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真实案例库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3-1-10 13:36: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宋镜
环球时报是煽动民粹主义和世界反华情绪的旗手。这家报纸一年到头就两句话:1、全世界都是中国的敌人;2、全世界都害怕中国还需要中国//@AV东北菜: //@吴筱毅wuxiaoyi: 小道消息不应大肆渲染。//@凤凰李淼: 刚问了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他说,"没听说过日本自卫队探讨对中方军机警告射击的事"。

@环球时报
【社评:发曳光弹将把中日推向战争边缘】如果日本自卫队战机向中国飞机发曳光弹,这将是对中国主权明晃晃的羞辱,中国如果退,就是退回到1931年。(全文见长微博)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7)|
轉發(1802)
|
評論(783)

今天11:1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1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122#
发表于 2013-1-15 11:50: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谢勇
转评论 哈哈//@作家崔成浩: 回复@--Liu六六--:看着很熟悉,这名坦克射手应该在朝鲜培训过,要么就是原文作者在朝鲜学习过。 //@--Liu六六--: @作家崔成浩你们那有吗

@南方日报
【北京军区某坦克班长演习中一炮命中两辆坦克】北京军区某装甲团坦克六连班长——贾元友,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与400米外的两辆“敌”坦克狭路相逢,陷入被对手夹击的险境。贾元友没有丝毫慌乱,锁定目标、测距、平稳跟踪……目标重叠的一刹那他果断出击,来了个一箭双雕!http://t.cn/zjgc8ru 解放军报



(2)| 轉發(526) | 評論(272)
49分鐘前來自享拍微博通


| 轉發(4)| 收藏| 評論(2)
2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23#
发表于 2013-1-16 01:0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1-16 01:04 编辑

【案例】子宇童鞋
//@吴筱羽: //@微天下://@凤凰李淼: 文中的香港记者就是我,问题是我问的,但日本防卫大臣没回答,"将发射曳光弹警告射击",他连"信号弹" 、"警告射击"的词都没提,更别说"明确表示"。这是部分媒体的延伸解释。

@环球时报
【日本首次明确将对进入钓鱼岛中国飞机警告射击】据日本《朝日新闻》15日消息,日本防相小野寺五典在当天上午的记者会上回答中国香港媒体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如果中方飞机进入钓鱼岛“日本领空”,且警告无果,日方将可向中方飞机发射曳光弹进行“警告射击”。此前,日本政府曾表示没听说过这一计划。

(17)| 轉發(7840) | 評論(1501)
1月15日18:1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郭巍青
看这篇就很清楚了。

@凤凰李淼
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防卫省官方网站提供的今天记者会原文。防卫大臣没有提到“信号弹”、“警告射击”、以及“曳光弹”。更不用说“明确表示”。 盲目引用外媒,不确认第一手信息来源,就会有误报。http://t.cn/zjg1B2Y





(1)| 轉發(46) | 評論(30)
11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124#
发表于 2013-1-17 22:44: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胡大镛
玩加法吗?忽悠谁呢!!! //@泛美传媒中文网: //@周瑜pi: d大嘴巴,大嘴巴,大嘴巴,流血了,再来一个大嘴巴!

@泛美传媒中文网
啪......啪.....啪.....



(4)| 轉發(152) | 評論(30)
今天21:10來自享拍微博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3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125#
发表于 2013-1-19 13:27: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天定: 小雅老师这个研究有意思。“毛泽东的初次新闻写作尝试,就在那一次目击长沙起义盛况之后,兴奋的他曾为一家报纸写了一篇辛亥湖南事变的“目击记”。但是,后来许多当事人和专业记者的描述证明,在毛泽东所述的时间、所处的地点,根本“目击”不到他所描述的“场景”。”

@陈小雅2013
【1919年前毛泽东用过的谋生手段】1、替人读报、代写家书或撰写楹联、题词;2、当兵吃饷;3、撰写新闻通讯及论文。据说,毛初次新闻写作尝试,是一篇辛亥湖南事变的“目击记”。但因他所述的时间、所处的地点,根本“目击”不到他所描述的“场景”,这些“珍贵文字”未见流传于世http://t.cn/zjkKMhz

毛泽东的“第一桶金”(连载之八)(2图)浏览量:46陈小雅20 发布到《陈小雅文集》01-18 20:11从1911年毛泽东离开家乡到1919年止,他曾运用过的谋生手段有:1、替人读报、代写家书或撰写楹联、题词;2、当兵吃饷;3、撰写新闻通讯及论文;对辛亥革命失败,似未表示过任何遗憾

               1918年从一师毕业的毛泽东(前排右一)粗手大脚,仍穿着新军军服


发布到 《陈小雅文集》 01-18 20:11浏览量: 47


白红义, 王天定
等15人分享过






毛泽东的“第一桶金”(连载之八)

从1911年毛泽东离开家乡到1919年止,他曾运用过的谋生手段有:1、替人读报、代写家书或撰写楹联、题词;2、当兵吃饷;3、撰写新闻通讯及论文;对辛亥革命失败,似未表示过任何遗憾

              1918年从一师毕业的毛泽东(前排右一)粗手大脚,仍穿着新军军服


毛泽东的“第一桶金”(连载之八)

陈小雅



第三章  存活之路


   至少在1919年以前,在经济上,毛泽东仍是一个需要依赖别人的人。提醒笔者注意到这一点的不是别人,仍然是注重个人的“经济背景”和“独立人格”的美国人——《毛泽东传》的作者——R.特里尔。他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毛其实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依赖别人”的人。从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起,他就很少得到过家庭的资助。1936年,毛也曾对斯诺描述过他外出就读时的经济状况:

  “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里面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

表哥的钱袋


    父亲不给钱,毛泽东的用钱从哪里来呢?据《毛泽东的老师》一书记载:

  “毛泽东……把自己为佃户打抱不平而得罪族长、父亲硬逼他退学、要他到湘潭去当米店学徒等情况,一一对表哥细说了,最后恳请两位表哥帮助拿主意。
  几天以后,王季范和七舅、八舅来到韶山南岸,还请来了韶山庄几位先生——毛麓钟、毛宇居、李漱清等,共同做毛贻昌的工作,大家众口一辞,说毛泽东天分好、会读书,只要不断深造,定会大有出息。毛贻昌怕却了众人的好意,只得收回送子经商的成命,应允了儿子到湘乡读书的要求。但是……他说:‘……只是到城里去上学,要花很多的钱,我这穷家薄业的,怕是供不起哩!’”

  王季范听出姨父这是在趁机讨价还价,意在向亲戚朋友请求资助,就连忙向毛贻昌说: “姨父,那不要紧!到东山学堂去读书,不要太多钱,只要交一千五百文铜钱,[1]连伙食都有了。至于说到其他的用度,侄儿我包下来了!”
  据湘乡市《文史资料》记载,王季范果不食言:他“慷概解囊,一次就从家里拿出现大洋一百元。”
 1911年,毛泽东初到省城长沙,人地两生,一文不名,也是依靠已经到省城任教的表兄王季范过活。在他的帮助下,毛泽东才得以渡过经济的难关。
  开始,毛泽东在王季范任教的湘乡驻省中学念书。这个学校虽然学习费用较低,对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还实行公费制,但毛泽东初来乍到,报名费和书本学杂费,仍然数量可观。为了保证表弟能按时入学和正常上课,王季范向教务科出具了欠据,保证毛泽东应交的四十元学费从自己的薪水中逐月扣除。
   学费问题解决了,还有住宿的困难。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学生,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省城长沙供职的湘乡籍人士的子弟。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住处,所以,学校没有供学生寄宿的宿舍。像毛泽东这类远道而来的学生,只有自找住处了。当时,校方提供给王季范的住房很窄,但他还是腾出一间房子给表弟住,而当教师的他,则和妻子、小孩挤住在一起。他家仅有的一张条桌,也是与毛共用。每天晚上,他总是等表弟完成功课后,才开始批阅作业,直到夜深人静……从1912年春到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止,毛泽东在王家居住了一年多时间。
    从少年时代开始,毛泽东就被确认是一个性格倔强,应该走“读书”道路的孩子。这便确定了,他今后自然不是一个需要通过体力劳动谋取生活资料、“实现自我”的人。但运用智识财富谋生、或为社会服务有许多途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现有资料看,从1911年毛泽东离开家乡到1919年止,毛泽东曾运用过的谋生手段大致有:
   (1)替人读报、代写家书或撰写楹联、题词——这是旧时代底层读书人最一般的服务社会的方法。关于它的详细内容,我们后面还会说到。
   (2)当兵吃饷——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和“读书做官”的传统,而且有“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好男不当兵”的俗话,可见,一般读书人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有这种选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毛泽东刚刚离开湘乡东山学校,进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因经济和居住的困难,当他听说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一度打算到武汉参加起义军。据当时已经认识毛的萧子暲回忆,毛泽东在那期间还有过一些值得称道的故事:
   有一天,萧子暲在马路上碰见毛泽东,毛告诉他,自己正准备到长沙的清军兵营里一个熟人那里去借鞋油。他,一个穿着家里母亲自制布鞋的人,要鞋油有什么用呢?因为他听说武昌雨水多,街道很湿……他大概是突发奇想,准备将家中的布鞋作一点改造。不料,这时恰逢长沙的起义爆发,士兵们正从原驻防的营地开往城中,攻打抚台衙门等处,毛泽东便回到衙门所在的小吴门附近,站在高处“看热闹”……[2]
   湖南响应武昌起义以后,毛泽东舍远求近,参加了湖南的新军。但是,他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战斗,这支新军的首领,就被人暗杀在新衙门里。对此,毛泽东似未表示过任何遗憾。那时,毛泽东每月饷银七元,那大概是他最初的固定收入。他用这七元钱中的两元交伙食费,其余花在买书报上。还有一项特殊的开支,就是买水。因为当时城中无水,士兵用水必须到城外去挑,每个士兵都被规定了这项义务。毛泽东认为自己是个学生,“不屑于”干这种事,于是花钱买挑夫的水。[3]此外,他还为营友读报、代写家信,以此交换挑水的义务,也算是他谋生的一种方式。
   (3)撰写新闻通讯及论文——这是一种现代专门职业,也是许多新式学校的中学生练习写作和介入社会生活的开始。
    据说,毛泽东的初次新闻写作尝试,就在那一次目击长沙起义盛况之后,兴奋的他曾为一家报纸写了一篇辛亥湖南事变的“目击记”。但是,后来许多当事人和专业记者的描述证明,在毛泽东所述的时间、所处的地点,根本“目击”不到他所描述的“场景”。[4]大概因为这个原因,这些“珍贵文字”不见于传世。因此,他此时的写作,只能归入新闻初学者根据道听途说拼凑的“见闻录”一类。这大概是毛最早的通讯写作尝试,此前,他从表哥文运昌那里读到过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并对梁气势磅礴的文笔大为倾倒。以至于受其熏染,起而效仿。这就是他后来在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师曾讥讽其“通讯体”的由来。

                          毛泽东给文运昌的还书条,1915

   毛泽东第一次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文章,似乎是始于1917年4月1日,他的《体育之研究》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介绍,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到1919年11月8日,才开始从新闻行业获得正式的收入——被长沙《大公报》凭为“馆外撰述员”。





注  释:
[1] 当时,一块银元值1400个铜板。粮价一斗米只要140个铜板。

[2] 萧三《我青少年时代的回忆片段》,载《萧三文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第219页。

[3] 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17页。

[4] 据李锐《三十岁以前的毛泽东》。

http://kan.weibo.com/con/3535914207166211

126#
发表于 2013-1-19 19:3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狐狸懒懒:真话讲到友邦去了,下场自然悲惨。

@历史老袁归来
1959年5月,彭德怀出访东欧,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说:“中国农业获得奇迹般的丰收,问中国可不可以多提供给东德一些肉,使东德能赶上西德的肉食消费水准,每人每年八十公斤?”以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彭德怀沉默了许久,说:“各地报纸宣传都有很多假话,粮食肉类不是很多,而是很缺。”



| 轉發(12) | 評論(4)
今天18:19來自FaWave



127#
发表于 2013-1-20 10:3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罗飚
发个原链接,求证一下//@邝侠: 三只手? //@作家天佑--:哈哈

@一号草民
【握手】这张图片会火吗? @晓玲有话说 @杂谈五味



| 轉發(109) | 評論(32)
今天09:19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128#
发表于 2013-1-23 20:05: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张欧亚
欧亚新闻案40:【勿轻信专家 有自己独立判断】各位或记忆犹新,2009全国媒体皆称"我国将现500年一见日全食"。但搜集资料实访中我们发现,实1941年的68年前,中国多部就出现过同类日全食。我们找到了当年亲历者,并在图书馆查到1941年9月22日《大公报》此次日全食记载。吾朝“百年一遇”何其多矣,须甄别



| 轉發(2) | 評論(1)
4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129#
发表于 2013-1-27 19:2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军委禁酒后“禁”出战斗力:某型火炮技术提高

2013-01-27 10:07:58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37942人参与

核心提示:2012年12月,中央军委下发规定要求接待工作中不安排宴请、不喝酒等。媒体称,部队许多接待餐上茶杯代替了酒杯,家常菜代替了高档菜肴。济南军区某团保障部部长称以前应酬总喝酒耽误工作,现在一头扎在车炮场,某型火炮底盘的技术革新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原标题:中央军委“禁酒令”满月:部队劝酒现象难见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大军队,必须从严治军。去年12月下旬,中央军委印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要求在接待工作中不安排宴请、不喝酒等。“禁酒令”一出,格外引人关注。

“禁酒令”印发之际正值岁末年初,部队各项评比考核、检查调研、走访慰问活动增多,迎来送往、总结庆功、节日聚会等时机集中。如今,中央军委“禁酒令”已经满月,其执行情况到底如何?近一个月来,本报记者借对一些部队采访之机进行明察暗访。发现席间以往劝酒现象难见,还时常感受清风扑面:许多接待餐上,茶杯代替了酒杯,家常菜代替了高档菜肴。以“禁酒令”为契机转变作风在许多部队蔚然成风。“禁酒令”,正成为中国军队从严治军的新抓手。

——编 者

空军是全军最早颁布“禁酒令”的大单位

记者探营空军禁酒

“禁酒令”对空军的所有人员并不陌生。2008年下发施行的《空军部队从严控制饮酒的规定》: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辆、严禁工作日午餐饮酒、严禁工作期间饮酒,并明确了具体处罚措施。据了解,该规定是空军首长经过反复斟酌、亲笔修改的,内容从最初的10条到6条,从6条到5条,从5条到3条,直至精简为最终的442个字,成为少见的精短公文。

作为全军最早颁布“禁酒令”的大单位,空军在这次中央军委下发的“禁酒令”面前又是如何做的呢?

接待记者采访——直奔主题

“记者同志,来京办事的歼10飞行员下午一直有事,您晚上过来,我们就不请吃饭了!”“好啊,我7点左右到,直接采访。”

一周前的一天下午3点,因为要做关于空军话题的报道,记者向空政机关宣传干事张力打了电话。本想借采访之机,看看空军宴请是什么状况,没想到机关里作风转得更“彻底”。晚上7点半,空军机关大院,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

“活鱼”没有抓到,反而处处感到清风扑面:许多场合,茶杯代替了酒杯,一些招待宴明显减少,也免去了记者对军中劝酒的难处。空军机关人员告诉记者,实施“禁酒令”以来,部队行政责任事故、保障经费等有效减少。

检查组来车——照查不误

记者在南空航空兵某师采访时,正赶上军区联勤某分部工作组到该师调研,征求后勤保障工作意见。

在接待午宴上记者看到,除了香喷喷的家常菜,并没有摆放酒水。整个用餐过程少了客套,用时不到半小时。“有了‘挡箭牌’,接待不发愁。”师政委姜汉民说,现在接待工作组不用为“喝什么酒”费心思,只需集中精力琢磨“怎么把问题反映好、把建议提好”。

“这么简单的接待,会不会让联勤的‘财神爷’们感觉受冷落,影响感情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姜政委会心一笑:“我们从简接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工作组的肯定和带队领导的表扬呢!”

当记者随乘工作组的车辆行驶到师部门口时,执勤哨兵示意停车检查。只见带班门岗下士曹磊手持酒精测试仪来到车旁,司机立即对着仪器吹气,确定未饮酒后才放行。

“法规”补充完善——刚性处罚

“在一支高技术和正规化的军队里,酗酒等都是应该被严格禁止的。只有这样,才能操作价值不菲的各种精密武器,执行最危险复杂的作战任务。”一次喝茶聊天中,空军某通信团政委任宇飞向记者提起了被热议的“禁酒令”。

“作为基层部队,我们坚决拥护军委《十项规定》,严格贯彻落实。军队禁酒看似小事,却代表着中国军队向正规化和高技术化转型。”任宇飞介绍,该团把落实“禁酒令”作为从严治军、促进风气建设的重要抓手。开展违规饮酒、违规开车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并结合部队实际,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定,规范车辆派遣审批等标准流程,从严检查酒精检测等制度落实情况。

中央军委“禁酒令”印发后,空军对自己的“法规”及时进行了修订,在保持法规连续性的基础上,依据新《纪律条令》对有关处分项目作了修改,删除了“取消士官资格”等处罚条款,增加了“行政看管”、“士官留用察看”、“士官提前退役”等刚性处罚措施。

空军机关主管部门介绍,空军在所有单独驻防的团以上单位设立举报电话。同时,在全国各地明确了174个检查“禁酒令”责任区,指定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各级各部队经常性组织不打招呼的检查。仅空军机关就多次派出工作组,采取着便装、乘出租车等方式,对驻全国45个大中城市空军部队执行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先后有9名师以下军官、文职干部因工作日午餐饮酒,受到降职、降衔、降级处理,有40名士官、职工因酒后驾车受到严重警告、辞退处理。

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三破“惯例”

“这次可是动了真格的,不少多年形成的喝酒惯例被打破了。”这些天,沈阳军区某炮兵团政委崔海旭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一个月来,团里3次破例接待搞得他“胆战心惊”。

(一)

1月8日中午,该团驻地义县民政局朱局长一行5人来团走访慰问。考虑到民政部门是部队联系当地政府的纽带,还帮助团里协调解决不少实际困难,团招待所负责人精心拟定了一份招待清单,并上报团领导:“这回咱应该好好招待,今年团里还有好几件大事需要民政部门协调解决呢!”可崔海旭却不这样想:中央军委已经下了“禁酒令”,咱们不能明知故犯。


座谈时,摆在客人面前的,只有一杯清茶、一盘连队自产水果和一盘生活服务中心制作的糕点。午餐时间到了,没有招待宴,团领导把客人请进了连队餐厅,与战士一道吃了个“碰饭”。朱局长感慨不已:部队加强作风建设立言立行。临走时,朱局长拉着崔政委的手说:“你们团需要树苗绿化营区、营区公共场所需要配套健身器材,我们回去后马上协调帮你们解决!”

事后,招待员算了一笔账,以往招待按5人标准,酒水200元,饭菜300元,加上水果,总费用至少550元,人均接待经费超过100元;而今天,1袋茶叶,20元;5人伙食费,75元,共花费95元,人均不超过20元,这在团里还是第一次。
(二)

1月14日,该团组织召开党委全会,按往年惯例,团党委将在会后组织一次会餐,向参加全会干部敬酒。尽管标准一降再降,可“考虑周全”的管理员,在开饭时,还是早早就把酒放到了餐桌上。

难得一聚的各单位负责人围坐餐桌旁,等上菜的当口心里还在盘算着:“和团领导喝酒的机会可不多,待会儿要多敬几杯。”不少人却担心自己“酒量不济”。

就在这时,崔政委站了起来,拿起桌上的白酒说:“大家一年来辛苦啦!本来咱们都聚一起不太容易,也应该喝几杯,可中央军委有禁令,咱们就不喝酒了。”话音未落,就引来一片热烈掌声。

没有酒精“作怪”,各单位负责人思路更加清晰,席间相互交流工作心得,切磋新年度工作的想法和建议,“这顿饭吃得老轻松了!”加榴炮营一连指导员徐天帅感慨。

(三)

1月18日,集团军干部考核组来该团考核干部。

“这可是对全团营以上干部进行考核,接待得好与坏,会影响干部的使用!”机关有人建议,“可别再弄什么禁酒令了!”但团里还是破例了。

考核组进入该团考核时,没有标语、没摆鲜花,也没上水果,连盒烟也没上,摆在每位领导面前的,只有几张纸和一支笔。见此,来团里考核干部的集团军政治部主任胡杨特别高兴,连夸他们的做法好。午餐是四菜一汤,鸡肉炖蘑菇是“主打菜”,其余都是官兵平时吃的家常菜,清香的茶水代替了酒水。

济南军区某集团军:“禁”出战斗力

1月11日中午,集团军招待所餐厅里,参加党委全会的代表每人一个自助餐盘,正在秩序井然地排队打饭。环顾整个餐厅,餐桌上没有名目繁多的酒水,只有4个字的提示牌:禁止饮酒!

此外,这次党委全会的《会议须知》还明确规定:会议之余不准搞对口宴请,不准私自饮酒,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某步兵旅主任朱明瑞说:“没了各种名目的喝酒干扰,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为部队建设出谋划策。”会议期间,各单位领导纷纷发信息、打电话,告诫各自党委全会的组织部门,会务从简,杜绝喝酒。

在“猛虎师”,师、团、营的门口均放置酒精检测仪,对出入营门的官兵特别是司机进行严格检查,确保“禁酒令”落实到末端。

走进师、团机关的每个办公室、餐厅,都能看到全师统一制作的禁酒令宣传展板。干部、战士的口袋里都有一枚名片大小的禁酒令卡片,正面是禁令内容,背面是监督举报电话。除了举报电话,师在局域网设立了网上举报信箱。在节假日、周末等重点时机,还要派监督员进行巡视……

如此紧张的禁酒环境,基层部队怎么看?

“举双手支持‘禁酒令’!”某炮兵团政委秦勇说,以前总要为“喝什么酒”伤脑筋。可一想起办公室没完成的工作,那些酒真是喝不出滋味儿来。

基层倒苦水,上级工作组也有苦衷,旅政委刘成立说,“禁酒令”解除了“两难”尴尬。前不久,旅里派工作督导组到团里检查指导新年开训工作。团里卸下包袱,不搞宴会接待,不搞层层陪同,各项工作按正常开展。

团保障部部长李锐深有感触:“以前应酬总少不了喝酒,耽误了不少工作。有了‘禁酒令’,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一头扎在车炮场,泡在修理间。不到一个月,某型火炮底盘的技术革新就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得感谢‘禁酒令’!”

督导组没有了繁杂的招待干扰,轻车简从出现在各训练场,查看训练计划,检查训练落实,完善训练设施。3天时间,不但查出了个别单位组训不严密等4个问题,还帮助解决了400米障碍场训练设施老化、训练器材维修等7个实际困难。

为了落实“禁酒令”,集团军专门制定了《从严控制饮酒18条措施》,还逐级建立了问责制。参照《纪律条令》《现役军官法》《军官军衔条例》《刑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处罚条例,对于少数法规命令意识淡薄,心存侥幸,顶风违纪,酗酒渎职的人员,都给予严肃处理。

成都军区某师:

远离“酒精”吹新风

1月16日,笔者来到成都军区某师采访,正赶上师党委全会暨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各团领导、与会代表云集师部。“这儿有饭有菜,有情有义,就是没有酒。”师政委王良福说,“‘禁酒令’不仅有利于和谐军队建设,更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

就餐不提“酒”

上级领导来了不设宴请酒、迎来送往不摆接风告别酒、执行任务不喝壮行酒、提职不喝祝贺酒、休假不搞饯行酒、相逢不喝聚会酒、完成任务不饮庆功酒……这是该师党委贯彻落实“禁酒令”对全师官兵的具体要求。

在师部大门,哨兵除了履行正常的登记手续外,手里还拿着一只酒精检测仪,每名官兵进出门岗,都要经过严格检测。

军务科长肖新明介绍,今年新兵入营后,他们还将相关禁酒资料下发新兵连,确保他们军旅之初就远离酒精。师、团各级还分别设立禁酒举报电话,向全体官兵公开。

据介绍,该师在老兵退伍和元旦会餐时,均自觉地以饮料代酒,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时,全师上下未发现一个酒瓶。如今,师、团招待所不存酒,军营超市不卖酒,驻地餐饮店的服务员见到部队官兵外出就餐连“酒”字都不提。

部队新变化

“不喝酒,军人形象气质更好了。”政治部主任王文跃介绍说,以前个别官兵着军装外出醉酒,非常影响军人形象。现在不仅不喝酒了,部队还注重培养官兵的现代礼节,军民关系更加融洽。

在部队内部,“禁酒令”的成效开始显现在经费管理、官兵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该师去年初干部体检时,营以上干部有35%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今年体检显示,因饮酒造成的各种症候明显减少。

共进晚餐时,宾客端茶互敬,不说“感情深,一口闷”的劝酒令,不唱“管你会喝不会喝都要喝”的劝酒歌,不猜“哥俩好”的行酒拳, 只说“清茶一杯祝您吉祥如意”等健康问候语,情真意切,暖意融融。

席罢。一顿饱含盛情的晚宴仅用了20分钟。

链 接

军队和酒文化


在古代战争条件下,士兵在战斗中并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操作,士气和保持作战队形成了胜负的关键。因此,适量地饮用低度酒确实可以提高作战能力。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指挥官在战争中因为饮酒而误事。例如,在官渡之战中,大将淳于琼因为醉酒遭曹军偷袭,以至于袁绍的粮草补给被切断,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随着时代的推移,酒在军队中失去作用。因为战争的胜负越来越依靠先进的陆海空武器装备,以及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支撑,而不仅仅是战士的勇敢和士气。战争需要每一个参加者都进行精确的操作,并且要求反应敏捷逻辑清晰。而饮酒则会降低人在这方面的能力。

如今,美国航空母舰已经严格禁止乘员在航行及执行任务期间饮酒。船上备有的少量酒类饮料,仅限于庆典和靠岸休息时使用。美国特种部队则规定,在备勤期间,即使不在基地,也不得饮用超过两杯啤酒。
http://news.163.com/13/0127/10/8M7GI3J50001124J.html
130#
发表于 2013-1-28 00:39: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张欧亚
央视十台此刻又在重播砸“车窗逃生”,,,应该是播第三次了,,,看来掌握砸车逃生其技巧的重要性。。。有兴趣的可看望,,,此刻

@张欧亚
欧亚新闻案例2:2009成都公交大火25人罹难,一时全国公交装安全锤风起云涌。专家也不寂寞,各媒纷以专家之口传授,无安全锤情况下可用皮带扣高根鞋击破车窗。众信以为真却无人实践并检验。我在请教玻璃专家赵修建获理论支持后,征集志愿者做实地砸车窗试验,揭穿专家不实之言。其后全国各地一片砸车潮



| 轉發(132) | 評論(30)
2012-4-4 19:2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