借尔人头一用”而已。
媒体明目张胆地造假,也因专制的权力能够为媒体提供庇护。这一权力掌控的媒体是不能受到任何质疑的,质疑媒体就是质疑权威,质疑正能量。任何质疑行为都必然遭到封杀和打压,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媒体造假而不敢揭穿或捅破。在某国曾有这样的新闻故事:某伟人童年一次去河边,发现一个排的侵略者在河里嬉戏,于是他用石头将这一个排侵略者消灭在河滩。这个伟人一次去某国访问,乘飞机安检时机器发出金属般的声音,这时发现伟人的身躯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这种新闻故事大行其道,无人质疑,是因为人们都是傻子吗?不。质疑被权力垄断的媒体只能“腹非”,否则就是引火上身。因此,这种媒体便成了高大保护伞下一条卧在权力门前“叫我咬谁就咬谁,让咬几口就几口”的忠实看家犬。

当所有的嘴巴被禁声,能听到的一定是谎言。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权力也会导致绝对的新闻造假。极权垄断的媒体新闻是万万不可信的,它甚至是一把杀人刀。遗憾的是,“潘菲洛夫28勇士”式新闻并未断子绝孙,这种侮辱人们智商的谎言借助现代媒介仍在不同程度地演绎着。
(部分资料来源:[俄]索科洛夫《二战秘密档案》)




来源:龙眠草堂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wHdKHlISsyMNGCEUFu7cA
编辑:程正元

图片11.png (794.71 KB, 下载次数: 5)

图片11.png

图片10.png (835.73 KB, 下载次数: 5)

图片10.png
126#
发表于 2024-8-7 16:58: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电公示:32部电视剧拟获专项资金扶持!

按照《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项目评选办法》(广电发〔202057号)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2024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广电办发〔202453号)确定的原则和标准,2024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入围作品进行了评审,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向等方面进行审核把关。根据相关规定,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86日至812日。

如对公示的评审结果有异议,请于2024813日之前以书面形式(加盖单位公章)向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反映,逾期不予受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2号广电总局电视剧司

电话:010-86097365

邮编:100866




来源:传媒大咖(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27#
发表于 2024-8-17 21:55: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异形:夺命舰》吓坏小孩,家长投诉影院


编辑:李佳

128#
发表于 2024-10-20 16:57: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张艺谋:组成AI小组 用人工智能执导电影《三体》

伴随各类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巨大空间。在多种技术交织而成的新型创作语境中,理解人机交互模式、探索人机协同应用场景,是智能时代进行文艺创作的新要求。[color=var(--weui-FG-1)]
新华社






日前,导演张艺谋宣布将执导刘慈欣的科幻经典《三体》,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张艺谋踏入科幻领域的重要一步,更是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产业应用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接受专访时张艺谋表示,正在组建一个由年轻“90后”精英组成的人工智能团队,以探索新科技在电影创作中的可能性,力求将这一宏大的科幻故事呈现得更加精彩。

《三体》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讲述的是一个广袤而复杂的宇宙视角下的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故事。尽管这一作品已经在多个媒体形式上进行过改编,但每一次尝试都让创作者面临巨大的挑战。张艺谋提到,改编该小说需要认真筛选哪些故事情节应该被保留,以及如何在屏幕上有效传达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复杂的宇宙观。为了应对观众的期待和质疑,他强调了创新视听表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AI技术为影片注入新的活力。

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时,张艺谋提到,团队正在学习借鉴过去的数千部科幻电影和游戏中的设计,利用AI技术帮助创造外星飞船的视觉效果。他指出,中国的特效团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关键在于与合适的特效总监合作,以确保能将《三体》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以生动的视觉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中,AI不仅是工具,更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力量。

“看到这么多评论,特别是负面评论,我都接受。这会倒逼我们创新视听表达,目前已精选10多个‘90后’精英,组成AI小组,将运用‘中国制造’的新科技、新观念开展创作。”谈及网络负面评论是否会影响创作热情时,张艺谋坚定地说:“不会。要有平常心,按创作规律来。我很喜欢科幻电影,也一直期待有朝一日能拍一部。特别感谢刘慈欣的信任。”

张艺谋表示,他的目标不仅是制作一部视觉震撼的科幻片,更希望通过《三体》讲好中国人的文明观和价值观。显然,这部影片不仅承载着文化输出的使命,也表现出艺术家对技术与情感结合的探索。张艺谋强调,讲故事仍然是电影创作的核心,AI技术的引入应以增强叙事效果为前提。

展望未来,张艺谋计划耗时四到五年完成这部电影的制作,剧本打磨的时间将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他期望通过与原作者刘慈欣的直接交流,深入理解作品的核心精神。张艺谋的这种务实态度,在当今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观众娱乐方式的变化,如何让大屏幕上的故事重新吸引观众,是每位电影人都必须面临的挑战。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张艺谋希望不仅能提升影片的技术水准,更能给传统电影创作带来新的思路。他表示,依靠新科技的力量,可以重塑观众的观影体验,实现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完美融合。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而言,张艺谋的尝试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展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巨大潜力。通过不断地创新与突破,中国电影有望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高的地位,讲述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文艺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4-Q_M9uxCS4HwrR84BGKg

编辑:程正元


129#
发表于 2024-10-31 22:15: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130#
发表于 2024-11-3 10:16: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