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2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19:3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3)
有序 yŏuxù
2021年11月7日《人民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能源保供持续推进》。文中有一句话写道:“11月4日,全国实施有序用电地区减少至1个,有序用电规模56万千瓦,接近全国不限电。”这个句子中两处用到了“有序”一词,它们的使用都存在错误。

“有序”的意思是有秩序。“有序”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正面状态,如“人们有序排队”“经济运行正常有序”。句中的两个“有序”,其使用对象都是“用电”,孤立地看本无不可,但按照“有序”的词义,只能把“有序用电”视为一种希望出现的正面状态。但是,从句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是把“有序用电”当作一种需要克服、消除的目标来使用的,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有序”来描写一种负面状态,但这与“有序”的词义不合。

从句中的“接近全国不限电”一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把“有序用电”和“限电”等同了起来,在通常情况下,“限电”是在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行政手段,对所在地区来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把“限电”说成“有序用电”可以掩饰出现的问题。但是,把“限电”说成“有序用电”,实际上会陷入一个语言陷阱,“有序”的反义词是“无序”,即杂乱无章,那么,把“有序用电”当作问题解决掉,等于是在说把杂乱无章的用电秩序当作一种正面状态,比如如句中所说“全国实施有序用电地区减少至1个”,那么是不是在说全国其他地区的用电都是杂乱无章的呢?很显然,把“限电”说成“有序用电”,是一种不应该提倡的语言伪饰,它对准确使用汉语词语是一种破坏,对于工作实践也是有害的。

一般地说,句中的两个“有序”,都可以改为“限制”。“限制”意为控制约束,用到这个句子中,就是指因电力供应不足而不得不对“用电”进行控制约束,这是一种需要克服的负面情况,与句中语境一致。如果进一步推敲还可以发现,在把两个“有序”改为“限制”后。“限制用电地区减少至1个”好理解,但是“限制用电规模56万千瓦”却不好理解,把它改成“电力缺口减少至56万千瓦”就好理解了。

编辑:何晓琴

12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11:14: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4)
探望tànwàng
2021年11月8日《扬子晚报》第7版刊登一篇报道,其标题是“离婚后,爸爸探望儿子能让其留宿吗”。在这个主题之下,这篇报道还有一个副标题写道:“法院:支持!夫妻关系解体,不等于亲子关系解体”。主标题中的“探望”一词使用有误。
“探望”的意思,一是指张望,察看,如“向窗外探望”;二是指看望,如“探望老友”“探望孩子”。上引主标题中的“探望”用的是后一个意思。使用这个意思的“探望”需要注意的是,它必须是行为主体离开自己的所在地到指向对象的所在地,按照这个要求来理解主标题中的“探望”就是说“离婚后”的“爸爸”到“儿子”所在地看望“儿子”,这是法律承认的一种权利。但是,接下来,“爸爸”要在“儿子”所在地“留宿”,因为这涉及“离婚后”的“爸爸”和句中未出现的妈妈同居一室的问题,通常不会得到妈妈一方的允许,法律也不支持这样的要求。但是从副标题看,“法院”对此却作出了“支持”,这怎么回事?
读引语所出全文,原来报道中说的是,“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儿子”归由妈妈抚养。“爸爸”在享受对“儿子”的“探望”权的时候,把“儿子”从妈妈处带到了自己的所在地,并提出了要儿子“留宿”的要求。这样做,不会产生“离婚后”的“爸爸”和妈妈同居一室的问题,“法院”对此表示“支持”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上述的误解之所以会产生,就在于作者错误地使用了“探望”,行为主体“爸爸”把指向对象“儿子”带到了自己的所在地,在这种情况之下,“爸爸”所从事的行为就不是“探望”,“探望”的使用不合事实。
可以把“探望”改为“领回”“带回”之类的话语。需要注意的是,引语所出的全文在报道这件事时,多处用到“探望”一词。其中有些是用于叙述通常的法律规定,如“离婚后父母一方对未和自己居住在一起的孩子有探望权”,这里的“探望”可以保留;但也有的是用于叙述引语所指的这件事,这里的“探望”都和引语一样不合事实,需要作相应修改。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探望”两个词义的释文是这样写的:“①看(试图发现情况):四处~∣他不时地向窗外~。②看望(多指远道):我路过上海时,顺便~了几个老朋友。”其中的②,“(多指远道)”这一补充释义并不符合实际。“探望”表示看望的意思时,并不以“远道”为要素,哪怕是住在同一幢楼的隔壁,“探望”也是合用的。在今天,子女“探望”父母,亲朋之间的互相“探望”都是常态,“(多指远道)”这一补充释义完全是蛇足,可以删去。

编辑:蒋可心

122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0 21:38: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6)


声音 shēngyīn


(一)
2021年10月25日《新民晚报》第18版刊登文章《秋·橘》。文中有句话写道:“金橘因为‘橘’与‘吉’字的声音相仿,寓意美好。”句中的“声音”一词使用不准确。
“声音”指的是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其使用对象通常有两种,一是能够发声的自然物,如“风的声音”,二是物体碰撞后发出的音,如“敲打的声音”。句中“声音”的使用对象是“橘”与“吉”这两个“字”,但“字”本身不会发声。句中说的是人在读“字”时的念法,这个意思一般不能说“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人对“字”(或由“字”组成的文章)的出声读,并不是一概不能使用“声音”,但通常只有在朗诵、影剧中台词表演、广播电视中播报这类场合才可使用,说的是行为主体在发声时所表现出的音色,如“声音圆润”“声音干涩”之类。上引句子说的不是这种情况,因此“声音”不能合用。可以把“声音”改为“读音”。“字”本身的念法,合用的词是“读音”。

(二)
2021年11月9日《北京日报》第16版刊登一篇文章,评析202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中一场名为“生活的歌唱”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选取了德国音乐家马勒和中国音乐家丁善德的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用以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和丁善德诞生110周年。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东西方美妙声音的共鸣”其中的“声音”一词使用不准确。

“声音”可以使用的范围很广,但是要注意的是,正因为“声音”使用的范围很广,所以在声音这个场域里,又产生了描写各种具体现象的词语,如把各种难听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把笑的声音称为“笑声”,把打雷的声音称为“雷声”,等等。如果在写作中对这种具体现象只用“声音”来作叙写,对于描写所指现象是不能准确达意的。句中说的是一场音乐会上歌唱演员的歌曲演唱,“声音”不能准确表达出作者应该表达的意思,因此这个词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从歌唱原理来说,歌唱是一种声乐艺术,通常可以把“声音”改为“声乐”。但“声乐”有比较强的专业色彩,更合适的是把“声音”改为“歌声”。


编辑:蒋可心

122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1 11:26: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7)
迁徙 qiānxǐ
2021年11月11日《长沙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一路听见长沙歌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日复一日,我走在同一条路上,如同候鸟一般,在家和单位之间迁徙。”这个句子中的“迁徙”一词使用有误。

“迁徙”的意思是迁移,即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方。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我”每天“在家和单位之间”的行走,其实就是每天的上下班,行为主体的家庭和工作单位都没有更换所在地,“迁徙”的使用不合词义。

可以把“迁徙”改为“行走”“穿行”“奔忙”等词。这些词表示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可用来表示人每天上下班的情景,可根据作者想要表示的确切意思选择使用。

编辑:蒋可心

122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22:24: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蒋可心

122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4 17:37: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9)
发挥 fāhuī

2021年11月12日《湖南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个人破产,谨防有“空”可钻》。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由此可见,‘老赖’的发挥空间相当小,无法借此逃避债务。”句中“发挥”一词使用有误。

“发挥”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把内在的能力表现出来,如“发挥积极性”“发挥了你的特长”;二是指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如“发挥得淋漓尽致”。“发挥”的这两个词义,都要求其使用对象具有正面性,但句中的“老赖”在汉语使用环境中具有负面性,“发挥”不适合使用。

可以把“发挥”改为“利用”或“钻营”之类的词。“利用”既可指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又可指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所用,前者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后者使用对象要求具有负面性,句中适用后一个意思,正符合“老赖”的身份。“钻营”意为寻求各种机会谋取私利,这本身是一个贬义词,符合“老赖”的身份。当然,“利用”和“钻营”的贬义色彩有轻重之别,可根据作者对使用对象“老赖”的反感程度选择使用。

编辑:蒋可心

122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09:3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5)


俨然 yănrán


(一)
2021年10月29日《长江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一粒稻谷在武汉的奇幻旅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一粒稻谷在武汉的奇幻旅行,俨然成为省、市政府推动的优质稻米产业链强链、补链的一个缩影。”句中的“俨然”一词使用不妥。

“俨然”是个兼类词,作形容词用时可形容整齐、庄严的样子,如“屋舍俨然”“军容俨然”;作副词用时意为很像,通常用于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句中的“俨然”用的是后一个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当“俨然”作副词用,表示使用对象很像某种人或事物时,它往往带有拔高、夸大的色彩,实际上这个被拔高、夸大的人或事物,被还原以后还是原来的使用对象,这也因此产生了副词“俨然”的一个修辞意义,它对使用对象通常含有一定的讽刺意思。但是,在这个句子中,“俨然”的使用对象“一粒稻谷在武汉的奇幻旅行”在作者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缩影”,作者对此并没有拔高、夸大的意思,因此,“俨然”在这个句子中是不适合使用的。

这个句子把“俨然”删去就可以了。使用“俨然”,使句子产生了对“一粒稻谷在武汉的奇幻旅行”含有讽刺的意思,与这个句子的语境也是不能切合的。

(二)
2021年11月8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融媒时代,记者要做个手艺人》。句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自媒体与机构媒体,俨然彼此已是‘鄙视链’的一环,而机构媒体那套手艺在自媒体身上俨然已经失传。”句中的“俨然”使用有误。

“俨然”在表示使用对象很像某种人或事物时,对使用对象带有拔高、夸大的色彩,因此通常要求这个被引入的对象有一种正面的色彩。句中的两个“俨然”,其引入对象分别是“‘鄙视链’的一环”和“失传”,但这两个对象在通常意义上都具有负面色彩,与作者对这两个“俨然”各自的使用对象“自媒体和机构媒体”的“彼此”关系和“机构媒体那套手艺”所持有的肯定态度不能切合。因此,句中的两个“俨然”都是不适合使用的。

句中的两个“俨然”都可改为“差不多”。“差不多”有一个意思表示接近,可以用来表示使用对象和引入对象的相似性,但两者仍有区别,这个意思适合句中语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第一个“差不多”不能放在“机构”的前面,应该把它移至“机构”之后(原句中的“俨然”即使可用,也应移至“机构”之后。

(三)
2021年9月16日《新华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别让“畸形彩妆”带歪儿童审美》。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一批打着‘全网最小美妆博主’‘跟着萌娃学化妆’噱头的少儿美妆博主。身穿露肩装的少儿‘网红’,用清脆的娃娃音试色推荐,俨然成人。”句中的“俨然”使用有误。

“俨然”作副词用时,通常只能作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修饰语,不能直接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搭配。句中的“俨然”与名词“成人”搭配,这不合其使用要求。

这个句子中的“俨然”可以用,但需要调整句式,可以把“俨然成人”改为“俨然像一个成人”“俨然成人表演”之类的话语,其中“成人表演”是一个动词性短语,可以接受“俨然”的修饰。

编辑:蒋可心

122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19:22: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61
同声 tóngshēng 疾言厉色 jíyán-lìsè
20211114日《新民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想把春天捧回家》。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训斥的声调落进耳际,足以使人不寒而栗,几乎可以同声刻画出一张疾言厉色、近乎狰狞的面容。”这个句子中的“同声”和“疾言厉色”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同声”。“同声”指共同的声音,泛指共同的话语表达,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可指在不中断讲话人讲话的条件下将其讲话同步传输出去或同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同声传输”“同声翻译”。句中说的是在“训斥的声调落进耳际”的同一时刻,又可以出现“刻画出”这个行为,即两种情况同一时刻出现,“同声”的使用不合词义。
再看“疾言厉色”。“疾言厉色”指说话急躁,神色严厉,形容人在发怒时的表现。“疾言厉色”分“疾言”和“厉色”两个部分,分别形容人在发怒时说话的腔调和脸上表现出的神情,综合起来形容人在发怒时言语和行动的表现状态。句中的“疾言厉色”用以修饰“面容”,但“厉色”可以修饰“面容”,“疾言”则不可以,因此“疾言厉色”不能修饰“面容”,这个成语在句中的使用不准确。
可以把“同声”改为“同时”。“同时”意为同一个时候,用于句中符合其语境。可以把“疾言厉色”改为“神情严厉”之类的话语,这样的修改消除了“疾言”与“面容”的不当搭配,用“神情严肃”来修饰“面容”就没问题了,而去掉“疾言”并不会减少原句的信息,关于言语上的态度已有“训斥的声调落进耳际,足以使人不寒而栗”这些话清晰地表达出来了。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疾言厉色”的解释是这样写的:“说话急躁,神色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这个释义把“疾言厉色”概括为一种“神情”,但“神情”指的是人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它只是对人的脸色的一种描写,与人说话的腔调无关,因此用“神情”来解释“疾言厉色”,两者是不能切合的。《现汉》的这条释文有修改的必要。
编辑:马皖雪

122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7 09:20: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62
修养 xiūyăng
(一)
202174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报道《韩天衡:刀笔观照时代,艺术家应有担当》。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大病初愈,尚在修养期的他体力有些不支,但目光里是满满的执着。句中的修养一词使用有误。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一定水平,如理论修养”“文学修养;又指日常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有修养,听得进不同意见。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大病初愈后,其身体需要休息调养,修养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修养改为休养休养有一个词义为休息调养,这个意思符合句中使用需要。
(二)
20211116日《今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菜市场飘书香的启迪》。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普及城市书吧,突出书屋成芳邻,方便易亲近特色,使城市书吧成为散发浓浓书墨香静静求知港,不啻为吸引群众提高阅读兴趣的助推器、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心灵圣地。句中的修养一词使用有误。
修养的两个词义都是名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修养带上了宾语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把名词修养当动词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修养改为涵养涵养是个兼类词,作名词用时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作动词用时指蓄积并保持水分等,这个意义引申后可指积累并提高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这个动词的引申义用于句中是合适的。
(三)
2021524日《天津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低调的高贵》。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低调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人不断修养、不断升华的过程。句中的修养一词使用有误。
这个句子中的修养虽然未带宾语,但它接受了不断的修饰,组成不断修养的短语,和另一个短语不断升华并列,一起做了一个人的谓语。但是不断升华可以和一个人搭配,不断修养却不能和一个人搭配。句中的修养仍然出现了把名词误用为动词的问题。
可以在修养前加上提高之类的动词,动宾短语提高修养是一个动宾式短语可以接受不断的修饰,可以和另一个动词性短语不断升华并列使用。
(四)
2020716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那些与疫病共存的过往》。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当时的那不勒斯国王罗贝托·安如是一位开明而又修养的君主,在他的宫廷中汇聚了大量学识渊博的名家。
句中的修养与形容词开明并列,共同作君主的修饰语,但开明是形容词,可以修饰君主,而修养作为名词不能和形容词开明并列,也不能修饰另一个名词君主修养在句中的用法,是错把名词当作形容词用了。
可以把修养改为有修养有修养作为一个对人的品格的描写语,在使用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它既可以和形容词开明并列,又可以修饰君主,符合句中语境。
编辑:马皖雪

123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7 09:23: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平时也少看电视,都是娃儿妈在看。今天晃了一下,娃儿妈正在看重庆卫视的电视剧"三叉戟"。总觉得这个戟字有问题,他写成了左車右戈。我又查字典,查不到这个字。居然是电视剧的题名,应该是错的,左边应是上十下早,他都写成了車。
你认为昵,酌断一下。

来源:网友
编辑:马皖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