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6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1 17:34: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7
生前 shēngqián
(一)
20211230日《新民晚报》第9版刊登一则讣告。这份讣告写道:我们亲爱的父亲……与世长辞,享年96岁。遵其本人遗嘱,丧事从简。谨此对生前亲朋好友表示衷心感谢!这段文字中的生前一词使用有误。
生前指死者还活着的时候。生前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逝去的人。这份讣告中的生前出现于对生前亲朋好友表示衷心感谢这个句子中,其中表示衷心感谢的行为主体应是这份讣告的署名者,即父亲的子女,但这样一来,句中生前的使用对象也只能是这个句子的行为主体,即这份讣告的署名者,这当然是不合事实的,由此可见生前的使用不妥。
应该在生前的前面加上父亲。当然也可以删去生前。但这两种修改方法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生前前加上父亲,表示亲朋好友是属于父亲的,行为主体是代替父亲向他们表示感谢;删去生前,则表示亲朋好友是属于讣告署名者,即父亲的子女的,行为主体是自己向他们表示感谢。从常情来说,以前一种修改为合适。
(二)
2021228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蔡元培的三辞》。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蔡元培生前行事,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他的革故鼎新,比如他主政下出现的北京大学新气象。句中的生前一词使用不妥。
生前的使用对象是逝去的人,但通常应是逝去不久的人,用于寄托人们对使用对象的缅怀之情。对于使用对象在逝去多少年内可适用生前,并无硬性规定,一般地说可以根据作者与逝者远近亲疏的关系来决定,比如家属对逝去多年的亲人,一直可以用生前,而非亲非故者对逝去的人,通常则是在逝者刚去世或去世近几年的时间内比较合适。
句中逝去的使用对象是蔡元培蔡元培在民国时期的1940年即已逝去,离现世已有80余年。从常情来说,如果作者不是其至亲,在逝去80余年的人身上使用生前,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通常感受,是不合适的,也是没必要的。
可以把生前删去。
编辑:马皖雪

1262#
 楼主| 发表于 2022-1-3 19:09: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8
增长 zēngzhăng
202211日《广州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广州开出全国首批RCEP原产地证书》。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数据显示,20211-11月,广州全市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3345.8亿元,增长8.5%。”句中的“增长”使用不妥。
“增长”的意思是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多。“增长”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中可以接受的宾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各类具有抽象性质的事物,如“增长财富”“增长智慧”,二是说明增加值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当“增长”的宾语是数据的时候,需要给出其可供比较的对象,这个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另一个数据,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如果“增长”后的数据没有可供比较的对象,“增长”的使用就会失去支撑。句中的“增长”,其宾语是“8.5%”,但句中未给出可以和这个“8.5%”比较的对象,仅仅说“增长8.5%”是没有意义的。
句中的“增长8.5%”,说的是“20211-11月”的情况,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是和上一年的相同时间段(即20201-11月)的情况作比较。如果句中所述确实是这样的比较,可以在“增长”前加上“同比”一词。“同比”意为跟以往年度同一时期相比,一般指跟上一年同一时期相比,把这个词加在“增长”前,“增长”的使用就有了支撑,表意就明确了。
编辑:马皖雪

1263#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13:1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9)
剧本jùběn
(一)
2022年1月2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报道《2022,还有这些“上海出品”影视值得期待》。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剧本难,拍摄更难。”句中的“剧本”一词使用有误。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有的有唱词)和舞台指示等构成,是戏剧演出的文字底本。句中的“剧本”与形容词“难”构成搭配,但“难”要求与其搭配的是一种动作行为,在词语表现形式上是动词或动词性话语,如后面的“拍摄更难”,“拍摄”就是一个动词。而“戏剧”在词语表现形式上是名词,它无所谓“难”或者“不难”,“剧本”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剧本”改为“编写剧本”或“创作剧本”之类的话语。“编写剧本”“创作剧本”是动词性短语,可以和“难”搭配。
(二)
2021年8月28日《南方都市报》第16版刊登报道《吹爆!这样的女演员最应该火》。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她就像是一张任由导演和剧本书写的白纸,每一个角色都能被赋予全新的释义,也因此她的角色都十分深入人心。”句中的“剧本”一词使用有误。
“剧本”是一种事物。句中的“剧本”和“导演”并列在一起,共同和动词“书写”搭配。“书写”是人的一种行为,这就决定了“书写”的行为主体必须是人。在句中的并列行为主体中, “导演”是人,可以和“书写”搭配,但“剧本”是一种事物,不可能从事“书写”这个行为,因此“剧本”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剧本”改为“编剧”。“编剧”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意为编写剧本,作名词用时可指一部戏剧作品的创作者,具有人的特质,能够从事“书写”的行为,可以和“导演”并列后一起作“书写”的行为主体。
编辑:李佳怿

1264#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13:2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11)
歼灭jiānmiè
2022年1月4日《浙江日报》第2版刊登文章《硬防疫,暖服务》。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各方面相互理解、同向而行,才能合力早日歼灭疫情。”句中的“歼灭”一词使用有误。
“歼灭”的意思是消灭,采取手段使对象不存在。“歼灭”的指向对象一般限于具像化的人,而且必须是和行为主体处于对立状态的人,即敌人,如“歼灭这股匪徒”。句中“歼灭”的指向对象是“疫情”,“疫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接受“歼灭”的支配。因此,“歼灭”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歼灭”改为“消灭”。“消灭”的意思是使对象不存在,从词义来看和“歼灭”差别不大,但在指向对象上,“消灭”既可以是具像化的人(敌人),如“消灭这股匪徒”,也可以是某种事物,如“天花这种疫病已经在人类世界彻底消灭”,这使它在适用性上比“歼灭”自由得多,也适用于这个句子的语境。
编辑:李佳怿

1265#
 楼主| 发表于 2022-1-6 00:41: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12)
共同gòngtóng 发起 fāqǐn
(一)
2022年1月5日《长江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天眼工程〉权威揭秘“中国天眼”》。文中写道:“彭勃,1994年共同发起、提出和发展FAST中国概念,1998年任FAST项目委员会主任,2005年任FAST实验室主任,2008年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AST工程副经理,2018年任中国科学院FAST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射电天文台台长,挂职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这段文字中的“共同”和“发起”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共同”。“共同”是一个兼类词,作形容词用时表示大家都有的,彼此都有份的,如“共同财产”;作副词用时通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动词性话语,表示一起做某事,如“共同学习”。当“共同”作副词用时,要求它所修饰的动词,其行为主体不能是单个的,而是应该表现为最少两个。句中的“共同”,修饰“发起”“提出”“发展”三个动词(其中“发起”使用有误,下文另议),但行为主体只有“彭勃”一个人,这使“共同”的使用失去了支撑。
再看“发起”。“发起”可指倡议做某件事情,“发起”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某件事情,如“发起学雷锋活动”。句中的“发起”与另两个动词“提出”和“发展”并列在一起,与“FAST中国概念”搭配。但是“FAST中国概念”可以接受“提出”和“发展”的支配,却不能接受“发起”的支配,“发起”不合使用。
对于“共同”的修改,需要看实际情况。如果“FAST中国概念”是“彭勃”一个人“提出”并“发展”的,则应把“共同”删去。如果“FAST中国概念”是“彭勃”和其他人一起“提出”并“发展”的,则应在“共同”前以适当形式加上相关内容,如“和他人”之类的话语,给“共同”的使用建立起支撑。至于“发起”,则应删去(包括原句中“发起”后的顿号也应删去)。
(二)
2021年3月19日《新民晚报》第23版刊登文章《居住权制度的“温情保障”》。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父亲老奚和儿子小奚共同共有一套房屋,由老奚与小奚继母阿芬婚后居住。”这句话中的“共同”一词使用有误。
句中的“共同”修饰“共有”,但“共有”意为共同占有或享有,这个词自身已经含有共同的意思,再在“共有”前面加上修饰语“共同”,反而造成了语意的重复,是不足取的。
可以把“共同”删去。如果保留“共同”,则需要把后面的“共有”改为“拥有”之类的词,消除“共有”和“共同”使用在一起所产生的语意重复因素。
编辑:李佳怿

1266#
 楼主| 发表于 2022-1-6 11:09: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13)
趋之若鹜 qūzhīruòwù
2022年1月6日《文汇报》第10版刊登文章《远去的帆影》。文中写道:“《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庚子年末,在上海博物馆二楼展出三个多月。上海市民趋之若鹜,网上预订的参观券基本是‘秒清’。”这段文字中的“趋之若鹜”使用有误。
“趋之若鹜”的意思是像成群的鸭子一样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比喻许多人对某个事物争相追逐。“趋之若鹜”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要求其使用对象在社会评价中具有负面色彩,或者作者对使用对象带有反感。在这段文字中,“趋之若鹜”的使用对象是“《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这是“上海博物馆”办的一个展览,在社会评价中不具有负面色彩,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其也充满肯定的情感。在这样的语境下,“趋之若鹜”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趋之若鹜”改为“争相前往”“踊跃前往”之类的话语。
编辑:李佳怿

1267#
 楼主| 发表于 2022-1-7 17:45: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14)
推广 tuīguăng
2022年1月6日《山西晚报》第12版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推广石占明和‘左权盲宣队’的非遗推广人刘红庆去世”。这个标题中用到了两个“推广”,其中第一个“推广”的使用有误。这篇报道正文又写道:“2002年起,刘红庆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草根文化的传播,多次担任音乐会或音乐节目的策划、主持,或文学台本写作、宣传。2002年成功推广‘羊倌歌王’石占明,2003年成功推广‘左权盲人宣传队’。”这段文字中用到了三个“推广”,其中后面两个“推广”也存在使用错误。
“推广”的意思是使事物应用或施行的范围扩大。“推广”的使用对象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某种事物,如“这款新产品还需要市场推广”,二是技术、经验、模式之类,要求具有抽象性。上引标题中和第二个“推广”和正文中的每台一个“推广”,它们的使用对象分别是“非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文化产品,可以接受“推广”的支配。但标题中的第一个“推广”,它的两个指向对象“石占明”和“左权盲宣队”,前者是一个人,后者是一个团体,都不能和“推广”搭配。正文文字中第一个“推广”的使用对象“‘羊倌歌王’石占明”是一个人,第二个“推广”的使用对象“左权盲人宣传队”是一个团体,它们也都不能接受“推广”的支配。因此,“推广”在这些地方的使用都是不准确的。
除所引标题中第二个“推广”和所引正文中第一个“推广”外,标题中的第一个“推广”和正文文字中的后面两个“推广”都可以改为“推举”。“推举”意为把符合要求或条件的人(包括由人组成的团体)举荐出来为公众知晓或让上级任用。“推举”和“推广”在指向对象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推举”的指向对象不能复制,经过“推举”以后,原来的指向对象在数量上不会有变化,而“推广”的指向对象可以复制,经过“推广”以后,原来的指向对象在数量上可以有增加。所以,如所引标题中的人“石占明”和正文中的“‘羊倌歌王’石占明”(包括由人组成的机构,如所引标题中的团体“左权盲宣队”和正文中的团体“左权盲人宣传队”),都不能接受“推广”的支配,而“推举”则是适用的。
编辑:李佳怿

1268#
 楼主| 发表于 2022-1-8 09:57: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坍塌 垮塌 爆炸

现场直击!武隆爆炸救援正在进行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
2022-01-07 20:19
浏览量31.6万
https://wap.peopleapp.com/video/6451851/6336495

重庆武隆一单位食堂坍塌:已救出13人,其中3人遇难
人民日报客户端
常碧罗
2022-01-07 18:22
浏览量63.8万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451608/6336256

武隆区食堂垮塌事故应急指挥部召开新闻通报会
重庆发布 2022-01-08 02:29
https://mp.weixin.qq.com/s/bkWKM0ywKeIKEfJwR-hU-A
1269#
 楼主| 发表于 2022-1-9 01:59: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15)
怀疑 huáiyí 惊讶jīngyà
(一)
2022年1月7日《新民晚报》第20版刊登文章《十指连心》。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我一直怀疑林妹妹的心脏病属于哪种类型,可能不是心肌梗死,速效救心丸解决不了问题。”句中的“怀疑”一词使用有误。
“怀疑”的意思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疑惑,不很相信,如“都说这件事是他干的,我有点怀疑”;二是指猜测,如“我怀疑他今天不会来”。“怀疑”在使用中通常要求其使用对象是某个判断或某件事情,在上述两个例句中,虽然表示的意思有所不同,但“怀疑”的对象“这件事是他干的”是一个判断,“他今天不会来”是一件事情。上引句子中的“怀疑”,其使用对象是“林妹妹的心脏病属于哪种类型”,这既不是一个判断,也不构成一件事情,而只是一个问题,“怀疑”不合使用。
可以把“怀疑”改为“猜测”或“猜想”。“猜测”“猜想”的意思是凭想像估计,它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一个判断,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符合句中语境。
(二)
2020年6月13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永远记住了她》,文中写道:“虽然我曾经怀疑是她,但真正确认是她后,还是惊讶不已。没想到我会遇上这么一位不同寻常的好人,她热情帮我发表作品,却又拒绝上门致谢……”。这段文字中的“怀疑”和“惊讶”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怀疑”。“怀疑”的使用对象除了要求是一个判断或一件事情以外,还要求这个判断或这个事情带有负面性,通常是行为主体不希望出现的。如“我怀疑他偷拿了我的钱包”,“怀疑”的使用对象“偷拿了我的钱包”这件事带有负面性,也是行为主体“我”不希望出现的。在上引文字中,“怀疑”的使用对象是“她”,从下文可以看出,这个“她”是“我”遇上的一位“不同寻常的好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她”为“我”做了好事但未留下姓名,使得“我”只能猜测。对于这种情景,“怀疑”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惊讶”。“惊讶”的意思是惊奇诧异,感到很奇怪。这个词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具有负面性的事情,是行为主体不希望出现的,如“人们对他的反常表现都感到很惊讶”,“反常表现”带有负面性,行为主体“人们”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在上引句子中,“惊讶”用来表示“我”在“真正确认是她后”的情绪,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她”是为“我”做了好事但未留下姓名,“她”这样做在社会评价中带有正面性,也应该是行为主体“我”乐于见到的,在这种语境下,“惊讶”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怀疑”改为“猜测”或“猜想”。“猜测”“猜想”的使用对象比较宽泛,从社会评价来说正面负面皆可。可以把“惊讶”改为“感动”。“感动”指受到某种正面性事情刺激而出现激动的情感,这个意思合于文中语境。
编辑:李佳怿

1270#
 楼主| 发表于 2022-1-9 14:15: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16)
游园 yóuyuán
2022年1月9日《大众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转角遇见“美”,口袋公园装满“微幸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很难想象,去年这里还是一处荒草丛生的小游园,植被老化、土地裸露、园路狭窄。”这个句子中的“游园”一词使用有误。
“游园”的意思是在公园或花园中游览、观赏。“游园”叙写的是人的一种行为,在语法上它表现为一个动词。句中的“游园”接受了数量结构“一处”的限制,接受了形容词“小”的修饰,这是把动词“游园”当作名词来用了。“游园”在句中还与“这里”(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这里”指代的是街头的一个转角处)构成语法上的主宾关系,但语法上的主宾关系要求词性一致,而“这里”是代词,“游园”是动词,两者不能构成主宾关系。
可以把“游园”改为“公园”或“花园”。“公园”指供公众游览休息的园林,“花园”指种植着花木供人游玩休息的场所。“公园”和“花园”都是名词,不仅可以接受数量结构“一处”的限制,可以接受形容词“小”的修饰,而且可以和代词“这里”构成语法上的主宾关系,因此这两个词都适用于这个句子。当然,“公园”和“花园”的词义不完全相同,究竟使用哪个更准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