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2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1 22:40: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43)


轻盈qīngyíng


2021年10月28日《新华日报》第13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控制焦虑,轻盈一生”。这个标题中的“轻盈”一词使用有误。

“轻盈”形容人以及某些动物的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如“步子轻盈”;又可形容声音、节奏等给人以轻松的感觉,如“轻盈的乐曲声”。“轻盈”的使用对象,一是人(以及某些高等动物)的身材和人(以及某些高等动物)的动作,二是人所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歌声、笑声等,说话声通常不包括在内)。这两个使用对象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句中的“轻盈”形容“一生”,这是用“轻盈”来修饰人的生活,超出了“轻盈”的使用范围。而且,“一生”是个抽象概念,用“轻盈”来作为它的修饰语也不能相配。

可以把“轻盈”改为“轻松”。“轻松”的意思是不感到有负担,不紧张。与“轻盈”相比较,“轻松”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它可以涵盖“轻盈”的使用场合,除此以外,还可以用来形容抽象概念,因此适用于这个标题的语境。




编辑:王奕

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20:50: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47)
分配 fēnpèi
节点 jiédiăn
2021年11月1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报道《从煤仓到“艺仓”,城市更新中一座工业建筑的再生》。文中写道:“位于黄浦江东岸的老白渡码头煤仓建于1984年。与大多数其它煤仓一样,它是煤炭从运输船上岸、储存、装载以及分配的节点。”这段文字中的“分配”和“节点”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分配”。“分配”的词义比较丰富,可以指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分东西,如“分配物资”;可以指安排工作等,如“组织分配我到北京工作”“合理分配时间”;在经济学这个专科范围内,“分配”还可以指对国民收入或产品的调配处置,如“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文中说的是“煤炭”到达“老白渡码头煤仓”所在地后,在完成了“从运输船上岸”“储存”“装载”之后的后一道工序。一般来说,在完成了“装载”(把“煤炭”装到车上或者船上)这道工序之后,接下来就是开动运输工具,把“煤炭”运送到目的地,“分配”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节点”。“节点”原本是一个物理学专科词,指电路中连接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点。引申后指整体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个关键的、重要的点。文中的“节点”用的是引申义。需要注意的是,引申义的“节点”所指通常应是时间性、事件性的概念,如“把握好时间节点,是完成此项任务的重要保证”“911事件的发生是全球化遭遇重创的一个节点”。句中的“节点”,指的是“老白渡码头煤仓”,但这是一个具象的事物,“节点”不能适用。

可以把“分配”改为“外运”之类的词。按照句中所述,“煤炭”在完成了“从运输船上岸”“储存”“装载”这些工序之后,在通常情况下接下来就应该是运送出去,使用“外运”是合适的。可以把“节点”改为“基地”或“基点”。“基地”有一个词义指有特定用途或开展某项活动的专用场所,“基点”有一个词义指开展某项活动的基础性的地方,这两个词义都与“老白渡码头煤仓”的性质吻合,因此使用这两个词中的任意一个是合适的。
编辑:何晓琴

12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22:1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45)


结识jiéshí 邂逅 xièhòu


2021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中坞公园》。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结识中坞公园,缘于一次偶然的邂逅。”句中的“结识”和“邂逅”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结识”。“结识”的意思是跟人相识并有交往。“结识”的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都应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能互相认识。句中的行为主体作为主语省略了,可以视为是作者本人,属于人,但其指向对象“中坞公园”是一个公园,是一种事物。作为人的作者可以认识“中坞公园”,但作为物的“中坞公园”不可能认识作者。因此“结识”的使用不准确。

再看“邂逅”。“邂逅”的意思是偶然遇见,不期而遇。“邂逅”的使用对象通常也应是人,表示人与人之间没有事先约定的相见。句中的“邂逅”,加上了修饰语“偶然的”,这与“邂逅”的词义产生了语意重复。更重要的是,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所说的“邂逅”,指的是作者本人偶然见到“中坞公园”,在没有特别修辞要求的情况下,人与事物之间使用“邂逅”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结识”改为“认识”。“认识”的行为主体一般要求是人,但其指向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因此适用于这个句子。至于“邂逅”,如果作者遇到的是人,通常可以删去“邂逅”前的修饰语“偶然的”,但这样改了以后,语句显得过于单薄,因此还宜为“偶然”另外加上合适的修饰语。但就这个句子来说,由于作者本人所遇是作为事物的“中坞公园”,“邂逅”本身不宜使用,因此可以把“邂逅”改为“相遇”之类的词。同“认识”一样,“相遇”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这样改了以后,原句中作为修饰语的“偶然的”也可保留。





编辑:王奕

12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22:11: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44)


驼背tuóbèi 耸肩 sŏngjiān


2021年10月28日《新民晚报》第19版刊登文章《上班的姿势》。文中写道:“上班最常见的姿势,莫过于驼背耸肩,久坐在电脑跟前,一站起来就急急匆匆拿上手机和工牌赶向下一个会议室,从早到晚还得在地铁公交车和共享单车之间来回切换。”句中的“驼背”和“耸肩”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驼背”。“驼背”指的是人的脊柱向后拱起形成的身体状态,多由佝偻病引发,也有年老脊椎变形或长期坐姿不端正所引发。“驼背”是人的一种身体疾病,句中将“驼背”说成人“上班最常见的姿势”,叙写行为主体坐着时的身体状态,但健康人坐着时,其背部脊柱并不会向后拱起,或许会有各种坐姿不端正的行为,如人体趴伏在桌子上,人体歪斜等,但即使是在这些状态下,健康人的背部脊柱仍然不会向后拱起,因此,“驼背”的使用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合。

再看“耸肩”。“耸肩”的意思是微抬肩膀。“耸肩”通常是行为主体的一种身体语言,可以用来表示轻蔑、不满、疑惑、惊讶等各种态度(但用“耸肩”来表示的态度通常又传递出这个态度不是很激烈的信息)。句中将“耸肩”说成人“上班最常见的姿势”,叙写行为主体坐着时的身体状态,但句中语境并没有传递行为主体某种态度的需要,“耸肩”的使用与其词义不合。

可以把“驼背耸肩”改为“弯腰屈背”之类的话语。“弯腰”和“屈背”既不是人的疾病,也不是人用来表示某种情绪的身体语言,它们只是人的两种姿势,可以视为人坐着时身体的基本状态,适合句中语境。




编辑:王奕

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22:12: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46)


人生rénshēng


2021年10月31日《今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低头与抬头》。文中写道:“秋意浓了,山寒水瘦。各种植物该凋谢的凋谢,该憔悴的憔悴,该丰满的丰满,该招摇的招摇,该收获的收获,各自诠释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这段文字中的“人生”一词使用有误。

“人生”指的是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的一生。“人生”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文中的“人生”用于“各种植物”,这超出了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是不合适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修辞学中有一种拟人的写作手法,简单地说就是把通常只能用于人的词语用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事物。但是,由于“人生”的构词中已经明确了“人”,因此即使是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如文中把“人生”用于“各种植物”,仍然是不能被认可的。

可以把“人生”改为“生命轨迹”之类的话语。“植物”有“生命”,只是它不能视为人,因此不能用“人生”,而用“生命”则是合适的。

另外,这段文字中“该凋谢的凋谢,该憔悴的憔悴,该丰满的丰满,该招摇的招摇,该收获的收获”是用于描写“各种植物”的各个生命阶段的,但在排列组合上比较混乱,宜改为“该丰满的丰满,该招摇的招摇,该收获的收获,该憔悴的憔悴,该凋谢的凋谢”。其中的“招摇”和“憔悴”两个词本用于人,这里用于“植物”,倒是可以允许的。



编辑:王奕

121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8:17: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每日一怼(1148)

容易róngyì
失衡 shīhéng

2021年11月1日《语言文字周报》第3版刊登文章《“挖墙角”?“挖墙脚”!》。文中有句话写道:“‘挖墙脚’,本指将墙的下半部挖掉(这样整面墙就容易失衡而倒塌。”这个句子中的“容易”和“失衡”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容易”。“容易”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做起来不费事,如“这篇文章很浅,你容易读懂”;二是指发生某种情况的可能性大,如“天这么冷衣服穿少了容易感冒”。句中的“容易”用的是后一个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当“容易”这样用的时候,其所指的情况变化并不是一定要发生,而是可能会发生,但也可能不会发生。如我们说“天这么冷衣服穿少了容易感冒”,这指的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作为可能性就有两面性,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这个“容易”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一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是一种必然发生的事情。句中的“容易”,修饰的是“失衡而倒塌”(其中“失衡”一词使用不准确,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但在“将墙的下半部挖掉”的情况下,“整面墙”的“倒塌”是必然要发生的事而不是可能的事,因此,“容易”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再看“失衡”。“失衡”的意思是失去平衡。“失衡”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能够以“平衡”来描写的事物,而平衡指的是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能够相等或相抵,这就要求“平衡”的使用对象不能是单一方面的,因为单一的使用对象由于没有比较对象,就谈不上相等或者相抵。当其多个使用对象在数量或质量上出现变化,也就是相等或相抵的状况被打破,“平衡”就不再存在,也就是出现了“失衡”。“平衡”的这个使用要求自然也影响到“失衡”,它的使用对象也要求不能是单一方面的。句中“失衡”的使用对象是“单面墙”,但它在句中是一个单一性的事物,“失衡”不能使用。

可以把“容易”改为“会”。“会”有一个意思表示将要,肯定地推论事情发展的趋势或结果,这个意思适用于句中语境。可以把“失衡”和它后面的连词“而”删去,这样,就是把“整面墙就容易失衡而倒塌”改为“整面墙就会倒塌”,修改后的“会”直接修饰“倒塌”。在“将墙的下半部挖掉”以后,“整面墙”的“倒塌”是必然的事,因此这样修改是合适的。

另外要指出的是,引语中把“挖墙脚”的本义解释为“将墙的下半部挖掉”也是不准确的,按这样的解释,“墙脚”就是指“墙的下半部”,这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墙脚”的意思是墙的下段和地面接近的部分,也就是墙根。“整面墙”的“倒塌”,挖去墙根就可以了,不必挖去“墙的下半部”。
编辑:何晓琴


12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22:0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49)
人性 rénxìng
2021年11月2日《山西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不认儿子的父亲》。文中写道:“基本上每两个月我要值三个总值班。那时,我就会看着人性发笑,但笑着笑着,又觉得没那么可笑,反而悲从中来。”这段文字中的“人性”一词使用有误。
“人性”指的是人的本性,人面对具体事务所表现出的情感和理性。“人性”的内容具有抽象色彩,不能为肉眼所见。文中的“人性”做了动词“看”的宾语,这不合“人性”作为抽象词的使用要求。引语所出文章的作者是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他要说的是,他“看着”的是到医院来求医的一些患者的表现,这些表现体现出了人的本性。作者把“人性”当成人的表现来使用,这不合词义。
可以把“人性”改为“求医者形形色色的表现”之类的话语。人的“表现”含义较为丰富,可以指人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的具体作为,为人的肉眼所可见,因此符合文中需要。如果一定要用上“人性”,可以考虑把“反而悲从中来”改为“这些表现背后的复杂人性更是让人悲从中来”。
另外,文中“要值三个总值班”的话语也宜改为“有三次总值班”之类的话语。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把“人性”按读音的不同分为两个词目,读为rénxìng的“人性”释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读为rén·xing(“性”读轻声)释义为“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其实,“人性”的这两个词义有关联,它们应该列属同一个词目。至于读音的不同,只是部分方言区的要求,在普通话中完全可以归并,《现汉》按照读音的不同将其分为两个词目是没有必要的。
在归并为一个词目后,《现汉》对“人性”的释义分为两个词义也显得没有必要,它应该只有一个意思。《现汉》原文对读为rénxìng的“人性”的释义,即“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其中的中心语“人的本性”与《现汉》原文对读为rén·xing的“人性”的释义“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实际上是一回事,而其中“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说的是“人性”形成的原因,而不是“人性”本身固有的词义,对于语言词典来说是多余的。因此,这两个词义也应该归并。
另外,《现汉》原文对读为rén·xing的“人性”的释义“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也不够准确。这条释文在“感情和理性”前用上了修饰语“正常的”,等于是把“人性”限制在“正常”的这个范围里,是不合实际的。在语言实践中有“人性扭曲”“肮脏的人性”之类的说法,说明“人性”并不全是“正常的”。即使是在上引文字中,作者看到各种表现所体现的“人性”后“悲从中来”,这也表明他看到的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编辑:何晓琴

121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3:34: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0)

青少年qīngshàonián

2021年11月3日《南国早报》第14版刊登文章《控制好血压,远离脑卒中》。文中有句话写道:“近年来,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不仅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会发病,甚至十来岁的青少年儿童也会‘中招’。”句中的“青少年”一词使用有误。


“青少年”是青年和少年的合称。按通常的理解,人从十五六岁开始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被称为青年,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被称为少年。句中的“青少年”,有定语“十来岁”对其作出了年龄限制,但“十来岁”的人只是少年,还不能称为青年,因此,句中使用“青少年”这个合称是不合适的。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把“青少年”改为“少年”,二是把“青少年”删去。按照前一种修改方法,是把“十来岁”的人称为“少年儿童”,“少年儿童”是个习用短语,把“少年”和“儿童”并列在一起,并不构成语意重复。按照后一种修改方法,是把“十来岁”的人称为“儿童”。
编辑:何晓琴

121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2:57: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1)
们 ·men
(一)
2021年11月4日《羊城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新股又见“破发”,“打新”难言过时》。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打新’,不仅是个人投资者,更是机构们不可割舍的情怀。”句中的“们”使用有误。
“们”是一个词缀,附着在部分单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在用拟人修辞手法写作的语境中,通常情况下“们”不能用在表示事物的名词的后面。句中的“们”用于“机构”之后,但“机构”是事物而不是人,“们”不能适用。
一般可以把“们”删去。如果要强调“机构”不止一个,可以在删去“们”之后另行在它前面根据作者表意加上“众多”“很多”“绝大多数”“几乎所有”之类的话语。
(二)
2020年12月4日《新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十五贯〉戏外说况钟》。文中写道:“他上任第一天,衙门里的一群官吏们全都站立环绕在大堂上,纷纷请新任知府下达公文判词,一个个暗地里察言观色,心怀鬼胎。”句中的“们”使用有误。
“们”附着于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在使用中要求这个名词不能再接受数量结构的修饰。句中的“们”用于表示“官吏”的多数,但“官吏”前面已经用了数量结构“一群”,“们”的使用不合适。
应该把“们”删去。也可以保留“们”,但要把“一群”删去。
(三)
2020年9月2日《北京晚报》第12版刊登报道《这些大门也盼尽早能打开》。文中有个句子写道:“9月1日开学第一天,许多住在丰台区星河苑小区的学生们成群结队地赶往附近的丰师附小上学。”句中的“们”使用有误。
“们”附着于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在使用中要求这个名词不能再接受表示数量的词的修饰。句中的“们”用于表示“学生”的多数,但“学生”前面已经用了表示数量的词“许多”,“们”的使用不合适。
应该把“们”删去。也可以保留“们”,但要把“许多”删去。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们”的释义给出了两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的释文是这样的:“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我~∣你~∣乡亲~∣同志~。”这个释文中的“代词”概念过宽。按释文中的举例,“们”用于“我”“你”之后,构成“我们”“你们”,似乎符合这条释义,但“我们”“你们”本身是代词,而在这两个代词的后面不能再加“们”。原因在于“我们”“你们”是表示复数的代词,“们”在其中已经不作为词缀使用,而是这个复数代词的构成部分,相当于一个词素。另外,代词除了人称代词外,还有表示代物、指示、疑问等作用的代词,而“们”只能用于表单数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和物称代词“它”,其他代词都不能用。显然,《现汉》对“们”的这个释义不够严谨,需要修改。
编辑:何晓琴

122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4:32: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152)
严重 yánzhòng
(一)
2021年11月5日《四川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珍珠湖边》。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四面山有着特殊的地质和植被环境,它的丹霞石构成的崖体,即使在百年难遇的干旱时,仍能汩汩涌出泉水,庇护着严重依赖溪流或潮湿环境的物种。”这个句子中的“严重”一词使用有误。
“严重”指程度深,影响大,情势危急。“严重”的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消极因素,需要改变甚至抢救。句中说的是有的“物种”对“溪流或潮湿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但这是这些“物种”的生存常态,不需要改变,因此“严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严重”改为“高度”之类的词。“高度”有一个词义指程度很高,适用于这个句子的语境。
(二)
2021年10月30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家教就是身教》。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任何时候家教好都是一句程度严重的赞美词。”句中的“严重”使用不妥。
“严重”在这个句子中修饰“赞美词”,但“赞美词”是具有积极色彩的事物,人们在通常情况下不仅不会改变它,而且会将它发扬光大,因此“严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严重”改为“很高”之类的话语。原句中的“严重”,不仅是“赞美词”的修饰语,还是“程度”的谓语,这就要求换上去的词既能和“赞美词”搭配,还要能和“程度”搭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很高”是合适的。
【另按】
现在汉语对话中经常能够听到“我严重同意”之类的表述。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够流行,人们追求的是一种通过“严重”和“同意”的错配表示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情调。但这种语体一般只能适用于私人聊天等场合,而对于文章写作来说,如果全篇并无诙谐色彩,这种词语的错配是不合适的。
编辑:何晓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