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70#
发表于 2021-9-20 10:31: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脸书内定580万“特权阶级”发帖免审?网友痛批“双重标准”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不少外国网友都遇到过因一句话或一张图片不符合标准,就被社交媒体脸书(364.72, -8.34, -2.24%)删帖或封号的经历。然而,近日有美国媒体揭露称,脸书专门为名人开辟了一个“绿色通道”,可以不受内容审查限制。该消息一经报道,遭到大量网友痛批“双重标准”。


美国《华尔街日报》14日报道称,脸书私下开发了一个名为“XCheck”的系统,最初是为了控制名人、政客和记者等公众人物的帖文质量。然而,该系统现在却被用来保护数百万用户不受脸书审查规范限制。这套系统还下设一份核心白名单,相关用户可以完全免受平台监管;其余用户虽不能完全免审,但也能享受一些特权,比如即使发布违反规定的帖文或图片,也不会遭审查等。

2020年共有580万人被列入“XCheck”名单。报道称,想要“榜上有名”,用户必须具备“新闻价值”“影响力”和“高人气”等特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美国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等人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华尔街日报》举例称,巴西足球巨星内马尔2019年在回应有关自己的性侵丑闻时,直接发布了与指控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对话截图,内容包括对方的姓名、裸照等私密信息。一般情况下,脸书审查机制会在第一时间以“未经授权的私密内容”为由删除帖文,但一天后,那条获得了5600万次浏览量的帖文才被删除。此外,脸书的审查系统经常存在过度延迟问题。据统计,2020年经“XCheck”系统发布的违规帖文在删除前已被浏览过164亿次。在《华尔街日报》获悉的该公司内部文件中,脸书一名产品经理写道:“‘XCheck’名单用户的数量在持续增长。”

扎克伯格曾公开表示,脸书会让其30多亿用户拥有与政治、文化和新闻界精英“平等发言”的机会。但“XCheck”的存在让扎克伯格被“打脸”。报道认为,脸书在社交网络中创建了无形的特权阶层。有网友表示,“扎克伯格才应该为侵犯人权坐牢”。还有网友讽刺道:“只要你有大批粉丝,能为脸书创造流量和收入,你就不会有错;如果你只是个普通用户,你就会被封号。金钱和影响力才是脸书的关键词。”


编辑:王奕

1269#
发表于 2021-9-20 10:24: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段伟文|人机伴生:从机器人伦理到道德机器


所谓人机伴生,要强调的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通过人与机器的协同而演化。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忽视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现实关系,脱离由两者构成的智能生态谈论奇点和强人工智能。这就涉及哲学研究,不仅仅是提供答案或者解决方案,还要对问题本身进行分析和重构,让人们能够从更好地体现实际的视角看到问题的本质。


每个人都想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各个学科提供了各自的视角,而哲学总在试图告诉人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面对问题。这就是哲学的思考,不断地变换角度,使得从其他角度不显见的现实得以呈现。



01

作为文化创新的机器人文化


首先,机器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创新,其产生与发展也伴随着文化创新。尤其是机器人与机器人文化,一直呈现出共生互动关系。机器人起初是科幻作品中想象的机器,其中就已经投射了对人的价值以及人造生命的风险的反思。


1920年,捷克作家恰佩克(Karel Čapek,1890-1938)首先在科幻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Rossum’sUniversal Robots(R.U.R))中将幻想的人造人称为机器人(Roboti/Robots),意思是劳工或苦力。剧中的机器人起初似乎乐意为人类工作,后来却反叛并导致人类灭绝。在一战由机械和化学武器造成的杀戮带来震惊的余绪中,恰佩克希望借此抗议现代化所带来的去人性化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此外,他也受到玛丽•雪莱的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影响,表达了对人类创造生命的狂妄之举可能造成的恶果的疑虑。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惧怕技术和机器人的技术文化与机器人文化决定了西方机器人文化的基调,也成为机器人文化反思与创新的出发点。此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新者有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定律和日本的机器人文化。20世纪30—40年代,阿西莫夫着手创作科幻小说时,面对各种机器人故事中过于人性化的“威胁人类的机器人”和“引人同情的机器人”,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由工程师制造的内设安全机制并用于执行特定工作的机器人产品,它们既不会威胁人类,亦无从引人同情。


file:///C:/Users/MSI/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为此,他在《环舞》等小说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为理想的机器人设定了一套假想的可通过机器执行的道德体系,让人们看到机器人是可控的。这就从文化层面大大消除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恐惧,大大鼓舞了早期机器人的发展。正是通过阿西莫夫的康德式的机器人伦理创构,形成了一种可以平衡 “机器人畏惧”的正面的机器人文化。


再看对机器人充满信任和好感的日本机器人文化,既沿袭了其神道教与喜爱“机关人偶”的传统,也体现了日本发展有别于西方的机器人文化的意图。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机器人文化可谓独树一帜。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罗素姆万能机器人》日文版问世后,旋即在日本引起广泛关注。


当时有一位名叫西村真琴(1883—1956)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不满西方作品中作为劳动者的实用机器人形象,认为人不应与人造人对立,主张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应该将机器人视如己出,与其携手共进以实现万物平等、和谐共生。


基于这一理念,他于1928年制造了一种他认为理想的机器人“学天则”(学习自然法则之意),后在京都、广岛、东京等地巡回展出。“学天则”是一个高、宽均3米多的机器人,它超越了西洋机器人强迫劳动的状态,而被设定为与人类平等的“类人”。当然,西村倡导这一东洋机器人文化的初衷,与当时日本想在文化上与西方对立不无关联,其中夹杂着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由机器人文化及其创新可见,科技和人文之间存在着一种内生关系:科学追求的是有意义的真理,技术旨在解决有价值的问题,知识的生产和机器的部署,都是由人的信念、欲望和意图驱动的,是为人服务的。而科技时代的人文问题的关键恰在于其中呈现出的能动性:科技追寻的是谁的意义和价值,又受谁的信念、欲望和意图驱使,具体为谁服务?比方说,平台根据消费者的数据画像进行各种推送,但这符合消费者的意愿吗?如果这会引导消费者的行为,其边界何在?


02

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


谈到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往往会将其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主体来看待,但实际上它们目前还只是数据驱动的智能体(Agents,又称智能代理等)。它自身有一套规则,然后通过环境数据或其他输入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进行计算和学习,获得认知结果并做出反应。我们跟智能机器交互的时候,要认识到它们是按照机器的方式来思考的,只能够读懂数据。如在进行人脸识别时,机器识别的是视频像素之类的数据。而人自身在此过程中也成为赛博物理空间(CPS)中和网络数字平台上的可识别和交互的智能体。


目前,这些数据驱动的智能体并不具有意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更谈不上情感、情绪和同理心,它们在道德行为中远不像人那样是完全的道德主体,不可能单独为其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因此,针对自动驾驶、智能音箱和各种机器人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这是程序、算法或自动机器的错,应由它们负责,而只能在人和智能机器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中找到背后的设计者、制造者、部署者和操作者,向相关人类主体和机构追责。


更进一步来讲,固然可以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探讨人类行动者与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智能机器的建构与形塑,但也必须看到,在智能机器的使用中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后者恰恰是容易被忽视的智能机器的具体性——这种忽视使得智能机器与人的关系被简化为抽象的人工物与人的关系,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伦理的探讨不能脱离人与智能机器在具体场景中的关联。


一方面,要对人类与智能机器的交互环境即网络数字平台的运行模式有所认识。


在现实世界中有大量的机器人,包括陪伴机器人、聊天机器人、战争机器人、赛博格(如外骨骼装置)等,人和这些数据驱动的智能体越来越多地被聚合在网络数字平台上。因此,谈到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泄露,或Face book会不会操纵选举,不应该只是假想个人通信内容会不会被偷看,平台如何有选择地发布信息,而应关注元数据如何被分析、社交媒体会如何短时间和大面积地影响人的情绪等具体问题。例如,在平台导流的情况下,一两分钟的视频评论,会产生几百万的流量,这种影响力及其反噬的力量无疑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应看到当前很多机器智能的应用是通过人类智能的众包与之协同才得以实现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在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中,包括网约车、外卖平台、智能音箱、古文字识别、机器翻译等,都伴随着不断学习人类的群体智能而提升机器智能的过程,这实质上是人机伴生的社会系统在调试中运行的过程。比方说,上下班高峰时候,为何滴滴司机要接市中心拥堵路段的订单?因为那样他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奖励分数。现在的导航软件为什么越来越好用?因为大家都在用。


但同时不难看到,导航的使用改变了人们出行认路的方式,即从以往的人类经验学习模式转向对导航指令的接受与纠错模式,从而通过反馈和递归实现了驾驶等行进活动的人机协同。如果不加反省地依赖导航,人实际上会削弱甚至丧失通过直接经验学习的能力,这是不是科技时代人们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问题涉及每个人,要从科技与人类未来的角度加以审视,从而促进广泛深入的社会讨论。


当前,认识到人工智能通过人机协同而进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只看到机器智能如何先进和加速迭代,而应该看到人类智能在整体上依然高于机器智能,看到人类智能在此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隐形作用。


03

面向泛智能体社会的伦理考量


近年来,学界对人工智能伦理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从算法歧视、自动驾驶到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可解释的人工智能和可信的人工智能,等等。其中,哲学界讨论得最热的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不能成为道德主体?能否通过伦理设计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具有某种机器道德或算法伦理,甚至成为某种道德机器?但对于这些哲学与伦理学讨论的价值,我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比方说,所谓“电车难题”及其自动驾驶版,会不会始终只是一种哲学游戏,除了发表论文,对具体的自动驾驶到底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机器人能不能成为道德主体,这涉及机器人的权利、责任等道德地位。对这一问题,哲学与伦理学一般会诉诸本质论的讨论,即机器人所具备的本质是否使其应该拥有道德地位。有人认为,机器人只是工具,就像汽车和电视机一样,谈不上什么本质,也不具备道德地位。但也有人指出,它不仅仅是工具,还可能具有与人类类似的主体性乃至道德地位。但要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对本质或实质进行辨析和论述存在诸多困难。


一方面,相关论述会运用谱系学的方法展开探讨。如谈到权利,就会追溯人的权利的发展过程。比方说,奥德修斯从特洛伊战争中归来后处死了十几个女奴,那是因为奴隶在那个时候不是具备道德和法律权利的主体。接着,会运用与论证动物权利、大自然权利类似的思路,类推出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智能感知达到某种程度时,也将被赋予权利、成为道德主体,云云。显然,这种类推的论证模式的说服力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相关论述会直接从机器智能的本质探讨赋予其道德地位的可能。比方说,若能制造出某种能够感受到痛苦的“最大似人自动机”(MHA),就应该视其为道德主体。但这种讨论往往会陷入尴尬境地:如果能够做出这种机器人,这种建造本身是不是就违背了被造机器人的知情同意权。概言之,哲学和伦理学层面的这些本质论的探讨,应该防止陷入自说自话与自我诘难的话语游戏循环。


为了克服工具论、本质论等实体论论述的局限,应该面向泛智能体社会的现实,从实际的关系论角度思考人与机器的道德关系。以中国科技大学机器人专家陈小平带领的团队制作的佳佳机器人为例,尽管很多人认为目前做不出具有内在情感认知和真实情感交互能力的机器人,但在陈小平看来,这项工作是有价值的。


从人机情感关系的角度出发,人们会把情感投射到机器人上。在与机器人聊天和互动的过程中,不论是长时间的互动,还是聊着聊着“把天聊死”,都会形成某种情感关系。例如,现在有一种圆形的扫地机器人,送去维修的时候,有的主妇会跟工程师说,你不要随便给我换一个新的,你要把我们家的“保罗”给我带回来。其中就有一种泛主体关系,有着道德关系和情感的投射。


实际上,在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中,并没有抽象地谈论机器人定律,而是通过各种故事,构想其应用于人机关系遇到的冲突与可能的出路。例如,在《镜像》中,一位年长的科学家和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同坐一条船,他们各自有一个陪伴机器人,其中一人谈到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最后两人就此内容发表了同样的论文。在对这一公案进行问询时,两个机器人的证词也是一致的:我的主人没有问题,是对方主人抄袭。小说的名字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人机关系的对称性,而打破这种对称性就需要道德律之外解决冲突的实践智慧。



面对正在来临的泛智能体社会,需要更进一步的伦理设计与哲学考量。在此主要谈三个方面。


其一,如何设计和构建一种分布式的道德机制。在自动智能武器的讨论中,最常见的观点是要让人处在自动决策的闭环之中。但问题是,在战斗状况下,一个人监控几十架无人机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如何设计一种对人和机器进行全局监控和决策的超级监控者?还有在自动驾驶与人类驾驶并行的情况下,如何分配责任?


对此,荷兰的两个法庭判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一个判例是,法律规定只能有两辆自行车同行,第三辆车加入而造成事故时负主责,但前面两辆车也要承担一定责任。类似地,法律规定港口航道只能两艘船并行,第三艘船闯入并发生事故时则需要负全责。对比两个判例可见,在泛智能体社会中的分布式道德机制会同时考虑造成后果的原因以及相关智能体的能力。因此,不论机器伦理还是机器道德,不应停留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实体论视角,还需从泛智能体社会的智能体之间的关系展开考察。


其二,要从智能体的角度反思人类主体性所遇到的挑战。如今,我们日益置身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所构成的智能生态系统之中,人类主体正在转变为可以被机器所认知的智能体。面对各种智能监测,从AI教室到通过人脸识别才能进高铁站,“我”已经不再是内在的第一人称的我,而更多的是机器能够理解与接纳的第三人称的“它”,必须在头脑里有这种意识才能实现人机协同。


比方说,进高铁站的时候,我一定要把口罩拉下来,机器才能够识别出来是不是“我”,而且我还不能特别着急地冲过去,要等机器反应过来,才不会撞到闸机。在这个看似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主体不能不做一个外在的行动者。什么叫外在的行动者?就是说在泛智能体时代,人与机器的协同建立在对智能体的数据刻画之上,作为智能体的人只有成为一个可观察的数据才能纳入智能系统。


换言之,如果人类不加反思地适应这种主体性的外在化,是否意味着这将是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过程?假设对导航能力进行图灵测试,认路是人的一种基本智能,50年前,我们要检测机器能否像人一样会认路。而现在随着很多人依赖智能导航而丧失认路能力,是不是意味着机器的认路能力较差才更接近人类智能?如果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孤立起来进行对比,就会看到所谓图灵边界实际上是在变动的。但从人机协同的角度看,这种变动是可以解释和加以调节的。总之,对于由此带来的主体性挑战的哲学追问,无疑是泛智能体社会伦理设计的基础。


其三,谈谈道德机器,即用智能机器来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比方说,在上海外滩过马路时,已经有机器提醒你现在是红灯,甚至有的地方会在大屏幕上显示违章者的姓名和身份证号,这就是道德机器的雏形。如果要将机器人设计成道德机器,不仅需要道德语言交互能力,或场景与事件触发的对应提示机制,还要具有实际环境中的道德判断力和预见力。当然,这种道德机器不仅仅是强制性或命令式的,而更多的是行为心理层面的助推或说服。


对此可以提出设计标准,如能减缓人的破坏倾向,并且给人以安慰;为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服务,为人所接受,令人满意,使人的行为得当等。甚至将来,小孩可以在各种道德机器人或教育机器人的陪伴下成长。但问题是,道德机器究竟根据什么标准塑造我们?其实,人类本身对于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什么是好的品行等,都缺乏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


我们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未来?答案应该是实现人和机器的相互协同与兼容。从机器的角度讲,将来的机器会是利他的机器吗?它会是一种慈悲的机器吗?会与人类之间产生一种情感依赖吗?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叫《双百人》,据此改编的电影名叫《机器人管家》,其中的机器人主人公因为活得太久,目睹过他经历的人纷纷故去,最后宁愿不做机器人而变成了终会逝去的人。


所以,面对智能化的未来,最重要的问题是必须重新思考和构建人性。最近,人工智能学家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写了本新书《AI新生》,其中谈到未来的人工智能应该纯粹利他、更加谦卑、学会学习和预测人类的偏好,等等。在我看来,最终还是要立足于人机关系的维度,构建我们想要的合乎伦理的未来——人类而不是机器人拥有未来的未来。



(本文根据2020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人工智能: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专题研讨会发言整理成文,发表于《阅江学刊》2021年第4期。)


编辑:王奕

1268#
发表于 2021-9-20 10:20: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吴飞:不做昧良心的学问,不说昧良心的话

——2021年在浙大传媒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诸位到浙江大学来,总是怀有某种目的和梦想而来的。我当年就是怀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来的。但,我想提醒诸位,“文章乃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你们的选择肯定会有很多的挑战,你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托马斯· 索维尔的《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从观念、经济、社会、媒体、法律、战争等多方面,检讨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他的研究结果多少令人意外,因为他发现那些声誉显赫、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为社会病症所开出的“药方”,经常被实践证明并非良药,反而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知识分子却常常无视那些灾难而固执己见。索维尔在这里讲的主要是指为社会提供理念的知识分子,这些观念性知识分子往往以生产、传播、消费观念/理念为业,据此换取报酬、财富、声望乃至不朽的名誉,但却似乎豁免于现实原则的验证。新闻传播学和文艺美学,影视艺术这样的学科领域,同样存在大量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折子说,推特、脸书等是引发中东茉莉花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国家下令关闭这些社交媒体;有报告称,TikTok存在个人隐私被中国政府掌握的可能性,然后美国总统下令关闭TikTok;一学者论证说,文明间必定存在冲突,且往往会导致战争,于是各种打压和遏制就出现了。可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的观念是否经得起重复经验呢?

诸位到浙江大学来,总是怀有某种目的和梦想而来的。我当年就是怀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来的。但,我想提醒诸位,“文章乃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你们的选择肯定会有很多的挑战,你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托马斯· 索维尔的《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从观念、经济、社会、媒体、法律、战争等多方面,检讨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他的研究结果多少令人意外,因为他发现那些声誉显赫、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为社会病症所开出的“药方”,经常被实践证明并非良药,反而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知识分子却常常无视那些灾难而固执己见。索维尔在这里讲的主要是指为社会提供理念的知识分子,这些观念性知识分子往往以生产、传播、消费观念/理念为业,据此换取报酬、财富、声望乃至不朽的名誉,但却似乎豁免于现实原则的验证。新闻传播学和文艺美学,影视艺术这样的学科领域,同样存在大量这样的知识分子。有折子说,推特、脸书等是引发中东茉莉花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国家下令关闭这些社交媒体;有报告称,TikTok存在个人隐私被中国政府掌握的可能性,然后美国总统下令关闭TikTok;一学者论证说,文明间必定存在冲突,且往往会导致战争,于是各种打压和遏制就出现了。可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的观念是否经得起重复经验呢?

这似乎让知识分子陷入于“说”的困境。因为不说,他的智慧和才情就不能展现,这自然换不来饭吃,更无法货于帝王家了。所以,自然是要说的。那如何说?我的观点是:
一是要勇敢地说。历史上存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悲剧时期。大家都知道范仲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他还有一句话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出自他答梅圣俞的《灵乌赋》,后来因为胡适的引用同样广泛传播了。范仲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1029到1034年八、九年里,范仲淹三次被贬官,依然坚持说,真可谓“世界虐我千百遍,我对世界如初恋”。是的,为什么我们常含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知识分子,免不了流浪者和局外人的气质和命运,如赛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写道:“知识分子是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矛盾体,普遍性意味着冒险以超越因既定的背景、语言、国籍所形成的想当然的观念,而地方特色意味着知识分子必须重回生养故乡,用批判作为爱的武器,用流亡作为爱的形式,与这个世界中对他而言最为特别的那个人群,做永远的代言。”诸位来浙大,是来追求真理的,未来也会为某特别的人群做代言的,而在这个加速、流动、风险的社会之中,你必须说出来,真理才能被更多的人听见。

二是要理性地说。在社交媒体时代,似乎人们理性越来越远了,国骂出国了,网络处处是喷子。我去年与我的一位学生合写了一篇文章,通过一个案例的分析,发现网络上很容易因为群体激化而形成社会流瀑。流瀑,即群体思维。当流瀑发生时,信念和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以致许多人不是依靠自己对事实的把握和分析来形成观念,而是不假思索地随大流。笛卡尔在他的《谈谈方法》一书中列了四条理性思考的逻辑:第一条: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第二条: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第三条: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第四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做学问也好,公共言说也罢,都要严谨地对待。所谓有一分证据一分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美国总统常胡说,真学者不能学他们。三是真诚地说。我理解的真诚包括两方面,一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二是有共情心同理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一种机心的表现,虽然玩得转,但如果违心地说,没有底线,就不自然了,就成就习近平同志要打击的两面人。同时,真诚的人通常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是指能够充分考虑他人在其所处环境中的感受,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经成为世界宗教大会确定的“金规则”了。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同学们,学术也是一种“说”。我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现在不少文章越来越空心化了,越来越没有灵魂了。我这里说的空心化,是指学术越来越不关心人间的苦难,请不要忘记布尔迪厄在晚年还组织23位一流的学者们写了一大部头的著作,书名就是《世界的苦难》。苦难是特别需要学者们去调查、去研究,去分析的,否则苦难就没有解救的机会。我说的没有灵魂,是指学术的思想越来越贫乏,甚至是不讲事实,不讲逻辑,没有理性。不少的学者,每每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用精致的方法去精雕细刻。美则美矣,但看不到如此局变的社会现实,解决的不是社会痛点问题,意义何在?更可恶的是昧着良心写文章的,比如美国有一医生,天天瞎说新冠病毒起源于中国,但提供不了任何科学的事实依据。
当今社会不缺少聪明的人,但有良心的聪明人还是宝贝。竺可桢校长经常讲,成大事者要有清醒的头脑,比如他说:“要能即事而穷其理,最要紧的是一个清醒的头脑。”,他还说“清醒的头脑,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问题是,有些人在干坏事时并不是头脑不清醒,而是无所畏惧,这才是真正可怕而可悲的。有良心的人,都是有敬畏之心的,如康德有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送给大家。谢谢!


来源:吴家书房



编辑:王奕

1267#
发表于 2021-9-20 10:13: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季为民: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要义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不仅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要义,也指明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即服务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服务于媒体融合和新兴媒体崛起的新挑战、新发展,服务于新闻队伍建设发展的新结构、新业态。


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要义——写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颁布实施30周年之际季为民
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发展,广大新闻工作者在不同时期立足党的新闻工作实践,积极拓展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在组织机制、制度规则和路径方法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尤其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制定、颁布和修订,成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标志性工作。30年来,《准则》在修订中与时俱进、日臻完善,成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航标,对推动新闻工作者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准则》的修订完善是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发展的缩影《准则》的发展完善见证了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1981年,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新闻单位共同制定并颁布了《记者守则(试行草案)》;1987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下文简称中国记协)公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草案)》;19911月,中国记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准则》。此后,历经19944月、19971月、2009113次修订,《准则》在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促进新闻事业发展进步、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成为新闻业的新趋势、新方向,新闻队伍的结构和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做出一系列重要安排部署,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为更好发挥《准则》在指导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第四次修订成为必然。 20198月,中国记协启动了《准则》修订工作。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征求意见、反馈审定,117日,修订稿提交中国记协第九届全国理事会第五次常务理事会审议讨论并通过。新修订的《准则》共731款,相比之前的版本,内容更加丰富、细致、务实,为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新规范、架设了新航标、指明了新方向。
《准则》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要义在坚持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按照指导性、实践性、时代性原则,《准则》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创新性修订,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要义,明确了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在新时代的工作指导思想,特别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守真实性等专业原则的实践要求,发扬优良工作作风和职业精神,遵循规律加强媒体融合创新,遵守法律纪律和专业伦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展示良好形象,等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准则》最重要的修订是指导思想部分,增写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在第一条中增写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指导思想中增写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要求: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些修订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闻舆论工作一系列新思想、新定位、新要求的体现,是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明晰了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做四向、增强四力等具体实践要求,使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标杆指针。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全面领导《准则》开宗明义,在指明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定位时,特别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强调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集中体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而坚持党管媒体是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体现,是确保党对媒体的主导权、管理权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准则》体现了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意识形态重要属性的科学判断、重要定位和高度重视,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更好落实这一原则,《准则》重申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第一条第二款增写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第三款增写了保持人民情怀”“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畅通人民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全文23次使用人民一词,比2019年的《准则》增加了10次,在第四条中还增加了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表述。这些修订反映了新闻工作者在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作用任务,是对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基本道德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新闻舆论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基于这一方针,《准则》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部分作了较多修订。第一条将原来的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修订为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突出了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第二条将原来的唱响主旋律修订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一款增写了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第二款将塑造美好心灵改为滋养美好心灵,明确了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在第三款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要求中增写了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的表述,并将准确监督、科学监督,调整为科学监督、准确监督,并在第一条中明确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准则》的修订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目标、要求和内涵更加清晰、更便于把握。坚持真实性原则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普遍原则。新闻报道应以事实为基础,依据事实进行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坚持真实性原则历来是《准则》的重点,第三条增写了努力到一线、到现场采访核实的要求,在第二款中特别增写了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在第三款就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增加了要把好导向关要求,增加了不刊播违背伦理道德内容的要求,增加了第五款坚持网上网下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统一导向要求、管理要求。这就使真实性原则的职业要求更具体、全面、明确。发扬优良工作作风和职业精神在我国的新闻职业建设过程中,优良作风一直是新闻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有着丰富的职业修养和职业精神内涵,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敬业爱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等,这也是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基本要求;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准则》对发扬优良作风部分作了调整补充,在第四条中增写了“保持一身正气的要求,在第一款强化学习意识中增写了提高业务水平,掌握融合技能的要求,在专家型基础上增加了成为全媒型新闻工作者的目标,在第二款中将三贴近改写为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练就过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其他如反对和抵制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两分开的要求基本保持不变。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按照规律办事。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互联网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准则》修订突出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改进创新的原则,第五条在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在创新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之外,增加了创新理念”“业态等。第一款增写了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增加了第二款,明确提出强化互联网思维,顺应全媒体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网络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特点规律,深刻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善于运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提高网上正面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水平。第三款在原第二款的基础上,增写了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和开放度,认识新事物、把握新规律,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从而采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这一系列修订,从改革改进,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密切结合,对新闻工作者用好、用活新媒体,转变思维惯性、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新闻作品品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守法律纪律和职业规范加强新闻法治,实现新闻工作依法依纪运作,是保障新闻出版合法权益、规范新闻传播活动、提高新闻工作者职业水准的重要举措。我国的新闻法律纪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立法、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宣传纪律等,这也是《准则》修订的重要依据。《准则》特别突出了“遵守法律纪律的要求,针对新闻工作者队伍构成变化作了相应修订。第六条第一款把严格遵守和正确宣传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改为严格遵守和正确宣传国家各项政治制度和政策,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明确了需要遵守的制度政策;第三款将合法权益保护中的未成年人改为儿童;第四款案件报道增写了不渲染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增加了第六款尊重和保护新闻媒体作品版权,反对抄袭、剽窃,抵制严重歪曲文章原意、断章取义等不当摘转行为以及第七款严格遵守新闻采访规范,除确有必要的特殊拍摄采访外,新闻采访要出示合法有效的新闻记者证;第二条第二款增加了严守道德伦理底线的要求;第三条第三款作了修订改进,要求不刊播违背科学精神、伦理道德、生活常识的内容此外,还对原《准则》中的有关规定作了进一步调整。如,将原第三条第一款的“新闻采访要出示有效的新闻记者证调整至第六条第七款,并增加了合法二字。这些修订对新闻工作者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具体的规范标准,体现了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现实关照和对新闻行业的道德引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传播中,新闻工作者既需要对外展示良好形象,也要在对外传播中展现良好国家形象,这是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体现。要构建好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文化共识。《准则》就加强国际传播增订了相应内容。第七条“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改为了对外展示良好形象,并增写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使本条主题更为明确;增加了第二款生动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原第四款内容调整为第五款,将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多做工作修改为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多做工作。这些修订适应了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对国际传播提出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新闻工作者在国际传播中遵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要求。
《准则》指明了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这次修订突出了指导性、实践性、时代性,既确立了《准则》的修订原则,也规划了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服务于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当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传统媒体和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难度越来越大,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繁重。在这一形势下,更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担负起凝聚国家力量、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积极创新变革,承担起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使命。《准则》的修订为指导新闻工作者顺应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新责任,探索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规律、新理念、新方法指明了方向。服务于新时代媒体融合和新兴媒体崛起的新挑战、新发展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全面融合发展,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特别是,应促进新闻工作者深刻认识互联网传播分众化、差异化、移动化特点,积极推进新闻舆论工作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素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以高度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敬业精神,迎接新挑战、促进新发展。《准则》的修订为指导新闻工作者顺应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发展对职业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指明了方向。服务于新时代新闻队伍建设发展的新结构、新业态当前,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新闻业蓬勃发展,新闻业的媒体生态、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全国持证新闻记者达到23万多人,同时还有在新兴媒体等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大量从业者,模糊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从业界限,变革升级了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观念、行业分工和生产模式等职业生态,原有的专业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诉求也受到极大冲击。新闻工作者不但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媒介、媒体表达手段,还需精通新闻业务与理论、掌握多领域知识和多方面技能,不仅能处理文字、图片,还能处理音视频、分析数据,准确研判与稳妥应对复杂舆情,成为全媒型、复合型、专家型人才。《准则》的修订顺应了新闻队伍建设发展的结构变化,为指导解决新业态、新岗位带来的新闻职业道德新问题指明了方向。(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王奕

1266#
发表于 2021-9-12 23:18: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两起媒体造假事件令人万分痛心,彻夜难眠


昨天推出的《怀念调查记者,民众也要反思》这篇文章,给大家讲述了调查记者缺失的原因,还有些意犹未尽。因为没有调查记者的介入,很多事情没有真相。有些媒体的报道明显不够公正,甚至公然造假,很容易把大家带偏。


以下两个赤裸裸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件是袁隆平老爷子(以下简称袁老)去世,另一件是甘肃白银马拉松比赛,导致21名选手死亡。


这两个事件,都是曾经轰动全国的悲剧。对于袁老爷子,我们应该怀念、继承他人生的闪光点,把他的优点发扬光大,造福人间;对于在甘肃白银马拉松比赛中死亡的21位选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并严惩对此事故应该承担责任的地方官员、组织者等等,并且让所有真相大白于天下。


我认为,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和祭奠。


但是我非常痛心地看到,这两起大事件,背后都有媒体造假的影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先说说第一件。


袁老去世后,网上流传了一个视频,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袁老的原话是:那个是三年困难事情,湖南叫“过苦日子”,真难受的!我亲眼看到五个饿殍。倒在田坎(埂)上、路旁边和桥底下……


然而,这样明明白白的一段话,到了胡锡进领导的“环球网”就在文章中公然造假,把袁老的话改成“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看到倒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


袁老为什么如此受人尊敬,乃至于他去世后,全国各地的老百姓自发组织去祭奠这位老人。除了他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之外,就是他一辈子不参与政治,喜欢说真话。


然而,袁老刚刚去世,环球网就篡改他的话,这是人做的事吗?


再说说甘肃白银马拉松事件。


这个事件发生在今年的5月22号。一场马拉松比赛,居然造成21人死亡,无论如何,也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必须有人对此事承担责任!


然而事发后,当地政府、主办方、赞助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句话,对逝者和公众道歉。


倒是牧羊人朱克铭,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原因就是,事发时他正好在附近,凭借自己的大爱和对当地环境的熟悉,营救了6名马拉松选手。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朱克铭,甘肃白银马拉松比赛的死亡名单,可能还要增加6个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憨厚老实的牧羊人,居然在媒体面前公然撒谎。


5月24日,朱克铭接受新京报的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恶劣天气还挺常见”。


5月25日早上,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他们也采访了牧羊人。可是,这一次朱克铭的说法变了。这一次他说的是:“像出事那天的天气也是不经常见的”,“这种天气真的非常稀罕、非常罕见……”


在短短一天,对于当地的天气,朱克铭就说出截然不同的话。很显然,他撒谎了。


朱克铭有必要撒谎吗?当然没有。他之所以撒谎,是因为承受了某种压力,不得不撒谎。


为什么有人让朱克铭撒谎?说白了就是把这场“人祸”转移到“天灾”。如此一来,当地政府、主办方、赞助商就不用承担多少责任了。


正因为如此,当地的相关部门在悲剧发生后,还照样赤裸裸地耍流氓。至今这21个死者的名单,还没有完全公开;死者的家属,被他们安排到了21家宾馆。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到底是怕什么?不言而喻。他们为什么敢赤裸裸地耍流氓?很显然,撒谎的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不用让我想起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被杀三代”的真实故事。


春秋时期,齐庄公和大臣崔杼的妻子东郭姜通奸,引起了崔杼的极大不满,他设计把齐庄公引诱到自己府内,让门客把齐庄公乱棍打死。并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一时间权倾朝野。


但他很害怕自己落下“弑君”的名声,让史官齐太史把齐庄公的死改为暴病而亡。齐太史表示自己会如实记录这段历史,被杀。


随后,齐太史的弟弟太史仲接任哥哥的位置,他表示也要如实记录这段历史,也被杀。随后,接任太史仲的太史叔也要如实记录此事,照样被杀。


三位史官都因为记录崔杼弑君而丧命,崔杼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谁知,太史季成为史官后,提笔便写下了“崔杼弑其君”五个字,崔杼见状,终于明白自己的威逼恐吓是无用的,只好无奈地放了太史季,任由他们如实记录。


这段历史是我国“良史”唯真求实的典范,至今读这个故事,依然让人感受到太史兄弟的铮铮铁骨,让人不禁为之心生敬意。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时代,当然不可能因为说几句真话就惹来杀身之祸。而且现在是网络时代,就是想说假话,也不是那么容易。


毕竟政府一向提倡大家讲真话,老百姓现在也不是那么好糊弄,互联网也是有记忆的。


如果是地方官员撒谎,那还可以理解,毕竟跟他的乌纱帽有关。然而这些媒体为何公然造假?而且我们知道有些人在说谎,他们也知道大家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下次如果有此类事情发生,他们照样会说谎。


如此公然撒谎,会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会让我们的后代得到什么?如果到处都是谎言,大家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


这才是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方,也是让我无比痛心、彻夜难眠的根本原因。


我为什么经常呼吁要说真话,媒体要报道真相?因为如此一来,就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即便是出事,媒体也应该在第一时间报道事情的真相,揭露背后的黑幕,给社会一个交代,还死者以尊严!


不然的话,此类悲剧还会发生。谁也无法预料,下一个倒霉蛋会不会是自己?



来源:老唐看天下

编辑:古凤

1265#
发表于 2021-9-12 23:09: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平台屏蔽网址链接或将被处置,阿里腾讯字节会走向“互联互通”吗?


反垄断审查加强,中国互联网行业或将迎来“开放”的新阶段。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9月9日下午,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会上,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据多家媒体报道,此“限期内”指的是9月17日前。


这意味着,一旦该项标准落实,互联网巨头将进入开放互通的“新时代”,通过相互屏蔽展开竞争的做法也将被禁止。据上述报道,当天参会的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华为、小米、陌陌、360、网易等。


界面新闻就上述会议内容询问一位企业参会代表,但对方表示,“不方便透露。”


去年底以来,国家监管层面大力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审查。2020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执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反垄断法》中包含四类垄断形式,分别是横向与纵向垄断协议、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行政垄断。其中,最常见的垄断形式是经营者集中。


今年7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告称,认定通过支付高额预付金等版权付费模式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对相关市场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责令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措施。这是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对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采取必要措施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第一起案件。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开放互联互通的信号也逐步释放。


7月26日,工信部在前期APP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开展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该专项整治行动聚焦8类问题,在扰乱市场秩序方面,重点整治恶意屏蔽网址链接和干扰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运行等问题,包括无正当理由限制其他网址链接的正常访问、实施歧视性屏蔽措施等场景。


对于工信部提出解除屏蔽标准的目的,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律师认为,从反垄断的角度来看,禁止平台屏蔽网址链接,主要还是针对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和QQ。从反垄断法的角度来说,微信和QQ具有“市场支配力”。


他表示,腾讯即时通讯软件的市场地位类似基础设施,如果其对竞争对手进行限制的话,“对方的日子会很难过,中小公司甚至会倒闭。”同时,他认为,从APP管理的角度全局来看,这种限制和屏蔽行为其实影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互联互通,对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有危害。


实际上,此前行业内已有不少关于“平台互通互联”的讨论。7月中旬,有市场消息称,“阿里和腾讯互相开放生态系统”。所谓开放,就是指阿里可能会将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腾讯则将允许用户在微信直接分享阿里的电商链接等信息。


对此,阿里和腾讯方面均未作出回应。不过,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在8月18日回应平台互联互通问题时表示,“腾讯的生态环境‘本质上’是开放的,我们的生态目标就是让中小型公司能够融入其中。”


此外,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也在财报电话会上称,“我们注意到,最近工信部启动了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其中重点整治问题包括恶意屏蔽网址链接和干扰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运行等问题。我们觉得非常必要,我们将按照政府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


天下苦“屏蔽”久矣。长期关注互联网行业竞争问题的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告诉界面新闻,互联网企业相互屏蔽是互联网经济从PC端转向移动互联网后的一个日益凸现的问题。


举例而言,疫情期间,腾讯旗下的微信和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成为大多数用户常用的健康码扫码终端,但是腾讯、阿里巴巴及其关联企业蚂蚁集团形成了不能互联互通的生态,一方面不利于用户,另一方面还会迫使其他互联网行业“二选一”,难以完全独立于腾讯和阿里两大生态系统。


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工信部具体会采取哪些措施,但刘旭告诉界面新闻,根据已有的法律法规,互联网公司的一些不当行为已然可以被规制。


“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第十七条有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来进行规制腾讯、阿里巴巴等涉嫌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拒绝向竞争对手开放API的拒绝交易行为;对于其他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可依据《反不正当法》第十二条规范其妨碍互联互通的行为。”刘旭称。


目前,工信部还未正式发布有关屏蔽网址链接的处置措施,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必须适应开放的步伐,进而影响整个生态。


游云庭认为,如果上述规定得到落实,将会对中国互联网生态的繁荣、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以及消费者的权益带来好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规定会给很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一线生机。”


也有观点认为,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可能带来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对此,游云庭的看法是,这一说法本质上是对互联网公司管理能力的不信任,像腾讯这样的成熟平台,完全可以鉴别出哪些是正常的链接,哪些是不良的链接。


截至发稿前,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华为、小米、陌陌、360、网易等企业暂无回应。



来源:搜狐新闻

编辑:古凤


1264#
发表于 2021-9-9 22:3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回应被约谈:将从严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


9月8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对腾讯、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和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进行约谈。


约谈指出,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立足培养时代新人,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出台系列重要管理举措,得到社会各方面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心关爱。各网络游戏企业、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刻认识严格管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将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对此,腾讯回应:腾讯将认真学习约谈精神,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从严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强化内容安全与合规,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茁壮成长。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古凤

1263#
发表于 2021-9-8 22:45: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1262#
发表于 2021-9-3 17:3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1261#
发表于 2021-8-26 21:3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西方伦理学导论 | 刘晓飞
西方伦理学导论
主题一     如何来讨论道德
主题二     为什么要讲道德
主题三     什么是好的生活
主题四     做一个怎样的人
主题五     道德要诉诸神吗
主题六     道德源于契约吗
主题七     什么是功利主义
主题八     功利最大就对吗
主题九     我们能不能说谎
主题十     道德来自情感吗
主题十一     善恶同于好坏吗
主题十二     善恶能否被定义
主题十三     应该尽善尽美吗
主题十四     行为动机重要吗
主题十五     美德能否被教导
主讲人:刘晓飞
刘晓飞(笔名“晓非”),2012年从美国密苏里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主要的研究领域为道德哲学、道德责任理论、实验哲学和歧视问题。个人简历和发表论文:https://whu-cn.academia.edu/XiaofeiLiu
哲学研究之余,也致力于哲学普及工作。开设有哲学普及微信公众号“实验哲学”。
课程介绍
伦理学是哲学最古老的分支之一,既有历史久远的思想传承,亦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理论系统。《西方伦理学导论》在介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也通过经典文本的研读,将这些理论的历史源流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既掌握伦理学的理论和概念体系,也了解这些理论和概念从何而来并如何演化发展。另一方面,伦理学探讨的是如何生活,理论源自生活,也需回归生活。课程也将结合当下社会中的热点事件,探讨伦理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课程训练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着重培养概念辨析、逻辑分析能力;第二部分是经典文本的阅读,着重培养英文阅读能力和论证建构能力;第三部分是案例讨论,着重培养分析性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课程考核
1. 书面作业(50%):任选7次课后作业;
2. 课程考试(30%):两次基本概念考试;
3. 课堂参与(20%):课堂报告(至少2次)和课堂讨论。
01
如何来讨论道德
课前阅读:
阅读思考:
核心内容:伦理学中的三种道德判断;实然与应然之别;对错概念的细分;说理的基本类型;评估论证的基本思路;对话的四原则;道德讨论的伦理;
课后作业:重温课上讨论的“我可以骚,你不能扰”案例,写一个不超过1000字的论证,来驳斥“女孩子不应该穿超短裙,因为这会让男性产生非分之想”这个说法。
02
为什么要讲道德
课前阅读:柏拉图《理想国》第二卷节选
阅读思考:格劳孔通过Gyges的魔戒这个故事,想要证明什么?你认同他的结论吗?
核心内容: 三类“善”的区分;伦理学三大领域的区分;道德实在论;道德怀疑论和它的几种类别;道德虚无主义和其理由;道德相对主义和其理由;伦理利己主义和其理由
课后作业:假设心理利己主义是对的,可以推出“人都是自私”这一结论吗?为什么?不超过1000字。
03
什么是好的生活  




课前阅读:伊壁鸠鲁《致美诺西斯的信》
阅读思考:伊壁鸠鲁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为什么不应该畏惧死亡?
核心内容:伦理利己主义和心理利己主义的关系;自私与自利的关系;快乐主义;伊壁鸠鲁对“死亡不是坏事”的论证;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之分;快乐主义的三个挑战
课后作业:观看网络纪录片《口罩猎人》,写一篇不超过2000字的小论文:你认为伊壁鸠鲁会如何来批评林栋的生活方式?你能为林栋提出哪些辩护?
  
04
做一个怎样的人
课前阅读: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和第二卷节选
阅读思考:亚里士多德如何理解幸福?亚里士多德如何回答诺奇克经验机器思想实验和快乐主义的悖论这两个对快乐主义的挑战?
核心内容 亚里士多德对的定义;对人的本质功能的理解;关于美德的理论;对幸福的理解;德性论与快乐主义的异同
课后作业:阅读《爱国与自由》,写一篇不超过2000字的小论文:如果将爱国理解为一种美德,它的过度和不足分别是什么?方方的《武汉日记》在海外出版,被很多人骂为卖国贼。她的行为是否违背了爱国的美德?
05
道德要诉诸神吗
课前阅读C. S. 刘易斯《返璞归真》第一章节选
阅读思考:刘易斯是如何来驳斥道德相对主义?你认为他的驳斥成功吗?
核心内容自然法理论和其历史传承;刘易斯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反驳;自然法理论如何回答尤西弗罗两难;自然法理论与神命论的异同
课后作业:你认为自然法理论成功回答了尤西弗罗两难吗?为什么?不超过1000字。
06
道德源于契约吗
课前阅读:霍布斯《利维坦》第十三至十五章节选
阅读思考:霍布斯如何理解Law of Nature?他的理解与刘易斯有何不同?
核心内容 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论断和其理由;正义产生于契约的论证;黄金法则;契约论面临的三大挑战
课后作业:无
07
什么是功利主义
课前阅读:密尔《功利主义》节选

阅读思考:密尔的最大化原则最大化的具体是什么?如何计算最大化?
核心内容 功利主义的经典表述;功利主义的三大原则;快乐的品质与数量之别;功利主义与黄金法则的关系;密尔对功利原则的证明;功利主义的双层结构
课后作业:无
08
功利最大就对吗
课前阅读:罗尔斯《正义论》第一章节选

阅读思考: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的基本逻辑是什么?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主要批评是什么?
核心内容:功利主义与后果主义的异同;目的论和义务论之分;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课后作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被举报博士学位论文存在抄袭情节,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经调查认为虽然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存在写作不规范,但不影响论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从而不构成学术不端。部分学术界人士(包括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对此持不同看法。请结合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分歧,就下述主题写一篇不超过3000字的小论文: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结论在道德上是否正当?
09
我们能不能说谎
课前阅读: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奠基》节选
阅读思考:康德如何论证善的意志才是唯一的道德上的善?康德为什么认为撒谎是违反道德义务的?
核心内容:康德对义务的定义;普遍法则测试;完全义务和不完全义务之分;目的与手段之分;绝对命令的普遍法则表述;绝对命令的人性表述;绝对命令与黄金法则的异同
课后作业
:观看纪录片《含泪活着》,从康德道德理论的视角,你认为应该如何来评价纪录片中的父亲为实现女儿出国读书的目标而选择长期在国外打工的做法?不超过3000
字。
10
道德来自情感吗
课前阅读:休谟《道德原则研究》节选




阅读思考:休谟证明道德源自情感而非理性的五个论证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论证?
核心内容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分;道德理性主义与道德情感主义之分;道德理性主义与道德情感主义各自的优劣
课后作业:尝试想象一下:接受道德情感主义可能会有哪些不良的理论后果?不超过2000字。
11
善恶同于好坏吗
课前阅读:尼采《道德的谱系学》节选
阅读思考: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与古希腊道德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核心内容 道德建构主义;好坏与善恶的对比;奴隶主与奴隶的比喻
课后作业:阅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第九、十部分),试比较其中对道德的看法与尼采对道德看法的异同。不超过2000字。

12
善恶能否被定义
课前阅读:摩尔《伦理学原理》节选





阅读思考:摩尔认为善无法被定义的理由是什么?
核心内容 自然主义的谬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分;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之分;开放问题论证;道德直觉主义
课后作业:试梳理本课所涉及到所有关于的定义,并分析它们能否通过开放问题测试。不超过3000字。
13
应该尽善尽美吗
课前阅读Susan WolfMoral Saints

阅读思考:在伍尔芙看来,道德圣人的生活是否是好的生活?为什么?
核心内容 何为道德圣人;何为全面发展well-roundedness);功利主义、康德主义和美德理论分别会如何看待道德圣人
课后作业20085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讲课的范美忠先于学生逃生,由此在网络上留下范跑跑的骂名。其随后在天涯上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描述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请就老师先于学生逃生是否应受谴责为题,写一篇不超过4000字的辩论稿。
14
行为动机重要吗
课前阅读Philippa Foot,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阅读思考Foot质疑双重效果原则的主要反例是什么?她认为更适合解释相关反例的理论是什么?
核心内容双重效果原则的含义和面临的主要批评;为害与允害区别原则;器官收割思想实验;轨道车思想实验
课后作业:无
15
美德能否被教导
课前阅读Jonathan Haidt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
阅读思考:本文中海德反驳和支持的分别是什么?他举出了哪四个理由来论证他的论点?你觉得他的理由成立吗?
核心内容:推理主义与直觉主义之分;双线程理论;社会直觉主义与道德情感主义的区别
课后作业:无
作业要求
I. 论证部分
1. 论文有明确、适当的论点
2. 论文的主要论点有充分的理由支撑(即,有完整的论证);并明确地标明了这些理由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3. 充分考虑了可能的反对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了尽可能善意地理解
II. 结构部分
4. 论文有适合其论点的完整的结构(一般包含:文章概述、文献分析、核心论证、可能反驳)
5. 论文的布局清晰合理,各个段落能围绕主要论点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没有无关的内容
6. 每个段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段落内部的结构清晰、合理,各个段落之间有容易识别、合乎逻辑的关联方式
III. 解释部分
7. 涵盖了已有的相关文献(尤其是最新文献),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充分地阐释了文献的观点、(尤其是)论证
8. 对关键术语给出了清晰的说明或定义,对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例子给予了阐释
IV. 文法部分
9. 语法正确,用词清晰、准确,语句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用词或用句
10. 符合基本的学术论文引用规范,对引文的使用恰当——该引用的地方有引用,不存在过多、无谓的引用
V. 进阶要求
11. 选题具有独创性,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有创新性的贡献
(比如,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解答,指出前人理论或解答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区分,对已有文献从新的角度进行了梳理、整合或比较,将前人的理论应用到新的领域,等)
评分标准

来源:哲学合作社
编辑:马皖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