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4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0:26: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84)


无意识 wúyì·shi


2021年12月5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继承传统、映现时代》,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洪荒年代,原始先民面对无力抗拒的大自然,痛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这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了挣脱局限实现自我超越,‘飞天’成为一种梦想,也构成了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嫦娥奔月’这一主题,折射了这种无意识,成为文艺作品的永恒话题。”这段文字中两处用到了“无意识”,它们的使用都是错误的。

“无意识”的意思是未加注意地,不知不觉地,与“有意识”相对。“无意识”是一个副词,一般用来形容人在自己不经意之下做出的动作,如“他说话时无意识地抖动着脚”。这段文字把“飞天”称为“无意识”,但“飞天”并不是人在自己也未注意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做出的行动,而是如这段文字中所言,在“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后产生的想法,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反应。文中两个“无意识”的使用,都与“无意识”的词义不合,也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合。

文中的两个“无意识”,都应改为“意识”。改为“意识”后,与文中“‘飞天’成为一种梦想”的叙述在逻辑上也能够对应,与“这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的叙述在事理上也能够贯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无意识”是一个副词,它指的不是人失去意识,如“植物人无意识”中的“无意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而不是词,作为短语的“无意识”与这里讨论的作为副词的“无意识”不是一回事。


编辑:王奕

124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1:34: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85)


进取 jìnqŭ


2021年12月9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朔尔茨接棒,“默克尔时代”谢幕》。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伍慧萍表示,朔尔茨预计会延续默克尔稳健务实的执政风格,但外长贝尔伯克可能奉行更加进取的外交政策。在贝尔伯克已基本被指定为外长人选后,‘对话’和‘强硬’成为她口中的关键词。伍慧萍解释说,新政府一方面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需要与中方对话合作。另一方面,贝尔伯克的对华调门预计会更强硬,甚至公开谈论敏感议题。随着绿党入主外交部,德国对俄罗斯的语调预计也会更强硬。”这段文字中的“进取”一词使用有误。

“进取”的意思是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进取”是一个褒义词,使用“进取”,意味着着作者对使用对象和其行为持有肯定的态度。简单地看,“进取”在这段文字中用于修饰“外交政策”,这本来是可以的。但作者接下来对使用对象“外交政策”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从这个说明中可知,所谓“进取”主要指的是“贝尔伯克的对华调门预计会更强硬,甚至公开谈论敏感议题”和“德国对俄罗斯的语调预计也会更强硬”。这种针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所采取的“强硬”的外交姿态在目前的汉语主体使用环境中都是不友好的,因此对其是持贬抑态度的。把文中所说的“贝尔伯克”的“外交政策”用褒义词“进取”来作叙写,对其会产生一种肯定、褒扬的效果,这不仅与汉语主流使用环境对此的情感不合,也与作者要表达的原意不合,造成情感扭曲,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进取”改为“激进”。“激进”意为急进,急于改革和进取。如果说“进取”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姿态,“激进”则是对“进取”的一种超越,过犹不及,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后果。因此,使用“激进”,暗含作者对使用对象“贝尔伯克”的“外交政策”的贬抑性评价,适合于文中语境。



编辑:王奕

124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1:48: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86)


攫取 juéqŭ


(一)

2021年12月9日《山西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打了一架,还是当勤务兵》。笔者是有一句话写道:“作者以凝练直白的语言、传奇而荒诞的情节,塑造不同流俗、侠骨柔情的中国硬汉形象,通过攫取顶牛爷人生中最具传奇和趣味性的事件构筑出其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充满了趣味。”句中的“攫取”一词使用有误。

“攫取”的意思是夺取,掠取。“攫取”是一个贬义词,它的行为主体通常要求是在一般的社会评价中具有负面性的人或机构团体,如“八国联军侵入我国后,把北京圆明园的珍宝攫取一空”。句中“攫取”的行为主体是“作者”,但从句中语境可以看出,句中对“作者”持有褒扬态度,使用“攫取”这样的贬义词与句中语境在情感上是不合的。

可以把“攫取”改为“撷取”或“摘取”。“撷取”和“摘取”的本义都是表示采摘花果、叶子等,引申后可指获取需要的事物,在情感色彩上,前者带有褒义,后者较为中性,都能适合于句中语境。

(二)

2020年7月4日《羊城晚报》第7版刊登报道《TVB的黑色幽默实验》。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对手ViuTV的《玛嘉烈与大卫》《二月廿九》《叹息桥》等一系列“新港剧”不断攫取口碑,从香港一路火到内地……”。句中的“攫取”一词使用有误。

“攫取”在使用中有这样一个特点,它一般表示行为主体所获得的某种好的东西是不应该归其所有的,如“攫取荣誉”,就表示“荣誉”不是“攫取”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的,因此对这个行为主体来说是名不副实的。在这个句子中,“攫取”的指向对象是“口碑”,但对句中行为主体“一系列‘新港剧’”来说,引语所出全文并没有对它持批评或否定态度,只是作了不带感情的客观叙述,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贬义词“攫取”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攫取”改为“获取”或“收获”。“获取”和“收获”都是中性词,使用这两个词,与作者在句中对“一系列‘新港剧’”所持的客观叙述态度能够保持一致。



编辑:王奕

124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1:52: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87)


相遇 xiāngyù


(一)

2021年8月7日《光明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姑苏老宅新生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2003年夏天,来自上海的邢伟英与会老堂初次相遇时,其主楼建筑整体向东南倾斜,屋顶飞鸟盘旋,地板腐朽不堪。”句中的“相遇”一词使用有误。

“相遇”的意思是遇见。“相遇”是人产生的行为,在使用中要求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也就是说,它的行为主体必须是人,它的指向对象也必须是人。句中“相遇”的行为主体“邢伟英”是人。但其指向对象“会老堂”是一处建筑,不是人,不可能产生“相遇”这种行为。因此,“相遇”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与会老堂初次相遇”改为“初次见到会老堂”之类的话语。

(二)

2021年12月9日《新民晚报》第18版刊登文章《花束般的恋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尽管它的题材很俗套——一对年轻男女,邂逅相遇,爱上了,同居(或结婚),摩擦,最后分手,可又有谁说,这类内容会过时?”句中的“相遇”一词使用有误。

这个句子中的“相遇”,其行为主体是“一对年轻男女”,使用“相遇”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相遇”在句中和另一个同样表示遇见的词“邂逅”并列在一起,产生了语意重复。在已经使用“邂逅”的情况下,“相遇”的使用就是不合适的了。

可以把“相遇”删去。当然,如果要保留“相遇”,那就应该删去“邂逅”。

另外,句中“爱上”后的“了”应该删去。这个句子中的“一对年轻男女”后以一系列双音节动词“邂逅”(或“相遇”)“爱上”“同居(或结婚)”“摩擦”“分手”组成它的谓语,有一种短促而整齐的语势,在其中一个动词“爱上”后出现“了”而其他各个动词后没有相同形式,使这种语势出现了漏洞,损害了表达效果,因此以删去这个“了”为宜。


编辑:王奕

124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1:54: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88)


书页 shūyè


2021年12月12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文章《囤书喜忧》,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于是囤书就造成了一项巨大的困扰,通常它是只进不出的,存储的书页只会越来越满,越积越多,也越发无情地占据吞噬着生活空间。”这个句子中的“书页”一词使用有误。

“书页”指的是书中的纸页,通常印有文字、图画、表格等内容。句中说的是作者所从事的藏书(句中乃至引语所出全文中将其称为“囤书”)活动,但从常情来说,藏书所藏都是整本书,而不会只是收藏书中的单张纸页(这里不考虑因条件限制有的古籍只有单张或数张纸页可收藏的情况),这种单张的纸页并不是藏书者的目标。因此,“书页”不能适用于句中语境。

可以把“书页”改为“书”。作者在原句中要说的是“书”的意思,在通常情况下,“书”才是藏书者的目标。句中写为“书页”,可能是受到了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体的影响,很自然地用了一个双音词,不料产生了以词害义的问题。其实,要用双音词来表达“书”的意思,可用的词并不少,如把“书页”改为“图书”“书籍”“书册”“书本”等,都是可以的,这些双音词都是指书,当然它们的词义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用于这个句子中都是合适的。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书页”的定义是不准确的。《现汉》对“书页”的释文写道:“书中印有文字或图片的单篇。”这个定义存在几个问题:①把“书页”定义为“单篇”是错误的,“单篇”一般指文章,但很多书不是文章合集,即使是一些文章合集,很多文章在书中都不止一页,因此“单篇”与“书页”不在一个场域,不能用于对“书页”的定义。②“书页”印有“文字或图片”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对于一本书来说,其“书页”当然以印上文字或图片为主,但也有的书中会有空白页,即两面都不印上任何东西,但它们只要出现在书里,也是“书页”。③“文字或图片”这一说法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实际上书中还可以印上表格等内容,虽然在词典释文中没必要将所有内容穷尽,对一些次要的内容可以省略,但仍需在释文中照顾到这个意思,如加上表示省略的助词“等”,让读者知道还有其他内容。综上,《现汉》对“书页”的释文应该重写。



编辑:王奕

124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9:16: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90)
乡愁 xiāngchóu
   2021年12月13日《辽宁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镜头里的老行当》。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书中的193种老行当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乡愁,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句中的“乡愁”一词使用有误。

  “乡愁”的意思是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乡愁”是一个描写心理活动的概念,它通常只能属于离开了家乡的人。句中的“乡愁”前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等于是在说“国家”和“民族”可以有“乡愁”。但是,“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不存在家乡,因此也不存在“乡愁”。而“民族”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某个“民族”整体离开了原住地,迁徙到另外的地方,对于这个民族的人来说,可以产生“乡愁”。总起来说,由于“乡愁”不能和“一个国家”搭配,因此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乡愁”改为“历史”或“记忆”。“历史”和“记忆”既可以属于“国家”,也可以属于“民族”。
编辑:何晓琴

124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20:54: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91)
一气呵成 yīqì-hēchéng

2021年12月15日《广州日报》第13版刊登报道《10个月加装10部电梯,这个小区是怎么做到的?》。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与其‘一梯一申请’被繁琐的流程反复折腾,不如一气呵成,整合小区需求统一加装电梯,从而达到效率最大化。”这个句子中的“一气呵成”使用有误。
“一气呵成”的意思可以分为本义和引申义。其本义是形容文章通顺畅达,气势首尾贯通,引申后可指不间断地迅速地做完某件事。句中的“一气呵成”用的是其引申义,但句中说的是在小区“加装电梯”的申请中,行为主体不再像通常那样搞“一梯一申请”,而是把小区内所有需要加装的申请集中到一起,打包后集中向有关部门集中申请,虽然从效果来看也能“达到效率最大化”,但其形式并不符合“一气呵成”的语义。

需要注意的是,“一气呵成”形容的对象在表现状态上应该是有前后顺序的,只是在这种前后顺序中没有停顿没有间歇,但句中说的是把原来分散的各个“加装电梯”的申请集中一起,也就是说,这些申请成了一个“包”,在申请时不再有前后顺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气呵成”就不合适用了。

可以把“一气呵成”改为“化零为整”之类的话语。“化零为整”的意思是把零散的事物集中到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意思符合句中语境。
编辑:何晓琴

124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19:14: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92)

窗户 chuānghù 吞吐 tūntŭ

2021年12月15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卢医山下是我家》。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打饭的地方是一扇开在外墙上的小窗户。别小看了这扇油腻腻的小窗,它犹如一张不知疲倦的嘴,源源不断地把上千名学生的饭菜吞吐出来。”这段话中的“窗户”和“吞吐”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窗户”。“窗户”的意思是屋舍的墙壁上开出的供通气、采光等用途的口子,通常有可以打开或闭上的设置。句中说的是“打饭的地方”(食堂)开出的窗形的口子,这样的口子虽然也可以像“窗户”一样有通气和采光的作用,但这些并不是它的主要功能,它的功能是供传递物品之用(在食堂中就是供向外传递“饭菜”之用),“窗户”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吞吐”。“吞吐”的意思,一是指吞进去和吐出来,比喻大量地进来和出去,二是形容说话断断续续含混不清。这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形容词。文中的“吞吐”用的是其动词的本义,但这个意思的“吞吐”,包含了“吞”和“吐”两个行为方向正好相反的动作,而文中说的是“打饭的地方”(食堂)内一个“开在外墙上的小窗户”(其中“窗户”使用有误,已见上文分析,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对外传递“饭菜”,但在常情之下,此时“小窗户”只可能把“饭菜”送出去,并无收进来的动作,也就是说它只有“吐”的动作而没有“吞”的动作,因此“吞吐”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窗户”改为“窗口”。“窗口”是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词义指有专门用途的窗形口子,如售票处的“窗口”专门用于向外传递票子,医院药房的“窗口”专门用于向外传递药品,对于文中的食堂来说,这个“窗口”就是专门用于对外传递“饭菜”。

对“吞吐”的修改,一般当然可以把“吞吐”改为“吐”。但是,由于其使用对象是“饭菜”,用“吐”作为它的支配语虽然在语法上通得过,但在修辞上却是很粗糙的,如果没有特别的语境,这样的描写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因此这样的修改是不好的。合适的是把“吞吐”改为“送”。把“饭菜送出来”,对于一个食堂的“窗口”(由“窗户”修改而用)来说,这样说是合适的。

再说一句题外话,文中把一个食堂的“窗户”比作“一张不知疲倦的嘴”(把“窗户”改为“窗口”后这个比喻仍然存在)是一个比较低级的、不成功的比喻,这也是导致作者用错“吞吐”的一个原因。
编辑:何晓琴


124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19:54: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天津日报》出现重大差错;语文教材总主编写错“博眼球”
12月16日《天津日报》第14版出现重大差错,请看图片:
                              

“河东区”应为“东丽区”。
“第十六届”应为“第十届”。多了一行重复的人名。
编校工作,不是儿戏!


12月4日,部编版语文教材总编辑温儒敏教授发布微博文章。


其中,“搏眼球”应为“博眼球”。
来源:传媒特训营
编辑:何晓琴


125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15:44: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93)

写作 xiězuò
侵权 qīnquán

2021年12月17日《新京报》第2版刊登文章《多个商标被抢注,“童话大王”维权不该这么难》。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已发行36年的《童话大王》即将停刊,该刊创作者郑渊洁表示,从2022年1月起,停止写作《童话大王》月刊,拿出全部精力去进行商标斗争维权。他表示,自己共有672个侵权商标,如果全部维权成功,且他未至百岁,会宣布复刊。”这段文字中的“写作”和“侵权”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写作”。“写作”的意思是写文章。“写作”在使用中要求其指向对象是文章或文章类事物,如“写作新闻稿”“写作评论”“写作散文”。文中“写作”的指向对象是“《童话大王》月刊”,但这是刊登文章及文章类事物的平台,而不是文章类事物,不能接受“写作”的支配,“写作”在文中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侵权”。“侵权”指的是侵犯、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侵权”是一种违法行为,在社会评价中是负面的,因此对于“侵权”的行为主体也持有负面评价。文中的“侵权”作了“商标”的定语,这意味着所指这些“商标”有“侵权”的行为,而这些“侵权商标”属于“自己”所有,这又意味着“自己”是“侵权”的行为主体。从文中叙述可看出,“自己”是人称代词“他”的复指,实为同一个人,而“他”指代的是“郑渊洁”,这就意味着“郑渊洁”成为“侵权”的行为主体,也就是他从事了“侵权”的行为。但这与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要说的是,“自己”有672个“商标”被他人侵犯权益,可见“侵权”在文中的使用缺少合适规约,造成表意错乱。

“写作”和“侵权”这两个词在文中都可使用,但需要调整它们在文中的搭配。对“写作”来说,可以在“《童话大王》月刊”后加上“所有作品”之类的话语。对“侵权”来说,则可以在这个词的前面加上助词“被”。作为助词的“被”用于动词前,可表示这个动词所描写的动作处于被动状态,是由他人加于行为主体的一种行为。“侵权”是由他人加于文中所述“商标”的一种行为,造成了“郑渊洁”合法利益的损失,“被侵权”准确地叙写了这种状态。
编辑:何晓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