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客观性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4-2-22 12:00: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高会民


中国人对美国的十大误解(组图)。中国人对美国因长期封闭而导致的误解是深远的,这种“误解”有些是蓄意为之,有的高官把自己的子女早早送到美国,而自己经常在国内批判美国的“腐朽、没落”。当然了,这里所说的中国人对美国的十大误解,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误解,而不是蓄意歪曲,请大家看长微博。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122#
发表于 2014-2-22 12:13: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黄龙游子

俺单位的临时工意味深长地说了句话:某个国家的媒体很有意思,说一个人是好人就一件坏事没干过,说这个人是坏人就一件好事没干过!

[url=]
(1)[/url]
| 轉發(3) | 評論(4)

29分鐘前來自iPad客户端


123#
发表于 2014-2-23 08:44: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鲁国平先生


【搞笑段子:看全国】1北京看全国都是基层;2上海看全国都是乡下;3广东看全国都是穷人;4河南看全国都缺心眼;5山东看全国都不仗义;6江苏看全国都欠发达;7浙江看全国都待开发;8陕西看全国都没文化;9新疆看全国都太拥挤;10西藏看全国都没信仰;11央视看全国都很幸福;12微博看全国都很腐败。(转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2)[/url]
| [url=]轉發(13)[/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5)[/url]

9分鐘前 來自皮皮时光机


124#
发表于 2014-2-26 12:16: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专栏女作家

看人,角度很重要!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43)[/url]
| 轉發(111) | 評論(53)

今天 08:02來自vivo_Xplay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18:24: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话题: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车祸身亡 学历问题曾遭质疑[查看原文]

网易天津市网友 [繁星耀海] 的原贴: 1

亏了有视频,视频没公布前,媒体这样报道的:
“浙江日报报道,今晨6时,杭州发生2车相撞事故。据透露,一辆运载大块圆木的大货车,在行驶中发生事故侧翻,车上圆木瞬间将一辆奥迪轿车埋压,造成车内驾驶员吴某当场死亡。记者了解到,奥迪车主系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救出后因伤势太重死亡”
这样的表述把事故说成大货车全责了。无耻!就他妈这么欺负弱势群体?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 ... 14JB6/9UIGOPN3.html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15:11: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刚(刘刚·新京报)
以前多有耳闻,大多将信将疑,以为不大可能的事情,没想到,还真有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出于安全出稿考虑,还是所谓的伪装采访技巧,我觉得,一个连自己供职单位都不能如实介绍的记者,新闻客观真实这些原则也很难有保障了。



热门微博昨天 08:25 阅读(1.6万) 全部转播和评论(5) |转播|评论|收藏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0 09:46: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知音郑重声明2014年7月9日 23:18

7月7日,《新京报》以《核心高管被拘,知音IPO“布雷”》为题,报道了知音原副总经理朱家君(原名李靖)因贪腐受贿涉嫌犯罪,被公安部门立案侦察的新闻(以下简称“该报道”)。从该报道的全文可以看出,此文的作者只采访了和犯罪嫌疑人亲近的二三个人,听一面之词,内容严重失实,导向错误,影响恶劣。为此,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音传媒股份”)声明如下:
一,在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还处在公安部门侦察阶段,该报道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内容,甚至歪曲事实,公开为犯罪嫌疑人开脱,试图为其减轻甚至否定罪责。作为首都的一家正规报纸,这是极不严肃的也是极不应该的,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和宣传纪律。
二,该报道编造所谓犯罪嫌疑人与知音传媒股份主要负责人及其他领导成员的矛盾冲突,将对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查处,臆造为公司领导成员之间的个人恩怨冲突。这种极端庸俗的主观臆想,不仅严重损害了知音的声誉,同时也严重伤害了公司主要负责人和其他领导成员的个人声誉和情感。
三,《知音漫客》的发展,是以知音强大的期刊编辑出版及发行平台为支撑,是知音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前公司动漫业务已十分成熟,个别人事调整不会影响动漫业务的稳定发展。该报道毫无根据地夸大犯罪嫌疑人在知音传媒股份领导班子中的地位,虚夸其在知音漫客的作用,以此质疑查处犯罪嫌疑人的动机,质疑知音传媒股份公司今后的发展以及上市的前景,这是对社会舆论的严重误导。
四,自从犯罪嫌疑人被撤销职务并被深入查处以来,其本人以及与他亲近的个别人,不断找人说情,四处造谣,对主要领导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威胁,试图阻止对其的调查。在当前犯罪嫌疑人还处在被公安部门侦查的时候,新京报发表这样的报道,就有意或无意被犯罪嫌疑人所利用,干扰了司法部门的正常执法,使公共媒介成了个人私器。
五,该报道给知音传媒股份以及公司管理层,造成了不应有的严重负面影响。为保护知音的正常发展及正当权益,知音传媒股份强烈要求新京报停止对知音的声誉及权益的侵害,并防止此类情况的再度发生。同时,知音传媒股份保留进一步采取法律维权行动的权利。
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7月9日

http://weibo.com/p/1001603730563478490071




王君超
@知音杂志 措辞严厉地谴责@新京报 的有关报道:“作为首都的一家正规报纸,这是极不严肃的也是极不应该的,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和宣传纪律。” 但是,该刊微博却玩起了“藏头”,标题和内容要点链接才见。这是什么声明?维的什么权?真实用意耐人寻味。

@知音杂志
知音郑重声明。@楚天都市报 @金陵晚报 @华西社区报 @安徽商报 @重庆晨报http://t.cn/Rvk7aoQ


轉發(3) | 評論

7月9日23 : 18來自新浪长微博



]轉發]評論(1)
15分鐘前 來自媒体版微博 |





刘海明8888:知音体辟谣。 (10秒前)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0:4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奇怪的是,同一国际媒体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和做法上是完全分裂的。偏激的、功利主义者的加盟,破坏了这些国际媒体的原有的专业主义“铁律”,难怪一位英国学者说,我们不承认某著名媒体的中文版。


@王君超

左的媒体总是采访左的专家,右的媒体总是采访右的专家,因为其专家名单上根本容不下观点对立的学者,这就决定了其稿件充斥着与预设立场一致的声音,而不会有“冲突”和“平衡”,客观、公正也就无从谈起,哪还有劳什子的新闻专业主义?这种倾向,不仅普遍见于国内媒体,连国际媒体的中文版也大多如是。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url]
| 轉發(20) | 評論(6)

16分鐘前來自微博 weibo.com


[url=]
[/url]
| [url=]轉發(5)[/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2)[/url]

10分鐘前來自微博 weibo.com |[url=]舉報[/url]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09:13: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联办主任张晓明:"泛民能活着"一说是外媒曲解

2014-09-13 01:36:00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有8517人参与分
                                             
                                             
                                             
                                             
                                             
                                             
                                             
                                             
                                             
                                             
                                             
                                             
                                             
                                             
                                             
                                             
                                             
                                             
                                             
                                             
                                             
                                             
                                             
                                             
                                             
                                             
                                             
                                             
                                             
                                             
                                             
                                             
                                             
                                             
                                             
                                             
                                             
                                             
                                             
                                             
                                             
                                             
                                             
                                             
                                             



中联办主任张晓明还指出,也并非没有预料到谈话内容被披露的可能性

关于“还活着”说法的一点澄清

张晓明

2014年9月12日

今天香港某报引述一家外国通讯社的报道,披露我与“泛民”议员上月中旬的谈话内容,并冠以赫然通栏标题——《张晓明:泛民能活着,足证国家包容》,其用意之恶毒一目了然。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与“泛民”议员的会面事先有约定:四场会面交谈均闭门进行,互不引述对方讲话,以便尽可能地坦诚交流。当然,我亦并非没有预料到谈话内容被披露的可能性。

其次,我承认我在对话中用了“还活着”一词。我的原话是:在“一国两制”下,宣称以“推翻一党专政”为宗旨的“支联会”现在还能举行各种活动,“支联会”的成员还可以当选立法会议员,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很大的政治包容。九七前不是有人担心回归后他们在香港根本待不下去了吗?现在说这种话的人不是还活着而且活得好好的吗?


我这句反问所针对的人物和故事,相信许多香港朋友都有所耳闻——有人1997年前曾多次说过,回归后肯定会被共产党“秋后算账”,他已做好坐牢的准备。

这种预言没有发生。曾经危言耸听的人现在还活着,活得很好,而且活跃得多次出国唱衰香港、攻击中央政府。这就是事实的全部。

再次,我还记得那天参与交谈的立法会议员走出去面对媒体的神态很轻松,并说双方谈得很坦诚。当时没有人表示对我的讲话感到惊愕或声称受到威胁。所以,我宁愿相信是外国通讯社的翻译出了问题。

毕竟,诚实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歪曲事实和断章取义总是为人所不齿的。

(原标题: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发文澄清“泛民能活着”一说,相信是外媒翻译问题)

http://news.163.com/14/0913/01/A603GGBO00014SEH.html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18:02: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与美女记者田颖商榷烟台苹果报道
2014-09-20 洪广玉 记者站

导读
近两天,原新京报体育记者田颖的一篇《我为什么离开新京报》文章,经记者站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在媒体圈引发巨大关注和争议。北京科技报资深记者洪广玉为此专门给记者站投递了这篇稿件。洪广玉说,她(指田颖)对烟台苹果报道的“平反”让人忍不住吐槽,我不希望她的观点误导人,所以写了一篇长文详细分析这篇报道。除了是对田颖本身的回应,其实这个案例也非常值得媒体同行关注和深思。

以下为全文

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位做食品安全报道的记者,对于中国近年来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深入观察过。新京报美女记者田颖宣告离开媒体行业,不管是去挣钱,还是去做她更喜欢的事情,都值得祝福。不过,她在离别之际,提到了几件耿耿于怀的事情,第一件就是“烟台苹果”报道,大意是她认为这个报道没有受到公正对待。我觉得很有必要探讨一下。

该报道发表于新京报2012年6月11日A8版,记得当时看到这个报道,我几乎是压着一股无名火——很抱歉,我不是为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而生气,而是为我的同行写了这样一篇满是瑕疵,倾向性明显的报道而生气。

该报道大标题为《红富士苹果 裹农药袋长成》,副标题为:烟台苹果主产区栖霞、招远等地,果农大量使用加药果袋,药物直接与幼果接触直至成熟。到了新京报官网的电子版,标题改为:《烟台红富士套药袋长大》。媒体朋友都看得出来,“烟台红富士套药袋”意味着整个烟台的红富士都中枪了。田记者居然责怪“网站断章取义篡改标题,大家以讹传讹”,请问这个网站指哪个网站?问题的源头在哪?

再看看烟台的套药袋苹果具体情况如何。“山东省农业厅11日派出调查组,对之前媒体报道的省道周边果园继续调查,并现场进行了采集药袋样本,记者一路跟随,在探访的18处果园发现了4处少量使用药袋的情况;另两路记者随机走访调查了栖霞5个乡镇50多个村庄的苹果园,发现只有3家使用了药袋。”(6月12日《齐鲁晚报》)

请注意,山东农业厅和记者去统计的时间为11日,也就是新京报的报道出来当天,对于不太看报纸和上网的果农来说,当天就“闻风而动”去摘袋子的可能性能有多大?田记者举例“尼玛东莞被央视曝光了之后你再去,能看到毛啊?”,这样的类比是拍脑袋随口说出来的吧?有经过认真思考吗?

看看新京报的原文报道,“百公里果园都用药袋”、“各村苹果园都在大量使用药袋”、“ 13个区域近60个果园,均发现使用了药袋”。谁在撒谎,大家都能看出来。

再来说说田记者抱怨的,“报道出炉后,我以为结果会是相关部门责令召回有问题的苹果,以保证烟台苹果的美誉。”我想问一句,召回的理由是什么?套了药袋的苹果就有问题吗?田记者大概不知道吸附在纸上的农药其实不一定会粘在苹果上,也不知道杀菌药有是有效期的,更不知道农药是会降解的吧?

如果这些都不知道,为什么不找找相关检测数据看看呢。“2010年和2011年,农业部两次对烟台市苹果质量进行了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监测,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如果国内数据不可信,看出口的吧,“2011年经烟台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的苹果7100批次,21.7万吨,没有发生一起因质量安全问题出现的贸易纠纷。”

田记者随口来一句“以为会召回”,是不是说得太轻巧了?

其它主要问题还有:

1、文中使用了一个小标题为“苹果药袋的风险和危害”,但实际上记者声称联系了多家检测机构都没有检测,也就是说,记者在没有任何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危害”这样的暗示。

最搞笑的是,记者使用了这样的行文,“这两名种了一辈子苹果的农民坦言,这药肯定有毒,跟苹果接触那么久,吃的时候最好削了皮。”这种“证言”可以忽悠普通读者,可你是新京报,你是专业调查啊,你的节操在哪里?

2、文中称药袋中使用的是禁用农药,但实际上退菌特和福美胂虽然面临撤销登记,在事发时仍然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

还有一些行文的细节,这些问题一般读者可能看不出来,但作为专业记者、编辑根本无法放过。

1、原文:

“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存在风险。苹果幼果直接跟福美胂、退菌特这样的药物接触,而且贯穿果实的整个生长期,很难想象这种果实的药物残留会不超标?”(安德记说的)

做为一篇食品安全调查稿,记者也知道,最终要搞清楚的是这个苹果会不会造成健康危害,不然就是一篇废稿。记者同样知道,苹果有没有健康危害要靠检测,但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他用的是上面这样的疑似“证据”。而且记者写稿时很聪明,用的是疑问句,看到这个问号没?它充满暗示性,但又回避了必须判断会不会超标这个问题。顺便说一下,安德记是谁?北京十三陵御馨园种植中心的技术指导。

2、 原文:

今年3月,当地政府部门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要求禁止使用药袋。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这种药袋仍在大量生产和使用,“并不断呈扩大之势”。

——经常写新闻稿的人都知道,这种用引号的观点,一般是指某个人的观点,比如说某某表示、某某认为、某某称、某某说,但很奇怪,这个地方的引号看不出来是谁的观点,新京报这么成熟的媒体会出现这种写作毛病?

3、原文:

栖霞市果业发展局副局长郝文强表示,苹果套药袋,增加了果实农残超标的风险。

——做过采访写过稿的人都知道,此处是明显的断章取义,不管记者问了什么问题,郝文强不可能回答得这么简短,这句话一定是记者挑出来的。请问记者敢出示郝文强的完整回答吗?

4、 原文:

农业专家表示,退菌特是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的复配制剂,主要用于防治果蔬病害。成分中的福美双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作用,喷药时注意防护,误服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福美锌与皮肤接触会引起皮炎。福美甲胂则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作用。

——按照新闻写作规范,如果是专家观点,应指出是哪位专家,如该专家不愿透露姓名,一般也会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那么此处到底是指哪位专家?该专家只说了这些可以百度出来的东西而没说点其它的吗?

总体来说,这篇报道的行文充满了暗示,这种暗示的手法能忽悠普通读者,但媒体同行一望就知!暗示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中是很低劣的,因为对于你报道的内容,你知道多少就写多少,不懂的就去搞懂,实在搞不懂的就存疑,诚实是新闻写作的底线!暗示本质上就是忽悠,把读者往误区里拐。

新京报的这篇报道,充分利于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心理,利于普通读者对苹果种植生产、农药使用、农药检测等知识的不了解(当然记者本身也可能不十分了解),利于巧妙的编辑手法整合出来的一篇倾向性报道。记者和编辑应该能预计到这篇报道发出去后产生的误导作用,但是,那一刻,他们的目的就是吸引眼球,产生轰动效应。

所以,我在读到这篇报道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愤怒。因为这几乎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差劲的,最没有职业操守的报道之一。田记者说“最后铺天盖地的骂声,倒向新京报,倒向记者,被人肉,被诅咒,还有人说‘黑京报就会到处黑’。”那么我告诉你,新京报因为此文所受到的惩罚远远不够,而且事后对此的反应没有诚意。

如果你认为我的分析有主观性,那么可以告诉你,当时还有很多科普作者和媒体同行指出了这篇报道存在的问题。非常难得的是,在2103年7月的《中国记者》刊物上,新京报副总编辑刘炳路也对这篇调查稿进行了深刻反思,其反省的问题与我上面所分析的有很多相同。刘炳路特别指出了“感官的、经验式的、臆想的、揣测的素材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直接证据,尤其食品安全类报道更需要数据、实验、案例和事实支撑。”田记者如果没有看到刘炳路的这篇文章,可以找来看看。

考虑到田记者原本是做体育报道的,所以不清楚这篇报道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但我不希望田记者的“回顾”继续误导人。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无意于针对新京报,因为我亦有朋友在里面供职,他们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我都是认可的。但是无可否认,新京报上发表过不少很让人失望的稿子。

对于现时媒体所处的环境,当然有很多不如意,但就我观察,大部分媒体人做得并不好。如果未来有人会对这个时代的媒体做一些评价,我想一定不是这个时代对不起媒体人,而是媒体人有愧于这个时代。媒体人配不上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所以,有些人离开并不可惜。

作者:洪广玉 (北京科技报资深记者) 本文首发记者站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mbMHwViz06my%2B%2By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