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81#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 16:23: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27)


楚楚动人chŭchŭ-dòngrén


2022年1月18日《羊城晚报》第1版刊登文章《“信义小哥”点亮了诚信的炬火》。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如果诚信和衣服一样,成为一件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须臾不可离身的精神外套,那么人们就不会担心被欠债、不会担心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不会担心遭遇各种诡异骗局,这个社会无疑将变得更加楚楚动人。”这个句子中的“楚楚动人”使用有误。

“楚楚动人”的意思是因姿态娇柔、纤弱、秀美而打动人心。“楚楚动人”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年轻的女子。句中把“楚楚动人”引申用于“社会”,这是不合适的。

“楚楚动人”是个成语。要理解“楚楚动人”,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楚楚”一词。“楚楚”是个多义词,一是形容女子的身姿娇柔、纤弱、秀美,除了可组成“楚楚动人”,常见的还有“楚楚可怜”;二是形容神情凄楚,如“哀声楚楚”;三是形容鲜亮整洁,这个意思通常只用于“衣冠楚楚”之类的固定短语,有明显的贬义。“楚楚动人”中的“楚楚”,表示的是第一个意思。

但是,“楚楚动人”虽是对年轻女子的褒扬,其使用却有前提条件,即这个年轻女子不仅要秀美,而且其身姿要显得娇柔、纤弱,一个年轻女子如果身姿高大、强健,就不能适用“楚楚动人”。上引句子中把“楚楚动人”引申用于“社会”,这就要求“社会”像年轻女子一样具有娇柔、纤弱、秀美的特点,这显然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因此,“楚楚动人”不能用于“社会”。

还有一点要注意到的是,句中之所以会用“楚楚动人”来形容“社会”,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作者在句中创造了一个比喻“诚信和衣服一样,成为一件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须臾不可离身的精神外套”,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合适,问题在于,“楚楚动人”中的“楚楚”,说的并不是年轻女子身上穿的衣服,而是年轻女子的身姿。因此,由这个比喻而把“楚楚动人”引申用于“社会”仍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楚楚动人”改为“和谐美好”之类的话语。“和谐”和“美好”都能用于“社会”,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如句中所说“不会担心……,不会担心……,不会担心……”(原句中的顿号已改为逗号,这是因为顿号通常只用于并列的词语之间,而不能用于并列的语句之间),使用“和谐美好”来形容这个“社会”是合适的。


编辑:王奕

128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 16:26: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28)


家暴jiābào


(一)

2022年1月21日《新京报》第2版刊登文章《当着孩子暴打妻子,应让其尝尝法律的滋味》。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1月19日,陕西一公司职员当着孩子面家暴妻子一事引起关注。”这个句子中的“家暴”一词使用有误。

“家暴”是“家庭暴力”的简称,指的是对家庭成员在身心方面、性方面等实施的暴力行为。“家庭暴力”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其简缩词“家暴”也是一个名词,它们在使用中都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家暴”带上了宾语“妻子”,这是把名词“家暴”当作动词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家暴”改为“暴打”。对家庭成员实施“暴打”,这只是“家暴”行为的一种内容,因此“家暴”和“暴打”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但引语所出文章的标题中用了“暴打”,可见在引语所出全文所讲的特定事件中,“家暴”的行为主体“陕西一公司职员”所实施的基本就是“暴打”行为,因此把“家暴”改为“暴打”是可以的。

对这个句子的修改也可以保留使用“家暴”,但需要改变句子的结构,可以把“家暴妻子”改为“对妻子实施家暴行为”之类的话语。

(二)

2021年2月23日《北京晚报》第18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家暴维权请记住这些步骤”。这个标题中的“家暴”一词使用有误。

“家暴”是一种侵犯家庭成员合法权利的行为,遭遇“家暴”的家庭成员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即句中所说的“维权”。在这个句子中,“家暴”和“维权”组合在一起,使“维权”成了实施“家暴”者的行动。虽然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实施“家暴”者确实有他的合法权利,法律也需要维护他的这种权利,但在引语所出的这篇文章中,作者要说的是遭遇“家暴”者的“维权”,这个标题用语出现了苟省,导致语意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出现了相悖。

可以把全句改为“遭遇家暴,请记住这些步骤”。这样改了以后,需要“维权”的就明确为遭遇“家暴”的人,符合作者原意。句中加一个逗号,一方面是因为“遭遇家暴”是一个动宾短语,与下文同样是动宾结构的“请记住这些步骤”成为两个并列的分句,宜加逗号;另一方面则使语句显得更短促,更有力,与整个标题显示的语势更贴合。


编辑:王奕

1283#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 17:20: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29)


效应xiàoyìng


(一)

2021年5月2日《广州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租房遇到甲醛房,能要回租金并索赔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越秀法院经审理认定,田女士出租给林先生的房屋卧室确实存在苯、TVOC、甲醛等超标的情况,不符合使用条件,导致林先生产生甲醛毒性效应,故一审判决支持了林先生要求被告退回押金、两个月租金及赔偿空气检测费、误工费的诉讼请求。”句中的“效应”使用有误。

“效应”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光电效应”“热效应”,这是“效应”的专科义;二是指某个事物的发生发展或某个人的言行在社会上产生的反应和效果,如“明星效应”“名牌效应”,这是“效应”的普通义。这个句子中的“效应”用的是它的专科义。

“效应”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它要求使用对象具有正面性。句中的“甲醛毒性”是由“苯、TVOC、甲醛等超标的情况”而引起的一种结果,导致“林先生”身体不适,具有负面性,“效应”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效应”改为“反应”。“反应”有一个意思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某种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这个词在使用中不需要对使用对象的性质作出正负的区别,适用于这个句子的语境。

(二)

2022年1月22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或仅影响局部气候,汤加火山爆发效应有待观察”。这个标题中的“效应”一词使用有误。

句中的“效应”用的是它的普通义。普通义的“效应”在使用中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其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的话语或行为,即使是某个事件,这个事件也要求是由人制造的,二是与其专科义一样,所指内容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句中“效应”的使用对象是“汤加火山爆发”,但一方面,“汤加火山爆发”是一起自然灾害,不是由人制造的,另一方面“汤加火山爆发”对社会产生了破坏作用,不具有正面性,因此,“效应”在这个标题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般地说,可以把“效应”改为“影响”。“影响”有一个意思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适用于这个句子。但是,句中另一处已经使用了“影响”,考虑到这一点,也可以把“效应”改为“后果”。“后果”指事情最后的结果,一般其使用对象要求具有负面性,也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王奕

1284#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 17:26: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0)


背后bèihòu


2022年1月23日《长江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钻入车底检修高铁设备保春运》。文中有句话写道:“这个外表时尚美丽的年轻女孩,背后却有着不一般的技能——检修高铁车载设备,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动车组的‘大脑中枢’——列车超速防护系统(ATP)。”这个句子中的“背后”一词使用有误。

“背后”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身体或物体的后面,二是指背地里,私下。前一个意思表示的是具象状态,后一个意思表示的是抽象状态。句中的“背后”用的是抽象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当“背后”表示抽象意义的时候,它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在社会评价中属于不好的行为,因此要求具有负面性,如“他当面奉承你,背后其实在说你坏话。”句中“背后”的使用对象是“不一般的技能”(句中介绍是“检修高铁车载设备”,但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年轻女孩”,拥有这种“不一般的技能”,在社会评价中通常具有正面性,引语所出全文对此更是充满褒扬,在这种情况下,“背后”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这个句子的修改,把“背后”删去即可,不必用另外的词来替换它。



编辑:王奕
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21:39: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1)
独占鳌头dúzhàn-áotóu
2022年1月24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30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命运与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疫情冲击下,中欧班列的进出境列次实现了逆势增长,其中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独占鳌头,彰显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互通有无的稳定性。”句中的“独占鳌头”使用有误。

“独占鳌头”的意思是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独占鳌头”的使用对象,通常情况下只能是单个,不能超过一个。“独占鳌头”的这个使用要求是由其中的语素“独”所决定的,“独”就是一个,一旦超过一个就与“独”不合了,也就谈不上“独占鳌头”了。句中“独占鳌头”的使用对象有“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两个,使用对象超过了一个,这违反了“独占鳌头”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独占鳌头”改为“双双领先”之类的话语。
编辑:何晓琴

1286#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22:4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2)

猝不及防cùbùjífáng

    2022年1月24日《文艺报》第5版刊登文章《破局者:金宇澄和他的〈繁花〉》。文中写道:“这位事实上的老作家,在2012年以一个‘文学新人’的姿态写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繁花》。文学界和读者猝不及防之后,对于金宇澄及其《繁花》的欢迎,几乎到了一个‘白热化’的程度。”这段文字中的“猝不及防”使用有误。
   “猝不及防”的意思是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猝不及防”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不好的事情,对于言说者来说是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猝不及防”是一个成语,要理解它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其中的语素“防”。“防”的意思就是防备,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对不好的事情、不希望出现的事情才需要防备,所以“猝不及防”只能用于不好的、言说者不希望出现的事情。
    文中“猝不及防”的使用对象是“这位事实上的老作家……写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繁花》”,这件事对于“文学界和读者”来说,都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事实上作者对此也认为是好事,并没有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出现,因此“猝不及防”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猝不及防”改为“出乎意料”之类的话语。文中要说的是,“文学界和读者”对于“这位事实上的老作家……写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繁花》”这件事事先不知道,也没有想到,使用“出乎意料”来描写这种情景是合适的。
编辑:何晓琴

1287#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11:51: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3)
波动bōdòng
(一)
2021年8月26日《解放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塑造》。文中写道:“哪怕是同一位舞者,跳不同的舞剧时,脚上肌肉韧带的配合都会发生变化,脚的形状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波动。”这个句子中的“波动”一词使用有误。
“波动”的意思是像河流中的波浪一样起伏不定,不稳定。“波动”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具有抽象性的事物,如“局势波动”“情绪波动”。句中“波动”的使用对象是“脚的形状”,但这是一个具象的事物,“波动”不能适用。
可以把“波动”改为“颤动”。“颤动”意为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这个词用来形容“舞者”在跳舞时脚部肌肉的细微变化,是合适的。
(二)
2022年1月25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文章《莫去石宝山》。文中写道:“被张开着的歌之网抛举着,我来到了一个奇异的所在。那里香烟缭绕如波动着的黑天鹅绒帷幕。”这段文字中的“波动”一词使用有误。
“波动”的使用对象要求具有抽象色彩,句中的“黑天鹅绒帷幕”是一种具象的事物,“波动”不能适用。另外要注意的是,“波动”的使用对象还要求是平铺着的而不能是竖立着的,这是由这个词中的词素“波”所决定的,“波”在这个词中表示所形容对象是像河流中的波浪一样,而波浪都只能是平铺的。即使“波动”的形容对象是抽象性的,一般不会有清晰的平铺或竖立状态,但也不能给人以明确的竖立的印象。而“帷幕”通常都是树立着的,这也决定了“波动”不能适用于这段文字。
可以把“波动”改为“晃动”之类的词。“晃动”意为摇动、摆动,对挂着的“帷幕”来说,使用“晃动”是合适的。
编辑:何晓琴

1288#
 楼主| 发表于 2022-1-27 11:52: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4)
仍然réngrán
(一)
2022年1月25日《新民晚报》第9版刊登报道《冬日微光守护这座城》。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个曾经让许多网友‘泪目’和感到温暖力量的‘爆炸头妞’,在无心‘火’了以后,仍然继续着低调生活,也仍然继续着凡人善举……”。句中的两个“仍然”使用有误。
“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中断后恢复原状。句中的两个“仍然”都修饰“继续”,但“继续”的意思是事情连续下去,延长下去,“仍然”和“继续”虽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动词,但表示的意思是差不多的,用“仍然”修饰“继续”,出现了表意重复,“仍然”的使用不合适。
这两个“仍然”都应该删去。当然也可以保留“仍然”而修改“继续”,前一个“继续”可以改为“过”,后一个“继续”可以改为“从事”。
(二)
2020年3月1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报道《王蒙:页页情书给生活》。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写仍然的爱恋、趣味、好奇、记忆、重温与条分缕析,析不明白,就干脆大大方方地留点小说的神秘。”这个句子中的“仍然”使用有误。
“仍然”作为一个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不能修饰名词。句中的“仍然”修饰的是“爱恋、趣味、好奇、记忆、重温与条分缕析”这个并列的词组,由于在这个并列结构中的词语都做了动词“写”的宾语,因此可以把它们视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样,就出现了“仍然”修饰名词的问题,这与“仍然”的使用要求不合。
可以把“他写仍然的……”改为“他写的仍然是……”。这样改了以后,副词“仍然”修饰的是动词“是”,而“爱恋、趣味、好奇、记忆、重温与条分缕析”这个并列词组不再是“写”的宾语,而是“是”的宾语,整个句子就通顺了。
编辑:何晓琴

1289#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2:40: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12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2:50: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5)

经典jīngdiăn


2022年1月28日《解放日报》第6版刊登报道《上海书城在浦东九六广场“重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上海书城九六广场店营业面积近1500平方米,提供经典、社科、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军事、教辅、语言、少儿、生活等各品类近3万种、10万册书籍。”这个句子中的“经典”一词使用有误。

“经典”指的是在同类著作中最重要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大多以图书形式呈现。“经典”是根据图书的重要性和地位作出的定义。在这个句子中,“经典”与“社科”“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概念并列在一起,但从“社科”开始的这一系列概念是根据图书的内容作出的分类。在并列的词语间,各个并列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应该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分类,“经典”和从“社科”开始的一系列概念分类的标准不一样,不能并列使用。


可以把“经典”删去。如果一定要强调“经典”,可以在删去“经典”后用另外的文字加以强调,比如在句末加上“其中有很多是经典类著作”之类的话语。
编辑:何晓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