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5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9 19:34: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95)
义无反顾 yìwúfăn'gù
前赴后继 qiánfù-hòujì
(一)
2021年12月17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汉服热”与“中国红”》。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瞬息万变的是科技,义无反顾的是岁月,永远不变的是中国心和革命初心!”句中的“义无反顾”使用有误。
“义无反顾”指的是为了某种道义必须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句中说的是“岁月”过去之后不可能再回来,使用“义无反顾”来描述这种现象,与其语义不合。
可以把“义无反顾”改为“一去不返”之类的话语。
(二)
2020年11月5日《今晚报》第9版刊登文章《别让情怀毁了胸怀》。文中有个句子写道:“世界上曾有那么多电子产品,现在又有如此多数码品牌,未来当然还会有更多选择,但唯独只有那么一两家卖的是情怀,于是消费者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句中的“前赴后继”和“义无反顾”两个成语的使用都存在错误。
“前赴后继”指的是前面的人刚出发,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的气势。“义无反顾”指的是为了某种道义必须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这两个成语都含有褒义,表示作者对行为主体的高度肯定。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消费者”热衷于前往“卖的是情怀”的商店进行消费活动是持批评态度的(这从引语所出文章标题“别让情怀毁了胸怀”也可看出),在这种语境之下,“前赴后继”和“义无反顾”的使用造成了情感扭曲,是不合适的。
另外,“义无反顾”在使用中要求其行为主体的行为必须是为了体现某种道义,因此它通常用来表示行为主体的正义性。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消费者”热衷于前往“卖的是情怀”的商店进行消费活动,这是一种经济活动,与道义无关。从这一点看,“义无反顾”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前赴后继,义无反顾”改为“争先恐后,趋之若鹜”之类的话语。从词语的褒贬色彩来看,其中“争先恐后”是中性的,“趋之若鹜”是贬义的,使用这两个成语,与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一致的。
(三)
2020年10月14日《今晚报》第9版刊登文章《祝吊的决策》。文中有句话写道:“N输带来的灾祸太大了,然而,这种决策却曾在历史的长河里前赴后继。”句中的“前赴后继”使用有误。
“前赴后继”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人,他们所从事的行为也要求有正面性,至少要受到作者的肯定性评价。在这个句子中,“前赴后继”的使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其使用主体是“这种决策”,并非是人,二是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前赴后继”的使用主体“这种决策”持否定性态度。因此,“前赴后继”在这个句子中不能适用。
可以把“前赴后继”改为“一再出现”之类的话语。“一再出现”是一种客观叙述,不带感情色彩,与作者对其使用主体“这种决策”的态度是基本切合的。
编辑:何晓琴

125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12:49: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96)
无以复加 wúyǐfùjiā
2021年12月19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最美贵妃”的故乡情》。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再后来,又看了她的《凤鸣岐山》,她用肢体语言把‘妲己’的美丽和妖娆表现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句中的“无以复加”使用有误。
“无以复加”的意思是达到极点,不可能再增加。“无以复加”含有贬义,在使用中一般要求其使用对象具有负面性,作者对其也抱有负面评价。句中“无以复加”的使用对象“她”是一位著名舞蹈演员,句中是在称赞“她”的舞蹈技艺高超,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作者对“她”也是充满敬意。在这种语境下,“无以复加”的使用是不合适的,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出现冲突。
可以把“无以复加”改为“无与伦比”。“无与伦比”意为没有能比得上的,其语义和“无以复加”有相同之处,但通常要求使用对象有正面性,作者对其也抱有正面评价,因此,使用这个词语与作者的情感可以一致。
编辑:蒋可心

12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12:50: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97)
古灵精怪 gŭlíng-jīngguài
2021年12月19日 《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谈翻译作品》。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外国作品的译者要中文好,能用中文很好地表现,不要译得中不中西不西,古灵精怪。”这个句子中的“古灵精怪”使用有误。
“古灵精怪”形容人聪明而又调皮,比较可爱的样子。“古灵精怪”一般用来形容惹人喜爱的年轻女子或小孩子,含有褒义。句中的“古灵精怪”,其使用对象是“外国作品”的中文翻译,作为一种词语移用,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是可以的。但句中作者是在对有的中文翻译进行批评,“古灵精怪”和“中不中西不西”并列在一起,是“不要译得”的涉及内容,也就是说“古灵精怪”是作者不希望出现的情况,但这不合“古灵精怪”所含有的褒扬色彩,因此,“古灵精怪”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灵精怪”虽然通常是形容人的一个短语,但用来形容有的作品的写作风格,也是合适的,而对于中文翻译来说,如果一个外国作品本身具有“古灵精怪”的风格,中文翻译就有把这种风格表现出来的要求,这时候“古灵精怪”非但不能用为对中文翻译质量低下的批评用语,相反是一种褒扬之语。
一般地说,既然“古灵精怪”是一个褒扬之语,不能用来表示批评,那么把它删去即可。但是,在句子的特定语境中,如果删去“古灵精怪”,仅用“中不中西不西”来表示作者对一些中文翻译的批评,在语势上有点单薄。因此,合适的修改是在删去“古灵精怪”后加上一个表示批评的用语,如“怪里怪气”“怪模怪样”之类。“怪里怪气”“怪模怪样”通常是形容人的行为举止,这里移用来形容作者所要批评的部分中文翻译作品的文字也是可以的,这两个词语都含有贬义,与作者所持的批评态度在情感上也是一致的。

编辑:蒋可心

125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3 18:38: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98)
嫌弃 xiánqì 加盟jiāméng

2021年12月22日《今晚报》第11版刊登报道《搭伴儿养娃,“前夫妻”成了朋友》。文中的一个句子写道:“眼高手低的大柳,找工作很挑剔,不是嫌弃工资低,就是嫌弃工作忙,晃荡来晃荡去好几个月过去了,佟小菲只好拿出全部积蓄在家附近给大柳加盟了一家餐饮店。”句中用到的两个“嫌弃”都存在使用错误,“加盟”的使用也存在错误。

先看“嫌弃”。“嫌弃”的意思是因厌恶而不愿理睬和接近。“嫌弃”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动词,它的两个词素“嫌”和“弃”分别表示厌恶和抛弃(不愿理睬)或丢弃(不愿接近)两个动作,因此“嫌弃”的指向对象必须同时满足“嫌”和“弃”这两个动作的支配要求,通常应是人或物品,如“老王虽然犯了错误,但同事们没有嫌弃他”“儿子对父亲视为性命的藏书有点嫌弃”。句中的两个“嫌弃”,其指向对象分别为“工资低”和“工作忙”,但它们既不是人,也不是物品,可以接受“嫌”的支配,却不能接受“弃”的支配。因此,句中这两个“嫌弃”的使用都是不合适的。

再看“加盟”。“加盟”是指加入某个团体或组织,又指以合约形式取得某个品牌的特许经营权。句中的“加盟”用的是后一个意思。句中“加盟”的指向对象是“一家餐饮店”,但这是“加盟”的行为主体“大柳”在完成“加盟”以后开设的可以使用他人品牌的一个商店,而不是“大柳”加盟的目标。句中的“加盟”直接与“一家餐饮店”搭配,可以使人认为“加盟”的是“一家餐饮店”,但这与事实不符。

可以把句中的两个“嫌弃”都改为“嫌”。“嫌”有一个意思是厌烦,不满,这个意思可以分别和“工资低”“工作忙”建立起搭配关系,使用在句中是合适的。至于“加盟”,在这个句子中不是不能用,但需要调整语句结构,比如把“给大柳加盟了一家餐饮店”改为“给大柳以加盟的形式开办了一家餐饮店”。

编辑:蒋可心

125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5 22:40: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0)
物品 wùpǐn
2021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初见的焦虑:英国文人笔下的早期铁路》。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在铁路出现初期,人们对于火车这个庞然大物有着各种矛盾复杂的情绪,支持者认为铁路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物品价格,让众多普通人受益。”句中的“物品”一词使用不妥。
“物品”指的是各种具体的东西。句中的“物品”和“价格”组成了“物品价格”的短语,但“价格”是在商业交易中才可能产生的事物,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样“物品”都需要通过商业交易才能体现的,比如人们制造以后供自己使用的东西,无须经过商业交易,就不存在“价格”。句中说的是社会生活中需要经过商业交易的东西,只有这类东西才会出现“价格”。因此,在以“价格”体现的场合使用“物品”一词,“物品”的外延过大,是不适合使用的。
通常来说,可以把“物品”改为“产品”或“商品”。“产品”是指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资料(广义理解也可包括精神财富),通过商业交易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等多方面需要。“商品”指的是商业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两个词说的分别是“物品”在生产完成和销售过程中这两个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状态,它们都能够体现出“价格”,因此用它们替换“物品”是合适的。
但是,就这个句子的情况来说,把“物品价格”改为“物价”更合适,“物价”指的是商品的价格(而不是所谓“物品价格”的简称),使用这个词,一方面消除了“物品”使用不当所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编辑:蒋可心

125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5 22:4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1)
某 mŏu
(一)
2021年12月24日《扬州日报》第6版刊登报道《寻人、搜查、腾房……跟着法官抓“老赖”》。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昨天上午9:00左右,邗江法院执行干警一行来到某被执行人厉某家中,现场出示搜查令并展开搜查。”这句中的第一个“某”字使用有误。

“某”是一个指示代词。这个词通常用于指代不知道名称或不便明说的特定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句中用到了两个“某”,其中第二个“某”用于姓氏“历”之后,表示作者知道这个人,但因为某种要求不便说出他的名,故用“某”来指代,这个“某”的使用是准确的。句中第一个“某”,用于“被执行人”前,按理说这表明作者对“被执行人”是不明确的,但作者在“被执行人”后面又写出了“历某”,这实际上是明确了这个“被执行人”是谁,在这种情况下,“被执行人”前的“某”就不能使用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某”作为代词使用的时候,当它用在被指代对象前面的时候,它的指代对象只能是单音词。句中第一个“某”指代的是“被执行人”,这是一个多字短语,不合“某”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被执行人”前的“某”删去。如果要保留这个“某”,就应该删去“被执行人”后的“历某”。由于“历某”在引语所出全文中是一个频频提到的人,是一个明确的对象,这里不宜删去,因此孤立地看这个句子固然可以在两种修改之间自由选择,但结合引语所出全文,只能选择删去“被执行人”前的“某”。这样改,也把“某”字后出现多音词语这个问题一起解决了。

(二)
2021年9月24日《光明日报》第1版刊登文章《让健康之美扎根我们的心田》。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某未成年人在一家美容机构做了双眼皮切开术,术后出现眼睑下垂、睁眼困难等并发症;……某女网红本有着美丽脸庞、纤纤细腰,但仍嫌不够美丽,要做吸脂填充术,最终倒在了“减肥”手术台上。”这段文字中用到了两个“某”,它们的使用都存在错误。

“某”作为代词使用的时候,当它用在被指代对象的前面的时候,它的指代对象要求是单音词,在文字表现形式上是一个字,如“某年某月”“某人”。这段文字中的两个“某”,它们指代的对象分别是“未成年人”和“女网红”。但“未成年人”“女网红”都是多音词语,而不是单音词。在这种情况下,“某”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在这两个“某”的后面分别加上可用于“未成年人”“女网红”的量词“位”或“个”,让“某”与单音的“位”或“个”构成搭配。在现代汉语中,对于人的身份和各种事物,大都已经不能用一个单音词来称说,遇到这种情况,在“某”的后面用上对这个称说适当的量词是合适的。
编辑:蒋可心

125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1 17:02: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4
无时无刻 wúshí-wúkè
(一)
20211228日《文汇报》第12版刊登报道《她以冷却的力量平息了剧情所制造的沸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周迅的感性还在于她超强的共情力,能够无时无刻与人产生同频共振。句中的无时无刻使用有误。
无时无刻意为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无时无刻在使用中通常与表示否定的副词组合在一起,对句中动词或动词性话语起修饰作用,而无时无刻不这种形式是通过双重否定形式,形成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其所修饰动词或动词性话语的动作时时刻刻都存在,起到一种强调作用。句中的无时无刻所修饰的是与人产生同频共振,但由于句中在这个短语前缺少了与无时无刻组合的否定副词,双重否定的语势无从表达出来,使与人产生同频共振成了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存在的意思,这与作者意思完全相反,可见无时无刻的使用存在不妥。
应该在与人产生同频共振前加上否定副词,使其与无时无刻组成无时无刻不的双重否定,对与人产生同频共振起到强调作用,这与作者原意吻合。如果不加,也可以把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但这等于是改变了原句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最好的修改。
(二)
20201127日《新民晚报》第20版刊登文章《记忆秦瘦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秦老给人的亲切感,以及待人的诚意,谦虚,是无时无刻自然而然流露的。句中的无时无刻使用有误。
句中的无时无刻后面没有加,使其所修饰的动词流露成了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存在的意思,与作者原意完全相反,无时无刻的使用存在问题。
但是,修改这个句子,不能在无时无刻所修饰的动词流露前加上了事。这是因为,句中的无时无刻自然而然并列在一起,这两个短语共同修饰动词流露,如果在流露前加可以和无时无刻组合,却不能和自然而然组合,因此流露前不能加
可以把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对于流露来说,本不需要用一个双重否定来作强调,改为每时每刻的叙述,也能比较妥贴地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编辑;马皖雪




125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1 17:03: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3
无故 wúgù
20211227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淘宝上买年终总结,小心挥霍你的印象分》。文中有句话写道:作为打工人,你辛苦工作了一年,无故不迟到不早退不打酱油,每天早出晚归舟车劳顿,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按时按需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为公司创造价值。句中的无故一词使用有误。
无故的意思是没有缘故,没有原因。无故通常用于说明某种不如意的情况,以强调这种不如意情况的出现没有任何辩解的理由。如无故缺席会议缺席会议是一种不如意的情况,但如果因为生病或者其他更重要的事使行为主体无法到场,那么缺席会议就有了辩解的理由,虽然让人不满,通常又是可以谅解的,而如果是无故缺席会议,则没有任何辩解的理由,行为主体的这种行为就是不可谅解的,会受到批评甚至纪律惩处。句中的无故,说明的是不迟到不早退不打酱油,但不迟到不早退不打酱油本身并不是不如意的情况,相反是值得肯定的行为,无故不合使用。
这个句子的修改比较简单,把无故删去即可。这个句子的各个短语,都是在讲述行为主体值得肯定的行为,不迟到不早退不打酱油也是一种可以肯定的行为,删去无故与全句的语境协调。
编辑:马皖雪

125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1 17:10: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5
交集 jiāojí
20211229日《解放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铁轨引诗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唐朝文人好游历善交集,李白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这旬话中的交集一词使用有误。
交集的意思是交叉、会集在一起。交集的使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是人,如他们俩从无交集可以是事物,如多条地铁线在这个车站交集,可以是人的情绪,如百感交集。需要注意的是,交集的使用对象不管是什么,它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而不是由人专门策划、组织的行为,即使是人与人的会集,也不是由行为主体事先安排的主动行为,而是在无意之中出现的一种偶然相遇。句中的交集,与动词(善于)搭配,这使交集成为可以被行为主体唐朝文人策划、安排的一种行为,但这不合交集的词义。
可以把交集改为集合”“会集”“聚集之类的词。集合”“会集”“聚集都有原来分散的人聚到一起的意思,它们可以由人策划、组织,能够接受句中动词的支配,因此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来替换交集都是合适的。
编辑:马皖雪

12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1 17:26: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06
下沉 xiàchén
20211229日《今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歘子儿》。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口袋里面放小石子或豆子(绿豆、赤豆均可),口袋里放的小石子越多,抛起来后下沉得越快。这个句子中的下沉一词使用有误。
下沉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地面、建筑物等从正常位置往下降,如路面下沉;二是指物体在水中下降,如出事的轮船在长江里逐渐下沉。前一个意思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地面和地面上的建筑物、树木等,是由地质构成变化所引起的一种物体运动,后一个意思的使用对象可以是各种物品,是在失去人力或其他机械力的控制后的一种物体运动,并且要求使用对象是在水体中。句中下沉的使用对象是里面放了小石子或豆子口袋(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小朋友的一种游戏器具),但这个器具的活动场合是在空中而不在水里,这样的一种情境之下,下沉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下沉改为下落下坠。其中下落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意为物品往下掉,下坠也有一个意思指物品往下掉,它们的使用对象都必须是在空中,适用于这个句子的语境。
编辑:马皖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